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尊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 二十四-皈依佛 内容: 法尊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四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译,辰二、立自宗第二、自宗。 若未得无我了义正见,其身一切修行,皆未趣无我,故须先得无我正见。 又此非唯了知便足,于正修时当忆其见而复观察,于所观义应善修习。 又于无我义须二种修,谓不观察住与观慧思择,非以一分便为满足。 此中分三:双须止修观修之理;于彼断诤;略摄修要。 今初─双修止观之理者。 于无我义,若无决断定见,则不能生毗钵舍那功德,以说此见是彼因故。 又说未闻彼见圣教障彼观故。 解深密经云:‘“《世尊》! 此奢摩他、毗钵舍那,以何为因? ”《慈氏》! 清净尸罗,闻思所成,清净正见,以为其因。 ”又云:‘于诸圣教不随欲闻,是毗钵舍那障’。 那罗延请问经说:‘由闻生慧慧断烦恼’等,如前所引多宣说故。 从彼正见生毗钵舍那之理。 谓初抉择时,由多教理观察抉择。 既抉择已,不以观慧数思择修,唯止住修犹不能生,故成奢摩他后,正修观时当观察修。 此有一类,初虽不许全不观察,然以闻思择决之后于正修时,谓观察修诸分别心皆是相执不如是修,是许分别皆是相执及诸异生离分别识而修无我,前已广破不应道理。 又彼一切分别皆是谛执,于正修时须破除者,正抉择时亦是分别抉择彼等,亦应破除。 又为弟子讲说:辩论、著述、观阅,彼等一切皆是分别,汝于尔时,亦当破除;以诸谛执修时应破,余时不破,无差别故。 若不许尔,而说教理多门观察,是于未解无我义时,为求通达,已得正见正修行时,则无所须。 若尔真见道中,现证无我,次更修习已见无我,当成无义。 若谓须修,以诸修惑由修乃断,唯以现见不能断除,此亦相同。 前以闻思虽已抉择,更当修习所抉择故。 如几许修所抉择义,则有尔许猛利、恒常、明了、坚固定解等德可现见故。 释量论云:‘决定与增益,能害所害故。 ’此说彼二能所害故,如其定解坚固猛利,增益便受尔许伤损。 故于此中,亦须渐增无性定解,当由多门思惟能破及能立故。 若不尔者,则于无常业果、生死过患,大菩提心及慈悲等,得了解已,应不更观察,惟念我死而修习之,理由等故。 故欲引生清净定解,惟念我死,为利有情愿当成佛,众生可愍等,但有誓愿而非完足,当以众多理由思惟。 如是坚固猛利无性定解,唯有誓愿亦非完足。 当由众多能立能破门中思惟,于下士时已数宣说。 修次三篇,皆说成就奢摩他后,正修观时数观察修。 入中论云:‘故瑜伽师先破我’说正修时应修思择。 瑜伽师者,谓于止观得随一故,未得止前非于正见不求解故。 又静虑后,于般若时说见观察,意谓由彼次第修静虑后观二无我。 中观心论云:‘具慧住定后,于名言所取,彼诸法有事,以慧如是观。 ’释论说为生定之后,见观察修,入行论中依静虑品修奢摩他,次修般若说以正理,观择修故。 又后二度及后二学,一切次第皆先修定,次修智慧以为次第。 又修慧时,凡说观察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皆是修行次第,莫作异观。 又非但此,诸大经论皆如是说,故正修时定应观察。 如是成就奢摩他后,若修观时纯修观察,前止失坏复未新修,则无寂止,由无止故观亦不生,已如前说,故须双修前安住止及新修观,谓修观后即于彼义而修寂止,故缘无我而能修成止观双运。 修次中编云:‘圣宝云经云:‘如是善巧诸过失已,为离一切诸戏论故,当于空性而修瑜伽。 