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尊法师: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 卷十四-皈依佛 内容: 法尊法师: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卷十四宗喀巴大师著法尊法师译,卯二、说证彼方便二种静虑,如前所说,已善成就幻身者,为令身中生起胜义光明故,更须励力。 其中须说,现证胜义光明时,内外二种证菩提之理,及以前先修整持,及随灭二种静虑之理。 前者已说。 故此当说二种静虑也。 此如第四次第云:‘得教授弟子,次学二瑜伽,谓整持次第,及如是随灭。 从头乃至足,几时至心间,瑜伽入真际。 说名为持整。 诸动不动性,先令成光明,后我如是作,是随灭次第。 如镜上气息,周匝遍收摄。 如是瑜伽师,数数入真际。 ’摄行论亦云:‘如是现证一切空已,由此次第缘二种静虑。 其次第谓,如净江湖中所浮大雪团,瑜伽师常思,如是渐随灭。 当观镜上气,渐次消散尽,此持整次第,亦应如是观。 ’其言已证第四空,与缘二种静虑者,是说前述二种菩提及二种静虑。 言‘得教授弟子’等二句,亦是说已得教授,善学习者。 其持整者,谓自头下摄,及自足上收,最后俱至心间,故云:‘几时至心间。 ’黑行师说:‘从头至足,收入心间种子。 彼收入明点。 点收入空。 ’如是收入心已,则瑜伽师入于光明真际。 ‘如镜上’等四句显示彼喻。 谓如镜上,吹以气息。 彼自周围,收入中央。 如是自身上下前后左右皆收入心中也。 随灭者,谓先将情器收入光明,后将自身收入光明。 言‘我如是’者,黑行师说,如持整而作。 是为善说。 言‘数数’者,义谓彼二须修多次也。 随灭之喻,谓如湖上所浮雪团,渐次消化。 此处卡师虽译为点,然旧译为善。 自蕴渐次消灭,二者俱有。 唯先有无收余情器,是其差别。 随灭名义如说可知。 无畏师说:‘整谓自身,以空收持彼,故名持整。 ’实是使身入光明而持也。 由二静虑收入心间为究竟处,而证胜义光明者,乃圣父子,最胜意趣。 此中因相,前已多说即当了知。 此收摄次第所缘中,虽未明说,收摄风息。 然作彼所缘应知实际即成无上摄风次第。 如四天女请问经云:‘恒住心中央,盛光明炽然,乃至于九次,从额至足心,唯收入彼点,安住于脐中。 ’额谓头部,乃至足部,皆当收入心中明点。 安住心间莲花蕊中也。 以是当知,语远离时,修三种命力,皆是于心间收摄风息与菩提心,引发四空之方便。 由修彼之力,故此时所缘收摄次第,亦能将风及菩提心收入心中令入光明。 故得幻身者,修入光明之方便,说二种静虑,即此理也。 又不仅彼,集智金刚续说,须与外印等至。 彼之作用,与此相同。 其说由二种静虑,使幻身入光明者,亦是于心间数数收摄风心,引发四空。 由修习力,证胜义光明时,幻身亦随消灭。 证幻身者,修二种静虑时,玛派诸师,虽未说修三金刚之三重萨埵,廓师教授,说修彼三,乃第十一品本释之义。 是续疏中义,由教授显出。 极为善哉。 此如根本续云:‘住诸佛坛中,自身住毗卢,心中想嗡字,于咒修神识。 灭金刚心性,若时彼生起,持诸佛胜德,如如意吉祥。 住诸佛坛中,修不动金刚,心中修吽字,心住为明点。 住诸佛坛中,善修无量寿,心中想啊字,金刚住明点。 此胜三昧耶,修三坚金刚,灭三昧耶智,当得佛悉地。 ’此言‘佛’者,如云‘佛陀谓了解’。 谓所了解,所知曼荼罗,即三界之身语意也。 彼中者谓彼自性。 住彼者,谓胜解为自己之身语意体性也。 言‘住毗卢’及‘修不动’、‘无量寿’者,谓二身无别,即修毗卢。 二心无别,即修不动。 二语无别,即修弥陀也。 