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正果法师:禅宗大意 六 禅宗的五家七派-皈依佛 内容: 正果法师:禅宗大意六禅宗的五家七派正果法师讲述,这里所说的禅宗五家七派,都是指的南宗慧能以下分宗分派的情况。 自初祖达磨五传而至五祖弘忍,之忍下分北宗神秀与南宗慧能二派。 北宗行于北地,数传而绝。 南宗行于南地,普传既广,改变了师弟单传的做法,往往一师传几个弟子,各为一家。 于是愈衍愈繁,禅风遍于全国,各务其师之说,竞自为家,遂为沩仰、临济、曹洞、云门、法眼五家。 七派者,在五家中的临济宗第六代石霜楚圆下分为黄龙慧南与杨歧方会二派,是为五家七派。 其中沩仰早歇,曹洞仅存,而云门、临济、法眼三家,在宋朝还很盛。 到清末民初,临济则遍天下,曹洞仅一角了。 然其宗派的兴衰,非法有强弱,在得人不得人耳。 五家七派之分,唯以家风不同而有差别,不是宗旨或教义有差异。 今将五家分派之系统。 (一)沩仰宗沩仰宗是慧能为代表的禅宗中最先成立的一个宗派,由于此宗的开创者灵佑和他的弟子慧寂,先后在潭州的沩山(今湖南省宁乡县西)、袁州的仰山(今江西省宜春县南),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为沩仰宗。 露佑禅师是福州赵氏子,十五岁依本郡建善寺法常律师出家,于杭州龙兴寺受戒,二十三岁游江西,参礼百丈怀海禅师。 一日侍立至深夜,百丈云:‘汝拨炉中有火否? '师拨云:‘无火。 '百丈起身深拨得少火,举以示之曰:‘此不是火? '师由是发悟,礼谢陈其所解。 百丈曰:‘此乃暂时歧路耳。 经云:欲识佛性义,当观时节因缘。 时节既至,如迷忽悟,如忘忽忆,方省己物不从他得。 故祖师云:悟了同未悟,无心亦无法。 只是无虚妄凡圣等心,本来心法元自备足。 汝今既尔,善自护持。 '仰山慧寂禅师,韶州怀化人,姓叶氏。 年十五欲出家,父母不许。 后二载,师断手二指,跪父母前,誓求正法,以报答父母劬劳之恩,父母乃许。 遂依南华寺通禅师落发,未受具足戒即游方。 初谒耽源,已悟玄旨。 后参沩仰,遂升堂奥。 耽源谓师曰:‘国师(慧忠)当时传得六代祖师圆相,共九十七个,授与老僧。 乃曰:“吾灭后三十年,南方有一沙弥到来,大兴此教,次第传授,无令断绝。 ”我今付汝,汝当奉持。 '遂将其本过与师。 师接得一览,便将火烧却。 耽源一日问:‘前来诸相,甚宜秘惜。 '师曰:‘当时看了便烧却也。 '源曰:‘吾此法门无人能会,唯先师及诸祖祖、诸大圣人方可委悉,子何得焚之? '师曰:‘慧寂一览,已知其意。 但用得不可执本也。 '源曰:‘然虽如此于子即得,后人信之不及。 '师曰:‘和尚若要重录不难,即重集一本呈上,更无遗失。 '源曰:‘然。 '耽源上堂,师出众,作此‘○'相以手托呈了,却叉手立。 源以两手相交,作拳示之。 师进前三步,作女人拜。 源点头,师便礼拜。 参礼沩仰灵佑禅师时,沩问:‘汝是有主沙弥,无主沙弥? '师曰:‘有主。 '曰:‘主在什么处? '师从西过东立,沩知是异人,便垂开示。 师问:‘如何是真佛住处? '沩曰:‘以思无思之妙,返思灵焰之无穷,思尽还源,性相常住,事理不二,真佛如如。 '师于言下顿悟。 自此执侍前后,盘桓十五载(见《五灯会元》卷九。 不久往江陵受具足戒,住夏探究律藏(见《景德传灯录》卷十一)。 沩仰宗的家风,审细密切,师资唱和,事理并行。 体用语似争而默契。 《人天眼目》说:‘沩仰宗者,父慈子孝,上令下从;你欲吃饭,我便捧羹;你欲渡江,我便撑船;隔山见烟,便知是火;隔墙见角,便知是牛。 '亦方圆默契之意。 《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沩仰宗明作用。 '如普请摘茶的时候,沩山问仰山曰:‘终日摘茶,只闻子声,不见子形,请现本形相见。 '仰山摇撼茶树。 沩山说:‘子只得其用,不得其体。 '仰山说:‘未审和尚如何? '沩山良久不语。 仰山说:‘和尚棒某甲吃,某甲棒教谁□吃? '沩山曰:‘放子三十棒。 '此即‘明作用论亲疏为旨'的意趣。 又如《归心录》说:‘沩仰家风,机用圆融,室中验人,句能陷虎。 '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沩仰宗风,父子一家,师资唱和。 语默不露,明暗交驰,体用双彰,无舌人为宗,圆相明之。 '在禅宗五家中,沩仰宗最早兴起,但衰亡也较早。 其法脉流传约一百五十年。 (二)临济宗临济宗是禅宗五家中继沩仰宗之后而成立的一个宗派,由于开创此宗的义玄禅师,在河北镇州(今河北省正定县)的临济院,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就称为临济宗。 临济义玄禅师曹州南华人,姓邢氏,幼负出尘之志,及落发进受具戒,便慕禅宗。 起初在黄檗希运禅师会下随众参侍,行业纯一。 时睦州为第一座,见师行止乃叹曰:‘虽是后生,与众有异。 '遂问:‘上座在此多少时候? '师曰:‘三年。 '州曰:‘曾经参问过和尚吗? '师曰:‘不曾参问,不知问个什么? '州曰:‘何不问堂头和尚,如何是佛法的大意? '师便去。 问声未绝,黄檗便打。 师下来,州曰:‘问话作么生? '师曰:‘某甲问声未绝,和尚便打,某甲不会。 '州曰:‘便更去问。 '师又问,黄檗又打。 如是三度问,三度被打。 遂向州告辞曰:‘早承激劝问法,累承和尚赐棒,自恨障缘,不领深旨。 今且辞去,往诸方行脚参访。 '州曰:‘汝若去,须辞和尚了去。 '师礼拜退。 州先到黄檗处曰:‘问话上座,虽是后生,却甚奇特。 若来辞,方便接引。 已后为一株大树覆荫天下人去在。 '师来日辞黄檗,檗曰:‘不须他去,只往高安滩头参大愚,必为汝说。 '师到大愚,愚曰:‘什么处来? '师曰:‘黄檗来。 '愚曰:‘黄檗有何言句? '师曰:‘某甲三度问佛法的大意,三度被打。 不知某甲有过无过? '愚曰:‘黄檗恁么老婆心切,为汝得彻困,更来这里问有过无过? '师于言下大悟。 乃曰:‘元来黄檗佛法无多子。 '愚掐住曰:‘这尿床鬼子,适来道有过无过,如今却道黄檗佛法无多子。 你见个什么道理? 速道! 速道! '师于大愚肋下筑三拳,愚拓开曰:‘汝师黄檗,非干我事实。 '师辞大愚,却回黄檗。 檗见便问:‘这汉来来去去,有甚了期? '师曰:‘只为老婆心切。 便人事了。 '侍立,檗问:‘甚处去来? '师曰:‘昨蒙和尚慈旨,令参大愚去来。 '檗曰:‘大愚有何言句? '师举述前话。 檗曰:‘遮大愚老汉,待来见与打一顿。 '师曰:‘说甚待见,即今便打。 '随后便掌。 '檗曰;‘这疯癫汉来这里捋虎须。 '师便喝。 檗唤侍者曰:‘引这疯癫汉参堂去。 '后来沩山举此话问仰山云:‘临济当时得大愚力? 得黄檗力? '仰云:‘非但骑虎头,亦解把虎尾。 '临济与黄檗一起栽松时,檗曰;‘深山里栽许多松作甚么? '师曰:‘一与山门作境致,二与后人作标榜。 '说了将锄头打地三下。 黄檗曰:‘虽然如是,子已吃吾三十棒了也。 '师又以锄头打地三下,作嘘嘘声。 黄檗曰:‘吾宗到汝,大兴于世。 '师后住河北镇州临济禅院,学侣云集。 一日,谓普化、克符二上座曰:‘我欲于此建立黄檗宗旨,汝且成褫我。 '二人珍重下去。 三日后,普化却上来问:‘和尚三日前说甚么? '师便打。 三日后克符上来问:‘和尚前日打普化作甚么? '师亦打。 师上堂说:‘汝等诸人,赤肉团上有一无位真人,常向汝诸人面门出入,未证据者看看。 '当时有个僧人问:‘如何是无位真人? '师下禅床把住云:‘道! 道! '僧拟议,师拓开曰:‘无位真人,是什么干屎橛。 '便归方丈。 师接引学人有三玄(三种原则)、三要(三种要点),四料简(四种简别)等施设。 师上堂时说:‘山僧今日见处,与祖佛不别。 若第一句中荐得,堪与祖佛为师。 若第二句中荐得,堪与人天为师。 若第三句中荐得,自救不了。 '僧便问:‘如何是第一句? '师曰:‘三要印开朱点窄,未容拟议主宾分。 '曰:‘如何是第二句? '师曰:‘妙解岂容无著问,沤和争负截流机。 '曰:‘如何是第三句? '师曰:‘但看棚头弄傀儡,抽牵全藉里头人。 '乃曰:‘大凡演唱宗乘,一句中须具三玄门,一玄门须具三要。 有权有实,有照有用。 汝等诸人作么生会? '师小参时指示接引学人方法云:‘有时夺人不夺境,有时夺境不夺人,有时人境两俱夺,有时人境俱不夺。 '诸方目此为四料简。 师接化学人常用棒唱,他说:‘有时一喝如金刚王宝剑,有时一喝如踞地狮子,有时一喝如探竿影草,有时一喝不作一喝用。 汝作么生会? '僧拟议,师便喝。 (见《五灯会元》卷十一)师示众曰:‘我有时先照后用,有时先用后照,有时照用同时,有时照用不同时。 先照后用有人在,先用后照有法在,照用同时,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敲骨取髓,痛下针锥。 照用不同时,有问有答,立宾立主,合水合泥,应机接物。 若是过量人,向未举已前,撩起便行,犹较些子。 '师见僧来,举起拂子。 僧礼拜,师便打。 又有僧来,师亦举拂子。 僧不顾,师亦打。 又有僧来参,师举拂子。 僧曰:‘谢和尚指示。 '师亦打。 师示众曰:‘参禅之人,大须子细。 如宾主相见,便有言论往来。 或应物现形,或全体作用,或把机权喜怒,或现半身,或乘狮子或乘象王,如有真正学人便喝。 先拈出一个胶盆子,善知识不辨是境,,便上他境上作模作样,便被学人又喝,前人不肯放下,此是膏肓之病,不堪医治,唤作宾看主。 或是善知识,不拈出物,只随学人问处即夺,学人被夺,抵死不肯放,此是主看宾。 或有学人应一个清净境,出善知识前,知识辨得是境,把得抛向坑里。 学人言:大好善知识。 知识即云:咄哉! 不识好恶。 学人便礼拜。 此唤作主看主。 或有学人,披枷带锁,出善知识前,知识更与安一重枷锁。 学人欢喜,彼此不辨,唤作宾看宾。 大德,山僧所举,皆是辨魔拣异,知其邪正。 '师云:‘山僧无二法与人,只是治病解缚。 尔取山僧口里语,不如休歇无事去。 '你若能歇得念念驰求心,便与祖佛不别。 '师示众云:‘今时学佛法者,且要求真正见解,若得真正见解,生死不染,去住自由,不要求殊胜,殊胜自至。 '又说:‘大德!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 此不是你久停住处,无常杀鬼,一刹那间,不择贵贱老少。 尔要与祖佛不别,但莫外求。 尔一念清净心光,是尔屋里法身佛! 一念无分别心光,是尔屋里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是尔屋里化身佛。 此三种身,是尔即今目前听法的人,只为不向外驰求,有此功用。 '唐咸通八年(867)丁亥四月十日,将示灭,说传法偈曰:临流不止问如何,真照无边说似他。 离相离名人不禀,吹毛用了急须磨。 复谓众曰:‘吾灭后,不得灭却吾正法眼藏。 '三圣出曰:‘争敢灭却和尚正法眼藏? '师曰:‘已后有人问,你向他道甚么? '圣便喝。 师曰:‘谁知吾正法眼藏,向这瞎驴边灭却。 '言讫,端坐而逝。 塔全身于大名府西北隅,谥慧照禅师,塔曰澄灵。 '临济宗的家风,机用峻烈,自古有‘临济将军,曹洞土民'之称。 意谓临济宗似指挥百万师旅之将军,如以铁锤击石,现火光闪闪之机用。 故《五家参详要路门》说:‘临济宗战机锋。 '指出义玄,最初入处痛快,悟后参禅瞥脱。 虽有五家各立宗旨,但初中后事,头正尾正,中兴如来正法眼藏,明了祖师西来密旨者,只此临济一宗最为至当。 五祖法演禅师说:‘五逆五雷'之喝,一喝之下,头脑破裂,如五逆罪人,为五雷所裂。 其禅之峻烈可知。 凡僧有问,即喝破,或擒住,拓开等。 其接化之热烈辛辣,五家中罕见其比。 如《归心录》说:临济家风,白拈手段,势如山崩,机似电卷。 又《五家宗旨纂要》说:‘临济家风,全机大用,棒喝齐施,虎骤龙奔,星驰电掣。 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 卷舒纵擒,杀活自在。 扫除情见,迥脱廉纤。 以无位真人为宗,或棒或喝,或竖拂明之。 '总起来讲:临济宗接人的方法,单刀直入,机锋峻烈,对学人剿情绝见,使其省悟。 此宗流传最广最久,是同它所具备的这些特点分不开的。 这里引证《人天眼目·临济门庭》之语供学者参考:‘临济宗者,大机大用,脱罗笼,出窠臼。 虎骤龙奔,星驰电激。 转天关,斡地轴,负冲天意气,用格外提持。 卷舒纵擒,杀活自在。 是故示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简、金刚王宝剑、踞地狮子、探竿、影草、一喝不作一喝用、一喝分宾主、照用一时行。 四料简者:中下根人来,夺境不夺法;中上根人来,夺境夺法不夺人;上上根人来,人境两俱夺;出格人来,人境俱不夺。 四宾主者:师家有鼻孔,名主中主;学人有鼻孔,名宾中主。 师家无鼻孔,名主中宾;学人无鼻孔,名宾中宾。 与曹洞宾主不同。 三玄者:玄中玄、体中玄、句中玄。 三要者:一玄中具三要,自是一喝中体摄三玄三要也。 金刚王宝剑者:一刀挥尽一切情解。 踞地狮子者:发言吐气,威势振立,百兽恐悚,众魔脑裂。 探竿者:探尔有师承无师承,有鼻孔无鼻孔。 影草者:一喝中具如是三玄、三要、四宾主、四料简之类。 大约临济宗风不过如此。 要识临济么,青天轰霹雳,陆地起波涛。 '(三)曹洞宗曹洞宗是禅宗五家之一。 由于此宗开创人良价及其弟子本寂先后在江西高安县洞山、吉水县曹山弘扬一家宗风,后世称为曹洞宗。 宗名有两说:一为取六祖慧能所居曹溪及良价所居洞山之名故称曹洞宗;二为取本寂所居曹山及良价所居洞山之名,后人为语音之便,不称洞曹而称为曹洞宗。 实则取曹溪与洞山合称更近于情理。 良价悟本禅师,会稽俞氏子。 幼年从师念《般若心经》,至‘无眼耳鼻舌身意'处,忽以手扪面,问师曰:‘某甲有眼耳鼻舌等,何故经言无? '其师骇然异之,曰:‘吾非汝师。 '即指往五泄山礼胜默禅师披剃。 二十一岁具戒于嵩山后即游方参学。 首诣南泉,泉赞曰:‘此子虽后生,甚堪雕琢。 '次谒沩山,问曰:‘顷闻南阳忠国师有无情说法话,某甲末究其微。 '沩曰:‘阇梨莫记得么? '师云:‘记得。 '沩山云:‘试举看。 '师举了。 沩云:‘我这里亦有,只是难得其人。 '师云:‘乞师指示。 '沩竖起拂子点一点曰:‘会么? '师曰:‘请和尚为某甲说。 '沩云:‘父母所生口,终不为子说。 '师云:‘还有与师同时慕道者么? '沩令见云岩。 师辞,直到云岩请示前话。 岩云;‘不见《弥陀经》云:水鸟树林,悉皆念佛念法也。 '师因有省,乃述偈呈云岩曰:也大奇,也大奇,无情说法不思议,若将耳听终难会,眼处闻声方得知。 一日师问云岩:‘某甲有余习未尽。 '岩曰:‘汝曾作什么来? '师曰:‘圣谛亦不为。 '岩曰:‘还欢喜也未? '师云:‘欢喜则不无,如粪扫堆头拾得一颗明珠。 '师辞云岩,问曰:‘百年后忽有人问,还藐得师真否? 如何只对。 '岩曰:‘但向伊道“只这个是。 ”师沉吟。 岩云:‘价阇梨,承当个事,大须审细。 '师犹涉疑。 后因过水睹影,大悟‘渠正是汝'之旨。 因作偈曰:切忌从他觅,迢迢与我疏,我今独自往,处处得逢渠。 渠今正是我,我今不是渠,应须凭么会,方得契如如。 僧问:‘师寻常人行鸟道,未审如何是鸟道? '师曰:‘不逢一人。 '曰:‘如何行? '师曰:‘直须足下无私去。 '曰:‘只如行鸟道,莫便是本来面目否? '师曰:‘阇梨因甚颠倒! '曰:‘什么处是学人颠倒? '师曰:‘若不颠倒,因甚么却认奴作郎? '曰:‘如何是本来面目? '师曰:‘不行鸟道。 '师因曹山辞别,遂嘱咐曰:‘吾在云岩先师处,亲印《宝镜三昧》,事穷的要,今付与汝。 '词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宜善保护。 银碗盛雪,明月藏鹭,类之弗齐,混则知处。 意不在言,来机亦赴,动成窠臼,差落顾伫。 背触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属染污。 