如是于空多修习已,若于何处令心流散、令心欣乐,即于是处寻思自性了解为空。 又于内心亦当寻思了解为空,次更寻思能了解心所有自性,亦知其空。 由如是解而能悟入无相瑜伽,此显要由寻思为先,悟入无相显然显示非唯弃舍作意思惟及不以慧推求法性,而能悟入无分别性。 ’此论宣说要先推求心散乱境及散乱心,了达为空,寻求观察能解空者,亦达其空,彼等皆是修空时修,由其观察了达为空,乃能悟入无相瑜伽,故若不以正理观择推求为先,如和尚许,唯摄散心弃舍作意,显然不能悟入无相或无分别,故如前说,当于诸法以正理剑,破二我性令无尘许,于无我理引发定解。 如是若无二我实事,破我无事岂能实有? 譬如若执无石女儿无事实有,必待先见石女与儿,若曾未见石女与儿,谁亦不说无实女儿而是实有。 任于何处若先未曾见实有事,则执实有无事分别,亦终不生。 执相分别一切皆灭,以诸分别执实有者,皆是妄执有事无事而为实有,能遍既灭所遍亦灭,修次第中作彼说故。 如是应于有事、无事决定全无尘许实性引生定解及当安住所决断义,迭次而修,乃能引发无分别智,非于境界全不观察,唯摄作意所能引发,以不能断谛实执故。 唯于执有,不起分别非是通达无谛实故。 如是唯不分别有我非达无我,唯由修彼则于我执全无损故,故于实有及于二有不起分别与达无实及无二我,应善分别最为切要。 第二、断诤。 若作是念,于无我义推求观察,是分别心,从此能生无分别智实属相违,因果二法须随顺故。 《世尊》于此并喻而答,迦叶问品云:‘《迦叶》! 譬如两树为风振触便有火生,其火生已,还焚两树。 《迦叶》! 如是观察,生圣慧根,圣慧生已,烧彼观察。 ’此说观察发生圣慧。 修次中篇云:‘彼由如是以慧观察,若瑜伽师不执胜义诸法自性,尔时悟入无分别定,证一切法无自性性。 若不修习以慧观察诸法自性,唯一修习弃舍作意,终不能灭所有分别,终不能证无自性性,无慧光故。 如《世尊》说,从观察生如实智火,烧分别树,犹如钻木钻出之火。 ’若不尔者,从有漏道,亦不应有无漏道生,亦无异生而得圣果,因果二法不相似故,如是白种发生青芽,从火生烟,从女生男,现有彼等无边因果极不相似。 又圣无分别智,是已现证二我执境空无我义,为生彼故现当思择我执之境,通达彼无而善修习。 彼虽亦是分别,然是无分别智极随顺之因,如前所引三摩地王经云:‘若于诸法观无我。 ’修次下篇云:‘此修虽是分别为性,然是如理作意自性,故能出生无分别智,乐此智者当依彼修。 ’若作是念─般若经说若于色等空无我行,亦是相行,故观察空不应道理。 如是等类,是说于空执为实有,非说取空,前已广说。 若不尔者,即彼经云:‘菩萨摩诃萨,若行般若波罗蜜多,修习般若波罗蜜多,如是观察,如是思惟─何为般若波罗蜜多? 即此般若波罗蜜多,是谁所有? 若无何法,若不可得,是名般若波罗蜜多耶? 若如是观察如是思惟。 ’此说正修般若度时,当须观察,般若心经问如何行甚深般若波罗蜜多,答:‘照见五蕴自性皆空。 ’摄颂亦云:‘若为无为黑白法,慧析尘许不可得,于世说预慧度数。 ’此说以慧观察诸法,虽微尘许见不可预慧度数。 如此等类说须观察,云何不违若不许尔,经说不应观察诸法,有何道理? 若如和尚说,一切分别皆系生死,则念当请无分别教授及当修行无分别等,应许一切皆是系缚,破彼邪执前已广说。 故于诸法不应执实,是彼经义。 又如于绳误以为蛇,起忧苦时了知无蛇如心所执,能灭错误非余方便,于执实境,当以正因定知无实,修习彼义,乃能灭除执实分别,非唯摄录执实之心,便能灭除。 又当受许执实为误,若非错误无可破故,虽许心误,若不了知无彼执境,其心错误云何能知? 以误为误,唯由有无所执境故。 又无执实如所执境,非为誓许便能成立,必待清净能成教理。 如是立已,抉择无实,次不分别实谛而住是我所许,故无分别须以观慧观察为先,非不分别便为满足。 