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亲佛法师:二课合解 第二讲 内容: 《二课合解》第二讲11月9日上午9:3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继续向四方信众讲授《二课合解》。 今天讲授的主要内容包括暮课纶贯、大佛顶首楞严神咒。 现谨取简文如下:暮课纶贯早以心精通淴为要。 暮则直取净土为宗。 良由人多夙业。 工用稍进。 即有魔障。 若非精心阴发岂易除障驱魔。 故於境寂心清之时。 咒则易灵。 若於暮时。 应总摄众善。 归趣净土。 可谓造功於始。 归德於终。 故於暮时。 首念弥陀经。 使悟极乐依正之妙境。 特劝专持名号之正因。 正欲众生厌离娑婆之极秽。 欣取乐邦之全净。 往生咒。 即希弥陀来住我顶。 拔除业障根本。 证我果决往生。 虽然。 行人心杂。 障非易除。 必依忏悔文发愿云。 我今发心。 不为自求。 乃至愿与法界众生。 同得菩提。 礼诵八十八佛。 忏悔无始业根。 普贤愿偈。 重廓前愿。 得二谛融通海印三昧。 已而设放蒙山。 广济幽冥。 般若心经。 使悟罪福无主。 人法双亡。 了达实相。 往生咒。 重蒙弥陀舒光灌顶护念。 六道变为净土。 有情即证十地。 然后念佛回向。 以取实证。 终结三皈。 从始至终所有诸善。 一一消归自性三宝。 当愿法界众生。 发无上心。 同圆种智。 二时祝赞。 祈祷韦驮诸天。 伽蓝等神。 拥护三宝。 禦侮以安正道。 问、此圆妙不思议观。 唯与上根。 中下之根。 复当如何。 答、但当一心自听。 字字分明。 或直观其文而不昏散。 所观所闻虽有生灭。 能观能闻如镜不迁。 楞严云。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正斯谓也。 问、用功时欲息反乱。 以何对治。 答、任他想起。 只消当念提醒。 注心不移。 如猫捕鼠。 曾无一念放松。 设又散去。 当念挽回。 挽回不已。 绵绵密密。 自成一片。 楞严云。 动静不移。 忆忘如一。 当从此处渐次深入。 以至忘境忘心。 及忘亦忘。 至於寂灭。 而证法性。 问、乏力及病。 或遇善恶增盛之境。 前念虽是。 后念即非。 经年累月。 不能摄念。 如何。 答、夙障浓厚。 智不得力。 须发勇猛。 投诚恳切。 礼大忏悔。 在待障灭。 智方得力。 是以古人肯死心踏地或终身。 或数十年。 刻刻不离当念。 故明心有期。 今人下手未稳。 便俗成工。 岂易易哉。 良由无始业习。 如满法界。 若非久远精勤。 曷克摄心。 如涌泉四十年尚有走作。 香林四十年方成一片。 古人尚非易易。 中下根人岂能速成。 故当立志坚固。 障除心纯。 自成妙观。 l二课合解卷第一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约义依经立题、单法标名、若经全题、有十九字、人法双标。 大佛顶是性具三德、首楞严是修位三因。 今约大佛顶各具三德者、大具三义。 法身体大、心性周圆故。 般若相大、智慧彻照故。 解脱用大、遍应无碍故。 佛具三义。 觉自、则知自性清净迥绝二边、即般若德义。 觉他、则令有情了明心地、即解脱德义。 觉满、则证法界体相自他平等、即法身德义。 顶亦三义。 最尊义、法身体相最尊最贵故、即法身德。 不可见义、法身极顶、慧眼法眼尚不能见、惟佛眼彻见故、即般若德。 放光现化义、佛顶放光、化佛说咒故、即解脱德。 约而言之、大即法身、佛即般若、顶即解脱。 谓法身之性清净周圆、本具寂而常照般若之智、智仍照於法身之理、别无理外之智能照於理、亦无智外之理为智所照、理智如如、非一非异、圆净圆极、即大解脱。 是故大佛顶是三德秘藏之性也、诸佛正悟此、众生正迷此、虽迷、其性圆满本同诸佛、由是众生依此本具之性德、可起首楞严之修德、庶可还证於性德也。 首楞严、是三昧之名、乃百八三昧之元首、一切大定之总名。 梵语首楞严、翻一切事空间坚固、言一切事者、即十界圣凡之法也、事即法也、十界圣凡之法、以色心二字包括殆尽。 