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法师:四全集问答撷录-皈依佛 内容: 印光法师:四全集问答撷录印光法师讲述,求子之道。 人多背驶。 汝欲得身体庞厚。 性情贤善。 福、慧、寿、三。 通皆具足之子。 须依我说。 方可逐心。 世人无子。 多娶妾媵。 常服壮阳之药。 常行房事。 此乃速死之道。 非求子之方也。 幸而得子。 亦如此秕稻种之。 或不出、或出、亦难成熟。 第一要断房事。 或半年,至少或百日。 愈久愈好。 当与妇说明。 彼此均存此念。 另屋居住。 若无多屋。 决须另床。 平时绝不以妻作妻想。 当作姐妹想。 不敢起一念之邪念。 待身养足后。 待妇月经净后,须天气清明。 日期吉祥。 夜一行之。 必得受孕。 从此永断房事。 直到生子过百日后,或可再行。 妇受孕后。 行一次房。 胞厚一次。 胎毒重一次。 且或因子宫常开。 致易堕胎。 此种忌讳。 人多不知。 纵由知者。 亦不肯依。 故致或不生。 或不成。 或孱弱短命。 不知自己不善用心。 反说命不好。 反将行房当常事。 日日行之。 不死就算大幸。 又要心存慈善。 利人利物。 利人利物。 不一定要钱。 存好心。 说好话。 行好事。 凡无利益之心、之话、之事。 均不存、不说、不行。 满腔都是太和元气。 生机勃勃。 又须至诚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就依此念)愈多愈好。 早晚礼拜念若干。 此外行、住、坐、卧、都好念。 睡虽好念。 也要心存恭敬。 宜穿衫裤、不可赤体。 宜默念、不宜出声。 默念若字多难念。 可去南无二字。 但念观世音菩萨五字。 白衣咒、念也好、不念也无碍。 汝如是存心、行事、念。 亦令汝妇也如是存心、幸事、念。 及至临产、还念。 临产不可默念,要出声念。 旁边照应的人。 须大声帮他念。 管保了无苦痛难产之事。 临产默念不得。 以用力送子出。 默念或受气病。 女人一受孕、不可生气。 生大气则堕胎。 兼以乖戾之气、过之于子。 子之性情,当成凶恶。 又餧儿奶时。 必须心气和平。 若生大气、奶则成毒。 重则即死。 轻则半日一日死。 决无不死者。 小气毒小。 虽不死、也须生病。 以故爱生气之女人的儿女。 死的多,病的多。 自己餧、雇奶母餧、都是一样。 生了大气。 万不可餧儿奶。 须当下就要放下。 令心平气和。 过半天再餧。 餧时先把奶挤半茶碗,倒了。 奶头揩过、再餧、就无祸殃。 若心中还是气烘烘的。 就是一天、也餧不得。 餧则不死,也须大病。 此事古今医事、均未发明。 近以阅历,方知其祸。 女子从小,就要学柔和谦逊。 后来生子。 必易、必善、必不死、必不病。 凡儿女小时死病。 多一半都是其母生气之故。 少一半是自己命该早死。 天下古今。 由毒乳所杀儿女。 不知有几恒河沙数。 可不哀哉。 替死鬼溺人之处。 常有人溺。 即所谓求替死鬼者。 当于其处。 立一木标。 上用极厚白洋铁板。 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字要大。 要看得远,要能经久。 可息此祸。 以刻此字之人之悲心。 感佛之慈光加被。 以后决保无有此祸。 即此可见佛慈悲力。 不可思议。 受戒与打七受戒一事,当以至诚忏悔为主,然其要在于心动念处省察,能如是省察,自可诸恶莫作,众生奉行,傥不在此处省察,则虽受戒而仍是常犯戒者。 当今修持,唯净业最为第一,切勿闻禅之奥妙,教之渊深,密之奇特,而为之转移,令如来普度众生之道,因此见异思迁而失之,致自己仍然在此娑婆世界,作生死轮回中人,可悲可痛。 必专修净行,即生了办,庶可不虚此生遇矣。 八关斋,以过中不食为体,今人体弱多病,而且打七念佛,乃精进行道,非息心坐禅者可比,似不必执著,否则或恐受病。 又南方打七吃点心度数过多,不但不能心归一致,且令食不易消,当以多食为戒,两粥两饭斯可矣。 所言先日持八关斋,亦非确论,先日持岂七日中不宜持乎? 