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 第一菩提心欢喜地-皈依佛 内容: 法尊法师:入中论讲记第一菩提心欢喜地月称论师造论;法尊法师译讲前言教乘所摄欲释论文,先明本论教乘所摄。 释尊证觉,初对小乘初机,转四谛法轮;次对大乘上根菩萨,说‘般若’转无相法轮;次对一类较钝之机,说‘解深密’等经转善辩法轮。 此论于三转法轮中,是第二转无相法轮所摄。 佛灭度后,佛法之弘扬,初期为阿难、迦叶、优波离结集小乘三藏;次马鸣、龙树、提婆弘大乘般若之教,多说空义;次无著菩萨,弘扬唯识近于有宗。 在佛法流传之三期中,此论是第二期龙树之教所摄。 又印度当时佛法之部别,略分为四:一、萨婆多部,依‘俱舍’、‘婆沙’,称为有宗。 二、较有宗稍进步之经部。 此二部属小乘。 于大乘中,亦分为二:一为唯识宗,说离识之外境无,内心实有,立三性三无性,谓遍计无自性,依他、圆成有自性。 二为空宗,亦曰中观宗,说一切法皆无自性。 此论于四部中,是最后中观宗所摄。 学龙树教之弟子,见解又稍有出入。 龙树第一大弟子提婆,后人尊之同于龙树,其见与龙树无异。 次佛护论师出,广释龙树密意。 又其后有清辨论师,著「掌珍论’、‘般若灯论’,评佛护之失,中观遂成二派。 再后月称论师出,复评清辨之失,而申佛护之论。 于此二派之外,复有静命论师,调和中观、唯识,而取折衷之见,谓世俗谛无外境有内心,胜义谛内心亦无自性。 月称论师一派称为‘应成派’,余二派合称‘自续派’;清辨称‘顺经部行’,静命称‘顺瑜伽行’。 本论于中观三派中,为‘应成派’之要籍。 造论人介绍本论作者月称(约公元六○○——约六五○)论师,为印度那烂陀寺堪布。 当时弘中观正见,诸部诤难蜂起,皆为师所折服,其智慧辩才,固不待言矣。 有难师者云:若诸法缘生如幻,无实体而有作用;寺壁所画母牛,应能出乳。 师应时令壁画母牛,有乳流出,难者折服,其证悟法性之力又如此。 其造斯论,由大悲心,为利众生,远离我慢,抉择‘中论’,发扬龙树正见。 复造有‘六十正理论注’等。 传称宗喀巴大师,初于龙树中观之见,未尽通达,欲往印度求之,乃往洛卡,就虚空幢大师决行止。 虚空幢大师乃修金刚手菩萨成就者。 金刚手菩萨谓宗喀巴大师言,若往印度,能作大菩提寺堪布,但诸弟子,皆加行位菩萨,不堪印度酷热恐多死亡,殊为可惜。 若在藏地,自可寻得中观正见。 以月称论师,乃上方世界补处菩萨,发愿来此世界,弘扬中观正见,必来摄受云云。 宗喀巴大师依此修习,即于洛卡证得中观正见。 故月称论师为黄教所宗。 此外萨迦、嘎举等派,亦莫不各自认为月称见,在藏地言之,可谓定于一尊矣。 内地中观著述,于月称、佛护注疏,均尚无译本。 虽有青目‘中论注’,其文甚略;‘般若灯论’,尤艰涩难入。 其基本之著作‘中论’二十七品,抉择二无我,文字或甚简,或甚繁。 以简故,简别之语,时有省略,易令后人误解,堕于断灭之空;以繁故,有时反不易得其真义。 月称论师,作‘显句论’随文注释‘中论’,有详细抉择。 复造斯论,摄‘中观论’修行次第,为入于‘中论’之门径。 兹论初经译出,全文甚广,今但就颂文略释大要而已。 本论之组织‘入中论’之组织,依于‘华严经.十地品’。 