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华圣地天台山 内容: 一、神秀山川天台山,在浙江天台县城北三里处。 陶弘景《真诰》云:“山当斗牛之分,上应台宿,故名天台。 ”山为仙霞岭主干进入天台县之一段,是甬江、曹峨江和灵江分水岭,呈东北、西南走向。 山有八重,“周回八百里”。 由赤城、瀑布、佛陇、香炉、华顶、桐柏诸山组成。 最高峰华顶海拔1136米。 多悬崖峭壁、飞瀑、云雾和奇峰,历来为人们所称道。 晋代孙绰在其《游天台山赋》序中,对天台山的赞叹很富有代表性,他说:“天台山者,盖山岳之神秀者也,涉海则有方丈蓬莱,登陆则有四明天台,皆元圣所游化,灵仙之所窟宅。 夫其峻极之状,嘉祥之美,穷山海之瑰富,尽人神之壮丽矣。 ”主要的山峰有赤城山、华顶峰、石桥山、琼台山、双女峰和铜柏山等。 赤城山,距天台县北6里,一名烧山,高海拔339米,石皆赤色,望之壁立如城,故名。 加之“岩岫连沓,状似云霞”,因又称为“赤城栖霞”,为天台胜景之一。 赤城山还有“悬溜千仞”、“飞流洒散、冬夏不竭”的瀑布,及“峥嵘无底,长松蔓艹田田田,幽蔼其上”的“山谷绝涧”,美不胜收。 山有石洞十二,散布各处,各具一格,其中最为著名的有玉京洞和紫云洞。 还有二岩,一名“释笺”,因湛然大师居岩中解释天台宗而名。 一名“结集”,因灌顶大师在此弘法而得名。 “金钱池”相传则因僧昙兰憩池旁弃金钱于池中而得名。 绝顶有七级佛塔一座,为南朝梁岳阳王妃所建。 华顶峰,在天台县东北60里处,海拔1138米,为天台山最高峰。 从山顶望去,众峰环拱如莲瓣,唯此山孤峭中立,正当花心,故名华顶。 有拜经台,传为智者大师拜读《楞严经》处。 有华顶寺,建于五代。 还有王羲之墨池,相传王羲之与支遁和尚游天台山,临池取水作书,故名。 李太白书堂,传为李白读书处。 华顶又称“望海尖”,天气晴朗时,登其顶可遥望东海。 华顶峰也是观日出的理想之地。 由于地势高峻,这里夏犹积雪。 天气少晴多晦,故华顶常笼罩在虚无飘渺的云雾之中。 有诗云:“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其空。 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山上松杉扶疏,草木薰郁,如仙境一般。 瀑布山,在县西40里处。 山有瀑布,悬流数百尺,落于万仞之崖,远望洁白如练,悬挂隐映于苍崖翠壁间,恍若天河倾泻。 石桥山,在天台县北50里处。 这里有著名的“石梁飞瀑”胜景。 明人叶良佩在《天台山记》中作了极为生动的描绘,他写道,上昙华亭倚槛观望,见“两崖门立,而石桥横亘其上,广不盈尺”,“山北左右肩有双泉飞出,合流而来,至桥下乃伏出,其下泻为瀑布可百余丈挂岩石间。 ”而下行至新亭观之,“则见石桥已在半天,而阝贵雪之溜自空中下击潭水作疾雷声,震动林谷”,甚为壮观。 临潭岩壁上康有为题书“石梁飞瀑”四字。 左侧有宋代书法家米芾题书“第一奇观”四字。 历代文人墨客对此胜景吟咏不绝,题书甚多。 瀑布东还有一景,称“铜壶滴漏”,系涧水冲入一形同壶状的山洞内,发出“口空口空”之声,然后从壶咀(洞口)喷出,注入潭内,自成其趣。 琼台山,位于桐柏山西北,与双阙山“翠壁万仞,森倚相向”。 琼台山三面绝壁,下临龙潭,于大壑之中,孤峰突起。 沿山腰悬磴可度,但下俯百丈龙潭,“心悸骨惊不可近视”。 沿流五里可至双阙山,但见“幽花凝岸,苔茵布石”,如入仙境。 台上有石形如椅,相传每年中秋月明之夜,李铁拐总要坐在这把石椅上观月,故石椅称“仙人座”。 