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尊法师: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 卷四-皈依佛 内容: 法尊法师:胜集密教王五次第教授善显炬论卷四宗喀巴大师著法尊法师译,庚二、明欲生彼须由相伊旺专住身要。 分二。 辛一、引生乐空无别之俱生,须专住身要。 辛二、引生二谛无别之双运,须专住身要。 初又分二。 壬一、总说二种方便。 壬二、别释。 今初如前所说,寻求究竟了解无我真实义之理,即密咒中亦无胜过波罗密多乘者。 以未以正理澈底遮遣实执所著境,破坏实执所缘。 仅内摄其心。 此与实执行相无违,则于实执全无害故。 由遮何事能得无我义,其所破事,若较应成中观所说略粗,而求无我者,内不能遮实执之微细所缘,则于实执犹有余剩故。 若较彼更细而破者,则于彼义,不能以正量力,引生缘起定解。 堕断空故。 以是应知,决择空义之理,实无差别。 然修彼义时,由左右风融入中脉之力,然起猛利,以溶化菩提心之大乐,定解修习空义。 如此俱生智,速能净治二障习气之力。 余任何心皆未能有。 故必须引生彼大乐智。 又若不能专住身要,彼必不生。 故说专住身要二种方便。 谓依止明印,与内修脉风空点等之方便也。 其中初者,下三部中,况真实羯摩印,即缘彼之视笑等,亦未说以贪心而作。 除与自等至外,说缘所修印,笑视执手,故彼诸续,名笑等续。 无上瑜伽部中,说与羯摩印智印,等至之方便。 故说彼续,名和合续。 若何续中,未说与羯摩印和合引生大乐之方便,则彼续中亦必不说,与智印和合。 亦更不说,修内身脉风空点溶化菩提心,引生大乐之方便。 若何续中宜说前事,则彼续中,亦必说后二事。 若何续中,宣说专住内身要穴之方便,则彼亦说,与二印和合。 彼等方便,一切均是由左右风融入中脉之力引生大乐。 故彼等之所为,皆是为令定解空性之殊胜俱生喜。 未生者生,生者安住增长。 壬二、别释。 分二。 癸一、明印方便。 癸二、修内脉风等方便。 今初若专住身要之方便,是令左右风趣入中脉之方便者,修内身脉风空点等方便,虽然可尔与二印和合,未能如是故说一切方便皆如是者,不应道理。 曰:依羯磨印能如是者,身境俱须具足续中所说一切德相。 此极稀有,故非说余补特伽罗也。 具足德相者,如教授穗论云:‘具足般若之方便,由等至力,左右诸风趣入中脉,猛利炽然。 焚烧蕴等,溶化月分。 ’此说由与羯摩印和合,令左右风趣入中脉,然猛利火,溶菩提心。 如来金刚说:‘尔时二鼻孔风停止行动。 ’是说二风融入中脉。 此方便即是外命力。 无上续部,未有不说此命力道者。 虽皆宣说,然多难通达。 以此方便,将风收入中脉之要理,但能粗知,亦于了解续义,极为有益。 如依业印所生影像,其依明了坚固智印者亦多能生起。 故依智印,亦有令左右风趣入中脉之阶段。 此要了知后续所说三种命力中下门命力之教授也。 癸二、修内脉风等方便。 修内脉风空点等之方便者,谓中脉外,有左右脉环锁之脉轮,于身何处有彼脉轮,即彼中央,有左右风入中脉之门。 令入之法,谓金刚念诵,与瓶相等风瑜伽,集密两派。 及铃论师论中,所说多种空点瑜伽。 种毗黑菇迦,与黑行论师论中,所说修猛利等。 总有多门。 此复时轮等中,说于脐轮处修瓶相风瑜伽,令二种风趣入中脉。 种毗黑茹迦与黑行论师,说于脐处修猛利所缘。 此是说光专住脐轮也。 智足派说,先住心间,次住密处,后仍专住心间。 圣派则说,先专住密轮处,次专住心轮处。 此中有说:瑜伽母续规,必须于脐处。 不应道理,铃论师说,先于心间修空点。 姑姑日巴,依大幻续,说先于心间修命力金刚念诵。 