龙树菩萨著有‘十住毗婆沙论’以释经,此土所译,只有前二地之文。 空宗著述,多释般若深见,释般若广行甚少。 龙树菩萨所造,只有‘集经论’、‘法界赞’、‘宝鬘论’,指示修行次第,不但谈空。 本论于空宗正见,及修行次第,甚深广大二种教门,均有解释。 自初地乃至佛地,依次排列。 每一地中,叙菩萨修行成就之功德已,复配以初发心修行法,指学者以修行次第。 二空之理,则在般若度中广释。 云何学‘中论’? 学般若者,应具清净信心,则虽闻四句一偈,亦有无量功德,故应先培信心。 生信之法,常观三界轮回流转不息,无纤毫之乐可以贪著。 次观众生,若知求出离,发菩提心、修菩萨行,无上佛果亦终有成就之一日。 若醉生梦死,作生死业,则一期报尽,随业受生,或往人天,或堕恶趣,自无主宰。 应及此未至临命终时,自有智慧、能力、自在,将此生死大事,作一解决。 勿待临时,手忙足乱,一堕三涂,欲求正法,不可得矣。 次当思惟有暇圆满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五浊恶世闻大乘法,尤为希有。 ‘般若经’云:学般若者,从生至生,受用无尽。 生生得生有大般若之处,得遇善知识为说般若法门,具足一切学般若之增上缘,自然喜近善士,乐闻正法,乐修菩萨行。 故今闻此法者应生希有心,常观三业是否顺因果、如佛法,修五戒十善,则不失人天福报,至少获得临命终时,无有忧悔。 更上者,以此功德,回向往生极乐、兜率,则为净土胜因。 再上者,生生常值佛法,为大菩萨之所摄受,最后必蒙佛授记,成佛度生。 最上者,若有大福德一切圆满,依金刚乘,即身成佛,是又殊胜中之殊胜者矣。 然末世福德圆满之根器难得,则以出离心菩提心,如法修行甚深慧广大行,生生常为大菩萨所摄受,乃至究竟成佛,是听‘入中论’者应有之宗趣也。 若以如是心学‘中论’,则宗喀巴大师、月称论师之功德,亦许后人修成也。 正释颂文释归敬颂声闻中佛能王生,诸佛复从菩萨生,大悲心与无二慧、菩提心是佛子因。 初三颂半为论初归敬。 归敬大悲心,亦即归敬具大智之佛菩萨。 归敬诸佛菩萨祖师,求加被故。 又慢山高处无功德水,归敬折服慢心,增功德故。 归敬大悲心者,自利利他功德之源从此出故。 声闻者:谓小乘人闻佛说法声,自证圣果。 又闻菩萨乘法,但为他说,令彼修行证果,而自不修,亦名声闻。 中佛者,辟支佛也。 称中佛者,为适于造颂之音节故。 佛谓觉悟真实,辟支佛觉悟宇宙缘起之真实,故亦称佛。 中者,下越声闻上不逮佛故。 能王者,佛也。 能谓能仁,能断烦恼、出生死、伏四魔、度众生故。 以声闻等亦具此义,故佛称王,别于声闻等。 由佛转四谛及十二因缘轮,而后有声闻缘觉,故声、缘从佛生也。 菩萨值佛转法轮而发心,故菩萨亦从佛生。 但诸佛因地皆曾作菩萨,故因位菩萨为佛亲因。 诸佛初发菩提心,皆由菩萨劝导,如释迦、弥勒,就是由文殊菩萨劝导而发菩提心的,故菩萨为佛增上缘。 以此二义说诸佛从菩萨生。 菩萨复为三法所生,谓大悲心、无二慧及菩提心。 大悲心义,下当释,兹当略释无二慧及菩提心义。 无二慧者,谓观诸法性空,无有实体,不执为有;而是因缘生,亦非断无。 如是观诸法性空缘生如幻之慧,与执诸法实有,众生有我之无明妄执,为正对治,为断烦恼出生死之主力。 