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尊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 卷四-皈依佛 内容: 法尊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卷四宗喀巴大师造,法尊法师译,壬三、饿鬼所有众苦思惟饿鬼苦者。 谓诸习近上品悭者生饿鬼中。 彼复常与饿渴相应,皮及血肉悉皆枯槁,犹如火炭,散发覆面,口极干焦,舌常舐屋。 此中有三:于诸饮食有外障者,谓彼若趣泉海池沼,即于其处,为余有情持剑枪矛遮其泉等不令趣近,及见其水变为脓血,自不乐饮。 于诸饮食有内障者,谓有其口细如针孔,口或如炬,或有颈瘿、或腹广大,纵得饮食无他障碍,自然不能若食若饮。 于诸饮食自有障者,谓有饿鬼名猛焰鬘,所有一切若饮若食,悉皆然烧。 有名食秽,食粪饮溺,及有唯能饮食不净、生熟臭秽有损可厌,或有唯能割食自肉,不能受用净妙饮食。 是等处所如俱舍释云:‘诸饿鬼王名为琰魔,诸鬼本处琰魔王国,于此赡部洲下过五百踰缮那而有,从此展转散居余处。 ’亲友书亦云:‘于饿鬼中须依近,欲乏所生相续苦,无治饥渴寒热劳,怖畏所生极暴苦。 或有口细如针孔,腹等山量为饥逼,下劣捐弃不净物,尚不具足寻求力。 有存皮骨裸形体,如枯枝叶多罗树,有于夜分口炽然,受用口中烧然食。 有下种类诸不净,脓粪血等亦无得,面互相冲有受用,颈瘿成熟所生脓,诸饿鬼中于夏季,月炎冬季日亦寒,令树无果诸饿鬼,略视江河亦当干。 ’其中初颂显示总苦,所余诸颂显示别苦。 劳为食故遍处驰求。 畏,谓由见执剑杵索诸士夫故而起畏怖。 下劣捐弃,谓随意弃。 夜分者,谓至夜间其口烧然。 口中烧然者,谓随所食皆烧其口。 受用,谓食。 眼如恶毒之所然烧,甘凉泉河悉当枯竭。 又于一类显似猛焰,火炭充满。 又于一类显为脓河,种种秽虫弥满流注,是释中说。 弟子书亦云:‘猛渴遥见无垢河,欲饮驰趣彼即变,杂发青污及烂脓,臭泥血粪充满水。 风扬浪洒山清凉,檀树青荫末拉耶,彼趣猛焰遍烧林,无量株杌乱杂倒。 若奔畏浪高翻滚,泡沫充溢大水藏,彼于此见热沙雾,红风猛乱大旷野。 此住其中望云雨,云降铁箭具炭烟,流飞炽炎金刚石,金色电闪降于身。 热逼雪纷亦炎热,寒迫虽火亦令寒,猛业成熟所愚蒙,于此种种皆颠倒。 针口无量由旬腹,苦者虽饮大海水,未至宽广咽喉内,口毒滴水悉干销’。 其寿量者,本地分及俱舍论说鬼以人间一月为一日,乘此自年能至五百。 亲友书云:‘常无间息受众苦,由其恶行坚业索,系缚一类有情寿,五千及万终不死。 ’其释说为一类饿鬼寿量五千,或有一类寿量万岁。 本地分说三恶趣中身量无定,由其不善增上力故,大小非一。 若思如是恶趣众苦,应作是念:现在探手焙煨之中住一昼夜;或于严冬极寒冰窟裸而无衣,住尔许时;或数日中不用饮食;或蚊虻等听咬其身,尚且难忍,何况寒热诸那落迦,饿鬼、旁生互相吞啖,是等众苦我何能忍? 度现在心,乃至未能转变心意起大怖畏,应勤修习。 若虽知解,或未修习或少修习悉皆无益。 如《事阿笈摩》说《庆喜》妹家二甥出家,教其读诵,彼读数日,懈怠不读;附与《目键连》子,仍如前行。 《庆喜》嘱曰:应令此二意发厌离。 《目键连》子引至昼日所经处所,化为有情大那落迦,彼等闻其斫截等声,遂往观视,观见斫截所有众苦,又见彼处有二大镬,涌沸腾然。 问云:‘此中全无入者耶? ’报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懈怠废时,死后当生此中。 ’彼二慌恐,作如是念:‘设若知者,现或置入’,次返《目键连》子处,详白所见。 《目键连》子告云:‘二求寂,若此过患,若余过患,悉是由其懈怠所生,当发精进。 ’彼二遂发精进,若未食前忆念地狱则不饮食,若于食后而忆念者即便呕吐。 又引至余昼经行处,于余一处化为诸天,彼由闻其琵琶等声,遂往观视,见有天宫,天女充满而无天子,问其无有天子因缘,答云:‘《阿难陀》有二甥既出家已,发勤精进,彼二死后当生此中。 ’彼二欢喜,还白《目键连》子。 教曰:‘二求寂,若此胜利,若余胜利,悉从勤发,精进而生,应发精进。 ’次发精进,受圣教时,见如前引真实相应经中宣说从诸善趣而生恶趣,问云:‘圣者! 我等若从人天之中死后复生三恶趣耶? ’告云:‘二贤首,乃至未能断诸烦恼,尔时于其五趣生死,如轳辘理,应须轮转。 ’彼二厌离,作是白云:‘今后不行诸烦恼行,维愿为说如是正法’。 《目键连》子为说法已,证阿罗汉。 是故能灭懈怠,能发精进,勤修正道,策发其意,令希解脱及证解脱,其根本因者,谓赞修苦。 纵有大师现住世间,于此教授更无过上而可宣说。 