标题:界诠法师:《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二讲之一 内容: 《地藏菩萨本愿经讲记》第二讲之⑴内容概要:一、修正“学佛只要心到就行”的片面观点。 二、民间许愿与佛教发愿的本质区别。 三、地藏经的分章:1-2品地藏菩萨是能化之主;3-5品地藏菩萨所化之机,即菩萨度化什么根机的众生;6-8品度生的缘,即众生得度的条件;9-13品说明度化的目的是成佛的因缘。 四、地藏经五重玄义之释名。 ——界诠法师宣讲(本文档由界诠法师弘法视频整理而成)我们昨天跟大家介绍为什么要学习《地藏菩萨本愿经》的一些道理。 题目我们约略看了一下,然后接下来是这一部经的分章。 分章就是说大体把它分成四个部分:初二两品,就是第一品和第二品,是说明地藏菩萨是能化之主,《地藏经》佛主要介绍地藏王菩萨如何去教化众生的一些事迹,也就地藏菩萨分身无量,深入三途当中,尤其是在地狱当中。 我们在经当中所看到的,是以孝来行化,令生人天,所以地藏菩萨又称为幽冥教主,尤其他在地狱当中来度化众生。 这是初二两品,是能化之主。 到三、四、五三品,是说明地藏菩萨所化之机,就是地藏菩萨所化的一些根机都是什么样的人。 他能度什么样的人呢? 也不是度什么菩萨呀罗汉呐,他不是度这一类人而是什么人呢? 都是造业的众生,不孝双亲,不敬三宝,贪瞋痴惑,造身口意业,受了无间地狱之罪恶的众生,要去度这一类众生。 他地藏菩萨所教化的对象是这一类,那这一类众生很难化呀,很难教化。 第三个部分是六、七、八三品,是说明度生的缘。 三途当中是不是都能度呢? 也不一定呐,度要度有缘众生。 不是说地狱所有的众生地藏菩萨去都能够度,那这地狱就不存在了,是要有一定的因缘。 所以佛一再嘱咐说:地藏菩萨啊,将来我入灭了,所有的众生,如果有一点点的善根你都应该去救度他。 所谓一点点善根,比如:烧香,诵经,造幡、像啊,斋僧,供众之类种种这些善缘。 有这样的善缘,地藏菩萨,菩萨都有办法去度他。 你必须要有一定的善缘基础,菩萨才能够度他,你一点善缘都没有,就没办法度了,就很困难,所以说度生要有缘。 那么在本经当中说,你乃至一点一滴的善,都能够接受度化。 然后后面,九、十、十一、十二、十三,一共有五品,是说明成佛之因。 度众生干嘛呢? 成佛道啊,这是佛教的一个根本宗旨。 所以成佛要度化众生,令众生成佛,也就是说令人至诚恭敬念佛名号、菩萨名号乃至布施,财法二施等等,来度尽罪苦的众生,这些都是菩提的正因。 从念佛号、念菩萨名号,以及做种种善事,礼敬佛的形像等等,这都是成佛的因,主要说明这四个方面:一个是说明能度的,是地藏菩萨所度的根机是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人能接受度化,度化的目的是成佛的因缘。 好,下面接下来我们看一下,按照清康熙年间,有个叫青莲,『青』就是青山的『青』,莲花的『莲』,青莲大师依天台的思想教义,立五重玄义。 为什么要讲五重玄义呢? 因为天台解经,它有它的一个方式方法。 他五重玄义把它提出来,你就知道这一部经大体讲些什么内容了,所以能诠的是名。 那么五重玄义是名、体、宗、用、教,五种。 名、体、宗、用、教,这有印象吧? 『名』就是解释名称名字,就是说经题叫『名』,能诠之名。 知道名字了,你知道它的体是什么个样子。 