菩提心分二:一者胜义菩提心,谓初地以上通达性空,同时发愿利生。 二者世俗菩提心,谓观三界苦,有如火宅,数数思惟,生决定解。 复观众生颠倒,如病热狂,以苦为乐,不知出离。 而此一切众生,皆我父母眷属。 见其受兹无义剧苦,欲为随机设教令出苦海,故愿成佛。 为利众生愿成佛即菩提心,有此心者,即为菩萨。 悲性于佛广大果,初犹种子长如水,常时受用若成熟,故我先赞大悲心。 第二颂显大悲心重要。 分三段:初谓菩萨初发心时,喻如种子。 菩提心为菩萨因,大悲为菩提心因。 若无大悲唯求自了,终不发心趣佛果故。 中谓修菩萨行时,要经三大阿僧祇劫,调伏无数刚强难调众生,难忍能忍,难舍能舍,长时苦行,方成佛果。 若非大悲心之任持,则菩提心有时退失。 喻如种子在田中,若无日光水土,必霉烂腐坏,不能成长。 后谓成佛果时,三身四智,圆满具足,断智二德,究竟成就,而不入涅槃,应机说教,任运度生,尽未来际,亦由大悲。 若无大悲,应入涅槃,不须辛勤作利生事,喻如禾稼长成,忽遇冰雹,不能成熟,或不得受用。 故大悲心初、中、后三时,皆最重要,为大乘佛法之中心。 赞者,以语业敬礼也。 最初说我而执我,次言我所则著法,如水车转无自在,缘生兴悲我敬礼。 此一颂半释大悲心三种差别。 悲以拔苦为体,遍一切众生故曰大。 就所缘境差别分三:谓生缘、法缘、无缘悲。 此颂释生缘悲也。 生缘悲者,谓缘众生而兴之大悲也。 前三句明可悲所由。 谓缘众生初由我名,遂起我执,为生死大根本。 由执我故,于苦乐境遂有取舍之欲而生贪嗔。 由执我故,遂执有属我之物,起我所执。 我之衣食受用等,摄取不舍,追求无已。 于和合境则起贪,不和合境则起嗔。 由贪嗔痴,诸惑随起,造业受苦,流转生死。 于生死中,升沈无主,衰老病死,如四大山,东西南北合围而来,逼迫有情,无可幸免。 惑、业、苦三,往复无已,无明缘行乃至老死,次第流转,喻如水车,循环不息。 又水车降时易升时难,喻如生死中堕恶道易,生善趣难。 有情最初一念误执我故,流转生死,受无义苦。 缘彼无义受苦之众生而兴悲,故称生缘悲也。 众生犹如动水月,见其摇动与性空。 此二句释法缘大悲及无缘大悲。 动水月者,谓风来波起,水中月影由水动故,月影亦动。 众生流转三界,本无实体,唯因业风识浪,而有此影像显现,实无众生,似有众生。 喻如动水月影,刹那摇动无止息故,自性本空现似有故。 众生流转不息,实无似有,亦犹如是。 菩萨通达性空,唯见因缘生灭,无实众生。 众生不达,于水中月,觉为实月;于影及水,见为一物;于无我中见有实我。 由此我执为根,流转生死。 菩萨见众生受此无义之苦,因而兴悲,是为法缘悲。 菩萨又观众生虽无实体,而因不达性空故,仍有生死流转,因果不无。 因此虽不见实有众生,而仍度生不倦,是为无缘大悲。 或释无缘为全空,无所缘众生;若见全空,何由起悲乎? 此意第六品当广释。 释十地诸颂第一菩提心欢喜地佛子此心于众生,为度彼故随悲转,由普贤愿善回向,安住极喜此名初。 此下论文第一品释初欢喜地。 佛子,谓初地菩萨,大悲心、无二慧、菩提心具足,一大阿僧祇劫修行圆满,经资粮加行二位,而入见道位。 此心者,谓证真见道通达一切法无自性之心。 问:既见众生性空,则知历劫修行求度众生,而实无众生可度,一阿僧祇劫,虚作无量难行苦行,当翻然自悔,如人梦坠水中,力求出水。 