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法师:法语教育篇-皈依佛 内容: 印光法师:法语教育篇印光法师讲述,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六(四九页)人家欲兴,必由家规严整始。 人家欲败,必由家规颓废始。 欲子弟成人,须从自己所作所为,有法有则,能为子弟作榜样始。 此一定之理。 今欲从省事省力处起手,当以因果报应为先入之言。 使其习以成性,庶后来不至大有走作。 此淑世善民,齐家教子之第一妙法也。 增广文钞卷一复永嘉某居士书四(六二页)兹知欲居通州之意。 虽志在成就子弟,而不知子弟之成,唯在家教。 凡属子女,必须从幼教以孝弟忠信,勤俭温恭。 至其长而入学读书,方有受益之基。 倘自幼任性而惯。 且无论无天姿无善教。 即有天姿有善教,亦只成得个文字工人,儒门败类而已。 世有才高北斗,学富五车,而其所作所为,皆仗此聪明,以毒害生灵,毁灭道义者。 其原皆由初无家教以为之肇也。 文王刑于寡妻,至于兄弟,以御于家邦。 与大学欲治天下国家者,必从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而起,同一臭味。 此儒门教人希圣希贤之无上秘诀。 舍是而求,皆其末耳。 为今之计,子女当能言语知人事时,即于家庭先令认字块。 (女子虽不必令其造大学问、断不可不识字、不通文理、母尚宜胎教、若识字通文理、则所生子女、便易为学矣、)每一块纸方,祇写一字,不可两面俱写。 若两面写,则便同记口歌矣。 日限几字,每日将认过熟字,又须遍认一二过。 不上年余,便认许多。 后读书时,凡读过者,通皆认得,不致有祇记口歌之弊。 凡彼力能为者,必须令其常做以习勤。 (如洒扫执侍等)凡饮食衣服,勿令华美。 但凡抛撒五谷及损坏什物,无论物之贵贱轻重,必须告其来处不易,及折福损寿等义。 倘再如此,定遭扑责,决不放过。 如此则自能俭约,断不至奢侈暴殄。 及能读书,即将阴骘文,感应篇,令其熟读,为其顺字面讲演之。 其日用行为,合于善者,则指其二书之善者而奖之。 合于不善者,则指其二书之不善者而责之。 (彭二林居士家、科甲冠于江浙、历代以来、遵行二书、其家状元甚多、然皆终身守此不替、)如金入模,如水有堤。 岂有不能成器,仍旧横流之理乎。 人之为人,其基在此。 此而不讲,欲成全人,除非孟子以上之天姿则可矣。 然读书之时,不可即入现设学校。 宜合数家请一文行兼优深信因果之师,令其先读四书及五经耳。 待其学已有几分,举凡文字道理,皆不被邪说俗论所惑。 然后令其入现学校,以开其眼界,识其校事。 不致动与时乖,无由上进矣。 能如是,则有天姿者,自能有为。 无天姿者,亦为良善。 独善兼善,自利利他,实不外此老僧常谈也。 又前在扬州请感应汇编十三部送人,云雷亦送一部。 次日云雷至寓,令为汝带一部去。 彼令送余人,言当于有正书局去请。 不知已请与否。 此书文笔议论,悉皆超妙。 (有三几处微有碍、然大体俱好、故可取、)但不如安士全书之贯通佛法耳。 除安士全书之外,当推此为第一。 然此不易与妇孺开道。 (光)于扬州,因见此书首未刻感应篇文。 令其补刻。 因寻其书,遂遇一本感应篇直讲。 此书系大通家所著,其注直同白话。 但顺文一念,其义自显。 最宜于幼年子女。 今将此寄来,以企依此训诲其子女,将来必能得实用而释亲忧矣。 (王雷夏曾刻彭希涑二十二史成应录、系正史事实、最易令人警惕、止有二本、)增广文钞卷一与聂云台居士书接贵家语,不胜钦佩。 文正公心法,阁下得而传之,故能脱离富贵习气,乐我天真,不随物转也。 致某君书,实为振兴颓敝之妙法,恐某君无此志向,则了无所益。 然公之众览,必有肯取法者。 盗窃因缘,推至其极,则可以为圣为贤,实为救世至文。 