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尊法师: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 卷七-皈依佛 内容: 法尊法师: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卷七宗喀巴大师著法尊法师译,尔时上行风中,余三风行动之理,依火界风故,余三风,为白色红光、黄色红光、绿色红光,如彩虹而生。 以是等住等三风,从左鼻孔等行时,亦当了知各以一风为主,余三风为伴,随彼中而转。 故说上行风于右鼻孔行,等住于左行,命下二风,平等行者,是约为主而行。 若为伴行,则不决定。 右鼻孔中,上行风为主,四依怙风行时,先行二百二十五次,谓白衣母风。 次行尔许三次,如其次第,谓度母、佛眼、摩摩鸡风。 一一佛母风中,复各有四依怙风。 如是左鼻孔中,等住风为主,四依怙风行时,先从度母风起。 平等行中,以持命风为主行时,先从摩摩鸡风起。 下遣风为主行时,先从佛眼风起等,亦当了知。 授记密意续云:‘白衣等如次,上斜、及直下,是火风地水,各各曼荼罗。 ’谓白衣母风上行,度母风斜行,佛眼风直行,摩摩鸡风下行。 又说此四,如其次第,即火界乃至地界之四曼荼罗。 如是上行等风一一为主,各有四风随转。 每一聚中分为四佛母之四风,非同时行。 一一佛母风中,分为四依怙之四风,则同时行。 诸佛母风唯渐次行。 同时行者,亦唯四依怙风。 故黑三昧耶金刚,说一风于中央,余四风于四面,五风同时行者,非是善说。 即四风同时行者,亦非各别分离,是如一彩虹而行。 如具妃论师所许,极为善哉。 以是余派所说,小五界风,于中央及四面,同时行者,亦与此不同。 故说于上等处行者,亦是渐次,非同时也。 如卡师译为‘上侧及等下’,于九百次风,说为四佛母风时,谓火界白衣母风,于鼻孔上面行。 风界度母风,于鼻孔侧面行。 地界佛眼风左右同时于鼻孔中央行。 水界摩摩鸡风于鼻孔下面行。 此与吉祥持论师,说每一转风,分四界风,谓地界风于中央行,风界风于两侧行,极相符合。 桑补札中,说旁面行。 诸余经中多说斜行。 义即侧行。 直行与等行之义,即于中央行也。 言于两侧行者,乃渐次行。 续言‘五风于上行’时,说周遍风亦于上鼻孔出者,意如下文所说,临命终时而出。 彼风,除命终时行动外,现在不行。 拉弥、阿朗迦迦拉峡、及藏地诸师,多如是许。 十一音论师,则说,现在,何曼荼罗出时即随彼出。 临命终时,乃自为主而出。 教授穗论说:每日中,破魔脉中所行诸风,是寿尽风。 名周遍风。 虽有此三说,然周遍一切支节之周遍风,于鼻孔中行不行动之理,初说为善。 故有多人,虽能收摄于鼻孔中出入之风,而不能收周遍诸风。 然彼诸风皆须收摄,故桑补札说,修瓶相风,能摄二十四处诸风之义,即如教授穗论所说,收摄周遍诸风也。 寅二、释五支分风摄行论说,五支分风,住眼等五根。 金刚鬘续云:‘月分、与光明、承事、垂摆、肝,是为五脉名。 五脉所行风,龙、龟及蜥蜴,天授与胜弓。 ’此说是月分等五脉中所行。 又前续云:‘心中安乐法,谓佛日光明,所取能取色,复分十二光。 光增、光、威母、明、然、光炽然,依于眼等处,能取外色等。 光、光母、明母、明严、明光、日,外色等行相,此六许为光。 ’此说从心间所出之风,依止六根能动六身之能取六风,与能显色等之所取六风。 故知彼诸脉,皆是安住心间之脉。 与说心中三轮等脉,名降五境脉。 是否一义,应当观察。 五支分风,多属持命风之支分,故此等起灭二主要处,即是心间。 灯明论云:‘五炽然者,即现起等五种光明。 ’又云:‘言火焰猛烈者,谓五光明为体。 ’又云:‘常无间断如水车轮,昼夜旋转,故名为轮。 