当知如修次下篇云:‘故正法中凡说无念及无作意,当知皆以审察为先。 何以故? 由审观察乃能无念,能无作意非余能尔。 又云毗钵舍那,以审观察而为体性,圣宝云经、解深密等,皆如是说。 如宝云经云:毗钵舍那善思择故,了达无性悟入无相。 圣楞伽经云:‘《大慧》以慧推察,乃不分别自相、共相,名为一切诸法无性。 设若不须审观察者,《世尊》如是彼彼经中,宣说多种审谛观察,皆与相违。 故理当说我慧下劣,精进微少,未能周遍寻求多闻,然佛世尊赞叹多闻,故一切时不应谤彼。 ’如是经说,从色乃至一切种智心皆不住者,谓不应执有实可住境。 若不尔者,于六度等亦如说,则亦不应住六度等,不应执实而安住者,亦如前说。 要先了解彼等无实,凡经宣说,如是无住及无分别,当知一切皆以破除诸境自性,或谛实性观察为先。 故经说为不可思议,超心境等是为破除诸增上慢,唯以闻思便能证得甚深空义,显示彼义唯圣内证余人难思。 又为破除于甚深义妄执实有非理思惟,故作彼说,当知非破以正观慧如理观察。 如修次下篇云:‘如是若闻彼彼经中难思等语,谓若有思,唯以闻思,能证真实,彼彼经中为破如是增上慢故,显示诸法唯各内证。 又当了知,是为破除非理思惟,非为破除审正观察。 若不尔者,违多教理。 ’违多教者,如迦叶品云;‘《迦叶》! 云何中道观察诸法? 《迦叶》! 谓若于法观察无我,及无有情、无命、无养、无士夫、无补特伽罗、无意生、无儒童。 《迦叶》! 是名中道观察诸法’与如是等悉皆相违。 修次初篇云:‘入无分别陀罗尼云:由无作意断色等相,此中密意以慧观察见无可得,名无作意;非说全不作意,如无想定暂伏作意,非能断除无始时来色等爱著。 ’此论师所造,此陀罗尼释中,亦显然解释。 总于大乘,除圣《龙猛》及圣《无著》,造论解释二见之外,更无余见。 印藏智者,亦定依止此二所解二见随一,故此二派随一之见,各如论说,当善寻求。 依圣父子论寻求之理,如前广说。 若随圣《无著》行,谓于真实异体二取,一切本空,然于愚夫现似异体,如其所现执境为实,名遍计执,于依他上以正教理,破除一切其无二义,名圆成实,于此当得坚固定解。 次当安住彼见之上,双修止住及修观察。 若仅获得如斯见解,正修之时不住于见,唯不分别亦非修空。 抉择彼宗正见之理及于已抉择义,别修止观,合修双运。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中最为明显,故当观阅。 若善解此宗,能如论说而正修习,亦极希有。 大乘经论,下至总略显甚深义,其数极多,然未说者,亦复不少。 于未说中当引已说,于未广说当引广说。 如是广大行品,当知亦尔。 若无甚深或无广大,仅于一分,不应执为如是便足,故多经论,于示道师圆满德相,密意说云:‘善一切乘’。 第三、略摄修要。 若如前说,已得了义见者,于能发生我、我所执,我、我所事。 如前抉择无自性时,应以观慧数数观察,次于彼义发起定解,余势当间杂修,持心不散与观慧思择。 尔时,若由多观择故,住分减少,当多修止令生住分;若由多修止力,住分增盛,不乐观察,若不观察,于真实义不生坚固猛利定解。 若未生彼,则不能害定解,违品增益我执,故当多修观察,令其止观二分平均。 如修次下篇云:‘若时多修毗钵舍那智慧增上,由奢摩他力微劣故,如风中烛令心摇动,不能明了见真实义,故于尔时当修正奢摩他。 若奢摩他势力增上,如睡眠人,不能明了见真实义,故于尔时当修智慧。 ’加行结行及未修间,应如何行? 当知如同下士时说。 如是修习无我义时,沉掉生起如何了知? 为断沉掉修念正知,得无沉掉平等等舍任运转时,绥功用等,当知同前奢摩他时所说。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说:‘于所修境修奢摩他,令起轻安。 