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尊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 二十二-皈依佛 内容: 法尊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二十二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译,午三、依其能破于相续中生见之法第三、依此能破于相续中生见之理分三:未一、抉择补特伽罗无我未二、抉择法无我未三、修习此见净障之理未一、抉择补特伽罗无我初又分三:申一、正抉择我无自性申二、显由此成我所无性申三、此诸正理于余例明申一、正抉择我无自性初又分二:酉一、立喻酉二、合义酉一、立喻(车喻)入中论释引经说云:‘言我是魔心,汝昔起是见,此行蕴皆空,此中无有情。 如依诸支聚,假名说曰车,如是依诸蕴,说世俗有情。 ’此如依自车轮等支假名为车,依于诸蕴假名为我,或曰有情。 先说车喻,此中分四:戍一、显车无性而为假有戍二、于彼断诤戍三、由名差别皆得成立戍四、依此速得正见胜利戍一、显车无性而为假有入中论云:‘如车非许离自支,亦非非异非具支,非依他支非支依,非聚非形此亦尔。 ’如车与自支,于一异等七中皆无故唯假有,我与取蕴说亦如是。 此中若车有自体性,则以正理观性有无,于一异等七相之中,定有所得,然于彼七皆非有故,定无自性。 言车支者谓轴轮辖等,车与彼支自性非一。 若性一者,如支众多车当亦多,如车是一支亦当一,作者作业皆当成一,有此等过。 又与自支体性非异,异如瓶衣各别可得,不可得故,亦当无有施设因故。 能依、所依二品自非支依,如酪在盘,亦非依支,如天授在帐。 若性各异,此二容有无别性故。 此中非破互有,是破能依、所依有实自相。 所举二喻亦就他许,谓有自相能依所依,如此一切当知皆尔。 又具支者亦不应理,若车具支,应如天授具足牛等异体可取。 如是车与自支各异亦应可取,然不可取故无具义。 如云天授有耳,车有支者亦不应理,已破异性故。 若此具支有自性者,应是一性前已破故。 天授有耳,于名言有,此非所破车亦许尔,故是破除自相之具。 余二执者,如云:‘若合聚为车,散住车应有,无有支无支,形车亦非理。 ’此有二执,谓以支聚及形差别安立为车。 其中唯以支聚为车不应道理。 此中有二:一、违正理,谓轮等支分离散布,完聚一处亦应有车,以为支聚即是车故。 二、违自许,谓自部实事,诸师许无有支唯许支集。 若尔支亦应无,无有支故,是则亦无唯支合集,是故支聚亦不成车。 破支聚为车,是此论师所许不须简别,聚合是车施设事故。 说蕴是我所施设事,非是我故。 若唯支集不许为车,以支合时形状差别立为车者,此如前说无有支者,支亦无故,唯以支形安立为车,不应正理。 过违自许,亦字显示非仅支聚为车非理。 又许形为车,为散支形耶? 为支聚形耶? 若散支形与先木合时形,无异形耶? 抑异先形有别形耶? 初有过云:‘如汝各支先有形,立为车时形亦尔,如支分散不名车,如是合车亦非有。 ’此谓先未合时与后合时,轮等形状全无差别。 如分散时,其车非有,如是合时亦应无车,若后合时与先未合轮等支形,有别异形立为车者,亦有过失。 