如是修三尊三昧耶萨埵已,于彼心间,修嗡啊吽三字者,即修智萨埵。 咒谓于嗡字,神识即三摩地萨埵明点。 及于吽字,三摩地萨埵即自心成明点。 并于阿字,三摩地萨埵,金刚即自心,住为明点。 如是修行之瑜伽师,为令自心,入于灭金刚光明中。 即所修明点亦令清净。 若时生起究竟光明。 尔时任持即修成诸佛之胜德。 如能满足一切心愿之如意宝珠,及具足二种资粮之吉祥也。 此修一切有情之身语意三金刚,与自身语意三业,无二无别者,乃胜三昧耶,胜过于生起次第。 故谁了知,任持灭金刚光明之教授,发生妙智,彼即当得,诸佛即诸蕴之成就,谓离此凡身,当得甚深广大之智身。 是灯明论所释也。 此说得幻身者,为令自身语意三业,入光明故,先修身金刚,次修语金刚,后修意金刚三重萨埵已。 非仅前二萨埵,即所修三摩地萨埵明点,亦令清净入光明中。 三摩地萨埵,三明点者,谓短阿字。 其所置处,谓三角形明点中。 是廓派所许也。 其后,续云:‘金刚住空界’等,说修三金刚。 有谓此乃说修随灭。 前者为修持整。 然论说即是前义,后更以余相显示。 故应知前文,即分持整与随灭二义也。 其修法,谓从心间种子字放光,三昧耶萨埵,自头往下,自足往上,渐次收入心间智慧萨埵。 其智萨埵亦渐收入三摩地萨埵不坏点短阿字。 彼复摄入光明,持心不动。 二种静虑相同。 其随灭,先将余情器收入光明之法。 如灯明论云:‘于动不动法,作康字虚空,以随灭次第令成无事。 自亦渐次摄入。 由如是修,则金刚智与虚空等。 三重萨埵体性,成为一体。 康谓光明。 ’跋曹与卡师,译为‘由随灭故令一切不现,渐令彼入自身。 ’故是从自心种子放光,遍照一切情器,化成光明。 令彼光聚渐入自身都无所现。 通执虽是顶上修嗡字,喉间修阿字。 此处说三字,均于心中修之因相。 如前所说。 拉弥师等,说从脐中所布轮毂诸字收放者,非是论义。 此之胜利,说离凡身得智身者,虽已离凡身,别得幻身之智身,然先未得离凡身之双运金刚身,今得彼身,故不相违。 五次第论云:‘如幻三摩地,由真际清净。 ’摄行论亦云:‘其世俗谛,由胜义谛,令清净已。 ’灯明论亦说:‘由二种静虑,令幻身入于光明。 ’此处则说,所修三金刚身,入于光明,应成相违。 以幻身是金刚持身故。 莫作是思,所成就之幻身,虽是报身金刚持身。 然将彼所修三金刚化身,数数摄入光明。 由修彼故,现证胜义光明时,则其幻身,亦如彩虹于虚空消灭故。 其由胜义光明清净风息所成之身,胜义光明现在前时亦不消灭。 其由譬喻光明清净风息所成之身,则不相同。 是其差别。 此中若未由二种静虑及依明印,数数现起第四空时之大乐,与究竟真理之空性,合为能缘所缘而修。 仅于收摄风心次第所起四空,任何修习,终不能证胜义光明。 故须善巧乐空和合之理。 又彼清净粗显二相,虽数现起如黎明时洁净虚空,然不能灭微细二相。 其能缘大乐,与所缘真实义,乃至未成一味现证空性。 则其幻身非于光明清净。 皆须善辨此等差别。 若未善别彼义,则尚未得心远离时初自最低现起三空,便以为得,真心远离。 其后意前,现起澄净明显如虹天身,便以为得真实幻身。 次由修二种静虑,将彼清净,如净虚空,消灭现行执著,得坚固时,便以为得真实光明。 其后现起天身,便妄计为得真实双运也。 若将此等摄入心远离等四次第之随顺分中,不分真假,虽可立彼等名。 若计彼为五次第中,真四次第者,则全未能以究竟教授,五次第论及摄行论之宝钥,启本释诸续之关键也。 以是当知,本续、释续、及圣父子论中,多分是依正所化机如宝补特伽罗,说彼究竟前道,及学彼已趣入后道之理。 先应善知,彼身如何生起之理。 次于无斯功能,余四补特伽罗,别如现在补特伽罗修时,如何发生随顺前道之理,须善分别。 不可将一切五次第随顺证德,与真实五次道,妄执为一也。 