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雪漠:辩证地看宗教传承 内容: 雪漠:辩证地看宗教传承雪漠:辩证地看宗教传承辩证地看宗教传承 ◎陈亦新:现在,为什么有很大一部分人追求宗教? 为什么要把自己的灵魂交给宗教? 他是想要一种心灵的解脱。 他希望自己不再烦恼、不再有那种热恼,希望自己时刻被清凉包围,希望自己在这样一个非常功利的社会里能拥有一份心灵的明白。 人类的感情是无常的,有漏皆苦。 要让他明白执著,明白那种贪、嗔、痴、慢、妒给他带来的痛苦。 当他忽然有一天明白这个世界都是虚幻的,那他为什么要去执著它? 大手印源于宗教,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传统宗教。 因为传统宗教有太多的束缚,现代人需要的是直指心灵的那种解脱。 比如:一个人精神出现问题的时候,好多人就建议他:你去看看心理医生吧。 这个心理医生就会一步一步地帮他疏通,最后帮他消除诸种疑虑。 但这个心理医生还是有局限性的,是不彻底的。 但如果有人真正有了大手印的见地,能让自己的心“如如不动”的时候,忧郁症、自闭症就会消失。 一些人现在还像陷入沼泽一样陷在宗教名相中了,就像老奶奶一样,心中就必须有一个真实存在的极乐世界,必须要依托一种所谓的传承,而且是千年来的传承。 但是我认为,真理是不需要传承的。 为什么? 真理在这个世界诞生之前,在地球诞生之前,它本身就存在,它不是谁创造的。 没有生,怎么会有灭,它是永恒的。 那些非常伟大的真理,在香巴噶举诞生之前它已经存在了。 它是确实存在的。 这个真理在千年间,它依托人类的肉体和文化传递了下来。 比如说我是第一代上师,我发现了这个真理,我把我得到的光明传递给你,叫弟子们一代一代传承下去。 如果有一天这个传承断了,我没有找到一个好弟子,或者我的弟子们因为天灾人祸没有传承下去,到我这一代就断了。 那么真的断了吗? 光明断了吗? 它没有断,它仍然是存在的。 难道说佛陀菩提树下坐禅之前,这个世界上就不存在“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这些真理? 佛法都不存在? 这些真理都不存在? 佛祖释迦牟尼在顿悟之前,这些真理已经存在了,只不过佛祖在苦修之后发现了它而已。 他擦去了自己心上的灰尘,让本有的光明焕发出来而已。 到了后来,他就是光明,光明就是他。 他因为明白了,他已经看到光明了,就把他看到的光明告诉更多的人。 这就是传承。 现在的人特别在乎哪个法殊胜,哪个传承的老师他的上一代是什么大德。 这为没有看透真理本质的那部分人带来了信心,但是真理并没有随着传承的中断而消失。 它不是谁创造的,它是本来就存在的东西。 释迦牟尼在顿悟之前,“有漏皆苦、诸法无我、诸行无常”这些真理它也存在着,并不是佛祖创造了这些东西。 所以说,无论是上师也罢,传承也罢,它仅仅是给人带来一种信心。 这个传承的中断或是连续,不会影响真理的存在。 因为真理本身就是存在的,只不过换了一种方式而已。 香巴噶举在传承之初,一代仅传一人,这样的传承是非常有局限性的。 别说一人,就算传了一万人,但对于这个世界的几十亿人来说,多吗? 当这一万人都把这种光明像火炬一样传递开来,他们同时是无数个点燃的火把,无数个人都是传承者,然后无数个人的火把又点燃了无数个火把,这样发散性地传播出去的时候,那会是多么壮观的人文景观。 ●雪漠:你说得有点道理,但我告诉你,传承非常重要。 ◎陈亦新:我的意思是说,对于明白或开悟的人并不重要。 ●雪漠:对,只能说对于开悟的人并不重要。 但是,对于众生来说,传承非常重要。 为什么呢? 就是必须有一代一代的人,把那份心灵的明白传递下去。 它很像火炬的传递,一是要有传递者,二是要有火种。 传承的作用,就像用那个光明的印章一样,在你心上印了一下,让你感受到那种光明或空性。 传承的力量就是这个。 传承的力量不是一种有形的、文字的东西。 它很像电流,有了电流,一代一代的“灯泡”才会发光。 只有传承者心灵的火炬真的燃烧了,他才有可能点亮别的火炬。 