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金刚经讲义 释人题 内容: 金刚经讲义 释人题金刚经讲义 释人题 金刚经讲义释人题 江味农居士著 (乙)次,释人题。 【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 晋时,内有各王争政,外有五胡乱华。 于是群雄割据,全国扰乱。 陵夷至于东晋之末,北方久已沦为异域,从无宁日。 前后有十六国,姚秦,即十六国中之一也。 迨刘裕灭晋称宋。 而齐、梁、陈继之,名曰南朝。 北则为元魏、周、齐,名曰北朝。 然后一统于隋,而归于唐,斯民方得少少苏息也。 姚秦建都长安,国号曰秦。 为别于前秦苻氏,故称后秦。 亦称姚秦,国主姓姚故也。 当前秦苻坚建元九年,(亦云十三年,)有异星见于西域分野。 太史奏曰:当有大德智人,入辅中国。 坚曰:朕闻龟兹有罗什,襄阳有道安,得非此二人耶。 于是先礼致道安法师。 复遣骁骑将军吕光,率兵七万伐龟兹,意在得什也。 龟兹兵败。 光得什,返至西凉。 闻苻坚为姚苌所弑。 光乃自据凉土,称三河王。 并留止什。 姚苌既弑苻坚。 称帝。 屡请什师,吕光不允。 苌卒,其子姚兴嗣位。 复请,亦不允。 光卒后,传至吕隆。 姚兴伐之,遂迎什师至长安,奉为国师。 使沙门僧枳、僧睿、僧肇等八百余人,集于什师门下,大兴译事。 时在姚秦弘始三年也。 吾国法运由此而盛。 在佛教中,关系之钜莫过于此。 当在西凉时,吕光但以什多智计,重之,初不弘道。 姚苌亦因闻其计谋之名而请之耳。 姚兴则信奉三宝者也。 凡能弘扬佛法者,称为法师。 经律论三藏皆通,则称三藏法师,名尤隆重。 鸠摩罗什,梵语具云鸠摩罗什婆,什婆亦作耆婆。 父名鸠摩罗炎,天竺人也。 家世国相,将嗣相位,辞避出家,东度撋旱麮龟兹国王,闻其弃荣,郊迎之,请为国师。 强以其妹名耆婆者妻之,生什。 兼取父母之名,名鸠摩罗耆婆。 天竺俗尚如此。 其母后又生一子,名弗沙提婆。 乃慕道苦行,遂出家。 时什年七岁,亦俱出家。 鸠摩罗什,义为童寿,谓童年有耆老之德也。 日诵千偈,凡三万二千言,(每偈三十八言。 )自通其义。 随母至罽宾,礼盘头达多为师。 攻难外道,能折服之。 国王日给上供。 所住寺僧,乃差大僧五人,沙弥十人,为营扫洒,有若弟子。 其见尊崇如此。 年十二,复随母还龟兹,游沙勒。 小乘教义,无不通达。 沙勒王请升座说法。 暇则博览外道经论,四韦、五明、阴阳、星算,莫不毕尽。 妙达吉凶,言若符契。 为性率达,不厉小检。 修行者颇疑之。 然什自得于心,未尝介意。 时有须耶利苏摩,专宏大乘。 什亦宗而奉之。 遂专务方等。 诵中、百二论,及十二门等。 龟兹王迎请还国说经。 年二十受戒。 从卑摩罗叉,学十诵律。 时母辞龟兹王,往天竺,已登三果。 临去,谓什曰:‘方等深教,应大阐震旦,传之东土,唯尔之力。 但自身无利,奈何。 ’什曰:‘大士之道,利众忘躯。 必使大化流传,洗悟蒙俗,虽身当炉镬,苦而无恨。 ’遂留龟兹。 后于寺侧故宫中,初得放光经,读之。 魔来蔽文,唯见空牒。 什心愈固,魔去字显。 遂广诵大乘经论,洞其秘奥。 龟兹王为造金师子座,以大秦锦褥铺之,令什升而说法。 盘头达多,不远而至。 时什正欲寻之,告以大乘也。 因与达多辩论大小乘义,往复苦至。 经一月余,方乃信服。 反礼为师,曰我是和尚小乘师,和尚是我大乘师。 什每至诸国讲说,诸王皆长跪座侧,令什践而登座,其见重如此。 什既道流西域,名被东国,所以前秦苻坚必欲得之也。 然吕光本不信佛,虽得什师,种种虐遇,师皆忍受。 继因言无不验,光始异之。 姚兴少崇三宝,既迎至长安,因请于逍遥园译经。 并令名僧睿、肇等,咨受什旨。 自汉明、历魏、晋,所出经论,往往文滞义格。 什览之,多不与梵本相应。 遂与僧枳、僧迁、道恒、道标、僧睿、僧肇等,先出大品。 姚兴自亦持经仇校。 其新文异旧者,义皆圆通。 众心惬伏,莫不欣赞。 兴复自作通三世论,以示因果之理。 王公以下,并赞厥风。 屡请什于长安大寺,讲说新经。 什师能汉言也。 所译经论,凡三百余卷。 名僧道生,慧解入微。 特入关,向什师请决。 庐山高僧慧远,亦每以经中疑义,通书咨什。 