如云:‘若现成车时,轮等有异形,可取然非有,故唯形非车。 ’谓前后时,若轮轴等有别异形,理应可得,然任何观终不可得,故异前形后形为车不应正理。 若各支形不许为车,以诸支分合聚总形立为车者,亦有过失。 如云:‘汝聚无实故,形应非支聚,若依非实法,此中何有形? ’此谓依支聚之形名车非理,聚非实故,依假支聚施设形状不应理故,一切假有所施设事要实有故。 又支集聚无实自性,若有自性与能聚支,不能出于自性一异。 若许尔者,如破车时悉能破故,然于自宗假有所依不许实有,支聚假形是车所依,车是依彼假施设法,非唯所依即许为车,故破聚形为车,亦于所破不须简别。 依无实聚,立无实形,无不应理,则依无实因无明种等,生无实果行及芽等,一切应理。 如云:‘如汝所许此,则依无实因,当知生一切,无实性诸果。 ’又此车喻,亦破色等八尘合集,立为瓶等。 又破依于八种实尘,假立瓶等。 又破依于实有色等形状差别,假立瓶等,以色等尘自性无生,彼无性故实有非理。 如入中论云:‘由彼色等如是往,觉为瓶等不应理,性无生故色等无,形为瓶等亦非理。 ’若谓瓶若如车,非自支分合集形者,则腹大等应非瓶相,彼是形故。 答若法大腹长颈等相,许彼为瓶非大腹等形状为瓶,若异此者,理亦应许腹颈是瓶。 戍二、于彼断诤第二、于彼断诤。 诸实事师于彼难云:若以观察有无自性之理,如前所说七门求车,由彼无得理应无车,则诸世间应无施设车名之处,然此非理,现见可云车来买车车持去等,故有车等。 入中论释答说彼过,唯实事师有及自宗非有。 初者,谓世间名言说车来等,若如汝许理应皆无,以汝安立诸法为有,要以正理寻求有无自,性而后安立,然以彼理七相推求车不可得故,汝又不许有余方便安立事故,故车应无。 若以寻求有无自性,正理推求无所得者,车应非有。 诸实事师所设征难,现在自许讲中观者,说中观宗许有此难,若许如是定犯一切名言建立,皆无之过。 二、自无过者,如云:‘或于实性或世间,虽以七相皆不成,若不推察就世间,此依自支而假设。 ’义谓若以寻求有无自性正理推求于七相中车,就二谛俱不可得,虽于七相以理未得,岂能破车? 以许有车,非由观察有无自性正理所立,是舍正理观察,唯以世间寻常无损诸名言识之所成立,故建立彼是依自支,立为假有。 若作是念,修观行师如是观察,以彼正理车无所得,虽车无性,然车支分自性应有,烧布灰中寻求缕线,汝诚可笑。 如云:‘若时其车且非有,有支无故支亦无。 ’若无有支亦无支故。 若作是念,彼不应理,车虽散坏轮等支聚犹可得故,然此非尔,唯先见车乃执轮等,是车之轮,余则不执。 如车坏时轮等与车全无系属,非车之支,是故非无有支之车而有车支。 尔时其车支及有支,二俱非有,然彼轮等待自支分可名有支,余分为支,故无有支不能立支。 又无有支支无之义,如云:‘譬如烧车无支分,慧火烧有支无支,’如此譬喻,应当了知。 戍三、由名差别皆得成立第三、由名差别皆得成立,入中论释云:‘此宗非但由世共许假立车名,显然成立,即此诸名差别,由无观察世间共许而当受许。 ’如云:‘即此有支及有分,众生说车为作者,众生又许为受者。 ’此说车待轮等,诸支诸分,共许名为有支有分。 如是观待轮等所取之事,说名作者观待所受说名受者,自部有说唯许诸支诸分合集,异彼别无有支有分不可得故。 如是唯说有业而无作者,又异所取不可得故,说有所取而无受者,彼皆倒说世间世俗。 