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印光法师:三全集问答撷录-皈依佛 内容: 印光法师:三全集问答撷录印光法师讲述,曲天翔居士问二十七则问,弟子信佛之原因,以研究催眠术始,昔闻俗语云。 九修天子十修佛。 以为十世方成。 每恐半途而辍,则前功尽弃。 早知当生成道,则早即念佛矣。 年已二十有七,甚悔发心之晚也。 一答:九修天子十修佛,乃不知佛法者之妄说。 知佛之人,绝不说此。 净土法门,乃仗佛力了生死。 皆须有真信切愿,决定求于临命终时,往生西方,若不仗佛力,欲了生死。 千生万劫不能了者多多矣。 问,相信净心成佛,如催眠术之必须沉静,然方有不可思议之现象。 二答:净心念佛观佛,则易与佛相应。 果有真信切愿,定可往生,则渐次进修,必至成佛。 且勿谓现在净心,即得成佛也。 问,相信借仗佛力,如催眠之自己催眠,则较被人催眠为难,故知自力不如他力。 三答:一切法门,皆仗自力,断惑证真,了生脱死。 如跛夫自行,日难百里。 净土法门,仗佛慈力,便可带业往生。 如跛夫乘转轮圣王轮宝,一日遍达四洲,何可以催眠之事以证。 问,口念佛,心想佛,其所想之佛,是否与观经之第八观同。 四答:观想,须从十三观起手作。 否则境细心粗,难以成就。 或致用心不当,起于魔事。 问,如遇危急时,势不能一时兼诵各咒,应以何者应用之。 五答:遇极危急之灾难,但念观世音圣号,为最省心力,最有感应。 问,如专诵佛号,其效力比咒如何。 六答:佛号与咒功德同等,唯在至诚,方有感格。 若心中先有一轻视佛号之心,则便无利益。 以不诚而又疑,致不得真利益也。 问,唯心净土,自性弥陀,然则与西方之净土、及佛,是否一而二、二而一。 七答:有唯心净土,方生西方净土。 若自心不净,何能即得往生。 纵逆恶罪人,以十声念佛即得往生者,由念佛之净心,感生西方之净土。 世多以唯心则无土,便是魔外知见。 此种似是而非之邪见。 居其大半,致念佛之人,不得实益。 尚自以为高明,而不知其为执理废事,自误误人之邪见也,由自性弥陀故,必须念西方弥陀,以求往生,渐进而可以亲证自性弥陀。 傥单执自性弥陀,而不念西方弥陀,纵令真悟,尚未能即了生死。 况说此话者,皆是一班担板汉脱空汉乎。 一而二、系未成佛前之事。 二而一、乃已成佛后之事。 问,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生、去、皆何指。 八答:生则决定生,约事说,去则实不去,约理说。 不知事理之所然,只好老实照事相做。 否则必成执理废事之邪魔外道。 问,某命终时,忽曰,净土即在庭隅,然则此地即为净土乎。 九答:此正是唯心净土发现之义。 彼唯心净土,乃彼一人之境。 其余皆是唯心秽土,何得以彼所见为断。 问,诵经,是否在令自己生欢喜厌离心,抑另有其他作用。 十答:汝诵经,只知求自己欢喜,可惜无边妙义,被汝看得一文不值。 问,解第一义,指何。 十一答:解第一义,即撤悟实相妙理,唯心自性也。 问,死后所存之性,与往生,及佛性,同异之点如何。 十二答:一切众生,生前死后之性,与往生之性,及佛之性,同而不同,不同而同。 言同者,以心性本体无二故。 不同者,以迷悟天渊悬殊故。 由有此义,故令人断惑证真,以期亲证此本同之心性也。 唯其体同,而在迷未证,故设种种法,令其反妄归真,背尘合觉,以亲证也。 修法甚多,唯念佛求生西方,为最易下手,最易成就。 问,佛示修观,正为后世浊恶不善,五苦所逼之众生设教。 若以催眠之发现天眼通之说证之,则现极乐国土,亦非难事,况尤为念佛求证之需要。 何以劝人修观者,言其难耶。 十三答:催眠是术力岂真有天眼通乎真有天眼通著。 岂肯为人催眠乎。 汝今既学坲,当专志学佛。 现极乐国,唯心净而念一者能之。 譬如磨镜,磨之及极,自然发光。 用术现,则心先不净,念亦不一,譬如以白粉涂镜,望其发光,不知封蔽更甚也。 