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尊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十-皈依佛 内容: 法尊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十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译,庚二、显示学习智慧方便一分不能成佛第二者。 如是欲求成佛犹非满足,应须进趣成佛方便。 又此方便须无错谬;于错谬道,任何励力终不生果,如欲构乳而扯牛角。 若虽不错,然不圆满,纵多励力亦不生果,犹如种子及水土等,随缺一缘亦不生芽。 故如修次中篇云:‘若于错因殷重修习,虽极长时,终不能获所欲得果;譬如从角而构牛乳。 若不修行一切因者,亦不生果;如种子等随缺一缘,亦不发生芽等果故。 故欲得果,当依无错一切因缘。 ’若尔何为圆满无错因缘耶? 如毗卢遮那现证菩提经云:‘《秘密主》! 一切种智者,从大悲根本生,从菩提心因生,以诸方便而至究竟。 ’其中大悲如前已说:菩提心者,谓世俗、胜义二菩提心;方便者,谓施等圆满─是《莲花戒大师》所说。 支那堪布等,于如此道颠倒分别,有作是云:‘凡是分别,况恶分别,即善分别亦能系缚生死─其所得果不出生死。 金索、绳索皆是系缚,黑白二云俱障虚空,黑白狗咬皆生痛苦,是故唯有无分别住是成佛道。 其施戒等,为未能修如是了义愚夫而说;若已获得如是了义,更修彼行,如王为农、得象求迹。 ’和尚于此引八十种赞叹无分别经根据成立,此说一切方便之品,皆非真实成佛之道,毁谤世俗破佛教之心藏。 破观察慧思择无我真实义故,故亦远离胜义道理。 任何胜进终唯摄于奢摩他品,于此住心执为胜道,是倒见中最下品者;莲花戒大菩萨以净教理,已善破除,宏扬如来所爱善道。 然由圣教将近隐没;能以了义无垢教理,判决正道圆满扼要诸善士夫,亦尽灭亡;又诸有情多是薄福,虽于正法略有信仰,然其慧力最极羸劣;故现仍有轻毁行品持戒等事,于修道时弃舍此等,宛如和尚所教而修。 又有一类,除不毁谤方便而外,见解道理许和尚说而为善哉。 又有余者弃舍观慧,全不思惟,意许和尚修法为善。 此等之道,全未接近修空方所。 纵许修空,然若说云:‘已得无倒空性之义,无谬修习,有修证者,唯当修空,不当更修世俗行品。 ’或说:‘行品不须执为中心,多门修习。 ’亦与一切圣教相违,唯是违越正理之道。 以诸大乘人所应成办,是为无住大般涅槃。 其能不住生死者,是由觉悟真实义慧,依胜义道次甚深之道,智慧资粮、智慧支分之所成办故。 不住寂静般涅槃者,是由了悟尽所有慧,俗谛道次广大之道,福德资粮、方便支分之所成办故。 如秘密不可思议经云:‘智慧资粮者,谓能断除一切烦恼。 福德资粮者,谓能长养一切有情。 世尊! 以是因缘,菩萨摩诃萨当勤修习福、智资粮。 ’圣虚空库经云:‘由慧智故,而能遍舍一切烦恼;由方便智故,而能不舍一切有情。 ’圣解深密经云:‘我终不说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者,一向弃背发起诸行所作者,能得无上正等菩提。 ’无垢称经云:‘何为菩萨系缚解脱? 若无方便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若以方便趣向三有,是为解脱。 若无智慧摄取三有,是为菩萨系缚;若以智慧趣向三有,是为解脱。 方便未摄慧为系缚,方便所摄慧为解脱。 慧所未摄方便为缚,慧摄方便是为解脱。 ’如是广说。 是故欲得佛果,于修道时须依方便、智慧二分,离则不成。 伽耶经云:‘诸菩萨道略有二种。 何等为二? 谓:方便、智慧。 ’祥胜初品云:‘般若波罗蜜多者是母,善巧方便者是父。 ’迦叶请问经云:‘《迦叶》! 譬如大臣所保国王,则能成办一切所作;如是菩萨所有智慧,若由方便之所摄持,能作一切诸佛事业。 ’故当修习完具施等一切方便,具一切种最胜空性。 仅以单空,于大乘道全无进趣。 宝顶经云:‘应披慈甲住大悲处,引发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而修静虑。 