海生论师欢喜金刚修法中,说于心间收诸戏论入光明故。 如诸定量论师所说各别诸门,即诸续中亦有宣说。 当知彼等各有一种不同胜法也。 彼诸论中虽有明说,彼是左右风趣入中脉之方便者。 然有多论均未明说。 又修习时,明观三派者亦甚少。 以此关系,由说于何脉轮中,安布修习空点字等。 令左右风趣入中脉之义亦难了解。 故当依诸明了说者,及总合经续与可信之论典,详细研寻,乃可了知也。 如是二风趣入中脉之门虽有多种。 然以彼等方便,然猛利火溶菩提心,引发四喜或四空智,认明俱生喜或光明智,修彼相续。 则是二续所同。 由彼等因有多种差别,故其俱生及光明果,亦有多种差别。 若能了知,于身脉轮中央,或中脉下端等,内身诸重要处,观想诸字及空点等不共修法,而修习持心者,由心风同转之关系,虽未正式修风,亦成为二风趣入中脉之方便。 若善了知此理,则于多种圆满次第论之要义,皆能了知,故于彼等能得定解。 如是若于二风趣入中脉各别诸门,不共功能,善了知者,则知彼诸论义虽非同一。 然彼等行迹,二风趣入中脉之果,现起四喜,及四空智,得定解已,修习俱生与光明,乐空和合之相续是为道之心要。 由于教授总纲,得无谬决定,则于诸续了义,获大无畏。 依此密意萨惹哈云:‘饮啖两会生欢喜,数数充满诸坛轮,以如是法修他世,脚蹋愚世顶上行。 若处风心不行动,日月亦皆无动转,无知于彼心安慰,射箭已示诸教授。 ’此说由专住内外身要之方便,令日月风融入中脉,然猛利火,溶菩提心,充满内身乐空和合,断诸愚痴。 总摄一切教授要义。 若不了知前所说义。 有见引发俱生各别诸门,其义不同,遂计相违。 又有赞赏自知教授,实非一切皆同一义,于一教授强使相同。 有余深著某一教授,便轻余者也。 辛二、引生二谛无别之双运,须专住身要。 分二。 壬一、圆满次第诸道,须依生死中有次第引生。 壬二、依此宣说专住身要之理。 今初一切无上瑜伽续之意趣,初次第中生起所依能依曼荼罗时,要顺器情世间生灭之次第。 下三续部则无此事。 如是修者,是为顺彼次第引生诸道。 此复生起次第,仅是随顺圆满次第行相而修,成熟引生圆满次第之善根。 故主要者,是为随顺有情生死次第,引生圆满次第诸道也。 集密诸续明说此理,如金刚鬘续云:‘如火烧物灭,无因则火息,后仍现命风,种种业风起,彼与俱起识,仍安住三世,从此有业生,从生贪等习,从此复死生,回环如轮转。 金刚诵等次,如前成差别。 ’此是问答死时风灭之理。 谓如猛火焚烧,柴物皆灭。 如是,死时诸风,乃至持命风,渐灭而死。 复从死有光明,现起业风。 彼与识同时,受生安住三世。 又从业风,起贪等分别,由此造集善恶二业,再死再生,如轮流转。 前说金刚念诵等五次第,即以因位生死次第,而成差别。 转成之理,谓出入风相续不断,即是因位金刚念诵。 即前续云:‘三界诸有情,依于命及力,实诵密咒王,无知舍定诵。 ’如是昼夜恒作风诵之后,至临终时,内外风息,四大渐灭,现起明增得三相,即是心远离次第。 近得之后,现起死有光明,即光明次第,亦名因位法身。 死有光明之后,唯从旧蕴中之风心,离旧身外,另起中有身者,即幻身次第,亦名因位受用身。 因位虽无净不净二种幻身次第,然此能表,道位之二种幻身,后当广说。 因位中有受用身,非通常肉眼所见之境,若受生生有,即成彼境。 是为因位化身。 此理,如五次第论云:‘世俗谛幻性,圆满受用身,即寻香有情,亦即金刚身。 ’此说第三次第之幻身,亦是中有寻香有情。 是故应知,道位之幻身,亦假名中有。 因位之中有,亦假名幻身。 如是说之理由。 谓无方便善巧教授者,当起中有之风心,其具善权方便教授者,即成现起幻身圆满受用身之因。 如摄行论云:‘如是凡夫异生,所谓中有者,是生死因。 