问,修观是否仗佛力。 十三观内云,无量寿佛,身量无边,非是凡夫心力所及。 然彼如来宿愿力故,有忆想者,必得成就。 其别与参禅之点为何,较参禅易否。 十四答:参禅唯究自心,念佛兼仗佛力。 二法至究竟圆成,则全同。 当修持用功,则回异。 譬如登程,舟车各异,归家是同。 问,修观者,想乎、观乎,抑观想全用乎,取远取近。 十五答:观想二字,何可分之为二,摄心而想,即是观。 汝认作二,则便成知一十,而不知其即二五也。 又观想则何分远近。 问,每观至少,须若干日。 十六答:汝将谓此一观作几天,又作彼一观乎。 不知佛虽说有十六,而最初即当观第十三,方为契理契机之修。 问,初即想像者,非蜡等乎。 十七答:既知前说,此可类推。 问,初观是一心想日,抑须默持名号。 十八答:观与持名,原是一事。 将谓作观之时,便不持名,不可持名乎。 问,坐则修观,余时持名,较专持一种为优为劣。 十九答:有沉潜纯粹之心。 则修观亦好,持名亦好。 否则持名较稳妥,以心志浮薄躁妄,作观则多致魔事。 问,观见极乐国土,乃真净土乎,抑假现象乎。 二十答:观见之极乐,乃唯心所现。 谓之为假,便是门外汉。 问,观见极乐国土及能闻法是否为天眼通天耳通。 廿一答:此是观力所致。 若天眼、天耳,不作观,亦可见闻。 问,有云见佛者,乃心佛,非西方佛。 若然,则往生时心佛现前乎,抑弥陀佛来接耶。 廿二答:临终见佛,乃自心所感之佛,不得只归于自心,而谓无佛来迎之事。 问,至十三观时,此时可得随意往生乎,抑必俟命终,方可往生耶。 廿三答:业报未尽,何能即生。 古亦有其人,然非可责之于一切人也。 问,观至见佛闻法时期后,每天再观,仍须自初观始乎。 廿四答:作观只取得力者作,何必从头至尾,日日重习。 佛之说此十六种者,前则令人知极乐之庄严。 后之九品往生,令人知所修之因果。 各观既知,即观佛一法中,即可圆观诸观耳。 问,十四观以下,乃各品生者,既无境可现,令观之意为何。 廿五答:此义已见前说。 问,上之往生者,似乎不是修观者之往生。 不知修观者之往生,也应如何著想。 廿六答:往生者,品位万别千差,经中只以九品摄之,汝何由而知其上者,非作观之往生乎。 须知人根不同,即一法而高下悬殊,岂拘拘然于所修之法乎,盖由彼各各心地中分也。 文殊普贤等,汝将谓用不著作观乎。 问,记数念佛,吸念六句,呼念四句,如何。 心既记数,又念佛,又须想佛乎。 廿七答:念佛记数,从一至三,从四至六,从七至十,何定呼吸。 汝系学炼丹运气之人,故稍见一二字相似于彼,即谓是彼之功夫。 念佛记数,为妄心难制者设。 能如是念,如是记,如是听,决定心渐调伏,此处谁令汝是加一想佛二字乎。 此系随便念,何论呼之与吸。 呼吸若使之长久,则伤气受病,不可不知。 看经念佛妙法世出世间诸法,无不以诚为本,诸修行人,更当至诚。 诚则业障消除,善根增长。 凡诵经时,必须息虑忘缘,一心净念,如对圣容亲聆圆音,不敢稍萌懈怠疏忽之意。 久而久之,自可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喻如阳春一到,坚冰自消。 诚到极处,豁然贯通。 此是看经念佛最妙之法。 求子三要求子三要,第一保身节欲,以培先天、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 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 此三要事,务期实行。 再以至诚,礼念观世音,求赐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能所求如愿,不负圣恩矣。 第一保身节欲。 以培先天者。 若不节欲,则精气薄弱,比难受孕。 即或受孕,必难成人。 即或成人,以先天不足,决定孱弱,既无强健勇壮之身,亦无聪敏记忆之心力,未老先衰,无所树立。 