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法师:五全集问答撷录-皈依佛 内容: 印光法师:五全集问答撷录印光法师讲述,求生西方比来生做人容易来生做人。 比临终往生还难。 何以故。 人一生中。 所造罪业。 不知多少。 别的罪有无且无论。 从小吃肉杀生的罪。 实在多的了不得。 要发大慈悲心。 求生西方。 待见佛得道后。 度脱此等众生。 则仗佛慈力。 即可不偿此债。 若求来生、则无大道心。 纵修行的工夫好。 其功德有限。 因系凡夫人我心做出来。 故莫有大功德。 况汝从无量劫来。 不知造到多少罪业。 宿业若现。 三途恶道。 定规难逃。 想再做人。 千难万难。 是故说求生西方。 比求来生做人还容易。 以仗佛力加被故。 宿世恶业容易消。 纵未能消尽。 以佛力故不致偿报。 一念修习净土,随分随力,岂必屏除万缘,方能修持乎。 譬如孝子思慈亲,淫人思美女,虽日用百忙中,此一念固无时或忘也。 修净土人,亦复如是。 任凭日用纷繁,决不许忘其佛念,则得其要矣。 念佛两示摄心念佛。 为决定不易之道。 而摄心之法,唯反闻最为第一。 念佛法门,以信愿行三法为宗,以菩提心为根本,以是心作佛,是心是佛,为因赅果海,果彻因源之实义,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下手最切要之功夫。 由是而行,再能以四宏誓愿,常不离心,则心与佛合,心与道合,现生即入圣流,临终直登上品,庶不负此生矣。 示念佛人念佛之人,当存即得往生之心,若未到报满,亦只可任缘,倘克期欲生,若工夫成熟,则固无碍。 否则只此求心,便成魔根。 倘此妄念结成莫解之团,则险不可言。 尽报投诚,乃吾人所应遵之道。 灭寿取证,实戒经所深呵之言。 (梵纲经后偈云,计我著想者,不能生是法,灭寿取证者,亦非下种处。)但当尽敬尽诚求速生,不当克期定欲即生。 学道之人,心不可偏执。 偏执或致丧心病狂。 则不唯无益,而又害之矣。 净业若熟,今日即生更好。 若未熟,即欲往生,便成揠苗助长。 诚恐魔事一起,不但自己不能往生,且令无知咸退信心,谓念佛有损无益,某人即是殷鉴,则其害实非浅鲜。 祈将决定克期之心,改成唯愿速往之心,即不速亦无所憾。 但至诚至敬,以期尽报往生则可。 无燥妄团结,致招魔事之祸。 禅宗明心见性尚是凡夫禅宗每云明心见性,见性成佛。 明心见性,乃大撤大悟也。 言见性成佛者,以亲见自性天真之佛。 名为成佛,乃理即佛与名字佛也,非福慧圆满之究竟佛也。 此人虽悟到极处,亲见佛性,仍是凡夫,不是圣人。 若广修六度,于一切境缘,治烦恼习气,令其清净无余,则可了生脱死,超出三界之外,不在六道之中矣。 佛世此种人甚多,唐宋尚有。 今则大彻大悟,尚不易得,况烦恼净尽者乎密。 宗现身作佛,或云即生成佛,此与禅宗见性作佛之话相同。 皆称其工夫湛深之谓,不可认做真能现身成佛。 须知现身成佛唯释迦牟尼佛一人也。 此外即古佛示现,亦无现身成佛之事。 通宗通教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修净业人,著不得一点巧。 倘或好奇厌常,必致弄巧成拙。 此所以通宗通教之人,每每不如愚夫愚妇老实念佛者,为有实益。 若肯守此平淡朴实家风,则极乐之生,定可预断。 否则不生极乐,亦可预断矣。 白鹅往生云南张拙仙次女出嫁时婿家送双鹅行奠雁礼,彼即放生于华亭山云凄寺,已三年矣。 彼二鹅每于晨昏上殿做课诵时,站殿外延颈观佛。 今年四月,雄者先亡,人不介意。 后雌者不食数目,彼来观佛,维那开示,令求往生,不可恋世。 逐为念佛数十声。 鹅绕三匝,两翅一拍即死。 拙仙因作双白鹅往生记。 噫,异哉。 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堪作佛,鹅尚如是,可以人而不如鸟乎。 