若尔支等亦当无故,入中论于此密意说云:‘莫坏世许诸世俗。 ’如于胜义无有支等,支等亦无,如于世俗支等可有,有支亦有,作如是说不坏二谛。 戍四、依此速得正见胜利第四、依此速得正见胜利。 入中论释云:‘如是观察世间世俗虽皆非有,若不推察共许有故。 修观行者以此次第,观察世俗速疾能测真实渊底。 如何而测? 七相所无如说有,此有观行师未得,此于真实亦速入,此中如是许彼有。 ’此说由其观车正理,速测真实无自性义,故彼正理极为切要。 观择实义诸瑜伽师,作是思择而生定解。 所谓车者若有自性,由一异等七相门中,寻求有无自性之理,正推求时定无犹豫,七随一中而能获得,然于彼中皆无所得。 虽由如是未能获得,然车言不可遮止。 故言车者,唯由无明眩翳坏慧眼者分别假立,非自性有;此瑜伽师于真实义速能悟入。 颂言:‘此于真亦尔’亦字显亦不坏世俗,破车自性最决断者,七相推求,此最显了破斥之理亦极明显。 故依此理,易于通达车无自性。 总依前说车之建立有三功德,一、易破增益诸法自性常见功德。 二、易破无自性缘起非理断见功德。 三、此二功德以何观察易于生起修观行者推察次第。 初者唯破一异而破有性,此理大略难以通达,广则太势,七相推察极为相称。 第二者从初破时即于所破简别而破,由此门中虽破自性,不坏名言有能所作。 第三者若有自性决定不出一异等七相,次于彼第一一逐次,显其违害,见七相中皆有妨害。 由破能遍所遍亦破,先知此已,次于无性多引定解。 此后观见如是无性,然车名言不可遮止,便觉甚奇,业惑幻师幻此车等,极为希有。 以从各各因缘而生,无少紊乱,各各自性亦非有故。 如是能于缘起之义自性无生获定解故。 如四百论释云:‘瓶等诸法从自因生为一为异,五相观察虽皆非有,然依缘假立,而能盛取蜜及水乳,作用皆成宁非希有。 ’又云:‘若无自性,然亦可得,如旋火轮自性皆空。 ’酉二、合义第二、合义分二:戍一、合无自性义戍二、合由名差别成就义戍一、合无自性义初又分四:亥一、破我与蕴性一品亥二、破我与蕴性异品亥三、由此亦能破诸余品亥四、依彼能见补特伽罗犹如幻化亥一、破我与蕴性一品总凡世间现见一法,心若决定彼为对遮其无对,若是无对,则遮有对。 由此道理,总于一异或于一多,遣第三聚,有对无对即一多故。 若能总于一多决断,别于自性若一若异,亦能决断,如是若我或数取趣,有自性者,亦不能出若一若异,故当观察我与取蕴,为一性耶,抑为异性。 修瑜伽者,先观我、蕴二是一性,有何过失? 于计一品当求过难。 《佛护论师》于此宣说三种过失,谓:计我无义、我应成多、应有生灭。 其中初过,若许我、蕴二性是一,妄计有我,全无义利,以是蕴异名故,如月及有兔。 中论亦说此义,二十七品云:‘若除取蕴外,其我定非有,计取蕴即我,汝我全无义。 ’第二过者,若我与蕴自性是一,一数取趣如有多蕴,我亦应多;如我唯一,蕴亦应一,有斯过失。 入中论云:‘若蕴即我故,蕴多我应多’。 第三过者,十八上品云:‘若蕴即是我,我应有生灭。 ’二十七品云:‘取性应非我,我应有生灭。 ’应知此中取即说蕴。 如是许我刹那生灭当有何过? 入中论本释说三过失,一过、忆念宿命不应道理;二过、作业失坏;三过、未作会遇。 初者,若我刹那生灭,我之生灭,应自性有,前后诸我自相应别,若如是者,佛不应说:‘尔时我是我乳大王’,我乳之我与佛之我二相别故。 