即于此中,发生下中士夫意乐,次第极显。 净修心量,亦是乃至未起如是意乐以来,应须恒常励力修习。 《内邬嗉巴》亦云:‘应观能生彼中之因─先作未作,现作未作,为念不念,当来应作。 若先已作,或现正作,或念后时,而当作者,则当生彼。 若生彼中,尔时我当何所作耶? 我能忍乎? 作是念已,作意思惟,必须令其脑浆炎热、起坐慞慌,无宁方便,随力令发畏怖之心。 ’此是切要。 现得善身,若如是思,能净先作,未来减少;先所作善,由猛欲乐,发愿令转增长繁多;诸当新作堪能趣入,则日日中能使暇身具足义利。 若于现在不思彼等角恶趣时,虽求从彼畏怖之中救护依处,然不能得。 尔时于其应不应作,无慧力故,不能取舍。 如入行论云:‘若时能行善,然我未作善,恶趣苦蒙蔽,尔时我何为? ’又云:‘谁从此大畏,能善救护我? 睁其恐惧眼,四方觅归依。 见四方无依,次乃遍迷闷,彼处非有依,尔时我何为? 故自今归依,诸佛众生怙,勤救众生事,大力除诸畏。 ’此仅粗分,广如念住经说,定须观阅,数数观阅,于所观阅应当思惟。 庚二、依止后世安乐方便第二、习近后世安乐方便分二:辛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辛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辛一、趣入圣教最胜之门净修归依初中分四:壬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壬三、由何道理而正归依壬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壬一、由依何事为皈依因因虽多种,然于此中是如前说。 于现法中速死不住,死殁之后,于所生处亦无自在,是为诸业他自在转。 其业亦如入行论云:‘如黑暗依阴云中,刹那电闪极明显,如是佛力百道中,世间福慧略发起,由是其善唯羸劣,恒作重罪极强猛。 ’诸白净业势力微劣,诸黑恶业至极强力,故堕恶趣。 由思此理,起大畏怖,次令发生求依之心。 犹如《陈那菩萨》云:‘安住无边底,生死大海中,贪等极暴恶,大鲸嚼其身,今当归依谁? ’总为二事─由恶趣等自生怖畏;深信三宝,有从彼中救护堪能。 故若此二唯有虚言,则其归依亦同于彼。 若此二因,坚固猛利,则其归依亦能变意─故应励力勤修二因。 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第二、由依彼故所皈之境分二:癸一、正明其境癸二、应归依此之因相癸一、正明其境如百五十颂云:‘若谁一切过,毕竟皆永无,若是一切种,一切德依处。 设是有心者,即应归依此,赞此恭敬此,应住其圣教。 ’谓若有一能辨是依、非依慧者,理应归依《无欺归处佛》、《薄伽梵》,由此亦表法及僧宝,如归依七十颂云:‘佛法及僧伽,是求脱者依’。 癸二、应归依此之因相应归之相分四:初者,谓自即是极调善性,已能证得无畏位故,若未得此则如倒者依于倒者,不能从其一切畏中救护他故。 第二者,谓于一切种度所化机善方便故,此若无者,纵往归依,亦不能办所求事故。 第三者,谓具大悲故,此若无者,虽趣归依不救护故。 第四者,谓以一切财而兴供养,未将为喜,要以正行而修供养乃生喜故,此若无者则定顾视先有恩惠,不与一切作归处故。 总之自正解脱一切怖畏,善巧于畏度他方便,普于一切无其亲疏大悲遍转,普利一切有恩无恩是应归处,此亦唯佛方有非自在等,故佛即是所归依处。 由如是故,佛所说法,佛弟子众皆可归依。 由是苦于摄分所说此诸理上,能引定解,专心依仰,必无不救;故应至心发起定解。 由能救自二种因中,外支或因无所缺少,大师已成,然是内支,未能实心持为归依而苦恼故,是故应知,虽未请求,由大悲引而作助伴,复无懈怠,无比胜妙真归依处现前安住为自作怙,故应归此。 赞应赞云:‘自宣我是汝,无怙者助伴,由大悲抱持,一切诸众生。 大师具大悲,有愍愿哀愍,勤此无懈怠,有谁与尊等。 汝是诸有情,依怙总胜亲,不求尊为依,故众生沉溺。 若正受何法,下者亦获利,能利他诸法,除尊非余知。 一切外支力,尊已正成办,由内力未全,愚夫而受苦’。 壬三、由何道理而正皈依第三、由何道理而归依者。 摄抉择中略说四事:癸一、知功德癸二、知差别癸三、自誓受癸四、不言有余而正皈依癸一、知功德而皈依者,须能忆念皈处功德。 其中有三:子一、佛功德子二、法功德子三、僧功德子一、佛功德今初分四:身功德者。 谓正思念诸佛相好。 此亦应如喻赞所说而忆念之。 如云:‘相庄严尊身,殊妙眼甘露,如无云秋空,以星聚庄严。 《能仁》具金色,法衣端严覆,等同金山顶,为霞云缚缠。 尊怙无严饰,面轮极光满,离云满月轮,亦莫能及此。 