须知念佛一法,事理甚深,吾人量力而为,不须强人以难,致人无奋发之思,则为得之。 天下事理有定,而法随机,目可更而纲不改,乃可望其有成焉。 墨守成规,妄立新章,皆难收效,祈善裁度之,庶可亲获三昧矣。 1:受戒佛法,法门无量,无一不以戒为基址,净土为归宿者。 既欲皈依三宝,当须认真持佛净戒。 在家人以五戒为根本。 五戒前之杀、盗、淫、妄四条,乃性戒。 无论受戒不受戒,皆不可犯。 但未受戒者犯之,则按事论罪过。 受戒者犯之,则于事上论罪之外,又有犯戒一层罪过。 酒戒,乃名遮戒。 以佛遮止不许人喝,未受戒者喝,无罪过。 若喝而妄为,则在所为之事上论罪。 故虽未受戒,亦不宜喝。 若受戒者喝,则止得犯戒之罪耳。 然既发心皈依三宝,固当五戒全持。 佛大慈悲,虽又一、二、三、四,随人意受之例,然此系有势不能持之事,不可以此自宽。 言事不能持者,如屠儿不能持杀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 归依佛法,修持净业之人,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信愿念佛,求生西方。 此以自行,复以化他。 俾内而父母兄弟夫妻儿女姐妹妯娌男女仆使,外而乡党邻里亲戚朋友,以及一切相识有缘之人,皆以此为劝。 凡欲劝人,必须自己实行其事,则人自依从。 世出世间事,无不以身为本者。 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又须知念佛一法,乃佛一代所说一切诸法中之特别法门。 其道理超出一切禅教律密之上。 一切法门,欲了生死,必须断尽烦惑,方有了生死分。 若烦恼惑业未断,任凭你见地高,工夫深,智慧大,皆不济事。 此各法门,皆仗自力,故难。 净土法门,全仗佛力,故易。 若有真信切愿,至诚念佛者,临终蒙佛接引,往生西方。 既生西方,则烦恼不期断而自断。 以西方所有境界,皆令人增长功德智慧,了无令人起贪嗔痴者。 故龙树菩萨称为易行道,马鸣菩萨称为最胜方便。 然此不但普度凡夫,实则普度一切凡圣。 2:受戒受戒事、随己所愿、再受也好、不再受也好。 欲搭衣、当衣佛制、用缦衣、不可用五衣。 缦衣、及五长条、五衣、乃一长一短、现在多乱用。 在家人、不必定要搭衣。 与其违佛制、何若不搭之为愈乎。 至于燃香于顶于臂、乃系发心供佛、非以为香为受戒也。 祈务真修、勿只图虚名与形式也、则幸甚。 至于受戒一事、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乃三世诸佛之总戒、谁不许汝自己发心受。 即五戒、谁不许汝向佛前自誓受。 何须要到普陀、方能受乎。 十念法晨朝十念,忙人决定须用。 即闲人能作正课,于正课前,用晨朝十念亦可。 非能作正课便不可用也。 古人多有毕生用晨朝十念法,然后再作正课。 著魔发狂吾人从无量劫来,所结怨业,无量无边,彼等欲从抱怨,由其有念佛修持之力,不能直报。 因彼想好境界,彼怨业逐现其境界。 令彼起欢喜心,谓我修行功夫到家,或谓我已成圣道。 由此妄念坚固,逐失正念。 魔鬼逐入其窍,则发颠发狂,佛也不能救矣。 世多有用功修行,发颠发狂者,皆因自己不知在息除妄想摄心正念上用功。 每每皆是尚未用功,便想成圣,由终日唯以妄想圣境为事。 如饮毒药,昏乱无知,谓天转地覆,神奇鬼怪。 实则皆自己妄心所感召之魔鬼作用也。 1:境界凡念佛人,但宜至诚恳切,一心正念。 绝不妄想见佛见境界之事。 以心若归一,见佛见境界,皆不至妄生欢喜,逐致得少为足,便成退堕,不见佛不见境界,亦了无所欠。 心未归一,急欲见佛见境界。 勿道所见是魔境,即真系佛境,以心妄生欢喜,即受损不受益矣(谓生欢喜退堕)。 当以至诚念佛为事,勿存见佛见境界之心。 倘正念佛时,或有忽现佛像,及菩萨诸天等像。 但心存正念,勿生取著。 知所见之像,乃唯心所现。 虽历历明明显现,实非块然一物,以心净故,现此景象。 