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尊法师: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 卷十六-皈依佛 内容: 法尊法师: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卷十六宗喀巴大师著法尊法师译,戊二、别释无上行。 分三。 己一、续说诸行差别。 己二、三行别相。 己三、学行仪轨。 今初根本续第六第七品相时,如次宣说,胜遍行与胜咒行。 灯明论解释彼义,谓遍修自他利之殊胜行,与诵咒者之三行。 前者亦是三行之通称。 第九品说菩萨与如来二种行。 灯明解释彼义,谓不论违越不违世间,若由何相,能成满有情义利,诸诵咒者即以彼相尽力而行。 是为初行。 如宝咒师,证圆满次第,由不住定之加行,即于现生,转变自体之行,是第二行。 初乃菩萨之总行。 第二说圆满次第,仅是一例。 言如宝补特伽罗,是依主要者说。 实是无上部受用欲尘之一切胜行。 第十六品,说受明禁行。 灯明论解释彼义,谓自与明妃,作诸尊服饰而行。 第六品疏二旧译本,及跋曹译本,皆云:‘三行中,受行与解脱行最胜。 ’卡师译云:‘彼诸行中,补苏姑行最胜。 ’此译为善。 非显余行。 后续中说遍行与咒行二种。 初乃三行通称。 第二如第七品所说,是护世出世间三昧耶律仪也。 摄行论说,贪欲所起菩萨行,谓有戏论、无戏论、极无戏论三种差别。 第二次第、与灯明论,亦说三种。 所受行之主要欲尘。 谓明欲尘。 此有真实明,与所修智印明二种。 其受行初明者,立初二行。 受行第二明者,立第三行。 摄行论与第二次第论,说彼为圆满次第三行者,仅是一例。 二次第中各有三行。 第十品灯明论说:‘诸修胜果及住本相,恒行有戏论等三行之瑜伽师,乃至未获成就以来,尔时应策本尊心要。 ’此说二次第诸行,各为修本位悉地而行。 彼若未成,二次第各策其心要也。 第七品疏中,说总义行有戏论,密义行无戏论,究意行极无戏论者,是依发趣诸行之修意而说。 非总义行中不许有余行。 第十五品疏中,说有生起次第五如来之无戏论行故。 生起次第者,由修意门,虽不安立极无戏论。 事等极无戏论,亦可安立故。 修欲尘贪为道之行,总有二种。 谓作成修二次第法器之灌顶时,及成器已,修诸道时之行。 后者复有二种,谓未生道令生起故行,及已生道令增长故行。 其中初者,始从修道,乃至未得无学道时,皆有。 如总略论云:‘勿弃舍五欲,以苦行逼恼。 瑜伽续随行,安乐修菩提。 ’说从修生起次第,即如是行故。 其第二者,黑三昧耶金刚,说唯有究竟粗细生起次第,为修共悉地而增长。 及已成就三种远离及二谛之圆满次第,为修最胜悉地而增长之二位。 故于二时修行。 有妃论师依‘知本性、明别’等,说得幻身后,与得有学双运后,皆可修行。 故圆满次第修行有二位。 共为三时。 自宗修二次第增长行,总有四位,谓生起次第位如前。 圆满次第,得心远离后,为修成幻身故须修行者,前已成立。 得幻身后,为得所得有学双运故,及为尽所断诸烦恼故须修密行。 第十六品说行三部无戏论行之胜利时,疏云:‘言生三金刚智者,谓由身金刚等,引生金刚身等。 佛菩提者,谓胜义谛。 善入彼者谓证得。 即得光明清净智身。 ’说得以光明所净之智身,为彼胜利。 得双运已,则幻身不复被光明所清净故。 得有学双运后修密行者,如前引五次第论及龙智教,即能了知。 摄行论说,修禁行者,证世俗谛。 亦可证知。 以彼俱配,第三、第五次第之世俗幻身,二所依故。 又摄行论云:‘若无禁行,则不能尽无始烦恼习气。 ’故烦恼真实习气所知障,不修禁行,则不能无余永尽。 即于现生不修彼行,亦必不能尽彼习气。 其烦恼种子假名习气,亦依彼行方能速尽。 故知为得学无学双运故,须修二行。 若从灌顶时,即可修欲贪为道者,三行主要,亦唯尔许。 何须离彼外,别修密行耶? 此中圆满次第之增长行,是为现法证得菩提故修。 如第二次第云:‘知本性明别,依第四真实,若不学三行,不能速得果。 如火处木中,未钻则不发,若菩提离学,现法亦不生。 ’摄行论与灯明论,亦说修行,即于现法得上成就。 此理,如风瑜伽究竟增上,能发三智。 若无外印相助,终不能生德相圆满之心远离智。 为此义故修行,前已说讫。 如是由专住内身力,收摄诸风,然猛利火,溶解菩提心,能力究竟,犹有依印于彼诸德得大胜进,令真实义智,渐趣极胜之次第。 