如是求子,纵菩萨满人之愿,人实深负菩萨之恩矣。 第二敦伦积德,以立福基者。 欲生福德智慧光宗华国之子,必须敦伦尽分,孝亲敬长,善待眷属,愍恤仆使,此行之家庭者。 至于乡党亲朋,俱宜和睦劝导。 俾老者善教儿女,幼者善事亲长。 以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戒杀护生,吃素念佛,愿生西方,永出苦轮。 普为同人,恳切演说,令培出世之胜因,咸作守道之良民。 能如是者,一举一动,悉益自他,一言一行,堪为模范。 所生之子,必能超群拔萃,大有树立。 菩萨固能满人之愿,人亦可慰菩萨之心矣。 第三胎幼善教,以免随流者。 古昔圣人,皆由贤父母之善教而成,况凡人乎。 若求子者,肯用胎教之法,其子必定贤善。 从受孕后,其形容必须端庄诚静,其语言必须忠厚和平,其行必须孝友恭顺。 行、住、坐、卧常念观音圣号。 无论出声念,默念,皆须摄耳而听,听则心归于一,功德更大。 若衣冠整齐,手口洗漱,出声念,默念,均可。 若未洗漱及至不洁净处并睡眠时均须默念,默念功德一样,出声于仪式不合。 若至临产,不可默念。 以临产用力送子出,若闭口念,必受气窒之病。 产妇自念,家属皆为助念,决定不会难产,亦无产后各种危险。 果能如此谨身、口、意,虔念观音,俾胎儿禀此淳善正气,则其生也,定非凡品。 及儿初开知识,即与彼说因果报应,利人利物者必昌,害人害物者必亡。 须知利人利物,乃真利己。 害人害物,甚于害己。 作善必得善报,作恶必得恶报。 及说做人,必须遵行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八德,方可不愧为人。 否则形虽为人,心同禽兽矣。 不许说谎,不许撒颠,不许拏人什物,不许打人骂人,不许糟践虫蚁、字纸、五榖,东西。 举动行为,必期于亲于已有益,于人于物无损。 又须令其常念观音圣号,以期消除恶业,增长善根。 幼时习惯,大必淳笃,不至矜己慢人,成狂妄之流类。 如上善教,于祖宗则为大孝,于儿女则为大慈,于国家社会则为大忠。 余常谓治国平天下之权,女人家操得一大半者,其在斯乎。 其懿德堪追周之三太,庶不负称为太太云,愿求子者,咸取法焉,则家国幸甚。 附记禁忌,免致祸害。 凡求子者,必须夫妇订约,断欲半年,以培子之先天。 待妇天癸尽后一交,必定受孕。 天癸未尽,切不可交,交必停经,致成带病,颇有危险。 又须吉日良夜,天气清明。 大风大雨,雷电震闪,亟宜切戒。 礼记。 月令。 季春。 先雷三日,遒人以木铎巡于道路曰,雷将发声,有不戒其容止者,生子不备,必有凶灾,古圣王痛念民生。 特派官宣布此令,又复著之于经,其天地父母之心乎。 遒人,宣令之官。 木铎,即铃,振铃俾众咸听也。 巡,行也。 道路,城市街巷,及乡村也。 容止,此谓房事。 不备,谓五官四肢不全,或生怪物。 凶灾,谓其夫妇,或得恶疾,或致死亡。 既受孕后,永断房事,所生儿女,必定身心强健,福寿深长。 孕后交一次,胎毒重一次,胞衣厚一次,生产难一次。 孕久若交,或致堕胎,及与伤胎。 念佛摄心偈蕅益大师阿弥陀佛经要解有云,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 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祖师如此极力道破,乃为一辈以持名压捺妄想,不知求生者,吐肝吐胆,剖心沥血之诚实语,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 但吾人既知生信发愿,决定求生。 奈妄想纷飞,口虽念佛,心全昏散,亦属往生之障。 若业障深重之最极钝根,遵照前人几许良法,均觉费力,仍难制心一处。 兹录云水僧书壁念佛摄心偈,似发前人所未发。 以之调摄身心,实较其他各法为有效。 