夜半正明,天晓不露,为物作则,用拔诸苦。 虽非有为,不是无语。 如临宝境,形影相睹。 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婴儿,五相完具。 不去不来,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无句,终不得物,语来正故。 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 如荎草味,如金刚杵。 正中妙挟,敲唱双举。 通宗通途,挟带挟路。 错然则吉,不可犯忤。 天真而妙,不属迷悟。 因缘时节,寂然昭著。 细入无间,大绝方所,毫忽之差,不应律吕。 今有顿渐,缘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规矩。 宗通趣极,真常流注。 外寂中摇,系驹伏鼠,先圣悲之,为法檀度。 随其颠倒,以缁为素。 颠倒想灭,肯心自许。 要合古辙,请观前古。 佛道垂成,十劫观树,如虎之缺,如马之□。 以有下劣,宝几珍御。 以有惊异,狸奴白牯。 羿以巧力,射中百步。 箭锋相直,巧力何预。 木人方歌,石女起舞。 非情识到,宁容思虑。 臣奉于君,子顺于父。 不顺非孝,不奉非辅。 潜行密用,如愚若鲁。 但能相续,名主中主。 师作《五位君臣颂》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 莫怪相逢不相识,隐隐犹怀昔日嫌。 分明觌面别无真,休更迷头犹认影。 正中来,无中有路出尘埃。 但能不触当今讳,也胜前朝断舌才。 兼中至,两刃交锋要回避。 好手犹如火里莲,宛然自有冲天志。 兼中到,不落有无谁敢和。 人人尽欲出常流,折合还归炭里坐。 依曹山本寂的解释,正者是体、是空、理是:偏者是用、是色、是事。 正中偏是背理就事,从体起用,偏中正是舍事入理,摄用归体;兼是正偏兼带,理事混融,内外和合,非染非净,非正非偏。 洞巳为了广接上、中、下三根,因势利导,从事理各别交涉的关系上,根据《宝境三昧》所说:‘重离六爻,偏正回互,叠而为三,变尽成五'之意立正偏五位以接引、勘验学人。 总起来讲,五位有四种:正偏、功勋、君臣、王子。 其中正偏五位,功勋五位都是良价的创说,君臣五位,王子五位,则为曹山本寂禅师所立。 曹洞宗的五位,诸祖语录中大都有所解说。 除意义大体相同外,也互有指责,以己说为正,以他义为非者。 特详者如《大正藏》第八十二卷的《报恩编》,于五位立说‘洞上五位辨的',广辨五位大义,非他所说,以己说为正。 乐广知者,可取阅读。 今引《佛学大辞典》第四册所说,以供参考。 ‘洞山良价禅师为广接上中下之三根而开五位。 其法从《易》之卦爻而来。 先以阴阳之爻如下相对。 — 正也、体也、君也、空也、真也、理也、黑也。 --偏也、用也、臣也、色也、俗也、事也、白也。 取离卦回互叠变之而为五位。 先言变叠之次第,则离卦如,第一重之,则为重离卦。 第二取重离卦中之二爻,加于上下,则为中孚卦。 第三取中孚卦中之二爻,加于上下,则为大过卦,更取其中之二爻,加于上下,则还于前之重离卦,故三变而止。 《宝镜三昧》谓之‘叠而为三'。 次取单离,以其中爻回于下,则为巽卦,以中爻回于上,则为兑卦,依之而成前后之五卦。 《宝镜三昧》谓之‘变尽成五'。 以此五卦判证修之浅深,名为功勋之五位;示理事之交涉,名为君臣之五位。 功勋之五位,为洞山之本意;君臣之五位,为曹山之发明。 又由卦爻之形而图黑白之五位,是亦洞山之发明。 巽卦君住正中偏兑卦臣位偏中正大过卦君视臣正中来中孚卦君视臣正中来重离卦君臣合兼中到第一正中偏,正者,体也、空也、理也;偏者、用也、色也、事也。 正中之偏者,正位之体处,具偏用事相之位也。 是能具为体,所具为用,故以能具之体,定为君住。 是君臣五位之君位也。 学者始认体具之用,理中之事,作有为修行之位,为功勋五位之第一位。 配于大乘之阶位,则与地前三贤之位相当。 第二偏中正,是偏位之用具正位之体之位也。 因之以能具之用定为臣位,即君臣五位之臣位也。 在修行上论之则为正认事具之理用中之体,达于诸法皆空真如平等之理之位,即大乘之见道也。 第三正中来,是有为之诸法如理、随缘、如性缘起者,即君视臣之位也。 学者于此,如理修事,如性作行,是与法身菩萨由初地至七地之有功用修道相当者。 第四偏中至(一本作兼中至,《林间录》以之为大谬),是事用全契于体,归于无为者,即臣向君之位也。 学者于此终日修而离修念,终夜用而不见功用,即由八地至十地之无功用修道位也。 第五兼中到,是体用兼到,事理并行者。 即君臣合体之位,而最上至极之佛果也。 已上就法而论理之回互,为君臣之五位,就修行上而判浅深,为功勋之五位。 《五灯会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禅师》章载:‘师因僧问五位君臣旨诀,师曰:“正位即空界,本来无物。 偏位即色界,有万象形。 正中偏者,背理就事。 偏中正者,舍事入理。 兼带者,冥应众缘,不堕诸有,非染非净,非正非偏,故曰虚玄大道,无著真宗。 从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当详审辨明。 君为正位,臣为偏位。 