故专住内身之方便力究竟后,专意受用印欲,及诸支分,而修真实义者,是修圆满次第增长行义。 如专住诸内轮,引生安乐有无量差别,如是由印之体性、数量、趣别、功力大小等差别,亦令行者,发生种种安乐差别。 尔时由彼增进修空性智德之理,应知亦多也。 若不修此行,便不能得共悉地者,下三续部说有无边共悉地,即由彼中所说道而成,应成相违。 若是为共悉地而修者,则修密行,于成就彼,有何利益耶? 虽有众多微细共悉地,不须修空性。 然修下续部所说多种殊胜悉地,亦说修空。 有者,无彼智则不成。 有者,有彼智,则易成就也。 无上生起次第所修之共悉地,亦有多种,为前者所不能成就。 如共悉地中诸究竟者,及余多种,说由三根次第,有七日、半月、一月、月半以内而得成就。 其于极短时内即得成就之方便,厥为修密行。 生起次第究竟,已得见触相状,由于密门修泮字等,亦能阻止泄菩提心。 与印和合引发乐智,由此修空。 即能发起殊胜功能,速成悉地也。 仅由此力修习乐空。 生起次第道中亦有。 前已说讫。 有一类补特伽罗,微细生起次第究竟,亦能使风趣入中脉。 及由了知外印和合修命力之关要。 依此亦能使风融入中脉,引发四喜。 彼二虽是生起次第位所起。 建立道时,应立为圆满次第道。 未修道前,于灌顶位,起如是俱生智,亦是圆满次第。 如亲教论说。 此生起次第位,为共悉地故修密行者,非是最上如宝补特伽罗。 乃如芬陀利迦等下根补特伽罗,为共悉地引夺意者也。 己二、三行别相。 若说三种贪欲所起菩提行者。 彼诸行为何续所说? 其别相云何? 摄行论云:‘如来及金刚持庆慰所说,一切如来广阿惹利者,是有戏论。 依恒遍增上,游戏一类者,是无戏论。 远离一切愦闹,唯以静虑食住,由与智印等至修习,是极无戏论行。 如木柴、多罗叶、韵罗棉,焚烧成灰,都无差别。 如是三行皆得金刚持道。 依下中上差别,及顺年龄,学习三行。 ’平等和合续所说五部,调伏有情之五种庆慰,为初庆慰。 金刚萨埵调伏有情之庆慰。 为第二庆慰。 诸先贤依此,于行仪轨时,唯说六主尊转换也。 言所说者,六庆慰时,虽无广阿惹利,然总是平等和合续所说义。 阿惹利,译为游戏。 彼即摄行论所说之印及印答等。 有诸行者,勤修摄真实经等所说之手印、歌供、行态、舞蹈等加行。 有者修胜祥等续所说之跏趺坐、九舞等行。 摄行论说,亦是有戏论行。 以是无戏论行,虽亦总须常作彼等事。 然以所为增上,亦可暂舍彼等也。 此中犹有,殊胜住室并诸坐具,修法助伴,及其服饰、饮食等众多戏论事。 极无戏中则皆舍弃,故彼中戏论事极少也。 三种譬喻,明三种行,皆能成果,故不须俱修三种。 诸先觉说:如木等三物,烧有难易,如是三行成就亦有难易也。 下中上者,有说是资具上中下三,及智慧下中上三者,有说是贪欲上中下三者。 然是依资具上中下三、年龄下中上三、好戏论之意乐上中下三而说也。 资具不备者,非得幻身后,是依彼前修密行者说。 如是初行,是平等和合经所说。 摄行论说,集密续中但说后二种行。 瑜伽续所说之印等,以无上密行观之,说是初行。 非依彼续而说。 意谓如前所说广事戏论,集密续中未说,故说集密续但说后二种行。 灯明论说:集密教中明初行者。 意说有戏论者,如欲受用诸欲,生起次第者,有修有戏论行之修意。 故不相违。 摄行论说,若资具不备,不能修平等和合续所说之有戏论行,及不能恒修者,如彼续云:‘每日或一月,如是或一年,如实加持已,作佛胜乐舞。 ’则修后二种行者,谓于后二时修者明后二行。 卡师译云:‘如其所能办。 ’谓如财力所能办,即如是行者,亦意显后二种行也。 此之后二行,与集密之二种行,莫执为一也。 此中诸先觉说,由意乐门,立三种行,有二种意乐,谓行欲意乐,与学习意乐。 初谓贪欲增上,唯依根力,俱依根与三摩地力,唯依三摩地力,如欲受用欲尘之意乐发趣者,三类如次即有戏论、无戏论、极无戏论三种行之发趣意乐。 根本续第七品云:‘于一切欲事,如欲而受用,以如是加行,速得成佛道。 一切诸欲事,当如欲受用,以本尊加行,应供养自他。 ’又云:‘不食乞念诵,不应喜乞行,受用一切欲,不失咒支诵。 ’其初颂义,谓瑜伽师,随顺根力,如欲受用,谓行有戏论行。 第二颂义,依无戏论增上,说随自欲受五欲乐,以自本性三摩地力,供事自他,皆令饱满。 第三颂义,言食乞者,仅是一例,亦不应以寻求等行等同乞化而念诵也。 不仅不贪乞化。 亦不贪著饮食,随由几许能使身住便应知足。 故行极无戏论行。 谓是灯明论所释义。 