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诸宗竞演终南山 内容: 一、秦山奇古终南秀秦岭横亘于陕西省中部,是长江、黄河两大水系的分水岭,海拔在1500至3500米之间。 它大部分是火成变质岩山地,北坡断崖壁立,形势陡峻。 终南山指的是秦岭中段,“西起秦陇,东彻蓝田,凡雍、幸攵皿、眉阝、雩阝、长安、万年,相去且八百里”。 终南山又称“中南山”,以其居天之中,都之南故;又称“太乙山”,以汉武帝元封二年(前109)在都城长安以南的南山口建太乙宫故。 终南山历史悠久,《尚书·禹贡》中已提到“终南”之名,《诗经》中亦有“节彼南山”之句,《山海经》简称其为“南山”。 终南山约略可以分为三段,周至以西至宝鸡一段为西段,户县、长安境内一段为中段,蓝田境内一段为东段。 从总体上看,终南山西高东低。 西段眉县县南的太白山海拔3767. 2米,既是终南山的主峰,也是整个秦岭的主峰。 太白峰巅高插云天,雄伟壮丽,风雨无时,气象万千。 高处背阳地,虽在夏季亦有积雪,故俗有“太白积雪六月天”之说,这在炎热的关中来说是件稀罕事,故此成了关中八景之一。 太白山巅有太白三池,面积为7公顷,水色蔚兰,纤尘不染,平静如镜,深不可测。 太白山之高,令诗人赞叹不已,李白《登太白山》诗云:“西上太白山,夕阳穷登攀。 太白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冷风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日,前行若无山”,“太白何苍苍,星辰上列森。 去天三百尺,邈尔与世绝”。 岑参《宿太白》诗也称“太白峰最高”。 山上森林茂密,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极为丰富,现已被列为国家“太白山自然保护区”。 太白山以东的周至县境内山区,由于强烈的水流切割,形成了“九口十八峪”,“苍巅互出缩,峪势曲走蛇”,因此也形成了许多奇观胜景,所谓“狮山象岭”、“九峰叠翠”、“西山登雾”等等,就是诸般景致的数种。 山中有仙游谭,阔2丈,水黑色,深不见底,俗称“五龙潭”,古时朝廷每年都要遣中使前来向潭中投金龙祈福。 由103条支流汇成的黑河,在山中蜿蜒奔流,年径流量为6. 63亿立方米,如今,它已经成了解决古都西安工业和生活用水的永不枯竭的源头。 终南山中段海拔2000米以上的山峰有40余座,以高峻秀美著称者有4座。 其一为紫阁峰。 此峰位于紫阁峪脑,海拔2150余米,其西北面是岩层断裂后所形成的高500余米的悬崖峭壁,其峰翠如泼黛。 《雍胜录》载,紫阁峰位于户县东南,每当旭日照射,烂然而紫;其山势上耸,若楼阁,以是故名。 明代王九思云:紫阁峰有瀑布,景特奇绝。 紫阁峰之北有黄阁峰,其南有白阁峰,其西有仙掌峰,俯仰皆景。 其中以“紫阁睛岚”为最。 李白有诗谓“紫阁连终南,青冥青倪色。 凭崖望咸阳,宫阙罗北极。 万井惊划出,九衢如弦直。 渭水银河清,横天流不息”。 极写了登上紫阁峰放眼远望的情况。 宋人李马勹缶也有诗曰:“石磴溪桥傍翠峦,分明深入画图间。 远饶禅刹疑无景,迥向群峰别有山。 微雨欲来云影乱,轻风不断乌声闲。 岚光可是清人骨,更待中霄一梦还。 ”这又是从全局着眼来描绘紫阁峰的仪态了。 紫阁峰的东北邻是高冠谭,这里山势陡绝,有飞瀑泻入谭中,潭水激射,其声如雷。 北宋时,草堂寺寺主在此建了一盘水磨,“又南依危峰岩岫,北面长川秦原,筑高楼,西开客馆,东敞僧房,俾来者洗以尘襟,醒乎耳目”;“望辽天而空阔,夜月良多;睹雨霁于秋光,并观叠嶂,阒然世外,杜绝尘喧”,于雷轰之处,却是一片寂静的世界,以动衬静,这真是造化所做的一首极富哲理的诗。 圭峰山位于太平谷口,为断裂岩形成的三角形孤峰。 它拔地而起,海拔约1500米,三面为悬崖峭壁,唯南面坡度较缓,上有一寺,圭峰禅师宗密曾在这里坐禅。 峰顶一席之地筑有一庙。 每当黑云压顶,必有大雨,故俗云“圭峰戴帽,白雨发泡”。 圭峰旁又有天池,秋月照射,澄沏如镜,其峰之南旧有别墅,“暮山紫翠,横绝天表,月高露下,群动暂息,忽有笛声自西依山而起,上拂云汉,下满林壑,清风自发,长烟不生,听之,天地人物洒然如在冰壶中也。 ”有一首诗对“圭峰夜月”这样描写说:“浩照圭峰树影重,天云潋滟淡春容。 银河斗转横轮阁,铁鸟风清杂晚钟。 青幛远衔秋夜月,轻云暗抱大夫松。 山家乘兴恒孤往,石径穿林护短筇。 ”难怪它要成为当地景点之一了。 南五台距长安县城20公里,由五座山峰组成,俗称五台,即大台(又称观音台)、文殊台、清凉台、灵应台、舍身台。 每当天清气朗时,登上西安古城城垣便可看见南五台。 这里山势峻峭,峰峦叠嶂,树林茂密,泉水叮口当,风景极为幽美,旧志有“今南山神秀之区,惟长安南五台为最。 ”登五台,以前必须经过塔寺沟,这里山道崎岖,溪流蜿蜒,泉水喷珠吐玉,修竹身影婆娑,数十处佛寺殿塔掩映于绿树丛中,情趣横生,美不胜收。 到达大台之后,放眼四顾,群山如屏环列,芙蓉万仞插入青冥。 从大台有一条鸟道通往其它四台,四台中数送灯台山势奇峻,是最能吸引游人的去处。 翠华山距西安城30多公里,传说由翠华姑娘乘龙至山中坐化而得名。 汉元封二年(前109),武帝于此山谷口建太乙宫,故翠华山又名太乙山。 登山须经“十八盘”,这是由盘石自然堆积而成的石阶。 山中有太乙池,水面百余亩,既可坐在岸边垂钓,也可以乘舟至湖中游赏,湖光山色,构成了一幅天然的动人山水画。 池之外,又有龙移湫、澄源湫,传说为天宝年间(742—756)山石崩塌堵塞水流而成,在山左太峪村东南有一所谓的“龙涎窝”,瀑布从山崖上泻下,气势磅礴,吼声震耳。 村西有冰洞,虽盛夏亦有坚冰,又有风洞,凉风飕飕出自洞中。 村东石壁上有金华洞、玉案峰,由于高峻路险,难于攀登,所谓“云从玉案峰头起,雨自金华洞口来”即是其高峻的形象写照。 终南山东段主要有玉山,位于兰田县东南部,因出产玉石而得名,主峰海拔为2339米。 玉山又名王顺山,此山之美,用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话来说便是“一游五昼夜,欲返仍盘桓”。 玉山的景致主要有:古栈道,开凿在绝壁峰半山腰上,是隋唐时攀登悟真寺上寺的必经之路,栈道弯弯曲曲,很是惊险。 栈道旁有石龛,当年白居易登山时曾在此休息过。 石龛旁的崖壁上有一悬空巨石,白居易称之为“一片石”,僧人们曾爬到此石上坐禅、诵经,故又称之为“定心石”。 宾位亭,位于陡峭山坡间的一片开阔地,如今只剩下一块数十立方米的大石头,此石经过人工雕凿,人称“月亮石”,也是白居易憩息的地方。 周围是一片竹林,无数个和尚墓塔掩映于其间。 此地树木坚瘦,抱石而长,树身盘曲如虫蛇。 古时,树木有松有桂,四时葱郁,乱不成行。 东岩怪石,东岩是玉山的主峰,唐代时是兰田玉的主产地,玉长于石中,从崖面上看,由玉石形成的纹路犹如嵌着的根根翠竹,夜间,玉石闪光,与星月争辉。 此峰高峻,犹如“拄天青玉竿”,难以攀登,据说峰顶有白莲池,“素葩覆清澜”,可惜“闻名不可到,处所非人寰”。 三级瀑布,这是秦岭北麓最大的瀑布,位于兰田峪尽头,由南石河河水从一百多米高岩面跌落而成,石分三级,瀑亦随之,抛珠溅玉,水雾团团,煞是壮观。 除此之外,又有古道瀑布、四级瀑布、辋川瀑布等,各展风姿。 天然岩洞,这也是此段山区的一个重要特色。 主要的岩洞有碧天洞与珍珠楼。 位于蓝桥乡政府所在地的西边石壁上,前者有3个洞厅,后者在碧天洞上方2百米处,洞分两层,是一个楼上楼,可容百余人;凌云洞,位于辋川乡岩子村附近的照壁山上,全洞多厅多层,构造复杂,钟乳石造形奇特多姿,虽纵深长度在520余米以上,但洞内空气清新,暖如温室。 这是此地溶洞群中最大的一个。 此外又有卧虎洞、藏龙洞、哺乳洞、绣楼洞,皆据洞中钟乳石的造形特点而命名;锡水洞,位于照壁山对面成仙岭的山腰,洞中有潭有楼,幽静别致。 考古发现,古人类曾在此住过,后来则成了道家的洞天福地。 由于终南山为地壳隆起、岩层断裂所成,因此地热十分丰富,并因此又给这里凭添了不少自然风采,其一是温泉多,水质好,骊山华清宫温泉与白居易的《长恨歌》连在一起,闻名全世界,古今墨客记述已多,这里不赘。 汤峪,又名汤泉湖,位于兰田县西南20公里处,汤峪温泉不但水温高(62℃),而且含有碘、氟、锰等多种矿物质,是12类矿泉水中之最优者。 既能去腻洁肤,又能治病。 早在唐代,明皇玄宗即已在此大兴土木,建造“大兴汤院”,分设玉女、融雪、莲珠、漱玉、濯缨5池,也是闻名京师长安的一处温泉。 如今,这里已经建成汤峪疗养院并真正地服务于人民。 其二是由地热所形成的烟雾。 最著名的要算“草堂烟雾”了。 姚秦时鸠摩罗什至止译经的草堂寺曾有一口“烟雾井”,地热蒸气从井口冒出,升至空中,每当落日西沉时,腾空的“烟雾”便蔚成奇观:轻烟淡雾摇曳于圭峰之巅,呈淡淡的紫色,沿着屏列的终南山北麓,随风向着帝都长安悠悠飘去。 颇有规律性的“草堂烟雾”于是成了“关中八景”之一。 终南山的俊秀首先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占有。 秦皇汉武所建之上林苑都包括终南山的中段和西段东端在内。 起初,秦始皇建成上林苑之后,又在苑中北端兴建阿房宫,并且自前殿下建阁道直通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 汉武帝时更广开上林苑,周回达数百里,将原来阿房宫以南周至至宜春苑(今长安县南)间的田亩山林悉划归上林苑,全苑开12门,括36苑、12宫、25观。 