如水清净,月影便现,毫无奇特。 了不生夸张欢喜之心,更加专一其心,认真念佛。 能如此者,勿道佛境界,有利益。 即魔现。 亦有利益。 何以故? 以不取著,心能归一。 佛现,则心更清净。 魔现,则心以清净不取著,魔无所扰,心益清净,道业自进。 2:境界礼拜种种震动、也黑暗中精光流露、皆提神过渡所致。 以后礼诵、但至诚恳切即已、不必过为提神。 宜心常向下想、或想在莲华座上坐。 而只想所坐莲华、绝不计及自己之身在莲华上。 久之、此种虚浮习气、消灭无有。 以此种现相、多半属躁妄所致。 尚未用功、即欲成就。 不知好歹者、认做工夫、则著魔发狂矣。 然好境界亦不生喜、恶境界亦不生怖。 怖则邪必乘之、喜则必先失正。 3:境界诸位欲得实益、当按佛菩萨祖师所说而修、决得真实利益、古德教人、只为人说用功法、谁将自己所见境界、搬出来示人、远公大师、为莲宗初祖、至临终时见佛、方与门人言、我已三睹圣相、今复再见、吾其往生矣。 若论远公身份、岂惟三睹圣相、别无一点好境界乎? 然若到心空境寂时、又何境界之有? 所云心佛相应、心佛双亡、四相不存、三心叵得、无念而常念、即念而了无能念之心、与所念之佛、此处有何境界、倘念至此、不妨西方净境、彻底全彰、然由念寂情亡、故于此更能得益、决不至生大欢喜、误认消息、以致著魔发狂、倘未到一心时、心中念念想境界、此境界现、决定受祸、楞严云: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此尚非躁妄心所惑之魔境、而一生欢喜、谓为证圣、便成魔子、况最初即以魔心所感之魔境为圣乎? 评玉峰法师—念佛四大要诀玉峰法师、行持虽好、见理多偏。 其所著述、依之而修、亦可往生。 但其偏执之语、未免有大妨碍。 即如念佛四大要诀、其意亦非不善。 而措词立论、直与从上古德相反。 不除妄想、不求一心、全体背谬。 经教人一心、彼教人不求。 夫不除妄想、能一心乎。 取法乎上、谨得其中、岂可因不得而不取法乎。 若以不得而令人不取法、是令人取法乎下矣。 大势至云、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彼极力教人散心念、不赞扬摄心念。 念佛虽一切无碍、然欲亲证三昧、能净固好、不能净、亦无妨即动而静。 彼直以静为邪、谓大违执持名号、忆佛念佛之旨、其过何可胜言。 且念佛一法、圆赅一代一切法门。 而静之一字、尚隔其外、岂可谓净宗真善知识。 除妄想妄想起时。 只一个理。 便不会妄上生妄。 譬如小人撒赖。 主人若不理。 彼即无势可乘。 若以柔法安慰。 彼必谓主人怕他。 又必益加决烈。 二者皆损多而益少。 只置之不见不闻。 彼既无势可乘。 只得逡巡而去。 弄巧成拙净土法门、乃佛法中之特别法门。 一种好高务胜者、每每妄以求开悟为事。 其意在唯心净土、自性弥陀、不以西方极乐世界为然。 此种意旨、似乎深奥、实则多半皆成说食数宝之下劣派、切弗效此恶派。 以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而念、自可决定往生西方。 彼唯重理性、不务事务者、乃弄巧城拙、求升反坠之流也。 若染此习、则了生脱死、须待驴年。 临终人—如何令其神识清明凡临终人、神识昏乱、若服大悲水、或香灰水、大悲米水、均可神识清明。 若又有人助念、决定念佛而逝。 蒙山蒙山照文念、并无甚秘密。 至于结印、丛林中亦是敷衍、实未按实义结也、故不必结印。 蛋蛋不可食。 邪见人云、无雄之蛋可食、此切勿听信。 又蛋有毒、以鸡常食毒虫故。 搭衣所搭之衣、按律、是五条直条、名缦衣、无一长一短之横纹。 今人多不依法、或搭一长一短之五衣、或搭二长一短之七衣、皆为违律。 在家人、即依法缦衣、亦只礼拜持诵、敬礼三宝时可搭、不宜常搭。 出家人、从前五衣、系窄短的、如一条大手巾、常不离身、故名作务衣。 今之五衣、与七衣同长大、做事则不能搭。 此古今之殊制也。 念佛念佛宜念六字、或先念六字、至将毕则念四字。 