金刚,谓五色。 ’故五支分风,亦各以五种光明为体。 昼夜恒从根门出入。 其显色者,廓译师说:行风红色,善行蓝色,正行黄色,极行白色,决行行绿色。 第五风住于身根之理,谓随彼根遍处而住。 寅三、释二风共义。 摄行论说,十风为出入息。 虽说胎中成就十风。 然说未生以来不能呼吸。 故是降生已后乃有。 五根本风出入,如前已说。 五支分风,有与鼻孔所行风平等俱转或如理而转。 说此等成为四曼荼罗、四种佛母、及五大者,已如前说。 说此等成为五部五智者,五根本风如前已说。 配合五支分风者,当顺五根五境转成五部之理也。 说此等为三字所依而修金刚念诵者,十风皆有。 说此等风为阿字所依而发一切语者,亦十种风俱不相违。 又此等风得不坏已转成无事者,是临终时融入心间不坏风,转入光明。 道时亦如是修。 此等是摄行论,问答住十风已,当作何事时所说,故有释为,说风作用。 然风作用,于说五根本风。 住身分中,作身所作。 五支分风,安住眼等,作根所作时宣说。 此于身远离时已广说讫。 如彼应知。 故言:‘为出入息’等,是由自体门宣说也。 五次第论云:‘此是识所乘’等,说识为有风乘者,是由风力动识之义。 即以此理,故说一切有情名动世间。 若以色身动摇等,为彼因相者,则不能遍一切有情。 如由风力动摇色身,识上非有,彼动义云何? 拉弥等说:‘六识取境须仗风动。 余则如盲不能见境。 故说彼二如跛与盲,互相联系,乃作所作。 ’授记密意续云:‘行取境等业,此中由依彼。 ’此说,行住等,与取境等作用,皆依风力。 摄行论说,五风,安住诸根,能取五境,及作根所作。 故虽须许,诸识取境,要依风力。 然以彼理,不能安立风为识所乘具。 犹如根境。 又摄行论说:明入细界,渐次转动,以是因缘,昼夜领受一切自性。 大婆罗门(萨惹哈)亦云:‘此中摄意由风浪,动荡令极不调顺。 ’此说,意由风浪,生极不调顺行相之心。 故虽许有分别无分别一切于境动荡之心,皆由风力使然。 然仅以此理,犹不能得,安立风为识所乘之义也。 若尔云何? 曰:识非有身,彼无自力趣境之往来功能。 若与风俱转,则有趣境之功能。 摄行论中,问云:若说三明无去来者,云何昼夜于身出入,如何于此而能侦察。 答说彼三无色之理后,曰:‘虽则如是,然有明相。 故与风界俱行而能侦察。 ’此义是说,三识虽非有身,然由有风明相,故与风俱而能去来。 如侦察者,往还不住也。 以是当知,由风力而趣境,是心乘风行动之义。 此中有心于境界流不流散之二种。 又自所乘风之前念,趣向后念。 虽未趣余境,然非不趣境。 如摄行论云:‘细界与识明,由无色故,如酥注酥,和合为一,能圆满世示世间一切所作。 ’此言如酥注酥中和合为一之风心二法。 拉弥释为成一体性。 极为善说。 摄行论说,彼风无色者,意谓无如粗界之色。 非谓全无细界之五色光明。 如其前文,外风由无手足等色,亦说无色。 言识能摇动身等者,亦是由具风故乃能尔。 彼若无风,则不能动。 四百论疏中,亦能了知。 丑五、诸风递换之理。 分二。 寅一、鼻孔展转换不换之理。 寅二、脉支与曼荼罗递换之理。 今初时轮派说:从右有地水火风空智六风,从左有次第相反六风,依次第行。 由右地界转入左空界等共十二转移。 每一转移际,有五十六息及四分之一,于中脉中行。 故一日夜,共有六百七十五息,于中脉中行。 所余诸息,则于左右脉中行。 又一日夜共有二万一千六百风息,以十二除,各得一千八百风息。 说为每一转移之风量。 若将行中脉风别计者,则不满彼量也。 出入二息合为一次。 金刚鬘续与律生续,亦同彼说。 教授穗论说:‘除四大外,别无虚空风。 以金刚鬘续、授记密意续、无二尊胜续,三经证成。 时轮续说,除四大外,别有虚空轮行,及说每一鼻孔,有小五界风,于中央及四方行。 并相反说喉间,与顶上之脉数。 