如是由二静虑多修习故,若得临近现证胜义光明之相状。 则于中夜灌顶,黎明开示教授,定当现证胜义光明也。 卯三、说彼异名及诸赞颂。 以俱生乐现证真实义之胜义光明,有多异名,谓曰光明,及一切空等。 第十二品中,六如来说为菩提心。 余无上续云:‘超过修诸支,离寻思分别,亦出诸韵点,此是胜坛轮。 ’摄行论云:‘总之,八万四千法蕴中,言义难解,名称无定之语,皆是依胜义谛而说。 ’如是说者,是为断除,于诸异名执有别义之执著故。 第二次第亦云:‘诸经诸续中,凡显示实性,皆依一切空,彼未说余义。 ’谓诸经续中,凡宣说真实义者,一切皆说一切空光明,未说余义。 此所说义,谓多有不说大乐智,但说真实义者,故非彼一切,皆说俱生乐证真实义之光明也。 然除彼智所缘胜义光明,及大乐外,说以余智证真实义之光明者,意谓波罗密多品宣说真实义诸经,及下三续部,亦皆宣说。 如斯光明,是为总义之光明。 其由大乐证真实义者,如其所应,是秘密义与究竟光明。 故与真实义同一味转之智,有是否圆满次第智之二类也。 如是弟子,于二种证善提,与彼方便二种静虑教授,及光明异名,断诸疑已,对如是宣说之师长及教法,赞颂之理,谓舒颜合掌,如第二品所说:‘希有佛陀,希有法,说法更希有,真义清净义,敬礼菩提心。 ’如是赞颂。 二希有者,如其次第,依世俗谛与胜义谛称赞。 第二句义,由说二谛双运称赞。 真义谓光明。 由彼清净义谓清净天身。 敬礼成就如斯功德之大金刚持也。 此即表示,说余次第之法后,亦如是行也。 寅三、说余道后亦生彼次第。 宣说光明教授之后,摄行论云:‘由此次第,一切如来弹指警策,释迦牟尼世尊,起不动三摩地,坐菩提树下,于半夜时,现证光明。 起如幻三摩地,为众生说法。 从此时起,乃至正法住世以来,师师口传。 ’卡师译为:‘以如幻三摩地起,为所化众生,转正法轮。 ’言‘此次第’者,摄行论中,先说于夜半灌顶,黎明显示教授。 或指其前无间所云:‘当授般若及智灌顶。 ’义亦相同。 第二次第亦云:‘故从净光明,现起三种智,持三十二相,具八十随好,备一切种胜,次得一切智。 ’说无上咒部,以自道成佛之理后,又云:‘如大游戏经云:释迦牟尼佛,初欲成菩提,意谓由大空,便能得佛性。 于泥涟河侧,住不动三昧。 时胜空金刚,充满如麻壳,弹指同一音,警策于佛子。 此静虑非净,不能得究竟,当缘彼光明,最胜如空际。 获得光明位,当生极喜身。 极喜金刚身,得一切自在。 闻如是说已,即舍不动定,佛子于中夜,即缘真实义。 ’又云:‘一切空、希有,净明广大智,唯由师长恩,次乃得见彼。 ’又云:‘由金刚喻定,明相初现时,水月阳焰等,众幻德庄严。 住于菩提藏,降伏诸魔军,释迦王善得,无上真实智。 救护利生故,宣说此真理。 ’此说于波罗密多大乘道后,以无上道成佛之理。 卡师译为‘从彼净光明’。 又云‘如是大乘经依云’,此后者尤善。 义说如自道,由光明、双运成佛。 如是余道之后,亦当以彼方便成佛。 非是引经,证前说故。 释迦牟尼等六句,说释迦牟尼,欲以大空成佛,便于泥涟河侧,住不动三摩地。 唯此是大游戏经所说。 非说其余‘时胜空金刚’等,亦彼经所说也。 言大空者,五次第论疏虽有说为近得者。 然彼经说住第四静虑遍空三摩地。 指彼最善。 彼亦名不动三摩地。 摄行论中,仅说:警策释迦牟尼。 ‘时胜’等四句,说住河侧时警策也。 摄真实经,仅说‘一切义成菩萨,坐菩提树下,诸如来警策。 ’未明了说,为色究竟,抑为欲界。 金刚顶经说,是色究竟厚严佛上。 一音警策者,谓‘此静虑’等四句,谓前静虑,不能净一切障。 不能证得最究竟道。 故当缘彼光明也。 次四句劝令现证成就八种自在之双运金刚持位。 策发之理,卡师极显。 