明月当空,影落潭底,使人不免心旷神怡。 “琼台夜月”为天台胜景之一。 双女峰,位于天台县西。 山以桃源洞而著名。 相传东汉永平中,刘震、阮肇入山采药至此迷路,见二少女笑迎至洞,留半载始归,时家中已传至七代。 宋景中(1034—1038),僧明照也因采药至此,见二女戏水桥下,连系以前故事,乃在此建亭并植有桃树,洞因名桃源洞,而洞旁两峰亦称之为双女峰,两峰间还有一溪流过。 宋元二年(1087),邑令郑至道凿山开路,沿溪两岸广植桃树。 每当春天到来,桃花红艳,流水沉碧。 “桃源春晓”为天台胜景之一。 铜柏山,位于天台县西二十余里处。 其势伟峨,正所谓“势岌山业而若驰,恙羝偃蹇而横空,根厚地以盘盘,屹层霄其崇崇”。 诗云:“千山盘鸟道,十里入猿声。 草木飘香异,云霞引步轻。 ”唐代著名道人司马承祯曾隐于此,景云中(710—711)建桐柏观,山以此而更为著名。 唐代著名诗人孟浩然置身其间,竟产生隐居之意,他在诗中表示:“愿言解缨绶,从此去烦恼。 高步陵四壁,元踪得三老。 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江,云涛空浩浩”。 二、佛宗渊源天台山是佛教在中国产生的第一个宗派——天台宗的发祥地,也是禅宗重要的弘法道场。 三国吴赤鸟年间(238—251),有禅师来此结茅苦修,是为佛教在天台山传播之始。 两晋南北朝至隋,为佛教初盛期,特别是陈、隋之际,高僧智岂页入天台山创法华宗,建12道场,使佛教大播,影响深远。 唐代,禅宗在天台山有了很大发展。 五代十国及北宋初期是天台山佛教最盛期,究其原因,主要是当时吴越偏安一隅,社会安定,而且吴越王钱氏几代均重僧好佛的缘故。 明清以后,佛教在天台山呈停滞和衰落状态,新建、修建寺院均大大低于前代水平。 据统计,三国赤乌元年(238)至民国的1700余年间,共建佛教寺、院、庵、堂、亭等114处。 最早建立的寺院有资福院、翠屏庵、回峦庵。 资福院,位于天台山东麓,旧名“清化”,建于赤乌二年(239)。 宋治平三年(1066)改兴化,隆兴初(1163)改今额。 翠屏寺,在天台县西南45里处,天台山下。 赤乌年间建,以山如屏峙,名翠屏庵,宋治平三年(1066)改净安院,明代改翠屏寺。 回峦庵,建于赤乌二年,宋代改称兴教院、兴教寺,现存佛寺主要有国清寺、真觉寺、华顶寺、高明寺、方广寺等。 国清寺,在天台县北3公里天台山麓,是我国佛教天台宗发祥地、祖庭。 原为天台宗实际创立者智岂页大师修禅处,隋开皇十八年(598)晋王杨广承智岂页遗愿建立。 初名天台山寺,隋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寺。 唐会昌中,毁于兵火,大中五年(851)重建,柳公权为书“大中国清之寺”额。 宋景德二年(1005)改称“景德国清寺”。 建炎四年(1130)诏易教为禅。 后寺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清雍正十二年(1734)所建。 寺院规模宏大,占地19600平方米,有殿宇14座,房屋600余间。 与南京的栖霞、山东灵岩、湖北玉泉合称天下四大丛林。 主要建筑分布在三条轴线上,中轴线上依次有弥勒殿、雨花殿,大雄宝殿。 雨花殿前两侧有钟楼、鼓楼。 大雄宝殿内有雄伟的释迦弁尼坐像,通高6. 8米,重13吨,为明代以青铜铸成。 两侧还有18罗汉塑像,为元代以楠木雕成。 西轴线上依次有安养堂、观音殿、文物室、妙法堂。 妙法堂有台宗讲席,为寺僧讲经说法之处。 