情爱一起正念即失有净业正因,再加以正信心自念,眷属助念,何虑不生。 所不生者,由情爱一起,正念即失。 勿道功夫浅。 即功夫深,亦不能生。 以凡情用事,与佛圣气分相隔故也。 华严大意大方广佛华严经者。 乃如来初成正觉。 称法界性。 与一切破无明证法性之四十一位法身大士。 说如来自己所证。 及一切众生性本自具之菩提觉道也。 以故华严一经。 王于三藏。 而一切诸经、皆从此经流出。 彼凡夫二乘。 虽同在菩提场中。 场中。 毕竟不见不闻。 以非彼境界也。 虽则凡夫二乘不见不闻。 实为普度人天六道众生之根本*轮。 何以故? 一切法门。 皆使自力。 断或证真。 方了生死。 念佛法门。 但具信愿。 持佛名号。 即可仗佛慈力。 带业往生。 断惑证真。 末世众生。 颇不易到。 舍此念佛一门。 则芸芸众生。 出苦无期矣。 此经于入法界品。 善财以十信满心。 受文殊教。 遍参知识。 最初于德云座下。 即闻念佛法门。 及至末后。 至普贤所。 普贤以威神加被。 俾善财所证。 与普贤等。 与诸佛等。 是名等觉菩萨。 普贤乃为称赞如来胜妙功德。 令生欣乐。 随即令其发十大愿王。 回向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以期圆满佛果。 并劝华藏海众。 一切法身大士。 夫华藏海众。 皆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等诸大菩萨。 尚须回向往生西方,方可以亲证即心本具之菩萨觉道。 况其下焉者乎。 而观经下品下生。 五逆十恶。 临终地狱相现。 有善知识教以念佛。 或念十声。 或止数声。 亦可往生西方。 得预末品。 若非华严所说。 一生成佛之法。 末后归宗。 归于往生西方。 彼世之禅教诸知识。 能不以念佛法门为权小方便。 非究竟道乎。 而一切众生。 皆具如来智慧。 但以妄想执著。 不能证得。 若离妄想。 则一切智无碍智即得现前。 由闻此义故。 一切凡夫。 当不至高推圣境。 自处凡愚也。 是知此经。 乃十方三世诸佛。 上成佛道。 下化众生。 成始成终之究竟法门。 无论何种根性。 皆当依之修习。 而其最切要者。 唯在念佛一门。 良由全性成修。 故上上根不能踰其阃。 全事即理。 故下下根亦臻其域。 此经乃一大藏教之本源。 一切法门之归宿也。 护教一切诸佛。 莫不以流通法道为嘱。 流通之法。 最初须以建立塔庙。 印造经像为始。 以若无塔庙经像。 则无由奉尊仪而修净行。 阐佛道以导群迷。 而一切含识。 俱无由瞻礼圣容。 培植善根。 闻法修持。 开发心地也。 流通之人。 须真修实践之僧。 及有势力财力之王臣绅商。 一名内护。 一曰外护。 内护则严持禁戒。 笃修净业。 于禅教律密净土。 或专主一门。 或兼修各宗。 必使自他得益。 幽显蒙庥。 阴翼治道。 潜淑民情而后已。 外护则不惜资财。 广种福田。 普令同人发起信心。 内外相资。 法逐流通。 若无有道德之内护。 则师表未立。 人将安仰。 若无有势力之外护。 则资斧无出。 外侮莫御。 以故如来将入涅槃。 以法付嘱国王大臣。 并及诸天善神。 令于后世乘愿示生。 一切国土。 流通佛法。 论禅净之权实顿渐权者,如来俯顺众生之机,曲垂方便之谓也。 实者,按佛自心所证之义而说之谓也。 顿者,不假渐次,直捷疾速,一超直入之谓也。 渐者,渐次进修,渐次证入,必假多劫多生,方可亲证实相之谓也。 彼参禅者,谓参禅一法,乃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法,固为实为顿。 不知参禅,纵能大澈大悟,明心见性,但见即心本具之理性佛。 若是大菩萨根性,则即悟即证,自可永出轮回,高超三界,从兹上求下化,用作福慧二严之基。 此种根性,就大澈大悟人中之论之,亦百千中之一二人耳。 