摄真实经说警策时,仅云:‘未证一切如来真实一义,唯修苦行,能成佛耶。 ’此论所述警策之理,及策发后证果之理,摄真实经与金刚顶经皆未曾说。 故是引余无上续中所说者也。 ‘闻如是’等四句,与摄行论说‘起不动三摩地’,至‘现证光明’。 二义相同。 故是住河侧时策发,从彼起后,坐菩提树下,于半夜时,依印灌顶,现证光明。 ‘一切空’等四包,即广明‘缘真实义’也。 ‘由金刚’等四句,说黎明时得无学双运身。 ‘住于菩提藏’二句,明降魔。 ‘释迦’等四句,明得果已,为他宣说真理也。 辨业论亦云:‘纵经无边劫,施头珍宝等,未净明相故,不得菩提果。 纵经无边劫,如是戒忍等’,后二句如前。 ‘纵经无边劫,咒身三摩地’,后二句如前。 ‘清净三明相,一切智无碍。 ’其中初二颂,说波罗密多乘,次一颂说唯生起次第,及下三续部道,不能清净三种明相,故不能得无上菩提。 意谓三明相时,有二相错乱。 乃至未净二相错乱习气以来,彼必不能毕竟灭尽。 故欲毕竟灭彼,须修俱生乐证真实一义。 此除无上乘外,非余所有也。 解脱点论亦云:‘虽释迦牟尼,修集无数劫,由未证此义,于泥涟河侧,住无所有定,时一切如来,遮彼顽空心,为说深明净,无垢如虚空。 中夜如闷绝,修真至黎明,刹那证真理。 ’与前二论相符。 注解中谓‘无所有,即顽空。 由俱生阿遮利耶加持,犹如闷绝,乃得真理。 ’阿遮利耶,说即明妃。 教授穗论亦云:‘应言最究竟时,亦定依此方便,如释迦尊,住菩提树下,为证菩提,于中夜分,必待尽虚空界诸佛传授般若灌顶。 及如唯此世尊,从胜点佛母,于金刚藏,传授灌顶。 皆可广说。 诸了知教授者,即当明了此差别。 ’欢喜金刚续云:‘现起炽然鬘,晃耀曼荼罗,金刚藏灌顶,钩召胜点母。 ’是为第十地菩萨,依真实明妃灌顶之根据。 若谓波罗密多大乘说:若于色界色究竟天未先成佛,则不示现于欲界成佛事。 又说:释迦尊,无量劫前早已成佛。 建立次第论说,一生补处菩萨,不以报身,利益人趣,为任持化身故,示现入胎。 故于大游戏经所说示现苦行等前,释迦牟尼,早已成佛。 此说修波罗密多道后,以咒道成佛,是于河侧行苦行后,云何通耶。 答曰:修波罗密多乘道后,先于色究竟天,依报身成佛之最后有,与复于欲界依化身成佛之最后有,二时俱有,如前策已,真实成佛,与示现成佛也。 是故后者,虽非先未成佛今方成佛。 然如是说者,是显波罗密多乘第十地最后有身,总须生起密咒之道,方能成佛也。 金刚鬘经疏说:‘一切义成菩萨,由诸佛化现曼荼罗,传预备法及四灌顶后,开示三三摩地,百部身远离,及五次第教授。 于中夜分成佛。 黎明降魔。 ’此中后者,与五次第论、摄行论,二俱相违。 其前诸义,亦与仅说光明及双运教授,未说余者相违。 廓派诸师,说波罗密多道,能至第十地。 彼即代替生起次第,乃至心远离。 如五次第论云:‘由初业加行,能得第八地,得三种明相,善住于十地。 ’故波罗密多之最后有,可从幻身起修。 于初夜分传密灌顶,现证幻身。 中夜传授第三灌顶,现证光明。 后夜传授第四灌顶,现证无学双运。 许一夜中便得成佛。 彼说波罗密多乘后,入咒之界限,谓第十地。 彼复有一生所系与最后有二类。 此是后者。 由说一夜成佛,即可了知。 传入之理,非弃自道而入。 是于彼道上,更加咒道也。 所加添者,生起次第至心远离,此不须生,如廓派所许。 亦不须第三次第幻身之因相,由说初即入无上部之补特伽罗,为证光明故,须先修幻身之因相,即可了知。 既传第三灌顶,则亦表示第四灌顶。 故唯传彼二灌顶。 传第三灌顶时,先起明增得三,次由近得入于光明。 微细二相皆悉清净,便证胜义俱生。 虽此菩萨始从初地便证法性。 然先未以俱生大乐现证空性。 此起彼德。 次说由修彼义,于黎明时,如幻三摩地,成就水月等幻喻所表身者,谓由胜义光明俱生智,与彼所乘风,而成无学双运清净幻身也。 