说脐部脉轮六十四支中,有四支脉为空脉等,皆是为化日车等机,不了义说。 非真了义。 如诸等欲随行者,于须弥上际,示现三界器世间等。 ’月光疏说:‘授记密意续说二十四转移。 有说于一鼻孔中,两转移风,不断行后,转入余鼻孔中。 故一日夜中,鼻孔转移十二次。 如外一年,转移十二日宫。 二观察续,说十六转移者,意说喉间十六脉支。 有余师说,于一鼻孔中,行二十四转移之一转移半已后,转入他鼻孔中,行一转移半。 故一日夜中共有十六转移。 约脐部第三层莲花十六脉中,弃舍四脉,立十二转移,故与外界相合。 又内外二,不须一切相合也。 然彼二家,俱以内外转移一次半,立为半座。 金刚鬘等仅以一转移,立为内半座。 都不相违。 ’其说二十四转移中,每二转移,鼻孔转换一次者,谓经说十六转移者,意说喉间脉支,非鼻孔转移。 其说二十四转移中,每一转移半,鼻孔转换一次者,谓经说十二转移者,意说脐部十二脉支,与外界转移相顺。 非说鼻孔转移。 金刚鬘等说每转移即为半座。 授记密意,说每转移半,即为半座。 故不同诸说,都不相违。 教授穗论,说二十四转移,为二十四半座。 彼等皆说,四佛母风,转移一次,有二十四转移也。 能仁祥说:‘授记密意续,说一日夜有二十四次九百风息。 是依鼻孔转移而说。 说二十四转移,乃不了义。 欢喜金刚续,说十六转移,乃是了义。 复许彼是鼻孔转移。 与云:‘如外内亦尔’,极相顺故。 ’此中集密、根本续与余释续,皆未明说,四曼荼罗风,于鼻孔行转之时量。 授记密意续,今译本说,白黄赤黑四风每次,各有四度,二百二十五佛母风行,共为九百风。 一昼夜中,共有二十四度九百风,渐次行转,总有二万一千六百风行。 若配金刚鬘续,则彼四风属根本风。 又彼四风,一为主时,余三附彼,行九百次。 金刚鬘说,四风行转为半座时。 西藏先觉,释彼义为,九百风行时量。 能仁祥师,亦如是释集密派,半座时量。 第十五品灯明论说,每九百风行时,为金刚念诵,修消灾等羯摩时量。 第十四品灯明论中,引释续说,四大种风,住半座时。 解释彼义,谓密处等四处,生四曼荼罗风,住半座时,修消灾等四种羯摩。 故知每半座量,为九百风。 即以半座,明四曼荼罗风,于鼻孔行,每度时量。 故说前半座九百风后,无间复继九百,风息共行一千八百风后,始转入余鼻孔者,非是经意。 又俱行二鼻孔之二曼荼罗时,鼻孔无转移。 故说一日夜风,左右鼻孔转十二次,亦非经意也。 言释经说者:沙罗答师与福缘称师,说是授记密意续。 今译本中虽无彼文,然未译全,故不相违。 若尔,解脱点论云:‘四印一一风,二百二十五,彼四合九百,二十四转移,共计为二万一千六百风。 ’此说二十四转移,当云何通? 曰:此与亲教论,俱说各别鼻孔,有二曼荼罗,等行有二曼荼罗。 故二曼荼罗,于左右鼻孔有十二转移。 余二曼荼罗,虽不转移鼻孔,然转移曼荼罗十二次。 是为论义。 故解脱点论疏,说左右鼻孔转移二十四次。 亦非论义也。 授记密意续,纵许如是,然金刚鬘续之半座时量则必不尔。 如续云:‘由座限差别,次修随念诵,各座限观察,诸命及其力,二千七百数,应正决定识。 ’此说每一座时,有二千七百次风。 故每半座,有一千三百五十次故。 又彼续云:‘此等开加行,渐次成八座。 ’故一日夜,应有十六半座也。 曰:前段经义,是金刚鬘续,说修生起次第究竟后,当修六月金刚念诵。 其第二月中,修随念诵观察风时,如前宣说。 故是瑜伽师,将一日夜风分为八分,特以功力,将诸分风皆令平均之义。 非除此外,约余时风行而说也。 后段经义,是说由左右中三脉开展,成心间八脉。 非说风行之时量。 说四曼荼罗风,于鼻孔行,各经半座者,是明因位与修道时,通常行风之时量。 故彼之半座,与二千七百次之半座,名虽相同,义实各殊。 故二释续与五次第论所引无二尊胜续,所说半座,皆相符顺。 