尊口妙莲花,与莲日开放,蜂见疑莲华,当如悬索转。 尊面具金色,洁白齿端严,如净秋月光,照入金山隙。 应供尊右手,为轮相殊饰,由以手安慰,生死所怖人。 能仁游行时,双足如妙莲,印画此地上,莲华何能严’? 语功德者。 谓随世界所有有情,同于一时各各申一异类请问,能由刹那心相应慧悉皆摄持,以一言音答一切问,彼等亦能各随自音而生悟解。 应思惟此希有道理,如谛者品云:‘若诸有情于一时,发多定语而请问,一刹那心遍证知,由一音酬各各问。 由是应知胜导师宣说梵音于世间,此能善转正法轮,尽诸人天苦边际。 ’又如百五十颂云:‘观尊面可爱,从彼闻此等,极和美言音,如月注甘露。 尊语能静息,贪尘如雨云,拔除嗔毒蛇,等同妙翅鸟。 摧坏极无知,翳障如日光,由摧我慢山,故亦等金刚。 见义故无欺,无过故随顺,善缀故易解,尊语具善说。 且初闻尊语,能慰闻者意,次若正思惟,亦除诸贪痴,庆忍诸匮乏,亦放逸者归,令乐者厌离,尊语相称转。 能生智者喜,能增中者慧,能摧下者翳,此语利众生。 ’应如是念。 意德分二。 智功德者,谓于如所有性、尽所有性,一切所知,如观掌中庵摩洛迦,智无碍转,能仁智遍一切所知。 除佛余者,所知宽广,智量狭小悉不能遍。 如赞应赞云:‘唯尊智能遍,一切所知事,除尊余一切,唯所知宽广。 ’又云:‘世尊堕时法,一切种生本,如掌中酸果,是尊意行境。 诸法动非动,若一若种种,如风行于空,尊意无所碍。 ’无如是念。 悲功德者,如诸有情为烦恼缚,无所自在,能仁亦为大悲系缚无所自在,是故若见诸苦众生常起大悲恒无间断。 如百五十颂云:‘此一切众生,惑缚无差别,尊为解众生,烦恼长悲缚,为应先礼尊,为先礼大悲,尊知生死过,令如此久住。 ’谛者品亦云:‘若见痴黑暗,常覆众生心,陷入生死狱,胜仙发悲心。 ’又云:‘若见欲蔽意,大爱常耽境,堕爱贪大海,胜者发大悲。 见烦惑众生,多病忧逼恼,为除众苦故,十力生大悲。 能仁常起悲,终无不起时,住众生意乐,故佛无过失。 ’应随忆念。 业功德者。 谓身语意业,由其任运无间二相而正饶益一切有情。 此复由于所化之别,堪引化者,能仁无不令其所化会遇圆满,远离衰损,定作一切所应作事。 如百五十颂云:‘尊说摧烦恼,显示魔谄动,说生死苦性,亦示无畏所。 思利大悲者,凡能利有情,此事尊未行,岂有此余事? ’赞应赞云:‘尊未度众生,何有是衰损? 未令世间会,岂有此盛事? ’应忆念之。 此是略说念佛道理。 若由种种门中忆念,亦由多门能发净信。 若能数数忆念思惟,则势猛利常恒相续。 余二宝德亦复如是。 由如是修,若善了解,则诸经论多是开示三归功德,此等皆能现为教授。 念观察修,皆是分别,于修行时,而弃舍者,是遮此等集聚资粮。 净治罪障非一门径,故于暇身,摄取无量坚实心藏,应当了知为大障碍。 此等若作常时修持,心随修转,故于初时修心稍难,后时于彼能任运转。 又若能念:愿我当得如所随念如是佛者,是发菩提心。 一切昼夜恒得见佛,于临终时任生何苦,然随念佛终不退失。 三摩地王经云:‘教汝应悟解,如人多观察,由住彼观察,心能如是趣。 如是念能仁,佛身无量智,常能修随念,心趣注于此。 此行坐住时,欣乐善士智,欲我成无上,胜世愿菩提。 ’又云:‘清净身语意,常赞佛胜德,如是修心续,昼夜见世依,若时病不安,受其至死苦,不退失念佛,苦受莫能夺。 ’《博朵瓦》云:‘若数数思渐能深信,渐净相续,能得加持,由于此上获得定解,故能由其诚心归依。 若于所学能正习学,则一切事悉成佛法。 吾等对于诸佛妙智,尚不计为准洽占卜。 ’此复说云:‘譬如有一准利卜士,说云我知汝于今年无诸灾患,则心安泰。 彼若说云,今岁有灾,应行此事,彼事莫为,则励力为。 若未能办心则不安,起是念云:彼作是说,我未能办。 若佛制云,此此应断、此此应行,岂置心耶? 若未能办,岂忧虑耶? 反作是言,诸教法中,虽如彼说,然由现在,若时若处,不能实行。 须如是行,轻弃佛语,虽住自知。 ’若不观察,随心爱乐,唯乱于言。 若非尔者,内返其意,详细观察,极为谛实,故当数数思佛功德,励力引发至心定解。 此若生者,则于佛所从生之法及修法众亦能发起如是定解,是则归依至于扼要,此若无者即能转变心意归依且无生处,况诸余道。 子二、法功德法功德者。 谓由敬佛而为因缘,应作是念;佛具无边功德者,是由证修灭道二谛,除过引德,以为自性教证二法而得生起。 如正摄法经云:‘诸佛世尊所有无边无际功德,从法生起,受行法分,法所化现,法为其主,从法出生。 正法行境,依于正法,法所成办’。 子三、僧功德僧功德中。 正谓诸圣补特伽罗,此亦由念正法功德,由其如理修行门中,而为忆念。 正摄法经云:‘于诸僧伽应如是念:谓说正法,受行正法,思惟正法;是正法田,受持正法。 依止于法,供养于法,作法事业,法为行境,法行圆满。 