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红螺寺 内容: 红螺寺位于北京市怀柔县城北部的红螺山,距县城约10公里。 该寺初建于东晋永和四年(348年),距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历史。 原名“大明寺”明正统年间(1436-1449年)改名“护国资福寺”。 因该寺所在山下有一“珍珠泉”,相传泉水深处有两颗色彩殷红的大螺蛳,每到夕阳西下螺蛳便吐出红色光焰,故山得名“红螺山”,寺俗称“红螺寺”。 寺院占地百余亩。 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禅堂,以及由东西四座配殿和诵经房组成的中院。 院内翠竹成林,已逾六百余年,为北京地区竹林之最,康熙皇帝曾亲临寺内赏竹。 院内另有两株历经千年的银杏树,雌雄相伴,果实累累。 尤为独特的是院内的紫藤寄松,每逢春末夏初时节,串串藤花沿着形态奇异的千年平顶松攀缘而上,整个寺庙香氧扑鼻,令游人流连忘返。 该寺为历代佛教圣地,曾是为其他寺院培养方丈、住持的重地,自唐代以来香火一直极为旺盛,日本及东南亚地区的高僧常不远万里来此朝圣求经。 寺周围群山环抱,树木茂密,遮天蔽日,远望犹如一片林海。 这里植物繁多,有各类树木七十余种,植物品种多达七百余个,是一处天然植物园。 寺西的珍珠泉,水深三丈,串串水泡不停地从地下冒出,在阳光照耀下犹如五颜六色的珍珠。 据明代刘侗、于奕正《帝京景物略》记载,红螺山原称“红螺崄”,旧名“幽岚山”,又叫“宝金山”。 红螺崄分为上、中、下三崄:循九龙峪,度八达崄,远望两峰并立,时人称其“云会门”,此其为下崄;由此上行一里余,有龙潭水出石隘中,沿小径山梯攀援而上有“红螺洞”,洞石古色,有人饮其水,霹雳骤至,时人疑此为龙窟,这就是中崄;再上半里,有红螺寺庙宇,寺旁有一巨松,树顶方圆四、五丈,可将寺院一半荫庇其下,当时寺内僧人在裸露的树根周圉垒石相护,有人称其为“松御风”,由此向右有观音洞,曲而容坐,深而朗朗,此处即上崄。 当时著名文人袁宏道曾有《初入行红螺崄》诗一首述之:“凿天出古空,意匠穷刻露。 赎取长古魂,幻作鬼工赋。 霜岩透斑锷,石骨竦清怒。 历劫至于今,雕镂不曾住。 ”红螺寺创于晋,起于唐,兴于明,盛于清,期间虽历民国、文革诸劫,依然能眠而复苏,足证佛教生命力之强韧。 今日红螺寺内外古树参天,泉流萦绕,环境清幽,既合于参禅拜佛,又宜于疗养避暑,入世出世各得其所。 寺内铜钟、碑刻等文物遍布,附近还有清阁老范文正墓和清末皇姑墓等,实为京郊佛教文化风景胜地。 中国佛教净土宗(莲宗),出了十三位祖师,其中,第十二代彻悟大师和第十三代印光大师,都曾在红螺寺讲经说法,担任了较高的僧职,为佛教的传播做出很大的贡献。 至今,尚有他们的遗物藏于寺中。 际醒祖师(1741-1810年)河北丰润人,俗姓马,字彻悟、纳堂;号际醒、又号梦东,是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际醒祖师精通经史,23岁出家,遍习圆觉、法华、愣严、金刚诸经。 嘉庆五年,到红螺寺创建净土道场,时称法门第一人。 祖师专以净土为悦,恒常讲演,劝人念佛。 四方学者云集,声名远扬。 朝鲜等东南亚地区的僧人也不远万里,前来求经学道,至使红螺寺声名远播,香火日盛。 世人称之为:“海内净土首推红螺焉”,际醒亦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二代祖师。 其弟子整理出的《梦东禅师遗集》流传至今。 嘉庆十五年十二月十七日,“际醒祖师面西而坐,手结弥陀印,安然圆寂。 供奉七日,面目如生,慈和丰满,白发变黑,光润异常。 二七入龛,三七茶毗,获舍利百余粒。 弟子尊师遗命请灵骨于普同塔内。 1993年4月,怀柔县文物管理所清理普同堂地下室时,发现了际醒祖师舍利搭。 经进一步清理,找到了十三颗舍利和三颗牙齿。 从此,红螺珍宝——际醒祖师舍利子重现于世人面前,供人们瞻仰。 印光大师(1861-1940年)俗姓赵,陕西合阳人。 法号圣量,别号常惭愧僧。 大师“初读程朱书,受其辟佛之影响,病目几丧明,得闻佛经,始悟前非”。 后于21岁时,礼道纯和尚出家。 勤习功课,攻读发愿文和龙舒净土文,从中悟出念佛乃了生脱死之道,即专修净土,心不离佛。 清光绪十二年至红螺山资福寺(红螺寺)任住持。 在此期间,深入研究经藏;妙契佛心,道业精进。 故有缘增修了“净土十要”等著述。 光绪十九年应邀南去普陀山法雨寺藏经楼安居阅藏,深研佛教经典,励心精修,号“常惭愧僧”以自励。 并闭关二期六载,以期昼夜弥陀,早证念佛三昧。 1932年移居苏州报国寺,闭关完成普陀、五台、峨嵋、九华四大名山志的修辑。 后到灵岩寺,建立专修净土道场,并创立“弘化社流通法宝”。 1937年后,在灵岩寺闭关念佛,摒绝世缘,保持了民族气节。 1940年l0月,大师在灵岩寺圆寂、被奉为净土宗第十三代祖师。 著有:《净土决疑论》、《宗教不宜混滥论》。 其弟子辑录的《印光法师文钞》正续篇及《印光法师嘉言录》流传至今。 红螺寺目前尚未归还佛教界,暂由文化文物局管理。 现任管理海峰师傅俗姓马,名德魁,法号海峰。 1920年出生于北京市怀柔县怀北镇河防口村。 11岁时到法藏寺出家,法藏寺位于雁楼湖北之思家峪,寺已无存。 19岁时,在北京广济寺受具足戒,1940年游方参学到红螺寺,在禅堂住一年,充任方丈侍者,时一年有余。 1941年正月,离开红螺寺到了北京广化寺,一年后,重回法藏寺。 1947年土改时,寺庙被封,还俗于河防口村,务农。 务农期间曾任村扫盲教师和业余剧团导演。 1988年怀柔县文化文物局接管红螺寺,此寺被列为文物保护单位,并开发旅游事业。 鉴于海峰师傅的特殊经历,把他重新请回,作为一名管理处的工作人员,主要从事公关和导游工作。 海峰师傅对佛学有一定的造诣,且身体健康,反应灵敏,甚为健谈。 数十年间,僧俗两界生活的磨砺,使他对社会和人生有了更为深邃的理解和认识,也造就了他豁达的性格,还练就了一手有一定功力的书法,他的法帖已流传海内外。 海峰师傅对红螺寺的历史以及周围的景观,十分了解,同时也非常爱护,为古寺的再度兴盛,做了许多有意义的工作。 发布时间:2025-09-24 09:15:38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7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