又于彼境观察修习,毗钵舍那,引发轻安。 ’各别修已,次乃双运,若如此说非定一座,连修止观,是许亦可别别分修。 此中要者,谓内无明如何增益,须破其执,彼相违品,谓自性空,于此空上,应当引起猛利定解,而修空性。 若于我执及无明执,全未破坏,别修余空,于二我执毫无所损,故诸先觉数数说如‘东门有鬼,西门送俑’现见实尔。 上述此等唯粗概要,其正修时微细得失,更须亲近聪睿知识及自内修而当了知,故不广说。 如是修法,是依先觉道次教授,略为增广,如博朵瓦宝瓶论云:‘有于闻思之时,正理抉择无性,修唯修无分别,如是非真对治,别修无关空故。 是故修时亦以缘起离一异等,修何即当观察,亦略无分别住,此修能治烦恼,《觉窝》弟子所许,欲行到彼岸法,彼即修慧方便。 又当先修人空,次法如是随转。 ’《觉窝》亦云:‘由何能证空? 如来记《龙猛》,现见法性谛,弟子名《月称》,依彼传教授,能证法性谛。 ’其导引法,如《觉窝》所造《中观教授》说,先修观察,次住所观之义间杂而修。 此者《莲华戒论师》宗义无别;又如前说入中论、中观心论、《寂天论师》等意趣皆尔;《慈氏》诸论、圣《无著》论亦多宣说;住持彼宗无倒聪睿《寂静论师》,于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中,解释尤显。 故修毗钵舍那法,《龙猛》、《无著》两派所传,论典教授皆相随顺。 卯四、由修习故毗钵舍那成就之量第四、修观成就之量。 如是观慧观择修习,乃至未生前说轻安,是名随顺毗钵舍那。 生轻安已,乃是真实毗钵舍那。 轻安体相生起道理,俱如前说。 又奢摩他先得未失,亦有由彼所引轻安,故非略有轻安便足。 若尔云何? 谓修观察,若由自力能引轻安,此后乃名毗钵舍那。 缘尽所有性二种毗钵舍那,得限皆同。 如解深密经云:‘“《世尊》! 若诸菩萨乃至未得身心轻安,于如所思所有诸法,内三摩地所行影相作意思惟,如是作意当名何等? ”“《慈氏》! 非毗钵舍那,是随顺毗钵舍那胜解相应作意。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彼由获得身心轻安为所依止,即于如所善思惟义,内三摩地所行影像,胜解观察,乃至未生身心轻安,是名随顺毗钵舍那所有作意。 若时生起,尔时即名毗钵舍那。 ’此说缘于尽所有性,成奢摩他、毗钵舍那及双运等,者缘如所有性相同。 若由自力能引轻安,则亦能引心一境性,故由观慧思择自力而能引生心一境性,是由已成正奢摩他所有功德。 如是善成奢摩他者,由修观察亦能助伴正奢摩他,故不应执凡修观察,住分损减。 又成不成缘如所有,止修观修毗钵舍那,谓由是否随于一种无我正见,获得无谬清净了解,缘彼而修,而为判别非余能判。 为由何等不能判别? 谓修习故心境二相粗分皆灭,如净虚空心具显了澄净差别,如无风烛不动久住。 意识所现内外诸相,皆觉如虹或如薄烟,久住彼相。 又于意识现起一切所取境界,注心观察,皆不忍观,渐趣隐没。 又彼先从粗相外境,色声等上,如是显现。 次渐修习内心了别领触等相亦渐离脱,于彼住心皆不堪住,虽有彼等境相现起,然非获得通达无二真实正见。 又彼诸境,现为杳茫,亦全不能立为通达中观所说如幻之义,以于正见心未趣向久修住分,皆有如是境相现故。 如幻之义要如前说,依止二量乃能现起:一、决断无性理智定解;二、显现难遮名言量成。 色等诸境于意识前现为薄净似虹霓者,是离所触碍著之相及虽无碍而甚明显二相聚合。 此定解中全无无性真定解故,是将所破自性与质碍触执二为一,假名无自性故。 若不尔者,许彼即是中观所说,如幻妄义,见如虹霓薄烟之事,应不于彼起诸分别,执有自理,以于彼事所起定解,即是定解境无性故。 