自性正直,自性清净;法性哀愍,成就悲愍。 常以远离为所行境,恒趣向法,常白净行’。 癸二、知差别由知差别而归依者。 如摄分说,由知三宝内互差别而正归依。 此中分六:相差别者,现等菩提是佛宝相,即彼证果是法宝相,由他教授而正修行是僧宝相。 业差别者,如其次第,善转教业,断烦恼苦所缘为业,勇猛增长业。 信解差别者,如其次第,应树亲近承事信解,应树希求证得信解,应树和合同一法性共住信解。 修行差别者,如其次第,应修供养承事正行,应修瑜伽方便正行,应修共受财法正行。 随念差别者,谓应别念三宝功德,如云:‘谓是世尊等。 ’生福差别者,谓依补特伽罗及法增上,生最胜福。 佛及僧二是依初义,此复依一补特伽罗及依众多补特伽罗生长福德,以于僧伽定有四故。 癸三、自誓受由自誓受而归依者,谓由誓受依佛为师,依般涅槃为正修法,归依僧伽为修助伴。 由如是门而正归依,如毗奈耶广释中说。 癸四、不言有余而正皈依由不言余而归依者。 谓由了知内外大师及其教法,诸学法者所有胜劣,唯于三宝执为归处,不执与此相违师等是所应归。 此二所有差别之中,师差别者,谓佛圆满无边功德,所余大师与此相违。 殊胜赞云:‘我舍诸余师,我归依世尊。 此何故为尊? 无过具功德。 ’又云:‘于余外道教,如如善思惟,如是如是我,心信于依怙。 如是非遍智,宗过坏其心;心坏者不见,无过大师尊。 ’教差别者,谓佛圣教由安稳道得安乐果,息生死流,净诸烦恼,终不欺罔。 乐解脱者,唯一善妙,清净罪恶,外道教法与此相违。 如殊胜赞云:‘何故由尊教,安乐得安乐,故于说法狮,尊教此众生。 ’赞应赞亦云:‘谓应趣应遮,清净及杂染,此是雄尊语,与余言差别。 此纯显真如,彼唯欺罔法,尊语与余言,除此须何殊? 此专一妙善,彼唯障碍法,尊语与余言,除此有何别? 由彼染极染,由此能清净,此即依怙语,与余言差别。 ’僧伽差别由此能知。 壬四、既皈依已所学次第第四、既归依已,所学次第。 分二:癸一、摄分中出癸二、教授中出癸一、摄分中出初中有二四聚。 初四聚中,亲近善士者,谓如前说善知识者,乃是一切功德依处。 观见是已而正亲近,由归依佛即是归依示道大师,随顺此之正行,即是亲近示道师故。 听闻正法及如理作意者,随其所应,谓当听闻若佛所说、若佛弟子所说法教诸契经等,及若作意何种所缘能息烦恼,即应作意。 由归依法,于教证法,应当现证,此即是彼随顺行故。 法随法行者,谓应随顺般涅槃法而修正行。 由归依僧,于趣涅槃补特伽罗应执为伴,其随顺行,谓应与诸趣解脱者共同学故。 第二四聚中,诸根不掉者,谓根于境放散之后,意亦随逐于境掉动,深见过患令意厌舍。 受学学处者,谓随力受学佛制学处。 悲愍有情者,谓佛圣教由悲差别,故归依此。 于诸有情,亦应悲愍断除损害。 应时时间于三宝所勤修供养者,谓应日日供养三宝。 癸二、教授中出第二、教授中出分二:子一、别学子二、共学子一、别学初中分二:丑一、遮止应学丑二、修行应学丑一、遮止应学如涅槃经云:‘若归依三宝,是谓正近事,终不应归依诸余天神等。 归依正法者,应离杀害心。 归依于僧伽,不共外道住。 ’此说有三:谓不归余天、于诸有情舍离损害、与诸外道不应共住。 其中初者,谓于世间,若大自在遍入天等尚不执为毕竟归处,况诸鬼趣山神龙等! 此是不可不信三宝归心彼等。 若于彼等,请其助伴,现前如法所作事业,则无不可;如求施主为活命伴,依诸医师为治病伴。 第二谓于人及畜等,若打若缚、若禁穿鼻、实不能负强令负等,意乐加行损害有情,悉应远离。 第三谓与不信三宝为可归宿而毁谤者,不应共住。 丑二、修行应学三种修行应学者,谓于佛像,若塑若画,随好随丑,不应讥毁、置尘险处及押当等等不敬轻毁皆当断除。 应当执为是可敬田,犹如大师。 亲友书云:‘随工巧拙木造等,智者应供善逝像。 ’分辨阿笈摩说劫毗罗、摩纳婆由于学无学僧众说十八种异类恶语,谓云:‘汝等象头,岂能了知是法、非法? ’等,感有十八异类头形摩羯陀鱼,自《迦叶大师》时乃至《释迦法王》住旁生中。 杂事中说《拘留孙大师》般涅槃后,《端妙大王》令建大塔,有一工人曾经二次作是讥云:‘今令树其如是大塔,不知何日乃得完竣? 后善成已,深生忧悔,将其工价造一金铃挂于塔上,其后感生容颜丑恶、身形倭小;声音和美,名曰《善和》。 故于佛像不应说言此如此类,于他所造诸佛像等,若因善妙,若量广大,不应讥毁及遮止等。 大瑜伽师奉《曼殊》像,于《觉啊》前请观视云:‘此善丑何似? 若善妙者,可将《绒巴迦格瓦》所供之四钱金授与购取。 ’《觉啊》答云:‘至尊妙音之身,无所不善,师工中等。 ’说已置顶,于一切像,悉如是行。 虽于正法四句以上应离不敬,又应断除一切不敬,谓:抵押经卷贸为货物、置秃土地灰尘险处、鞋袜并持及跨越等;应起恭敬,等如法宝。 