隋唐两代又在终南山中增建了不少离宫别馆,如隋之凤泉宫,在眉县境,为隋文帝沐浴之地,唐高祖亦曾临幸;仙游宫,在周至黑水峪内;宜寿宫,在周至境内;甘泉宫,在户县栗峪口;太平宫,在户县太平峪口;唐代新建则有太和宫,在长安县太和峪黄峙村,贞观二十一年(647)改作翠微宫,附建太子宫,太宗卒后改为翠微寺和龙田寺;万泉宫,在兰田县境,由高宗建于永淳元年(682)。 终南山中除了皇家园林和离宫别馆之外,还有大臣显贵的庄园别业和私第。 而最为寻常、普遍的则是长安的官僚、文士以及各地的迁客骚人常常在公务之余到此游赏娱乐,一本《全唐诗》中,吟咏终南胜景的绝唱不下数千首,李白、杜甫、王维、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诗人,无一不留下了这方面的杰作。 即使在唐朝灭亡,政治中心东移之后,终南山作为一个游宴之地仍然是很出名的。 今圭峰草堂寺所存《章忄享题名碑》和《重修户县志》中程明道先生《户山诗序》都给后人指示了游赏终南的线路。 二、终南山佛教源流终南山佛教是长安佛教的组成部分,从某种意义上说,终南山可谓长安佛教之摇蓝。 佛教自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前2)传入长安之后不久,终南山也开始建立弘教的据点,这就是其北麓户县境内庞村的罗汉寺。 该寺始建于东汉永平初年(58—61),初名白马招觉院。 西晋惠帝于太和元年(302)颁布圣旨(《圣旨碑》现存该寺)敕建该寺,并派出两名监造官负责扩建,扩建后更名为“行香院”,并召该寺高僧普觉入宫,以国师之礼相待,赐地千倾,造殿堂百座,瓦厦数千间。 ”此碑实为长安最早弘化佛教的珍贵资料,它填补了汉至西晋阶段长安弘化佛教的断代。 三国时,朱士行于甘露五年(260)从雍州出发,前往于阗求取《大般若经》,这件事也说明了三国时雍州境内已有佛教信仰。 东晋十六国时,长安佛教进入大发展的阶段,而终南圭峰山下的大寺(草堂寺前身)与长安城北的逍遥园则成了此一时期长安佛教的大本营。 这里不仅是中国佛教史上第一个国立译经场,而且也是第一个管理全国佛教事务机构的所在地。 自此开始至于唐亡,长安成了中国佛教的弘传中心,终南山也成了众多僧人栖隐修行之所、佛教诸宗的策源地和教难时期佛教徒们的避难所。 当中国佛教开始向前发展而又尚未达到成熟阶段的时候,北魏太武帝和北周武帝分别于公元446年和574年发动了两次灭佛运动,长安均成为法难的中心而因此荼毒最烈。 此时,长安城里的僧人即逃入终南山以保存力量,法难过后,他们再重新进入城市,寻求新的发展。 《高僧传》载:僧周及其弟子僧亮等数十人曾在第一次法难前夕逃入“寒山”(或称太白山)隐居。 文成帝继位后下令复兴佛法,派人入山请僧周师徒同兴法事,僧亮随使至长安,受到了全城百姓的欢迎,镇守长安的永昌王奉旨“亲自枉道接足致敬”,并在其建议下修复故寺,延请沙门,史称“关中大法更兴,亮之力也。 ”北周法难时期,逃入终南山避祸的僧人更多,主要者略如以下数人可代表之:普安曾栖隐于终南木便梓谷西坡,同时又引静(一作青彡)渊法师同止林野,后渊法师于此置寺结徒,是为至相寺之始,后来由此而演成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 静霭法师于时亦携其徒侣30余人入终南山,东西造寺27所,依岩附险,使逃逸之僧得以安置,此不啻为灭佛之祸行虐关中乃至全国时的一方净土。 普安本人则于隋季被频请入京,为皇储门师,住于长公主所建之静法寺。 法应亦避迹终南,“饭衣松萝,潜形六载”。 当隋代复兴佛法之后,应复至长安师事昙崇,并代其维持五百徒众。 开皇十二年(592),当选为全国“三学业长”的25人之一,并领徒三百于(长安)实际寺相续传业。 道判法师曾西奔于太白山,逃难之中不忘讲习《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和《大智度论》。 周宣帝即位后下诏复兴佛法,判当选为120名“菩萨僧”之一;隋立,复充大兴善寺住持。 开皇七年(587),敕于终南山交谷东岭由天竺人监工建造龙池寺,请其居住。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 在某种程度上,终南山成了(佛教)屏避劫难的堡垒。 中国佛教的宗派,若将三阶教包括在内,便共有9宗,其中三阶教、三论宗、唯识宗、净土宗、律宗、华严宗、密宗的祖庭都在长安,7宗之中,又有5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是在终南山中。 对于三论宗、华严宗和律宗来说,终南山可谓是它们的发祥地。 这3宗的祖庭或中心寺院如下:草堂寺,在户县境内终南山北麓的圭峰脚下。 始建于西晋,姚秦时称为“大寺”。 