何等名为具一切种最胜空性耶? 谓:不离布施,不离持戒,不离忍辱,不离精进,不离静虑,不离智慧,不离方便。 ’如经广说。 上续论中释此义云:‘此诸能画者,谓施、戒、忍等,具一切种胜,空性为王像。 ’谓如有一善能画首,不善画余,有知画手不知余等;集多画师画一王像,若缺一师亦不圆满。 国王像者,譬如空性;诸画师者,譬如施等。 施等方便若有缺少,则同缺头残手等像。 又若执谓:‘唯应修空,余不应修。 ’世尊亲为敌者而善破斥,谓:‘若果尔,则菩萨时多劫行施,护尸罗等,悉成坏慧未解了义。 ’摄研经云:‘“《弥勒》! 若诸菩萨为欲成办正等菩提,修行六种波罗蜜多。 然诸愚人作如是说:菩萨唯应修学般若波罗蜜多,何须诸余波罗蜜多? 此是思惟破坏诸余波罗蜜多,无能胜此作何思。 前为迦希王时,为救鸽故自肉施鹰,岂慧坏耶? ”《弥勒》白言:“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弥勒》! 我昔修行菩萨行时,修集六种波罗蜜多相应善根。 是诸善根有损我耶? ”《弥勒》白言:“不也,《世尊》! ”《世尊》告曰:无能胜! 汝亦曾于六十劫中,正修布施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尸罗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忍辱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精进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静虑波罗蜜多;六十劫中,正修般若波罗蜜多。 彼诸愚人作如是说:唯以一法而证菩提─谓以空法。 此等未能清净诸行。 ’故若说云:‘有空解者不须励力修方便分’是谤大师昔本生事,为是未解了义之时。 设作是念:‘由种种门修施等行,是未获得坚固空解,若有空解,即此便足。 ’是大邪见。 此若是实,则已获得无分别智,证胜义谛大地菩萨,及诸特于无分别智获得自在八地菩萨不须修行;然此非理。 十地经说:‘于十地中虽各各地,于施等行别别增上,然于余行非不修行。 ’故一一地中说皆修六度或修十度,此等经义无能胜尊《龙猛》、《无著》皆如是释,定不可作余义解故。 特八地位灭尽一切烦恼,安住寂灭一切戏论胜义之时,诸佛于彼作是劝云:‘唯此空解不能成佛;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故。 当观我身及智土等。 此无量德,我之力等,汝亦非有,故当精进。 又当思惟:未能静寂诸有情类种种烦恼之所逼恼,亦复不应弃舍此忍。 ’尚须修学菩萨诸行。 得少三昧便生喜足,弃舍余德,诚为智者所轻笑处。 如十地经云:‘佛子! 若有菩萨安住菩萨此不动地,诸佛世尊于此安住法门之流,发宿愿力,为令善修如来智慧,作是教言:善男子! 善哉! 善哉! 当随证悟一切佛法,此虽亦是胜义法忍,然汝尚无我之十力及无畏等圆满佛法,为遍求此圆满佛法故,当发精进,亦不应舍此法忍门。 善男子! 汝虽得此静寂解脱,当思此诸异生凡夫未能静寂,起种种惑、种种损恼。 又,善男子! 当念宿愿饶益有情不可思议智慧之门。 又,善男子! 此乃诸法法性,随诸如来出不出世,然此法界恒常安住。 谓一切法空性、一切法不可得性,非以此故差别如来,一切声闻、独觉亦皆得此无分别法性。 又,善男子! 当观我身无有限量,无量智慧,无量佛土,无量成办智,无量光明轮,无量清净音声! 汝亦当如是修! ’十地经又说:‘譬如大船入大海已,顺风所吹一日进程,未入海前励力牵行,纵经百年亦不能进。 如是已至八地不待策励,须臾进趣一切智道;若未得入此地之前,纵经亿劫励力修道,亦不能办。 ’故若唱言有速疾道,不须修学菩萨行者,是自诳自。 设谓:‘非说不须施等;然即于此无所思中完具施等。 不著所施、能施、施物,具无缘施,如是余度亦悉具足;经中亦说一一度中摄六六故。 ’若仅由此便为完足,则诸外道心一境性奢摩他中,亦当具足一切波罗多;于住定时亦无如是执著故。 特如前说声闻、独觉,于诸法性无分别时,应成大乘,具足一切菩萨行故。 若因经说一一度中摄六六度便以为足,若尔,供献曼陀罗中‘具牛粪水即是施’等文,亦说具六,唯应修此。 