由初中说,随顺根力受用,作为‘为何义而行’之三种意乐也。 此中正为无二双运大乐智故,受用欲尘。 三行相同,如前已说。 由根本续云:‘贪者为求智,常受用欲尘。 ’亦可了知。 故非唯根行也。 由受用何欲尘,成为菩提心,先无新生,安住不退,辗转增长之方便者,即不故意阻止应随自欲受用者,三行相同。 故言‘一切欲事’等二二句,与‘受用一切欲’相同。 然为显示无重复失,故说以彼理,修三种行也。 言‘不应喜乞行’者,是遮由增上贪著饮食故,寻求事务散乱,成为修道障碍。 非遮由了知欲尘本性故恒常受用。 故言由使身住量,便知足者,是说不损诸界长养之身住,非说仅能存命也。 然彼理非第三行之别法,由第十六品明无戏论之饮食时,即可证知。 非仅存命者,总观经说常受用欲尘之所为,亦能了知也。 学习意乐者,诸先觉说:五根受用五欲,于初行时,学为本尊。 第二行时,学为唯心。 第三行时,学为空性之修学意乐。 计为第七品灯明论,解释受用欲尘有总义、密义、究竟义三种,配释三行之义也。 正修道位,如其次第,始从一念,至初发业修行。 从身远离至幻身。 光明与双运位。 学有戏论行者,其趣欲尘之修意,修欲尘为本尊。 从色至触,修为毗卢乃至不动。 供献本部诸尊。 五境各有上中下三,虽皆修为本尊,然以五胜供养。 或修为佛眼等天女。 或修为五金刚母。 一切皆视为金刚持之受用,而受用之。 是灯明论所说。 说如是三理者,或问诸贪欲者志求智慧,一切威仪受用欲尘,复何为耶? 答云:‘当承事菩萨,应爱菩提日。 ’灯明论释彼义谓:‘菩萨即眼等诸根,当善承事。 菩提谓四大。 日谓五蕴。 应令饱满。 ’是为长养自身根大五蕴也。 言供献本部诸尊者,是以毗卢等为主,非唯彼等。 修时,随是何境皆修为天。 正受用时,如受用悦意境长养同分诸根。 余境不能如是长养。 故说以胜者供养。 若修五境为佛眼等四尊。 摩么鸡,通金刚与宝二部。 故声与触尘,皆修为彼。 如是虽有三说。 然欲尘之主,谓般若欲尘。 故修后二为主。 修彼之理,如第七品云:‘于色声味等,心常时加行,此摄一切佛,最秘密心要。 ’灯明论亦说,修境为本尊者,昼夜恒起心行。 此是能得佛道之秘密方便,故摄心要。 其修五境为天,常视天色等者,须先特别相续修习,发起坚固感触也。 此复内外一切色处,转成色金刚母,手软如莲,捧持明镜,目神和静,项挂真珠璎珞,乳房高满狭迫,衣服略缓,下身端美。 由恒视彼色,能引生大乐也。 如是诸声转成声金刚母,口唱歌声,手奏琵琶。 诸香转成香金刚母,体态舞动,捧摩尼器,满盛郁金、沉水、蛇心栴檀、龙脑等香,其气香馥充满十方。 诸味转成味金刚母,捧金刚等宝器,满盛众味,及天苏陀。 诸触转成触金刚母,众相严饰,三纹微颦,腰部细微,脐广右旋,下体厚润,步态安闲。 一切皆是面容微笑,爱目瞻视。 既生起已,想由受用诸声香味,及拥抱触,皆能增长大乐也。 此诸修法,于佛眼等亦同。 于毗卢,似须修色相殊妙,中间三尊标相如前。 第五持妙衣触。 应善研究。 彼等一一,似可修无量同类也。 如是修时,意先生乐,由彼渐次,长养同分根身。 如正理王云:‘现见若此变,彼等亦转变。 ’若心意安泰,现见身相光彩。 又说:三摩地,是增长身中大种之长养因故。 如是身长养者,由增长如郡陀之菩提心故,即能增进溶乐之三摩地。 以此修空,能成熟善根,引生圆满次第之最胜智德。 若此三摩地坚固,诸根正受用五境时,当能现起如前所修之三摩地,则能防止大乐逆品之庸常作意。 故说为此道中防护根门之最胜尸罗也。 此始从初修道,乃至未能,由专注身要修习之力,使风入中脉,引生诸空以来,是行欲尘之修习意乐。 此复由其未能以修习力,令风入中脉引起乐空和合映覆相执戏论,故名有戏论意乐。 生起次第者,由修习意乐门,虽无后二行。 然由境与事等戏论广略门,亦有三行。 从始修生起次第,即应修此教授。 于初发业者,极为重要。 从能由修力,融摄风息,引生诸空,乃至未得第四次第光明以前,忆前定中诸空,于后得位,自起为金刚持,净治欲尘,俱以三空印证。 由供养金刚持之理而受用者,相执戏论较前减少,然非现证真实义,故是学无戏论行之修习意乐。 此复由修习意乐门,虽无有戏论与极无戏论二行。 然由事务等门容有,故有三行。 从得有学双运起,乃至未得无学双运,于后得位受用欲尘,忆念所证真实义,印证而行者,已解脱著实相执之戏论种子。 故是极无戏论之修习意乐。 此与前二,皆有现起欲尘为天之修习意乐。 