况念念存想莲华,即西方胜境而安心,自然有助净行,毫无流弊。 与势至之都摄六根,净念想继,不谋而合。 呈似印公老人,亦赞妙善。 故敢钞附于此,俾使净业行人,依之修习。 偈云。 若问念佛法摄心自有方每念一声佛口作莲华香因我清净心所以有此香华从口中出朵朵向西方一佛华一朵有色复有光念到一声佛青色放青光念到二声佛黄色放黄光念到三声佛赤色放赤光念到四声佛白色放白光如是轮转想念念不可忘不必记其数但想色香光果能心不乱决见大愿王茶毗茶毗之事僧俗皆无碍,西域人死之后葬法有四。 一水漂,投诸江河,以喂鱼鳖。 (此须近大江河乃可。 山僻小溪,则非所宜。)二,火焚,火焚其尸,冀破我执也。 (此则随处皆可)。 三,土埋,穴土掩藏,俾无暴露也。 (此亦普通)。 四,林施,置林间,俾鸟兽食也。 (此须深山大泽乃可。 究不及前三种妥善)。 吾国向主土埋,(读孟子盖上世常有不葬其亲者一篇,即知所由)。 其实仍不如火化之美满。 且佛法东来,僧皆火化,即取破除我执之意义。 人之烦恼生死,完全我执身见为根本。 即淫欲等大患,亦仍从我执身见而生。 身见我执若破,淫欲又从何而生。 故唐宋时代,深知佛法之高人达士,虽未出家,亦每主火化。 后世多不乐从者,即为固守身见我执。 身见太重,实属修行之一大障碍。 而所谓,居士多未断欲,为色身不情洁,不宜火化,亦非通论。 博地凡夫,四大假合之身,未至业尽情空地位,不拘僧俗,皆是腥躁臭秽之脓血而成。 身虽断欲,依愚浅近情见谕,则较之贪欲之人,略似清洁。 然心欲未尽,即污秽仍存。 若据高深谛理论,四大本空,五蕴非有。 诸法因缘。 皆无自性。 诸佛正遍知海,在一切众生心想中。 一念回光,便同本得。 遮那妙体,遍界全彰。 本无生、灭、增、减、之殊,又何有僧、俗、垢、净之异。 故心经云,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即此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之真如实相之本体也。 吾人迷真逐逐妄,背觉合尘,以致流浪生死,了无出期。 今欲返妄归真,背尘合觉,了生脱死,超凡入圣,必须破除身见我执,为最初下手工夫。 因此故凡学佛人士,如知求神识得所,不拘僧俗,均当火化。 不特无碍,确有实益。 对今后之环境,尤为适宜。 四土佛土有四。 所谓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无障碍土,常寂光土。 (一)凡圣同居土者,娑婆世界虽属秽土,亦有佛菩萨二乘圣人,同生其间。 然凡圣所见之境,与所受用,天渊悬殊。 西方约带业往生之人论,则生凡圣同居土。 然此土清静微妙,如弥陀经无量寿经所说。 此土虽属带业往生之人所居,亦有法身菩萨及佛,亦居其中,为其说法。 故亦名凡圣同居土。 但此为净土往生之人,虽未能如佛菩萨所见,所受用之殊妙,然其气类相同。 不比娑婆之条然各别也。 此土亦分九品。 若中下六品,则多须时劫。 若上三品,则速得悟(悟无生方能入实报)无生忍,登不退地,证入实报寂光矣。 (二)方便有余土者,乃己断见思,未破无明之人所居之土。 言方便者,以其所修系入真实之前方便。 言有余者,虽断见思,未破无明,(尘沙无体,说不说俱可。 若说,此九方便人,正破尘沙惑耳。 九方便,即藏教三乘,通教三乘,别教三贤,圆教十信。 此九种人,同断见思,未破无明。)故言有余。 若破无明,可称分证无余。 若无明静尽,则是究竟无余矣。 (三)实报无障碍土者,即佛菩萨不思议福德庄严所感之报土。 (四)常寂光土者,即佛菩萨所证之理性也。 此二土本属一土。 约所感之果报上言,则名实报。 约所证之理性言,则名寂光。 圆教初住,初破一品无明,证一分三德,即入实报土。 亦得名分证寂光。 若妙觉佛果,则是上上实报,究竟寂光矣。 