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视臣是正中偏。 君臣道合是兼带语。 ”'兼带者,言兼中到之一位。 白隐之《五家参详要路门》曰:‘却怪大圆镜智光黑如漆,此道正中偏一位,于此入偏中正一位,修宝镜三昧多时,果证得平等性智,初入理事无碍法界境致,行者以此不为足,亲入正中来一位,依兼中至真修,获得妙观察智、成所作智等四智。 最后到兼中到一位,折合还归炭里坐。 '黑白之五相,《五灯会元》以第四偏中至作纯白,第五兼中到造纯黑者非也(是由偏中至误为兼中至而来)。 洞山之作有五位显诀,五位逐位颂,功勋五位颂。 曹山之作,有解释洞山五位显诀、五位旨诀、黑白五相偈。 '师又向曹山说:‘末法时代,人多干慧,若要辨验真伪,有三种渗漏:一曰见渗漏,机不离位,堕在毒海。 二曰情渗漏,滞在向背,见处偏枯。 三曰语渗漏,和妙失宗,机昧终始。 浊智流转于此三种,子宜知之。 '(《五灯会元》卷十三)曹山本寂禅师拜受而去。 唐咸通十年(869)三月,师命剃发澡身披衣,击钟俨然坐化。 时大众号痛不止,师忽开目谓众曰:‘出家人心不附物,是真修行,劳生惜死,哀悲何益。 '复令主事办愚痴斋,众犹慕恋不已,延至七日,食具方备,师亦随众斋毕。 乃曰:‘僧家之事,大率临行之际,忽须喧动。 '遂归丈室,端坐长往。 寿六十有三,腊四十二。 谥悟本禅师,塔曰慧觉。 曹山本寂禅师,福建泉州莆田县人,俗姓黄,少业儒学,十九岁往福州灵石出家。 二十五受具足戒,不久即参谒洞山良价禅师。 山问:‘阇梨名什么? '对曰:‘本寂。 '山曰:‘向上更道。 '师曰:不道。 '山曰:‘为什么不道? '师曰:‘不名本寂。 '洞山深器之,自此入室,密印所解。 盘桓数载,乃辞洞山。 洞山问:‘什么处去? '师曰:‘不变异处去。 '洞山曰:‘不变异处岂有去耶? '师曰:‘去亦不变异。 '乃辞去。 山密授洞山宗旨,师拜受而别。 遂至曹溪礼慧能六祖塔。 后还止江西吉水,大众请开法。 因追念六祖的遗风,便把所住吉水汕改名为曹山,后又居荷玉山。 二处法席,学者云集。 有僧问:‘于相何真? '本寂说:‘即相即真。 '又有僧问:‘幻本何真? '本寂说:‘幻本元真。 '又问:‘当幻何显? '本寂说:‘即幻即显。 '这是曹山为启发上机而说的道理。 僧问:‘学人通身是病,请师医。 '师曰:‘不医。 '又问曰:‘为什么不医? '师曰:‘教汝求生不得,求死不得。 '师作四禁偈曰:‘莫行心处路,不挂本来衣,何须正凭么,切忌未生时。 '师有三种堕:‘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断声色,三者不受食。 '有稠布衲问:‘披毛戴角是什么堕? '师曰:‘是类堕。 '曰:‘不断色声是什么堕? '师曰:‘是随堕。 '曰:‘不受食是什么堕? '师曰:‘是尊贵堕。 '问:‘沙门岂不是具大慈悲的人? '师曰:‘是。 '又曰:‘忽遇六贼来时如何? '师曰:‘亦须具大慈悲。 '曰:‘如何具大慈悲? '师曰:‘一剑挥尽。 '曰:‘尽后如何? '师曰:‘始得和同。 '师示人偈曰:从缘荐得相应疾,就体消停得力迟,瞥起本来无处所,吾师暂说不思议。 问:‘学人十二时中如何保任? '师曰:‘如经蛊毒之乡,水也不得沾著一滴。 '僧举:‘有人问香严如何是道? '答曰:‘枯木里龙吟。 '曰:‘如何是道中人? '答曰:‘骷髅里眼睛。 '学人不会,后问石霜:‘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石霜云:‘犹带喜在。 '又问:‘如何是骷髅里眼睛? '石霜说:‘犹带识在。 '师因而颂曰:枯木龙吟真见道,髑髅无识眼初明。 喜识尽时消息尽,当人那辨浊中清。 其僧复问师:‘如何是枯木里龙吟? '师曰:‘血脉不断。 '曰:‘如何是沩髅里眼睛? '师曰:‘干不尽。 '曰:‘未审还有得闻者无? '师曰:‘尽大地未有人不闻。 '曰:‘未审枯木里龙吟是何章句? '师曰:‘不知是何章句,闻者皆丧。 '天复辛酉(901)夏夜,师问知事僧:‘今日是儿何日月? '曰:‘六月十五。 '师曰:‘曹山平生行脚到处,只管九十日为一夏。 明日辰时行脚去。 '及时,焚香宴坐而化。 寿六十有二,腊三十七。 门人树塔于山之西阿,谥元证禅卷,塔曰福圆。 曹洞宗的家风:《五家参详要路门》说为‘究心地',即丁宁绵密。 《十规论》说敲唱为用,即师徒常相交接,以回互不回互之妙用,使弟子悟本性真面目,是极其亲切之手段,宗虱可称绵密。 丛林有‘临济将军,曹洞士民之说,意谓曹洞接化学人,似是精耕细作田土的农夫,绵密回互,妙用亲切,这也是曹洞宗接化学人的一种特色。 (四)云门宗云门宗是中国禅宗五家之一。 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偃在韶州五家山(今广东乳源县北)的光泰禅院(今名大觉禅寺),举扬一家宗风,后世就称它为云门宗。 《五灯会元》卷十五说,韶州云门山光泰院文偃禅师,嘉兴人也,姓张氏。 幼依空王寺志澄律师出家。 及长,落发禀具于毗陵坛,侍澄数年,探穷律部。 以己事未明,往参睦州。 州才见来,便闭却门。 师乃扣门。 州曰:‘谁? '师曰:‘某甲。 '州曰:‘作甚么? '师曰:‘己事未明,乞师指示。 '州开门一见便闭却。 