由是知因果之道,至深至远,彼以因果为权渐小乘者,皆道听途说之流也。 光常曰,因果者,世出世间圣人,平治天下,度脱众生之大权也。 当今之世,若不提倡因果报应,虽佛菩萨圣贤俱出于世,亦末如之何矣。 又曰,善教儿女,为治平之本,而教女尤要。 又曰,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 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女。 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 有贤妻贤母,则其夫其子女之不贤者,盖亦鲜矣。 彼学堂提倡男女平权,直是不知世务。 须知男有男之权,女有女之权。 相夫教子,乃女人之天职,其权极大。 光之愚见如是,不知阁下以为然否。 如其不甚悖谬,敢祈大加发挥,亦未始非挽回世道之一助也。 增广文钞卷一复乔智如居士书凡人做事,当认真做,不可潦草塞责。 况佛弟子为监狱之教诲师,有感化人心,成就正器之责任乎。 语云,君子思不出其位,既膺此职,必期于令监犯革心服化为事,则功德大矣。 所言三女居士,既欲归依,当与彼说,要吃素念佛,求生西方,不可求来生人天福报。 必须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善教儿女。 儿女虽小,万不可任性骄惯,必须对彼常说因果报应,使彼心中常存畏惧,自然不至将来作伤天损德之事。 此提倡因果报应,及善教儿女,乃天下太平之根本*轮,对一切人,皆当以此相劝,非但为女人言也。 陈吴氏法名志清,康金氏法名志净,倪康氏法名志澄,总以出此浊恶世界,生彼清净佛国为志而已。 祈为函致,兼说光所嘱之意,令彼作一真实修行人,并教儿女亦修行,庶不愧归依佛法之一大事也。 天下治乱,在于家庭中操之有道与否,此根本上之切实议论也。 增广文钞卷一复江易园居士书接手书,知贵地净土法门,由阁下提倡,得以大行,慰甚。 光徒张虚名,毫无实德,但愿有益于人,即属虚张声势,其损在我,而人或得益,亦所乐为。 如谈梅口酸,想崖足战,虽无实事,人起斯心。 亦非无益。 至于阁下拟以慈觉故事,直令光惭愧无地耳。 光愿再寄二十包文钞,以期送有缘,并留图书馆以长供阅览。 又今之提倡佛学,须注重于净土法门,及因果报应。 并令入社之人,各各戒杀护生,各各善教儿女。 国之荒乱,由乏贤人,其源由家无善教而始。 而家庭之教,母教更为要紧,故教女比教子关系更大也。 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矣。 人少有贤母,长有贤妻,欲不为贤人,不可得也,此正木清源图太平之良策也。 愿阁下于提倡佛学时,谆谆以此告之,庶佛法世间法皆振兴也。 增广文钞卷二复永嘉某居士书一(一至书九)昨接来书,言及教女为齐家治国之本,可谓见理透彻。 周之开国,基于三太。 而文王之圣,由于胎教。 是知世无圣贤之士,由世少圣贤之母之所致也。 使其母皆如三太,则其子纵不为王季文王周公。 而为非作奸,盖亦鲜矣。 而世人只知爱女,任性憍惯,不知以母仪为教。 此吾国之一大不幸也。 人少时常近于母,故受其习染最深。 今日之人女,即异日之人母。 人欲培植家国,当以教女为急务。 勿曰此异姓之人,吾何徒受此忧劳哉。 须知为天地培植一守分良民,即属莫大功德。 况女能德镇坤维,其子女必能肖其懿范。 荣何如之。 况自己子孙之媳,亦人家之女乎。 欲家国崛兴,非贤母则无有资助矣。 世无良母,不但国无良民,家无良子。 即佛法中赖佛偷生之蟒流僧,一一皆非好母所生。 使其母果贤,断不至下劣一至于此。 惜哉。 佛法大无不包,细无不举。 譬如一雨普润,卉木同荣。 修身齐家治国亲民之道,无不具足。 古今来文章盖一时,功业喧宇宙者。 与夫至孝仁人,千古景仰。 人徒知其迹,而未究其本。 