传说《恺哦瓦》善知识,凡见有持经典来者,合掌起立,后不能起,殷勤合掌。 又说《觉啊》至《哦日》时,有一咒师不从闻法,《大依怙》尊见一记录以齿污秽沾其经书,深生不忍,说云:‘可愍! 不可,不可! ’咒师生信,遂从闻法。 《霞惹缚》亦云:‘我等于法任何玩耍,无所不作,然不敬法及法师者,是坏慧因。 现在愚蒙,如此已足,莫更作集愚痴之因。 若愚过此,更有何能? ’若于僧伽或出家众,持沙门相及于其相不骂不毁。 又一切种不应分党,视如怨敌,云汝等我等;应当敬重,犹如僧宝。 劝发增上意乐会云:‘希乐功德住林薮,不应观察他过失,不应起心作是念─我是超胜,我第一。 此憍是诸放逸本,永不应轻劣苾刍,一劫不能得解脱,此是此教正次第。 ’《敦巴仁波卿》与大瑜伽师见碎黄布在行路中皆不轻越,抖众生亦能如是恭敬自故,如三摩地王经云:‘作集如何业,当得如是置净处,如是行持,应随修学。 自能如何恭敬三宝,则诸果’。 子二、共学共学分六:随念三宝功德差别数数归依者,谓数思惟如前所说内外差别,及三宝中互相差别并其功德。 随念大恩恒勤供养,嚼啖之先亦当供养者,如三摩地王经云:‘由佛福德获饮食,愚夫不知报佛恩。 ’此是以获饮食为喻。 随自所有一切乐善,悉应了知是三宝恩。 由报恩德意乐供养,此中复二:谓供养事及供养意乐。 初中有十:供养身者,谓亲供养真佛色身。 供塔者,谓供为佛所建塔等。 现前供养者,谓前二事现自根前而设供养。 不现前供养者,谓佛、佛塔非现在前,普为一切佛、佛塔故而设供养。 又若于佛般涅槃后,为供佛故,造像及塔,若一数等,亦非现供。 若供此二随一之时,作如是念而供养者,谓:此一法性,即是一切法性,是故现前供养此二,亦即供养其余三世一切诸佛,及供十方无边佛塔─此是俱供现不现前。 论说初者获广大福,第二较前获大大福,第三较前获最大福。 故于一佛或佛像等修供养时,应忆法性无所差别,先当遣意供养一切,极切要。 自作供养者,谓非由于懈怠、懒惰、放逸增上而令他作,唯自手作。 教他供养者,谓念自己略有少物,然诸有情贫苦薄福无力供养,若教此供,当获安乐,由悲愍心,唯教他供。 又亦劝他共供养者,谓自他俱共同供养。 此三福果,大小如前。 财敬供养者,谓供种种衣服、饮食、卧具、坐具、病缘医药,供身什物、薰香、末香、涂香、华鬘、伎乐及诸灯烛,敬问礼拜,奉迎合掌、唱种种赞,五支遍礼,右旋围绕。 又供田等无尽奉施,又供摩尼耳环、臂钏诸庄严具,下至供养诸小鸣铃,散诸珍奇,缠宝缕线,供养诸佛或佛塔庙。 广大供养者,谓以如是利养恭敬常时供养。 此复有七,谓所供物,众多微妙,现非现前,自作教他,至心欢喜,猛利胜解,而为供养。 复将此善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非染污供养者,谓不由轻懵、放逸、懈怠而教他供,自手供养,殷重供养,不散漫心而设供养,不以贪等杂染供养,不于信佛国王等所为得利敬而为供养,以随顺物而设供养。 随顺物者,谓诸净物,远离不净。 雌黄所涂,酥所灌洗,局咄罗薰,遏迦花等及诸所余非清净物。 又若如是财物供养自无所集,无从他求,心,周遍思惟,一切随喜,少用功力而修无量广大供养,摄集菩提广大资粮,恒常于此以真善心起欢喜心,当勤修学。 又如宝云经及建立三三昧耶经所说,无主摄持诸华、果树及珍宝等,亦当供养。 正行供养者,谓于下至构牛乳顷,精勤修习四无量心、四种法集、随念三宝、波罗密多,及能胜解甚深空性、无分别住,于净尸罗起防护心,于菩提分、六度四摄精勤修学。 若能由此十种供养供养三宝,应知是名圆满供养。 由如是等兴供养时,有六意乐,能于三宝随一之所,少分思惟而生无量广大果利:一者、无上大功德田;二者、无上有大恩德;三者、一切有情中尊;四者、犹如邬昙妙华极难值遇;五者、三千大千世界独一出现;六者、一切世出世间圆满根本。 作是思惟而设供养,此等是如菩萨地说而正摘录。 恒常时中,于如是等随应而行,若遇佳节及大时会,当随力能修妙供养。 复次,恒须受饮食故,尔时若能首先供养无间缺者,少用功力而能圆满众多资粮,故随受用净水以上,应以先首至心供养。 此复非以糕之瘀处、菜叶黄处,是须择其妙者而供。 又供茶时,现一切人如酒扬尘,唯弹少许不成供养;是霞惹瓦语录中出。 譬如有一极肥沃田,至下种时而不下种,任其荒芜,如是废止,实生不忍。 如是能生若现若后一切善乐最胜福田,于其四季一切时中,常恒无无间,堪种一切善乐种子。 复应于此如经说云:‘当以信犁耕耘福田’,若未能作,至极堪惜,故如赞应赞云:‘如尊之福田,三世间非有,施处尊第一,是净令座净。 犹如虚空界,横竖无边际,于尊为利害,异熟无尽际。 ’于最胜田,尚不见如庸俗之田,此是我等无贤善相,故一切时当勤精进供养三宝。 