以用力故,霍然而醒。 则知向来坠水,乃是梦境,实无危险,何必苦求出离。 菩萨见道以后,得无退失利生之心耶? 答:不尔。 菩萨虽见众生性空,而仍有生死流转之众生,极可悲悯,故于无实众生可度中,仍随大悲心转,善巧度生,刹那不息。 唯如是,始不至堕入小乘涅槃。 或问: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若众生无尽,地藏应不成佛;若地藏最后成佛,众生应有尽。 答:众生虽无尽,地藏目中,实已无众生可度,可谓众生已尽。 是故见道后之菩萨,证众生性空;若性空,虽作无量难行苦行度生,而不同地前之不得自在也。 若人不达自性非有,缘起非无之理,或执依他起必须实有,或执一切皆空,乃至父母亦无,此非中观见也。 ‘大般若’处处语空、无所有、不可得,反覆重言之,乃至六百卷之多,似唯空为究竟。 然在弥勒菩萨视之,则为说三智、四加行、五道,一切修行次第之经,故依之造‘现观庄严论’,释‘大般若’修行次第也。 ‘中观论’似偏重说空,以当时之机,于修行次第已无疑故,是以论主唯重破执,但说空理也。 不善学者,遂堕偏空,最上者亦仅成二乘之果,不能成佛。 ‘入中论’纠正此弊,故论初即揭橥大悲。 第六品最后一颂,以胜义世俗二菩提心,喻如鹅王二翼,缺一不可。 此乃是中道义,亦即龙树造‘中论’、佛说‘大般若’之意。 故菩萨真见道后,不以证空而遂入涅槃,为成佛利生故,复发无量大愿。 此无量大愿皆为普贤十大愿摄尽,故初地必须学普贤发愿。 于时空慧已证,行菩萨道之能力已得,能舍一切头目脑髓而无碍,于布施度,圆满自在。 如盲得视,如贫得宝,未足为喻,故名极喜,此为初地。 从此由得彼心故,唯以菩萨名称说。 此下赞初地功德。 此二句赞菩萨名位决定。 彼心谓胜义菩提心。 地前虽有世俗菩提心,仍是凡夫,非真摩诃萨。 至此凡夫地障悉断,胜义福田自此为始,成为大乘真正僧宝,不可复以他名称之,唯可称为菩萨。 菩提萨埵,略翻菩萨。 菩提言觉悟,萨埵言发心。 觉悟真实,发心度生,故曰菩萨。 发大乘心,欲得菩提,亦曰菩萨。 又萨埵言有情,从初发心为利有情,欲得菩提,称为菩萨。 教化有情,使其觉悟,亦称菩萨。 此之菩萨,约胜义菩提心言。 如‘大般若.善勇猛菩萨问会’说,以慧通达诸法真理为菩萨也。 生于如来家族中,断除一切三种结,此菩萨持胜欢喜,亦能震动百世界。 初句赞生如来家功德,成真佛子,决不退转,究竟成佛故。 又所证与佛所证境近似故,名生如来家。 次句赞断德。 结谓烦恼,如绳缠结,系缚有情,不得解脱,障出世间。 初地断者,有三种:谓萨迦耶见、疑、戒禁取。 萨迦耶见,即五恶见之首,或译有见,或译身见,或译坏聚见;众生于五蕴中执我,亦译我见。 而此五蕴色身乃众多不净聚积,心亦刹那迁变不停,念念集起,本非是一。 众生自少至老,刹那变异,一期命尽,终归坏灭,亦非是常。 众生于中,见为一我,日日无异,而起我执。 佛为说‘坏’,破其执常;说‘聚’,破其执一,故翻坏聚,其义为正。 若译身见,心义有阙;若译有见,我义不显;欲存多义,是故不翻。 众生由我执染污,于顺生死流转之法,如蝇逐臭,耽味无已。 闻无我理,顺解脱清净之道,反觉不合口味,格格不入。 