此由修习意乐门,虽无前二行,然由事务等门安立,与前相同。 己三、学行仪轨。 分二。 庚一、修有戏论及无戏论行法。 庚二、修极无戏论行法。 初又分二。 辛一、共同仪轨。 辛二、各别仪轨。 今初修二行之处所,旧译摄行论引平等和合续云:‘或于三有等,或园林等修。 ’跋曹译云:‘三地自园林。 ’卡师译为:‘处所或自有,园林等中修。 ’别译续文云:‘或于自住处,或园林等修。 ’故是于自住室或园林等诸顺意处,离诸恶缘而修也。 修建殿室之理,谓用砖修造三层佛殿四方四门,具四牌楼,嵌饰众宝等具足种种庄严。 或造土室,具足坚固围墙,种种庄严。 彼二种房,虽有胜劣,然建筑三层则同。 故后者,并非挖成三进土窟。 其中供品庄饰次第,谓下层作厨灶等。 中层安放琵琶歌乐等用具。 上层以前所说宝庄严具,及铃拂宝盖等严饰。 作为殊胜众善诸瑜伽师,瑜伽母等,集会之所。 以上二行相同。 若是有戏论行,其中应设二十天女并主尊之二十一杂莲花座,用布盖覆。 若是无戏论行,应随众数设座。 改著瑜伽男女服饰者,是如平等和合续所说。 集密中亦说。 如第十六品云:‘身语意金刚,修习身语心,自理而修彼,如是得悉地。 ’其释论云:‘自理者,谓改著服饰而修。 非唯观想而修也。 ’谓三金刚瑜伽师,修明禁行时,于自及印,俱作是说。 像饰之质,大译师及跋曹所译之摄行论,并别译之平等和合续中,皆云:‘由诸界性,及命、根所出。 ’其后者,卡师译为:‘从有情、根出。 ’较为妥善。 故是用金银等宝界,及人骨等有情所出。 并用树根等,制造像饰。 灯明论亦说,用木等制造。 所造行相,谓或治铸、或浮雕、或捶制、或绘画,均可。 此复面臂、身色、标帜等,均如诸尊。 旧译摄行论及卡师译本,云:‘向对于本尊,成就印围绕。 ’说此明妃须成就印。 然跋曹译为:‘以本尊像饰,诸印出悉地。 ’义谓以本尊像饰之印,能出悉地,由彼围绕也。 别译平等和合续亦云:‘成为本尊饰,诸印所围绕。 ’旧译摄行论云:‘冶铸或浮雕,捶制及绘画,有种种影像,善观为相印。 ’解相印为像模者非。 以续中明说,相印,即标帜故。 以是跋曹译为‘有种种影像,及善观相印。 ’分断较善。 旧译摄行论云:‘与本尊相应,善教诸母邑,善者自印相,应观众会轮。 ’其初句义,如别译续中云:‘与本尊相同。 ’相同之理,如跋曹译云:‘以本尊像饰,善修诸母邑。 ’应如是知。 然译善教为善。 依曼荼罗诸尊数量,诸瑜伽男女著其服饰,各住其处,说此名为众会坛轮。 平等和合根本续亦说于此中为弟子灌顶。 此复曼荼罗中央,为修密行之瑜伽师。 于第一层东南西北,四方如次,有四母邑,以胜乐幻、希有乐、明炬、沙希等四天女行相安住。 后者,卡师译为‘执兔’。 此等是俱行母邑。 自彼东南右绕,四隅如次,有四母邑,以佛菩提、法轮、胜三界、欲钩母等四天女行相安住。 其外第二层,从火右绕,四隅如次,有四母邑,以管笛、多弦、一弦、厚弦母等四天女行相安住。 后三为琵琶、圆鼓、腰鼓母,于平等和合经印时可知。 其外第三层从火右绕,四隅如次,有四母邑,以金刚花、金刚香、金刚灯、金刚涂母行相,手捧妙花、香炉、灯烛、香水,充满螺钵而住。 于第三层,自东南右绕,四门如次,有四母邑,作马面、金刚亥面、金刚明面、坏灰起尸母行相安住。 此谓死已成灰,能令复活之义。 余十六印,即随行母邑。 以义可知。 第十五品灯明论于生起次第无戏论行时,说以曼荼罗仪轨,造曼荼罗。 廓师说为用诸彩色,绘曼荼罗。 若是集密无戏论行,则用彩色,绘集密曼荼罗。 依会众多少,各著服饰入坛,各住本尊处所。 辛二、各别仪轨。 分二。 壬一、有戏论仪轨。 壬二、无戏论仪轨。 今初圣者父子,虽未明说,修集密者,应如何修有戏论无戏论仪轨。 然许依集密门,修有戏论行。 若修彼者,当如何行。 有说:于平等和合续所说二十天女上,加二天女,以瑜伽男女服饰而入。 然摄行论说:‘与一部所摄弟子同行。 ’故非平等和合,与集密续各别二曼荼罗之共同仪轨。 以是若以集密规,修有戏论行者,其众会曼荼罗,当如集密诸尊数,加以余续所说之印,与印答等诸戏论事而修也。 若如平等和合修者,则与第二层诸瑜伽师,同缘胜义谛,修习空性。 次重叠诸大种,乃至须弥山。 于彼顶上,起莲花羯摩杵为地基,于上生起金刚为顶之宫殿,并诸座位,众相圆满。 次修金刚萨埵等随一主尊,用加持我次第生起。 以曼荼罗主尊之相安住已,生眷属时,二十母邑,各生为彼尊体性。 彼等亦应各如是生。 摄行论文仅说尔许。 其前须修护轮,及召请智尊等,皆应补充也。 