佛法问答八则(一)问佛世时虽分有菩萨比丘二众,比丘形虽异俗,持戒一依佛制,结夏时,虽离佛独居,亦尚无何等标记,持犯不过各藏蜡人一枚以志之耳矣。 夫然,则求戒之制,固非始于佛世时也明矣。 今人既多以戒疤有无判别僧俗。 则戒疤关于僧也,盖亦重焉。 且戒之数必十二者,毕竟于法有何所表? 今世僧人,对此绝有如其所从来者。 若不明其出处及其作用,将焉以答外难? 无智陋僧,又焉知戒之可重耶? 答佛初成道,即说梵纲经,菩萨戒。 至于比丘戒,乃因有犯而制。 何得说:‘求戒之事,非始于佛世’乎? 至于坐夏之法,特用腊人以验其戒力之全否。 此不过表示人各宜严持净戒而已。 如世之行功过格者,居心,动念,行事,其善恶毕记。 其记者,为防非止恶,力修善行耳。 非以记为行善止恶之必要也。 能时时省察,不记亦无碍。 不省察,记亦无益。 自己持戒之全缺,自己岂有不知? 虽不用腊人之验,能自瞒乎? 自既不能瞒,则佛,菩萨,神通圣人,与天,地,鬼,神,皆不能瞒。 所暂能瞒者,唯人耳。 而人纵能瞒,戒德允著与不著,人亦可得而知。 是则人亦不能瞒矣。 但期著力于持戒,不必定欲取验于腊人也。 汝既受过戒,开示苦行,令然身背指供佛。 以凡夫未得忍,但止然香而已。 此语,楞严六卷末,四种清静明诲中,己说。 梵纲,法华,皆有其说。 汝不在然香供佛上作道理,在戒疤上作道理,既成语舍本逐末。 然末世众生,事事作假。 由有此戒疤,分别受戒与否。 今则普通剃发,疤之标帜,固属要紧,其数乃随人发心,何必问其所表? 但知此然香供佛,乃然身臂指之一少分之苦行而已。 北京传戒,然臂香,不然顶香。 有南京参学者,则补然顶香。 今则唯然臂香,断断不可。 以俗人悉光头故。 未闻北京已改其然香章程与否? (二)问上海各地,每有男女百十为群,敬献香金,归依。 或云拜师父。 此事出何经典? 始于何时? 佛在何处? 说何经? 对何众生开此方便? 若无明诲,拜者既蒙然不知,归依后宜如何护持斋戒? 被拜者又不思德之称否,滥受信施。 恐大好佛法,未免等与陈货滞物,斋价拍卖。 非大可悲痛耶? 请详开示,俾拜与被拜者,知所诫勉。 庶免不信者谤。 答佛初成道,尚未行化。 欲往鹿苑度五人。 道逢商人提谓,奉佛抄蜜。 佛为彼说三皈戒,并五戒十善。 佛,即佛自己。 法,即佛与彼说之五戒十善,及佛后来所说一切大小乘法。 此时尚无一僧,故于皈依僧一条,则云皈依未来僧。 以僧决定即有故。 此皈依三宝之最初第一人也。 此后凡国王大臣,以及士庶,凡信佛者,无不皈依。 何得云:‘无出处。 ’至于香敬之说,乃借物以表其诚敬而已。 佛世,僧不立烟爨,致金银于无用之地。 而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之奉,与送资财固无少异。 此方信心人少,凡所作为,必赖钱财,是以彼既见信,必期于供养以备所需,此香敬之由来也。 此方圣人设教,来学者须备束修,以为赘敬。 与香敬名虽不同,而意无异也。 不徒此也,凡天子诸侯宴会,必有佳肴,又必有珍物相馈,亦犹之乎既拜而又供养也。 既归依三宝,当必持五戒,修十善。 然今之人情,多属虚设。 是自己不依教之过,非佛法之过。 僧之能持与否亦然。 固宜分别师之真伪,与徒之真伪。 不得概谓皈依三宝为非而斥之也。 若无人皈依三宝,佛法将从之断灭。 以纵有真僧,了无外护。 谁肯供养恭敬汝世外之人? 况佛法不独是僧分中事,实一切世人皆应修应行之事。 不使皈依,即是断灭佛种耳。 一切世人应修应行之义,文钞中屡说。 (三)问昔有某居士问,皈依佛后不堕地狱,舍身后不堕耶? 抑永劫不堕耶? 并问,近来上海等地皈依者,半属操业不规青楼之女子。 当时虽稍有愧悔之念,过后仍守故业造罪。 使皈依后永劫不堕地狱,则二元四角之香金,孰甘吝惜? 果二元四角可保造恶永劫不堕地狱,则铁围山之内,夫何地狱之有? 天下宁有如此便宜之事耶? 又曰,所谓皈依佛之佛云者,过去佛耶? 未来佛耶? 