其由师承获得一切如来之教授者,即名自我加持。 犹如壁画,影现镜中,如是金刚身自性,化为自我。 身具一切种殊胜,观者无厌。 三十二大丈夫相等庄严其身。 ’由圣父子,于中有生,如是说故。 则死有生有,无教授者,成为通常生死,转生死轮。 其有教授者,能将死有转为法身,通常受生,转为化身。 故因位可名二身。 道位二身,亦可名因位二法也。 建立次第论亦说,安住金刚念诵,了知第二缘心次第。 以二静虑,如死渐次现证光明。 此亦明说,圆满次第诸道,须如死时次第,渐次生起也。 廓派诸师于二次第所净治事,虽依三有生灭次第宣说,然未说因位,三身与五次第之建立。 玛派诸师,如五次第略论云:‘生有及昼夜,并配一座说。 ’依此所说,故于生死中有,立三身名。 及立因位金刚念诵等,五次第名。 极为善哉。 以如是说者是为令诸道,如因位生死次第,于相续生起故。 若仅立如是名,未知彼所为。 而说死有法身等教授,唯于死时,及中有时所修。 及因位五次第名,别作余解。 均非善说。 一昼夜中安立五次第之义,玛派有说:一日之出入风,即金刚念诵。 本性分别融入心间,即缘心次第。 睡眠即光明。 起梦即幻身。 醒觉即双运。 总之,将睡梦教授,作为圣派教授者,除依据摄行论解说而外,圣派余论,均未明说。 灯明论中,虽曾引摄行论彼文,亦唯引之而已。 若如彼论意趣,应说金刚念诵如前。 始从睡眠,乃至未起梦境,现四空中之前三空,乃是缘心。 第四光明,亦名睡眠法身。 非仅现梦,要起特殊梦身,乃是幻身次第。 此亦名梦受用身。 此亦能表第三与第五次第之幻身。 次醒觉即化身。 此亦非仅醒觉,是有特殊醒规也。 如前所说随五父子行印度余师,虽皆未说,三有生死之五次第,与因位三身,及一日夜之五次第。 然拏热巴教授中说,亦是前述诸论之密意。 故定须尔。 若善了知,因位五次第奠基之理,则于合杂教授之要义。 亦能得极大定解。 故此略说。 壬二、依此宣说专住身要之理。 如是唯从风心修二幻身,既须如中有而修。 则彼前之四空,亦须如死有四空而修。 如金刚鬘续云:‘若谁能证知,诸风极息灭,知死刹那相,互相正收融,犹如生次第。 ’谓如生时顺生次第,则死时逆次而融摄也。 又彼续云:‘染意即命风,恒常游行转,最初转生时,犹如鱼行相。 ’谓初转生时,先成持命风,从此渐次成下除等九风。 言:‘命风住心间’者,谓持命风,安住心中。 故诸风死时,皆收入心间。 此与无著菩萨说,父母精血中,识最初入处,即成心脏。 次渐成上下身。 最后死时,识即由心脏脱出相同也。 桑补札等中,说临终时,识从眼耳等九门脱出,亦不相违。 以心之主要所依,即是心脏。 乃至未从心脏不坏处脱出,识必不从余门出故。 彼诸续中所说之往生教授。 教授穗论亦说学习识从心脏脱出之瑜伽故。 以是应如因位五次第而修,谓于心间修不坏息。 次缘心间,风出入住三,修金刚念诵。 其后由风停止出入,渐次融入心间,现起四空之后,唯由粗身内之风心,修成极微细之幻身。 此复有胜义光明后之双运身,与譬喻光明后之幻身。 此受用身,非通常眼目所能见。 若彼受取粗蕴色身,亦成肉眼之境。 此即化身。 以是圣派,专住身要之要穴,厥为心间脉轮之中心。 当知此是最重要义。 其将因位生死中有三鬘回环之轮转,变为死有法身,中有振身,生有化身之究竟善权方便。 及彼方便教令认识有情本具之出入息。 此命力王,乃龙猛大金刚持指示三身之教授。 如一日夜修五次第,专住身要之理,后当广说。 己三、别说此续之圆满次第。 分三。 庚一、解说究竟抉择教授之理。 庚二、诸先师教授亦须与彼符合。 庚三、正说圆满次第之道次第。 今初五次第教授之究竟出处,谓集密根本续。 故彼续乃此教授之究竟圣教。 然彼续中,将五次第之圆满次第,禁制隐密。 