色即器界根身、心即八识王所、佛因随机、开合有四。 一为迷心多迷色少者说五阴法、是开心合色也。 二为迷色多迷心少者说六入及十二处法、是开色合心也。 三为心色俱迷者说十八界法、是心色俱开也。 四为心色俱不迷者唯说色心二字即便明了。 前三根钝、第四根利、迷心则心愚、迷色则著境。 是以十界色心、即阴入处界、阴入处界、即十界色心、总名一切事、亦名一切法。 吾人若能观阴入处界、一一皆是当处出生、随处灭尽、即明真三谤首楞三昧、得了因慧性显。 观阴入处界一一皆是幻亡称相、即明俗谛首楞三昧、得缘因善性显。 举一即三、言三该一、三一不二。 然修此三谛三昧、全从大佛顶性而起、即此修因还证於佛顶之性、所谓从性起修、全修在性、性修不二也。 正显持咒者、字字从自心流出、句句从自心流入、所谓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於法界是也、即一切事皆大佛顶性为体、故一一皆言究竟坚固也。 然今密咒中分五会、会各有名、一会曰萨怛多般怛蓝。 二会曰萨怛他般刺舍悉多。 三会曰苏波啰拏(ná)摩诃般输般怛夜。 四会曰萨怛多般怛啰。 五会曰悉怛多钵怛啰。 或五会总标、曰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啰无上神咒。 经全题中密因了义无不圆该。 所言佛顶光者、那顶光化佛说咒也。 摩诃翻大、义如前说、即法身德。 萨怛多翻白、相绝诸染、智性圆净、即般若德。 般怛罗翻伞盖、用荫万类、即解脱德。 高明尊极、卓然莫俦、曰无上。 威灵叵测、感应难思、曰神咒。 而大白伞盖、全体是诸佛之种智、众生之妙性、因该果彻、理教悉备、诵之宿障尽除、持之正觉可证。 又此咒亦名咒心、亦名心咒、亦名如来顶、盖此咒是顶光化佛所说、化佛即如来藏心之表相也、然依经立题是显义、依咒立题是密义、即显即密圆融不二、是故皆可立题。 良由众生迷如来藏心、故世尊顶佛说咒、正欲众生直悟本具如来藏也、咒既佛心、功用难思、所以行人于此当勤。 经云十方如来因此咒心、得成无上正遍知觉。 又云汝等有学未尽轮回、发心至诚、取阿罗汉、不持此咒而坐道场、令其身心远诸魔事、无有是处。 约义者、咒不能解、今唯约咒之义、略而申之也。 二课全文合为三节。 第一节早暮皆自初起至念佛及菩萨止、为课节、即二时祝赞、为祝祷护神。 南无楞严会上佛菩萨此本咒总相三宝也。 盖一切佛事、皆以三宝为皈依处、故首唱之。 楞严即法宝、佛即佛宝、菩萨即僧宝。 三宝圣凡同聚曰会。 如此一会、佛是教主、统该会中诸佛放光互相灌顶者。 菩萨是伴、总摄会中十方往来之三乘。 所谓主伴相容、机教一契、此即总相而为自性三宝也。 下十八句偈、是楞严经、阿难悟后、赞佛发愿也。 以阿难示堕摩登伽难、如来放光说咒、敕文殊将员往护、及阿难归、向佛悲泣、求其最初方便、若欲就路还家、全其道力、当要知其生死根本。 故佛首各之曰、一切众生、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 所以迷真逐妄、皆以心目为咎、由心目、有恩爱、由恩爱、有生死。 故佛以七处徵心、令知心目处处无在。 示二种根本、言妄无自性、菩提元真、诸法所生唯心所现。 十番显见性、俾知触处无不皆真。 又会阴入处界、非因缘、非自然、正显中道。 然后融地水火风、悉是清净本然周遍法界、虽循业发现、而七大之性相、无非性色真空、性空真色、乃至性识明知、觉明真识、妙觉湛然。 尔时阿难身心荡然得无挂碍、见十方空、如观掌中所持叶物。 一切世间诸所有物、皆是菩提妙明元心、了然自知获本妙心。 感佛深恩矢口述偈赞佛、而发大愿云。 妙湛总持不动尊。 首楞严王世希有。 初句通赞三身、是能说之果人。 次四字赞所说法。 后三字总赞人法希有。 阿难既闻楞严前三卷、彻悟自性、方知佛所证极、与我及众生本具之心毫无差别、故信口而赞焉。 净智圆满、寂然无碍。 曰妙湛、赞报身佛义。 随缘普应、利物无遗、曰总持、赞应身化身佛义。 心性常寂、无始无终、曰不动、赞法身佛义。 