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亲佛法师:二课合解 第十八讲 内容: 《二课合解》第十八讲4月19日上午 9:0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继续向四方信众讲授《二课合解》。 这堂课的内容是“回向仪”。 什么是回向呢? 印祖在增广文钞复永嘉某居士书九中开示:“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 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 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 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 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人各有志,人各有业(业谓职业)。 但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 ”回向就是菩提心的体现和修法,可以上契佛心,结缘释怨,成就大乘胜行。 同时回向的功德是无量的,印光大师云:“佛所以教人,凡诵经、持咒、念佛、作诸功德,皆为法界众生回向。 平时尚为无干涉之法界众生回向,况母殁而不至心为母念佛乎? 以能为一切众生回向,即与佛菩提誓愿相合,如一滴水,投于大海,即与大海同其深广。 如未到海,则勿道一滴,即长江大河,固与大海天地悬殊也。 是知凡施于亲,及一切人者,皆属自培自福耳。 知此义,有孝心者,孝心更加增长,无孝心者,亦当发起孝心。 ”在三编卷三复章道生居士书一中又开示:“念佛当发志诚心,深信心,回向发愿心。 (谓以己念佛功德,回向法界一切众生,悉皆往生西方。 )若有此心,功德无量。 若只为己一人念,则心量狭小,功德亦狭小矣。 譬如一灯,只一灯之明。 若肯转燃,则百千万亿无量无数灯,其明盖不可喻矣。 而本灯固无所损也。 世人不知此义,故止知自私自利,不愿人得其益。 ”回向仪是由二时回向文,及三归依等部分所组成。 二时回向文是别,三归是总。 二时回向文有四篇,前二是别回向极乐净土,后二是总回向法界三宝,若总若别,俱使发二利心,愿求实证的意思。 现谨取亲佛法师正文如下:回向,犹发愿也。 盖行无愿,志向不定,如人所往无愿,而中路遇缘则他适矣。 愿海既深,行满道成,故凡修行悉当回向。 回向有四,一回因向果,谓修诸行为因,悉能成佛为果,今修净土之因,回向极乐之果是也。 二回小向大,谓小乘学者及人天善,悉应回向大乘,今即所作诸善,悉回上品莲台是也。 三回自向他,谓我今发心不为自求,乃至丝毫善利皆回施法界众生,今即顿开佛慧广度众生是也。 四回事向理,谓礼诵参学,布施作福,代众作务,乃至瓢水扫地,微毫诸善,若著相者皆属事相,若知能念能作,自性既空,所念所作,其性亦空,空无边际,全事即理,则事事俱遍法界,心心圆括太虚,如斯观念,皆属理性。 所谓有相事善,融成无相理善,理事圆融,即是三谛之境。 能念能作,即是三观之心,心境一如,是真净土。 吾人日用动静,皆当如是作观,则当处即成自心净土矣。 夫欲了生死者,唯净土最稳最易,方便中更方便,捷径中更同捷径也。 然必具信行愿三,方得成就,如鼎三足,缺一不可。 第一信者,信自则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自性弥陀,唯心净土,自然明显故亦信他,则西方实有世界名极乐,实有佛号阿弥陀,庄生之寓言,亦非幻现之不实,若能一心注念,于命终时佛用圣众必来接引。 第二行者有四,各约事理以明浅深。 一持名念佛,执持佛号专注无间,句句从心口流出,声声从耳根流入,即事一心。 若一心时,无能念所念,而能句句历然,心心入寂,乃至无念亦无,即理一心。 二观像念佛,开目注神观弥陀像,口称佛号,不缘余境,无间杂念,即事一心。 观与不观心像一如,不迁不动,及观余境悉融佛境,即理一心。 三观想念佛,依十六观经,如初观日将欲西沉,开眼观日,犹如悬鼓,既得明了,即闭目观,注心不移,了了不迁,即事一心。 注想淳熟,行住坐卧俱得一如,心日显露,即理一心。 四实相念佛,不相无不相乃名实相,内观心空,外观佛空,一空一切空,空性亦空,即名实相。 初心观者反观念佛是谁,或从四性推验,皆惟当念参究,念念精密,以至动静不移,即事一心。 从此念入无念,三观一心,无念而念,一心三观,三一不二,不二而二,妙谛圆融,自性弥陀,唯心净土。 当体彻显,不可思议,即理一心。 是名四种念佛理事之行相也。 第三愿者,志有所欲也,愿能导行,行无愿则行退矣,故求净果当先发愿,然愿有不同,有愿独超而不度人者,有愿生已回入度生者,有就此度生同生极乐者。 今此诸篇皆自愿愿人,普得极乐净果也。 大慈菩萨发愿偈十方三世佛, 阿弥陀第一. 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 此独赞弥陀最胜也。 诸佛功德一皆平等,由弥陀大愿独擅其美,又与十方五浊众缘偏多,乃至幼童亦知佛名,是以其功,三根皆得一生成办,故曰第一。 智破法界群迷,故威无穷。 慈被十文众生,故德无极。 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 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 初二句皈依忏罪,次二句众善回向。 