若详考其来脉,则其精神志节,皆由学佛以培植之。 他则不必提起。 且如宋儒发明圣人心法,尚资佛法,以为模范。 况其他哉。 但宋儒气量狭小。 欲后世谓己智所为,因故作辟佛之语,为掩耳盗铃之计。 自宋而元而明,莫不皆然。 试悉心考察,谁不取佛法以自益。 至于讲静坐,讲参究,是其用功之发现处。 临终预知时至,谈笑坐逝,乃其末后之发现处。 如此诸说话,诸事迹,载于理学传记中者,不一而足。 岂学佛即为社会之忧乎。 宋葛繁之日行利人事。 赵阅道之日之所为,夜必焚香告帝。 袁了凡之立命,周梦颜之著书。 莫不汲汲然企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明因果,示罪福。 使人知举心动念,天地鬼神,无不悉知悉见。 虽欲欺人,以天地鬼神悉知悉见,而有所不敢。 从兹勉力为善,实心戒恶。 虽最刚强难化,不可以理喻者。 闻三世因果之道,必渐行戢敛,以致转暴恶为良善者,不知其几。 窃谓父母爱子,无所不至。 唯疾病患难,更为婴心。 小儿甫能言,即教以念南无阿弥陀佛,及南无观世音菩萨名号。 即令宿世少栽培,承此善力,必能祸消于未萌,福臻于不知。 而关煞病苦等险难,可以无虑矣。 稍知人事,即教以忠恕仁慈,戒杀放生,及三世因果之明显事迹。 俾习以成性。 在儿时不敢残暴微细虫蚁,长而断不至作奸作恶,为父母祖先之辱。 佛法遇父言慈,遇子言孝,遇兄言友,遇弟言恭,夫唱妇随,主义仆忠。 虽统名为出世之法,实具足乎经世良谟。 经世良谟,亦同儒教。 但儒教只令人尽义,而佛教一一各言因果。 尽义则可教上智,难化下愚。 因果则上智下愚,无不受益。 今之社会,专以智巧而为主体。 故发而为事,则借为民作共和幸福之名,成同室操戈之实。 使国势日危,人民日益困悴于争意气争权力中。 若是结果,总以不知因果报应。 使人人知因果,则自利利他,己立立人矣。 何至如此其极乎。 所谓小儿学佛者,学其前来所说数义而已。 岂即令其参禅悟性,阅教观心等耶。 王君未知佛法,所以过虑如是之甚。 若即其言而推之,殆将举世不敢言及佛法矣。 答王君书,当并光所说之意而融会之,则更阔大矣。 法名如数写来。 窃谓小儿取一名,恰当即已,何必定取三名。 孔子之名,原是乳名。 岂乳名便只可儿时用乎。 法名亦后世所立。 佛诸弟子,莫不皆是在家俗名。 今之取法名者,以别其入法与否。 若儿女辈俗名,最初即取好,毕生可用。 何须络索二三耶。 先尽人事,后听天命。 人谋不及处,以三宝之威神是托。 则冥冥中自有不思议之转旋矣。 复永嘉某居士书三昨接手书,知又得麟儿。 喜甚。 书中所说,皆有道理。 张奂伯教子女之事,乃知体而不知用,不可全取为法。 至于幼时,又须以因果报应之事,与净土法门之利益,于学堂回时,谆谆训诲。 则子女现时蒙念佛之益,必能免意外之虞。 将来以为立家立业,及灭罪得福之本。 若全不与学堂交涉,则不谙时务。 纵有作为,亦难进步,况庸常者乎。 在家人必须先要得一谋生之法。 奂伯之举,可用于三十年前,不可用于今日。 今之时,是何时也。 乃伪妄排挤,互相竞争之时。 倘与伊等全无交涉,必受其欺侮,而难以安身矣。 至于法名,大儿已经皈依,即不须另取。 余者仍以福字为首,慧融渊和明。 其母宜名师越。 以宋荆王夫人王氏,自行化他,专修净业,为女中之冠。 若名师王,似不合宜。 以夫人亦称越国夫人,故以名越为妥。 又离五浊,生净土,乃超越凡俗浊恶。 至往生以后之渐渐上升,亦超越事也。 名者,实之宾。 必须常垂训诲,令诸子女知世间道理,知佛法道理。 将来为人父母时,自能为子女立规立法。 不至虽有上等天姿,如俗某某,僧某某者。 皆以堪作佛祖之姿,为自他塞人天之正路,掘地狱之深坑。 其源皆由于乃父乃母初未尝以因果报应之若事若理,以启迪之故也。 因果不讲,则名实绝不相应矣.而况欲得为圣为贤,成佛作祖之实效乎哉.因果二字,为今日救国救民之正本清源,决定要义。 