波罗密多乘,始从初地,即得相好庄严身,次于诸地渐转殊妙。 最后以彼规,虽得有学究竟相好。 然无上规,唯由彼相犹不能得无学色身。 由此因相,故于彼前,仍须发起,彼身所从成之不共修事、光明智及风。 若知此者,则已善知,第三次第,与有学双运时,离粗异熟身外,修不修幻身也。 彼即显示乃至未修以俱生大乐现证真实义时,必不能得断尽所知障之法身。 乃至未从胜义光明所净风心,修成幻身,必不能得无学色身。 故乐空和合、与修习幻身,乃无上乘之究竟心要。 及显彼二,即二身之不共因也。 此中第三灌顶依印而修,即代替密行。 故不须修余三行之理,由前因相,即能了知。 如是此中,未先传授瓶密灌顶,即传后二灌顶。 未先生起第三次第幻身以下,即从后二次第发生者,应知是例外事。 前说二次第之次序与数量决定,及咒道中必欲界身,须有二根交会之贪等,是依最初即入无上道之决定种姓者说。 言欲界天等,无如君陀之菩提心等,意说通常之欲色诸天。 非约最后有菩萨之殊胜身而说也。 如虽不许究竟三乘种姓决定,然许暂时三类种姓决定,如是虽说波罗密多乘,最后亦须入无上道,然第十地以下说于自道种姓决定,都不相违。 如阿罗汉、与不还果,虽于衣食离欲,仍须寻求衣食。 如是十地菩萨已断烦恼,虽于二根交会乐已尽贪爱,仍生求彼乐欲,亦不相违。 若不尔者,则诸外道,执有欲者即有贪爱,由发语故比度有爱,应不能破也。 若谓戒经,说离欲与未离欲者,根势兴起因缘各别。 故于欲尘已爱尽者,不可依印。 此是于显密教俱缺多闻之言。 初由波罗密多乘,经三无数劫后,次依咒道成佛之十一普光明地,与初即入咒乘,一生成佛之普光明地,虽无少分胜劣差别。 然二道差别,非全无义。 以有极大远近差别故,波罗密多,须更加余道故。 如斯之道,最后虽须依无上道,然说三无数劫成佛,亦不相违。 以彼亲得正等觉时,是在三无数劫后,方加彼道故。 金刚顶经亦云:‘昔于过去时,受持菩提心,具方便般若。 成菩提萨埵,希有大勇进,行无量难行,彼如是渐次,乃至得灌顶。 大慧究竟地,得依灌顶已,可乐色究竟,大慧安住彼。 ’此说,究竟有学地,住菩提树下,由诸佛策发,修五相证菩提,而成正觉。 又彼经云:‘经三无数劫,修施及施果,得遍空珍宝,是珠宝灌顶。 经三无数劫,修诸余苦行,及精进得果,金刚业灌顶。 ’又云:‘由四密灌顶,得正等菩提。 次由名灌顶,彼成毗卢佛。 ’此说,由金刚萨埵、金刚法、金刚宝、金刚业灌顶,如其次第,得自性身、受用身、相好化身而成正觉。 彼即前说之菩萨。 说修彼道,经无数劫。 如无上派,有初即入自道,一生成佛,如宝所化,与于波罗密多道后更加余道之二类。 瑜伽派中,并未明分自道他道,而以前说配波罗密多道。 亦未明说自道之后有余成佛之理。 故前所说,究竟地后,由诸佛策发成正觉等,似是彼派自道。 应善观察。 如无上续说,于相续中乃至未起如前所说,所添二道,不能成佛。 又彼二道,亦非下三续部道中所有。 故修下三续部道者,亦须增加也。 二续俱说:地究竟后,须依月轮金刚等,五种证菩提相,成佛之意趣,如五次第论说,生起次第者,以月轮金刚等生起咒身。 代替圆满次第者,由四种空生起清净天身也。 如是依何而说之意趣所依,虽是无上瑜伽部之不共道。 然依彼意趣,而以余声宣说了义,通下部道,亦不相违。 此乃多处解释经义所极须者。 观察余道后,须加此派圆满次第诸主要法者,乃于自道胜法,获得不共定解,及依彼解决定此道种姓功能,不退他道之希有方便。 然极难得,故今广说。 丑二、释后续所说任持支之义。 五次第论所说第四次第光明证菩提次第,后续说为六支中之任持支云:‘自根宝灭取,说名为任持。 心成灭金刚,现起诸相征,相界有五种,菩提金刚说。 