次受用欲尘者,先应忆念,正定本性,为求满足自身轮中诸如来故,先应受用色声香三境。 次受用味,先将食物净证增已,忆念内灶本性成就,想将焚物奉献三摩地萨埵而食。 由此容易消化,亦成辟谷法。 如是饮食,令身金刚身蕴界等皆饱满已。 最后受用触尘。 于俱行随行二十印中,随欲取一善巧艺术明印,安置膝上,念当依此圆满大印悉地。 发起坚固胜解,从抱乃至策发脉等,结成本部跏趺,安住等至羯摩也。 此处摄行论说,结如来、金刚、宝、莲、羯摩跏趺等。 是各别转移主尊规。 次由扰动金刚莲花、蕴等自性一切如来,从顶经过七万二千脉,如悬崖瀑流,溶解阿利迦利菩提心。 渐次流注,引发离贪明相、贪欲增相、中贪得相。 最后现起一切空光明般若波罗密多自性。 诸瑜伽师各别内证。 此中主要解释平等和合续规。 故说菩提心,从顶至摩尼,领受四喜。 然彼派中,非无如下所说,心间收摄次第引发四空也。 此处说得上悉地之瑜伽师,由六部门,即于众会曼荼罗中,能作折伏摄受诸事业者,多是已得有学双运者。 彼等事业,如平等和合续说。 如是依印引发俱生善修习后,从定起时。 为显大乐自性之主要者,乃速能出生自他利法之大阿惹利游戏自性故。 作佛乐舞之次第者,谓与诸瑜伽母等,主尊示印、明妃答印,如是手势答手势、供养答供养。 舞答舞、歌答歌、身言、语言。 摄行论说后二时,仅略示手势答手势、供答供。 余均未说。 须由余经了知也。 如是作之所为者,摄行论说为使心不变异,互相喜慰故。 是为令心于大乐不散乱,及互增安乐也。 如是观察欲尘,定中修习俱生。 起定后得位,则以前说修意,从印等无量戏论门,受用欲尘,遍诸日夜。 若以集密规,修有戏论行,谓与三十二尊量等之三十二位瑜伽行者,改著服饰,于三十一座如应坐已,依二次第修法,修习之后,如前受用五欲,后加示印答印等诸戏论事。 仪轨之理,后当解说。 壬二、无戏论行仪轨。 摄行论说:‘无戏论行,若财力不足,不能圆满修略曼荼罗者,可同五印,以五真实义修无戏论行。 若此亦无者,可同一印修无戏论行。 ’故与财力充足者,圆满修习略曼荼罗,无戏论行者,共说三理。 言不能圆满修略曼荼罗者,谓如诸尊数量瑜伽行者,服饰等具,完不完全。 非说修不修曼荼罗圆满仪轨也。 第十五品灯明论,于不动部瑜伽师,同自印修无戏论行时,说修不动曼荼罗之曼荼罗诸尊庄严曼荼罗。 故圆满修曼荼罗诸尊,三种无戏论行相同。 如是于彩绘曼荼罗诸尊处,设三十一杂色莲花,用布遮覆。 二十三瑜伽师、九瑜伽母,著本尊服饰,安住彼处。 是广无戏论。 中无戏论,五密真实义行者,如第十五品灯明本释中说,行者于中央自修金刚持。 令善学咒续之四母邑,于佛眼等四处,修为佛眼等体性,日夜安住。 摄行论说:令四母邑,以色金刚等四相,安住四隅。 令一母邑以触金刚相,住自身前。 若仅五母邑者,彼二随修一种。 第十六品说:三部瑜伽师以佛眼、摩么鸡、白衣而修。 摄行论引彼文,为修一印无戏论之教证。 故主尊之印,不一定生为触金刚。 余二无戏论亦应了知。 故修中无戏论者,或于中央及内层四角,设五杂色莲花,用布遮覆。 或于第二层四角,设五莲座。 亦变服饰。 若修略无戏者,则座及服饰,各为二种。 次正仪轨次第者,摄行论云:‘于彼生起,金刚摩尼为顶之宫殿,净治外印,与一部所摄弟子,同修大印。 其次第者,谓先应缘胜义谛,由加持我次第起定,出不动尊,随入内已,安住曼荼罗主体。 ’生起眷属之理,跋曹译摄行论云:‘次起毗卢等曼荼罗诸尊,除遣庸俗分别,胜解不可分眷属,即自身曼荼罗之支分。 承事一切曼荼罗轮。 ’次同自印,以整持及随坏次第,入胜义谛。 次由佛眼等,以‘汝是金刚心’等颂劝请。 由加持我次第,刹那现起。 为受胜喜味故,以九舞态,先受用色声香味四境。 次取梅霞槿等随一明印入定,受用触尘。 其初应修几许加行仪轨,未曾详明。 廓师说始从护轮,至初加行,皆圆满修。 有妃论师与云势论师说,生起次第者,三轨生起等,如修法修。 圆满次第者,刹那生起。 余论亦有说,生起次第究竟者,修自起等刹那顿起。 如摄行论所说者,金刚持与不动尊二部行者可修。 总则六部皆为主尊。 二次第相同。 于须弥山顶生宫殿者,是前母续所说。 此中不须。 此时之生起次第者,于初加行时,最胜曼荼罗后,入光明时,从彼起已依实印时。 皆能以四喜次第,引生殊胜俱生。 与生起次第余时不同。 最胜曼荼罗者,由与实印入定,于印莲花,生起能依所依曼荼罗。 放出不动等后,回入自身,转成嗔金刚者,是依二部而说。 