譬如天授念宿命时,不作是念:‘我是祠授。 ’若不尔者,前者所授,后者能忆;虽性各异,然不相违,则天授所受,祠受不忆,亦当宣说不同之理,然不可得。 此如破他生之理,若他许种芽皆有自性,而为因果乃可难云:如此可成因果,则从火焰亦当生黑暗,然非许异,皆有彼难。 若尔彼经显示佛与我乳二为一耶? 彼经唯是遮他相续,非显是一,故彼经云:‘尔时彼者莫作异念’,此即《月称论师》所许。 误解彼经有作是云:‘佛与彼诸宿生有情应是一人,经云我于昔时为彼说二是一,又有为法刹那坏灭,是一非理,故彼二常。 ’此是前际四恶见中第一恶见。 为破此故《龙猛菩萨》于二十七品云:‘说过去已生,彼不应道理,昔时诸已生,彼即非是此。 ’若如是者,则一众生应成六趣,彼等渐受六趣身故,前后诸人是常一故。 如是亦破前后性别,若我有性前后诸人,或是一性尔时应常,或是异性则成断见,故诸智者不当许我有实自性。 二过、作业失坏者。 谓若许我一一刹那自相生灭,前我作业后我受果,如下当破。 先造业果应无人受,作业之我未受果前已灭坏故,无余我故。 前后诸法无自性异,故除前我别无后来异性之我,前未受果果无受故。 若谓是一相续,下亦当破,故不能断业失坏过。 三过、未作会遇者。 若谓前我虽已坏灭,然由后我受所作果,无失坏过。 若尔诸余补特伽罗未作少业,当受彼业果报因缘,亦当受余补特伽罗作业之果,以此自性补特伽罗所作业果,由彼异性补特伽罗而受用故。 入中论云:‘未般涅槃前刹那,无生灭作故无果,余所作者余应受。 ’又入中论虽尚说有余三过失,然唯破除自部所许,今为破共,故不摘录。 以上二理,二十七品云:‘若此是余者,无前亦应生,如是前当住,前未死当生,前断业失坏,余所作诸业,当由余受果,此等皆成过。 ’《月称论师》即录业坏等二,言‘若此是余者’,义谓昔生时我与现在我二性若异。 若尔于前全无依托,不依前者后亦当生。 又如造瓶衣无须坏,后我生时前当不坏而常安住,又前不死当于此生。 若谓前后生我体性虽别,然无业坏及未造业会遇之过,相续一故。 此同各别自相未成当待成立,若自性异是一相续,不应道理。 犹如弥勒邬波笈多,入中论云:‘真实相续无过者,前观相续已说过。 ’前如何观察者,即彼论云:‘《弥勒》近护有诸法,是余性故非一续,诸法若由自相别,是一相续不应理。 ’谓若自相各别如二相续,不可立为是一相续。 第二十七品云:‘若天人各异,相续不应理。 ’总谓若自性异应堪观察实性正理之所思择,然以彼理详审思择,下无尘许堪思择事。 故自性异前所造业后若受果,则异相续一切皆同无可分别,此于一切处,皆当了知。 若尔自宗前时所受,后时忆念,二者非一,如异相续则忆先受及先造业,后者受果不应道理。 答云:无过,是一相续此宗无违,唯于他宗是一相续不应理故。 如满瓶酪置茅屋内鸽住屋顶,虽鸽足爪未入酪瓶,然彼爪迹于酪可得。 如是现法补特伽罗,未往前世,然忆宿受亦无相违。 四百论云:‘诸因果法应离分别一性异性,由因差别果相显现,唯有诸行相续无常,能取假我随念宿生应正道理,于彼诸法皆无自相,若有如是诸缘现变为余相无不应理。 是故当知诸法因缘皆无自相,作用差别不可思议。 如稀酪器置于屋中,多草覆顶,鸽居其上迹虽可得,然足入酪,理定非有。 ’入中论中当广研求,当释正义,如是若许我蕴是一,二十七品云:‘云何所取法,而成能取者’此是大过。 