始终念四字、颇不宜。 以南无二字、即皈依、恭敬,顶礼,度我等义。 人每图快图多、故多有念四字者。 常闻有人主张专修之益、只令人念四字、发愿,礼佛、皆云不必、则完全一门外汉、只知自己做功夫、不知求佛慈悲力。 念佛‘念’字。 不可加‘口’—念念佛念字。 万万不可加口。 许多人皆作念。 则失义之至。 持名念佛一法。 普利三根。 观像、观想。 唯心地法门明白之人则可。 否则或致起诸魔事。 持名念佛。 加以摄耳谛听。 最为稳当。 任凭上中下根。 皆有利益。 皆无弊病。 念佛之法念佛之法。 各随机宜。 不可执定。 然于一切法中。 择其最要者。 莫过于摄耳谛(详审也)听。 念从心起。 声从口出。 音从耳入。 行住坐卧。 均如是念。 如是听。 大声小声。 心中点念。 均如是听。 默念时。 心中犹有声相。 非无声也。 大势至念佛圆通章云。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念佛时能摄耳谛听。 即都摄六根之法。 以心念属意根。 口念属舌根。 耳听则眼必不他视。 鼻必不他嗅。 身必不放逸懈怠。 故名都摄六根。 摄六根而念。 则杂念渐息以至于无。 故名净念。 净念能常相继不间断。 便可得念佛三昧。 三摩地。 即三昧之异名。 吾人随分随力念。 虽未能即得三昧。 当与三昧相近。 切不可看得容易。 即欲速得。 则或致起诸魔事。 得念佛三昧者。 现生已入圣位之人也。 故须自量。 保养先后天衰弱,当以善于保养为事,若欲靠食物滋养,食素人宜多吃麦食,麦之力大于米力,不止数倍。 光吃了面食,则精神健壮,气力充足,音声高大,米则止包饱腹,无此效力,麦比蔘力尚高数倍,有钱人服蔘,乃是有钱无处用,故作此消耗耳,非真能补人也。 又大磨麻油亦能补人,小磨麻油以炒焦枯了,力道退半,人但知香,实则是焦味耳。 莲子桂圆红枣芡实薏米,皆可滋补,岂必须血肉方能滋补乎? 总之皆不如麦之力大,如不能吃,则兼带著吃,久则自知亦自好吃矣。 保养之法,第一是寡欲,若不知好歹,任意嫖荡,则死期将至,仙丹亦不灵矣。 即不嫖荡,自己室人,亦须相与说其保身之由,暂断房事一二年,否则或半年一相亲,或一季一相亲、倘日日行房事,则精体枯歇,不死何能。 节欲之人,所生子女,体状少病,易于成人。 多欲之人,或不能生,以精薄故,不能受孕,纵或生子,或即夭亡,即不夭亡,亦残弱无所成就。 佛像佛像如其不适宜。 改造亦无妨。 佛菩萨藏中、所安置之各物。 亦属俗情。 并无深意。 大乘经咒安于藏中、则有益。 余均俗派。 即彼密宗所说。 亦仍是俗情。 所最贻害后人者。 装藏用金银宝物。 以致后来无知之人。 便毁像以取宝。 宝岂有许多。 名目而已。 而害人之祸。 便基于装藏之时。 此亦可以为戒者。 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宗门以开悟为事、净宗以往生为事、开悟而不往生者、百有九十、往生而不开悟者、万无有一、此义认不准、或致因求悟而反不以往生为事、则其误大矣。 今修念佛法门、当依大势至菩萨所示、如子忆母之诚心、修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之实行。 果能死尽偷心、则一心不乱、念佛三昧、或可即得。 然念佛三昧、乃三昧中王、且勿视为易易、纵不即得、当亦相去不远矣。 都摄六根、为念佛最妙之一法、念时无论声默、常须摄耳谛听、此乃合返念念自性、与返闻闻自性之二义而兼修者。 返闻单属自力、返念兼有佛力、则为益大矣。 心念属意,口念属舌、耳听属耳、眼皮下垂、即见鼻端、则眼鼻二根亦摄、五根既同归一句佛号、身根焉有不恭严肃之理乎。 故知都摄六根、下手在听、能都摄六根、则心识凝静而不浮散、便名净念、以六根既摄、杂妄等念、潜消故也。 净念如能常常相继、无或间断、则念佛三昧、可即得矣。 评无量寿经一、无量寿经。 有五译。 初译于后汉、月支、支娄迦谶。 三卷、文繁。 