弘始三年(401)至十三年(413),龟兹高僧鸠摩罗什应秦主姚兴之请,在逍遥园—大寺建立中国第一个国立译经场,译出经律论三藏经典35部425卷,诸经以大乘为主,间杂小乘,其中有《妙法莲华经》、《中论》、《百论》、《十二门论》、《大智度论》、《观无量寿经》、《禅法要》、《禅要解》、《菩萨戒本》、《十诵律》等等,关涉到天台宗、三论宗、净土宗、禅宗、律宗等,不少还成了创宗立说所依据的经典。 罗计所弘以性空学说为主,其高足僧肇被称为“解空第一”,在自己的撰述中阐明并确立了“诸法缘生性空”的三论宗义,成为罗什学说的正宗传人。 后来,辽东僧朗传得此学,并至江东弘扬,至吉藏而正式确立三论宗大旨和仪轨。 由于本宗依“三论”而立宗,推鸠摩罗什为本宗初祖,大寺也便成了该宗的祖庭。 魏周之际,大寺分为草堂、常住、京兆王寺、大乘等四寺,独草堂寺存留至今。 唐季,华严宗四祖澄观法师于此撰成《新译华严经后分经疏》10卷,五祖宗密住此教禅双弘,飞锡法师于此据《法华》而说“净土”,可见,这个三论宗的祖庭此时与华严宗、禅宗、净土宗也发生了密切的关系。 至相寺,其创始及位置已如前述。 普安法师崇重《华严》,创建者青彡渊法师亦以义学称著。 至相寺从一开始便是弘扬华严学的重镇。 隋代,高僧智正曾至此从青彡渊研习《华严》;华严宗的初祖法顺、二祖智俨、三祖贤首国师法藏都曾在此研习、弘扬《华严经》义。 至相寺实际上是华严宗的发祥地。 后人只是因为法顺寂后葬于樊川北之少陵原华严寺才称此为祖庭,这其实是欠确切的。 真正的祖庭应当是至相寺。 净业寺,位于终南山北麓沣峪口内柳林坪(昔名清官村)后庵山上。 始建于隋末。 唐初,道宣律师常住此寺,潜心研习弘扬律学。 麟德二年(665),奉诏于此寺内创设戒坛授戒。 因此寺地处南山,故道宣律师依《四分律》而创立的律宗亦称南山宗。 师寂后,门徒于寺后峰起舍利塔供养,今寺后石崖间仍有其静修遗址。 寺东南又有唐代诗人白居易衣冠冢。 丰德寺,位于终南山北麓沣峪口东山坡上。 北周武帝灭法时,此地乃禅僧智藏隐居之所,开皇三年(583)正式定居于此。 文帝以其道望隆广,多所施赐,并诏以所住寺为丰德寺。 唐贞观十六年(642)至十九年,道宣住此,撰成《比丘尼钞》3卷(今作6卷),后一度参与玄奘译场工作。 贞观二十年,复返丰德寺,将前作《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1卷扩充为2卷,将《羯磨疏》2卷增为4卷。 永徽二年(651),又将《四分律比丘含注戒本》及此戒本《疏》进行增订。 至此,南山律宗宗义大备,而丰德寺成了他完善本宗理论的重要场所。 寺院今存,为尼寺。 百塔寺,位于终南山天子峪至鸟鸣坞。 开皇十四年(594),三阶教创始人信行和尚入寂后葬于此,因成塔院。 后代僧人慕其德行,死后亦多建塔于此。 唐大历六年(771),正式更名百塔寺,宋以后称兴教院。 明代秦藩重修,国初尚存残破砖城、北门城楼、照壁,残垣内有3所寺院,各有堂殿、僧舍,残垣西北方有砖塔一座,方形、13层;东南方有舍利塔数10座。 由此尚可见出当年院宇的规模。 百塔寺今为一小院,尚有香火。 信行所创立的三阶教由于执着“末法”思想,与封建统治阶级的欲望产生矛盾,先后于隋开皇末年、武后圣历二年(699)、玄宗开元十三年(725)被敕禁或限制,但从若多僧人慕名随葬的情况看,它在佛教徒中的地位还是相当高的。 作为三阶教在隋代长安城中的五所寺院即化度寺、光明寺、慈门寺、慧日寺和弘善寺早已无存,百塔寺因此而更具历史价值。 香积寺,位于终南山北子午峪口外数里处。 据《隆禅法师碑》载,唐永隆二年(681),净土宗的创始人善导和尚入寂,弟子怀恽为其崇灵塔于神禾原。 “其地前终(南山)峰之南镇,后帝城之北里”。 “歌钟沸出,移上界于阴门;泉流激洒,比连河于阳面”。 又于塔侧“广构伽蓝,莫不堂殿峥嵘,远模忄刃利;楼台岌山业,直写祗园”。 环境清幽,寺宇雅致。 王维有诗云:“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 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 薄雾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寺院建成后,不仅成了净土宗祖师的塔院,而且成了弘扬净土宗的中心道场,怀恽、净业相继充任寺主,继续弘扬净土教义。 由于善导正式创立了净土宗,香积寺也因此成为本宗的祖庭。 古代长安在一个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曾经是中国佛教的弘传中心,终南山山水如画,又距帝京不远,因此,这里的佛寺比其它任何一处名山都多,人谓“长安三千金世界,终南百万玉楼台”,“一片白云遮不住,满山红叶尽为僧”,这是最恰当不过的比喻了。 据志书记载,迨至明代,仅户(同雩阝)县一地便有佛寺千余所之多,而且几乎是“无地不寺,无寺不奇”。 长安县境乃神居帝里,寺院之多不亚于户。 