我专门研究过禅宗六祖之后出现过的那些大德,像马祖道一、赵州老和尚等。 只马祖座下就有一百多个开悟者,个个都是能纵横天下的大德,这便是传承的力量。 禅宗中的狂慧者,大多在知识分子里面,他们把禅宗当成了学问。 禅宗的大德从来不是“狂禅”。 我也是临济宗法脉的传人,我认真地实践过禅法。 它和光明大手印的本质也是一样的,照样能明心见性,证得究竟成就。 我们从禅宗中被否定的一个偈子谈一谈禅宗。 五祖弘忍为检验弟子们的智慧,让弟子们每人作一个偈语。 神秀的偈语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这个偈子,直到现在,仍被一些人误认为境界很低。 事实上,这是非常好的修行境界。 “身是菩提树”,如如不动;“心如明镜台”,朗照万物;“时时勤拂拭”,提起警觉;“勿使惹尘埃”,光明朗然。 这时,你就能明白神秀的境界了。 但是,千年间,因为一些人智慧不够,反倒误解了神秀,而极力地推崇慧能的那个被篡改了的偈子。 事实上,时下流行于世的慧能的偈子,恰好是被篡改了的。 它流于顽空了。 “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显然是流于顽空了。 这不是慧能的智慧境界。 在敦煌出土的最早的《六祖坛经》中不是这样写的,出土的偈语是:“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 佛性常清净,何处惹尘埃? ”“佛性常清净”,意思是我的真心不惹纤尘,本来清净,哪有什么尘埃啊? 这就对了。 要知道,神秀的境界,是一种典型的实相大手印修法,它属于渐修,就像我上面说的那样:身是菩提不动摇,心如明镜照万物,时时拂拭多警觉,不惹尘埃证光明。 在这样一种智慧教授下的禅宗,就不会偏空了,它不会流于顽空和无记。 “佛性常清净”也是警觉。 他们没有狂禅。 我们所说的狂禅,是禅宗传播到知识分子中间时,某些知识分子不修定慧,没有明心见性,却故意装得高深莫测,搞一些“口头禅”。 传承者就是精神的承载人。 传承有两种,一种需要一代一代地往下传。 这是一种狭义的传承。 广义的传承它是一种承载、一种精神、一种灵魂、一种文化传播。 这也是文化意义上的传承。 现在,我们不能说儒家没有传承,不能说道家没有传承。 目前为止,儒家思想仍然根深蒂固地影响着中国人,它是非常成功的。 它像火炬的传递一样,把它的精神、文化一代代传承了下来,让每个有缘的人都感受到了它的温暖。 我认为,每一个被火炬照亮的人都是它的传承者。 每一个被照亮的人,他们也可以举着火炬去照亮别人。 佛教也可以这样。 佛教真正的精神和智慧,也应该像太阳光一样发散出去,让每一个有缘者感受到它的温暖。 所以,传承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情,也不仅仅是一个群体的事情。 它应该更加广阔,海纳百川。 当每个人手中都有一个能照亮世界的火把的时候,他就有资格当传承者了。 这样,佛教的精神才会发扬光大,更好地影响人类。 能感受到香巴噶举大手印智慧清凉的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承者。 他们首先要点亮自己,把光明尽可能地传播到周围的世界,让更多的人感受到这种智慧和清凉。 因为香巴噶举大手印的精髓,就是为了让人离苦得乐,为了让人破除执著。 每一个成就者,都将是一个个智慧的火把,都有义务用自己的智慧尽可能多地照亮别人。 简而言之,传承就是别人的火把点亮了我的火把,然后,我再用我的火把点亮许许多多的火把。 当然,前提是你自己必须是燃烧的火把。 一个还没有燃烧的火把,是不可能点亮别人的。 --选自《光明大手印:实修心髓》 发布时间:2024-04-10 10:22:34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32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