故欲求出离,首当断除萨迦耶见。 疑,谓怀疑佛说法是否合于真理,佛说三界皆苦,是否失于悲观消极? 佛说种种解脱之道,是否有解脱可得? 纵有解脱,佛于二千余年前可得,我今是否亦可得? 种种疑问。 所谓‘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今既怀疑不信,不能由信起行,则一切功德,根本无由发生。 然世间农耕未必有收,商贾未必获利,而世之营农商者如故,并不怀疑废舍。 盖由农作获实,商贾致利,其理易晓;修行成佛因果之理,微细难思故。 又现见农商有获利者,而末法之世,无佛及大阿罗汉修行证果之事可现见故。 因此根本怀疑佛法,不能趣行出离之道。 又有虽略能信三宝,而无正知见。 于一法门,无深忍真信,由取巧心,见异思迁。 今从一师,学绿度母,明遇一师,复改学大白伞盖,终无一成。 此之二种,或不趣出离,或趣向不定,皆为解脱之障。 戒禁取者,谓不合佛法非佛所制之戒,执为最胜,能得出离。 禁者,谓身语业决定之规则。 如执杀牲祀天,则得生天。 或如婆罗门谓富者当施,贫者盗亦不犯,是皆不合佛戒者也。 又如持牛戒、持狗戒外道,见牛犬生天,不明其多生福业因果,遂以为食草、不净,能得生天,令弟子亦食草、食不净以为戒,受无义苦。 又有以人身体之头发为赘物,遂以拔发为清净。 或见仙鹤常踡一足,后生天上,遂以常翘一足教诸弟子,此皆邪禁之类。 诸如是等,非道谓道,陷于歧途,亦为解脱之障。 萨迦耶见,能障解脱之欲乐;疑障解脱行之发起;戒禁取则令趣解脱者,不能得正解脱道。 是皆出世间之障碍。 一切者,摄诸微细烦恼。 震百世界者,为初地菩萨神通,亦为初地十二类功德之一,如第六卷广说。 从地登地善上进,灭彼一切恶趣道,此异生地悉永除,如第八圣此亦尔。 诸地所证真空,无有差别,于胜义慧中,安立为地。 菩萨从地至地,如鸟飞空无有行□,故曰善上进也。 又由亲证胜义,始能善巧无误失,故名善上进。 然于胜义慧中,诸地虽无差别,而于世俗谛上,建立诸地差别。 故由福德力之不同,有所断障碍,所成功德,与所圆满波罗密之异。 否则禅宗破三关后,已与诸佛同一鼻孔出气,何须再来搬柴运水乎? 灭彼一切恶趣道者,彼谓地前。 加行位不堕恶趣,唯伏恶趣因果,要证初地,恶趣因果,方得永断。 初地以后若为度生,亦示入恶趣;然由愿力,非业力也。 异生地即凡夫地,不能得圣人之功德故名异生性,在小乘‘俱舍’中名为非得,即未得圣人慧也。 此能障圣果,证圣果时,此即永除。 第八圣为小乘初果向之异名,四果四向为八位,此从阿罗汉果向下数在第八故亦称八人地。 初果依四谛十六心见道,谓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乃至道类智之十六念心,最后道类智之一念,即证初果。 道类忍前,十五念心即八人地。 此引为初地同法喻,以大乘境界难知,小乘易晓故也。 即住最初菩提心,较佛语生及独觉,由福力胜极增长。 此三句显超二乘功德。 最初菩提心,谓初地最初胜义菩提心。 佛语生为声闻异名。 独觉者,谓发解脱心以来,百劫修行,常值佛闻法,深通四谛、五蕴、十二因缘、十二处、十八界、处非处等法门,由慢心故出无佛世,最后生,生上三姓,不从佛闻法,由宿善根力,自能厌俗出家入山修行,观日月迁流,草木代谢,老死无常等事,自能通达有情流转无明为本,断惑证圣,故曰独觉。 