此中拉弥、福缘称、及阿郎迦,皆说风行之量,为八座十六半座。 每一座有八时。 每一座中,有离出入息之光明半时。 故一日夜中,有光明四时,若于尔时住心空点,则能引生光明为体之心一境性。 集密派余续中,未说一日夜之时数。 金刚鬘续,说一日夜有六十时。 故此派中,无作六十四时之义。 由彼续说,筹与时义同。 余续则说六十四筹。 故若断除六十四与六十时相违过者,须说余处说三十二时六十四筹。 与此续及金刚空行,四座续中,如前说者,二义不同,而断违故。 又说于鼻孔行,每座之首,有离出入息之半时者,以可见而不得因,能破除故,故非善说。 若谓是时轮所说脐部六十四脉中,四脉空虚之义。 亦非彼义也。 律生中说:‘十六转支风,成为一日夜,常于鼻孔中,半座半座行。 ’此于一日夜分十六半座。 于鼻孔中每行半座,为一转移,说有十六转移者,莫执为左右鼻孔有十六转移。 以彼续说:火风二曼荼罗,于左右鼻孔各别行,地水二风,于二鼻孔平等行故。 以是当知是左右鼻孔转移八次。 及鼻孔不转移,而曼荼罗转移八次也。 札那续释俱生明论说,随一鼻孔住半座已,转移余鼻者,日间八次,夜间八次。 三昧耶金刚,与能仁祥,亦如是许。 寅二、脉支与曼荼罗递换之理。 律生续云:‘脉有三十二,一座四分一,亦名脉与时。 日夜诸筹量,共成六十四。 半脉半时筹,一座八分一。 ’诸历学者,以一日夜八分之一,为一座量。 故有八座。 以彼半座为转移时,有十六转移。 以前者四分之一为时量时,故有三十二时。 以彼半时为筹量时,故有六十四筹。 律生疏中依跋萨底历数,将一日夜分为八筹。 诸历学者,关于筹量,各随己意安立。 则时等量亦然。 与此相顺故诸续中,有说一日夜为三十二时者,有说为六十时者,有说一时为一筹者。 内身心间,每一脉支,风行二千七百次,为一座风。 彼半座风一千三百五十次。 行喉间一脉支为一转移。 心间一脉风四分之一,六百七十五次,行顶上一脉支,为一时量。 心间一脉风八分之一,三百三十七次半,行脐间一脉支,为一筹量风。 脐顶喉心诸脉支风,前前一倍,为后后数,律生续疏说,是欢喜金刚与律生续二经之义。 教授穗论亦说是欢喜金刚之义。 四曼荼罗诸风,于三主要脉中何脉行者。 如金刚鬘续云:‘命与下遣行,显说彼二风,为有分别风。 身语二心要,于左右脉行。 最殊胜中脉,居彼二脉中,诸无分别风,恒行遍一切。 ’此说命下二风,为生分别之风。 入中脉之风,是灭分别之风。 次云:‘二种分别风,次截断而灭,无分别大风,断身语金刚。 ’此说截断彼二风,为截身语金刚。 故言‘身语二心要’者,即说命下二风。 又说彼二行于二脉。 故命下二风,除以瑜伽力令入中脉,及命终等时外,不于中脉中行。 又前续云:‘二种分别风,从鼻孔中出,正日月二法,秘密于内行。 ’此说彼二风,于日右脉,及月左脉中行。 故此派中,不能安立,风平等行,为于中脉中行。 等住与上行二风,虽未明说,然彼二风,亦必于左右脉中行。 以是应知,于左右脉行者,有各别行与同时行之二种。 等住与上行二风为主行时,于左右脉各别行。 命与下遣二风为主行时,于左右二脉同时行。 若助伴行,则无决定。 风曼荼罗展转移换者,若依大曼荼罗说,一日夜中各转移六次,共转二十四次。 若约小说,前风各转六次之一一次中,各转四次。 共转九十六次。 是为集密诸释续规。 律生派须说,小界曼荼罗转移六十四次。 疏说转移九十六次。 是未明时宜。 授记密意续,说四曼荼罗风一一转移量,均为九百次。 金刚鬘续与律生续并亲教论,则说别行鼻孔有二曼荼罗,等行者有二曼荼罗。 故各别行左右鼻孔之二风,占一日夜风之半数。 平等行双鼻孔之二风亦占半数。 如是则平行风之一回环,与左右单行风之一行,时量相等。 故平行九百次之计法,须作左右总合出入二息。 与左右单行计法不同。 