这偌多的寺院好大一部分即在终南山中,除上述祖庭、中心寺院外,比较重要的还有:西段的太白山中,昔有九林寺,是9大寺院的总称,9寺之中今存铁佛寺。 相传这里是北周武帝灭佛时禁锢关西僧人的地方。 此外又有不少僧人因避祸或隐修来至山中结茅,既有汉僧,亦有胡僧,唐代诗人岑参有《太白胡僧歌》云:“闻有胡僧在太白,兰若去天三百尺。 一持《楞伽》入中峰,世人难见但闻钟。 窗边锡杖解两虎,床下钵盂藏一龙。 草衣不针复不线,两耳垂肩眉覆面。 此僧年几哪得知,手种青松今十围。 心将流水同清净,身与浮云无是非。 商山老人已曾识,愿一见之何由得。 山中有僧人不知,城里看山空黛色。 ”经过历代营建,山上寺院达数十座,由此构成了太白山独特的古建筑群,这些寺院多用铁瓦覆顶,佛像多为铁铸或木雕。 如今,由远门口登山,于海拔1060米处有下坂寺、上坂寺;由营头口登山,于海技2000米处有菩萨山(俗称大殿),往上又有平安寺、明心寺、向阳寺等。 由太白山向东渐次有骆峪寺,原为隋大业间(605—617)高僧道哲潜隐之所,后又“营构禅宇,立徒策业,教以正法,训以律仪”,寂后葬此。 黑水峪内之仙游寺,始建于开皇二十一年(即仁寿元年,601),初时亦宫亦寺。 隋文帝第一次下令在全国建数十座舍利塔,仙游寺占其一,此塔至今犹存,名法王塔,方形7级,高31米。 咸通元年(860)分而为三寺,现留一寺,位于黑水南岸。 这里山环水绕,到处是茂林修竹,甘泉飞瀑,加之薄雾缭绕,古洞幽奇,素有“洞天福地”之谓,此处古今皆为山水胜地。 唐代诗人白居易曾住此写成不朽名篇《长恨歌》。 如今,寺院已将毛泽东手书此诗中之一段及臧克家的跋文镌刻成巨碑供游人观尝。 田峪内之神田寺,高僧僧照于周武灭法时避祸於此,独处幽居,“高步松苑,顾影与心,相娱自得”。 至隋初,佛法大兴,僧照乃于田峪立神田寺,养徒纵业,名振谓川。 终南山中段户县境内无论于古于今都是佛寺最多的地方。 其中,栗峪口西有明阳寺,本隋甘泉宫旧址,唐时改为佛寺,清代方毁于火,今仍存石碑、铁钟、舍利塔数座。 栗峪口东慈云山山腰有大悲寺,创建年代不详,今寺内尚存清代石碑三通。 直峪口的新兴寺,明洪武年间(1368—1398)始建,今存。 皂峪、谭峪分水岭南端的九华山寺,因此地九峰相连,故名,周围茂林修竹,有12佳景。 山下阿姑泉村有弥陀寺,寺内有唐代石佛像一尊,此两寺均建于唐代。 西圭峰之阳面有圭峰寺,圭峰宗密禅师住持草堂寺时曾来此坐禅。 其山阴有重云寺,五代后梁开平五年(911)京兆僧智晖创建,时有叠云祥出于众峰间,故名,后唐明宗天成五年(930)改名长兴寺。 其西之牛头山下有金峰寺,唐代高僧一行和尚曾住锡此寺,今寺内塑有一行立像。 西圭峰东山脚下及太平峪口有太平宫寺,隋文建宫,大业未改为佛寺,以法藏(俗姓荀,颖川颍阴人)名望,补为上座。 直至贞观时,太平峪内山水奇绝,殆非人境。 唐高祖、太宗都到过太平宫寺游历避暑。 由太平峪口入山,经重云寺下院、入长啸洞、过虎溪、凤池,然后可达云际寺。 此寺创建于魏武之始,因寺在山巅,山峰孤高,白云缭绕,故又称云际寺,今存古迹“风月楼”,楼外有“北瞻帝阙三千里,南望圣唐百二区”对联,楼内有“晓行先见红日起,晚步独披淡秋风”对联。 此寺在唐代颇负盛名,与新罗求法僧有着密切关系。 在紫阁峰山阴,除昔日由“大寺”分出的4寺外,还有高冠峪东侧小圭峰(或称东圭峰)上的圭峰寺,宗密禅师寂后曾于此荼毗。 高冠峪西侧岭上的青龙寺,隋大业未年,高僧慧赜由长安至此静修,并因岩构室而成寺。 紫阁峪口杜家庄南有大圆寺,传说汉时这里称“子房庄”,即所谓张良辟谷处。 大圆寺则由僧大圆于明嘉靖三十四年(1555)创建。 寺据终南之胜,南控黄崖,北看紫壁,西依仙掌,东俯量空,寺院朱阁丹楼,修竹成林,内多名人题咏。 直至“文革”前,寺内尚存韦陀铜立像和弥勒、如来佛铜像五尊,或说为五代时物。 从紫阁峪口往里走6里,可达宝林寺,为贞观年间由大将尉迟敬德监修,寺南山峰顶有密檐式唐塔,俗称敬德塔,高15米左右。 此寺又名紫阁寺,曾一度藏有高僧玄奘三藏的头盖骨。 属于中段的长安县境内山区,也有多处寺院群。 沣峪口寺院群除净业寺、丰德寺之外,还有观音寺,又称望香台,创建年月不详,但唐代已为终南名寺,寺院所在的山峰海拔2166米,居高临下,周围众山如奔马涌浪,远近景色尽在眼底,李白《登观音台望城》中“千百家如围棋局,十二街似种菜畦”的诗句,活画出登寺远眺的景象。 当年寺宇多达5百余间,现存山门和中佛、送子、观音三殿。 此寺之周围又有南雅寺、金禅寺、万峰寺、水帘洞及东西南北四景池等殿宇,诸寺虽依岩而建,但周围都长满树木。 寺院隐藏在茂林深处,显得更加幽静和神秘。 主峰东面为悬崖峭壁,站在南天门往前可看见岩壁上一尊天然而成的巨佛,高约150余米,佛头顶部面积也有百余平方米,此像比四川乐山大佛还要大一倍。 太和峪寺庙群包括翠微寺与龙田寺、黄峪寺以及西邻青华山的卧佛寺。 