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学佛后境遇不佳该如何做? 内容: 学佛后境遇不佳该如何做? 印光法师答:若境遇不嘉者,当作退一步想。 试思世之胜我者固多,而不如我者亦复不少。 但得不饥不寒,何羡大富大贵。 乐天知命,随遇而安。 如是则尚能转烦恼成菩提,岂不能转忧苦作安乐耶。 若疾病缠绵者,当痛念身为苦本,极生厌离,力修净业,誓求往生。 诸佛以苦为师,致成佛道。 吾人当以病为药,速求出离。 须知具缚凡夫,若无贫穷疾病等苦,将日奔驰于声色名利之场,而莫之能已。 谁肯于得意烜赫之时,回首作未来沉溺之想乎。 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故知天之成就人者多以逆,而人之祗承天者宜顺受也。 然孟子所谓大任,乃世间之爵位,尚须如此忧劳,方可不负天心。 何况吾人以博地凡夫,直欲上承法王觉道,下化法界有情。 倘不稍藉挫折于贫病,则凡惑日炽,净业难成。 迷昧本心,永沦恶道。 尽未来际,求出无期矣。 古德所谓不经一番寒彻骨,争得梅花扑鼻香者,正此之谓也。 但当志心念佛以消旧业,断不可起烦躁心,怨天尤人,谓因果虚幻,佛法不灵。 须知吾人自无始以来,所作恶业,无量无边。 华严经谓假使恶业有体相者,十方虚空,不能容受。 岂泛泛悠悠之修持,便可消尽也。 所以释迦弥陀两土教主,痛念众生无力断惑,特开一仗佛慈力,带业往生之法门。 其宏慈大悲,虽天地父母,不能喻其恒河沙分之一。 只宜发惭愧心,发忏悔心,自可蒙佛加被,业消身安耳。 若病苦至剧,不能忍受者,当于朝暮念佛回向外,专心致志,念南无观世音菩萨。 观音现身尘刹,寻声救苦。 人当危急之际,若能持诵礼拜,无不随感而应,即垂慈佑,令脱苦恼而获安乐也。 节录自:印光法师 复邓伯诚居士书一 发布时间:2024-03-27 09:25:2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2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