如名言云:此数取趣受如是身,蕴是所取,我是能取。 若许彼二是一,作业作者亦当成一。 能斫所斫,瓶及陶师,火与薪等,皆当成一,如十品云:‘若薪即是火,作者业成一,以此火薪理,我与所取等,及瓶衣等俱,无余尽当说。 ’入中论云:‘取者与取理非一,业与作者亦当一。 ’如是若许我蕴是一,许我无义,我当成多,作及作者理当成一造业失坏,未造会遇,说忆宿生不应道理。 有六过故,不当许一。 亥二、破我与蕴性异品第二、破异品。 若我与蕴二性非一而许性异,当有何过? 等十八品出此过云:‘若我异诸蕴,应全无蕴相。 ’若我自性异蕴而有,应不具蕴生住灭相,如马异牛不具牛相。 若谓如是明显句论立他比量难,谓彼应非设我名言处非我执境,是无为故,如虚空花,或如涅槃。 《佛护论师》说,我若不具生灭之相即应是常,常则无变,全无作为,计执有我,毫无义利,流转还灭皆不成故。 若离诸蕴变碍等相,自性异者应如是可得,譬如色心异相可得,然不可取故无异我。 第二十七品云:‘我离所取蕴,异者不应理,若异无所取,应见然不见。 ’入中论云:‘故无异蕴我,除蕴不执故。 ’故诸外道增益离蕴异义之我,是未了解我唯假名。 又见与蕴一不应理,由邪宗力妄兴增益,非彼相续名言诸识,见如是我。 以如是理,乃至能见我与诸蕴,若自性异有诸过难,得坚定解应当修习。 若未于此一异品过,引生清净决定了解,纵自决断补特伽罗皆无自性亦唯有宗,终不能得清净见故。 若欲观察有无真实补特伽罗,当观真实补特伽罗与蕴一异。 若计是一,究竟过难,谓火薪等作者与业皆当成一。 此等若一,即以世间现量能破,立敌二宗诸不共许不成过难。 如是若异,应如色心各别可见未见是事,此以常识不取为难,宗派不共不成过难。 故于观察真实义时,一切过难究竟根本,要至立敌相续之中,无有损害名言诸识。 故云‘于真实时世无害’者,是如前说,于真实义不许为量,非于观察真实义时,无有损害名言诸识,不许为难。 若不尔者,各别所许诸不共量既不能害,诸至教量有许不许,种种非一,即共许者,了非了义多不合顺。 彼复当须以理证成,余有何理? 可为显说? 又于他许,谓若许彼亦应许此,若不许此亦莫许彼。 如是因相,若无正理何能决定,是故能破能立,一切根本究竟,要至立敌无损名言诸识,违彼而许见自内心能违害故,不可违越。 此乃中观因明一切共规。 虽则如是,然名言识亦无成立无性等过,犹如现量虽能成立声是所作,然非现量成立无常。 总其能破能立根本,究竟虽须至于现量,根本所立,岂须由于现量而成? 亥三、由此亦能破诸余品第三、由此亦能破诸余品。 若有异性如盘中酪,或我依蕴,或蕴依我,可有能依所依二品,然无异性,故无所依及以能依,如前说车。 入中论云:‘蕴非有我我无蕴,何故若此有异性,观察于此乃可成,无异性故妄分别。 ’又我与蕴具足品者,当知亦如车说。 即前论云:‘非我具色何以故,由我无故无具义,非异具色异具牛,我色俱非一异性。 ’言具牛者,如云天授具足诸牛;言具色者,如云天授具足妙色。 若尔唯蕴合集即是我耶,此亦非理说依五蕴假施名我,其所依事,即能依法不应理故。 入中论云:‘经说依蕴故,唯蕴集非我。 ’又唯蕴聚,即是我者,入中论本释俱说业与作者成一之过。 许一一蕴是我所取,当许五蕴俱是所取,则诸蕴聚亦所取故,说蕴积聚是我所依,非即是我,则蕴相续,显然亦应如是而许。 