翠微寺由翠微宫改成,龙田寺即翠微宫侧之太子宫,《贞元释教录》又谓大和宫之正院为大和寺,至贞元时,龙田寺与大和寺合拼为翠微寺。 黄峪寺今已无存。 卧佛寺创建于唐代,今存,内有一卧佛,总长17米,系就自然山石雕造而成。 此外又有十余尊铁铸佛像。 南五台寺院群由塔寺沟与5个峰台的寺院组成。 南五台自隋唐至于明清,这里建有寺宇数以百计,而早在唐代即已成为全国4大佛教“灵境”之一。 民国时期,这里仍有70余座寺庙。 现在,沟内台上主要的寺庙有:弥陀寺,位于塔寺沟口,建于隋,盛于唐。 现已毁后修复,新建罗汉堂中置一6面5层木塔,高5米余,上4层各置石雕佛、菩萨像6尊,堂壁嵌有5百罗汉石像,造形十分精致。 圣寿寺,在塔寺沟内。 隋仁寿间(601—604)创建,昔日规模已无从考证。 今尚存山门、大殿、僧房等20余间。 大殿北侧有隋建方形楼阁式砖塔一座,其旁又有净土宗第十三祖印光大师影塔。 唐代惟政禅师等高僧曾于此居住弘法。 现寺内种有日本前首相田中角荣所赠80棵落叶松,后又育苗增种6百余株,已经蔚然成林。 西林寺,在观音台南坡上。 光绪十六年(1891)由僧觉朗创建,初名大茅蓬,民国时改为今名。 印光大师曾一度住此习法。 清末民国间为南五台的主要寺院之一。 常住僧达50至60人。 现存寺宇9间并觉朗舍利塔。 圆光寺,在南五台最高峰观音台上,隋仁寿年间(601—604)创建,初名观音寺。 唐代改名至圣寺,宋代改为今名。 明代建殿宇40余间。 民国以来曾遭两次火灾,现尚存寺舍数间。 除上述寺庙群之外,还有蛟峪的天池寺、白道峪嘉五台的兴庆寺和新安寺、大峪的莲花洞寺、小峪口的清禅寺等,其历史都很久远。 终南山东段的主要佛寺,临潼境内有石瓮寺,在骊山绣岭山腰。 开元年间(713—741)以造华清宫余材建造此寺,初名福崖寺,玄宗题额。 当时寺内有幽州所贡白玉佛像,名家杨慧之所塑佛像,寺旁飞泉上方的红楼内有玄宗皇帝题诗、王维的山水画。 后寺毁复建,名石瓮寺,以悬泉瀑布激石成臼故。 寺存至今,内有宋代石雕佛像三尊。 庆山寺,始建于隋,初名灵岩寺。 唐垂拱二年(688),寺附近地涌成山,刚刚登基的武则天以此为瑞,制以山名庆山,灵岩寺改名庆山寺。 唐玄宗开元二十五年(737)曾重修此寺,后或毁于“会昌法难”中。 1985年于此废寺址出土“释迦如来舍利宝帐”一座及金棺银椁、珠宝、三彩狮子等珍贵文物127件。 蓝田县境内山中有悟真寺,始建于隋开皇初年,分上下两寺,上寺在王顺山巅,殿堂依山势而起伏,共4千余间,周围修竹成林,故上寺亦称竹林寺。 诗人白居易曾游王顺山5日,写有长诗记叙山寺胜景、古迹、文物。 隋唐高僧净业、慧超、善导、法诚、归真等人曾住寺弘法。 下寺在王顺山脚。 现存之水陆庵亦名蓝渚庵,是悟真寺的组成部分,明代为秦藩王家佛堂,堂内始作巨形佛本生故事、五百罗汉、二十四诸天、菩萨等壁塑以及横三世佛、报应身佛以及儒、道、医人物等塑像。 据说西檐墙上的兜率天(俗称千人听经图)壁塑为五代作品。 这些塑像多达3700余尊,作工精细,神态各异,脱俗逼真,色彩鲜艳,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乃至于被人称作“第二个敦煌”。 玉泉寺,在蓝田散谷,始建于隋,唐武德初大仆卿宇文明达之子世寿重建,因山有润玉、下有流泉而改名玉泉寺。 高僧静藏奉敕住持,弘化远近道俗。 空寂寺,在县城东北20公里东咀村沟道中,始建于唐,首任住持为大福和尚(曾充任庆山寺住持)。 有唐一代,该寺地产横夸渭南、蓝田两县境。 除以上诸寺外,蓝田山中尚有清原寺、丰盈寺、玉山寺、汤兴寺、红门寺等30余座。 终南山不仅寺庙数量、富丽程度甲诸山,住山高僧也称第一。 据不完全统计,见于《高僧传》、《续高僧传》和《宋高僧传》的终南僧人有西域的鸠摩罗什、昙摩流支、那崛多,中僧僧肇、道生、道融、僧睿、慧观、昙(僧)影、慧严、道恒、僧丰刀石、慧睿、僧弼、昙鉴、慧安、昙无成、僧导、僧因、僧苞、僧业、僧周、僧亮等。 这批僧人中的绝大部分主要活动于圭峰大寺(即今之草堂寺),是“逍遥园——大寺”国立译经场的译主和骨干力量。 南朝梁代以后的僧人有:昙相、法藏(北周隋唐间之法藏,葬云际寺),僧照、静藏、道删、法应、静霭、普济、普安、青彡(静)渊、法诚、慧超、善慧、法琳、智藏、法喜、智正、净业(悟真寺主)、慧远、灵润、会通、觉朗、智洗、弘智、法顺、智俨、善导、道判、慧赜、法藏(唐贤首国师)、道宣、澄观、宗密、净业(香积寺主)、怀恽、玄奘、飞锡、惟政等等。 此外还有一批生前不曾涉足终南,死后却长埋于此的僧人,如通幽葬至相寺南峰,昙迁葬终南山北麓胜光寺山苑,昙崇葬至相寺之右,信行葬至鸟鸣阜山足,普旷葬龙池之峰,道宗葬至相寺南岩,吉藏葬至相寺北岩,僧邕葬于终南山北,慧藏葬于至相寺前峰,智梵葬终南山,明瞻葬太乙山智炬寺,灵干葬终南之阴,慧君页葬丰德寺东岩、昙伦葬终南山,灵藏葬至相寺前峰,玄琬葬终南山,慧满葬龙池寺侧,慧乘葬南山谷口,空藏葬于龙池寺侧,德美葬木便梓谷,道氤葬逍遥园侧,慧因葬至相寺等等。 