师如是连三日扣门,至第三日,州开门,师乃拶入,州便擒住曰:‘道! 道! '师拟议,州便推出曰:‘秦时□轹钻。 '遂掩门,损师一足。 师从此悟入。 州指见雪峰。 师到雪峰庄,见一僧乃问:‘上座今日上山去耶! '僧曰:‘是。 '师曰:‘寄一则因缘,问堂头和尚,只是不得道是别人语。 '僧曰:‘得。 '师曰:‘上座到山中见和尚上堂,众才集便出,握腕立地曰:“这老汉项上铁枷,,何不脱却? ”'其僧一依师教。 雪峰见这僧与么道,便下座拦胸把住曰:‘速道! 速道! '僧无对。 峰拓开曰:‘不是汝语。 '僧曰:‘是某甲语。 '峰曰:‘侍者将绳棒来。 '僧曰:‘不是某语,是庄上一浙中上座教某甲来道。 '峰曰:‘大众去庄上迎取五百人善知识来。 '师次日上雪峰,峰才见便曰:‘因甚么得到与么地! '师乃低头,从兹契合。 温研积稔,密以宗印授焉。 '后来历访洞岩、疏山、曹山、天童、归宗、灌溪等处,最后往曹溪礼六祖塔,便到灵树如敏处,如敏很器重他,请他为首座,最后便继承如敏的法席,晚年移住云门光泰禅院,恢宏法化。 有《云门匡真禅师广录》三卷,法嗣有香林澄远,德山缘密等六十一人。 《指月录》卷二十一说:‘南汉乾和七年(949)四月十日端坐示寂。 迨北宋乾德元年(963),雄武军节度推官阮绍庄,梦师以拂子招曰:寄语秀华宫使特进李托,我在塔久,可开塔乎? 托时奉使韶州,监修营诸寺院。 因得绍庄之语,奏闻,诏迎师肉身内宫供养。 启塔颜貌如昔,须发犹生。 自南汉乾和七年(949),至宋乾德元年(963),盖十七年矣。 留京师月余,仍送还山。 云门宗旨有三句、一字关及顾、鉴、咦三字旨。 师重视一切现成、‘即事而真'的石头希迁思想。 上堂,师每顾见僧即曰:‘鉴'。 僧欲酬之,则曰:‘咦'。 率以为常。 故门弟子目之为‘顾、鉴、咦'。 德山缘密禅师,删去‘顾字,但以鉴咦二字为颂,谓之抽顾颂。 禅学者认为,顾鉴咦三字是云门宗旨,必须亲切参究才能体会。 上堂说:‘函盖乾坤,目机殊两,不涉世缘,作么生承当? '众无对。 自代曰:‘一镞破三关。 '后来他的法嗣德山缘密把它析为‘三句',即函盖乾坤句,截断众流句,随波逐流句。 颂初句云:‘乾坤开万象,地狱及天堂,物物皆真现,头头总不伤。 '恰当地说明了一切现成的见解。 因函盖乾坤,即本真本空,一色一味,凡有语句,无不包罗,不待踌躇,全该妙体。 师语函盖相合,立使学人悟旨。 截断众流、随波逐流二句,则是说他接引学人的教学方法。 云门经常用截断众流的方法接引人,每用一语一字,蓦地截断葛藤,使问者转机,无所用心,立悟世谛门中一法不立。 例如有僧问:‘如何是佛? '师曰:‘乾矢橛。 '又有僧问:‘不起一念,还有过也无? '师曰:‘须弥山。 '可谓奔流突止之概。 他还常用一字回答问者,如僧问:‘如何是云门剑? '师回答说:‘祖。 '问:‘如何是禅? '回答说:‘是。 '问:‘如何是云门一路? '师答说:‘亲。 '问:‘如何是正法眼? '回答说:‘普。 '问:‘三身中那身说法? '答曰:‘要。 '当时禅学者称为一字关。 《五家参详要路门》评云门为‘择言句'。 法演禅师评云门下之事为‘红旗闪烁'。 都是说他言悟顿机的作用、宗旨、家风。 总起来说,此宗家风,孤危险峻,简洁明快。 其接化学人,不用多语饶舌,于片言只句之间,超脱意言,不留情见。 以无伴为示,或一字或多语,随机拈示明之。 (五)法眼宗法眼宗是禅宗五家之一。 由于此宗的开创者文益禅师圆寂后,南唐中主李璟给以大法眼禅师的称号,后世遂称此宗为法眼宗。 文益(885—958)是青原下第八世,余杭人,姓鲁氏。 七岁依新定智通院全伟禅师出家,於越州开元寺受具足戒后,到明州 山育王寺从律师希觉学律,复旁探儒家典籍。 既而玄机顿发,抛掉一切杂物,振锡南迈,抵福州参长庆禅师,无所契悟,乃同绍修、法进三人游方参学。 路过漳州,值遇天雪,暂时住在城西的地藏院,因而参谒玄沙师备的法嗣罗汉桂琛,琛问师曰:‘此行住往? '师曰:‘行脚去。 '琛曰:‘作么生是行脚事? '师曰:‘不知。 '琛曰:‘不知最亲切。 '雪霁辞去,琛送出门,问曰:‘上座寻常说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乃指庭下片石曰:‘且道此石在心内? 在心外? '师曰:‘在心内。 '琛曰:‘行脚人著甚么来由,安片石在心头? '师窘无以对,即放衣包,依琛席下求抉择。 经一月余,每日呈见解,说道理。 琛语言之曰:‘佛法不凭么。 '师曰:‘某甲词穷理绝也。 '琛曰:‘若论佛法,一切现成。 '师于言下大悟。 后至临川崇寿院,开堂接众。 僧慧超问:‘如何是佛? '师曰:‘汝是慧超。 '生法师曰:‘敲空作响,击木无声。 '师忽闻斋橹声,谓侍者曰:‘还闻么? 适来若闻,如今不闻,如今若闻,适来不闻,会么? '师尝指竹问僧曰:‘还见么? '曰;‘见。 '师曰:‘竹来眼里? 眼到竹边? '曰:‘总不与么。 '师笑曰:‘死急作么。 '因开井被沙塞泉眼,师曰:‘泉眼不通,被沙碍,道眼不通,被什么碍? '僧无对。 师代曰:‘被眼碍。 '问:‘十二时中如何行履,即得与道相应? '师曰:‘取舍之心成巧伪。 '问:‘如何是沙门所重处? '师曰:‘若有纤毫所重,即不名沙门。 '如则监院在师会中,却不曾家庭请入室。 一日师问云:‘则监院何不来入室? '则云:‘和尚岂不知,某甲于青林处,有个入头。 '师云:‘汝试为我举看。 '则云:‘某甲问如何是佛? '林云:‘丙丁童子来求火。 '师云:‘好语。 恐尔错会,可更说看。 '则云:‘丙丁属火,以火求火;如某甲是佛,更去觅佛。 '师云:‘监院果然错会了也。 '则愤而起单渡江去。 师云:‘此人□若回可救,若不回救不得也。 '则到中路自思忖云,他是五百人善知识,岂可赚我耶? 遂回再参。 师云:‘尔但问我,我为尔答。 '如则便问:‘如何是佛? '师云:‘丙丁童子来求火。 '则于言下大悟。 这段公案,久参者一举便知落处。 法眼下谓之箭锋相拄更不用五位君臣、四料简等,一句便见,当阳便透;若向句下寻思,卒摸索不著。 师出世有五百众,此时佛法大兴,当时天台山德韶禅师,久依疏山,自谓得旨。 乃集疏山平生文字,领众行脚。 至师会下,他不去入室参□请,只令学人随众入室。 一日师升座,有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师曰:‘是曹源一滴水。 '其僧惘然而退。 韶在众中闻之,忽然大悟。 后出世承嗣。 有颂呈云:‘通玄峰顶,不是人间,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师印可曰:‘只这一颂,可继吾宗。 '并告曰:‘子后有王侯敬重,吾不如汝。 '后德韶果为吴越国师。 法眼宗的宗风,简明处似云门,稳密处类曹洞。 其接化之卜吾句似颇平凡,而句下自藏机锋,有当机觌面而能使学人转凡入圣者。 《五家参详要路门》说:‘法眼宗先利济。 '直论箭锋相拄,是其家风。 一句下便见,当阳便透。 随对方人之机宜,接得自在,故说为‘先利济。 '《人天眼目》卷四曰:‘法眼宗者,箭锋相拄,句意合机;始则行行如也,终则激发。 渐服人心,削除情解,调机顺物,斥滞磨昏。 '此亦先利济的意思。 《归心录》说:‘法眼宗风,对症施药,垂机顺利,扫除情解。 '又《五家宗旨纂要》说:‘法眼宗家风,则闻声悟道,见色明心。 句里藏锋,言中有响。 三界唯心为宗,拂子明之。 '师前后三坐道场,朝夕演旨。 时诸方丛林,咸遵风化,异域有慕其法者,涉远而至。 师调机顺物,斥滞磨昏,皆应病与药,随根悟入者,不可胜纪。 以周显德五年戊午(958)七月十七日示疾,李后主驾至慰问。 闰月五日剃发沐身告众讫,跏趺而逝,颜貌如生。 世寿七十有四,戒腊五十四。 于江宁县丹阳起塔,谥大法眼禅师,塔曰无相。 法嗣有德韶(吴越国师)、文遂、慧炬(高丽国师)等十三人,各化一方。 有《金陵清凉院文益禅师语录》一卷及文益自撰《宗门十规定论》等行世。 法眼宗在宋初极其隆盛,后即逐渐衰微,到宋代中期,法派遂绝,时间不过一百年。 法眼禅师的《宗门十规论》,说四家宗风,其时尚无四家五家的名称,但已有门户之见。 自宋以后,揭出五家宗名者,以契嵩的《传法正宗记》为开始什么此外《人天眼目》、《普灯录》、《五灯会元》、《五家正宗赞》、《续传灯录》、《会元续录》、《佛祖统纪》、《佛祖通载》等书,亦说五家区别。 (六)杨歧派杨歧派是是禅宗五家临济下面的一个支派。 由于此派的创始人方会在袁州杨歧山(今江西省萍乡县北)举扬一宗家风,后世就称其为杨歧派。 袁州杨歧方会禅师(992—1046),袁州宜春人,姓冷氏,是临济下第八世。 二十岁时,到筠州(今江西省高安县)九峰山投师剃发出家。 阅读经典,心融神会,又能折节参学。 慈明住南原时,师住依参。 及明迁石霜,师亦随往,并自请总院事。 依之虽久,然未有省发。 每次咨参,明辄曰:‘库司事繁,且去。 '他日又问。 明曰:‘监寺异时儿孙遍天下在,何用忙为? '一日,明适出,值雨作。 师侦之小径,既见,遂扭住曰:‘这老汉今日须与我说。 不说打你去。 '明曰:‘监寺知是般事便休。 '语未卒,师大悟,即拜于泥途。 问曰:‘狭路相逢时如何? '明曰:‘你且躲避,我要去那里去。 '师归,来日具威仪,诣方丈礼谢。 明呵曰:‘未在。 '慈明饭后经常游山经行,禅学者想问道,多失所在,师窥其出未远,即打鼓集众,明遽还,怒曰:‘作什么? '师曰:‘晚参。 '明遂示众,丛林因号‘晚参。 '一日,明上堂,师出问:‘幽鸟语喃喃,辞云入乱峰时如何? '明曰:‘我行荒草里,汝又入深村。 '师曰:‘官不容针,更借一问。 '明便喝。 师曰:‘好喝。 '明又喝,师亦喝。 明连喝两喝,师礼拜。 明曰:‘此事是个人方能担荷。 '师拂袖便行。 一日慈明问师:‘马祖见让师便悟去,且道迷却在什么处? '师曰:‘要悟即易,要迷即难。 '一日师示众罢下座,九峰勤和尚把住云:‘今日喜得个同参。 '师曰:‘作么生是同参底事? '曰:‘九峰牵犁,杨歧拽耙。 '师曰:‘正凭么时,杨歧在前,九峰在前? '勤拟议,师拓开曰;‘将谓同参,元来不是。 '问来僧曰:‘云深路僻,高驾何来? '曰:‘天无四壁。 '师曰:‘踏破多少草鞋? '僧便喝。 师曰:‘一喝两喝后,作么生? '曰;‘看这老和尚著忙。 '师曰:‘拄杖不在,且坐吃茶。 '示众云:‘身心清净,诸境清净。 诸境清净,身心清净。 还知杨歧老也落处么? 河里失公河里摝。 '杨歧的根本思想,是临济正宗,重在一切现成。 所以《续传灯录》说他接化学人□,提纲振领和云门文偃相类似;又说他勘验学者的机锋类似南院慧颙,他兼具临济、云门两家的风格。 当时称他兼百丈怀海、黄檗希运之长,双得马祖的大机大用,谓其宗如龙。 