所诠的『体』又是如何呢? 有『名』就有『体』呀。 那么知道这个『体』,必须要知道它的宗旨是什么,所以说『名体』完了要释『宗』,释体要明宗,它的宗旨,这部经的宗旨是什么。 然后『宗』成了,『体』也显了,它必须有它的妙用,这部经有什么作用啊? 学了半天,经有什么用处? 有没有? 所以说要释『用』。 『用』完了以后那么从天台的惯例里面说,它是这个判教,五时教当中应该判哪一时呢? 所以要辨『教』。 这是五重玄义的一个大体的总纲。 然后,我们现在一个一个来。 第一个释名。 释名,那么本经以什么为名呢? 依天台的解释呢? 是以不可思议人法为名,都是以不可思议。 你看我们经里面都是解释地藏菩萨有不可思议,不可思议的种种种种功德,是以不可思议人法,不是我们能够想象出来的。 “地藏菩萨很简单啊,宋朝金地藏,从朝鲜牵一只狗到九华山,然后坐在那里修修修,后来就成道了。 然后度道明啊闵公啊,就这样子。 ”是不是这样? 那太简单了吧,是不是? 后来因为地藏菩萨有一定神通,他向人家要一袈裟的地,然后这闵公说你要一袈裟的地,那才有多大,那你要呗! 那袈裟一拉过去,拉了多少? 九个山头啊,好大个地方啊,那神通。 我们看地藏菩萨:“哎,蛮厉害的。 ”只是这样而已,这是什么呢? 这是因本垂迹,现一个事迹而已,一点点而已,以不可思议当中,只是显那么一点点示现在九华,是这么一个示现。 但是这个人呢,不是我们思惟想象能够想象出来。 地藏菩萨他所做的功德有多大,然后我们看到经文里面才知道。 先知道它是以不可思议人法为名。 这部经叫《本愿经》,又叫《本行经》,叫《本誓力经》。 本来是三个名称,但是我们这里叫『本愿』,『地藏菩萨本愿』六个字,这是别,『经』是通。 『经』,所有一切经,《弥陀经》啊,《无量寿经》啊,《般舟三昧经》等等都有『经』啊,那么前面那是别题,然后『经』是通题,这个大家都知道。 『地藏』是别,『菩萨』是通。 『菩萨』,观音也是菩萨呀,文殊菩萨呀,菩萨不一样。 前面是『地藏菩萨本愿』,『地藏菩萨』是人,『本愿』是法,所以叫人法,来立这个题目。 这经题我们都看多了,有种种形式,有人法,有单人有单法呀,有法义啊,人法义具足等等为名。 那么这个地方是讲,以不可思议人法为名。 那么这个地方呢,尤其是讲他的本愿,地藏的本愿,因为了解地藏的本愿,我们才彻底了解地藏菩萨这个人,他到底发了什么愿才有这么大的功德。 所以这个地方经以愿为名。 为什么不以行为名呢? 地藏本行经啊,地藏菩萨本行经或者本誓力经,为什么以本愿为名呢? 因为说以愿必导行,有愿你肯定要去行啊。 既然你要当菩萨要成佛,那么发此愿必导行,行必定有超拔之力,有这个行,行的作用,就产生作用,就是度众生拔众生苦的作用啊,所以说有力,又可以证明愿之深。 行之广要倒过来,先是有愿,有愿必会去行。 我发这样的愿你要去做啊,行,有行就有力量,就像五根五力一样,有根然后产生力呀,是这么个作用。 然后有了力,超拔众生之力,说明愿的深,地藏菩萨愿深而行之广,不是做一点点事情啊。 地藏的『地』,『地』是什么意思记得不? 有生长的意思对吧,荷护住持等等的意思。 『藏』是含藏一切善法,当然这里是讲善法而言。 地有性的意思,就是本性呐,佛性那个性,地有性的意思。 我们通常说心地法门,心地法门就是讲心性的意思,就是讲我们内心心性,也就是说依此地,或者依此性修行。 修什么行? 修万行。 