舍此则无术矣。 况教子女乎哉。 复永嘉某居士书四汝家属甚多。 倘诸弟妇令妹令女等,学堂归来,宜以因果报应,及念佛利益,与之谈论。 俾彼等各各心中自知已心与天地鬼神相通,与弥陀慈父相通。 由兹断除恶念,增长正信。 俾彼现在堪为人之贤妻,将来堪为人之贤母。 以此风于乡邑,是亦治天下国家之根本*轮也。 菩萨随俗利生,并不另起炉灶。 对病发药,令彼各各就路还家而已。 现今学堂中妇女,多多妄生异图,拟操政权。 不知各守本分,相夫教子,乃天下太平之根本。 以故周之王业,基于三太。 彼太姜太任太姒,乃女中圣人。 但以阴相其夫,胎教其子为事。 今人不此是学。 其所计虑,皆为乱天下之媒蘖,可胜道哉。 光本世外人,何论妇女事。 以汝家女眷多故。 亦愿将来师表女流,仪型闺阃,以扬佛日之光耳。 复永嘉某居士书五教子女当于根本上著手。 所谓根本者,即孝亲济众,忍辱笃行。 以身为教,以德为范。 如熔金铜,倾入模中。 模直则直,模曲则曲。 大小厚薄,未入模之先,已可预知,况出模乎。 近世人情,多不知此。 故一班有天姿子弟,多分狂悖。 无天姿者,复归顽劣。 以于幼时失其范围。 如熔金倾入坏模,则成坏器。 金固一也,而器则天渊悬殊矣。 惜哉。 佛以无我为教。 今人每每稍有知见,便目视云汉。 是以知文字义理为佛法,而不知以修身净心,灭除我相,力修定慧,以期断惑证真为佛法也。 复永嘉某居士书九来书所说,皆从自己身心习气上究竟,不胜欣慰。 然在凡夫地,不能无病,亦不能任而不治。 其治之之法,最省力,最得益处,在以病为药。 以病为药,则病不为累矣。 即如爱子女之病,决不能断。 不妨即以此爱为本,必欲使子女生为正人,没生净土。 此其爱,乃以世间凡情,成就出世间圣果。 若不善用爱,任性娇养,则与杀其身,过百千万亿无量无边倍者多多也。 国之灭亡,民之涂炭,皆此种不洞事之父母酿成之。 可不哀哉。 每日功课回向,一一当与法界众生。 若此功课为此,彼功课为彼,亦非不可。 然必又有普回向之愿,方为与三种回向相合。 三种回向者,一回向真如实际,心心契合。 二回向佛果菩提,念念圆满。 三回向法界众生,同生净土。 人各有志,人各有业。 (业,谓职业) 但随缘随分即可,不必与一切人皆同也。 复安徽万安校长书贵校四语,尽性学佛,尽伦学孔,道学为体,科学为用,实为学道不易之宗旨。 自儒者以词章为事,遂将学道之法,变作学艺,曷胜痛惜。 而今之新学,多皆舍本逐末,能如贵校之宗旨者,实不多见。 尽性学佛,方能尽伦学孔。 尽伦学孔,方能尽性学佛。 试观古今之大忠大孝,与夫发挥儒教圣贤心法者,无不深研佛经,潜修密证也。 儒佛二教,合之则双美,离之则两伤。 以世无一人不在伦常之内,亦无一人能出心性之外。 具此伦常心性,而以佛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克已复礼,闲邪存诚,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助。 由是父子兄弟等,相率而尽伦尽性,以去其幻妄之烦惑,以复其本具之佛性,非但体一,即用亦非有二也。 此实也,所云佛化之儒宗,不过表示其实而已,有何不可。 然在家学佛,必须深信因果,恪尽己分,戒杀护生,至心念佛,为决定不易之修持。 所言恪尽己分,即慈孝友恭等。 然世之不治,国乏贤人,其根本皆由家庭无善教所致。 而家庭之教,母之责任更重,是以光屡言教子为治平之本,而教女为尤要者,以此。 倘常以此与学生说,俾同以此相倡导,则不患不见治平之世矣。 发布时间:2024-03-18 09:05:06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23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