东轴线上依次有斋堂、方丈楼、迎塔楼。 此外还有修竹轩、禅堂、静观堂等建筑。 寺内有古梅一株,传为隋代住持僧灌顶手植。 寺外有隋塔一座,高59. 3米,6面9级,空心,砖砌,四周还有许多浮雕佛像,形制挺秀。 寺内藏有文物上千件,其中有隋代智岂页禅师贝叶经,清雍正年间“钦赐藏经”及唐代诗僧寒山子的《寒山诗集》。 日本名僧最澄大师于唐贞元二十年(804)来此,从天台宗十祖道邃习教规,次年回国创日本佛教天台宗,故国清寺也被日本佛教天台宗号为祖庭,常有日本教徒前来认祖参谒。 寺外还有僧一行禅师之墓,掩映在浓荫之中。 寺周五峰耸峙,双涧环流,景色清幽,为天台胜景之一。 真觉寺,在天台县北23里天台山中。 隋开皇十七年(597)建。 中有智岂页禅师塔院。 原称定慧真身塔院,宋祥符元年改今额。 塔院大殿中置大师肉身塔。 塔高(连座)7米,2层6面,青石雕成,作工极为精致。 第一层正面置智岂页坐像。 殿壁排列有天台宗17位祖师画像。 其中之一即天台宗第十六祖高丽籍义通宝云禅师。 塔院屡毁屡建,现存建筑为明代重修。 寺外有一碑亭,中立《修禅道场碑》,为唐元和六年(811)行满法师立,翰林学士梁肃撰文,徐放书。 碑石现已移至院内厢房中。 高明寺,在天台县东北20里处,以背倚高明山而得名,建于唐天七年(910)。 原为智岂页禅师幽溪道场,明万历年间重建,1980年重修。 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殿、楞严坛。 寺周多奇石题刻,有一巨石名“看云石”,上刻“佛”字,直径约7米,甚为壮观。 溪流之上,还有石梁形成的圆通洞,使人不禁感叹大自然造化的精奇。 善兴寺,初名华顶寺,位于天台山风景秀丽的华顶峰。 原为智岂页禅师宴坐处,五代晋天福元年(936),德韶禅师创为寺。 后屡毁屡建,现存大殿系1928年修。 寺额题“华顶讲寺”。 现在寺中正在兴建重檐歇山顶大殿。 寺周有太白书堂及王羲之墨池。 还有茅蓬数十,被称为“七十二茅逢”,供斋期前来聚会的数百僧人居住。 茅蓬掩映在绿树丛中,自成一景观。 以天台山国清寺为根本道场的天台宗是天台山最主要、影响最为深远的佛教宗派。 天台宗虽追龙树、慧文、慧思分别为其始祖、二祖、三祖,但无直接师承关系,其实际创立者应为陈隋间的四祖智岂页。 而隋代五祖灌顶承前启后创建国清寺作为根本道场,则标志着天台宗的真正形成。 隋朝灭亡后,天台宗失去王权的支持,加之唐初慈恩、律宗、华严、密宗、禅宗的相继兴起,相比之下,天台宗渐趋低落,这个时期的六祖智威、七祖慧威、八祖玄朗都缺乏较大的影响力。 中唐九祖湛然发挥祖述,创“无情有性说”中兴台宗。 此时慕名求法者接踵而至,其中最著名的有鉴真、一行和日僧最澄。 十祖道邃及行满对天台宗的发展也做出了贡献。 在唐武宗发动的会昌法难中,许多佛教典籍损失严重,国清寺被毁,天台宗衰落。 五代时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又下诏灭佛,幸天台处吴越之地,未罹其难。 十五祖羲寂针对国内天台宗教典极缺的现状,请求吴越王钱亻叔向朝日购求典籍,使“一宗教文,复还中国”,从而奠定了宋代复兴的基础。 十六祖为高丽人义通,创四明宝云寺。 知礼师承义通为十七祖,于四明乾符寺、保恩院开席讲法、学徒云集,使天台宗第二次中兴。 宋初,天台宗内爆发了一场旷日持久的“山家山外”之争。 昭恩、源清、庆昭等只信智岂页所著《金光明经玄义》略本为真作,主张观心法门应是真心观,而知礼等相信《金光明经玄义》广本为真,专说妄心观。 两派往复辩难,终未统一,知礼等称为山家,晤恩等被斥为山外。 