为解彼制显其密义说诸释续。 如是若不从,配合本释,圆满解说续义之具相师长口授,即如珍宝之补特伽罗,亦不能圆满了知续义。 故当依待师长教授。 若尔云何五次第论云:‘胜集密续中,此等皆禁制,要随学释续,师口授应知。 ’以是所说根本续中禁制隐密之义,要从师长口授了知者,当如是知。 不可执为续中不忍明书,要由师长语言相传也。 若如是妄执,则于本释诸续,引生无上恭敬成大障碍。 现生不能获知续义。 余生亦恒等流随转故。 此言隐密者,谓所隐密之续中,虽已宣说,然不明显,故成隐密。 如金刚鬘续云:‘咒真实极显,彼性最秘密,余处均未说,由无褔因缘,续中所隐密,今说当善听。 ’谓下三续部中,均隐密未说金刚念诵。 此是彼续中未说而密。 于如斯密中,不能获得,彼法教授。 须于余处寻求。 总说二种隐密之理,当知其差别。 如是金刚鬘续云:‘如诸无知人,欲游行大地至四海边际。 然不访问路,随自任意行。 如是有行者,离难行教授,终无果利故,善巧亦起嗔。 起嗔刹那顷,无果堕号狱。 故当遍策励,信师长传承,学习诸教授。 ’说善巧本释诸续,离师长教授之过患。 故说本释诸续,即教授之究竟圣教,不应道理。 曰:彼所言善巧者,乃说善巧诸余明处,而无师长教授。 非说善巧本释诸续。 若无彼教授,说善巧二续,成相违故。 如前说已,金刚手问,彼教授云何。 续中答时,明说其教授故。 又须配合本释善说之师长教授,与本释诸续即最胜教授,全不相违故。 彼诸续说:从初发业地,乃至佛地,随其趣彼诸道,若不先求了解,后乃修习教授。 而自混乱修道者,则与欲往大海边际,不先于识者访问路径,冒然而行者相同。 故当知彼是,于修教授之前,须先善求了解之根据。 由见如前所说师长,能配合本释而解说者,于末世中极为难得。 若将彼师配合本释所得教授,书之于书,则能长时久住。 故圣父子,著述五次第论,摄行论等,二次第教授之多种论典。 当知彼等,即是,获得续义须从师长口授之究竟教授要义也。 彼等事实虽是究竟教授,而后世补特伽罗不能了解者,是因后世慧力,较昔时渐次退减之故。 非是教授究竟要义,于彼中不显了也。 彼诸论中,非仅不似根本续,令义隐密不显,且将密义,显了宣说。 然以时势由补特伽罗觉慧不明之因缘,致使诸论,亦不明显。 有为通达彼等之方便,于彼文义,作极显了之注释。 或虽不尔,然为通达彼义之方便别作教授诸文也。 庚二、诸先师教授亦须与彼符合。 如是若善拣择,西藏诸师对此教授所作之引导次第者,须善了知本释诸续配合之理,及久学习五父子论并诸支论。 亦须学习别行教授等。 廓大泽师广释此二次第教授,著千段大论。 现在拏热巴之教授,由玛巴译师传来之规,所宏较盛。 此中,有依托玛巴大师造名曰师语光明之五次第讲义,以无二尊胜伪经为定量。 与诸单释续者相合。 与玛派可依诸论不符。 可知非彼师所造也。 从粗敦、传格巴瓦者现有两派。 色顶巴所造之讲义,与余派五次第略明诸说,大体相同。 其中,玛派此教授之纲领,即如前说,五次第略明论。 故色顶巴亦是依止彼论也。 色顶巴所造集密教授类中,亦说瑜伽母续所出转舍、往生、猛和等者,是因五次第略明论中,各有彼等之根据,依彼而造。 于彼论中宣说彼等之理,至下当说。 余集密教授,虽有广略多种。 其主要者,总有四论:谓五次第五义论、四义论、五次第一座圆满论、轮相论。 此等是为此派,圆满解说五次第义之讲义。 故非过去诸师,不将完全讲义书诸文字,唯语传授也。 其中五义论之前四义,别有教授文字。 故于此中仅列科名而未广说。 第五义中,仅说于一座上修五次第,及道相征之教授。 故彼亦是于一座上修五次第之教授也。 四义论者,谓说行者、住处、同伴、正教授之四事。 正教授之大体,与前相同。 