又凡取其质碍触事,应不于彼引无性解,以性彼事即是妄执有自性故,是故色等如是现时,现为微薄澄净等相,非能破坏执实之境,故亦非是如幻之义。 若已先得清净正见未忘失者,容现如幻,前已广说。 善知识《阿兰若师》所传诸道次中,关于引生空解道理,曾作是说:‘先修补特迦罗无我,次于法无我义,若念正知摄持而修,若时太久,念知难摄,时沉时掉,利益极小,故以上午、下午、初夜、后夜四座之中各分四座,一昼夜中修十六座,尚觉明了感触之时,即当止息’。 由如是修觉修未久,然观时间日时速逝,是摄心相。 若觉久修观时未度,是未摄心。 摄持心时烦恼轻微,自觉一生似无睡眠,次能一座经上午等。 尔时生定能具四相─一、无分别。 谓住定时,虽息出入皆不觉知,息及寻思至极微细。 二、明了。 谓与秋季午时空界,明了无别。 三、澄净。 谓澄如杯中注以净水,置日光下。 四、微细。 谓住前三相之中,观外诸法细如毛端,了了可见。 如是随顺无分别智。 然若观待无分别智,则此自性仍是分别,说名颠倒。 辨中边论云:‘随顺为颠倒’如辨中边论说诸异生修习空性,其最善者,亦当立为随顺颠倒,故虽未生所余众相,若修前说无谬正见,是名修习无我之义。 若未能修抉择无谬正见之义,纵有四相,不能立为修诸了义。 是故是否修如所有义,如前所说。 如修彼故,后现如幻亦如前说,应当了知。 寅三、学双运法第三、止观双运法。 如前成就止观量时所说,若先未得止观二法,无可双运;必须先得止观二法。 此复初得毗钵舍那即得双运;其中道理,谓依先得奢摩他故,修正观察。 论于此中亦说渐生力励转等四种作意。 若时生起,如前所说第四作意即成双运,此谓修习观察之后,杂修安住,若得住相如前奢摩他时所得,则成双运。 如声闻地云:‘齐何当言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合平等俱转,由此说名双运转道? 答:若有获得九相心住中,第九相心住谓三摩哂多,彼用如是圆满三摩地为所依止。 于观法中修增上慧,彼于尔时由法观故,任运转道无功用转。 如奢摩他道不由加行,毗钵舍那清净,鲜白随奢摩他调柔摄受,齐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二种和平等俱转,由此名为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 ’修次下篇云:‘若时由其远离沉掉平等俱转任运转故,于真实义心最明了,尔时当绥功用而修等舍,当知尔时是名成就奢摩他、毗钵舍那双运转道。 ’何故彼名双运转道? 答:由未双得止观之前,唯以观慧修观察力,不能引生无分别住,止修观修必须各别功用修习,得二品已即以观慧观察之力,便能引生正奢摩他,故名双运。 此中观察,即是毗钵舍那,观后安住即奢摩他;其殊胜者谓缘空性。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云:‘从是之后,即缘有分别影像,若时此心无间无缺,作意相续,双证二品,尔时说名双运转道。 其奢摩他、毗钵舍那,是名为双运,谓具足更互系缚而转。 ’无间缺者,谓观察后不须别修无分别住,即由观修,便能引生无分别住。 证二品者,谓缘无分别影相正奢摩他,及缘有分别影相毗钵舍那,二品俱证。 然非同时谓即观修作意无间相续而证,若尔前说成就奢摩他后,即由观慧修习观察能引住分,岂不相违? 答:若未成就奢摩他前,数数观察杂修止相,定不能成正奢摩他。 若已获得奢摩他后,如是杂修正奢摩他答可得成,前文为显如是差别,故不相违。 又将成就毗钵舍那,其前无间由观察修,有时能引专注一趣,前亦思彼。 今此宣说毗钵舍那未成之前,以观察修不能引生无分别者,除彼例外,意取其前未能成时。 