后终以山家派代表天台宗盛于宋代。 其后由于禅宗在天台山崛起发展,连祖庭国清寺也“易教为禅”,天台宗一度又沉寂下来。 直至明末,百松真觉及其弟子传灯才重兴天台教观,于高明寺重立祖庭,促成天台宗的再盛。 纵观前后,对天台宗的创立发展作出重大贡献的高僧主要有智岂页、灌顶、湛然、羲寂、知礼、百松真觉、传灯等人。 智岂页(538—597),世称智者大师,中国天台宗的开宗祖师。 俗姓陈,家居荆州华容。 其父曾仕于梁朝,被封为益阳侯。 18岁依湘州果愿寺法绪出家,20岁受具戒。 初从慧旷学律,复到大贤山习法华无量义普贤观。 不久,即既精律藏又好禅观,居然“怏怏湘东,无足可向”。 陈文帝天嘉元年(560),慧思禅师到兴州(河南光山县)大苏山,即往顶拜。 慧思为说“四安乐行”。 智岂页夜以继日刻苦学习,“经二七日诵经,至是真精进”。 “照了法华,若高晖之临幽谷,达诸法相,如长风之游太虚。 ”陈光大元年(567)遵师嘱同法喜等27人至金陵弘法。 金陵“朝野闻风,咸来请益”。 太建元年(569)受请主瓦宫寺,开讲《法华经》题,树立新的宗义,判释经教,奠定一宗教观基础。 时陈宣帝曾停朝一日,令群臣往听。 在瓦官寺8年,除讲《法华经》外,还讲《大智度论》和《次第禅门》,撰《六妙法门》。 陈太建七年(575)闻天台幽胜,前往弘法。 初止石桥,后隐佛陇。 于北峰创立伽篮,在寺周植松引流。 又往寺北华顶行头陀行,昼夜禅观。 至德三年(585)应陈后主诏请,回金陵讲授《大智度论》、《法华经》,弟子灌顶随听随记,录成《法华文句》。 陈亡,智岂页赴庐山留居。 隋开皇十一年(591),晋王杨广为扬州总管,遣使至庐山奉迎,智岂页前往扬州为杨广授菩萨戒,杨广尊之为“智者”。 次年回荆州,在当阳县玉泉山创玉泉寺。 此后两年在这里讲《法华玄义》、《摩诃止观》。 开皇十五年(595)春,应晋王请,又到扬州,居禅众寺,撰《净名经疏》,九月辞归天台。 时“吴越之民扫巷以迎,沿道令牧幡华交候”。 虽然天台山寺“荒芜已12载,人踪断绝,竹木成林”,然“师雅好林泉”,尝负杖吟咏:“静夜深山,澄神自照,岂不乐乎。 ”病中,还向弟子口授《观心论》。 开皇17年(597),杨广遣使请出山,行至石城入寂。 终年60岁,僧腊40。 智岂页一生弘法,“东西重范化通万里,所造大寺三十五所,手度僧众四千余人,写一切经一十五藏,金檀画像十万许区,五十余州道俗受菩萨戒者,不可称记,传业学士三十二人,习禅学士散流江汉,莫限其数”。 《中国佛教》在总结他的学说时说:“除继承和发展了慧文慧思的一心三观之外,在教义上吸取了南朝盛行的三论、涅般木二系思想,摄取了‘南三北七’的十家判教之长,而倡导圆顿教规。 ”其著作甚丰,其中,小部分是亲自撰写的,大部分由弟子灌顶随听随录整理成书。 共29部,151卷。 《法华文句》、《法华玄义》,《摩诃止观》,世称“天台三大部”。 《观音玄义》、《观音义疏》、《金光明玄义》、《金光明文句》、《观经疏》为“天台五小部”。 这些都成为天台宗的主要典籍。 灌顶(561—632),天台宗五祖。 俗姓吴,字法云,临海章安(今属浙江椒江市)人,故又称之为“章安大师”。 7岁入摄静寺,依慧拯出家,20岁受具戒。 陈至德初,至天台山修禅寺事智岂页,随侍左右,“禀受观法,研绎既久,顿蒙印可”。 对智岂页大师所讲诸经,随听随录,前后共集有大小部帙百余卷。 智岂页圆寂后,灌顶奉智岂页遗书及《净名经文疏》至扬州见晋王杨广,扬广旋即为智岂页设千僧斋,并开始建造国清寺。 仁寿元年(601)寺宇初成,灌顶为首任主持。 