五次第一座圆满论,称为父部之心中心,如彼论云:‘教授谓六义,生圆一座修,转还断无明,取安乐为道,猛利与往生,并转入余舍。 ’此说六义。 此于玛派集密教授之各类法义,虽具宣说。 然主要者,是说于一座上修五次第也。 轮相论者,虽亦宣说五次第,是由心间修习咒轮,故立彼名。 亦说此是于一座上,五次第轮转圆满之教授。 然于心间修习咒轮,四教授中,皆有彼义。 故彼似说,唯就彼分名轮相论。 又五次第于一座上轮转圆满修习,名五次第一座圆满论,则彼四论,皆是五次第一座圆满之教授也。 四义论中,记载格巴瓦对买康巴,起誓传授教授之数量时,未述前四,而名五次第一座圆满之赤导。 亦即彼等也。 如是立名之因相,如五次第略论云:‘多乘到彼岸,三有生住等,以时分差别,合于一座修。 ’说五次第于一座修。 依此而立也。 拏热巴传授玛巴时,依于四种殊胜续,传授四种殊胜教授。 其中依止集密续,传授于一座上圆满修习五次第之教授。 当知即前所说者也。 西藏晚近智者,谓将玛派集密教授中所传,编列成书者,其中除一、二种外,似住持此派教授诸师,将散传集密教授,与拏热六法所出诸义,编集而成。 如斯编集,以前书中虽未集中一处,然非全无所书。 玛派讲义等,亦非于彼以前,未著成书也。 前述四种一座圆满之教授,虽同一作者,或系师承各别,或是前后说规不同,或因作者前后觉慧差别关系。 诸多乖违。 写误甚伙,传来亦久也。 以是当将彼等所说,五次第略论义。 依据拏热巴弟子智生传授拏错之教授,与玛巴传授余师之教授,总合观察。 是否五次第略论之义。 总考彼等,是否本释诸续与五父子诸论中所说。 倘彼未说,其清净者,义中应有之理。 其由传承久远,未合原本教授意趣者,则当指出错误之理由。 若作是说,乃能圆满显出,玛派集密教授之功力。 故当如是解说。 庚三、正说圆满次第之道次第。 分四。 辛一、圆满次第之差别。 辛二、次第决定。 辛三、数量决定。 辛四、诸差别义。 初又分二。 壬一、正说差别。 壬二、五次第摄六支之理。 今初圆满次第中,有几次第。 曰跋曹所译根本续第六品云:‘审察咒以身,以语策发意,应修胜悉地,意喜及安乐。 ’释论说彼义谓,审察咒即语远离。 言以身者,谓能修金刚念诵之化身,即身远离。 以此所修之语远离策发意者,即缘心间金刚萨埵为境。 故瑜伽师身中,应修胜上等四法也。 其中胜上,谓由金刚念诵所成之心远离。 悉地,谓我加持。 意喜,谓能清净幻身之胜义谛光明。 安乐,谓双运大金刚持身。 故此处是说身远离等六种次第。 此段本续与释论之翻译,均以新译为善。 摄行论,于一种姓之身远离时,引此颂文。 说彼义为成身金刚后,由上颚舌唇和合,转入语金刚。 意金刚乃策发彼者。 由是三法和合,当修意欢喜安乐之悉地,亦不相违。 以一金刚句,可有多种异义转故,喻如第七品说,弑如来众得上悉地。 龙猛菩萨,释为将胜解诸为收入光明。 提婆菩萨,释彼义为转入圆满次第之光明也。 第一品之灯明论说,生起次第为一次第,圆满次第为缘心等四次第。 即彼论云:‘总摄诸续义。 ’谓于续中所诠一分,不作五次第而摄一切主要义也。 福缘称论师等以论云:‘善修密咒身。 ’谓亦说金刚念诵。 西藏智者则谓,身远离、语远离,皆摄入缘心。 此说较善。 以与金刚鬘续,解本续序品密说,于心密时,说初二远离,极相顺故。 五次第论略标中,圣者以金刚念诵为第一次第,分圆满次第为五次第,是随顺金刚鬘释续未品所说而作。 摄行论云:‘五实性’者,与彼相同。 其广释中,则将身远离,单作一品,亦说六次第。 建立次第论亦云:金刚念诵次第。 以此为一次第。 说缘心为第二次第,与五次第论略标相同。 故亦许为五种次第。 圣者,除于第三次第中,云身远离,略说其名外,未明显说身远离义。 