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圆照寺 内容: 圆照寺位于显通寺东北面,古称普宁寺,创建于元至大二年(1309),明、清两代曾予重修。 明代永乐初年,印光高僧室利沙来中国弘扬佛法,皇帝封他为“圆觉妙应辅国光范大善国师”,赐金印、旌幡,并重新建寺。 明宣德年间,皇帝诏他进京,面授弘扬佛法事宜。 他逝世后,明宣宗朱瞻基敕分舍利为二,一在京西建塔并建寺,称为真觉寺;一在五台山普宁寺奠基建塔,并重修此寺,改名圆照寺。 明永乐十二年(1414),西藏黄教祖师宗喀巴的弟子释迦也失在此寺弘扬黄教传入五台山的开始。 寺宇坐北向南,占地区性2600平方米,共有殿堂楼阁数百间,均为明、清建筑。 山门为三开间,四架椽,单檐歇山顶,前后出廊,并列三门。 三门两旁,又有两门,谓之五朝门。 天王殿,三开间,单檐歇山顶,前檐下挂一蓝底金字的乾隆御匾“震那金界。 殿内木龛中供跏趺半坐,右手托布袋,左手念珠的大肚弥勒佛,后面是身穿甲胄,手持金刚杵拄地的韦驮菩萨,两侧为威武雄壮、神彩飞扬的四大天王。 天王殿左右为吉祥门和般若门,进了此门,便是大雄宝殿。 大雄宝殿面宽5间,进深3间,重檐歇山顶,为铁林果禅师于明弘治年间所建。 殿内佛坛正中为释迦牟尼佛,东为药师佛,西为阿弥陀佛。 周围还有护法金刚、大梵天、帝释天和文殊菩萨等像。 这些塑像做工精细,神态庄严,其中以三世佛像塑法为最。 大雄定殿的两山及佛台后面为十八罗汉和二十四诸天彩色悬塑。 佛坛背面为观音、文殊等三大士和五百罗汉过江悬塑。 佛坛背面为观音、文殊等三大士和五百罗汉过江悬塑。 殿后,有座用砖砌成的金刚座式的白塔,名室利沙塔。 此塔造型奇特,座为石砌方形基台,长12. 2米,宽大10. 5米、高2. 3米。 塔基中央为一特别高大的覆钵式的砖塔,高达成7米多。 基台四隅各建一座覆钵式的小砖塔。 大塔塔座为回字形的双层束腰须弥座,敦厚高大,装饰华丽,稳如泰山。 上置上粗下细的瓮形覆钵,塔身上为下粗上细的九级相轮和装饰精细的、悬以风绎的华盖,上为一座覆钵式的小塔刹顶。 其余四隅的小塔,形制一样,塔座为四角束腰须弥座,塔身为上粗下细的瓮形瓮形覆钵,塔刹由由九级相轮和华盖、宝珠构成。 五塔都是砖砌,通身均为白色,夜色来临,银光闪烁,锃亮耀眼。 该塔建于明宣德九年(1435),比北京真觉寺的金刚宝塔早春9年,高出其不意1. 2米;且和印度佛陀伽耶的金刚宝座塔相似,座子较低,四隅小塔甚小,中央一塔硕大。 所以说,圆照寺这座室利沙塔更具印度金刚宝塔的特色,是中印文化交流的标志,也是中尼友谊的像征,还是我国最早最高的金刚宝座塔。 塔后为都纲殿,原为供奉室利沙之处。 现在佛坛上,前面供黄教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和其他两位弟子:左为克主杰作·格雷贝桑、右为贾曹杰·达玛仁钦。 后面供毗卢遮那佛、药师佛、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和四臂观音。 都纲殿后院为藏经楼,楼上置《大藏经》,楼下为罗汉堂,堂正面供五尊缅甸玉佛:主尊为毗卢遮那佛,配以东方阿门世佛、南方宝生佛、西方阿弥陀佛和北方不空成就佛,称为五方佛。 两山墙供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并装有250块青石板,以每块上雕像尊罗汉像,共计500尊,故名罗汉堂。 发布时间:2025-09-15 09:16:0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76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