曾应诏带《法华玄义》及《净名经文疏》至长安,缮写校勘。 晚年于会稽称心精舍讲说《法华》,时人以“跨郎笼基超云迈印”之语评价他。 郡中有嘉祥吉藏,先曾疏解《法华》,闻灌顶之道,废讲散众,拜倒在灌顶足下,深悔前作之妄。 唐贞观六年(632)终于国清寺,寿72岁,腊52。 一生著作甚丰,有《天台八教大意》、《智者别传》、《观心论疏》2卷、《国清百录》5卷、《涅般木玄义》2卷、《涅般木经疏》20卷、《真观法师传》1卷、《南岳记》1卷。 另外,智岂页禅师平时弘法“不畜章疏”,其“天台三大部”与“天台五小部”均由灌顶集录成书、流传于世,故《佛祖统纪》认为无章安(灌顶)“恐智者之道将绝闻于今日矣。 ”灌顶在奠定天台宗典籍基础方面,功不可没。 他以国清寺为根本道场,以《法华经》为主要教义,承前启后,使天台宗得以正式形成。 湛然(711—782),唐代僧人,天台宗九祖。 俗性戚,常州晋陵荆溪(今江苏宜兴县)人。 世称“荆溪大师”,又称“妙乐大师”。 其家世习儒学。 17岁游学浙东,寻师访道。 20岁求学于台宗八祖左溪玄朗(673—754)门下,习天台宗教义。 38岁在宜兴净乐寺出家,既而往会稽从四分律相部宗名僧昙一,广穷律部。 后在吴郡开元寺讲《摩诃止观》。 玄朗圆寂,湛然住天台山国清寺,以中兴天台宗为己任,他对门人弟子说:“今之人或荡于空,或胶于有,自病病他,道用不振,将欲取正,舍予谁归? ”乃发挥祖述,撰天台三大部的注释及其他凡数十万言。 他显扬宗风,对抗诸宗,使天台宗复兴于世。 天宝、大历年间(742—779),玄宗、肃宗、代宗连诏,固辞。 晚年归天台山国清寺,学徒云集。 德宗建中三年(782)圆寂于该寺,终年72岁,塔于智者墓地西南隅。 湛然在佛学上首创“无情有性”说,认为木石等无情之物亦有佛性,发展了天台宗教义。 弟子有道邃、行满、元浩等39人。 主要著作有《法华玄义释签》、《摩诃止观辅行传弘决》、《止观义例》、《金刚钅卑》、《法华三味行事运想补助仪》、《始终心要》、《十不二门》、《法华文句记》、《摩诃止观搜要记》等。 羲寂(919—987),五代时期僧人,天台宗十五祖。 俗姓胡,温州永嘉人。 幼入开元寺出家,后至天台山研寻止观。 因经安史之乱、会昌灭佛,天台经典“零编断简,本折枝摧”,金华古藏中仅得《净名疏》。 乃通过德韶请吴越王钱亻叔向朝日购获不少经籍,为天台宗的复兴奠定了基础。 曾于佛陇道场、国清寺讲训,后兴螺溪道场,“四方学者雾拥云屯”。 其弟子最著名者即高丽人义通,被尊为天台宗十六祖。 主要著作有《止观义例》、《法华十妙不二门科节》。 知礼(960—1028),北宋僧人,天台宗十七祖。 俗性金,字约言。 四明(浙江宁波)人。 7岁依汴京太平兴国寺洪选出家,15岁受具足戒,专研律部。 20岁至宝云寺从义通学天台宗教观。 义通圆寂后受请住四明乾符寺,遂开讲席,学徒云集。 咸平六年(1003),日僧寂照携其师源信并有关天台教义的疑问27条来询,他依教答辩,著《问目二十七条答释》。 之后主“妄心观”,领导同主“真心观”的晤恩一派的辩难。 自认为是天台宗正统,以山家自称,而将晤恩一派贬称为山外,天台宗有山家山外之分,即始于知礼时代。 大中祥符二年(1009),重建保恩院。 六年建念佛施戒会,自此岁以为常。 天禧四年(1020),宋真宗特赐“法智大师”号。 其著作还有:《金光明经文句记》、《金光明经文义拾遗记》、《观音别行玄义记》、《观音别行疏记》、《观无量寿经疏妙宗钞》、《十不二门指要钞》、《大悲心咒行法》、《十义书》、《观心二百问》等。 知礼为天台宗的中兴作出巨大的贡献。 佛教在天台山产生重大影响的宗派还有禅宗。 