若谓彼等,虽皆非我,然如配合轮轴等时,得一殊形安立为车,色等合聚于殊特形,应立为我。 若尔形状唯色乃有,应于心等不立为我,入中论云:‘形为色有故,汝唯说色我,心等聚非我,心等无形故。 ’是故如车于七种相皆无自性,然依自支假名为车,我与诸蕴一异等性,七中皆无,然由依蕴假名为我。 二者相似经以彼二,说为法喻,故此善成。 亥四、依彼能见补特伽罗犹如幻化第四、依彼能见补特伽罗犹如幻化。 如幻之义,略有二说─一说胜义谛如幻,谓唯可言有而破谛实。 二说色等幻,谓自性虽空,现有色等现境如幻。 今说后义,又后义中有前幻义,前中不定有后幻义。 修后幻法要依二心─一、取现境;二、决定空。 喻如变幻所现象马,要眼识见,如所幻现实无象马,意识决定。 依此因缘乃能定解所现象马是幻或妄,如是补特伽罗等,于名言识显现无遮及以理智决定了彼自性本空,依彼二心乃能定解补特伽罗是幻或妄。 此中理智不能成立显现为有,其名言量不能立自性为空,此即只须寻求有无自性理智,与取色等名言诸识,所有因相,故若色等不现如幻,其取色等诸名言识任运而有,生此方便不须劬劳。 当以观察有无自性之正理,多观色等,于破自性起大定解,次观现境乃现如幻。 无余抉择幻空之理,昔诸智者说以理智,于现有法唯遮自性生灭等空,名如虚空空性;次性虽空现似有性色等显现,名如幻空性。 如是临修礼拜旋绕及念诵等行品之时,先以观性有无之理,观察彼等破除自性,以彼定解智力摄持。 次修彼事学习如幻,于此幻中,修礼拜等。 知此宗要,定中当修如空空性,由彼力故,于后得时,善解现境如幻空理。 此如前说,若不善知所破量齐,唯以正埋观一异等,见一异等有妨难时,便谓全无补特伽罗等及谓补特伽罗等法,如兔角等一切作用皆空无事成大断见,当知即是正见歧途。 如云:‘如是则三有,云何能如幻? ’四百论释云:‘若能如实见缘起者,当如幻化,如非石女儿。 若此观察破一切生,说诸有为皆无生者,尔时此非如幻,石女儿等乃能量度,我因恐怖无缘起过,不能顺彼,当不违缘起顺如幻等。 ’故寻求有无自性之理智,执有幻义虽亦是过,然以彼理观察破除自性之后,于诸法上定当引生执有幻义,非是过咎。 四百论释云:‘是故如是周遍思择,诸法自性皆不成就,诸法别别唯余如幻。 ’此说须余如幻义故。 又若破除苗芽自性乃至正理作用未失,尔时若以正理观察应不应理,虽于苗芽不执有性,然于苗芽无自性义,念为谛实,及于性空显现如幻,念为谛实。 此执有过,亦是正埋之所破除。 若不执实,但取有幻,决不当谓取幻亦复有执著故,应当弃舍。 若不尔者,缘起定解一切皆无,成大过故,如前广说。 此复定是未能分辨如幻义有与谛实有二者差别。 又先观境,以理分析,觉境非有,次于观者亦见如是。 再次于能决定无者亦复非有,任于何法,此是此非,皆无能生定解之处。 次觉现境杳茫无实,由是未分自性有无与仅有无,以诸正理尽破一切之所引生。 如此之空,是为破坏缘起之空。 故证此空,引觉现境杳茫显现,毕竟非是如幻之义。 故以正理思择观察,觉补特伽罗等,于自性境无少安住。 依此因缘,此诸现境杳茫显现并非难事。 如此显现,凡诸信解中观宗义,少闻显说无性法者,一切皆有。 然最难处,谓尽破自性及以无性补特伽罗,立为造业受果者等,至心定解,而能双立此二事者,至最少际,故中观见最极难得。 然若未得如斯正见,定见增长,则于行品定解损灭。 