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亲佛法师:二课合解 第四讲 内容: 《二课合解》第四讲11月30日上午9:30,释亲佛法师在榕桦寺念佛堂继续向四方信众讲授《二课合解》。 在讲授正文之前,法师向佛学初学者开示了几个佛学中的基本问题。 诸如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含义、什么是佛教等等。 法师在开示中讲到:南无”,是梵文Namas的音译,读作那谟,亦有译作“南谟”、“那谟”等。 意为致敬、归敬、归命。 释迦牟尼佛是娑婆世界的教主。 “释迦”是梵语,翻成中文是“仁慈”的意思,教我们对一切众生要仁慈。 “仁慈”是与人相处之道,用真实的爱心,去真诚地关怀,热心地帮助,没有条件地爱护一切众生;“牟尼”翻成中文是“寂默”的意思,“寂默”的清净,是高度的自我修养,“寂”是灭除一切烦恼,“默”是烦恼灭除之后清净无为的心态。 落实到我们生活中,把我们自私自利、贪嗔痴慢的心淡薄一些,对于世间名闻利养,五欲六尘的热情冷静一些,时时回光返照,检点自己的修养与智慧有没有增长,烦恼有没有平息,痛苦有没有减少。 告诉我们对自己要清净,对别人要慈悲。 那么为什么要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呢? 本师者,根本教师。 西方阿弥陀佛、东方阿閦鞞佛(不动如来)、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释迦佛给我们介绍的。 设若释迦佛不说,我们连一尊佛,亦不会知道。 因此,我们称念释迦佛名号时,特加“本师”二字,称曰:“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以表感念佛恩,特别尊重! 我们对于本师的名义,尤应留心详记。 接着法师又讲到了什么是佛教。 “佛教“是佛陀的教育,是佛陀对九法界众生至善圆满的教育。 教育内涵包括了无尽无边的事理,比现代大学里面的课程内容还要多。 时间上,它讲过去、现在、未来;空间上,它讲我们眼前的生活一直推演到无尽的世界。 所以它是教学、是教育,不是宗教;它是智慧、觉悟宇宙人生的教育。 中国孔子的教育,是讲一世(一生)——从生到死的教育。 佛法是三世的教育,讲过去、现在、未来。 台下端坐众人闻此,思悟良久,对正确认识佛教,更加明了真切。 现谨取法师所授《二课合解》正文内容。 特记如下:如意宝轮王陀罗尼如意心陀罗尼经、以观自在菩萨欲令众生随意所法度、遂白于佛。 佛即许之。 菩萨曰、持明咒者、雨妙珍宝、犹如意树、生如意宝珠、众生所求、应念果遂。 树、表本觉智。 如意珠宝、表始觉智。 陀罗尼、是所持之境。 轮者有展转义、摧碎义、谓诵者秘密之法转于我心、摧碎我惑、而得境智一心、如意所求、说法利生、化导无穷。 又智空境寂、即真谛。 字字从此流出、如如意珠雨一切宝、即俗谛。 真俗双亡而复双照、亡照同时、圆融无碍、即中谛。 三谛圆妙。 如意性宝自然明矣。 南无佛驮耶。 南无达摩耶。 南无僧伽耶。 南无观自在菩萨摩诃萨。 具大悲心者。 怛侄他。 唵。 斫羯罗伐底。 震多末尼。 摩诃。 鉢蹬谜。 噜噜噜噜。 底瑟吒。 烁罗阿羯利。 沙夜吽。 癹莎诃。 唵。 鉢蹋摩。 震多末尼。 烁罗吽。 唵跋喇陀。 鉢亶谜吽。 尔时菩萨说此咒已、六种震动、凡魔宫殿皆悉焰起、即大惊怖、诸恶众生颠坠、受苦者生天、天雨宝华、及宝庄严、奏天伎乐、广陈供养。 