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我们为什么不认识本来面目 内容: 九.我们为什么不认识本来面目顿悟,是平时用功,用到相应,才能豁然开悟。 在前边所讲“若人静坐一须臾,胜造恒沙七宝塔”,你坐在禅堂里,不打这个妄想,静坐一须臾,就有功德,胜造七宝塔。 想来想去,连一须臾的时间也没有静坐,那么,一点功德都没有。 为什么? 好像认指为月一样,只见手指不见月,还说功德无量! 无量! 坐在那里念无量! 又说,我能毫光照大千! 我能毫光照大千! 这种境界不是用想的,也不是用说的,而是去行的。 你能真正清净入定,那时才能毫光照大千。 不能入定,胡思乱想是没有用处的,想来想去都是妄想,和事实相差十万八千里。 又在想,我怎么样能入定呢? 我怎么样能开悟呢? 如果打这个妄想,怎么样都入不了定,怎么样都开不了悟。 为什么? 你只在皮毛上用功夫,不在般若上用功夫,净向外找,不向内求,永远找不到的。 各位,你们应做电疗医生来帮助这个世界,拯救空气污染中的众生。 成就空气清洁中的佛,那么,大家现在要静坐,不要打妄想。 这一点,希望你们要明白,要了解。 现在我把清净空气的电疗法告诉大家,你们不妨试一试,看看效果如何? 今天是禅七第二天,你们所用的功夫有没有上路? 是上正觉的路,也就是菩提路。 你们参“念佛是谁? ”有没有提起来? 你们的妄想是不是放下了? 若是没有提起“念佛是谁? ”赶快把它提起来。 好像“猫捉老鼠”一样,聚精会神在等待;又好像“鸡孵卵”一样,一心一意在想小鸡;又好像“龙养珠”一样,谨慎专一地保护,能念兹在兹来研究,才能有成就。 我们是持“日中一食、夜不倒单”的戒律。 这种苦行敢说是世界第一家,尤其在打禅七的期间,每天坐十二小时,走六小时。 这样辛苦,需要营养,所以在中国,从前打禅七的时候,每天晚上每一个人可得两个大菜包,皆大欢喜。 我们这里没有这种规矩,所以吃中饭时要加菜,叫大家吃饱一点,有力气跑香。 佛教的戒律,规定“日中一食”,就是在正午的时候吃饭,一天只能吃一餐。 到后来(有病的比丘允许他)过午不食,就是过了十二点钟以后,不可以再吃饭。 可是在早晨可以吃粥,这是因为没有超过中午,所以不是犯戒。 (编者注:唐·道宣律祖《四分律羯磨疏》云:“佛教之中,一食为本,托缘开二,不是长途。 至今西域统五天竺常行一食”。 意即佛教之中是以一食为根本,托缘开二即后因个别出家人有胃溃疡之类的病,必须少食多餐,佛允许他早上食早粥,再加上中午正食故言开二,此是因病缘而开。 无病之人不可以开,故言不是长途。 至今即在唐朝时,西域以及五天竺[即整个印度]还是常行一食。)在禅七期间,如果没有吃饱,那么,跑香、行香、坐香,都没有力气,就会生退转心。 怎样生的? 参禅的人,到了晚上,肚子发牢骚,批评你太自私,只知道修行,只知道开悟,对它一点也不关心,令它受痛苦。 说你修的是什么道? 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于是乎就不和你合作,所以使你容易生出退转心,不愿意修行了,前功尽弃。 所以在禅七的期间,一定要吃饱,才有精神求智慧解脱。 参禅,好像人饮水一样,冷暖自己知道。 用功有上路自己知道,用功没有上路自己也知道。 用功上路的人,应该继续努力,没有上路的人,更不可懒惰。 在打禅七的时候,要把一切放下。 所谓“提得起,放得下”。 提得起什么? 提得起“念佛是谁? ”放得下什么? 放下所有的妄想,能把所有的妄想放下,智慧便生出来,若是放不下妄想,所用的功就不会相应。 在这七天之中,应该勇猛精进,不生丝毫懒惰的心,不生丝毫怀疑的心。 大众一起用功,用功到无人无我的境界时,便会得到自在。 若能用功到非空非色,就和“如来”合而为一。 若是没有明白非空非色的境界,应当生大惭愧心:为什么我用功得不到相应? 这是无量劫的习气太深的缘故。 所以心中想向菩提路上走,事实上却不愿意向前走,总想向后转。 要知道习气重,业障深,更应该把妄想放下。 放下妄想,并不困难,只要把自己忘了,便没有妄想。 就因为有了自己,才忘不了自己。 在禅堂里,用功修行,修到上不知有天,中不知有人,下不知有地。 天地人都没有了,东西南北也忘了,这时候,一念不生,就全体现;全体大用,你都会得到。 整天打妄想的话,功夫就不会相应。 所以,要用功到一念不生,行不知行,住不知住,坐不知坐,卧不知卧。 行、住、坐、卧都不知道,所谓:终日吃饭,未吃一粒米;终日穿衣,未穿一缕纱。 这时的你,就和太虚合而为一,能和“太虚”合而为一,才能豁然贯通,忽然明白过来,这就是顿悟的境界。 顿悟,是平时用功,用到相应,才能豁然开悟;如果平时不用功,就不会有顿悟。 好像小孩子出生之后,天天被熏习,到时候就会说话,他说第一句话的时候,好比开了悟。 到时候就会走路,当他迈第一步的时候,也好像开了悟。 他怎样迈第一步呢? 因为天天看大人走路,在这种环境熏习之下,自然而然地会走路。 我们用功也是这样,今天用功,明天用功,用来用去,功夫相应了,一念不生,没有妄想,就会开悟。 这种开悟,或者是今生天天用功修行,时时用功修行,等到功夫成熟时,便开悟了,这是今生用功开悟。 