若如是行,由于胜田种善根力,于诸道次慧力增长,故于听闻不能持文、思惟不能解义、修习相续不生、慧力至极微劣之时,依福田力是要教授。 如是亦如《吉祥敬母》云:‘作诗大善根,我慧依尊故,如夏季江河,虽小极增长。 ’又如说云:‘供养亦复不赖其物,是在自信。 ’若有信心,用曼陀罗及诸净水,并无主摄诸供具等,皆可供养。 无余财物,应如是行。 如现实有而不能舍,作是念云:‘我无福德极贫穷,诸余供财我悉无。 ’等同《博朵啭》云:‘于一秽螺杯中略掷少许香草念云:栴檀冰片妙香水,是诸生盲欺明眼者。 ’又如《扑穹啭》云:‘我于最初供养香草,其气辛辣;次有四合长香供养,其气甘美;现在供养,若沉水香、嘟噜迦等,其气香馥。 ’若于微供轻而弗供,则永生中终是唯尔。 若纵微少,发起殷重,渐得上妙;应如此师行持修学。 传说此师每配一次,须用二十二两金之香。 若诸已得资具自在大菩萨众,尚化其身为多俱胝,于一一身,复各化现百千等手,往一切刹,经无量劫,供养诸佛。 诸由少许相似功德,便生喜足,云:我不于此上希菩提者,是于正法极少知解,造次乱言。 以是应如宝云经中所说而行,如云:‘应当听闻诸契经中所有如是广大供养,广大承事,由其最胜真实善心,增上意乐,回向诸佛及诸菩萨’。 随念悲故,亦应安立于诸众生于是道理者,谓由悲愍随能安立诸余有情,令受归依。 随作何事,有何所须,皆当供养、启白三宝,弃舍世间诸余方便者,谓随作为何种所作,随见何等紧要重事,应依三宝及兴随顺三宝供养,于一切种,不应依止不顺三宝邪道等仪;一切时中应当至心归凭三宝。 由知胜利,昼三夜三勤修归依分二:一、摄分所出胜利。 二、教授所出胜利。 初中有二四聚。 初四聚中,一、获广大福者,如无死鼓音陀罗尼云:‘佛世尊难思,正法亦难思,圣僧不思议,诸信不思议,异熟亦难思。 ’摄波罗密多论亦云:‘归依福有色,三界器犹狭,如大海水藏,非握能测量。 ’二、获大欢喜者,如念集中云:‘若诸日夜中,能随念诸佛,正皈依佛者,此是人所得。 ’于余二宝亦如是说─我今获得依止如是三宝归宿,是为善得。 作意思惟,增长欢喜。 三、获三摩地,四、获大清净者,谓由等持及以慧学而得解脱。 第二四聚中,一、具大守护者,至下当说。 二、于一切种邪胜解障,皆得轻微或永灭尽者;谓由信解、归依恶师恶法恶友增上力故造诸恶业,皆得轻微,当得清净。 三、得堕入正行正至善士数中,四、为其大师同梵行者及于圣教净信诸天爱念欢喜者:谓得趣入善士数中,为大师等之所喜乐。 诸天如何欢喜者,谓彼欢喜唱如是言:‘我等由其成就归依,从彼处没来生此间。 是诸人等,今既成就多住归依,亦当来我众同分中’。 教授所出胜利分八:一、得入内道佛弟子者,总有多种建立内外差别道理,然共称许《觉窝》与《寂静论师》,以有归依而为判别;谓得归依乃至未舍。 是故最初入佛弟子者,须由至心于三宝所受为大师等。 此若无者,任作何善,皆不能入佛弟子数。 二、成一切律仪所依处者,俱舍释云:‘受归依者,是受一切律仪之门’,归依七十论亦云:‘近事归三宝,此是八律本’,此中意趣。 谓由归依而能坚固涅槃意乐,从此意乐,律仪发生。 三、先集业障轻微、灭尽者,集学论中显示归依能净罪时? 说云:‘此中应以生猪因缘而为譬喻。 ’谓有天子当生猪中,由归依故,即未生彼,是由归依能净当生恶趣因故。 ‘若有归依佛,彼不往恶趣,舍弃人身已,彼当得天身。 ’于法及僧亦如是说。 故先集罪,有者轻微,有者罄尽。 四、积广大福者,如前所说。 五、不堕恶趣,由前应知。 六、人与非人不能为难者,如经云:‘诸遭怖畏人,多归依山林,及归诸园囿,归所供树木;其归非尊胜,其归非第一,虽依其依处,不能脱众苦。 若时有归依,佛法及僧伽,由知苦、苦集,正超越诸苦。 八支圣道乐,当趣般涅槃,以智慧观见,诸四圣谛理,此归为尊胜。 此归是第一,由归此归处,能解脱众苦。 ’此中应以成就风索外道等缘而为譬喻。 七、随一切想悉当成办者,随行何等如法所作,若先供养归依三宝,祈祷成办,则易成就。 八、速能成佛者,如师子请问经云:‘由信断无暇谓由获得殊胜闲暇,遇归依处,学殊胜道,由此不久当得成佛。 如是忆念诸胜利故,于日日中,昼三夜三,勤修归依。 下至戏笑乃至命缘,应当守护不舍三宝者:身命受用,定当舍离。 若为此故,弃舍三宝,则一切生展转受苦。 故任至何事,不舍归依。 作是念已,数起誓愿,虽为戏笑亦不应说舍归依语。 诸先觉等说一学处谓随往何方,于彼如来应学归依,未见根据。 如是六种共同学处,是如道炬释论中说。 各别学处初三种者,契经中说。 后三种者,出于归依六支论中。 如彼说云:‘应于形像颂,及诸碎黄布,信解为大师,亲口说诸法,不谤应顶戴;净未净诸人,应观为善士。 ’摄抉择中所说此等。 《迦摩跋》云:‘此诸学处,《内邬苏跋》,想亦宣说,我二同从《阿兰若师》所闻。 ’此语出于此师所传《陇跋缚》道次第中。 若有违犯此诸学处,当成亏损及弃舍之理者:有说违犯六种成舍,谓初三种各别学处及恒修归依,为命不舍供养三宝。 有说由其九种成舍,谓加违后三种各别学处,其余仅是亏损之因。 然作是思─若与为命亦不弃舍,有违犯者,实舍归依。 如是虽未弃舍三宝,然俱爱执三宝异品、大师等三,亦违不言有余大师。 心未诚归,故亦成舍。 若未犯此,仅违学处,非是舍因。 是故归依,是于佛教能入大门。 若有归依,非唯虚言,则是依止最殊胜力,内外障缘不能违害;功德差别,易生难退,倍转增长。 故如前说,由于怖畏及由忆念功德等门,受持归依,励力不违归依学处,是极扼要。 设作是念:如是念死及思死后当生恶趣,而起怖畏,能从其中救拔归处,是为三宝,若归三宝不违学处,然其归处,如何救拔? 如集法句云:‘能断有箭道,我教示尔等,如来是大师,尔等应须行。 ’佛是归依大师,僧是归依正行助伴,故正归依是为法宝。 若能得此,解脱畏故,最下法宝,亦是由其初修业时远一分过,修一分德,断证二事倍转胜进而为安立,非离此外忽从他来。 故于此时,是须善巧善不善业及果差别,如理取舍而修正行,是为修法。 若不久思二业及果,如理取舍,则不能遮诸恶趣因,纵畏恶趣,然亦不能脱此畏故。 是故救拔果位恶趣,须于因时纠治其意随不善转,此复依赖于诸业果得深忍信。 辛二、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第二、引发一切善乐根本深忍信中分三:壬一、思总业果壬二、思别业果壬三、思已正行进止之理壬一、思总业果初中分二:癸一、正明思总之理癸二、分别思惟癸一、正明思总之理初中有四。 业决定理者,谓诸异生及诸圣者,随有适悦行相乐受,下至生于有情地狱,由起凉风所发乐受,一切皆是从先造集善业所起;从不善业发生安乐无有是处。 所有逼迫行相苦受,下至罗汉相续之苦,一切皆是从先造集不善而起;从诸善业发生诸苦无有是处。 宝鬘论云:‘诸苦从不善,如是诸恶趣,从善诸善趣,一切生安乐。 ’故诸苦乐非无因生,亦非自性,自在天等不顺因生,是为从总善不善业生总苦乐。 诸苦安乐种种差别,亦从二业种种差别,无少紊乱各别而起。 若于业果或决定相或无欺罔,获定解者,是为一切内佛弟子所有正见,赞为一切白法根本。 业增长广大者。 谓虽从其微少善业,亦能感发极大乐果;虽从微少诸不善业,亦能感发极大苦果。 故如内身因果增长,诸外因果无能等者。 此亦如集法句云:‘虽造微少恶,他世大怖畏,当作大苦恼,犹如入腹毒。 虽造微少福,他世引大乐,亦作诸大义,如诸谷丰熟。 ’从轻微业起广大果,此复当由说宿因缘发定解者,如《阿笈摩》说牧人喜欢,及彼手杖所穿田蛙、五百水鹅、五百鱼龟、五百饿鬼、五百田夫及五百牛所有因缘。 并贤愚经说金天金宝牛护因缘。 当从《阿笈摩》及贤愚经、百业经等求发定解。 复次尸罗轨则净命正见四中,后未亏损,前三未能圆满清净,少亏损者,说生龙中。 海龙王请问经云:‘世尊! 我于劫初,住大海内,有时《拘留孙如来》出现世间,尔时大海之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减少,我亦减少眷属。 世尊现大海中,诸龙龙子龙女,悉皆如是无有限量,不能得知数量边际,世尊有何因缘而乃如此? ’世尊告曰:‘龙王若于善说法毗奈耶而出家已,未能清净圆满尸罗,亏损轨则、亏损净命、亏损尸罗,未能圆满,然见正直,此等不生有情地狱,死没已后当生龙中。 ’此复说于《拘留孙大师》教法之中,在家出家有九十八俱胝;《金山大师》教法之中,有六十四俱胝;《迦叶大师》教法之中,有八十俱胝;吾等大师教法之中,有九十九俱胝─由其亏损轨则净命,尸罗增上,于龙趣中已生、当生。 吾等大师般涅槃后,诸行恶行、毁犯尸罗四众弟子,亦生龙中;然亦宣说彼等加行虽不清净,由于圣教尚未退失,深忍意乐增上力故,从龙死殁,当生人天。 除诸趣入于大乘者,一切悉当于此贤劫诸佛教中而般涅槃。 是故微细黑白诸业,如影随形,皆能发生广大苦乐。 当生坚固决定解已,虽微善业应励力修;微少恶罪,应励力断。 如集法句云:‘如鸟在虚空,其影随俱行,作妙行恶行,随彼众生转。 如诸少路粮,入路苦恼行,如是无善业,有情往恶趣。 如多有路粮,入路安乐行,如是作善业,有情往善趣。 ’又云:‘虽有极少恶,勿轻念无损,如集诸水滴,渐当满大器。 ’又云:‘莫思作轻恶,不随自后来,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器。 如是集少恶,愚夫当极满,莫思作少善,不随自后来。 如落诸水滴,能充满大瓶,由略集诸善,坚勇极充满。 ’本生论亦云:‘由修善不善诸业,诸人即成惯习性,如是虽不特策励,他世现行犹如梦。 若未修施尸罗等,随具种色少壮德,极大势力多富财,后世悉不获安乐。 种等虽卑不著恶,具足施戒等功德,如夏江河能满海,后世安乐定增广。 应善定解善非善,诸业他世生苦乐,断恶励力修善业,无信岂能如欲行’? 所未造业不会遇者。 谓若未集能感苦乐正因之业,则定不受业苦乐果。 诸能受用大师所集无数资粮所有妙果,虽不必集彼一切因,然亦定须集其一分。 已造之业不失坏者。 谓诸已作善不善业,定能出生爱、非爱果。 如超胜赞云:‘梵志说善恶,能换如取舍,尊说作不失,未作无所遇。 ’三摩地王经亦云:‘此复作已非不触,余所作者亦无受’,毗奈耶阿笈摩亦云:‘假使经百劫,诸业无失亡,若得缘会时,有情自受果’。 癸二、分别思惟第二、分别思惟分二:子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子二、抉择业果子一、显十业道而为上首如是了知苦乐因果各各决定及业增大,未作不会,作已无失,彼当先于何等业果所有道理发起定解而取舍耶? 总能转趣妙行、恶行三门决定。 三门一切善、不善行,虽十业道不能尽摄,然诸粗显,善、不善法罪恶根本诸极大者,世尊摄其扼要而说十黑业道。 若断此等,则诸极大义利扼要亦摄为十,见此故说十白业道。 俱舍论云:‘摄其中粗显,善不善如应,说为十业道。 ’辨阿笈摩亦云:‘应护诸言善护意,身不应作诸不善,如是善净三业道,当得大仙所说道。 ’由善了知十黑业道及诸果已,于其等起亦当防护,使其三门全无彼杂,习近十种善业道者,即是成办一切三乘及其士夫二种义利所有根本,不容缺少,故佛由其众多门中数数称赞海龙王请问经云:‘诸善法者,是诸人天众生圆满根本依处,声闻独觉菩提根本依处,无上正等菩提根本依处。 何等名为根本依处? 谓十善业。 ’又云:‘龙王! 譬如一切聚落、都城、市埠、方邑、国土、王宫,一切草木,药物树林,一切事业边际,一切种子集聚,生一切谷,若耕若耘及诸大种,皆依地住,地是彼等所依处所。 龙王! 如是此诸十善业道,是生人天,得学无学诸沙门果,独觉善提及诸菩萨一切妙行,一切佛法所依止处。 ’是故十地经中称赞远离十不善戒所有义理。 入中论中亦总摄云:‘若诸异生诸语生,若诸自力证菩提,及诸胜子决定胜,增上生因戒非余’。 如是不能于一尸罗数修防护而善守护,反自说云我是大乘者,极应呵责。 地藏经云:‘由如是等十善业道而能成佛,若有乃至命存以来,下至不护一善业道,然作是言:我是大乘,我求无上正等菩提。 此数取趣至极诡诈,说大妄语,是于一切佛世尊前欺罔世间,说断灭语。 此由愚蒙,而至命终,颠倒堕落。 ’颠倒堕落者,于一切中应知即是恶趣异名。 子二、抉择业果抉择业果分三:丑一、显示黑业果丑二、白业果丑三、业余差别丑一、显示黑业果初中分三:寅一、正显示黑业道寅二、轻重差别寅三、此等之果寅一、正显示黑业道云何杀生? 摄分于此说为事、想、欲乐、烦恼、究竟五相。 然将中三摄入意乐,更加加行摄为四相,谓:事、意乐、加行、究竟、易于解释、意趣无违。 其中杀生事者,谓具命有情,此复若是杀者、自杀,有加行罪无究竟罪。 瑜伽师地论于此意趣,说他有情,意乐分三,想有四种。 谓:如于有情事作有情想及非情想,于非有情作非情想及有情想。 初及第三是不错想,二、四错误。 此中等起若有差别,譬如念云:‘唯杀天授’,若起加行误杀祠授,无根本罪,故于此中须无错想。 若其等起于总事转,念加行时,任有谁来悉当杀害,是则不须无错误想。 如是道理,于余九中,如其所应,皆当了知。 烦恼者,谓三毒随一。 等起者,谓乐杀害。 加行中能加行者,谓若自作或教他作,二中谁作等无差别。 加行体者,谓用器杖,或用诸毒或用明咒,随以一种起加行等。 究竟者,谓即由其加行因缘,彼尔时死或余时死。 此复如俱舍云:‘前等死无本,已生余身故。 ’此中亦尔。 不与取事者。 谓随一种他所摄物。 意乐分三:想与烦恼俱如前说:等起者谓虽未许令离彼欲。 加行中能加行者如前。 加行体者谓若力劫、若闇窃盗,任何悉同。 此复若于债及寄存,以诸矫诈欺惑方便,不与而取,或为自义或为他义或为令他耗损等故,所作悉同成不与取。 究竟者,摄分中说:‘移离本处’于此义中,虽多异说,然从物处移于余处,唯是一例,犹如田等无处可移,然亦皆须安立究竟,是故应以发起得心。 此复若是教劫教盗,彼生即可,譬如遣使往杀他人,自虽不知,然他何时死,其教杀者即生本罪。 发布时间:2024-03-08 08:05:0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19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