总其未成奢摩他前,观察之后杂修止相,不能成就正奢摩他。 若已成就奢摩他后,毗钵舍那未成之前,观察自力不能引发坚稳安住专注一趣,故以观慧数数观察,即由观察而能引得坚稳住者,要得毗钵舍那乃有,故亦从此建立双运。 是故唯于未坏坚稳无分别住,兼能观察无我空义,犹如小鱼游安静水,不当误为止观双运。 如是止观双运之理,应如彼等清净论典所说而知,余增益说,非可凭信。 由此等门而修止观,虽尚可分众多差别,然恐文繁故不多述。 今当略说道之总义,谓于最初道之根本,即是亲近知识道理,故于彼上当善修练。 次于暇身,若起真实取心要欲,彼从内策令恒修行,为生彼故当修暇满。 次若未灭求现法心,则于后世,不能发生猛利希求,故当勤修人身无常,不能久住,死后流转恶趣道理。 尔时由生真心念畏,便能诚信三宝功德,安住归依不共律仪,学其应学。 次于业果当由多门引发坚固深忍信解,是为一切白法根本,勤修十善,灭十不善,相续转趣四力之道。 如是善修下士法已,当多思惟,若总若别生死过患,总于生死,令心厌舍。 次观生死从何因生,当识烦恼及业自性,发起真实乐断之欲,便于真能解脱生死三学总道能引定解,特于所受别解脱戒,当勤修学。 如是善学中士法已,作意思惟─如自堕落三有苦海,众生皆尔─应当勤修慈悲为本大菩提心,必令生起。 若无此心,其六度行二次第等,皆如无基而建楼阁。 若相续中,略能生起菩提心相,当如仪受勤学学处,坚稳愿心。 次当听闻菩萨所有诸广大行,善知进止,发生猛利乐修学欲。 发此心已,当如法受行心律仪,学习六度成熟自身,学四摄等成熟有情,尤当勤猛舍命防范诸根本罪中下缠犯及诸恶作,亦当勤防莫令有染,若有误犯,应勤还出。 次当特学最后二度,故当善巧修静虑法,引发正定。 又于相续,当生清净远离断、常二无我见,得彼见已,应住见上善知清净修法而修,即于如是静虑、般若立止观名,非离后二波罗蜜多,而为别有,故是正受菩萨律仪,学彼应学从中分出。 此复若能修习下下,渐于上上增欲得心,听闻上上而于下下渐欲修行,是最切要。 若于前者全无所有,专修心住,专乐见解,难至宗要,故须对于圆满道体引生定解。 修彼等时,亦当聪利,令心平等─谓于引导修道知识,敬心微劣,则断一切善法根本,故当勤修依师之法。 如是若心不乐修行,当修暇满,若著现法,当修无常;恶趣过患以为主要。 若觉漫绥所受佛制,当自思惟是于业果定解劣弱,则以修习业果为主。 若于生死钵少厌患,求解脱心,则成虚言,故当思惟生死过患。 若凡所作皆为利益有情之心不猛利者,是则断绝大乘根本,故当多修愿心及因。 若受佛子所有律仪,学习诸行而觉执相系缚猛利,当以理智,破执相心一切所缘,而于如空如幻空性,净修其心。 若于善缘,心不安住,为散乱奴,则当正修安住一趣;是诸先觉已宣说者,以彼为例,其未说者亦当了知。 总之,莫令遍于一分,令心堪修一切善品。 已释上士道次第中学菩萨行,应如何学慧性毗钵舍那之法。 辛二、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第二、特学金刚乘法。 如是善修显密共道,其后无疑当入密咒;以彼密道较诸余法最为希贵,速能圆满二资粮故。 若入彼者,如道炬论说,先以财敬奉教行等,令师欢喜。 较前所说尤为过上,然是对于能具咒说下德相者,乃如是行。 其次先以清净续部能熟灌顶,成熟身心。 次当听闻、了知、守护尔时所受三昧耶律。 若为根本罪犯染著,虽可重受,然于相续生道功德最为稽留,故常勇猛,莫令染著。 又当励力莫犯粗罪,设有误犯,亦当勤修还出方便;彼等皆是修道基础,若无彼者,则如墙倾,诸危屋故。 曼故室利根本教云:‘佛未说犯戒,能成就诸咒。 ’此说全无上、中、下品三等成就。 无上瑜伽续说,若不守护诸三昧耶,下劣灌顶不知真实,此三虽修,终无成就,故若不护三昧耶律而云修道,是极漂转咒理之外。 