余者各随主尊而修。 次出毗卢,至松跋等,融入自眷属三十一瑜伽行者。 胜解与彼等成无差别。 言自眷属者,谓由修天瑜伽力,除庸俗慢,不为彼分别所破坏也。 转成自身曼荼罗支分之义,谓胜解彼诸眷属,即自身支分蕴等自性。 自与眷属,皆如是修。 五印及一印者,其实有者即入彼身。 无者出已各置彼处。 余者相同。 言‘承事一切曼荼罗轮’者,卡师亦译为:‘随爱。 ’其义谓修最胜曼荼罗已,与实印入定,令诸尊欢喜。 由诸尊即自身支分故。 不仅入定悟入光明,加以二种静虑修瑜伽者,是为于心间摄风,引生四空。 如前已说。 此唯说圆满次第者,于余等至位亦应了知。 入光明已以歌劝请者,是广无戏论。 若内四角有四母邑修佛眼等,即实以歌劝请。 若修五金刚母,及一印者,可唯胜解修。 或前者,由四天女,此时住佛眼等慢,劝请,亦可。 从彼起已,说受用前四境胜劣中三品者,意谓齐此道界,虽诸劣境,亦能助内乐也。 圆满次第三位中,从初得心远离道,为幻身故修密行者,即不由字形、标帜等生,须臾顿起。 修宫殿前,发起智地,及增上胜解收入光明时,亦是由融摄风力而收。 其得幻身,与有学双运者,虽亦如是修。 然能力大小,有大差别。 其从空中起初依怙身。 若是心远离者,能从风心,起随顺第三次第之幻身。 若是幻身者,乃至未证胜义光明,其入空时,幻身不灭。 起定时,心从譬喻光明中起。 身非新起。 得双运已,幻身同类不断,唯心念上,入出光明,非幻身上。 故彼二位,从光明起时,是将原有自身、意想,明显也。 摄持化身者,谓分离粗身,后仍入彼,将粗身生为化身。 其得随顺幻身者,就自意前,亦能如同实事。 由此等解释,则初加行位,及最胜曼荼罗后,同印入定引发俱生,及从彼起等,亦当了知。 如第十七品疏说:‘由歌劝起定后,持毗卢等四部慢,与佛眼等四印入定。 ’此亦须修。 二次第相同。 此与说彼四,为主尊俱行母邑,亦相随顺。 诸随行母邑,亦是主尊明印,故亦受用色金刚等。 由此因相,应知中略无戏论行,亦是由明印眷属数量安立,非以男数安立。 摄行论说:依梅霞槿等五印随一而行者,是依种姓无定之圆满次第者说。 于生起次第者,说本部印。 随二次第何者,其密行之正行,谓与自位明印入定,引发俱生喜已,乐空和合而修。 非说生起次第者要将咒身,得幻身者要将幻身修为主尊也。 此密行仪轨,虽未明说一日修几次,然第十六品本释,于修行时,说与明印入定密供,于四时修。 故应修四座。 平等和合续,说依聚会曼荼罗之众会仪轨,每年或每月修一次。 摄行论于后二行时说者,非是说修行四阶段之行。 故依彼文说于二次第至高道之行,有无时间戏论者,非是论义。 若于受用触尘之后,有戏论者,示印答印等各以修意而作。 无戏论者,则不须修。 故旧译摄行论云:‘此中圆满作阿惹利。 ’跋曹译为‘修阿惹利’,较善。 言净治五肉五甘露等,于屏处食者,二次第一切行皆相同。 摄行论说:不结手印、不绘、不献曼荼罗供、不作外灶护摩、不作印塔像等事业,不讽经典,离身疲劳,不礼绘画木石等像,不皈依二乘,不择日期等。 此等一切,唯由内性圆满者,是说圆满次第者修密行时。 不遮修密行位、结印、绘坛等。 多有因集密续及诸余续、密成就论、及朵哈等,亦说不作彼事。 便误为从初发业位、利根顿悟者,即不作彼等。 其钝根渐悟者,乃修彼等。 庚二、修极无戏论行法。 何种所依,修此极无戏论行,有妃论师说:唯圆满次第者修。 黑行论师说二次第者皆可修。 廓译师说,后者为善。 处所,如续中说,寂静山间、水边、河岸、尸林等处。 此不须筑三层宫殿也。 备办饮食之助伴,或药叉使女等备办,或殊胜修伴,或由大会备食。 后者跋曹译为‘由大臣备办饭食’。 谓由大臣等有财富者,为施主。 若能役药叉使女者,则可办修有戏论或无戏论之资财。 故此不定,唯资具不备者乃修也。 意乐差别有四,初且行者,由念无始生死众苦,求涅槃乐。 应当远离一切愦闹,甚于王位,亦修苦想。 二者,二新译本云:‘下至胡麻许财物,皆应舍摄持心。 ’谓应不集畜麻许资具,非不起著实之物执。 三者,谓由信乐修习胜义谛光明,故于身命应无顾恋。 四者,谓于世间微细悉地及八大悉地,应都不希求。 以能散乱及退失故。 生起次第者修诸密行,以有德相具足之菩提心故,虽总有欲成佛心,然生起次第究竟后,不求引发圆满次第诸道,为共悉地所引而修密行。 故除第二意乐外,余三唯属圆满次第者。 印差别者,摄行论云:‘故舍外母邑,由同心中智印等至,速当证得金刚持位。 