当更研究。 如是左右二风,强弱相等之平行时间虽短。 强弱相杂之平行时间甚长。 故彼二种俱属平行。 自右转移左时平行之理,谓右行风,从不甚显著微弱,左行最弱时起,彼风逐渐强盛。 右风逐渐衰弱。 最后全无微风行动。 从此无间为左单行风起始。 由左转右亦如是。 故鼻孔先无风行者,虽是风新行。 然先已行者,则风有转移不转移之二种也。 若尔,如集密释续者,一日夜风之半数,鼻孔十二转移。 如律生者,只八转移。 如时轮者,除六百七十五风外,一日夜风总说鼻孔十二转移。 此等相违不相违耶? 曰:集密派义,如妙吉祥亲教论与圣父子所解,须如是立。 律生规亦是彼续之义。 故不可说,彼等教义相同。 其鼻孔中行说此派是现量成立,余派不成之差别,亦难安立。 故当知是依所化增上而说,都不相违。 脉风等类,虽有如斯异说。 然若了知决择彼等之所为,专住身要。 由摄业风融入中脉引生大乐,与空性和合,作为道之心要。 则是彼等之共规。 故于彼道要义,不成引生异品之助缘也。 一日夜之始,福缘称师说右鼻孔火界风先行。 律生续云:‘从白月初一,起始三日风,半座于月行。 其次三日风,行日,以此理,乃至白十五。 从黑月初一,起始三日风,上午于日行,乃至十五日。 ’此说行规亦不相违。 言于月行者,谓从左鼻孔行。 言于日行者,谓从右鼻孔行。 始从日出,乃至日没,说名为昼。 从此乃至日未出时,说名为夜。 教授穗论,言初行者,谓从清晨也。 黑月白月,初行风相,若六日中,或一品半月,或二品一月,或三品一月半中,次第颠倒,有何过失。 即前续云:‘若一二三四,至五六日中,若风颠倒行,当起大诤讼。 若一品颠倒,当生大疾病。 若二品颠倒,亲爱当衰损。 若三品颠倒,六月当命终。 ’死相虽有多种。 然诸界平等之风相颠倒,乃不错误之死相。 发现彼相,当修内外赎死法也。 四大种风行时,有何功德过失,如律生续云:‘地界增王位。 水起诸义利。 火风行动时,金刚持宣说,饥渴毒苦病,诸事皆失坏。 风起诤、厌、愚,失财、遭烦恼。 地界能得集,财谷等利养。 水风行动时,能作诸悉地,彼加行最胜,金刚萨埵说。 ’左右鼻孔单行,及双行时,当作何事。 即前续云:‘消毒等及余,引发吉祥事,极赞般若性。 恒以大悲力,列阵作游会,割截及穿刺,烧与煮染事,极赞大悲性。 复二性金刚,当知成犹预。 善不善无定,明风此略说。 ’言般若性者,谓单从左鼻孔行。 言大悲性者,谓单从右鼻孔行。 言二性者,谓平行二鼻孔时。 疏中释前段义,谓修风瑜伽师,于地风行时,修增益法。 水时修息灾法。 火时修降伏法。 风时,修彼中之驱逐等法,皆得成就。 持祥论师说,作善不善业及去来等,当如经而作。 如云:‘地水作善业,火风作黑业。 当知月为正,利光乃中等。 于日作不善,决定能致死。 若于月时作,非能生大苦。 ’月谓左风行时。 利光谓日,即右风行时。 言尔时修降伏法决定能致死者,谓能成就彼羯摩也。 总之,息灾等和平羯摩,于地水之风时,修行为善。 于火风之时,修行不喜。 于左风时修行为善。 于右风时修行中等。 修降伏羯摩时,与上相违亦如是知。 四风者,持祥论师,说是小四大。 复次若自于阿唎左行时,问者于迦唎右行时而问。 或相违而问,则彼事不成。 若二人相同,彼事得成。 若二人俱住两处而问,则彼事成否不定。 若自风入时,他有所问,及作自事甚善。 若风出时,则恶。 若住内时,善恶无定。 即前续云:‘依怙行阿唎,若住迦唎问,行迦住阿唎,失坏所欲事。 若依怙行彼,有住彼请问,彼义皆得成。 住二成犹预。 ’又云:‘问者或自事,法身皆善利,受用身成疑,化身起闻诤。 ’法身谓入息。 受用身谓住。 化身谓出息。 丑六、诸风所有作用。 摄行论说:‘由细界风,与识明相和合,能圆满作世出世间一切所作。 ’若知初者,则能了知与他乘共不共二种生死流转次第。 