摄行论中乃广宣说。 如摄行论,说彼于语远离之前,圣者何以不说耶? 此中迦湿弥罗拉弥与褔缘称二师,谓‘善住生次第’一句,俱说三种三摩地之生起次第与身远离。 是许圣者亦于语远离前,说身远离也。 身远离句,宣说身远离者,月光疏等,说身远离为生起次第者,亦须许尔。 五义论云:‘圣者许幻身中具足生起次第,故不别说。 ’四义论云:‘于幻身中摄生起次第,以为前行。 ’意许,身远离起天身与幻身起金刚持,二理相同。 且许彼二,俱是生起次第。 故虽言‘幻身摄生起次第’。 实是说身远离幻身,皆生起次第摄。 即是离生起次第外,不别说身远离之义也。 此说与圣派诸清净教皆不相顺。 亦未通达五次第略明论义而妄说也。 自宗则许,身远离中,有二次第之二分。 其第二次第之身远离,圣者未于语远离前说者,意谓金刚念诵次第中摄。 以是当知,或将初二远离收入缘心,圆满次第,作四次第。 或分出金刚念诵次第,将身远离收入彼中,作五次第。 或亦将身远离分出,作六次第。 仅是开合,都不相违。 又集密后续云:‘承事分六支,当修上成就,若作余修者,不得上悉地。 别摄与静虑,命力及执持。 随念三摩地,名加行六支。 ’此说圆满次第胜承事中,有别摄支等加行六支也。 其初四句说,若不以六支修上成就,则不能得上品成就。 故无上续,一切修上品成就者,皆须具足六支。 然非各派所释六加行之理,完全相同。 若不尔者,应一切圆满次第,皆成一义。 若尔,一切生起次第,理亦应同。 是则为利无量所化,说无边续,应成无用。 以说一续即完足故。 如生起次第修法,以初加行等三三摩地所摄,虽多相同,然为彼三义,须修几许事,则有多种差别。 如是圆满次第,须六支建立虽皆相同。 然义有多差别。 故别摄等名同,义不必同。 一名多义,一义多名,显密教中,其例无边故。 壬二、五次第摄六支之理。 分二。 癸一、列诸异派。 癸二、观察彼等应不应理。 初又分二。 子一、列诸释派。 子二、列藏师派。 今初此中能摄,谓连身远离之六次第。 所摄,谓加行六支。 此中复有三菩萨释派。 曼殊室利亲教及随行派。 握花论派。 教授穗论派。 如来金刚,依卢伊巴胜乐所说六加行等。 名同义殊之多派。 此中非说彼等相摄之理。 是说灯明论解后续义所说六支相摄之理也。 月光疏云:‘总略次第、生起次第、摄别摄与静虑二支。 其别摄者,谓修诸尊。 以世俗胜义理,观察诸尊,即寻伺支。 次由趣问真实义故,即喜乐支心专住空性,即心一境性。 是为静虑五支也。 说于不坏收摄诸风,为命力支。 虽未说明五次第中归何所摄。 然是金刚念诵所摄。 说幻性金刚持身光明为体,是执持支。 故执持支,即为幻身光明中摄。 于光明后,刹那圆成金刚持身,是随念支。 修彼即以双运为体,是三摩地。 说后二支,双运中摄。 此乃总摄随行灯明论,心要之说。 ’善明灯论说:别摄静虑二支,心远离摄。 命力,金刚念诵摄。 执持,光明摄。 随念与三摩地,双运中摄。 心镜论中亦如是说。 彼二俱是五次第摄灯明论所说六加行之理。 十二首论师说:‘十根’等一颂所明别摄支,是身远离基础。 次‘五欲’等四颂所明静虑支,即身远离。 此所依经中,似无‘密续’等二句。 次‘五智’等两颂所明命力支即语远离。 次‘自在’等二句,所明执持支,即心远离。 ‘别显从彼生’句,即明幻身。 如是说者,是为折伏智者慢故,于第五支后,隐密安立。 现证光明之方便中其一合执,谓由‘方便慧等至’句,说于父母金刚莲花瑜伽中,方便般若等至显示。 其随灭者,由‘总说一切法,由团理所摄’二句显示。 尔时引生五相之理,由‘心成灭金刚’等二颂半宣说也。 光明即大密,故于第五、第六二支中,混乱宣说。 彼意谓‘心成灭金刚’等为第五支。 ‘方便慧’等三句,为第六支之文也。 ‘坚固’等五句,明双运。 彼计,幻身、光明、双运三法,皆从随念支中分出。 ‘中央色’等三句所明三摩地支,为任运道。 宣说第六支之三句,即说光明,已如前说。 故第六支,亦须许为光明之一分也。 此中虽未亲引证灯明论文。 然亦是依据灯明论所释后续义,说明六支。 故亦是摄彼之理。 子二、列藏师派。 往昔廓派智者伦说:六支为真实三摩地与彼随顺行,二事所摄。 别摄支、摄幻身位诸行。 余五支明三摩地。 其静虑支之寻伺,摄身远离。 喜,摄身远离之胜利。 命力,摄语远离。 乐,摄彼胜利。 心一境性,摄心远离。 言‘诸佛’句,明静虑之胜利,摄幻身。 执持支摄光明。 随念与三摩地,明双运。 此亦是摄灯明论所说六支之理。 玛派有说:别摄身远离摄,静虑心远离摄,命力金刚念诵摄,执持心远离摄。 随念幻身摄。 次言光明与双运,三摩地摄。 实应说,后者为前二所摄也。 此是许摄时轮所说六加行之理。 西藏后期智者有云:无畏师说,别摄静虑为生起次第,不应道理。 以与后续中说,生起次第之四金刚承事,修共悉地,又说若离六支作余修者不能得上悉地。 谓六支,是修上品成就之不共承事,生起次第非修上品之法,成相违故。 伦师说,别摄明行,静虑明身远离,尤不应理,以修上悉地之前,先得诸行,次第相违故,身远离中,未有灭尽能知所知之胜利故。 以是应如无垢光云:‘我加持乃于空中,三界所能共见相。 ’金刚手上疏云:‘此言自加持者,谓别摄所见,烟等世俗谛。 ’故别摄静虑二支,为幻身摄。 命力为金刚念诵,执持为光明。 随念,与前别摄位所见相同,就所见清净影像分,为幻身。 就尔时领受溶乐道分,为心远离。 心远离者,是明增得道。 以彼是三喜之异门故。 三摩地即双运也。 此是说五次第摄时轮中六加行之理。 癸二、观察彼等应不应理。 分二。 子一、观察诸释各派应不应理。 子二、观察西藏诸说应不应理。 今初破月光疏说,别摄与静虑,为生起次第摄。 引证后续说,生起次第,修共悉地,六支修上悉地。 都无违害。 若有害者,则以一道修二悉地,应成相违。 是则圆满次第道应不能修共悉地也。 续言,离六支作余修者,不能得上悉地者,是说若不以六支修,则不能得上悉地。 非说除六支外,余道皆非修上悉地之道也。 单修生起次第,虽不能得上品悉地,然许生起次第是上品悉地之因,有何相违。 若相违者,圆满次第亦应相同。 圆满次第六支,一一不能修得悉地,则应彼等亦非修上悉地之道也。 若生起次第,决不能修上品悉地,则经说承事,有共同殊胜二种承事中,汝自释共义谓共因,乃二种悉地之因。 岂不相违。 不动世尊与胜乐轮等修法中所说之义,亦不决定。 修彼等之胜利时,说为成佛之方便,一切皆成相违。 若二种道,俱是二种悉地之方便者,云何别说彼二,为修共不共之法耶? 曰:即不观待圆满次第,生起次第亦能修成诸共悉地,故说彼是共悉地修法。 又生起次第,是能成熟引生圆满次第智之善根。 其修上品悉地之主要道,厥为圆满次第,故说彼是上品悉地修法。 二种修法,实不相违。 别摄与静虑,余定量师,皆就圆满次第解说。 亲教论之意趣,亦须说通生起次第。 故总言别摄与静虑整体,不应定说生起次第或圆满次第。 应许俱通二分。 别如各经说为二次第何分,即应许为彼分。 以是如圣者派,似说为圆满次第分,较为善哉。 说执持支明幻身义,未见应理,此如后说。 善明灯论所说摄规,应不应理者,于后文明六支时解释,较为易知也。 十二首论师说,别摄为身远离之基础者,意谓是灯明论所说别摄为所净治,静虑为能净治之义。 其言‘自在’等二句所明执持为心远离。 ‘别显’句明幻身。 宣说最后支之三句,明二种静虑。 离三摩地支外,别说双运。 最后三句,离双运外,别明任运道等,皆非善说。 