作是念已独修密行。 ’是依智印。 有妃论师虽说智印,生起次第者,从心中出形状天女。 圆满次第者,即修空性,名与智印等至。 然圆满次第者,亦与天女相等至也。 第五品灯明论说:若不得实印,则从心中出般若波罗密多佛母,与彼等至,并引证成立。 第六品云:‘三字金刚定,由心想自印,如是定无疑,承事佛遍智。 ’疏说彼文,明同智印修密行。 言三字金刚之静虑者,谓于毗卢等三金刚之瑜伽师,不观待外母邑者,应给自印即住心中金刚界自在母也。 如是说不得外母邑时依止智印者,是依智印,不能如依外母邑,引发大乐三摩地者。 其能得外母邑,说舍彼而依智印者,意说与前相返者。 此如第十七品灯明论二新译本云:‘诸与智印等至,心不坚固者,当依外印。 ’旧译灯明论云:‘心得坚固,当依外印。 ’前译较妥。 如是者,似是补特伽罗种姓差别,及从初修道,即学依智印之差别也。 此中生起次第者,虽舍余戏论,然仪轨次第相同。 故最胜曼荼罗圆满后,与智印等至,由四喜次第,引俱生喜,修习乐空。 此由所修天女歌音劝起,自以修学意乐,受用饮食及明印欲尘。 圆满次第之三位中,修法仪轨次第,如应修已,与智印等至,由内风瑜伽究竟资助之力,断除众多二相戏论而证殊胜四空。 此复或由于心间收摄心风之收摄次第,或由菩提心,降至金刚端,俱能引发四空。 然修前者为主要。 此处摄行论说:‘蕴等入细界风,彼入心,彼入心所,彼入无明,其后修光明。 ’者,此是依智印而修。 余密行者,依实印修,相同。 然此中说唯修睡光明者,是圆满次第者修密行时。 此是随于何时修习光明,即与睡眠光明合修。 非如余位,醒时光明不与睡合,睡时乃修与睡合之光明,各别修习。 此由通达一切合修关要,即可了知。 二次第之修此密行者,正修习时,除四喜四空有胜劣外,二者俱依与智印和合,修习俱生与光明。 至不能安住时,起依彼印,复如前修。 此由精进猛烈,不乐戏论,于修俱生至极信乐,如前行者,说名补苏姑行。 是有食眠行之行者故。 谓于初字加字训释,‘补□那’,为吃食。 ‘苏达那’释为睡眠。 ‘姑质萨罗’释为为便利故行动。 谓除彼三种想外,屏弃一切愦闹,都不思虑身受境根,唯合修睡眠与光明也。 有说‘补迦朵’,为食。 如是由圆满次第者行,能转自体为幻身、有学双运金刚身,与无学双运之金刚身。 不观待余二种行,速能证得。 故第六品疏中,说补苏姑行,为诸行中胜。 此处摄行论云:‘极无戏论行,以狂禁经所说次第,亦当解说。 ’引证多文出于金刚藏庄严续第十六品。 其摄行论二新译本云:‘由释续所说理及次第,亦当以狂禁行极无戏论。 ’然大译师译为‘说狂禁经’,较善。 以彼品中所明禁行,亦说为狂禁。 故言‘说’者,是‘说狂禁’之义。 非显为‘集密之释续’故。 彼续与集密,俱说修彼行,六月成就。 其所成就,乃指佛位。 故彼非生起次第之行也。 摄行论说:‘学习三行,或经半月、或经一月、或经六月,现起大印悉地之细色,轻触等八相,及本续第十五品所说之梦相。 ’谓六月以内,先现彼相而成就。 其中身自在等八自在者,是胜悉地。 卡师译云:‘细色与轻触,周遍正得性,极明性坚固,自在性如意。 ’所说八事,名自在八德,非八种自在。 诸先觉所释彼义,似未曾见,自在八德之解释。 故当依观音禁所释自在八德而说。 其大自在,能生灭有情世间,谓细。 能生灭器世间,为轻。 俱生灭彼二,谓主宰。 此中谓瑜伽师,能变收彼等也。 后者,是正得句所明。 随意所想即至,是周遍句所显。 一切众生供养者,谓光明威德皆能胜他。 是极光明句所显。 有权治罚摄受诸有情类,谓自在性。 随欲能变诸功德,谓如意。 随所欲得,即如是能得者,谓随欲安住。 是坚固句所显。 言六月以内能得胜成就者,是说已得有学双运者。 前说四位修密行者,乃至未办自果而修。 不以彼说有无时间戏论。 二次第者,如是修行,若未速成本位果利,其二次第各别策发心要之理,如第十品续疏,及拏热巴后续疏所说应知。 丙四、修习道后证果之理。 灯明论云:‘亦应说所为,消灾等事轨,如是八悉地,佛亦是最上。 ’谓成佛是上品。 八大悉地是中品。 消灭、增益、自在、猛烈等事业是下品。 八悉地者,如集智金刚续云:‘咒、药、护摩、粉末、眼药、疾行等八大悉地。 ’仅列六种,未明说余二。 四天女请问经云:‘说修八物支,丸眼药悉地,地下剑悉地,腾空及隐身,无死与治病。 ’金刚幂经云:‘眼药与疾行,利剑及地下,丸药并空行,隐身与精华。 ’后二果利,是共悉地,略为胜共二种悉地。 