这批僧人有的是某宗派的创立者,有的在法难劫后振兴佛教中发挥过重要作用,有的以某一方面的学说见长,总之都在中国佛教发展史上起过促进作用,占有重要地位。 这些高僧大德的活动和死后竖起的无数灵塔,无疑给峻秀的终南山增添了不少庄严与神圣的色彩。 三、终南山与朝鲜日本佛教终南山不仅是中国佛教的名山,而且与朝鲜、日本佛教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自艹付秦开始,以迄于明初,朝鲜入华学僧至今尚能考知其名号者达二百几十人,其中唐朝时期的入学僧占总数的一半以上,而这时曾经在终南山请益求法或作短时间活动的竟达20多人。 最有名的如:慈藏,贞观十二年(638),与门人僧实等10余人入唐,经五台山到达长安,唐太宗以殊礼待之。 不久后至终南山云际寺东崖架室而居,时达3年之久,贞观十七年还国,带回佛教藏经一部和佛像、幡花盖具等,回国后建议新罗国王采用中国的服章制度。 慈藏被任为大国统,主持新罗一切僧尼规猷,以“定律”称著本国。 圆测(613—696)为新罗国人,3岁出家,15岁至长安请业,时当贞观二年(628),比慈藏早入华10年。 他终生留居中国,在唯识学研究上很有成就,其独具特色、自成系统的唯识理论被称作“西明系”,与玄奘高足窥基为代表的慈恩系学说颇有不同之处。 晚年曾奉敕多次参加译经工作,时人称其为“海东法将”。 在西明派与慈恩派的诘抗争长中,圆测曾在玄奘去世、窥基返回慈恩寺居住弘法后前往终南山云际寺静修,后更去寺30里结茅而居,前后达8年之久。 卒后葬于洛阳龙门香山北谷,其弟子慈善和胜庄(亦新罗僧)将其部分遗骨带回长安,葬于终南山沣峪口丰德寺东岭上,宋政和五年(1115)复移葬于樊川北沿兴教寺玄奘舍利塔左。 其塔至今仍存。 义湘(625—702)也是新罗人,于唐高宗永徽元年(650)入华,住终南山至相寺,从华严宗二祖智俨习《华严》义,与华严宗三祖贤首国师法藏为同学。 与同住山中的道宣律师亦有交往。 咸亨元年(670)还国,创浮石寺弘扬华严教。 后来,法藏托归国的新罗僧胜诠法师将自己的新作《华严探玄记》等多部著作送给义湘法师。 义湘得书,再创10寺弘扬其教。 此前,义湘法师亦曾托入华的孝忠法师送给法藏金九分。 两人的密切关系于中可见。 义湘在本国被推为“华严初祖”。 义湘以外,曾到至相寺求法的新罗僧还有孝忠、胜诠、道亮、宝壤等人。 此外,与终南山有关的朝鲜僧人还有:圆安,新罗皇隆寺僧圆光(亦入华求法僧)的弟子,武德、贞观中入唐,初住长安京寺学习经论,晚归心学,名望暂显,后应特进肖王禹之请,住蓝田津梁寺,并受其四事供养。 僧连义亦住于蓝田谷。 智仁,入华年代不详,曾参与玄奘译经场工作,其中于贞观二十三年五月二十四日在终南山翠微宫协助玄奘译出《般若波罗密多心经》1卷,任笔受。 慧超,于唐开元初入唐。 然后经海路至印度求法,至开元十五年(727)还至长安,撰成《往五天竺国传》,后从金刚智及其弟子不空学习秘法,是不空的6大弟子之一。 大历九年(774)二月,慧超曾奉敕往周至境终南山仙游寺的玉女潭祈雨,完成任务后曾给代宗上表汇报工作。 慧昭,贞元二十年(804)入唐,投沧州神鉴大师研习曹溪禅法,后西游长安,入终南山紫阁峰“饵松实而止观”3年,然后又下山当四达之路织芒鞋施人,亦3年。 大和四年(830)还归故国,先后于尚州露岳长柏寺、康州智异山花开谷双奚谷寺开法,受到兴德大王、愍哀大王的隆遇。 日本佛教的各宗都与中国佛教有着渊源关系,其中的净土宗创始人源空法然在创宗时曾提出了“偏依善导大师”的口号,重视称名念佛,依靠弥陀本愿力(他力)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于是此宗信徒便追终南山阴的善导塔院香积寺为其祖庭。 1972年中日两国恢复邦交之后,日本佛教协会于1978年、1979年两次组团来华拜谒香积寺,并与中方商妥着手修复该寺,然后又在善导逝世1300周年纪念日的1980年5月14日和法然诞生850周年纪念日的1982年11月15日组团到香积寺与中方僧人隆重举行法会、表演歌舞和举办净土书法展览,从而进一步加深了中日两国僧人间的友好关系。 日本日莲宗依据《妙法莲华经》创立宗派,此宗的“三大秘法”中奉日莲亲书的“妙法莲华经”5字及绘有天部诸尊的十戒互具的曼荼罗为“本门的本尊”、“妙法莲华经”5字同时为“本门的题目”、《法华经》即本门的精华。 《妙法莲华经》于姚秦弘始年间(399—415)在圭峰大寺由鸠摩罗什译出,因此,日莲宗便以大寺,即今之草堂寺为其祖庭,并对鸠摩罗什感恩载德。 1980年9月,日莲宗应中国佛教协会邀请组团访问中国,并专程参拜草堂寺,归国后即成立“草堂烟雾会”为协助中方修葺草堂寺募集经费。 