『因修万行,果满万德』,那就叫作心地,对吧? 修行从心地开始,地藏是从心地开始,那么一切佛法一切人,你要修行,必须要从心地开始,表相要从于内心。 烧香啊、拜佛呀,这是相,相要从心起,心起恭敬心,你才会行这个相嘛。 去年年内有一班干部,然后他们来这里,叫我在庙里帶着转了一圈,然后到了卧佛殿呢,有几个去拜,跪在那儿拜拜,他们一般都跪中间拜的嘛。 拜呢,旁边有拜的人叫说,叫没拜的人来,“来一起拜呀”,那几个说:“哎呀,不用拜啦,心到就行了。 ”他心到就行了。 那么旁边人说:“要么烧一支香吧。 ”他说:“行,我们去烧支香吧。 ”有几个说:“不要,我们心到就行了,不用烧了。 ”有没有道理? 也有一点点道理啦。 但是你心到,你形象都不去做,怎么证明你这个心到呢? 行为导致你心的一种体现,你心的展现,说明了你内心的触动作用。 你行为上都没有表现,说明你心很好怎么表现得出来,对吧? 他不愿意、不好意思,烧香拜佛都不好意思,哪一天你吃了苦头了,你叫菩萨你都来不及了,是不是? 通常人都这样呐,到紧急关头找菩萨了,发神经了、发疯了,然后到庙里去:“哎呀,能不能帮帮忙啊! ”我们这山下有一个工人,年内好像二十几了吧,他发神经了。 发神经说什么鬼呀附在身上呐,然后就找个人说,叫我赶紧给他念念大悲咒啦,念一些什么大悲水喝喝。 那我就给他念呗,念念放在那里,后来他又好啦,好了就没来拿。 过了年我就碰到他:“你说叫我念大悲水,你怎么没来拿啊? ”他说现在好了,好了他就不着急了。 然后没好他着急,拼命找啊、找啊、找找,给他念啊,叫我念念念。 我说你平时都不修,不是真正信仰的人都喜欢怎么样呢? ——临时抱佛脚。 你平时都不积德啊,不修行无所谓呀,我心到就行了,对不对? 那好了,要这么说的话,他要找我们念的话:好喽,我们心到就好喽,念什么念,对吧? 我心到就好啦。 心到,你嘴巴要念出来呀,你这样才有加持力,身、口、意三业的嘛。 修行要修身、口、意三业的,同时进行才可以啊。 身在合掌礼拜,口在称念,心在思惟观想,同时进行这才产生效果嘛。 你说“我心到”,你心在那儿观想,身一点儿都不动。 好了,下回有人找我,那我心到就行了。 他不到紧急的时候,他不找佛菩萨的。 他觉得没办法了,然后来找我们。 平时你要积累啊,对不对? 修行当然从心开始是没有错,心开始要行为上。 你不能躺在床上,人家去做早课去了,你说我心在念就好了吧,你们念嘛,我躺在床上,直挺挺躺在那里对吧! 那冬天冷得要命啊,躺在床上被窝包着,那是“心好”啊,是不是? 心修行不是挺好的吗? 那夏天热得要死坐在那里,你看看我们要穿多少衣服? 里面那个汗衫就好了,汗衫然后海青、袈裟,最少是这么多重,尤其裤腰这一带,就是腰这个地方多少重? 你数数看嘛,多少重嘛,对不对? 裤都是折下来的啊,就是说我们那个裤,橡皮筋那样折下来,又橡皮筋一重,然后汗衫一重,海青一重,袈裟一重,多少重裹在里面。 心到就好,我光屁股在那里不更好吗? 凉快呀,对不对? 你这个行为要说明内心的一种落实嘛,你一点落实都没有,你怎么说心好? 光说心好,对不对? 要这么产生作用。 我们讲说心地依心而起,导致你行为肯去做就对了。 我们昨天讲的:你说发菩提心,要发心,发心要去做啊! 你光在那儿喊喊喊,要落实,真正一点一滴去做。 菩提心是为一切众生,利益一切众生,然后要成佛道,要修福要修慧。 成佛要修慧,利益众生是培福。 