若能如是护三昧耶及诸律仪而修咒道,当先修习堪为依据续部所说,生起次第圆满尊轮。 以咒道中不共所断,谓于蕴、处、界执为平俗庸常分别,能断彼者,亦即能转外器、内身及诸受用。 为殊胜事生次第故。 如是善净庸常分别,一切时中恒得诸佛菩萨加持,速能圆满无边福聚,堪为圆满次第法器。 其次当修堪为依据续部所说圆满次第;弃初次第,唯修后摄道一分者,非彼续部及造彼释聪睿所许,故当摄持无上瑜伽圆满道体。 二次宗要,此中唯就彼等诸名,略为显示入咒方隅;于诸咒道次第,应当广知。 能如是学,即是修学总摄一切经咒宗要,圆满道体,令得暇身具足义利,能于自他增广佛教。 能观无央佛语目,如实善达一切法;能令智者生欢喜,由亲诸修如斯理。 知识初佛妙音尊,善归依故是彼力;故愿善择真实义,彼胜智者恒护持。 (此颂原文四句每句十九字故分八句译之)南洲聪睿顶中严,名称幡幢照诸趣;龙猛无著渐传来,谓此菩提道次第。 尽满众生希愿义,故是教授大宝王;摄纳经论干流故,亦名吉祥善说海。 此由然灯大智者,光明显扬雪山中;此方观视佛道眼,故经多时未瞑闭。 次见如实知圣教,宗要聪睿悉灭亡;即此妙道久衰微,为欲增广圣教故。 尽佛所说诸法理,摄为由一善士夫;乘于大乘往佛位,正所当修道次第。 此论文言非太广,一切要义无不具;虽诸少慧且易解,我以教理正引出。 佛子正行难通达,我乃愚中最为愚;故此所有诸过失,当对如实知前悔。 于此策勤有集积,二种资粮广如空;愿成胜王而引导,痴蔽慧目诸众生。 未至佛位一切生,愿为妙音哀摄受;获得圆满教次第,正行胜道令佛喜。 如是所解道中要,大悲引动善方便;除遣众生冥闇意,长时住持佛教法。 圣教大宝未普及,虽遍迁灭于是方;愿由大悲动我意,光显如是利乐藏。 从佛菩萨微妙业,所成菩提道次第;乐解脱意与胜德,令长修持诸佛事。 愿编善道除违缘,办诸顺缘人非人;一切生中不舍离,诸佛所赞真净道。 若时我于最胜乘,如理勤修十法行;尔时大力恒助伴,吉祥德海遍十方。 总摄一切佛语扼要《龙猛》、《无著》二师道轨,能往一切种智地位,胜士法范,三士所修一切次第圆满开示─如此,菩提道次第者,谓依哦姓,具慧般若摩诃萨埵。 彼之绍师精善三藏,正行法义,拔济众生,长养圣教,《宝戒大师》及因前代持律师中,众所称叹贾持调伏。 (号《精进然》)。 彼之绍师智悲教证功德庄严,大雪山聚持律之中高胜如幢,第一律师《嗉朴堪布宝吉祥贤》并诸余众诚希求者,先曾屡劝。 后因精善显密众典,珍爱三学,荷担圣教无能伦比,善娴二语大善知识,摩诃萨埵胜依《吉贤》殷勤劝请。 系从至尊胜士《空讳》(号《虚空幢》)闻《兰若师》,传《内苏巴》及《仅哦瓦》所传道次。 又从至尊胜士贤号(名《法依贤》),闻《博朵瓦》传《霞惹瓦》及《博朵瓦》传授《铎巴》道次等义。 教授根本道炬论中,唯除开示三士总相,余文易解故未全引。 以大译师(具慧般若)及《卓陇巴》父子所著道次为本并摄众多道次要义,圆满道分易于受持,次第安布无诸紊乱。 《雪山》聚中辟道大辙,于无量教辨才无畏,如理正行经论深义,能发诸佛菩萨欢喜,最为希有摩诃萨埵,至尊胜士《睿达瓦》等(号《童慧》),戴彼诸尊长足尘。 多闻苾刍修断行者东《宗喀》生,《善慧》名称《吉祥》,著于《惹珍胜阿兰若狮子崖》下,福吉祥贤书。 民国二十三年古历冬月十五日译于《重庆缙云山世界佛学苑汉藏教理院》(又本文前六卷系在藏地随学随译,次后五卷是在《仰光》及船上译,其后十三卷在本院译。 二十四年六月并校改一次)。 发布时间:2024-03-06 08:05:0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8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