如来亦赞菩萨、或求现报、或禳灾星恶殃、或忏五逆重罪、或保诸病、水火风雨、王难盗贼、冤鬼恶梦、兵戈恶兽、种种诸难。 但一心受持此咒、皆得应念消灭。 至命终时、即见弥陀观音、往生净土。 消灾吉祥神咒经曰、佛在净居天告诸宿曜游空天众、二十八宿、十二宫神等。 我今说娑罗王如来、所说炽盛光大威德陀罗尼、除灾难法。 帝都国界、五星凌逼、罗睺慧字、妖星照临、及人所属本命宫宿诸星宿位、或临帝座、及于分野、作诸障难。 当立道场、依法克期、念此咒一百八遍、灾障即除。 曩谟三满哆。 母驮喃。 阿鉢罗底。 贺多舍。 娑曩喃。 怛侄他。 唵。 佉佉。 佉呬。 佉呬。 吽吽。 入缚罗。 入缚罗。 鉢罗入缚罗。 鉢罗入缚罗。 底瑟姹。 底瑟姹。 瑟致哩。 瑟致哩。 娑癹吒。 娑癹吒。 扇底迦。 室哩曳。 娑缚诃。 灾从心招、还从心消。 夙业所感、诸苦集身、曰灾。 业障清净、事庆于心、曰吉祥。 持此咒者、当具三观心、以空观消灾、假观会吉祥事、空假俱是一念、灾消吉至、同名法界、斯即中观。 迷则吉即灾也。 悟则灾即吉也。 亦可约四教六即、思之可得。 功德宝山神咒圆因往生集引大集经云、若人诵此咒一遍、如礼大佛名经四万五千四百遍。 又如转大藏经六十万五千四百遍、造罪过十刹土、入阿鼻地狱、命终决定往生西方世界、得见阿弥陀佛、上品上生。 南无佛驮耶。 南无达摩耶。 南无僧伽耶。 唵。 悉帝护噜噜。 悉都噜。 只利波。 吉利婆。 悉达哩。 布噜哩。 娑缚诃。 工夫精勤曰功、功有所验曰德。 志心诵者、功具三观、果显三德。 如摩尼宝珠、体是圆净、法身德也。 光彻表果、般若德也。 如山产物、解脱德也。 即咒即心俱是三德。 山能产宝、心能现物、法性之山、功德圆具。 持此咒者、性宝财物、随愿所求。 佛母准提神咒稽首皈依苏悉帝。 头面顶礼七俱胝。 我今称赞大准提。 惟愿慈悲垂加护。 此龙友树菩萨开咒偈也。 初句皈依法宝。 二句皈佛宝。 三句皈僧宝。 四句愿求加护。 梵语苏悉帝、此云善圆成、谓善能圆满一切愿心、善能成就一切事理也。 头面顶、是能礼之人。 七俱胝、是所礼之佛。 梵语俱胝、此云百亿、谓准提佛母、与七百亿佛围绕也。 梵语准提、或云尊那、或云尊弥、翻施为、谓宏誓住理、大智断惑、具诸因行施为故。 又翻成就、谓从空出假、成就寂灭故。 皈依、惟愿、即意业。 头面顶、即身业。 称赞即口业。 若诵咒者、三业相应、一心菳净、而我智愿、与圣之智愿相应、则准提慈悲心、全摄我之身心、故曰垂加护。 母者、法为诸佛所师、实智为母、权智为父、可见七俱低佛、皆以准提三昧而证菩提、一切众生亦当持之。 准提经、如来在祗园、为四众八部围绕、世尊愍念末法薄福恶业众生、入准提三摩地、说过去七俱胝佛所说陀罗尼。 南无飒哆喃。 三藐三菩陀。 俱胝喃。 怛侄他。 唵。 折戾主戾。 准提娑婆诃。 佛言、持此咒满九十万遍、能灭十恶五逆四重诸罪、乃至俗家不拣净秽、但志心诵、即增福寿消诸灾病。 诵满四十九日、菩萨令二圣常随其人。 或求智慧、或拒诸难、或求神通、或求无上菩提、但依法立坛、诵满一百万遍、便得往诣十方净土、历事诸佛、普闻妙法、得证菩提。 圣无量寿决定光明王陀罗尼经云、世尊愍念未来世中、一切短命众生、欲令增其寿命、得大利益。 告大智慧妙吉祥菩萨言、阎浮中人寿命百岁、于中多有造诸恶业、而复中夭、若得见此咒者、或写、或供、读诵受持、复增寿命满于百岁、当来速证无上菩提。 唵。 捺摩巴葛瓦帝。 阿巴罗密沓。 阿优哩阿纳。 苏必你。 实执沓。 牒左罗宰也。 怛塔哿达也。 阿罗诃帝。 三药三不达也。 怛你也塔。 唵。 