故见摄行方便摄慧者,譬如慈母丧失爱子,忧恼所逼,与诸余人言说等时,任起何心,忧恼势力虽未暂舍,然非一切心皆是忧心。 如是解空性慧,若势猛利,则于布施、礼拜、旋绕、念诵等时,缘此诸心虽非空解,然与空解势力俱转,实无相违。 如初修时,若菩提心猛势为先,入空定时,其菩提心虽非现有,此力摄持亦无相违,故于如此名无缘施。 若全无舍心则不能施,如是于余亦当了知;方便、智慧不离之理,当知亦尔。 又经宣说福资粮果,为生死中身及受用长寿等事,亦莫误解。 若离智慧,善权方便虽则如是;若由此摄持,亦是解脱一切智因。 如宝鬘论云:‘大王总色身,从福资粮生’教证无边。 又汝有时说:一切恶行、一切烦恼恶趣之因,皆能变成佛之因。 有时又说:施、戒等善增上生因,是生死因,非菩提因。 ─应当令心正住而说。 又如经说:‘著施等六是为魔业’,三蕴经说:‘堕所缘故而行布施,由戒胜取守护戒等,如是一切皆悉忏悔。 ’梵问经云:‘尽其所有一切观择皆是分别,无分别者即是菩提。 ’于此等义亦莫误解。 初经义者,谓于二我颠倒执著,所起施等未清净故,说为魔业,非说施等皆是魔业。 若不尔者,六度俱说静虑、般若,亦当许为是诸魔业。 第二经义,亦于颠倒执著所起未清净者,作如是说,非说不应修习施等。 若不尔者,说堕所缘而行布施,则不须说堕所缘故,理应总云行施当悔;然未作如是说故。 修次下篇如是回答,理最切要。 若倒解此,则一切行品,皆为补特伽罗,或法我相执,许为有相故。 又若舍心念、舍此物及防护心防此恶行,如是等类诸善分别,一切皆是执著三轮法我执者,则诸已得法无我见,于一切种理应断除,如嗔、慢等不应习近。 又诸分别念此为此,一切皆是分别三轮法我执者,则思知识所有功德及思暇满、死没无常、诸恶趣苦,净修皈依,从如此业起如是果。 大慈大悲及菩提心,修学行心所有学处,一切皆思此者为此,此从此生;此中有此功德、过患而引定解─如于此等增长定解,当是渐增诸法我执。 又法无我增长定解,此道定解渐趣微劣,行见二品违如寒热,故于二品全无发生猛利恒常定解之处。 故如果位安立法身为所应得及立色身为所应得,二无相违,于如是道时二我相执所缘之事,虽微尘许戏论永离,引发定解及于此、从此、生此中有此功德过失引发定解,二须无违。 此复依赖因位正见,抉择二谛之理,故以教理抉择生死、涅槃一切诸法,于自本性无少自性立胜义量,与因果法各各决定无少紊乱,安立因果名言之量,此二互相,况为能损所损,实互为伴,获此定解,其后乃为证二谛义,始得堕入获得诸佛密意数中。 此理于毗钵舍那时,兹当广说。 第三、经义,其经文时正是观择生等之时,故说施等真实无生。 言分别者,显其唯是分别假立,非说施等不应习近而应弃舍。 是故乃至未成佛前,于此诸行不学时,故须学习六度等行。 此复现在当由至心励力修行,诸能修者策励而修,暂未能者当为愿境,于能修习此等之因,集聚资粮、净治业障、广发大愿,是则不久当能修行。 若不如是行,执自不知及不能行,谓于此等不须学者,自害害他,亦是隐灭圣教因缘,故不应尔。 集经论云:‘观察无为,厌有为善,是为魔业;知菩提道而不寻求波罗蜜多道,是为魔业。 ’又云:‘若诸菩萨离善方便,不应勤修甚深法性。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善男子! 如火从因然,无因则灭;如是,从所缘境,心乃炽然,若无所缘,心当息灭。 此诸善巧方便菩萨般若波罗蜜多遍清净故,亦能了知息灭所缘,于诸善根不灭所缘,于诸烦恼不生所缘,安立波罗蜜多所缘,亦善观察空性所缘,于一切有情以大悲心亦观所缘。 ’此中别说无缘、有缘,当善分别。 如是烦恼及执相缚当须绥放,学处之索则当紧束。 当坏二罪,不当灭坏诸善所作。 学处系缚与执相缚,二事非一,护律绥放与我执缚绥放,二亦不同。 一切种智由多因成,仅一一因非为完足。 获妙暇身本当从其种种门中而取坚实,若说:一石惊飞百鸟,修道一分不修余者─当知是遮二资粮门不善恶友。 又大小乘亦是修时学不学习无边资粮,曰少分乘及曰小乘。 二是异名,少分义者是一分故,现在劣果,饮食等事尚须众多因缘成办;而于士夫第一胜利,欲修成佛,反计一分而为完足,极不应理。 果随因行,是诸缘起法性尔故。 悲华于此密意说云:‘少分成少分,一切成一切。 ’如来出现经云:‘若诸如来出现于世,非一因缘。 