又独觉不乐群居,常独来独去。 又独觉不喜喧杂,故不为众生说法,唯为作福田,或现神通,令众生培福信心增长。 即者,谓即唯初发胜义菩提心之菩萨,已胜二乘也。 声闻利根者三生证果,即钝根者,如有于释迦佛世曾发心受持五戒十善,至弥勒时,亦定证圣果。 独觉则百劫修行,亦能证果。 唯大乘菩萨要经三大阿僧祇劫,积集福德资粮,本愿未圆满,佛土未庄严,众生未成熟,不能断烦恼证佛果。 如人但求自身存活,即乞丐亦不难谋一饱;若欲成大事业利益多人,富累巨万,犹感贫乏,是故福德悬殊也。 发世俗菩提心功德,诸经亦多说胜于声、缘,谓彼心缘尽法界众生,咸欲与乐拔苦,一念中于一众生边成一福德资粮,众生无量,一念中福德无量。 虽于睡眠放逸之时,此善根亦继续增长。 若三千大千世界众生悉成轮王,福德不如一声闻;悉成声闻,不如一独觉;悉成独觉,不如一初心菩萨,此所以为胜也。 彼至远行慧亦胜。 此句颂文是说菩萨至七地时,不但以福德胜声、缘,即以智慧之力亦胜声、缘。 七地名远行地。 他宗自唯识以下,皆言初地空慧即胜于二乘。 以二乘唯达人空,不达法空故。 空宗则说三乘空慧平等。 ‘华严经’说乃至八地空慧亦同二乘,而是无相无功用行,七地则是无相有功用行,于第七地般若波罗密多圆满。 又盖以方便波罗密多,故于真如空性,能刹那出入,此则非二乘所能。 故曰初地以上福胜二乘,至第七地时慧亦胜二乘也。 尔时施性最增胜,为彼菩提第一因。 此下赞布施功德。 施性即布施波罗密多。 尔时通达性空,割身肉以施众生,如截树木无异,故能圆满布施。 而此布施,乃成彼无上菩提佛果之第一因。 要福德资粮圆满,始能成就佛慧故;要与众生安乐,始能摄受教化故。 自利利他,皆由布施,故为第一因。 虽施身肉仍殷重,此因能比不现见。 由达空故,虽施身肉,亦无恐惧痛苦犹豫等事,仍殷重爱乐行施。 以此乐施之相为因,能比知其余不可现见之功德,如达空性、断三结等。 彼诸众生皆求乐,若无资具乐非有,知受用具从施出,故佛先说布施论。 此下示不唯菩萨应行布施,二乘、凡夫亦应行施也。 彼者,指菩萨以外之人。 皆求乐者,众生多求五欲乐,苦行外道受诸苦,如尼干子等,亦为求作国王或生天,享五欲乐也。 修离欲外道者,为求禅定乐;二乘为求寂静乐;乃至成佛亦为令众生得无漏乐。 故不求乐之有情,可谓无有。 此处所说乐,偏重五欲乐。 资具即衣食四缘等,在用货币之时代,可以金钱释之。 资具无缺,乃先世福业之报,在家孝父母敬师长,出家承侍三宝乃感此果。 若无因而有果,虚空应出面包,故贫者不可以劫盗而致富也,‘贤愚因缘经’、‘百喻经’等当参看。 佛知正因果,故于六度之中,先为菩萨说布施。 或谓出家之人,未必能施,然仍能持戒,可见六度不必以布施为先。 然而凡持戒者,第一念必先有不贪著心;对于家及五欲境不贪,始能持出家戒;对于资具不贪,始能非义不取,如此等是也。 悲心下劣心粗犷,专求自利为胜者,彼等所求诸受用,灭苦之因皆施生。 悲心下劣之二乘,烦恼未调之粗犷众生,不顾他利,唯以自利为第一义者,其所求灭苦之因,如灭饥寒苦之衣食等受用具,亦皆施之果也。 此复由行布施时,速得值遇真圣者,于是永断三有流,当趣证于寂灭果。 