又三身皆妙湛、三即一故。 三身皆总持、一即三故。 三身皆不动、三一不二故。 又文句云、妙湛即随缘常不变义。 总持即不变常随缘义。 不动即随不变、不变随缘、无二体义。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名妙湛。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名总持。 大佛顶、名不动。 皆得举一即三、言三该一、三一不二。 要而言之、妙等六字、义摄楞严全经、亦摄一代圣教、乃至十方三世一切佛法妙旨、而总摄无遗、具如佛顶文句诸疏、须者往检。 尊者、谓三身皆无上尊极故。 首楞严王者、大定之总名、统摄一切三昧故。 又称王三昧。 今以阴入处界七大等、为一切事、皆是唯心所现。 所谓迷如来藏心、则成众生生灭杂染阴入等事。 悟如来藏心、则成诸佛清净圆妙阴入等事。 故知阴入等事、无非因缘生法、犹如空花、其体本无、元是如来藏心、而藏心当体是妙湛总持不动、是则举一切事皆是藏心、故曰究竟。 举事而为妙湛总持不动、故曰坚固。 所谓彻法底源无动无坏是也。 作此观者、三谛三观、三德三身、无不在首楞三昧矣。 希有者、少有也。 世、谓九界世间、以其未悟藏心、未显佛德、不能说此三昧、亦无能闻此三昧、故曰世希有。 今阿难既闻既悟、故述赞以感佛深恩也。 销我亿动颠倒想。 不历僧祇获法身。 此述悟也。 梵语动波、此云时分。 亿、谓十万、百万、千万、万万、皆可曰亿。 言亿劫颠倒想者、即无始以来认悟中迷情之妄想也。 依此妄想、建立九界生死之苦、而九界众生所执、不出因缘、自然、和合不和合、有无、断常等、种种生灭戏论之法是也。 阿难既知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性、故诸戏论妄想顿消、本有法身始获也。 梵语阿僧祗、此云无数、然欲成佛、须历三大阿僧祗劫、广修福慧、百劫种相好、方获五分法身、乃至究竟清净法身。 今阿难顿悟藏性、不历若欲点示、而倒想销处即是解脱、能销之智即是般若。 然此三德、在迷无减、但是不觉、义之如失。 从迷得悟、始觉有功、名之为获。 而有五位不同、所谓圆解法身、为名字获。 从解起修、圆伏五住、名观行获。 任运粗垢先落、名相似获。 分破无明、分证法身、名分证获。 无明破尽、圆显法身、名究竟获也。 阿难内秘外现、则其本地密获、不可妄测。 今据迹中显获的在圆教初信。 对彼藏教、位齐初果。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将此深心奉尘刹。 是则名为报佛恩。 伏请世尊为证明五浊恶世誓先入、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於此取泥洹。 初偈是四宏誓愿。 次偈增上誓愿。 宝、尊贵义。 王、自在义。 谓佛三惑尽净、二死永亡、其位无上、曰尊贵、尽虚空界法身周圆、化度无碍、曰自在。 文句云、愿今得果成宝王者、是欲证十果道灭、所谓佛道无上誓愿成、兼摄法门无量誓愿知也。 还度如是恒沙众、是欲灭十界苦集、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兼摄烦恼无尽誓愿断也。 深心者、依圆教无作四谛而发四宏誓愿故。 次增上誓愿、五浊二句、是勇猛增上、盖五浊众生刚强难调、今得达藏性平等、发大悲心、如母怜子而急救故也。 如一二句、是弘毅增上、由达藏性竖穷横遍、故不遗一众生、虽尽未来难行苦行、亦无所畏。 良由众生有苦、菩萨有悲、悲与苦同体故。 如母子天性相关、子苦母必悲救。 是以众生有感、圣心必应。 泥洹、亦云涅槃、此翻灭度。 灭烦恼、度生死、即证法身妙性也。 发布时间:2025-09-17 08:21:50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76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