由了知此为因缘故进知第二。 即能了知共不共二种生死还灭次第。 若尔,由风圆满创造一切世间生死所作之理云何? 如金刚鬘续云:‘犹如月蚀时,诸风渐息灭,如前上上转,融入自体性。 复趣入舍持。 ’此说临命终时,如月蚀时渐不明显。 如是前风渐入后风。 言复入舍持者,即趣入命风。 与摄行论云:‘又彼等得不坏已,转成无事。 ’又云:‘如是住身时作一切已,最后趣入不坏。 ’说临命终时,诸风趣入心间不坏风,转入无事光明。 其义相同。 又地水火风四界,前入后时,诸风动力,渐渐衰弱。 最后能动本性分别之风,融入内识第一明相时,诸本性分别息灭,现起第一空。 次现第二、第三空、第四光明。 此等是由较彼前前风动渐微而现。 次从光明风,风动渐强,即起近得。 次起增长,明相,亦由较前前风动渐强而起。 从明相风动力最强,即生诸本性分别也。 如是生死次第,全由风造。 即于能动本性分别风,灭起之间,现起四空。 如是由三明相风,极动之力,引诸本性分别。 故说一切有情本性分别之根本,即三明相。 如金刚鬘续云:‘若闻此三识,三明相为相,即诸有情界,本性之根本。 ’又云:‘此即大风界,是三识所乘。 以是故本性,常如如而转。 ’五次第论云:‘若时有明相,即以风为乘,尔时一切性,无余尽当生。 如风所住处,本性即随行。 ’由诸本性分别,引生烦恼。 由此造业,生生死中。 如金刚鬘续云:‘如火焚无物,无因故息灭。 复现起命风,起种种业风,彼与识同时,仍住于世间,从此业及生。 次贪等习气,从此复死生,如是如轮转。 ’如是说者,非不说我执为生死根本,而说风为生死根本。 摄行论中亦如是说。 又说:由我我所执为依,而造善不善业。 轮转善趣恶趣之生死流转次第。 以八千颂等三经成立。 谓龙猛菩萨亦明说彼义,如云:‘若此悉皆空,及无生体性,此苦乐等事,如何由业转。 由妄执有我,遂起贪等垢,遍计依他转,凡愚受苦恼。 此一切唯心,如幻相现起,次造善恶业,遂生善恶趣。 ’此是经续二种共规。 以是当知说由风力引生生死者,即是我执等烦恼引生生死之助缘。 此即诸风共同作用。 各别作用中,持命风作用,如金刚鬘续云:‘从根门相续,有命与力行,一切时遍行,是故说名命。 ’金刚鬘别译本,及余书所引彼文,虽多异译。 然义谓于五根门恒使诸风出入者,主要是彼风力。 由此能存活,故名为命。 能令长时增长即是力义。 故能使长时存活,作二种业。 是无畏论师所许。 甘露密论说,能使诸风于根门出入为业。 下遣风作用,如云:‘向下引命风,大便精液等,此于下除遣,常瑜伽应知。 ’此说向下部引导精液等,是下遣风业。 别译本中,命字处,谓引小便,较善。 向下引风者,谓引诸风下行,特引至密处二门,次引至脐间。 如前已说。 等住风作用,如云:‘笑与啖及舐,饮用并吮吸,若常平等住,说名为等住。 ’卡师译为,能令饮食平等安住。 教授穗论,引文为‘住脐饮食等,平导故等住。 ’此义,如甘露密论云:‘令饮食等同时消化。 ’谓于脐处所用饮食,化为同昧。 上行风作用,如云:‘上行与内摄,食诸啖尝等,知已同和合,当知上行业。 ’亦有译为‘与识同和合’者。 诸先觉说,其义谓令诸饮食,与舌识合。 与甘露密论相顺。 教授穗论,说能降注十风。 甘露密论说,由此使业风,于根门出。 然上行风,本性上行。 显非唯此,故云内摄。 显亦令入息也。 了知受用饮食之理,令与舌合,作嚼啖等即彼风业。 周遍风作用,如云:‘能遍能持性,及能往还等,周遍诸节故,说名为周遍。 ’初义卡师译为‘能活’。 诸支分风各别作用。 谓资助五识各取自境。 如前已说。 已说常人与瑜伽师共同作用。 今当说瑜伽师特殊作用,谓于四根本风,修金刚念诵,能作息灾等事业。 故能修成诸共悉地。 又于彼风修金刚念诵,能引四空,由微细风生起幻身,故能修成最胜悉地。 