其或根器稍劣,则纵能妙悟,而见思烦恼未能断除,仍须在三界中,受生受死,既受生死,从悟入迷者多,从悟入悟者少。 是则其法虽为实为顿,苟非其人,亦不得实与顿之真益,仍成权渐之法而已。 何以故? 以其仗自力故。 自力若十分具足,则何幸如之。 稍一欠缺,则止能悟理性,而不能亲证理性。 今时则大澈大悟者,尚难其人,况证其所悟者哉? 念佛一法,彻上彻下。 即权即实,即渐即顿。 不可以寻常教理批判。 上至等觉菩萨,下至阿鼻种性,皆须修习。 (此彻上彻下之谓也)如来为众生说法,惟欲令众生了生脱死耳。 其余法门,上根则即生可了,下根则累劫尚难得了。 惟此一法,不论何种根性,皆于现生往生西方,则生死即了。 如此直捷,何可名之为渐。 虽其有机。 不如寻常圆顿之机,有似乎渐。 而其法门威力。 如来誓愿,令此等劣机,顿获大益。 其利益全在仗佛慈力处。 凡禅讲之人,若未深研净宗,未有不以为浅近而藐视者。 若深研净宗,则当竭尽心力,而为宏扬。 岂复执此权实顿渐之谬论而自误误人哉? 四料简若论自力他力,禅净难易,讲得最清楚,最明白,莫如永明延寿大师的四料简。 照四料简说来,不通宗教的人,固然要念佛。 就是通宗通教的,亦要念。 虽通没有证,总要念佛了脱生死。 永明大师是阿弥陀佛化身,大慈大悲,开化众生。 其四料简是:‘有禅有净土、犹如戴角虎、现世为人师、将来作佛祖。 无禅有净土。 万修万人去,但得见弥陀。 何愁不开悟。 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阴境若现前,督尔随他去。 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人依怙。 ’以上十六句四料简偈真是慈航。 望大家注意些呢! 要明白这四料简的意思,先要明白怎么叫做禅? 怎么叫净? 怎么叫做有? 怎么叫做无? 拿这禅净有无四个字看清楚,就明白四料简的意思。 所以将禅有无。 略为抉择一下。 所谓禅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如教中明。 大开圆解,澈证一念灵智,本觉理体也。 所以要亲见本来面目,方能算有禅。 否则不能算有。 所谓净者,是净土三经深信切愿求生净土的法门。 要信得真,愿得切,行得精进勇猛。 所以须有决定不疑的信心,至诚垦切的发愿,且有一定不移的行持,才算有净土。 否则不能算有。 世人每以为枯坐看看死话头,就算有禅,悠悠扬的念几句佛,就算有净。 乃是大错而特错了。 总而言之,有禅,乃是有明心见性的功夫。 有净土,乃是有念佛往生的把握。 这是最要紧的道路。 然而明心见性,只是开悟。 还没有证。 总不能了生死。 ‘悟得就无生死。 ’非门内语。 当知悟是开眼,悟后才有真修实证的径路。 不悟者未免盲修瞎练,堕坑落坎,因是之故,先须开悟。 这是初步功夫。 若论要证到家,正须火上添油,加功进步呢。 四料简第一句有禅有净土者。 既有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的功夫,更能真信切愿,求生西方。 大彻大悟,力猛如虎。 再有念佛了生死的把握,岂非如虎生角么? 曰:‘犹如戴角虎。 ’以自己所悟的,自己所行的,拿出来教化众生。 开众生眼目,做人天师范。 故曰:‘现世为人师。 ’以明心见性人,念佛求生,临命终时,上品上生。 一弹指顷,花开见佛,便证圆教初住位。 百佛世界,分身作佛,随类应现,化度众生。 故曰:‘将来作佛祖。 ’第二偈料简者,谓未曾大彻大悟,仗自己的力量,难望了生死。 所以发愿求佛接引,修行净土法门。 故曰:‘无禅有净土。 ’只要能深信,只要能发愿,只要能念佛,无论何人,都可以往生去的。 故曰:‘万修万人去。 ’若有不懂道理的人,念佛只想求富贵,求生天。 