1982年日莲宗向草堂寺奉献鸠摩罗什木雕像一尊,并在草堂寺联合举办尊像奉安开光法会,后来又在草堂寺内修建了一座鸠摩罗什纪念堂。 日莲宗与草堂寺的密切关系正在与日俱增。 四、释道消长与融合道教推老子李耳为始祖,尊《道德经》为根本经典,终南山道教之始一般被追溯到老子入关传经设教之时。 终南山西段有楼观台,在周至县东南15公里的山麓中,相传周大夫函谷关令尹喜最先于此结草为楼,以观星气,故名草楼观,后来简称楼观。 老子西入关,在楼观南筑台为尹喜授经,故台称说经台,又因位于楼观境内,故亦称楼观台。 《楼观本起传》谓“此宫观所自始也”,“此大教所由兴也。 ”继楼观之后,汉武帝于元封初(前110)因夜闻太乙神之告而于第二年在终南山大和峪口建太乙宫,以祭山神,至光熹元年(189),始有道士杨谌,住此主宫事,“胎息辟谷,炼气飞神,咒水飞符,役使六丁,召龙至雨”,从而使其成为道教的又一据点。 南北朝时期,终南山道教有了新的发展,至有唐李氏王朝的建立,道教被钦定于佛教之前,从而达到它的盛期,但在道观、道士的数量上都难比于佛教。 随着唐朝的灭亡,政治中心的转移,终南山佛教开始走向衰落。 而道教则不然,其始有陈抟、吕洞宾、刘海蟾、张无梦,种放等人居山修道,迨至金、元时期,王重阳及其弟子继之创立并弘扬全真教,终南山道教于是又进入它的第二个盛期,并且有了更多的新变化。 历代于终南山中所建道观可考或现存者尚有楼观台、通道观、仙游观、金台观、重阳宫、清凉山、望仙宫、丹阳观、长春观、太一观、四皓庙、玉真观、金仙观、开元观、灵泉观(原华清宫)、白鹿观、太元观、艹负黎观(原艹负阳宫)、化羊宫(亦称化羊庙)、太平观(原太平宫)等数十座。 无疑地,昔日的道观数目实际上比这要多得多。 特别是,道教的一些主要派别的祖庭就在终南山中。 也正因为如此,有人将终南山列为道教名山。 在终南山的道教史上,有几件突出的事与佛教有着特别的关系。 其一是楼观派的形成。 楼观建成后,至三国咸熙(264—265)初,有道士梁谌事郑履道法师于此,受《日月黄华上经》、《水石丹法》、《楼观先生本起内传》,传“炼气隐形之法”,“水石还丹术”、“六甲符”及采服“日月黄华法”。 北朝时,更有高道如王浮、王延、严达等住此修炼,并终于演成宗派,是为楼观派,楼观台因之成为道教的活动中心、道法重地。 这一派的特点之一是宣扬老子西升化胡说,昌炼形之术,兼修内外丹,声称周、秦时已设道士,借以与佛教抗衡。 这时的二教虽然同山,但其基本关系是磨擦乃至于对抗。 这一派发展至唐代而尤盛。 其二是通道观的建立。 北周武帝曾7次召集百官及沙门、道士等辩论儒释道三教先后优劣问题,至建德三年(574)下诏禁佛道二教,经像悉毁,沙门道士并令还俗,三宝福财散给臣下,寺观庙塔赐予王公,先建通道观于教城,选著名道士、僧徒120人住观学习《老》、《庄》、《周易》,目的是要以道教教义改造佛教;接着又于楼观台附近的田谷建通道观别院,选华山道士8人、楼观道士10人居之,共弘“真教”,其中的德高望重者称“田谷十老”。 北周武帝禁佛道二教的实质是尊儒、祖道、禁佛,通道观的建立即是一大证明。 终南山这时是道长佛消。 随着北周的灭亡,隋、唐两个统一王朝的相继建立,佛教劫后余生,走向鼎盛,终南山佛、道二教的形势才又随之番然变样。 其三是全真道的创立。 全真道由金代北宋遗民隐居不仕、自食其力、聚徒讲道而逐渐形成。 其创始人王重阳系陕西咸阳大魏村人,早年习儒,后应文、武科考不第,遂于终南山下刘蒋村隐居,不久自称遇仙得道,并赴山东境内布道,创宗立派,点化马钰等7人。 卒后归葬于刘蒋村成道宫,马钰于宫内修建一套大厅,亲题横额“祖庭”二字,此后各方门徒即以此为祖庵。 元代,王重阳先后被追封为“重阳全真开化真君”、“重阳开化辅极帝君”,“祖庵”亦因此改名“重阳宫”、“重阳万寿宫,”这时宫内殿宇共计5048间,居宫道士上万人,仅元廷派来保护宫观的道兵便达3500人。 重阳宫成了全国七十二路道教的总集合点。 原属于楼观派的楼观台这时也归属于重阳宫统领,转弘全真道。 王重阳的7大弟子也一度在终南山活动过,其中的马钰又收弟子10人,世称“十大解元”,这些人后来都成了终南山祖庭的“仙真”,有的在终南山另建道观。 全真道主张儒、释、道三教同源、三教平等、三教合一,它以王重阳《立教十五论》为行为规范,注重清修,不事烧炼与符竹录,不食荤腥,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兼有儒之谦逊、墨之坚苦,静修以明心见性则与佛教禅宗相仿拂。 全真派道教的这种态度,也许就是终南山佛教为什么衰而不泯、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 发布时间:2025-08-16 09:01:0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