由于五支分风,修金刚念诵,能修成天眼等五种神通。 随所见境,增盛大乐。 由于周遍风,修金刚念诵,能于中有得胜悉地,领受光明。 是诸先觉所说。 丑七、依彼了知修持要义。 如是已说诸风体用,依此如何能知,专住身要之要义耶? 曰:如金刚鬘续,说识所乘风与识习气和合趣境,生诸自性,及由习气熏染增上,漂流生死。 除此之外,别无生死之后。 又云:‘故为断生死,当精勤修习,明点差别位,诸余无明者不知,彼中结,开已得悉地。 ’此说为欲净治流转生死之习气故,当开解心间中脉之无明结。 言‘点差别’者,谓当修金刚念诵。 故由了知如前所说自性分别,动不动之界限,现起四空。 为依彼次第,于相续生起故,须修金刚念诵等命力。 即是解说诸风为依,无上了知修持要义也。 复次先善破除二我执境,寻求定解无我义之通达我无慧,由修此慧,永断二障。 诸大智者虽所共许。 然以闻思善决择已,修甚深空性时,如此乘所说,须以殊胜有境大乐修者,则为余乘及下续部,所未说者。 故是无上乘之别法。 以胜方便,随引四喜四空何事,皆须由大乐门引发。 乃至未能灭尽动分别风,必不能圆满引生。 故当勤修灭风方便。 故说修风能使风动渐息,心得坚住。 若作是念,虽不修风,凡能修心无分别住远离沉掉者,由修彼故,即能得坚固妙三摩地。 何用修风为。 又作是念,若心坚固无分别住,即能令风趣入中脉,不须别修也。 此中释曰,总唯令心无分别坚固安住,乃内外大小乘所共有。 特于空性义,无分别住无漏三摩地,亦共波罗密多乘。 引生彼等,不须修风瑜伽,专住身要。 纵得如斯妙三摩地。 亦无由风融入中脉增上,获得大乐之义。 以是前云‘由遮业风动摇,修心坚住。 ’所言心坚住者,是指俱生乐心。 如萨惹哈云:‘此中摄意由风浪,动荡令极不调顺,若能通达俱生性,由此本性当坚固。 ’引生彼乐者,要令业风融入中脉,然猛利火。 故彼等之无分别心与诸安乐,虽名相同,其义实殊。 前已多说。 虽有定解空性正见,由正修时,必须以溶乐而修。 故入圆满次第者,先说多种引生大乐方便,专住身要法门。 不应妄执是无空性可修,乃说脉、风、明点、风瑜伽等不深之圆满次第也。 如是修风瑜伽,息灭业风者,是总灭依止二脉,于诸根门出入之十风。 特灭依左右二脉行之命与下遣主要二风。 若彼诸风未入中脉,由依余脉出入增上。 仍能引起八十种自性分别,障碍现证四空义故。 若生圆满大乐,必须菩提心溶解力强。 此复必要强力然猛利火。 殊胜燃彼,必须命下二风融入中脉。 此中必须遮下遣风于下鼻门出入。 故须分辨,如前所说,于上下鼻门出入之理也。 若知前说,二乘所共,流转生死之次第,则知须灭生死根本之我执。 而求定解无我之正见。 若知不共由风增上流转生死之次第。 则知须灭动摇分别之业风,而求灭彼方便,专住身要之教授。 由此方便所引大乐,定解无我,以修乐空和合道为心要。 故能不误教授要诀也。 若不尔者,则不能分辨大乐与余乐之微细差别,亦不能分辨粗细空理之差别而得究竟正见。 故虽赞美乐空和合,亦唯爱乐其名耳。 此是二部续中所说心要,正修法身之不共法。 其修色身之不共法,此派明说者,前已数说,下仍当说。 子四、明咒之真实。 分五。 丑一、集咒。 丑二、咒名。 丑三、咒义。 丑四、咒胜义。 丑五、咒根本短阿字。 今初言集咒者,为从何事而集耶? 如三分别续云:‘阿唎迦唎城,出密咒之本。 ’谓十六韵与三十四音。 摄行论说,除卡字外三十三音者,意谓离迦沙外,无别体也。 从彼所集之咒者,谓心咒、近心咒、鬘咒等,续部所说一切诸咒。 如何集法者,诸续部中宣说多种撷集咒法。 如是一切咒之真实,谓嗡啊吽三字。 如摄行论云:‘其中蛇等诸咒,是从阿唎迦唎中出。 彼等真实谓从不坏所出三字。 以一切咒,皆是女、男、中性,如教授法而入三字。 