三业者,即身口意所造而具十恶也。 今以皈佛悉得忏悔。 凡有诸福善者,有定善散善之别,念佛为定善,参禅礼诵布施供养,乃至为众执劳皆为散善,定散二善悉可回向净土,如百川尽归于海。 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 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 初二句同业感验以随时,次二句临终随机而现相。 随时现者,或定中见佛,或梦中见佛,或开眼,或闭眼而见佛者。 如远公三见极乐圣相是也。 分明在目前者,念心精一,则极乐妙境,于临终时自然满目矣。 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 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 初二句见闻进益,次二句脱已度生。 盖念佛人至命终时见佛来迎者,倍发精进,即得同生极乐,便见真佛,顿开佛慧,还如佛之广度众生。 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 誓愿度众生,总愿成佛道。 此发四宏誓愿也。 虚空有尽, 我愿无穷。 此结愿无尽也。 虚空原是无尽,今将无尽之虚空,况我愿更无穷尽也。 小净土文一心皈命,极乐世界,阿弥陀佛。 此倾命皈依彼佛也。 若欲求生极乐,先当收摄六根,外境不缘,内心不乱,名曰一心。 一期果报曰寿命,众生命最难舍,今不爱惜,唯一心皈依彼佛以求无上菩提也。 愿以净光照我,慈誓摄我。 此祈光誓摄照也。 净光,彼佛根本智光本自清净普遍法界也。 慈誓,弥陀四十八愿也。 摄我,收摄而照我也。 吾人以无始烦恼结业久固,非求佛光慈誓冥加,安能伏除,故当愿求。 我今正念,称如来名,为菩提道,求生净土。 此明求佛之由也。 念佛而消杂念曰正念。 夫烦恼道,广招生灭,苦报无穷。 菩提道,融入无生,妙乐难思。 欲跻无生必由斯道,何则,盖余行工夫,犹蚁子上于高山,念佛法门,如风帆扬于顺水。 弥陀经明七日一心,即可现生取证,纵现生不得一心,次生三生,必生净土。 茍能都摄六根,以法界心,念法界佛,佛佛唯心,心心唯佛,则净土岂离咫尺哉。 佛昔本誓:若有众生,欲生我国,志心信乐,乃至十念, 若不生者,不取正觉。 此举佛本愿,使生实信也。 本誓者,佛昔作王,弃国舍荣为法藏比丘,于世自在王佛前发四十八愿,广度众生同生净土,今即第十八愿也。 志心者,或一生无闲,或带務杂修,乃至最少忙里偷闲,日以十念者必定往生。 所以法藏愿云,苟能日日至心十念若不生者,则我法藏终成虚愿,岂能取正觉哉。 十念者十口气念佛,每气几句随气长短,但句句随声气出口入耳,注心不移为至要,如是十气毕,观音、势至、清净海众,各念一气。 又念念回向文,或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亦可。 正觉,即佛也。 良由此门普被三根,皆是法藏愿行所感,故能志心速效如是。 以此念佛因缘,得入如来大誓海中。 承佛慈力,众罪消灭,善根增长。 若临命终,自知时至, 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 此工深感验也。 初句承上起下,得入句下皆言感验。 因缘者,正念为因,佛慈为缘。 大誓海,即四十八愿,愿愿周遍法界,如海无涯也。 吾人现生若能精诚正念,则感佛慈加被,消我众罪,增我众善,及其将终,早知时至,身心清净,如入禅定,直往西方矣。 若平时不修者,一生所造众业,至命终时,据业现境,境杂心乱。 又或家情恋恋,意识颠倒。 又况无始以来所作众罪,或时并现,此时谁能作主,势必随境直入三途,呜呼哀哉。 佛及圣众,手执金台,来迎接我,于一念倾,生极乐国。 此感佛接引也。 圣众,即观音势至清净海众也。 盖正念之人,世缘既谢,净缘即熟,于命终时自然见佛手执金台,与诸圣众,飞幡天乐,共来迎接,于一念顷即到极乐。 花开见佛。 即闻佛乘,顿开佛慧。 此华开证真因也。 华开,开本心华也。 佛乘,是一佛乘,即法华所誓大白牛车也。 佛慧,是佛权实二智,即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也。 盖极乐可以带业往生,余界岂然。 然其品位有九,如上上品,于命终时即见自身乘华,化则不闭,见佛报身八万四千相,一一明了,广闻佛乘,顿开佛慧。 余八品不然。 如上中品,虽见佛报身执华来迎,自身乘华,华还闭合,一宿华开,即闻佛乘,又七日得无上菩提,复一小劫得无生忍。 广度众生,满菩提愿。 此菩提愿满也。 佛彗既开,即成初住法身真位,百界分身作佛,应机度生。 二住千界,三住万界,如是四十一位,随类现形,应机说法,位位倍之,尔时返照初心发愿云,为菩提道求生净土者,至此方满我愿,庆哉快哉。 又愿西方偈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莲华为父母者,娑婆人皆胎生,极乐唯有九品莲华随机化生故。 悟无生,即无生法忍,圆初住,及别初地以去皆是。 不退菩萨为伴侣者,不生则已,凡往生者皆是不退菩萨为伴侣。 不退有三,见弥陀经阿鞞跋致句。 发布时间:2025-09-18 08:20:08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77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