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证果寺 内容: 证果寺位於北京西山馀脉卢师山腰绿荫深处,与翠微、平坡二山的寺院遥相对应。 证果寺始建於隋代仁寿年间,名“尸陀林,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历史。 唐天宝年间,因卢师又叫“感应禅师”,改称“感应寺”。 元泰定三年(1326年),改名“大天源延圣寺”,明下统景泰年间又易名“清凉寺”和“镇海寺”,天顺年间改称今名。 证果寺沿山而筑,山门建在高台上,与殿堂处同一水平面。 离寺门十多米处,有一眼一丈见方的水池,名“青龙漳”。 山门内有人工堆砌的假山,结构巧妙,玲珑剔透。 正殿前有恩碑,碑後有一口大铜钟,高约二米,直径一点二米,上刻《摩诃般若波罗密心》正楷经文,字体隽秀端庄。 寺院西北角,有一座造型别致的石门,楹联刻着“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过此门,有一条石子路,穿过凉亭约50米,便是幽谷天成的“秘魔崖”。 秘魔崖是一块从山顶县空伸出的岩石,向下斜伏,其状像狮子张口,是由厚厚的石英砂岩所组成,岩石上刻“天然幽谷”四字,下为一片平地。 岩石间有不少中外游人题咏,其中以翁同辙所题墨迹绝句,最为人珍爱,纷纷临摹。 岩石中有个石窒,面积约50平方米,隋唐时卢师和尚居於此,因而人们称此山为“卢师山”,岩洞称“卢师洞”。 卢师名卓锡,浙江人。 相传他年老辞官,欲择山修行。 於是造一木舟,浮於河中,任其漂流,舟所止处就是其修行去处。 经历长久的漂流,小船沿着永定河支流到了燕京郊野,就在这个石窒里住了下来。 不久他收了两个龙子做徒弟。 唐天宝年间大旱,几年不下雨,土地龟裂,庄稼都种不上。 皇帝下诏徵聘祈雨者,两个徒弟自荐有降雨术,卢师欣然允诺,龙子双双跃入附近泉池,瞬间化成两条青龙,一大一小。 三天以後,果然下起大雨。 卢师因之被皇帝诏封为“感应禅师”,还在此敕建了一座“感应寺”,真武洞里还塑了二童子(二青龙)侍卢师像。 直到明代,向大青小青祈雨,有求必应。 明宣宗敕封大青小青为龙王,春秋祭祀。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乾隆来此游览,二龙现形於洞旁,长不足尺。 住持和尚告诉他,这就是二龙王。 乾隆笑着说:“区区小虫,何以为王? ”话音未落,二龙猛长,飞腾山间,头尾因山阻隔已不能见,仅有龙爪一只自山上下垂,青鳞闪闪发光,高与山齐,吓得乾隆瞠目结舌,遂封大青为“灵威”,小青为“普化”,龙爪始收回。 现在证果寺门外的平台上,保存着南浦和尚所立的碑记,记载了这个传说。 发布时间:2025-09-21 09:17:4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776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