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香严寺=显通寺 内容: 《河南省志》记载香严寺又名显通寺,香严长寿寺,位于淅川县城西南80公里仓房西北龙、虎二山之间,坐北向南,掩映于茂林修竹之中。 创建于唐,尚存建筑物多为清代。 该寺为五进院,中轴线上由南向北为石牌坊,韦驮殿,凝月轩、大雄宝殿、接客亭、法堂和藏经楼等。 西侧有厢房、客房、僧院、蒲扇殿等,共有房屋140余间,建筑面4200平方米。 石牌房、为四柱三间式,正面横额书“救赐显通禅寺”。 韦驮殿,面阔5间,进深3间,硬山灰瓦顶,殿内绘壁画,为清代作品。 凝月轩,面阔3间,进深3间,歇山灰瓦顶。 大雄宝殿面阔5间,进深三间,回廊硬山式,殿内周壁布满壁画及小型佛龛,龛内藏玉石、铁和木质佛像,多已残。 藏经楼,面阔7间,进深3间,前出廊,重檐硬山顶,有清代壁画。 在中轴线两侧有掖门两座,厢房36间,皆硬山灰瓦顶,西侧还有一处院落,前后有厢房26间。 最后为静修院,有硬山房10间。 寺内有碑刻50余通,其中《淅川香严禅寺中兴碑记》记述香严寺历史沿革和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丹江、淅水暴涨淹没下寺的情况。 寺东北角有两座大理石塔和一座六角形七级石塔,为清代石塔中之精品。 据嘉靖《南阳府志》校注载,香严寺始建于唐,为一行与虎茵修真之所。 唐代宗迎一行至京师(今西安),后圆寂,德宗遣使护梓,葬白崖山。 白崖山,即香严山。 (见《河南省志》第五十七卷281页)县级文物保护单位,香严寺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敕赐长寿”,“由国师入塔时,异香百里,经月不散”故名。 位于淅川县仓房乡磨沟村白崖山中,原有两禅院,相望30里,谓上寺、下寺。 今存上寺,下寺已被丹江口水库淹没。 院座北向南,依山而建。 始建于唐代宗年间(762——779年),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重修,清雍正年间(1723——1735年)复修。 主要建筑分五重,位于有东西客房、僧房院、蒲扇殿及静修院等。 附属物有碑刻《淅川香岩寺中兴碑记》、颛遇禅师法云塔等。 寺院附近有龙女泉、水濂洞、双孔桥等名胜古迹。 (载自南阳地区志第三十九卷228页)香严寺又名宪通寺、香严长寿寺,位于淅川县仓房乡西北的五公里群山环抱之中。 据《嘉靖南阳府志校注》和《香严寺中兴碑》记载:始建于唐(肃宗上元二年公元761年,为大唐慧忠国师道场,敕赐长寿,因国师入墓时,异香百里,经月不散而得名。 该寺座北朝南,东炎龙山,西北为虎山,南为西山。 寺周峰峦叠起,碧水缠绕,山清水秀,茂林修竹,古柏参天,鸟语花香,景色宜人。 香严寺原有上下两座寺院。 清雍正十三年碑载:香严寺有二,一在白崖万山环抱中,一在山麓丹水旁,相望三十里,俗称上下寺。 下寺于1967年划入丹江水库淹没区。 现存的上寺,殿堂房舍基本保持原貌。 山门、韦驮殿、碍月轩、大雄宝殿、接客亭、法堂、藏经楼等由下而上依次排列于中轴线上组成一套完整的五进院落,气势的雄伟,为一般寺院所难与伦比。 寺院现存房舍144间,占地11544平方米,布局严谨,规模宏伟,十分壮观。 一千二百多年来,香严寺屡建屡废,几经兴衰。 明永乐年间(1403-1424)驸马都尉沐昕、工部侍郎郭进等人奏请修武当山宫时,重修香严寺殿宇。 明成化二十三年(1486),应提督太岳尚衣监潘记奏请宪宗敕赐长生田万顷,题额宪通。 明嘉靖(1522-1566)时重修。 明末,农民起义峰火燃起,寺僧逃散。 清雍正十三年(1735),南阳太守王维新捐俸资而首倡香严始有色。 乾隆四十六年(1781)春,再次修整。 甲辰年(1787)春重修,于壬子(1792)秋落成,前后几历寒暑,使古刹重开生面。 今日香严寺基本上保持了明、清两代建筑风格。 1981年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1983年省文化厅批准成立香严寺文物保管所。 是年文物局拨款2万元,1985年又拨款3万元,对主要建筑物进行了维修保护。 唐代慧忠国师在世期间为鼎盛时期,僧众达千余人。 明朝从四川来一方丈当山时,全寺上下已减为500余人。 清乾隆年间,颛愚谧任方丈时,僧众600余人;清末不绪年间,禅定和吉定任方丈时期,有僧200余人。 民国元年贾云斋任方丈时,只有僧众130人,1943年至1948年方丈释福祥主寺时,僧人已不足100人。 香严寺有著名的八大景观:一柏担八榆、一柏一石一座庙、珍珠泉、豹头泉、双石洞、水濂洞、一步三眼井、孙膑看桃园。 发布时间:2025-08-25 09:10:36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7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