声闻缘觉,要先闻佛说法为因,始能断三有生死之流,而证圣果。 在家人要值遇圣者,尤必以施为增上缘,由以清净信心供佛及僧故,必感真圣者为作福田。 圣者受已,必为说三有过失,令施者如理思惟,自证圣果。 此显二乘出世乐亦由施得。 发誓利益众生者,由施不久得欢喜。 菩萨擐大誓甲,利益众生,由施波罗密圆满,不久即登欢喜地。 由前悲性非悲性,故唯布施为要行。 悲性谓以大悲为体性之菩萨,非悲性谓非以大悲为体性之凡夫、二乘,皆由布施始获其所求之乐,故唯布施为修行要道也。 且如佛子闻求施,思惟彼声所生乐,圣者入灭无彼乐,何况菩萨施一切。 此显菩萨之意乐。 菩萨闻众生来求布施之声,思惟我为施主,能满众生之愿,譬如父母,有大产业,遗其子女,自心快慰,不可名状。 较声闻入寂灭涅槃烦恼寂静之乐,犹为过之。 以彼唯自利,此则既满己布施之愿,亦满彼求乐之愿故。 但闻其声,乐尚如此,何况真能行大布施。 故闻求施语则喜,舒手行施则乐,施已亦复无悔,深生随喜,初、中、后三时,唯是极大殊胜喜乐也。 由割自身布施苦,观他地狱等众苦,了知自苦极轻微,为断他苦勤精进。 此显菩萨布施之堪忍与精进。 地上菩萨布施时,割自身肉,亦无痛苦。 如经云:通达缘起性空者,视割身肉,如剥树皮,菩萨身如药树,一任众生折其枝叶,乃至掘其根株,以疗疾苦,不作是念:此树为我,彼树为他,伤此树时我有苦,伤彼树时我无苦也。 此说布施苦者,如说佛往昔舍身受苦因缘,皆是地前之事。 加行位前,布施意乐未成熟,施身肉等,佛亦不许。 加行位中,意乐久经熏成,能施身肉,然仍有苦。 以如理观故,虽苦能忍受不退。 谓观地狱中苦,如‘菩提道次第’所说八寒八热等狱,人世之苦,无可为喻。 为救彼众多受苦有情,积集福德资粮,须行布施,虽舍身肉,比地狱苦,仍极轻微,如患重病者,欲疗重苦,针灸等痛,亦能忍受。 菩萨为利众生而行布施,虽割自身之肉,其苦亦能忍受,倍增精进。 佛因地中,如斯苦行,极多无量。 施者受者施物空,施名出世波罗密,由于三轮生执著,名世间波罗密多。 此显布施波罗密出世非出世之差别。 空谓如幻,非谓施者受者施物皆无,若以三轮俱无为出世波罗密,一切众生,皆已圆满施度矣。 达三轮性空,施度始能圆满,名出世波罗密。 未见道前行施,不达三轮性空,虽可观想成空,然非实证,尚不得名波罗密。 然以其能断悭贪,与施度相应,又以回向力摄持,亦为成佛之因;由其随顺出世波罗密之故,亦名波罗密。 极喜犹如水晶月,安住佛子意空中,所依光明获端严,破诸重暗得尊胜。 此一颂继以喻显初地功德。 月喻极喜地者有三义:一高尚,二光明,三尊胜。 证性空慧者始达,故高;二菩提心圆满,无量功德庄严,故光明;除诸热恼障品饶益无量众生,故尊胜。 意者,心也。 佛子之心,喻如虚空。 空慧为能依,此心为所依。 以空慧月故,所依之心,如虚空为月所照耀,亦获光明,一切心皆有无量功德庄严也。 暗谓愚痴,慧光能破痴暗。 作大福田,故曰尊胜。 发布时间:2024-03-10 09:10:58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2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