何以故? 《最胜子》! 诸如来者,要以十亿无量正因,乃能成办。 何等为十? 谓以无量福智、资粮无满正因。 ’乃至广说。 无垢称经亦云:‘诸友伴! 如来身者从百福生,从一切善法生,从无量善道生。 ’如是广说。 《龙猛菩萨》亦云:‘若佛色身因,如世间无量,尔时法身因,如何而可量? ’如是方便智慧,以六波罗蜜多总摄修学者,如前所说是诸密咒与波罗蜜多二所共同,诸大咒典释、诸宫殿及中诸尊,尽其所有,一切皆是内心德时,数数说为六波罗蜜多、三十七菩提分、十六空等圆满波罗蜜多道故。 故除少数补特伽罗差别、以诸欲尘为正道等,与波罗蜜多所说略有取舍,当知诸余唯是共学。 若以上说而为种子,善思惟已非一分道;于全分道未获定解,则不能知大乘总道。 故具慧者当于此发坚固定解,由多门中渐增大乘种性堪能。 庚三、正释学习学处之次第第三、解释学习学处次第分二:辛一、于总大乘学习道理辛二、特于金刚乘学习道理辛一、于总大乘学习道理初中分三: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仪壬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壬一、净修欲学菩萨学处律咒二中,若先未受各各律仪,不可听闻所有学处。 此不同彼,此诸学处先当善知净修相续,次乐受者,乃可授与诸律仪故。 如菩萨地云:‘欲受菩萨净戒律仪,先应为说菩萨法藏摩怛履迦。 其中所说菩萨学处及犯处相,若慧观察自思择已至心爱乐,非为他劝,非为胜他,当知是名坚固菩萨,堪受菩萨净戒律仪。 如受戒法,彼亦应受,亦应授彼。 ’故先了知诸所学处为作意境,若于学处至心爱乐修欲学已,次受律仪则极坚固,是善方便。 此及下文二处宣说,文恐太繁,当于后释。 壬二、修已受取佛子律仪第二者、初当如何正受道理,受已无间于根本罪及恶作罪防护道理,设有毁犯还出道理,戒品释中已广抉择,未受律仪定须先阅,如彼当知。 壬三、受已如何学习道理第三、分三:癸一、何所学处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癸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癸一、何所学处若广差别虽无边际,随类略摄。 于六度中尽摄菩萨诸应学事。 故六度者摄菩萨道一切扼要大嗢柁南,四摄亦即摄于其中:摄施易知,爱语者是依六度教诫所化,利行者是安立他于所教义,同事者是自亦同所化行故。 又二资粮及三学等,亦摄菩萨一切正道,然如六度所引解了,诸余能摄则不能尔,故以六度为能摄事最为第一。 癸二、其中能摄诸学道理第二、分二:子一、正义数量决定子二、兼说次第决定子一、正义数量决定佛薄伽梵略说六度总嗢柁南,最胜绍尊如佛密意而为开解,解释如是重要因相令发定智,即此数量沫定道理,若于此理获胜定解,则执六度修持为胜教授,故当得定解。 其中分六:观待增上生数决定者,谓圆满菩提广大行者,必须转经无量生世,此复进道若无圆满德相之身,如现在身略有少相,纵勤修行实难增进,故须身德一切圆满。 又须具足所受用财、能受用身、同受用伴,凡所作业悉能成办四种圆满。 又此盛事亦多变为烦恼之缘,故须不随烦恼力转。 此犹非足,尚须对于诸取舍处,能善分辨,无倒进止,若不尔者,犹如竹蕉结子便枯,骡孕自死,即彼盛事而为害故。 若有智慧,知是往昔妙业之果,更勤修因,令渐增长;若无智慧,受尽先果而不增新,后苦起首。 故于余生感六盛事非为无因,不平等因其随顺因定为六度,故于现法当修、当习、当多修习六到彼岸,以殊胜因能感如是殊胜果故。 此是现前增上生果;身圆满等究竟增上生者,唯佛地有。 如庄严经论云:‘受用身眷作,圆满增上生,恒不随惑转,诸事无颠倒。 ’以如是身学菩萨行,菩萨唯有二所作事,谓正引发自利、利他。 是故观待引发二利数决定者,其修利他先须以财而作饶益。 此若损恼有情而施亦无所济,善遮损他及所依事,利他极大,故须尸罗。 若不能忍他作怨害,报一报二,戒难清净,故戒究竟须耐怨害忍,由不报复能免众多他所造罪,他若信乐堪令行善,故是最大利他。 自利者,谓以慧力得解脱乐,若心散乱不能得此,故须静虑令心住定,堪能如欲安住所缘。 有懈怠者不能生此,故须昼夜发勤精进,无有劳倦。 