初相如阳焰,第二如浮烟,第三如空光,第四如然烛,如虚空无云,常明为第五。 坚固金刚路,放射虚空界。 ’大译师所译灯明论中,解释初二句圆满后即云:‘此名任持是第四支。 ’跋曹所译亦尔。 廓师所译,解释‘自根’至‘放射虚空界’圆满后乃云:‘此名任持支为第四。 ’将彼全文皆作任持支文。 卡师所译亦尔。 如是梵本似有二种。 然以廓译为善,由释论可知也。 自谓色等境。 根谓眼等根。 彼二灭后,宝谓心及命风。 彼息灭之取者,谓任持,即光明真际也。 心风灭者,谓三心渐次息灭。 根境息灭,亦如死有次第而灭。 甘露密论云:‘言自根者,谓著二取,未达远离生死心之过失。 若知自心远离二取,即引生宝贵佛智。 故言为宝,即远离凡常。 言‘灭取,说名为任持’者,谓由金刚莲花等至。 菩提心行至金刚根、腰、顶端,发生三种明相。 即明远离瑜伽师之心远离也。 ’非是论义。 灭金刚者,谓光明。 心成彼者谓入彼中。 心入彼时,现起阳焰等诸相征。 其所现相说有五种,从阳焰至虚空光之三种明相,是地水火风四界,由前入后而起。 虚空光者,是如跋曹所译‘如萤火相’。 有计为‘见少分虚空’者,不应道理。 灯明论说:‘由微细界入三明相,现如然烛。 ’微细界者,谓扰动自性分别之风。 由彼融入,即现起如无风吹动之灯光也。 摄行论云:‘蕴等入于细界。 细界入心。 ’所说初者,即从地至风,前入于后。 后说:细界入心。 与灯明说:细界入三明相。 都不相违。 以前者是粗说,后是详说故。 如辨业论与金刚鬘经,不分别三识,总说入于光明。 摄行论则分别说近得收入光明也。 诸旧译本,多说:‘由本性明相,融入如无云虚空,常时光明,是为第五。 ’虽有译本,作‘融入于明相’,然前者为善。 以现起光明,须先融灭三明相故。 灯明论中作是说者,是总略说。 若广分别,应如我加持,及摄行论所说,谓心入心所,心所入近得思,近得入光明。 三明相时,现起之理,如前所引,摄行论云:‘第二谓明,犹如月光。 ’等。 摄行论云:‘初见如阳焰,具五色光。 ’未说烟等三相者,是总略说。 若广说者,应如后续、及灯明论,俱说四相。 由彼五相,当得涅槃胜义光明。 为证地入水等,灯明论引辨业论云:‘如昔如何生,即此次第灭,初地入于水,次水入于火,火亦入于风,风则入于识,识任持逝已,次入于光明,从此成寻香,业驱使而生。 如是多千生,生生恒无已,性流转迷乱,非诸分别境。 乃至知明相,众生无所得。 ’此是引龙智论文。 非福缘称所说辨业经也。 识入光明者,谓明相融入光明,非本性融入彼也。 此虽是说因位死有次第。 然彼与道位,入光明时现阳焰等相同。 故有说:中有成佛,则实现阳焰等相。 现生入光明次第,仅是有相识,坚不坚固之量,与阳焰等五相相同。 是其差别。 又谓摄行所说,乃坚不坚固之量,灯明所说,是现阳焰等相。 是其差别。 又亲教论疏说,是后相较前四相明显。 非与彼等相同。 皆非善说也。 又此诸相,是于还灭地界等,及诸根风,将向内返,正于内返,已返时现起。 彼中复有因位、道位。 后者复有,身远离等上下多种。 当善分别。 此复融息动遍计风,现如然烛。 明相智时如月光现,故彼二种次第决定。 于顺行时,从明相智,乃至光明;于逆行时,从光明起,乃至明相,皆现阳焰等四相。 前者于明相前现,后者于明相后现也。 此位虽是由二种静虑,数数收摄,专住心时而生。 然于三种整持各别摄时,别配诸相,及于一一整持三重萨埵,各别摄时,别配诸相者,则非善说。 譬喻光明位,是于心前,所现境相,如净虚空。 胜义光明位,唯由微细二相息灭,无戏论垢喻如虚空,非有如斯行相显现。 若生真实道位三空智,随所见境,都无界限,明如月光等。 其现圆轮如月光等者,非是三空智时,所现月光等相。 