名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 次译于吴、月支、支谦。 有二卷。 名佛说阿弥陀经。 以日诵之经,亦名佛说阿弥陀经。 故外面加一大字以别之。 又有赵宋王龙舒居士。 会前二译。 及第三译。 并第五赵宋译。 四部、取要录之。 名大阿弥陀经。 当时大兴。 后因莲池大师。 持其有不依经文之失。 从此便无人受持者。 大藏内有此经。 各流通处均不流通。 有谓另有一种者。 即此经也。 第三译。 即佛说无量寿经。 二卷。 现皆受持此经。 即曹魏、康、各国僧铠译。 第四。 即大宝积经、第十七无量寿如来会。 此经王龙舒未见过。 乃唐菩提流志译。 前有元魏名菩提留支。 非唐人。 世多将留支讹引之。 第五译。 名佛说大乘无量寿庄严经。 赵宋法贤译。 原本二卷。 以宋人以所译经多为荣。 故分两卷。 于绝不宜分处而分。 今刻书本作一卷。 就中。 无量寿如来会文理俱好。 而末后劝世之文未录。 故皆以康僧铠之无量寿经为准则焉。 二、无量寿经中有三辈。 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 下三品。 皆造恶业之人。 临终遇善知识。 开示念佛。 而得往生者。 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 此是错误根本。 故以下辈作下三品。 其错大矣。 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 中辈则有发菩提心。 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 无量寿经三辈。 通有发菩提心。 在王居士意谓。 下辈罪业深重。 何能发菩提心。 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 乃系善人。 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 硬要将下辈作下品。 违经失理。 竟成任意改经。 其过大矣。 在彼意谓。 佛定将一切众摄尽。 而不知只摄善类。 不及恶类。 彼既以善人为恶人。 故云不发菩提心。 死执下辈即是下品。 故将善人认做恶人。 不知九品之下三品。 临终苦极。 一闻佛名。 其归命投诚。 翼佛垂慈救援之心。 其勇奋感激。 比临刑望赦之心。 深千万倍。 虽未言及发菩提心。 而其心念之切与诚。 实具足菩提心矣。 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 而据观经。 硬诬蔑善人为恶人。 竟以恶人为判断。 王氏尚有此失。 后人可妄充通家乎。 既有无量寿经。 何无事生事。 王氏之误。 莲池大师指出。 尚未说其何以如此。 今为说其所以。 由于死执三辈即九品也。 静坐凡静坐时,但心中默念佛号、此外不加一点别的功夫、及别的念头。 久而久之、全心是佛、全佛是心、心佛不二、心佛一如。 且问什么禅定、有如此之深妙乎。 什么工夫、有如此之高尚乎。 山门山门按义当作三门,乃三解脱门也,一门而具三义。 一空解脱门,二无相解脱门,三无愿解脱门。 由三解脱门,直入涅槃宝殿故。 由空故无相,由无相故无愿也。 了知一切诸法,当体即空,则空有均不可名,故无相,无相则无执空执有之心愿也。 相士最易劝人念佛世间有二种人。 最易劝人为善念佛。 第一、看相者。 见好相、令极力修持。 保全好相。 否则相或变矣。 见坏相、令极力修持。 则相当变好。 医生尚须人请。 方好说。 看相者。 无论何人。 一见面都好说。 惜看相者无真本事。 只知求利。 弄到一生。 总是无所成就。 可不哀哉。 寂照不二,真俗圆融何名为寂。 即吾不生不灭之心体。 有生灭便不名寂。 何名为照。 即吾了了常知之心相。 不了了常知。 便不名照。 何名为真。 即常寂常照之心体。 