若于行品定解增长,则其定见决定损减,则于二品,无余方便能正引生势力均等广大定解,是故决定或堕妄执实有自性,增益常见有事见边,或堕妄计诸法作用一切皆空,损减断见无事见边。 如三摩地王经云:‘尔时无罪具十方,胜者说此胜等持,三有众生犹如梦,此中无生亦无死。 有情人命不可得,诸法如沫及芭蕉,犹如幻事若空电,等同水月如阳焰。 全无人从此世殁,而更往去余世间,然所造业终无失,生死亦熟黑白果。 既非常住亦非断,无实造业亦无住,然既造已非不触,亦无他造自受果。 ’谓以正理虽不能得若生若死补特伽罗,然诸法如幻生黑白果。 故造业已,定触其果,非不领受。 又无他人所造诸业,其余补特伽罗不造而遇,领受其果,如此所说当获定解。 求定解法如前所说,令义现起正理所破。 次善思惟,自心无明,如何增益自性之理,当善认识。 次当思惟若有此性,决定不出一异道理及于双方妨难之理,分别思察。 引生观见妨难定解,后当坚固定解补特伽罗全无自性,于此空品应多修习,其次补特伽罗名言不可遮止,令于心现,即安立此为造业者及受果者,作意思惟诸缘起品,于无自性缘起得成,于成立理当获定解。 若觉彼二现相违时,当善摄取影像等喻,思不违理,谓如形质所现影像,虽所现为眼耳等事,皆悉是空,然依镜质缘合则生,若此众缘有缺则灭,如彼二法同于一事不可遮止。 如是补特伽罗,虽无自性若微尘许,然造业者及受果者,又依宿业烦恼而生,皆无相违,当净修习。 如是道理,于一切处皆当知之。 若尔了知彼影像等,随所显现决定是空,即是通达彼无性者,则诸异性现证无性,皆成圣者。 若非通达,彼等何能为无性喻? 若彼诸喻无自性义,更须依因而通达者,随别安立彼之喻等,观察推求,当成无穷。 先有答云:‘虽已现证诸影像等无自性义,然非圣者,唯达少分有法空故,圣须现证一切诸法皆无自性。 ’然不应理。 四百论云:‘说见一法者,即见一切者,以一法空性,即一切空性。 ’此说通达一法无性空性,即能通达诸法空故,故达影像本质虽空,不执实质,然于影像执为实有,有何相违? 又诸童稚不善言说,见质影像于彼戏等,彼等是执实有本质。 若诸高迈已善言说,虽知彼等实无本质,本质所空,然即执彼现似本质影像有性,是谛实执。 此于自心现有,领觉能成,虽其如是,然亦堪为无性喻者,谓随所现即彼性空,故所显现实无彼性现量可成,即彼为喻。 若随所现即彼性空,于芽等上以量成者,即是通达苗芽无性,故与影像理非全同。 以此当知,一如此瓶等真无性,而于世间共许有,对实事师安立瓶等,为无性喻,亦如影等取少分空,非取瓶等无自性空,以如前说车等譬喻尚多成彼无自性故。 如是如幻有观看者,于象马等执为谛实,幻师了知象马虚妄,亦少分空。 又梦所见依正等事,醒时执彼如所现事空而虚妄,及于梦时能如是执,然此皆是执其梦中所现男女,为余真实男女所空,非是通达梦无自性,如同了解影像无质。 又如前引‘于幻阳焰等假立,此就世间亦非有’谓于阳焰幻梦执水象马及男女等,俗名言量皆能违害,了知无彼所执义者,非是通达法无性见。 如是前说彼诸幻义,亦当讽咏甚深经渴而正思惟,此如三摩地经所说而思。 如云:‘犹如阳焰寻香城,及如幻事并如梦,串习行相自性空,当知一切法如是。 犹如净空所现月,影像照显澄海中,非有月轮入水内,当知诸法相皆尔。 如人住于林山内,歌说嬉笑及号哭,虽闻谷响而无见,当知一切法如是。 歌唱妓乐如是哭,依此虽有谷响现,彼音于响终非有,当知一切法如是。 