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太虚法师:说四度以上的事-皈依佛 内容: 太虚法师:说四度以上的事太虚法师,向来度量一物事,只一、度量其若干长,二、度量其若干广──广长仅分位假,非具体物──,三、度量其若干厚,便以谓尽了。 新近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以为一物事,必要加入什么时,以为第四重的度量,乃能尽致。 故不管说什么物事,都要将时加入为度量;就是要说这一物事是若干长广厚,更要加入说在什么时是若干长广厚了。 因为这一物事,在换一时候,便不是此所说的长广厚故。 这便是爱因斯坦相对论的四度说,影响於今日算学等各种科学思想,起了一个大变化。 但细为考究起来,四度说亦祗可度量仅一刹那存在的物事而巳。 若空中一现即灭的电光,仅一现的若干广长厚故,以不相续,自无过未,故但以某一刹那之长广厚度而止也。 苦言此时的长城或此时的地球,在此时的即具有昔时的,故除此时之外必更度以此时以前之时代经过。 若地质学上之某纪某纪,以及长城之何时建筑何时改修等,则不惟以此时的现在度之可了,必更加以前的过去以度之,则须五度矣。 夫长广厚为空间三度,非长广不易显空间;非现过──今古──不易显时间。 故稍占空间之事物必有长广,稍占时间之事物亦必有今古。 宇宙世界,宇界即广长厚,宙世亦即今古。 故除仅现一刹那以外之物体,必应皆须五度度之。 然细言之,所知事物,实无仅现一刹那者,故无不皆须为五度。 然犹未也,此五度祗可度诸死物耳。 以诸死物死定如此,在过去时虽曾以他事物相加而经转变;然今祗论此物,不涉及其他之事物,则此死物必永死定,无有未来之变,故无复未来之时代。 然诸生物则便不然,今度一夏草,则前有春青後有秋黄同时可度;度一壮年人,则前有孩童後有老耄同时可度;故度诸生物,必於长广厚现过之上,更加未来而为六度。 然细按之,一一事物,既实无仅一刹那而以有现过相续,且相续中必缘他物交涉而有转变,然则亦必实无独不转变之死物者。 既无死物而莫非转变之活物,则皆可有未来之度,故又靡不须有六度(至此有相续假)然犹未也,使此一六度物──譬长城──,与其他六度物──譬炮弹或人身──,若一若二若多交加相涉──自他和合──,转变起一事物。 譬长城炮弹合为毁,轻养合为水,五人合为团体──社会属此──,此则必更加一群义度之──中文若仁、若偶、若众、若群,皆是六度;佛书若蕴、若聚、若集、若和合等,亦皆如此──而乃能充足。 故二事──或二缘、或二法、或二事素、或二论理的元子──以上相加而起之事变,必须有长、广、厚、现、过、未、群之七度。 然深究之,一一事物,莫非二事素以上之一聚──莫非众缘生法──,则靡物不须有七度──三个人立足点不同,则所见物方、位、时代亦异,亦属於此──(至此有和合假)。 然犹未也,七度盖才可以度生物聚耳,度有情聚,则尚未足。 何者? 前生物变,亦定律变,但为被变,非自能变。 而有情心识聚,虽亦同被所变,而有一分即为主动之能变力;缺此能变则不能充足以测度有情心聚。 故必於长、广、厚、现、过、未、群之上,更加第八度之能变。 然精究之,一一事物,既靡不续转而合变,应无有离能变之所变物──唯识义──,变不离能,则事物无不须有“能”加入为八度矣。 然犹未也,此八度才可度粗浅识中──前六识或前七识──之情非情界耳。 若深细识中之心境,则犹有待──深细识指阿陀那识──。 夫粗浅识上之情非情等,皆相续而恒转,亦相摄而和合。 以何而得续而不断? 以何而得摄而不散? 不断不散,则由有大潜势──异熟一切种命根阿赖耶──以为统持;持续不断故恒转,持慑不散故和合。 粗显的恒转和合之钜变相,则有情有生长老死,而器界有成住坏空。 然“能持”之潜势力深细的恒转摄藏,则永均衡;故能持续持摄,令粗浅的情非情界之生长老死、成住坏空,永远循环而不息,彼前八度皆为所持,而此则为能持。 故此必於长、广、厚、现、过、未、群、能之上,更加一持为第九度。 然穷究之,粗浅识情非情界,完全即是阿陀那识,以粗浅识了粗浅相,则为情非情界;以深细识之深细相,即为阿陀那识心境。 粗细识相有殊,实事不二,故依胜义,一一事物莫非阿陀那识,亦复靡不须有九度。 然犹未也,前之九度,仅能度量事之幻相,犹未能度量事之真相。 事之真相,超一切度量而不可度量,谓之事事无碍一真法界。 然以此不可度量而超一切度量以度之,则此超量,即为十度。 在第十度,一一事物,皆小大无碍故──长、广、厚──,小大重重无尽;皆久暂无碍故,久暂重重无尽──现、过、未──;皆一多无碍故,一多重重无尽──两六度以上之合群──;皆主伴无碍故──亦曰能所无碍──,主伴重重无尽──两七度以上之不离──;皆隐显无碍故,隐显重重无尽──两八度以上之不二──;皆真幻无碍故,真幻重重无尽──即九度之量事,是十度之超量法界,即十度之超量法界,亦即是一一度量事──。 一一事物皆为无碍一真无尽法界,平等平等,圆满圆满。 此为事事真相,惟是如来正遍知量之所知量。 此度量即超度量故,一切度量至此皆息,更无有上。 故依无上胜义胜义,如来正遍知量,随拈一物皆为法界:亦长、亦广、亦厚、亦现在、亦过去、亦未来、亦自亦他、亦知所知、亦持所持、亦幻非幻,而亦非长、非广、非厚、非现在、非过去、非未来、非自他、非知所知、非持所持、非幻非幻,以超量为量量即超量故;随度一事,皆须十度。 若依世间胜义,度一一事皆须七度;若依道理胜义,度一一事皆须八度;若依证得胜义,度一一事皆须九度。 唯依世间世俗而谈,区别如下:(略)夫爱因斯坦仅发表相对的四度论,已能使科学界的思想起大变化,若能将此相对而绝对又绝对而相对之十度论,影响入科学界,其思想之变化又将何如欤! 然数千年前佛家早已发明而发表之矣。 今以一世人皆以爱因斯坦四度的相对论为新异,故特将此佛家的陈旧古说比较而言之。 发布时间:2024-04-11 09:13:06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32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