又如月光之明相,收已无间,非定现起如日光之增相。 其间可能安住。 此复容现如净虚空。 故彼与第四空现起之理,有大差别。 由金刚路者,谓由不可违越,五相次第,入于光明。 坚固谓清净。 虚空谓诸世界。 放射谓以法身之理周遍一切。 如卡师所译而说。 放射于世界者,义谓由心力,令遍情器一切法性也。 既言,五相次第不可违越。 故初修时虽无定准,若善了知顺逆修诸空者,则定依次显现也。 此中正说胜义光明。 未到彼前,于譬喻光明,亦应数数修习。 所说此等,于下道位亦应了知。 癸二、二谛无别之圆满次第。 分二。 子一、释五次第与摄行论所说义。 子二、释后续所说二支。 初又分二。 丑一、问。 丑二、答。 今初摄行论云:‘世尊,入胜义谛成无性已,复云何起? 此中现前所证云何? 何者不退? 何为解脱义? 何故解脱? 解脱者谁? ’为抉择双运次第故,先设六问。 其中初者,谓问第三次第幻身,入胜义谛既清净已,复出光明之次第云何耶? 第二谓问,此无上乘中,由初地等次第,现前所证,趣向果之道证,生起次第云何耶? 卡师译云:‘此中受用妙乐云何? ’前译较妥。 第三谓问,退不退生死之界限云何? 第四谓问,解脱之义,为从何解脱耶? 第五谓问,如是解脱之因相。 第六谓问,补特伽罗自体,能解脱者为谁耶? 卡译无后二问,而云‘从何解脱’。 然旧译较善。 丑二、答。 教令听闻云:‘金刚阿遮利耶告曰,大士,善哉善哉。 从光明中起出次第,非离如来教授,向外缘者之境界。 应随胜集密了解,一心谛听。 ’次答所问义。 分四。 寅一、答第二问。 寅二、答第三第五问。 寅三、答初问。 寅四、答第四第六问及余义。 今初摄行论云:‘此金刚乘,已学生起次第,得第八地。 乃至未得圆满次第,尔时犹应亲近善知识。 现证身语意当得十地。 获得如幻三摩地。 已证如幻三摩地后,当得三相清净之光明。 从无相光明起已,由住双运次第,现证佛事。 当得金刚喻三摩地一切功德庄严而住。 ’卡师译为:‘现证身语意远离已,证得十地,当得如幻三摩地。 ’又云:‘现证佛身。 ’较前译为显。 仅言十地。 父子论中均未说地名与名义。 金刚鬘经云:‘十一瓶灌顶,及上三灌顶、十四灌顶,各配一地。 ’仅说十四地之数量,未说一一地之名义。 授记密意续云:‘诸佛所依住,其地第十三。 ’亦全未说十三地之名义。 根本续及余释续,亦均未说。 由此因缘,起诸异解。 摄行论疏云:‘如云:若时从下暖,至忍第一法,上中十二行,极喜第十三。 又云:极喜至法云,随彼后所得,由双运修治。 谓暖顶忍世第一法一一加行道,各分下中上三品,为十二地,极欢喜地为第十三地。 金刚念诵,得第八地是中品忍。 心远离得下品或中品世第一法。 幻身得上品世第一法。 光明得十圣地之初极喜地。 观待加行道十二地,为第十三。 双运谓能修治已得诸地。 ’此说生起次第能至第七地。 拉弥则说,十地乃极喜等十地。 生起次第及身远离,得第八地。 义显金刚念诵,得第九地。 由见三明相,智自在故,得第十地。 幻身乃彼后得,无地次第,故唯属第十地。 光明得第十一普光明地。 双运乃彼后得,故唯属第十一地。 由修梵住等,得初发业地。 即生成佛,谓第十三地。 月光疏中,虽说为极喜等十地。 然未明说,别配诸地之理。 昔集密派智者有说:十地谓极喜等。 言生起次第究竟等,得不动地及法云者,非由圆满彼地功德而得。 意谓能代替彼等也。 藏中智者有说:于极喜等十地之上,加温爵喇嘛所说:‘无比及具智,金刚地十三。 ’此义如无畏师说:波罗密多乘所说第十地中,有住第十地与胜进道、无间道之三。 其第十地,即住第十地。 胜进道即无比。 无间道即具智,普光明即金刚地。 如斯之第十三地。 即授记密意续所说第十三地一切空光明。 摄行论意,亦显幻身为第十一地,光明为第十二地。 