原是真空无相。 一法不立。 何名为俗。 俗即假义。 谓虽则一法不立。 而复万法俱备。 万德圆彰。 (万法万德。 即事相也。 是故名俗。)寂即是体。 照即是体之相状、与力用耳。 此体、相、用、三。 原是一法具此三义。 故曰寂照不二。 真即是理性。 俗即是事修。 此理性本具事修之道。 此事修方显理性之德。 (所谓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也。)故曰真俗圆融也。 下去离念离情。 不生不灭。 谓此寂照真俗之体相理事。 均皆离念离情。 不生不灭也。 密宗密宗法门不可思议。 而今之传者学者。 多失其宗。 以持咒三密之功。 消除烦惑。 则为正义。 而传之者以神通吸动人。 学之者无一不以得神通为事。 则是尚未能扶壁而行。 而欲腾空远游。 何可得乎,西藏、蒙古、喇嘛皆吃肉。 以其无什米粮。 尚有可原。 今之学密宗者。 多开荤吃肉。 反大嘉美其事。 谓为吃了就度脱了。 则成魔说矣。 喇嘛做大佛事。 尚须吃素。 可知平常吃肉。 固非正义。 密宗提倡即身成佛。 乃以了生死为成佛。 一班无知之人。 便认做成福慧圆满之佛。 则是以松栽为栋梁。 其材可以为栋梁。 非现在即可为栋梁也。 舍利梵语舍利。 亦云设利罗。 (此名绝不用)此云身骨。 亦云灵骨。 此约佛涅槃后。 焚身化作八斛四斗舍利而说。 乃约多分而言。 亦有非身骨之舍利。 如宋人刻龙舒净土文板。 得三颗舍利于木中。 又善女人绣经。 针下有碍。 视之、得舍利者。 又有念佛、口中得舍利者。 有高僧洗浴。 令其徒揩背。 听铮然有物落下。 视之、乃得舍利者。 雪岩钦禅师剃头。 其发变成一串舍利。 宋长庆闲禅师圆寂。 焚化日、大风旋吹。 烟至四十里外。 烟所到处。 屋上、树上、草上、均有舍利。 收之有四石多。 外道不知舍利乃戒定慧力所致。 谓为精气神之所炼成者。 此系窃佛教之名。 而绝不知佛教之义。 便妄造谣言也。 多分属迁化而得。 如刻板、绣经、及念佛口中得者。 并汝灯花上得者。 乃因精诚之极。 佛慈加被。 为之示现者。 又佛舍利、更为神变无方。 如隋文帝未作皇帝时。 一梵僧赠舍利数粒。 及登极后视之。 则有许多粒(数百)。 因修五十多座宝塔。 阿育王寺之舍利塔。 可捧而观。 人各异见。 或一人一时,有大小高下转变。 及颜色转变。 及不转变之不同。 是不可以凡情测度者。 世人以凡情测佛法。 故只得其损。 不受其益也。 静闹一如念佛极愿寂静、颇不合宜。 有此厌喧之病、现已发现病相、若仍如此、久后则无可救药矣。 当静闹一如、在静亦不怕有闹来、在闹时我心仍静而不生憎恶、则无惊厌魔事发生。 若不速改、后当发狂。 念佛发悲痛、亦是善相。 切不可常常如是。 若常令如是、必著悲魔。 悲魔既著、终日悲痛、或至痛死、此种皆由不善用心所致。 顶门痛痒、皆提神过甚、心火上炎所致。 专一念佛专一念佛、本无定章。 若照平常念佛之章程、则五更起、礼佛(多少拜随己立)毕、念弥陀经一遍、往生咒三遍、或七遍、或二十一遍、毕、即念赞佛偈、绕念若干声。 然后静坐念半点钟、再出声念若干声、即跪念观音,势至,清净大海众菩萨各三称。 (若欲礼拜、先拜佛若干拜、九称菩萨、即作九拜。)再念发愿文、三皈依、此为朝时功课。 吃早饭后、静坐一刻、再念佛时、即礼佛三拜、或多拜毕、即念赞佛偈。 念毕、绕坐皆照前。 唯念佛毕、不念发愿长文、但念愿生西方净土中四句即已、礼拜而退。 早或二时。 午饭后二时。 晚课、与早课同。 夜间、再念一次佛、仍照早饭后章程。 念毕、发愿、当念莲池新订发愿文。 毕、念三皈依。 此虽有起有落、然心中总将一句佛号、持念不令间断。 行住坐卧、著衣吃饭、大小便利、均于心中默忆佛号。 于七人中、不令起一切杂念、如子忆母、无时或忘。 念时固然是念、歇气不念时,心中仍然是念。 只求心佛相应、(即心外无佛、佛外无心、全心是佛、全佛是心。 心中除六字洪名之外、无有一切杂念、故名相应。)切勿起即欲见佛之心、但求佛号外无二念而已。 