此等于下文解释六支时解说,较为易解也。 子二、观察西藏诸说应不应理。 藏师有破伦师所说别摄明诸行时,谓修上悉地之前,先得诸行,次第相违。 汝自宗亦然。 说别摄与静虑二支明幻身,亦不应理。 以修上悉地之前先得幻身,尤相违故。 若谓先说者不必先得。 则行亦应然。 若说次第相违之过失,六加行与五次第相同。 于命力金刚念诵之前,先引生别摄静虑之幻身。 于执持光明之后,乃引生随念之心远离,与第三次第之幻身,极为相违。 又五次第中,命力之道与心远离,幻身,既然决定前后渐次引生。 则时轮派,命力之金刚念诵,与随念之心远离,亦应于别摄静虑幻身之前行。 随念之一分,应于执持之前生。 以许彼等,义相同故。 此等过失,是于不可说为同一者,强说为同一之过失。 如是汝自许,幻身为十一地,光明为十二地,又说彼是,自解胜行地所数之第十三地。 则十二地乃是圣地。 是则圣十一地之幻身,应于修上悉地之初,别摄时即获得等。 与时轮之三摩地支,从异生地即已证得。 复说彼是双运道等,皆成相违。 其言静虑支明身远离,不应道理之因相,谓身远离中,未有灭尽能知所知之胜利故者。 然敌者许,灭尽能知所知之心一境性,乃心远离。 故无彼过失。 以是当知,圣父子所说,与时轮派所说,我加持与世俗谛。 二名虽同,义实不同。 譬如铃师五次第中,说于心问修习空点,为我加持。 斯类甚多。 西藏余师,说时轮六加行,摄入六次第之理,亦是计为其义相同。 即以前所说,可知其非理也。 是故后续六加行之文,拏热巴后续疏中,亦如灯明论而释。 略明灌顶疏中,则如时轮而释也。 如是虽不可说其义相同,然若研究,何者能相代替,极为善哉。 以如是作则于各续教授能得决断故。 今略宣说。 时轮派之别摄与静虑,是乃二风趣入中脉命力之前行,净治中派法。 余虽不必如彼所说而修。 然二风入中脉之前行,其能净治中脉者,即代替彼者也。 如是,时轮之命力,是能令风入中脉者。 其已入者,于诸轮脐中任持不动者,即是执持。 故虽不修如彼所说之命力与执持。 然有能成办彼事之方便,即代替彼二。 如是,依前方便,由修习力,然猛利火溶菩提心,降至密端,受欢喜者,是为随念。 持菩提心不外流散,受不变乐,即三摩地。 故虽不必如彼所说而修。 然有能办彼事之道,即能代替彼二也。 以是若就能办彼事,观察五次等余道,明诸道互摄之理,虽不说彼等其义相同,然能办彼义。 故于各续之要道,能得无畏。 即以彼理于诸余道亦当了知。 应知此是诸大慧者不共观察之理也。 伦师以别摄配诸行者,相虽略同。 然说后续,离六支外别说诸行,则不应理。 故除彼外。 于圆满次第之六次第,配合六友。 其别摄静虑二支,配身远离,如十二首论师说极为善哉。 灯明论说,于三鼻端修三种命力。 故虽有非语远离与金刚念诵之命力。 然彼二法,就主要命力立名,即彼二摄。 心远离者,除与静虑支之心一境性,及入光明前之三空,由相相同,略可解外,实无明文。 灯明论说,执持与光明义同。 故说彼支,明心远离与幻身,均不应理。 随念是光明后逆起诸相。 三摩地是双运。 灯明论中所说极显。 故作余解皆非续义。 详如后说。 第三次第之幻身,除与双运幻身,由相相同略可解外,释论解说六支续时,未有明文。 说‘诸佛’句,明幻身亦非续义,后当广说。 若广释彼义,则幻身与心远离,亦均完具,故六支道中,亦无摄不尽圆满次第修上悉地重要道之过失也。 发布时间:2024-03-05 08:09:3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78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