此即从胜解行地所计之第十三。 金刚鬘续之第十三地,亦是光明。 释为彼续之意趣。 许彼诸道,实得彼诸地也。 若如此说,则双运应为第十四地也。 此中波罗密多大乘中,多说圣者学地,为极喜等十地。 无学普光明,为第十一地。 亦说异生,有胜解行地与初发业地。 咒中说地数,有十二、十三、十四数。 其立名者,如金刚庄严续说,普光明、甘露光等十二。 欢喜金刚、及三补札等,有说住等十二。 名不相同。 亦有说极喜等十地,立名同者。 教授穗论等,说胜解行地、及普光明地。 乃义中所有。 前之十二地,似与后者相同也。 十三地立名,有三种不同。 如无畏师说。 故知彼等皆是圣地。 若加胜解行地,则金刚地为第十四。 如是诸地数量,虽较波罗密多为多。 然非许过十一普光明地,更有上地也。 根本续于双运位云:‘安住于十地,菩萨彼即成。 ’灯明论释彼义云:‘十地谓十光明,安住彼中。 ’虽亦有彼说。 然前说十地,应作极喜等十地也。 言生起次第,得第八地,金刚念诵,亦得第八地者,初者配才得第八地无间。 第二、配波罗密多之第八地。 由此亦应知,配第九地。 意将圆满次第之身远离,摄入金刚念诵中也。 五次第论说,由见三明相,安住十地。 摄行论说:现证身语意即得十地。 如第六品灯明论说,身语意为明增得。 彼二义同。 故心远离配第十地。 黑行论师,解释见三明相,配第十地,说是得我加持者,谓依心远离进得幻身。 以彼配第十地,乃摄行论义。 此配波罗密多乘第十地上段。 于第十地后半,安立光明与有学双运者,由前所说,波罗密多乘十地菩萨,加修无上道之理,即可了知。 无学双运,立为十一普光明地,亦可了知。 前二续说光明为第十三地者,亦是待胜解行地而说。 此亦表显有学双运。 若配诸地之理如是者,则生起次第等,各别道究竟时,为圆满得极喜地等功德耶。 抑如十四灌顶各配一地,修法一座配合五道,增上胜解诸尊收入光明等配合三身。 唯由相似同法而配合耶。 曰:虽得第三次第幻身,若未证光明,说由烦恼力仍退生死。 故仅究竟彼道本位,非但未得第十地,亦非得圣地。 故彼等配法,非由圆满极喜等地功德而得。 若究竟生起次第,即立为实得不动地等,尚多余难。 应知如说,波罗密多乘到第十地者,能代替此道生起次第乃至幻身。 是由此乘诸道成佛者,能代替余乘证得彼地。 故得彼等,说为得十地。 非须所得诸道功德,完全相等也。 此复能圆满成熟圆满次第证德者,乃生起次第。 故彼最后成熟,配无间得第八地。 以前诸能熟,配前七地。 未说生起次第某差别,配七地中某地也。 若究竟生起次第,则随意能入,通常坚固无分别三摩地。 由得情器世间,现为宫殿诸尊,已善清净。 亦与第八地相同。 以此为先,依身远离修语远离,如摄行论说,亦如应而得无生法忍。 由语根诸风,清净自在,与第九地说法语清净,得智自在相同。 依语远离究竟,修心远离,从彼风心修成幻身。 于诸佛所获得灌顶,与第十地诸业自在,转下劣身因,恶业习气,成圆满身因,得大光明灌顶相同。 以转通常身因之风心,成受用身因故。 如第十地时空性证德增强断障功能势力之因,圆满道位资粮,更无新学自道。 由得幻身转入光明,其后修成双运,亦与彼同。 故彼等配第十地。 若由现证未证法性,安立已得未得圣地,而分异生圣道。 异生道中,复分资粮加行二道者,则从修共道,乃至未以修力,将风融入中脉,直接引生空智以来,是资粮道。 能引之后,乃至未以大乐,现证真实义之幻身以来,为加行道。 胜义光明后,未得双运前,是为具道极欢喜地。 从有学双运,乃至未得无学双运,可配修道九地也。 发布时间:2024-03-04 08:08:5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