若云过去,则已过去,现在无佛。 未来,未出世。 夫何佛皈依之有? 若云归依弥陀或释迦之像,则但赴各像前敬礼足矣。 又乌籍乎香敬耶? 弟子言塞,不克剖答。 毕竟如何? 深企示诲。 答此事当从真实行上说。 不可止在皈依上说。 皈依佛法僧三句,虽分说不堕地狱饿鬼畜生。 不可执定谓皈依佛但能不堕地狱,犹不免堕饿鬼畜生,则是痴人说梦矣。 佛大慈悲,汝尚不知,妄说道理。 青楼女子,所作下贱,果能信仰于佛,常生惭愧,常念佛号,求生西方,尚可蒙佛接引,直登九品,与诸上善人聚会一处。 佛种种方便,引发众生出世善因故,于五戒任彼受一二三四及全。 何以令不全受? 以彼或有势不能守故。 如屠户不能持戒,尚可持余四戒。 娼女不能持邪淫戒,酒保不能持酒戒等。 佛之深恩厚德,如天普覆,如地普载。 不以一著弃其本具之佛性。 世之自高自大者,见人一短,即有千长,亦不以为然。 佛则不如是。 龙舒净土文有普劝门一卷,详说所以然。 凡列名有三十多,内有屠户,渔人,做酒者,即在风尘青楼女子,皆言如能改业,固为最善,如不能改,当生惭愧,念阿弥陀佛,求生西方。 果能信愿真切,亦可高登九品。 何止堕地狱等乎。 若不生惭愧,亦不修持,以此为荣,止以拜一师为事,则不堕与否,非光所敢决断。 至云:皈依三宝,佛属何佛? 汝受戒曾有此种开示,有佛世之三宝,(此即所谓住持三宝。)有佛后之三宝。 佛世,佛即释迦佛。 法,即四谛等法。 僧即随佛出家之人。 佛后,佛即释迦之种种形像,(谓金银铁土木绘画刺绣等像,乃佛之形仪,当视同真佛。 而弥陀药师等佛,亦摄其中。 以释迦为现在教主,故专说耳)。 法,即黄卷赤轴之经典。 僧,即剃发染衣之人。 又有一体三宝,此则即于自心之觉义,正义,净义,谓之佛法僧之宝也。 若详说,太费笔墨。 佛初成佛,尚未有僧。 但今提谓长者皈依未来僧。 以僧为负荷继续法道之人故也。 若自高自大,止知佛与法可钦仰,而藐视僧人,不肯皈依,其人于佛法中,纵能得益,但以慢心,恐难得真实之益耳。 (四)问智者大师,人均以为释迦再世。 如金粟如来之现维摩居士,龙图佛之现身子比丘。 今之崇贤首者,多有辩难。 以致我见岩固,是非峰起。 或云五教美于四教。 或云智者非释迦在世。 或云智者判四教时较早,参考书不及唐时完备,故所判教,义有缺欠。 或云智者既是释迦后身,作止观时,云何不能遽决六根功德优劣,而在拜经台拜般刺密谛未译之楞严经,以经为道规耶? 经既为佛所说,智者既是佛,宜于经洞然。 若云佛亦有隔胎之昧,则乌足称无上正等正觉耶? 是等疑问,群然杂出。 自非老人俯愍群情,曲剖此难,为学界司南。 恐台贤学子相谤,有不能已者。 噫! 自相攻难,佛教其不淹沉者几矣! 答天台贤首开法之人,或是古佛应世,或是菩萨示生,不得以此轻彼,以彼轻此。 纵所说不全同,而各有所见,并非妄说。 彼妄以门庭相争者,皆佛之逆子,各宗祖师之罪人也。 四教五教,本是一佛教。 汝曾见藕益大师弥陀要解序否? (原本十要,被成时大师略去之。 可叹!)其文云:‘不敢与二翁竞异,亦不必与二翁强同。 譬如横看成岭,侧看成峰,皆不尽庐山真境,要不失为各各亲见庐山而已。 ’此语系用东坡游庐山诗:‘横看成岭侧成看峰,远近高低总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夫庐山乃块然一物,尚随人所居久之地而异相。 况如来所说之法,如随色摩尼珠。 彼定谓此珠是何色,乃不识珠之人。 而随青黄赤白,现青黄赤白,既说为青黄赤白,亦非不可。 若定谓是青非黄赤白,及是白非赤黄青,则不可。 圆会经义,诸祖皆为如来功臣。 板泥一语,弘法即是坏法魔党。 智者作止观,即与楞严六根功德义相符。 复闻梵僧称其合楞严义,故有拜经之事,祈早来以证已说之不谬。 汝何云不能遽决六根功德优劣乎? 为是自立章程,以屈智者,作如是说? 为是不知所以,妄听人言,以为如此也? 拜经之事,盖有之矣。 