洪觉范赞曰:‘会如玉人之治璠玙,碔砆废矣。 故其子孙皆光明照人,克旺其家,盖碧落碑无膺也。 '《五家正宗》卷二赞曰:‘神机颖悟,逸气轩渠……斤削铿锵,拟石匠之击墁垩;钳锤妙密,如玉人之治璠玙。 '庆历六年(1046)移住潭州云盖山海慧寺。 皇佑改元(1049)示寂,塔于云盖,有《杨歧方会和尚语录》、《杨歧方会和尚后录》各一卷。 嗣法弟子有十二人,以白云守端、保宁仁勇为上首。 杨歧派后期恢复了临济旧称,所以临济后期的历史,也就是杨歧派的历史。 此派禅法,在宋元两代传入日本,创行别派,在日本镰仓时代禅宗二十四派中,有二十派皆出于杨歧法系。 (七)黄龙派黄龙派,是禅宗临济下的一个支派。 此派开创者为慧南,在隆兴(今江西省南昌市)黄龙山举扬一家的宗风,后世就称其为黄龙派。 黄龙慧南(1002—1069)禅师,是临济下八世,信州玉山(今江西玉山县)章氏子,童年不吃荤、不嬉戏。 年十一出家,十九岁受具足戒。 依泐潭怀澄禅师学云门禅,受泐潭印证,今分座接物,名振诸方。 临济宗人云峰文悦见之叹曰:‘南有道之器也,惜未受本色钳锤耳! '偶然会元峰文悦禅师同游西山,夜间谈论云门法道,因问泐潭所授之旨,师言其要。 峰曰:‘澄公虽是云门之后,法道异矣。 '师诘其所以异,峰曰:‘云门如九转丹砂,点铁成金。 澄公如药汞银,徒可玩,入煆则流去。 '师怒,以枕投之。 明日,峰谢过。 又曰:‘云门气宇如王,甘死语下乎? 澄公有法授人,死语也。 死语,其能活人乎? '语讫,即背去,师挽之曰:‘若如是,则谁可汝意? '峰曰:‘石霜圆手段出诸方,子宜见之,不可后也。 '师默计之曰:‘悦师翠岩,使我见石霜,于悦何有哉! '即造石霜。 中途闻慈明不事事,慢侮丛林,遂不往,登衡岳,谒福严贤,贤命掌书记。 不久贤圆寂,郡守以慈明补之。 师心喜,且欲观其人,以验云峰之言。 明既至。 贬剥诸方,斥为邪解。 而泐潭密付之旨,皆在所斥中,师为之气索。 乃曰:‘大丈夫为此事求抉择,岂可置疑胸中。 '遂造其室怀香求指示。 明曰;‘书记领徒游方,借使有疑,可坐而商略。 '师哀恳愈切。 明曰:‘公学云门禅,必善其旨。 如云放洞山三顿棒,是有吃棒分,无吃棒分? '师曰:‘有吃棒分。 '明色庄而言曰:‘从朝至暮,雀噪鸦鸣,皆应吃棒。 '明即端坐,受师炷香作礼。 明复问曰:‘如汝会云门意旨,则赵州道:台山婆子,我为汝勘破了也。 且那里是他勘破婆子处? '师汗下不能答。 次日又诣,明诟骂不已。 师曰:‘骂岂慈悲法施邪? '明曰:‘你作骂会那? '师于言下大悟。 作颂日:‘杰出丛林是赵州,老婆勘破没来由。 而今四海清如镜,行人莫与路为仇。 '呈慈明,明以手指‘没'字,师为易‘有'字。 明点头印证之。 后来在同安(今福建同安县)崇胜禅院开法,初受请日,泐潭遣僧来审,师提唱之语,有曰:‘智海无性,因觉妄而成凡;觉妄无虚,即凡心而见禅。 便尔休去,将谓同安无折合,随汝颠倒所欲? 南斗七,北斗八。 '僧归,举似澄,澄不择。 自是泐潭旧好绝矣。 既而又移住庐山归宗寺。 上堂:‘道远乎哉? 触事而真;圣远乎哉? 体之即神。 '乃拈拄杖曰:‘道之与圣,总在归宗拄杖头上。 汝等诸人,何不识取? 若也识得,十方刹土不行而至,百千三昧无作而成。 '他这样指示,揭出临济宗‘触事而真'的见解。 不久他又移住筠州(今江西万安县)黄檗山,有开示说:‘道不用修,但莫污染。 禅不假学,贵在息心。 心息故,心心无处。 不修故,步步道场。 无虑,则三界可出,不修,则无菩提可求。 '因化主归,上堂:‘世间有五种不易:一化者不易,二施者不易,三变生为熟者不易,四端坐吃者不易,更有一种不易是甚么人? '良久云:‘□! '便下座。 宋景佑三年(1036),在隆兴黄龙山振兴禅宗,自言:‘黄龙出世,时当末运,击将颓之法鼓,整已坠之玄纲。 '法席盛极一时。 师室中常问僧曰:‘人人尽有生缘,上座生缘在何处? '正当问答交锋,却复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 '又问:‘诸方参请,宗师所得? '却复垂足曰:‘我脚何似驴脚? '三十余年,示此三问,学者莫能契其旨。 天下丛林目之为黄龙三关。 师颂曰:‘生缘断处伸驴脚,驴脚伸时佛手开。 为报五湖参学者,三关一一透将来。 '熙宁己酉(1069)三月七日午时,端坐示寂。 阇维得五色舍利,塔于前山,谥普觉禅师。 有《黄龙禅师语录》等行世。 嗣法弟子有八十三人,其中黄龙祖心、宝峰克文、东林常总等,门叶繁茂,形成了黄龙一派。 慧南初学云门,经云峰文悦指点而参石霜大悟,明了以死句教人的错误。 但在接引学人方法上,还是参用云门的宗风。 因此,门庭严峻,人喻之如虎。 如南州居士潘兴尝问师设三关所以? 慧南说:‘已过关者,掉臂径去,安知有关吏;从关问可否,此未过关者也。 '可见其设三关的机用,是要学人触机即悟,而不应死于句下。 黄龙派流传最广的有祖心、克文、常总三系,其中除祖心系灵源惟清六传而得日本明庵荣西而传域外,其余大都一二世而绝。 黄龙派的兴起到衰竭,止一百多年而已。 发布时间:2024-03-12 09:15:40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2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