唐代,高僧遗则开始将禅宗传入天台山。 五代时期,高僧德韶在天台山兴建13道场,弘扬法眼宗,使禅宗在天台山得到很大的发展。 宋代建炎四年(1130),高宗下诏“易教为禅”,天台宗的祖庭国清寺也变为禅宗“江南十刹”之一,反映了当时天台宗与禅宗一消一长的事实。 遗则(773—830),唐代僧人。 俗性长孙,京兆长安(陕西西安市)人。 20岁依牛头山慧忠出家,得其心要。 后南游天台,至佛窟岩隐居,“盖薜荔,荐落叶”。 后在此弘扬牛头禅法达30余年,从其学者甚众。 其学被称为“佛窟学”。 遗则善属文,其著作主要有《宝志释题》、《南游傅大士遗风序》、《无生等义》以及歌诗数十篇。 德韶(891—972),五代时期高僧。 俗姓陈,缙云人。 幼年出家于本郡,同光(923—926)中,为探求知识,寻访名山,行程不计其数。 初学于投子山和尚,后师临川法眼禅师,得其心要,遂承其嗣。 于天台山兴建十三道场。 弘法眼宗。 周世宗于显德二年(955)下诏灭佛,幸天台处吴越内地,未罹此难,而且德韶依靠吴越王钱亻叔的支持,使禅宗在天台山有了很大的发展。 此外,他还在天台山兴智者道场数十所,亦禅亦教,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禅教一致的趋向。 《宋高僧传》赞颂他:“功成不宰,心地坦夷,术数尤精,利人为上。 ”时江浙一带尊称他为“大和尚”。 终年81岁,法腊64。 有弟子百余人,其语录流传很广。 三、天台山与日本朝鲜佛教佛教天台宗远播日本始于唐代。 鉴真(687—763)大师,曾从天台宗五祖章安灌顶的弟子弘景律师学习戒律和天台教义,是灌顶的再传弟子。 天宝十三年(754)鉴真第六次东渡日本成功,他在日本传播律宗的同时,也大力弘扬天台教义。 其弟子台州高僧思托随师东渡日本,在招提寺内宣讲天台教义,兼弘律宗,扩大了天台山佛教在日本的影响。 日本僧人最澄(767—822)研习鉴真等人东渡时带去的天台宗教典,并于唐贞元二十年(804)带弟子义真西渡入唐至天台山,先后从天台宗第十祖道邃及行满学习天台教义,后又从天台山禅林寺僧然习牛头禅。 唐贞元二十一年(805),最澄学成归国,临行,唐台州剌史陆淳及台州司马吴岂页等都以诗话别。 台州剌史陆淳《送最澄梨还日本》诗云:“海东国主尊台教,遣僧来听妙法华。 归来香风满衣械,讲堂日出映朝霞。 ”最澄回国后创日本天台宗。 公元822年最澄圆寂,嵯峨天皇批准在比睿山建立天台宗太乘戒坛。 最澄弟子圆仁、圆载等也先后入唐求法,发展了日本天台宗。 圆仁的《入唐求法巡礼行记》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宋代,日本天台宗寂照率徒7人前来,得到宋真宗接见。 至天台山谒天台宗十七祖知礼,代其师源信提出27个问题,知礼遂作《问目二十七条答释》。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天台宗高僧多次前来朝拜祖庭,于国清寺大雄宝殿东侧建祖师碑亭,内竖智者、行满、最澄三座丰碑。 1988年又在天台山佛陇真觉寺建“般若心经塔”,日中佛教界关系越益密切。 天台山佛教禅宗正式弘传日本当在南宋及元代。 日本高僧荣西(1141—1215)两次至天台山从万年寺住持虚庵怀敬习黄龙派禅法。 归国后建圣福寺,弘扬临济禅法。 宋嘉定十二年(1223)日僧道元入宋求法,师事曹洞宗十三祖如净,得芙蓉道楷所传之信衣、嗣书及《宝镜三昧》、《五位显诀》等回国,创兴圣宝林禅寺,后又创永平寺,为日本曹洞宗大本山。 