若云日日拜,拜多年之说,则后人附会之词耳。 智者勿道不是佛现身,即是佛现身,以既现为僧,便当隐实示权。 故必须有经可证,方为宏传之轨。 倘自以为佛,自说未来之经,即为彼后世著魔之徒,皆说我是某佛某菩萨而为先导。 此弘法之法身人士,不显本之所以也。 汝既知法华身子内秘外显之义。 何独于智者而疑之? (五)问相宗判一代为三时教云:‘先有,次空,后中。 ’但有别之时,而无通之时。 天台判五时,通别互用。 版见学者,相攻相非。 台者毁相宗三时为徐六担板,义极不圆,非佛本旨。 相者斥台为儱侗泥涨,乱云漫雾。 鲜有能汇通者。 究孰是孰非? 望垂弘范。 答此语宜于第四段领取。 自知诸佛说法,随众生机。 今之弘法者,多违机说。 所以佛早已受记。 谓末法为斗争坚固之时也。 哀哉! (六)问佛未显本前,各声闻等皆修成。 开权后,一切八部,亦皆是大菩萨,乘愿辅化。 然则佛弟子无一是凡夫修成。 佛出世何益于众生也? 答汝只会执悬板语。 就不晓得此等人示现之所以然。 彼法华会上之人,俱已证阿罗汉等。 在先皆不言佛法,皆由闻佛种种化导,方入佛法。 是以四十余年,长随如来。 且问汝。 此等人,数十年中,绝无引人生信,改恶修善,皈依佛法,了生脱死者乎? 汝作此问,可谓痴极痴极。 (七)问法华经,举手低头,皆能作佛。 佛又于无量劫前,曾说法华。 由是观之,无量劫前,曾有所谓佛者,于世度众生矣。 众生既种善根于无量劫前,则此曾种善根之众生,至今应皆作佛或成菩萨矣。 则应佛菩萨多而众生少。 何故佛菩萨不少概见,众生滔滔皆是耶? 将无量劫前之众生,悉未有举手低头之善根耶? 抑种而未熟耶? 若曰种而未熟。 毕竟至何时而熟耶? 今之众生,种举手低头善根著,由须历几无量劫,能成熟此善根耶? 抑永不能成熟耶? 答佛菩萨多,众生少。 佛菩萨少,众生多。 此二语须佛菩萨所居地上看。 譬如乡间小民,只知乡间之平民多。 并不知国家辅弼,其多无数也。 然世间法不足敌喻。 汝何不看华严海众之多,非佛刹尘数可喻乎? 佛能度众生,而不能度无缘者。 故有番番示生示灭。 令众生番番种,番番熟,番番脱,而众生无尽,故佛菩萨之誓愿无尽。 汝以断灭知见论,故有此种种之问也。 其间似乎有理,不知乃众生之情见。 渺不知佛菩萨之境界。 汝果能一心念佛,往生西方。 将叹其菩萨多而众生少也。 吾故曰,当于佛菩萨之居处看,不当在众生之居处看也。 (八)问弟子无论居何地,清旦盥漱后,即披衣礼拜观音大士。 至精神困乏后,即就地趺坐持名。 有时过于劳倦,坐即昏沉。 或胡思乱想。 间亦有身心畅适,坐半小时许,如数分钟之短者。 亦有时手捻念珠,不觉从头至尾三百余颗之念珠,斯须即尽。 心亦似知朗朗称诵。 但不甚明了焉尔。 亦有时持咒,忽忘所持之咒。 不觉糊里糊涂念诵佛号。 此等毕竟是何境界? 答坐久不觉久,念久不觉久。 此系心静神凝所在。 但不可以此为得。 从玆努力做工夫,自可上进。 若以此为得,即此亦不得矣。 况上进乎? 持咒昏沉念佛,念佛昏沉持咒。 此系意识随妄心正念转变而现。 初修者固多有此。 若工夫有把持,庶可不致颠倒错乱矣。 然此颠倒错乱,犹属工夫所使。 设无工夫,则并此糊里糊涂之念亦不可得。 况明白不错乎? 佛法要义佛法要义。 在无执著心。 若预先存一死执著得种种境界利益之心。 便含魔胎。 若心中空空洞洞。 除一句佛外。 别无一念可得。 则庶几有得矣。 闭关闭关专修净业。 当以念佛为正行。 早晚仍照常念楞严、大悲、十小咒。 如楞严咒不熟。 不妨日日看本子念。 及至熟极、再背念。 晚课弥陀经、大忏悔、蒙山、亦须日日常念。 此外念佛。 宜从朝至暮。 行、住、坐、卧、常念。 又立一规矩。 朝念一次。 未念前。 拜若干拜。 (先拜本师释迦牟佛三拜。 次拜阿弥陀佛若干拜。 再拜观音、势至、清静大海众、各三拜。 再拜常住十方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圣贤僧、三拜。)