此即彼第一切根本,故修二利,六度决定。 如云:‘勤行利有情,修舍不害忍,住脱及根本,一切自利行。 ’此中利他非一切种,言住脱者心住所缘,是静虑行迹,解脱生死是慧行迹,若办此二,则于寂止不致误为毗钵舍那。 如是自许甚深持心,亦仅是此静虑一分,故于六度圆满之体,当求定解。 观待引发圆满一切利他数决定者。 先以财舍除其匮乏,次于有情不为损恼,且忍怨害。 于助他事发起精进而无厌离;依于静虑,以神通等引摄其意;若成法器,次依智慧善说断疑,令解脱故六度决定。 如云:‘不贪及不害,耐怨事无厌,引摄善说故,利他即自利。 ’此二颂说修自他利,不可不依六度。 若于引发自他利理,获得定解,则能殷重修习六度。 观待能摄一切大乘数决定者,谓已得财位无所贪著,及于未得不希求故,于诸财位能不顾恋。 有此则能守护学处,受戒敬戒,依情、非情所生众苦,能堪忍故不起厌患,修善所作勇悍无厌,修奢摩他无分别瑜伽及毗钵舍那无分别瑜伽。 以此六事摄尽一切能趣大乘,此由六度次第引发,无须更多。 如云:‘不乐著受用,极敬二无厌,无分别瑜伽,诸大乘唯此。 ’由是因缘,欲入大乘,弃舍六度,实为相违。 依一切种道或方便数决定者。 谓于已得境界受用。 无贪欲道或方便者,谓行惠施,由修能舍离彼贪故。 诸未得境为得彼故功用散乱,防护方便谓持净戒,由能安住苾刍律仪,一切事业边际散乱悉不生故。 不舍有情方便谓能堪忍,不厌怨害一切苦故。 增善方便谓发精进,由发精进善增长故。 净障方便谓后二度,静虑伏惑,般若能净所知障故,故六度决定。 如云:‘不贪诸境道,余防为得散,不舍有情增,余二能净障。 ’又不随已生欲尘散乱自在转者,谓无贪施。 若先未生,预遮灭者,则须尸罗防护无义、非义散乱。 恶行有情数多、易遇,由此因缘,退舍利他;能对治者,谓当修习有力堪忍。 净善众多,长时修作,令增长者,要由思惟此胜利等,发起恒常猛利勇进。 暂伏烦恼,须修静虑。 灭烦恼种及所知障,谓须般若。 此于六度,能与最大决定知解。 观待三学数决定者。 戒学自性即是戒度,此要有施不顾资财乃能正受,是戒资粮;既正受已,由于他骂不报骂等忍耐守护,忍是眷属;静虑心学,般若慧学,精进遍通三学所摄;故六度决定。 如云:‘依三学增上,佛正说六度;初学摄前三,后二摄后二,一通三分摄。 ’如是当以何等胜身? 圆满何等自他二利? 安住何乘? 由具几种方便之相? 修行何学? 能满能摄如是身,利大乘方便及诸学者,当知即是六波罗蜜;总摄菩萨一切修要大嗢柁南。 乃至未得广大定解,应当思惟。 又初不令超出生死,其因有二,谓:贪资财及著家室。 能治此者,谓:施及戒。 设暂出离,不能究竟而复退堕,其因有二,谓:由有情邪行众苦、长修善品而生厌离。 能治此者,谓:忍及进。 以耐众苦及他怨害,经无量时犹如一日,善知修习勇悍之法,若多修练,发起忍进,则能对治退堕之因;极为扼要。 非但修此菩萨诸行,即现在时修诸善行,于少艰辛,忍力薄弱,于所修道无大勇悍,以是因缘初入虽多,然于中间能不退者,实不多见;皆由未修忍辱、精进教授所致。 又于中间虽未退转,然有二种失坏之因,谓:心散乱不住善缘及坏恶慧。 对治此者,谓:静虑、般若,佛说散心修念诵等无大义故。 若于内明法藏之义无简择慧,虽于粗显取舍之处,亦起错误颠倒行故;此依断除所对治品能治增上数量决定。 依能成办一切佛法根本扼要数决定者。 谓初四度是定资粮,以此四种能成不散静虑度故,依此因缘若修妙观则能通达真实义故。 随顺成熟有情增上数决定者,与前所说第三义同。 此是圣者《无著》所许,如《狮贤论师》所立而说,对于六度引发定解,最为切要。 子二、兼说次第决定第二、兼说次第决定分三:生起次第者,若能布施,于诸资财不顾不贪,则能受戒。 若具尸罗,善防恶行,则于怨害而能堪忍。 若有忍耐,不厌难行,退缘微少,能发精进。 若能昼夜发勤精进,能发正定;心于善缘堪能安住。 若心定者,乃能如实通达真实。 胜劣次第者,前前微劣,后后殊胜。 粗细次第者,前较后者易转易作,故相粗显;后较前者难转难作,各较自前,故为微细。 庄严经论云:‘依前而生后,安住胜劣故;粗显微细故,说如是次第’。 