萨哩巴。 桑斯葛哩。 叭哩述沓。 达罗马帝。 哿哿捺。 桑马兀哿帝。 莎巴瓦比述帝。 马喝捺也。 叭哩瓦哩娑诃。 此咒与藏中字句多有不合、或时译师有异。 药师灌顶真言药师经、释迦如来告曼殊室利云、时彼世尊入三摩地、名曰除灭一切众生苦恼。 既入定已、于肉髻中出大光明、光中演说大陀罗尼。 南谟薄伽伐帝。 鞞杀社。 窭噜薛琉璃。 鉢喇婆。 喝罗闍也。 怛他揭多也。 阿罗喝帝。 三藐三勃陀耶。 怛侄他。 唵。 鞞杀逝。 鞞杀逝。 鞞杀社。 三没揭帝莎诃。 光中说咒已、遍地震动。 又放光明、一切众生诸苦皆除、若有诸病、但当一心咒于净水一百八遍、饮之、诸病悉除。 终身受持、无病延年。 命终生净琉璃世界。 灌顶者、咒从佛顶光说故。 众生若能三业相应、净心持诵者、佛光即来灌行人顶门。 观音灵感真言唵。 嘛呢叭弥吽。 麻曷倪牙纳。 积都特巴达。 积特些纳。 微达哩葛。 萨而斡而塔。 卜哩悉塔葛。 纳补罗纳。 纳卜哩。 丢忒班纳。 捺麻嚧吉。 说罗耶莎诃。 观音、悲心最切、度生最普、若持诵者、菩萨大悲随念赴感、望勿疑诸。 七佛灭罪真言文殊师利菩萨、愍念末法比丘毁四重戒、及比丘尼犯八重戒。 所犯重罪云何忏悔、请佛开示。 尔时如来即说此咒、乃过去七佛所说。 是咒能灭四重五逆诸罪、获福无量。 离婆离婆帝。 求诃求诃帝。 陀罗尼帝。 尼诃罗帝。 毗黎你帝。 摩诃伽帝。 真陵乾帝。 莎婆诃。 四重五逆、非无生忏、焉能灭罪。 咒乃七佛称性所说、行人诵之、念念亦称妙性、得无生理、如斯灭罪、犹汤烊雪。 往生净土神咒亦云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 传云、刘宋元嘉末年、天竺三藏法师、求那跋陀罗译。 南无阿弥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 阿弥利。 都婆毗。 阿弥唎哆。 悉耽婆毗。 阿弥唎多。 毗迦兰帝。 阿弥唎哆。 毗迦兰多。 伽弥腻。 伽伽那。 枳多迦利。 娑婆诃。 述闻云、明僧宗本净土行法曰、此咒须持二十一遍方合经意。 不思议神力传云、持咒之法、净身漱口然香、佛前胡跪合掌、朝夕六时、各诵三七遍、即灭四重五逆十恶谤法等罪。 若人能诵此咒者、阿弥陀佛常住其顶、日夜拥护、无令冤家而得其便。 现世常得安稳。 临终任运往生。 若数满二十万遍、即感得菩提芽生。 若至三十万遍、即面见阿弥陀佛。 又诸本句读稍异、今依古本故十四句也。 善女天咒经载、北方毗沙门天王有城、名阿尼曼陀。 其城有园、名功德华光。 此园中有最胜园、名经幢。 七宝极妙、是我常止住处、我即功德天、又名善女天。 经明、功德天为成就受持金光明者所须资生之物而说也。 南无佛陀。 南无达摩。 南无僧伽。 南无室利。 摩诃提鼻耶。 怛你也他。 波利富楼那。 遮利三曼陀。 达舍尼。 摩诃毗诃罗伽帝。 三曼陀。 毗尼伽帝。 摩诃迦利野。 波祢。 波罗。 波祢。 萨利缚栗他。 三曼陀。 修鉢黎帝。 富隶那。 阿利那。 达摩帝。 摩诃毘鼓毕帝。 摩诃弥勒帝。 娄簸僧只帝。 醯帝簁。 僧只醯帝。 三曼陀。 阿他阿[少/免]。 婆罗尼。 经云、若诸众生闻说此咒、受持读诵、香华供养者、凡有所须、金银珍宝、牛羊五谷、一切诸物皆得具足。 发布时间:2025-10-08 08:25:00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8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