犹如梦中受欲行,士夫醒后不可见,愚夫希乐而贪著,当知一切法如是。 如诸幻师化诸色,象马车乘种种事,如所显现悉皆无,当知一切法如是。 犹如幼女于梦中,自见子生寻即死,生时欢喜死不乐,当知一切法如是。 犹如夜分水中月,显现无浊澄水中,水月空伪不可取,当知一切法如是。 犹如春季日午时,行走士夫为渴逼,于诸阳焰见水聚,当知一切法如是。 如于阳焰全无水,有情愚蒙欲饮彼,终不能饮无实水,当知一切法如是。 如于鲜湿芭蕉树,若人剥皮欲求实,内外一切无心实,当知一切法如是’。 戍二、合由名差别成就义第二、合由名差别成就义。 如依轮等假名为车,其诸支分名为所取车为取者,如是依于五蕴六界及以六处假名为我,彼为所取我为取者。 又如安立车与车支为作者及业。 如是我取蕴等有作用故,名为作者,蕴等是我所取业故名为所作。 入中论云:‘如是以世许,依蕴界六处。 许我为取者,取业此作者。 ’此亦如车观真实义,我于七相皆不可得无少自性,然未观察许世俗有。 申二、显由此成我所无性第二、显示由此亦破我所。 如是若以寻求有无自性之理寻求我时,于彼七相俱不可得破我自性,尔时云何能正理得此即是我之眼等,由是我所亦无自性。 修观行者,若全不见我我所性,能脱生死,此下当说。 十八品云:‘若我且非有,岂能有我所? ’入中论云:‘由无作者则无业,无我故亦无我所,故由见我我所空,彼瑜伽师当解脱。 ’由已通达我无性力,亦能通达我所无性,并其断疑,如前已说,应当了知。 申三、此诸正理于余例明第三、此诸正理于余例明。 如观我蕴等同观车,如是瓶衣等事亦当了知,谓以寻有无自性之理,观瓶衣等与自色等,为一异等七相寻求,于七相中双就二谛,俱不可得,然就名言,无观察识安立为有。 如三律仪经云:‘世与我诤,然我不与世间诤论,以于世间许有许无我亦许尔。 ’自许正理,不破世间共许事故。 如入中论云:‘若瓶及衣帐,军林并鬘树,宅舍与车乘,客店等诸法。 众生由何门,说有知彼有,何故以能仁,不与世诤故。 又诸支德贪,能相及薪等,有支有德贪,所相火等义。 彼如观察车,七相皆非有,其余如世间,共许而为有’谓此世间众生,由何门故宣说彼等,亦莫观察唯当知有,此复云何,谓彼支分及有支等。 以瓶为喻,瓶是有支有德所相,瓦等是支,大腹张口及长颈等是为能相,衣等亦尔。 贪是坚执,其有贪者是彼所依,释论说为有贪补特伽罗。 火是能烧,薪是所烧,由依支故,假名有支,及依有支假名为支,乃至待火,假名为薪,及以待薪假名为火。 十八品云:‘依业名作者,依作者名业,除此缘起外,未见有余因。 ’又云:‘由业及作者,余法尽当知。 ’谓当了知能生所生行走行者能见所见能相所相能量所量,此等一切皆无自性,唯是互相观待而立。 由是因缘,如于一我云何观察,能知性空及无自性作用皆成,安立二谛。 次以彼理观一切法,易能通达一切无性,故于前说法喻二事,当获定解。 三摩地王经云:‘如汝知我想,如是观诸法,一切法自性,清净如虚空。 由一知一切,一能见一切,故尽说多法,于说不生慢’。 发布时间:2024-03-06 08:15:33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8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