这时,有人说:“我看见一个人,他根本没有用功修行,可是他到禅堂不久就开悟了,这是什么道理? ”这种情形是特殊的。 今生他虽然没有用功修行,可是他在前生是用功修行,不但修行,而且还是时时刻刻在修行。 不过,只差一点点没有开悟,等到今生他遇到这种境界就开悟了。 顿悟,虽然是即刻开悟,但仍须靠前生所栽培的善根。 好像种田一样,春天播种,夏天耕耘,秋天才能收获。 如果在春天不下种子,到秋天怎能收谷? 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我们修道人也是这样,无论开悟或没有开悟,都应该勇猛精进,努力向前,希望在最后一秒钟得到收获,认识本来面目。 我们为什么不认识本来面目? 因为“我相”没有去掉,“自私心”没有去掉。 如果没有“我相”和“自私心”,就会认识本来面目。 你要不想认识本来面目,当然没有什么问题,修也可以,不修也可以,因为没有什么希望。 我们修道人,一定要有一种希望,希望明白人是从什么地方来? 又到什么地方去? 想知道生从何处来? 死往何处去? 要把这个本来面目认识清楚,就要不怕苦不怕难,才能返本还源,也就是得到金刚不坏身。 我们在禅堂里做什么? 就是锻炼金刚不坏身。 既然是金刚不坏身,那么,就应该不知道苦,不知道疼,要是怕苦怕疼,便不能成就金刚不坏身。 这个金刚不坏身是由锻炼而成的,现在就是锻炼金刚不坏身,把身体锻炼得坚坚固固,永远不坏。 这时候,有人在打妄想说:“我修这个不是为了这身臭皮囊,锻炼它不坏有什么用? ”不错! 你的理论很正确。 可是,我说的“金刚不坏身”,不是你说的那个臭皮囊。 那么,它是什么? 就是“自性”的金刚不坏身,也就是法身和慧命,以及自性清净本源的金刚不坏身。 各位! 要知道,修道不是容易的事,你想修道,就会有魔,这种魔不是从一个地方来的,而是从四面八方来的。 有的是病魔,有的是烦恼魔,有的是天魔,有的是人魔,有的是鬼魔,有的是妖魔。 魔是从你不认识的地方来的,令你道心不坚固,令你修行不进步,他们用种种方法来诱惑你,威胁你,令你生退转心,令你无定力而失道心。 坐禅到了相当程度时,就有魔来考验你的道力如何? 或者化现为美貌的男女来引诱你。 你不动心便过关,如果动心就堕落,这是紧要的关头,切记切记! 一失足成千古恨! 境界来考验我们修道人,我们也要考验境界是假是真。 用什么方法呢? 这方法非常简单,就是念“阿弥陀佛”,一心不乱、一念不生地念。 是假的境界,便会慢慢地消失了;是真的境界,越念便越清楚。 坐禅人不明白这个方法,有许多人走火入魔,丧失道业。 又有许多人认为入了魔,而放弃开悟的机会。 在我年轻的时候,听人说:“修道就有魔。 ”我不相信,还骄慢地说:“什么魔我都不怕,妖魔鬼怪我都不生恐惧心! ”自己以为没有什么关系,哪知道没有多久,魔果然来了。 什么魔呢? 是病魔,这场大病害得我七、八天人事不省,什么也不知道。 当时,自己知道功夫不够,所以经不起考验。 妖魔鬼怪、天魔外道我都不怕,就怕病魔,还是降伏不了,还是忍受不了。 所以修道人,不能说自满的话,说自己什么都不怕。 如果你自满,麻烦就来了。 那么,修道人要怎样呢? 要用战战兢兢的心情来修道,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时时刻刻要谨慎,要注意,提高警觉,这样才可以修道。 一言以蔽之:“少说话,多打坐。 ”这是修道的基本大法。 修道人的道业有所成就,是谁帮助的呢? 就是魔来帮助的,好像一把利刀,是在石头上磨利的。 修道人开了智慧光,也就是魔来帮助你开的,这个魔,应该把他当作护法看。 所谓“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 ”你若能觉悟,对境能明白,这就是超出世界;你若不能觉悟,遇着事就迷了,就会堕入地狱。 所以修道人不怕有魔,只怕没有定力。 魔是来帮助你,是考验你,来看你有没有功夫,有没有定力? 你要是有功夫有定力,无论什么样的魔,也不能动摇你。 修道人,时时刻刻把“生死问题”挂在眉梢上,时时刻刻都要了生脱死。 要知道无论什么事情,都没有“生死大事”来得重要。 这个生死问题没有解决,所以不知怎样生,不知怎样死。 所以在没有真正了解之前,应该努力用功,否则,永远要受生死束缚,而得不到解脱。 在修道时,要想这个“生死问题”,把什么魔都当作护法,他是来帮助你修道。 有人骂你、打你,他是帮助你修道。 有人说你的是非,找你麻烦,也是帮助你修道。 总而言之,逆来顺受,都把他当做帮助你修道的朋友,那么,烦恼就没有了。 没有烦恼,便生出智慧。 有了真正智慧,那个时候,一切魔都没有法子来动摇你的心。 为什么会被魔的境界转呢? 因为我们的智慧不圆满。 智慧不圆满,遇事就迷惑,认识不清楚。 我相、人相都生出来,众生相、寿者相也生出来,烦恼相也跟着跑出来,如果有智慧就没有这些问题。 发布时间:2024-03-28 09:39:57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27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