若不明理性、急欲见佛、多招魔事、不可不慎。 亦不可太劳、过劳、则次日便难清爽如法矣。 或者、每次念佛、皆念弥陀经、往生咒。 但早起发愿念长发愿文、晚亦如之、余皆念四句偈即己。 或者、早起第一次念弥陀经、往生咒、以后但接续念佛不断、至晚念发愿文、三皈依。 人在世间、不能超凡入圣、了生脱死者、皆由妄念所致。 今于念佛时、即作己死未往生想、于念念中、所有世间一切情念、悉皆置之度外。 除一句佛号外、无别念可得、何以能令如此。 以我已死矣、所有一切妄念、皆用不著。 能如是念、必有大益。 今之小知见人、稍有一点好境界、便自满自足、以为我得了三昧。 此种人、十有九人、著魔发狂、以心念与佛相隔、与魔相合、故致然也。 古者丧礼古者丧礼绝不荤酒。 隋炀帝为太子时,其母死,不敢吃肉,偷令用竹筒装肉,以腊封口、用包袱裹而进之。 可见丧中用肉,古儒者如此之严,虽为太子尚恐人知,作此种办法。 今人自己也吃肉,且以肉享宾客,宾客皆不知丧是何事,居然饮酒食肉,当做一场热闹开心事办。 其于先王礼法,全体违背,而只知其要人夸美,可不哀哉。 印光大师简述自传光乃犯二绝之苦恼子。 二绝者。 在家为人子绝嗣。 出家为人徒亦绝嗣。 此二绝也。 言苦恼者。 光本生处。 诸读书人。 毕生不闻佛名。 而只知韩欧程朱辟佛之说。 群盲奉为圭臬。 光更狂妄过彼百倍。 幸十余岁。 厌厌多病。 后方知前人所说不足为法。 (光未从师。 始终由兄教之)先数年。 吾兄在长安。 不得其便。 光绪七年。 吾兄在家。 光在长安。 (家去长安四百二十里)逐于南五台山出家。 先师意光总有蓄积。 云出家则可。 衣服须自备。 只与光一件大衫。 一双鞋。 不过住房吃饭不要钱耳。 (此地苦寒。 烧饭种种皆亲任。)后未三月。 吾兄来找。 必欲回家辞母。 再来修行则可。 光知其是骗。 然义不容不归。 一路所说。 通是假话。 吾母倒也无可无不可。 次日。 兄谓光曰。 谁教汝出家。 汝便可自己出家乎。 从今放下。 否则定行痛责。 光只好骗他。 逐在家住八十余日。 不得机会。 一日。 吾大兄往探亲。 吾二哥在场中晒谷。 须看守。 恐遭鸡践。 知机会到了。 学堂占一观音课。 云高明居禄位。 笼鸟得逃生。 逐偷其僧衫。 (先是吾兄欲改其衫。 光谓此万不可改。 彼若派人来。 以原物还他则无事。 否则恐要涉讼。 则受累大小。 故得存之。)并二百钱而去。 至吾师处。 犹恐吾兄再来。 不敢住。 一宿即去。 吾师祗送一圆洋钱。 时陕西人尚未见过。 钱店不要。 首饰店作银子。 换八百文。 此光得之于师者。 至湖北莲化寺。 讨一最苦之行单。 (打煤炭。 烧四十多人之开水。 日夜不断。 水须自挑。 煤渣亦须自挑出。 以尚未受戒。 能令在。 已算慈悲了。)次年四月。 副寺回去。 库头有病。 和尚见光诚实。 令照应库房。 银钱帐算。 和尚自了。 光初出家。 见杨歧灯盏明千古。 宝寿生姜辣万年之对。 并沙弥律言。 盗用常住财物之报。 心甚凛凛。 凡整理糖食。 手有粘及气味者。 均不敢用口舌餂食。 但以纸揩而已。 杨岐灯盏者。 杨岐方会禅师。 在石霜圆会下作监院。 夜间看经。 自己另买油。 不将常住油私用。 宝寿生姜者。 洞山自宝禅师。 (宝寿乃其别号)在五祖师戒禅师会下作监院。 五祖戒有寒病。 当用生姜红糖熬膏。 以备常服。 侍者住库房求此二物。 监院曰。 常住公物。 何可私用。 拏钱来买。 戒禅师即令持钱去买。 且深契其人。 后洞山住持缺人。 有求戒禅师举所知者。 戒云。 买生姜汉可以。 禅林宝训卷中。 五十四五两页。 有雪峰东山慧空禅师答余才茂进京会试求脚夫人力书。 大意谓。 我虽为住持。 仍是一个穷禅和。 此脚夫为出于常住。 为出于空。 出于常住。 即为偷盗常住。 出于空。 则空一无所有。 况阁下进京求功名。 不宜于三宝中求。 以致彼此获罪。 即他寺有取者。 亦应谢而莫取。 方为前程之福耳。 近世俗僧。 多多以钱财用之于结交徒众俗家。 光一生不愿结交。 不收徒弟。 不住寺庙。 