福足慧足,这两者具足了你才成佛嘛。 菩提心是这么一种建立才可以。 那么所以说这个一切的常乐我净都是从心地而起,含藏着常乐我净的一切实德,都是从这『地藏』这两个字的内涵而产生。 好,那『本愿』,『本』是本昔,『昔』就是过去呀,『本昔』就本来过去,我们现在话叫因地,因地所发的愿。 『愿』是什么意思呢? 是希需为义。 希就希望的希,需就需要,希需为义。 愿我希望达到这么一种目的,叫作愿。 在家人遇到困难了,没办法了,然后他就到菩萨那里许一个愿,许一个愿就一种交易,“菩萨你要给我什么什么,然后我回报你什么什么”,是不是这样? “观音菩萨呀,我想生个儿子,你如果能够给我一个儿子呢,然后我就打堂斋”。 贸易,是不是贸易这样子? 你看看《地藏经》,地藏菩萨是怎么发愿的? 怎么发愿? 他跟众生的交易到底有多少? 众生要给他多少东西? 然后我发这样的愿有没有嘛? 所以佛教里面的愿跟我们世俗那个愿没办法相比的。 世俗人没办法了跪在地,烧三柱香跪在地,呼天喊地的:“老天爷啊! 保佑我度过难关! 然后我用猪头一个,猪的头一个,酒一坛答谢你! ”跪在那里,这是民间的做法,佛教的愿不是如是。 希望,这个所谓的希望,希望达到成佛,我发这样的愿;希望我能够利益众生,他是这样子。 而不是说从众生那里索取来什么东西。 但是说愿也有一个自求满足啦,所谓满足,满足什么? 满足成佛,满足度众生,这佛教的愿是这样子。 愿有通有别,『通』是四弘誓愿叫通愿,『四弘誓愿』那是通途的,都要如是发:“烦恼无边誓愿断,众生无边誓愿度”,这些都是『通』。 『别』是因人而异,比如说药师佛十二愿呐,弥陀佛四十八愿呐,观音菩萨有人说十二愿、有人说十六愿呐,等等。 这愿的不同,其实说这是个总纲总体,那么那些佛菩萨在因地当然是发一切愿的。 通愿是一样的,通的,一切佛一切菩萨都发通愿。 你烦恼不断、法门不学,你怎么去利益众生呢,是一样。 别愿各自不同,是因为他愿有别,所以他所行也有别,做法上就不一样了。 那么佛教里面的观音菩萨呀,文殊、普贤、地藏呐,这四大菩萨是代表悲、智、行、愿。 观音菩萨表示大悲;文殊大智;那么普贤呢? 普贤大行不是吗;地藏呢? 大愿。 但是说,然后文殊就没有大悲啦? 是不是观音就没有大智吗? 那地藏有没有大智? 他有,突出这里面不一样的。 所以说智慧,通常说文殊是表示智慧,他是悲、行、愿也同时具足,其他菩萨亦复如是。 所以他愿里面别当中有共,共当中有别,所发的愿里面是这样子,有所差异。 所以说你看弥陀佛,他成就的国土呢? 不一样,他发愿不一样。 共通的诸佛所成佛的国土都一样,那所有一切菩萨也都一样,同样的十地,地藏也十地、观音十地、文殊十地、普贤十地,大家都十地以上的菩萨,他是一样。 但是他利益众生的作用点有差别。 省委书记这个级别都是一样的,都是平等的,但是有些省委书记呢,他做的风范不同,这就有别了。 但是他通的都是一样,名称都是一样,是这样的。 那么这是『本愿』,就是『地藏菩萨本愿』,『经』就不用解释了吧? 通途一样啦,贯摄常法呀,那就是『经』的意思。 那么这是名《地藏菩萨本愿经》。 发布时间:2025-08-16 08:41:3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8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