癸三、于此如何学习次第第三、学此次第分二:子一、初于总行学习道理子二、特于后二波罗蜜多学习道理子一、初于总行学习道理初中分二:丑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丑二、学习四摄熟他有情丑一、学习六度熟自佛法初中分六:寅一、学习布施寅二、持戒寅三、忍辱寅四、精进寅五、静虑寅六、般若道理寅一、学习布施初中分四:卯一、布施度性卯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卯三、布施差别卯四、此等略义卯一、布施度性菩萨地云:‘云何施自性? 谓诸菩萨不顾自身一切资具,所有无贪俱生之思及此所发能舍施物身、语二业。 ’谓善舍思及此发起身、语诸业,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不待于他,舍所施物,损除众生所有贫穷。 若不尔者,现有众多贫乏众生,过去诸佛所行布施,当非究竟。 是故身、语非为主要,唯心为主,谓自所有身财根善,一切悭执皆悉破除,至心施他。 又非唯此,即诸舍报亦施有情;由修此心到极圆满,即满布施波罗蜜多故。 如入行论云:‘若除众生贫,是施到彼岸。 现有贫众生,昔佛如何度? 一切有及果,心与诸众生,说名为施度,以是施即心。 ’故修布施波罗蜜多,现无财物可施于他,当由多门引发舍心,渐令增长。 卯二、转趣发起布施方便第二者、唯尽破除身财悭吝,犹非布施波罗蜜多。 悭是贪分小乘罗汉并其种子无余断故,故非唯除悭执施障,须由至心发心施他一切所有。 此须修习摄持过患,惠施胜利,故当宣说。 月灯经云:‘此腐烂色身,命亦动无主,如梦如幻化,愚夫由贪此,造极重恶业,而随罪恶转,不智被死乘,当往那洛迦。 ’此说身不洁净,命常动摇如悬岩水。 身命俱是随业自在,无我主宰,观其虚妄犹如梦幻灭除贪著,贪若未除则随贪转,造大恶行而往恶趣。 修无边门陀罗尼经云:‘诸有情斗诤,根本为摄持,故于境断爱,断爱得总持。 ’集学论云:‘如是我身心,一一刹那灭,若以无常身,垢秽常流注,得常净菩提,岂非获无价? ’本生论云:‘无我易坏无坚身,众苦无恩恒不净,此身若能饶利他,不生欢喜非聪睿。 ’虽勤守护无坚实身,然定须舍,若思施他办众多自他义利,未能如是净修其心,当自思择我诚愚痴,故当发心施他身等。 入行论云:‘舍一切涅槃,我心修灭度,一切终顿舍,施诸有为胜。 ’摄波罗蜜多论云:‘资财无常现可见,若能任运起大悲,当知布施极顺理,犹如他物寄自舍。 若施由此无恐怖,置于自家生怖畏,无足供他恒须护,若施无此诸过失。 由施能生他世乐,不施现法亦生苦,人间诸财如流星,定无不舍诸财物。 诸未施财无常灭,由施反成有财库,饶利有情所惠施,诸财无坚亦有实。 若能惠施智者赞,此诸愚夫乐集财,摄持终无不离散,由施恒感诸盛事。 由舍不起染污执,悭非圣道生烦恼,若施即是道中尊,圣呵余者为恶道。 ’随修大小一切善根,至心回向成办有情,现前究竟广大利乐而行布施,则由依于一一有情得尔许福,速当圆满福德资粮。 如宝鬘论云:‘如所说福德,假说有色相,尽殚伽沙数,世界难容纳。 此是世尊说,正因亦现成,有情界无量,欲利亦复然。 ’又能障碍舍心增长、增长悭贪能令舍心未生不生、已生退失,所有眷属及诸资财,先已有者不应摄持,若他施与亦不应受。 摄波罗蜜多论云:‘由何增长悭吝过? 或能不令舍心增,虚诳摄持为障碍,菩萨应当尽断除。 若诸能障惠施心,及障真正菩提道,如是财宝或王位,皆非菩萨所应取。 ’如是行时,若由悭心贪著资具,应念:‘能仁舍一切有而证菩提,我亦誓愿随佛学习。 我将身财一切善根于有情所先已惠施,若我今者仍贪资财而受用者,如同诸象为日所逼,入水洗沐至干岸已,于地滚倒,见土沾身仍下水洗,次复如前’,如是思已当修无贪。 即前论云:‘应念诸佛殊胜行,当自立誓思随学,为除贪著摄持故,以善分别观察心。 我身已施诸众生,施身果法我亦舍。 我若反贪诸外物,如象洗垢非我理。 ’如是多思能舍胜利,若能引发广大欢喜,及多思惟摄持过患,若能引发极大怖畏,则能任运生惠施心。 如是修习慈悲之心及善思惟诸佛菩萨传记等后,亦当引发能舍之心。 发起道理者。 如入行论云:‘身及诸受用,三世一切善,为利诸有情,故当无惜施。 ’谓身受用善根三法,为所缘境,思惟惠施一切有情。 如是若于一切所有破我所爱,数数修习施他之心,是名菩萨。 如摄波罗蜜多论云:‘此等一切是汝物,于此我无我所慢,数数观察此布有,随行正遍觉功德,谁有此德名菩萨,难思胜士佛所说。 ’现在力弱胜解未熟,意乐将身已施有情,不当真实施彼肉等,然于身命,若不净修能舍意乐,由未修故后亦不能惠施身命。 集学论中作如是说─故从现在当修意乐。 集学论说:如是至心于有情所,已舍衣食及房舍等,若受用时当作是念,为利他故受用此等。 若忘此心,爱著自利而受用者,是染违犯。 若无爱著或忘安住,缘利一切有情之想,或贪利益余一有情,非染违犯。 于已施他作他物想为自受用成不与取,若价满足,犯别解脱他胜处罪。 此中有说以是回施一切有情,待一有情价不能满,故无他胜。 有余师说于一一有情,皆施全物前说非理。 余者又云:虽已施他,他未摄受,故无他胜。 其密意者谓于人趣至心回施,他亦了知执我有时,作他物想为自利取,若价满足可成他胜,故说是为他部之义,亦不应理。 若谓:受用他有情物利他事;由作是念而受用者悉无违犯。 集学论云:‘以有主财护有主身,若由是念受用无罪,仆使恒时为主作业,非自有财以为存活。 ’设作是念:此诸资具已施有情;他未听许,用当有罪。 无如是过,即前论云:‘譬如有仆善勤主事,主因病等其心狂乱,虽未听许受用无罪。 ’现于有情一切不施,以心惠施实为欺诳,故如此修全无坚实,莫生不信。 即前论云:‘若有一类于如是行,诸菩萨前未见实施而不信解,不应道理。 当知舍心最希有故,于此道理,有起疑惑,不应道理’。 卯三、布施差别第三、布施差别有三:辰一、总一切依当如何行辰二、观待别依所有差别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别辰一、总一切依当如何行初中具六殊胜依殊胜者,依菩提心由此发起而行布施。 物殊胜者,总诸施物无余行施;若于别物而行施时,亦应不忘总施意乐。 所为殊胜者,为令一切有情现前安乐究竟利义而正惠施。 善巧方便殊胜者,经说无分别智之所摄持,初发业者当以通达法无性慧之所摄持。 回向殊胜者,回向施善于大菩提。 清净殊胜者,摄大乘论说灭烦恼障及所知障。 具足六种波罗蜜多者,如行法施,防止声闻、独觉作意,是名持戒,于种智法信行堪忍,忍恕他骂,为令法施倍复增长,发起欲乐是名精进;心专一趣,不杂小乘,回向此善于大菩提,是名静虑;了知能施、所施、受者悉如幻化,是名般若;具足六种力最强大,此是八千颂广释所说。 辰二、观待别依所有差别第二者,总之经说在家菩萨应修财施,出家菩萨应行法施。 菩萨别解脱经云:‘《舍利子》! 若有在家菩萨以七珍宝充满殚伽沙数诸佛国土供养如来、应正等觉。 《舍利子》! 若有出家菩萨开示宣说一四句颂,此所生福极多于彼。 《舍利子》! 如来未许出家菩萨修诸财施。 ’集学论说此中密意障碍闻等谓遮出家特集财宝而行布施,若无妨害自善所作,由宿福力多所获得,当行财施。 《霞惹瓦》云:‘我不为汝说施功德,我是宣说摄持过患’,是于出家辛勤追求集积财宝而行布施,令其净戒多生疮尤不喜之语。 辰三、布施自性所有差别施性差别有三:巳一、法施法施者,谓:无颠倒开示正法,如理教诲工巧等明,世间无罪事业边际,令受学处。 巳二、无畏施无畏施者,谓:从王、贼等人间怖畏,狮、虎、鲸等非人怖畏,水及水等大种怖畏救护有情。 巳三、财施财施分二:午一、实舍财施午二、唯意乐施午一、实舍财施初中分三:未一、舍财道理未二、若不能舍当如何行未三、习近对治布施障碍未一、舍财道理初中分四:申一、惠施何田申二、何心惠施申三、如何行施申四、施何等物申一、惠施何田略有十种:一、诸亲友于自有恩;二、诸怨敌谓作损害;三、中庸者俱无恩怨;四、有德者谓具戒等;五、有过者谓戒犯等;六、劣于己;七、与自等;八、胜于自;九者富乐;十者贫苦。 意乐分二:初、当具足何等意乐者,缘所为事,谓作是念:当依此故圆满无上菩提资粮,圆满布施波罗蜜多。 缘所施物,谓于自物作他物解,所施之物如取寄存,当念菩萨一切所有,于有情所先已施故。 缘行施田为善知识,谓于来乞未乞诸田,应念此等满我布施波罗蜜多,当具如是三种意乐。 摄波罗蜜多论云:‘乞者现前诸佛子,为增菩提资粮故,当于自物住他想,于他应起知识想。 ’施一一物念为如是如是而施,缘所为事意乐广说,如妙手问经及摄波罗蜜多论,应行了知。 如前所说缘由田意乐,于一切境皆应起故,是总意乐。 别意乐者,于诸怨害以慈意乐,于诸有苦以悲意乐,于诸有德以喜意乐,于诸有恩以诸意乐而行惠施。 