此等之人,不能算有净土。 其不得生西方,只怪自己不发愿,不能怪弥陀慈父不接引。 若能发愿求生。 总是能去的。 既得往生,亲见弥陀,听受妙法,一生便证阿鞞跋致,不退转位。 故曰:‘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 ’从此看起来,净土法门,真是再好没有的了。 第三偈料简谓虽能大彻大悟,若不发愿求生净土,因未证道,不得安身立命的受用。 故云:‘有禅无净土,十人九蹉路。 ’夫所谓十人九蹉路者,谓虽能开悟,而未能实证。 故云蹉路。 或云:‘十人九错路’者,错路二字误也。 岂有大彻大悟之禅家,而错路者乎? 大彻大悟的人,未有安身立命的真地位。 恐怕生死关头,未必确能作主。 临命终时,循业流转,随多生之善恶业而受生去。 可惧可畏! 诚不如求佛接引,为最稳当,最靠得住也。 故曰:‘阴境若现前,督尔随他去。 ’此阴境指无始以来善恶业境,非指五阴魔境,第四偈无禅无净土者,谓一般不知修持的人,既无明心见性的功夫,又无发愿念佛的行持,乃是真正可危。 罪报难逃,地狱难免。 万劫轮回,谁为依靠? 腊八粥因缘腊八粥是何等因缘? 须知即是庆祝佛成道的意思。 但是应该昨天啜,(十二月初七日)何以故? 因佛成道以前啜乳麋故。 释迦佛未成道前,为悉达太子,十九岁出家,五年修习世间禅,知非究竟,乃入雪山思惟佛道,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麦,以致形容枯槁,消瘦不堪。 出山以来,浴欲尼连禅河,攀树而起,身力不支,时诸天人,知悉达太子将往菩提道场成道,佛须相好庄严,乃化作牧牛女,献佛九转乳麋? 何谓九转乳麋? 先从千牛榖乳以饮五百牛,次榖五百牛乳以饮二百五十牛,次榖二百五十牛乳以饮一百二十牛,次榖一百二十牛乳以饮六十牛,次榖六十牛乳以饮三十牛,次榖三十牛乳以饮十五牛,次榖十五牛乳以饮八牛,最后乃以八牛乳和以香稻煮成粥麋。 太子啜此乳麋,形体复原,相好圆满,乃赴菩提树下,端坐思惟,断尽烦恼,于十二月八日明星出时,佛睹明星,豁然大悟,心镜开朗,得正等觉,即今日成道之事也。 腊八粥即仿乳麋,佛啜乳麋而后成道,我等即以啜腊八粥为庆佛之成道,其因缘如此。 持戒佛法广大如法界、究竟如虚空。 克论其要、唯戒定慧三法而已。 然此三法、互摄互融、不容独立。 而初心入道、则持戒一事、尤为要务。 故楞严云。 摄心为戒、因戒生定、因定发慧、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修行第一大忌世之愚人、每多不修实行、偏欲得一真修之虚名。 以故设种种法、妆点粉饰、成一似是而非之相、冀人称赞而己、其心行己污浊不堪。 佛化儿童读本孝亲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父母与我。 实为一体。 我爱自身。 应孝父母。 能不辱身。 便是荣亲。 友爱兄弟姊妹。 手足骨肉。 痛痒相关。 休戚与共。 兄爱弟敬。 和和睦睦。 相推相爱。 家庭之福。 敬师师严道尊。 人伦表率。 道德学问。 是效是则。 养我蒙正。 教我嘉谟。 不敬其师。 何能受益。 择友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朋友相处。 有损有益。 益者近之。 损者远之。 劝善规过。 端赖乎兹。 布衣衣取遮体。 兼以御寒。 大布之衣。 惜福养廉。 莫羡绸缎。 锦绣华美。 折了福寿。 自暴自弃。 蔬食蔬食卫生。 肉食伤生。 杀时恨心。 其毒非轻。 勿贪吃肉。 吃了须还。 还的时候。 真个可怜。 惜字字为至宝。 远胜金珠。 人由字智。 否则愚痴。 世若无字。 一事莫成。 人与禽兽。 所异唯名。 惜榖田中五榖。 以养人民。 爱惜五谷。 即是善心。 