以是三字,乃一切咒之主。 ’从‘以一切咒’至‘以是’,是明三字为一切咒主之因相。 根本续亦云:‘此普摄咒心,谓身语意密。 ’说三字为一切咒之心要。 言女等三性者,为说集处阿唎迦唎耶? 抑说所集蛇等咒耶? 抑配三字耶? 卡师所译摄行论云:‘女男中性之一切咒。 ’第六品灯明论云:‘诸咒,谓阿唎迦唎所出生。 是蛇等性。 彼等由女男中性,成为三字所依,故咒乃三字。 ’二古译本,均作是说。 二新译本则云:‘摄于三字。 ’第十品灯明论亦云:‘男等三咒乃摄于三字者。 ’故是所集咒分为三性。 诸咒如何分男女中性,及彼等摄入三字之理,除云:‘如教授法’外。 五父子论均无明文。 余师所说多不可信。 自宗,谓由男女各尊咒,及二共咒门,安立三种。 随说几多咒尊,一切摄入三金刚内。 故一切咒,亦皆摄入三字之内。 故说三字,是一切咒之心要。 谓一切身金刚种性之心要,为嗡字。 故彼一切咒之主要,亦即嗡字。 余二亦应如是知。 若作集处解,则应如金刚心庄严续所说:十二阿唎为女性。 迦□喳、达、跋诸部为男性。 日唎四字为中性。 若作三字者,则嗡字男性,啊字女性、吽字中性也。 福缘称等说,音韵八部,摄入部首阿、迦、□、喳、达、跋、雅、夏八字。 此八摄入阿迦雅夏四字。 彼四摄入阿迦雅三字。 此三如次,转成女性啊字、男性吽字、中性嗡字。 如是从所集处,虽有无量集咒之理,然今此处,是集嗡啊吽三字。 彼一一字,皆从不坏俱生三字中出。 由此门中,所集三字,能摄一切密咒,是名集咒。 明三字中摄一切咒之所为者,是为令了知,余一切咒修成悉地之功力,三字中皆备。 是一切语念诵中之究竟念诵。 以第十品本释俱说:‘若生起次第者已修三行,未获成就。 当以所诵三字咒,策发一切诸尊心。 ’故。 又如后说,生起次第者,由此能修四种业故。 如是了义三字念诵,与三风和合无别而诵之金刚念诵,具备策发诸尊心意,加持行者一切咒语念诵之功能。 固不待言。 以金刚念诵中,就风瑜伽分,有将诸风摄入中脉等功德,由诵咒门,亦有无上发生殊胜功力之理。 当获定解。 故与其他风瑜伽不同。 如是三字作何所作。 摄行论说有二所作。 初作常人与瑜伽师共同所作者,谓以三字入住出渐次流转之力,由昼夜令身安住门能住持身。 即彼三字与赤白体性之阿唎迦唎,于二根交会时,同向下注。 从秘密鼻孔,以种子形出,能生成诸有情身。 又即彼字,与命力同时上行,能警觉眼等诸根也。 意谓精血与风合杂,向下行时,能于下门,令风出入及住本处。 故说为三字。 命风上行时,亦有少分安住身内,及出息后仍入身内,故亦可计为三字。 风音之字,亦得说名,与风同时。 安住身时,能作已说当说一切所作。 临命终时,入不坏已,复依通常身,如前造作一切所作。 此义已说。 别作瑜伽师之所作有二,一作生起次第者,谓由三字加行,能起诸尊。 此是有色形之三字。 即此有色形之字体,安布心间等处。 作小声与大声之语念诵。 依于外色及方向等,能作息灾等业。 此中有声色二种三字也。 二作圆满次第者,谓从上鼻任运而作金刚念诵,能净治往昔业障。 由金刚念诵门、四曼荼罗风,各行半座时,主要能修息灾、增益、爱敬、降伏各一羯摩。 兼亦能成余三羯摩。 故各能办正副二业。 二瑜伽师,受饮食时,先以三字净证增长,次第净除饮食过失。 此中亦有声色二种。 如是虽俱依内外而说。 然此中主要,是说从心中不坏息,所起诸风,出入住三,本音三字。 如摄行论云:‘若于悟入内体语音三字,全无疑惑。 ’说一一字,皆从不坏息出故。 发布时间:2024-03-04 08:42:38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7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