念佛或一千声。 或多或少。 念毕。 再拜若干拜。 午前一次。 午后一次。 再歇一刻做晚课。 初夜念蒙山。 后念佛若干声。 拜若干拜。 发愿回向。 三皈依。 后心中默念佛号养息。 卧时只许心中默念。 不可出声。 出声则伤气。 久则成病。 虽是睡觉。 心仍常存恭敬。 只求心不外驰。 念念与佛号相应。 若或心起杂念。 即时摄心虔念。 杂念即灭。 切不可瞎打妄想。 想得神通、得缘法、得名誉、想与寺庙。 若有此种念头。 久久必至著魔。 若不与汝说破。 恐汝以此为好念头。 妄想日日增长。 必定著魔无疑。 纵令心净妄伏。 亦不可心生欢喜。 对人自夸。 有一分就说有十分。 此亦著魔之根。 凡有来者。 皆劝彼念佛求生西方。 又须遇父言慈。 (谓教子依孝、弟、忠、信、礼、义、廉、耻、之道以行。 是名为慈。 若溺爱不教。 乃教令学坏。 则名为害。 不名为慈。 此事世人百有九十九不识。 故成此互相残杀之世道。 若人人都教子以道。 则世道太平。 无有坏人。 坏人皆彼父母养成的。 惜无人提倡。 知者绝少。 可不哀哉。)遇子言孝。 遇兄言友。 遇弟言恭。 夫和、妇顺。 主仁、仆忠。 各人尽各人职分。 是为善人。 又与女人说。 (亦可与男人说。)女子从小就要教彼性情柔和。 纵遇不如意事。 亦不生气。 习以成性。 不但于自己有无穷之好处。 且家庭得和睦之祥。 而儿女必不夭死。 性情贤善。 国家得贤才之庆。 气性大的女人。 生子必多死、或多病。 以一生气。 乳即变成毒汁。 气大极、喂儿立刻即死。 稍小点、半天一天方死。 小气虽不死、亦必定生病。 此一定不易之事理。 吾国医家。 绝未言及者。 凡学医者,皆应为说之。 一年当救无数小孩于必死必病之顷。 即转而为安然无恙以成人也。 放生功德大。 此比放生功德更大。 以此功德、回向往生。 必能满愿。 有肯常与一切人说者。 亦培莫大之功德。 以汝知医。 此为根本上救人。 而无形亦可见之善法。 吾乡人士。 绝未闻见此语。 汝能与相识者说。 必可一传十、十传百、以至千万而无尽也。 入关仪式。 亦无定章。 总以至诚恭敬为主。 要在先日。 礼佛陈己志愿。 当日大殿礼佛。 至关房、令护关人锁门。 门上只贴‘不慧发心闭关。 专修净业。 普为自他。 忏除宿咎。 增长善根。 ’作两行写于一纸上。 贴于门正中上节。 不必学不懂事的人。 用三叉封皮、写封条。 俗鄙之极。 日期自择。 亦不可请人封关。 此种都是摆空架子。 盲聋暗哑凡有心者、皆堪作佛、何得谓盲聋暗哑不得往生。 佛说八难中有盲聋暗哑、谓其难以入道而已。 果能专精念佛、虽聋子不能听经、及善知识开示、瞎子不能看经、究有何碍。 喑者无声、哑者不会说话、但能心中默念,亦可现生亲得念佛三昧、临终直登九品、何可云此等人不得往生。 此等人不认真念佛、则不得往生、非此等人虽念佛、亦不得往生也。 至于残废缺手缺脚者、与此盲聋暗哑者同。 此之说话、盖是误会往生论偈之致也。 偈云、大乘善根界、等无讥嫌名、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乃是说、西方极乐世界、是大乘善根人所生之世界、绝无有可以讥毁、可以厌嫌之名字耳。 下即列出讥嫌之名数种、即女人、六根不具足之人、及声闻缘觉之二乘人。 故曰女人及根缺、二乘种不生。 乃谓西方无有女人、与六根不具足人、及小乘人。 (西方虽有小乘人名字、然皆属发大乘心者、绝无不发大心之声闻缘觉人耳。)非指此世界之修行者说。 无智慧人、认做此等人不得生西方、其错大矣。 发布时间:2024-03-22 09:20:03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2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