日本临济宗、曹洞宗此后不断有人入宋、元求法寻根,禅宗在日本日益兴盛。 天台山佛教传播朝鲜要早于日本。 南朝时前来中国求法的朝鲜僧人已经很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玄光。 他曾从天台宗三祖,得其密授“法华安乐行门”,归国后于熊州翁山结茅弘法,门生“譬如众鸟附须弥山,皆同一色”。 南岳衡山和天台山国清寺祖堂内,图画28人,“光居一焉”。 开皇十六年(596),高句丽僧人波若至天台佛陇从智者学法,在天台山华顶修道16年未曾下山,后坐化于国清寺。 天台八祖左溪玄朗门下弟子中,有新罗僧法融、理应、纯英。 唐景福元年(892),新罗僧道育来天台山求法,住平田寺(万年寺),修道40余年,晋天福三年(938)坐化于此。 天台宗典籍经战乱及会昌法难损失严重。 宋建隆元年(960),吴越王钱亻叔在天台十五祖羲寂要求下,遗使以50种宝向高丽求取。 高丽王派高僧谛观奉教典前来,并嘱道:“於中国求师问难,若不能答,则夺教文以回”。 谛观往谒羲寂,“一见心服,遂礼为师”,而且在螺溪一住10年,直至坐化。 与他同时代的天台宗十六祖义通(907—988)也是高丽人。 晋天福年间来游中国,至天台先后师事德韶及羲寂。 宋太祖赐所居寺额为宝云寺,义通被称为“宝云大师”。 他在此弘扬教观20年,升堂受业者不可胜计,天台宗十七祖知礼即出其门下。 端拱元年(988)坐化于宝云寺。 真正把天台宗传入朝鲜的是高丽文宗王第四子义天。 义天(1009—1101),俗名王煦。 宋元丰八年(1085)来华求法,从天竺寺慈辨习天台教义,后游天台佛陇,礼智者大师塔。 元元年(1086)携教典经书3000余卷回高丽,于高丽肃宗二年(1096)创高丽天台宗。 编、著有《新编诸宗教藏总录》、《圆宗文类》)并《释苑词林》等,依《总录》刊行教藏章疏4740卷,后人称之为《义天续藏经》。 后人编其遗文为《大觉国师文集》。 到过天台山的朝鲜僧还有竞让等禅僧。 新罗僧人集中居住,乃至于在国清寺内形成“新罗院”。 这些都说明,朝鲜佛教与天台山佛教自古以来保持着极为密切的往来关系。 四、文化名山我国自古富有崇尚自然的传统,名山成为人们,特别是知识分子崇拜的对象。 天台山可谓有山皆奇,无水不秀,无比秀丽的山川自古吸引无数文人雅士前来游览、讲道或隐居,在这里留下无数优美的诗、画和文章。 特别是道教、佛教传入,大量的寺庙、道观建成,宗教文化和名山融为一体,使这里具有更加浓厚的文化氛围,成为一座文化名山。 天台山既是佛教天台宗的发祥地,又是中国道教南宗的祖庭,故有“佛窟仙源”美称。 道教以崇尚自然、返朴归真为宗旨,这里成为他们理想的修炼之地。 道教传入天台的时间,也在三国吴赤乌元年(238),时著名的道家葛玄曾在桐柏山炼丹。 传说华顶有葛玄茶圃,桐柏有葛玄丹灶。 其后道教在天台山缓慢发展,直至明万历后,呈衰退趋势。 天台山道人中最为著名的有葛洪,陶弘景和司马承祯等人。 葛洪(284—364),东晋道士和道教理论家、医学家。 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 曾在天台赤城、桐柏炼丹。 著《抱朴子》,其思想基本是以神仙养生为内,儒术应世为外,对道教理论有一定的发展。 还著有《金匮药方》及《神仙传》等。 陶弘景(456—536),南朝齐梁时道士和道教思想家、医学家。 字通明,丹阳秣陵(今南京)人。 曾任齐朝左卫殿中将军,梁代隐居句曲山,后遍游名山。 齐武帝永明九年(491),住天台山炼丹。 