如后续云:‘隐身等悉地,说为庸常事,佛说唯成佛,乃最胜悉地。 ’学生起次第与彼行后,修共悉地之理,听闻续疏可知。 学圆满次第与彼行后,成就无学双运之理,谓如前说,由内外二证菩提门,于黎明时现证光明者,现证究竟法身时,有学双运之幻身,转成无学双运身。 尽生死际,安住彼二身不动。 如是具二清净之境光明者,谓无为法身。 有境光明,谓智法身。 亦名大乐身。 彼所依止唯由风心所成色身,谓受用身。 由彼二身同一体性,唯所遮成二。 故亦多说彼色身,名无二智身。 故有说:色身非佛地摄,为众生身摄。 或计为与识异体之粗色。 或说果位无智等,为圣父子所许者,应知皆非善说也。 由彼双运身,示现胜化身等非一化事。 若许有化身双运,于双运身作二身建立者,尤为善解。 诸余咒教,虽有说智所依色身为化身、意为法身、语为受用身者,然圣父子所许如前。 如前所说余道之后,再加殊胜咒道,于色究竟成佛者,虽亦许是无上派之成佛,然与初即入无上道,一生成佛,说于欲界身成佛,并不相违,以安立无上派之成佛,与初即入无上道之成佛,非一事故。 此二种佛修成法色二身之微细差别,由前所说即可了知。 其以人身证得幻身,于此幻身补特伽罗之所依成佛者,为于人身成佛,较易了知。 其人身瑜伽师,舍身寿已,代替中有,成就幻身,于彼身成佛。 其所依身虽非六趣所摄,亦不相违。 如说中有非六趣摄,然中般不还者,即于彼身证阿罗汉也。 如是修道成佛之受用身,恒具七支而住。 化身则不决定。 故说受用身之和合支,谓与俱行等无量明印眷属,平等和合,增长游戏大乐。 故于修道时,亦顺彼果相,以受用欲尘之理,增长大乐也。 果位虽尚有众多,应辨论决择处。 然最难解者,此中已说。 二种大乘共建立之难处,余中应知,恐繁不录。 如是众教究竟,三界独一坏宝皎同日月,名胜集密大教王。 得佛授记弘扬圣教究竟了义龙猛父子现证义已,如自所见而释,胜五次第一切要义。 圆满显说者。 因见若不善知诸所胜道及下宗义,则不能知诸能胜道与上宗中微细不共别法。 特于究竟了义甚深空性,了义经典,龙猛菩萨微细理路。 若未善习观慧如实获得。 则总不能得,趣往解脱及一切种智道之枢要。 别于无二续所诠心要,乐空和合修俱生智,不能善知。 即信解彼义,亦徒信仰而已。 故于自他部,及自部大小诸乘,显密二乘,及金刚乘四续部经论,皆善学习。 此复各道整体次第,引导弟子之理,并以各各教授庄严。 决择空性,及决择已如何修法,与前述各派解释集密之理,并已藏译圣派诸论,及彼教授,以修习理,经久串习。 会合本释诸续。 长时祈祷,获得允许著论殊胜相征。 且因圣派集密,久已衰微,维愿复兴久住不灭。 由此清净意乐而造。 除众心暗最胜灯善说众宝唯一源无比大师顶上严遍主吉祥金刚持宣说无上瑜伽续两亿犹余二俱胝如诸王中转轮王无量续部所围绕统领圣教众宝洲满足百千菩萨愿升至一切圣言顶谓胜集密大教王由彼道至十地竟龙猛菩萨所解释提婆龙智补彼意释迦友及月称师善说心要五次第遍除无知邪执暗显五次要最胜灯创此善说新庆会总佛圣教特圣规久已衰微将灭尽难测续义如实辨受静虑乐固极难然由白业力能发增上慧无量智者慧观察之一隅安息无逼窄富饶观慧财昔无之善说此时亦可有长时励力习此理虽已详尽善观察然由慧劣续难测凡我所有诸过失如诸婴儿言虽误慈爱父母亦觉奇不动金刚诸圣众自在大士皆容恕不善众宗少分满未勤修学细理路不知经尽教授者分辨久衰道关要犹如一般诸愚童欲登石级捉日轮彼等唯属善意乐故观慧者应策励由尊事业一少分润泽心内极难得甚深密义皆明显至尊智藏恒加护由见何教思彼义善能夺引智者意如贪心中丽人影我勤此论诸白业愿令众生善通达极难分辨续要义由勤修学彼义故速往金刚持圣地乃至众洲八叶莲须弥花蕊安住时愿此善说为众生常能光显究竟道显我从今一切生永不离此究竟道无此一切福聚本常能承事善知识此胜集密教王心要,甚深五次第一切要义,极明显灯论,是因众多以修此道为心要之善知识,数数劝请,造一广而显了五次第道要义之论。 曾久亲近至尊琼波雷巴,与至尊童慧等师长足尘,胜集密瑜伽师多闻苾刍东宗喀巴,善慧名称吉祥,于旷野山,喜足尊胜洲造。 持四难论集密行者宝祥书。 一九五二年一月廿八日译于北京菩提学会。 发布时间:2024-03-04 08:00:00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7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