修善者存。 不善者亡。 惜榖获福。 殄榖遭殃。 惜阴七十古稀。 弹指即过。 过则己无。 何敢懈惰。 努力勤学。 立德立业。 自利利他。 为世作则。 仗义一举一动。 唯义是取。 义之所在。 无往不利。 小人见利。 即忘其义。 虽得小利。 究竟吃亏。 清廉人生福泽。 前世所修。 非义而取。 是食毒物。 清而不污。 廉而不贪。 世所崇敬。 荣无加焉。 知耻耻之一字。 其利无穷。 有与圣近。 无与兽同。 惭耻之服。 无得暂卸。 我佛训诲。 庄严第一。 尽忠一秉真诚。 不被妄侵。 事亲接物。 了无二心。 祗期尽分。 不计人知。 如是之人。 堪为世仪。 守信守信之人。 言不妄发。 说到做到。 不矜不伐。 无信之人。 事事皆假。 人所厌弃。 不如牛马。 仁慈仁爱慈悲。 心之生机。 此心愈真。 福泽愈深。 若无此心。 势必残刻。 纵有宿福。 折尽受厄。 不杀生凡属动物。 皆有知觉。 贪生怕死。 唯命是惜。 若戏顽杀。 及杀而食。 现生后世。 决定报复。 不偷窃凡有主物。 不可偷取。 偷小丧品。 偷大招祸。 偷人之物。 折己之福。 欲得便宜。 反吃大亏。 不邪淫淫欲为害。 伤身丧志。 虽属夫妻。 亦当节制。 若是邪淫。 更非所宜。 古今志士。 无一犯之。 不说谎言为行表。 是本心术。 心既不真。 行何能正。 望尔后生。 切勿妄语。 口是心非。 终无结局。 不吃烟烟俱勿吃。 以伤卫生。 口气常臭。 熏天熏人。 鸦片香烟。 其毒极烈。 花钱买害。 痴人可怜。 不饮酒酒是狂药。 饮必乱性。 醉则反常。 越礼犯分。 最好勿吃。 免致大喝。 聪明智慧。 常保清白。 不赌博赌钱博奕。 丧志失时。 专心于此。 正事弃遗。 有限光阴。 送之儿嬉。 破家荡产。 罪无了期。 不奢侈奢侈夸富。 买祸买贱。 君子下看。 盗贼来劫。 布衣蔬菜。 圣贤仪式。 现生后世。 人各取则。 不傲慢傲慢轻人。 实自呈短。 明人知伊。 学养俱罕。 纵到圣位。 犹不轻人。 绝无凡圣。 念存于心。 不妒嫉人有才德。 我当赞叹。 彼于社会。 必有贡献。 若生妒嫉。 是谓愚痴。 业报夺汝。 宿世慧思。 不偏见人有小智。 未闻大道。 每执己见。 以为最妙。 坐井观天。 所见者小。 若登高山。 前见自了。 不迁怒有富贵人。 气量或小。 每因拂意。 忿怒牢骚。 迁怒无益。 自他烦恼。 海涵宽恕。 是无价宝。 不耻问能问不能。 多问于寡。 冀人从己。 故先自下。 若是无知。 尤当问人。 博学审问。 造诣方真。 花别漫宿掀列祈欣板思做大事,逐将家庭培植根本之道,置之度外。 此真聚万国九洲之铁,也铸不成此一个大错,深可慨也。 培植家庭根本之道维何。 即凡教子女,必在于孩提之时,先须使知因果报应之说,则一切悖恶行为,自有所畏而不敢为。 讲因果之书,莫善于感应篇,及阴骘文。 此二书,能为之常常讲说,自有莫大之利益。 盖童蒙天性未漓,善言易入,幼而习焉,久则成性,及既长而不可改也。 正本清源,端在于此,故易曰,蒙以养正。 圣功也。 今天下所以大乱者,皆由一班不明教育原理之父母有以养成之也。 盖既不能以胎教善其始又不能以因果策其后,根本一坏,逐泛滥而不可收拾。 于是非孝无亲之说,家庭革命之谈,乃昌言而不讳。 驯至朋友则利交而货卖,夫妇则兽合而禽离。 廉耻道丧,天理绝灭,洪流滔天,未知所届。 即起孔子释迦于今日,亦无法以救之,岌岌乎殆哉。 然则将奈何。 曰,挽救之道,唯有注重家庭教育,翼各为子女讲明因果之事理,以培植其根本而已。 既植善因,必获善果,庶将来人心丕变,风俗渐淳,天下国家,其有太平之望乎。 发布时间:2024-03-22 09:09:48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2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