又于诸田当住舍心,行善施果,亦当回施乞等有情,特于苦田当住悲愍。 如《月称》云:‘施谓离悭贪,于诸器非器,平等心等施,此施施者净。 悲施及施果,二俱施来求,此施无悭吝,善士所称赞! ’无量功德赞云:‘若见诸贫劣,众生有求心,无悲希果报,寻余有德器,意坏虽行施,等同诸乞丐,故尊由大悲,布施诸乞者。 ’申二、何心惠施次:当断除何等意乐中,无恶见取意乐者,谓念布施全无果报及念杀害而行惠施以为正法,或计瑞相吉祥而施,或念唯由布施圆满,便证世间世离欲─莫如是施。 当无高举意乐者,谓不毁求者,不为胜他,亦不施已而起憍慢,谓:‘我能施,余则不尔! ’清净业障经说:‘若诸异生行布施时,于诸悭吝便生不信,他发愤恚而堕地狱,故于施而为障碍。 ’又说:‘守护戒时毁訾犯戒,令多有情起不信心,他由不信而堕恶趣,住忍等时毁訾安住,此等逆品故障戒等。 ’故当如无量功德赞说而行。 如云:‘汝闻慧大时,未尝自赞叹,余少德众生,亦曾高恭敬,自住功德时,取自微恶行。 ’当无依止意乐者,谓不望名称而行惠施。 当无法弱意乐者,谓施前欢喜,施时心净,施后无悔;闻诸菩萨广大施时,莫自轻懵恐怖退弱,增长勇悍。 当无背弃意乐者,谓于亲怨及诸中庸不随朋党,悲心而施。 当无望报意乐者,谓非望他报恩而施,观诸众生缺乏安乐,爱火所烧,无除若力本性苦故。 当无希望异熟意乐者,谓不希望后世异熟身财圆满,观一切行悉无坚实,无上菩提有胜利故,非破现前希此诸果,是破唯以三界身财为所欲得。 复次,当无邪命意乐,谓念行施为国王等知其能施,而起敬事,不应虑贫而不行施。 又于乞者无欺诳心、不喜忿恚、心行散乱,乞者来作种种邪行应无厌患,虽见乞者欺诈等过,无宣布心;从别别施,生别别果,深忍而施,不为他动。 申三、如何行施如何行施分二:一、不以何等加行而施者,谓:不速与,稽留乃与;令起烦恼,然后乃与;令行非法或违世间道理之业而后施与;先誓与此,后减少给,或给下劣;数恩而与;一时能与而为渐次少少相给;自为国王,夺他妻子而为惠施;逼取父母、奴辈等财而与余者;由能损害他人方便而行惠施;自懒惰住,教他行施;于来求者,呵责嗤笑、旁言轻弄、粗言恐吓而后给与;违越佛制学处而施;不能如有资财而施,长时积集然后顿施─是为应断,故当舍离此等加行。 又诸菩萨见积集施,其施有罪,见随得施,其施无罪,谓若积集然后顿施,福并无多,及于集时退却众多资具者,令生嫌恨后施诸余未求者故。 菩萨地中所说此等极为重要,谓见集时生长悭等众多烦恼,护等劬劳障多善行,多于中间发生损失,不能毕竟惠施事故。 二、当以可等加行而舍者,谓:舒颜平视,含笑先言,随对何田,皆应恭敬。 亲手应时于他无损,耐难行苦而行惠施。 此等果者,如谛者品云:‘由恭敬施感亲友等而为敬重,由舒手施感得承事,由应时施感一切事应时成办。 ’又云:‘不损他施感得坚固资财,由忍苦施感知心眷属。 ’俱舍论说:‘舒手惠施,得广大财’。 坚固资财者,如俱舍释说:‘他于资财不能障难,火等无毁’。 又助他施加行者,谓若自有可施财物,见有悭吝,曾未少施,应往其家欢喜安慰,如是告言:‘我家现有广大资财,我为圆满布施波罗蜜多,希欲乞者,若有求者与汝会过,莫令空返,可取我财惠施彼等,或是将彼引到所,我行惠施当生随喜。 ’彼财无减,即便欢喜,能如是行,如是令彼渐种能除悭垢种子,由渐修习自施少财,依下无贪进得中品,依中无贪进得上品。 如是若自亲教,轨范弟子助伴,是悭贪性不能惠施,或虽非悭然,无资财与彼资财,令于三宝树修布施自己不作,由此因缘自所生福弥更弘多,令余一类调伏烦恼,圆满一类善法乐欲,摄受有情成熟有情。 如是若自现无资财,应以工巧事业之处集财惠施,或于他所宣正法语,令诸贫者及悭吝者悉乐惠施,或诸求者教往俱信富饶之家,躬诣其所随力随能助其惠施。 又于施物择胜妙施,及将所备可施财物圆满惠施。 菩提心分世俗与胜义二谛者。 前者为度一切有情,故先欲解脱所建立之大悲心,后者则从观空性中觉悟实相之本体。 两者方便与智慧相融,即能成佛并具令有情离苦得乐之能力。 发布时间:2024-03-07 08:24:4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8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