其思想脱胎于老庄哲学和葛洪的神仙理论,并杂有儒家和佛教观点,主张儒、释、道三教合流。 著作有《真诰》、《登真隐诀》、《陶氏效验方》、《补阙肘后百一方》、《药总诀》,还整理《神农本草经》,著《本草经集注》。 他为天台山道教理论的形成打下了基础。 司马承祯(647—735),唐代道士,天台山道藏的创建者。 字子微,法号道隐,河内温(今属河南)人。 21岁入道,后隐天台桐柏,自号天台白云子。 主张“收心去欲”。 同唐王朝关系密切,曾先后被武则天、睿宗、玄宗召入宫,备受礼遇。 睿宗还为他在天台山建桐柏观,并置有藏经殿。 著有《修真秘旨》、《坐忘论》、《上清天宫地府图经》、《上清含象剑鉴图》、《道体论》等。 这些著作及整理的其他经文皆置藏经殿中,“桐柏道藏”初步形成。 道教在天台山最主要的道场要数桐柏观了。 桐柏观在卧龙、玉女、紫霄等九峰回环中,道家称“金庭洞天”。 吴赤乌元年,葛玄炼丹于此,建法轮院。 唐睿宗于景云二年为司马承祯在此复置观,名桐柏观,规模宏大,为天台第一道观、道家东南祖庭。 此地环境清幽,历代碑刻、吟咏甚多。 唐代诗人孟浩然至此不愿离去,他在《宿桐柏观》诗中表示“愿言解缨绶,从此去烦恼。 高步陵回壁,元踪得三老。 纷吾远游意,学彼长生道。 日夕望三江,云涛空浩浩”。 天台山除宗教文化蔚然发展外,儒家文化,特别是其中的理学在此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理学大师朱熹在乾道九年(1173)至淳熙十年(1183),三至台州,从释、道二教汲取营养,丰富了理学内容。 同时朱熹在此地广收弟子,使台州理学勃兴,车若水、方教儒等著名学者辈出。 另外,许多儒士以同释、道交游为时尚,而许多僧人、道士本身就出身于儒士,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天台山的诗僧寒山子就是一位较典型的人物。 他生活在唐代,其诗内容丰富,而且包含禅机。 一些诗飘逸优美超凡脱俗,而一些诗则能反映深刻的社会现实。 故得到人们的喜爱和传诵,流传至今。 他的诗“一例书岩石”,寄情于山水之间。 后人集之成卷,名《寒山子诗集》,共收诗300余首。 释、道、儒长期并存互相融溶,成为天台山文化的又一显著特点。 唐宋之际,“三教”相互影响加深,其代表人物都先后表示出宽容的态度。 宋孝宗曾提出“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世”的主张。 宋初天台宗十七祖知礼提出“凡立身行道,世之大务,虽儒释殊途,安能有异? 必须先务立身,次谋行道……”明确表示出向儒学的靠拢。 释道二教也相互吸收,日趋融合。 《佛祖统纪》中记载:“天台张平叔,少得混元之道。 ……道成,著《悟真篇》传于世,尝遍参禅门,大有省发。 ”说明北宋初年已有道士参禅的风气。 其实早在唐代,司马承祯已引佛入道,创立三戒、五渐、七阶炼养理论,被称为“佛道双修”学说。 三教融合还基于共同的认识,即都重内在的修养——“修心”。 另外“三教”的互补性也是它们长期共存的重要条件。 “儒”作为经世之学,注重调节人与人的关系,“道”重在调节人与自然的关系,而“释”则重在调节人与“天”的关系。 人们同时需要“三教”,而三教也因此长期依存。 发布时间:2025-08-16 09:14:2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68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