自光绪十九到普陀。 作一吃饭之闲僧。 (三十余年未任一职。 只随众吃一饭。)印光二字。 绝不书之于为人代劳之纸。 故二十余年。 很安乐。 后因高鹤年绐去数篇零稿。 登佛学丛报。 尚不用印光之名。 至民三五年后。 被徐蔚如周孟由打听著。 逐私为征搜。 于京排印文钞。 (民国七年)从此日见函札。 直是专为人忙矣。 逐至有谬听人言求皈依者。 亦不过随从彼之信心而已。 富者。 光亦不求彼出功德。 贫者。 光又何能大为周济乎。 光绪十二年进京。 吾师亦无一文见赐。 后以道业无进。 故不敢奉书。 至十七年圆寂。 而诸师兄弟各行其志。 故四十年来。 于所出家之同门。 无一字之信。 与一文钱之物见寄。 至于吾家。 则光绪十八年。 有同乡由京回家。 敬奉一函。 仰彼亲身送去。 否则无法可寄。 此时未有邮局。 而且不在大路。 (今虽有邮局。 若无人承转。 亦无法可寄。)次年来南。 消息全不能通。 至民十三年。 一外甥闻人言。 逐来山相访。 始知家门已绝。 学佛之道学佛之道、在于实行。 若只张罗门面、不修实行、则亦只得门面之空名而已。 既欲往生西方、自利利人。 必须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求生西方。 上自父毋伯叔、以至兄弟姊妹、妻室儿女、及诸仆使、并及乡党邻里、亲戚朋友、凡一切相识之人、皆宜以如上所行为劝。 若自己实行上事、人自相观而善。 所谓以言教者讼、以身教者从。 世出世间事、无一不以身为本者。 若自不实行、而教人行者、唯上智之人、则可依从、只取其言之益、不计其人之能行与否。 若非上智者、必腹诽背讥、反令造大口业。 欲真利人、当事事尽已之分、则日用行为、皆含化人之机。 久而久之、人自见信而依从之、固有不期然而然者。 如来之道如来之道、戒定慧而已。 纵使万圣万佛、相继出世、亦不能稍变章程。 了此,则自知见异思迁者、皆由心中无主、非受道法器之所致也。 佛法法门无量、若欲仗自力、于若禅,若教,若律,若密中、得其指归、尚不容易、况由此证无生而了生死乎。 净土法门、乃普令一切圣凡、同于现生往生西方、了生脱死之最直捷,最圆顿、最简易,最玄妙之法门也。 五台山人皮鼓牛皮为鼓。 非特为作鼓始杀。 须知牛被人杀。 取其皮以为鼓。 于作佛事时击之。 于本牛有大利益。 五台山之人皮鼓。 乃一僧亏空常住钱财。 置私产、死而为牛。 即耕其田。 至牛死。 托梦于徒。 令剥皮蒙鼓。 送于文殊寺。 上书其名与事。 令作佛事击之。 则其业可以速消。 否则虽其田变沧海。 业尚莫能消灭也。 不能读不能供经像处理方法经像之不能读不能供者,固当焚化之。 然不可作平常字纸化。 必须另设化器,严以防守,不令灰飞余处。 以其灰取而装于极密致之布袋中,又加以净沙,或净石,俾入水则沉,不致漂于两岸。 有过海者,到深处投之海中,或大江深处亦可。 小沟小河,断不可投。 如是行者,是为如法。 若不加沙石,决定漂至两傍,仍成亵渎,其罪非小。 而秽石秽砖,切不可用。 凡夫二病一切凡夫具有二病。 一是狂妄。 二是愚痴。 狂妄人。 谓我本是佛。 何须念佛。 心净则土净。 何须求生净土。 此系执理而废事。 其弊至拨无因果。 坏乱佛法。 疑误众生。 此人必堕阿鼻地狱。 永无出期。 以善因而招恶果。 诚可怜悯。 愚痴人。 谓我系凡夫。 何敢妄想了生脱死。 超凡人入圣。 不知自己一念心性。 与佛无二无别。 但以烦恼惑业障蔽。 故令即心本具的佛性功德。 不能显现。 譬如大宝铜镜。 经劫蒙尘。 智慧人知是宝镜。 愚人认为废物。 佛悯众生迷昧自心。 教令念佛。 求生西方的缘故。 以最爱惜众生的本有佛性。 恐其永远迷失。 故令生信发愿念佛。 求生西方。 庶可亲证此本具佛性。 尚不求生西方。 但求消灾及不失人身。 犹如以无价的摩尼宝珠。 换取一根糖吃。 发布时间:2024-03-22 09:14:2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