什每为睿言,西方重文,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 凡觐国王,必有赞德。 见佛之仪,以歌叹为贵。 经中偈颂,皆其式也。 改梵为汉,失其藻蔚。 虽得大意,殊隔文体。 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 姚兴虑法种无嗣。 以伎女十人,逼令受之。 自尔不住僧坊,别立廨舍。 每至讲说,常先自说,譬如臭泥中生莲华。 但釆莲华,勿取臭泥。 或有见师与女人处者,莫测究竟。 师取针一握,谓之曰:‘若能吞得此针否? 若其未能,何堪学我。 ’由此可知什师为宏大法,不得已暂示随缘,实则处污泥而不染,何可以迹相疑之耶。 以弘始十一年八月二十日卒。 临入灭时,谓众曰:‘自以闇昧,谬充翻译。 若所传无谬,当使焚身之后,舌根不坏。 ’荼毗之,果然。 所译经论共九十八部,三百九十余卷也。 后有天竺人来云:罗什所谙,十不出一耳。 本经即其所译也。 本经后于元魏、陈、隋,复重译之。 唐时又有两译本。 前后共六译。 然古今流通,唯尚秦译。 至什师事实,古人著述中,往往言之,颇多异词。 与高僧传所载,不无龃龉。 兹略述之,不及详考也。 吾人观于什师译经之事,有两事当注重者:(一)译经有两大派。 一,即罗什一派。 融会全经之义,以汉文体裁达之。 故其所译,往往字句章节,不与梵文尽合。 而无幽不显,无微不彰。 东方人读之,尤为应机,较易领解。 盖依义不依文也。 即今人所谓意译也。 一为玄奘一派,拘守梵文格式,不顺汉文方法。 东方人读之,殊为格格,义亦难通。 此殆今所谓直译者欤。 夫弘扬佛法,重在宣通其义耳。 非为研究梵文。 则所译之佛经,应以何派为善,可不烦言而解矣。 (二)罗什以前,因译本不善,不但深微之义未达,即就浅近者言,亦多未能圆满其说。 故士大夫信佛者少。 自什师新译之经论出,远公在庐山,复力为宣布。 于是文人哲士,始得渐通佛理。 佛法之光明,乃始如日初升,至唐而如日中天矣。 故大法东来而后,直至什师,方为大显。 不然,其时虽先有道安,后有慧远两高僧,亦未必能蔚为后来之盛。 何以故? 依据之经论,未足备数,未足明义故。 什师既是菩萨再来,及门弟子如睿、肇等,又皆文理湛深,于吾国旧学,老庄、六经无不通晓。 师弟皆非凡人。 故其所译,遂尔无理不达,而能深入人心也。 自宋而后,佛法由盛而衰,至于今日而极。 而国乱人苦,无异晋时。 彼时有什师师弟之宏扬,佛法由此而大兴,人心由此而改善,国政亦由此而渐获太平。 然则欲世事太平,先当人心良善。 而欲人心良善,先当佛法宏兴也,明矣。 一观今日之情势,为何如耶。 不但世事紊乱已也,佛法中亦复紊乱至极。 无他,未明佛法之真实义故耳。 是故欲大兴佛法,先当了解佛法之真实义。 而欲了解真实义,先当弘宣绍隆佛种之金刚般若。 是在吾辈之群起而荷担之矣。 什师译经,先从大品般若始。 则欲荷担无上菩提法,当从金刚般若始。 不尤彰明较著也哉。 敬以此愿,普皆回向。 金刚般若之要旨。 括以八字,曰:理显三空,观融二谛。 先从苦说起,所谓三苦,八苦。 苦由业来,业由惑生,所谓见思惑也。 因详说之,而惑之本,则为我见。 我见除,则诸惑不生。 不生,则无业系之苦。 所谓了生死是也。 金刚坚利。 喻般若能断惑故。 本经宗旨,唯在破我。 我执之粗者,为四大五阴。 细者,则取法,或取非法。 凡有所取,便是我执未尽。 故须重重空之,即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是也。 此之谓三空。 法字义广,事事物物,皆在其中。 四大五阴,亦事物之一也。 故约粗细分言之,则为人我相,法我相。 而约有相言,则同属于法。 故人我、法我,可合而为一。 此一切有相之事物,世俗眼光,莫不认为真实,故名之曰俗谛。 谛者,真真实实之意。 殊不知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言其虽有而虚。 (有而不有。 )作此观者,名为假观。 非法相者,约一切法之性言。 相假而性真。 以相由缘生,性乃不变,故知是真,故名之曰真谛。 作此观者,名曰空观。 以性本无相,故名空也。 然若取此空相,乃是偏空,非大乘之第一义空。 (亦名胜义空。 )何则,譬如虚空,虽本无相,而万相森罗,且必万相森罗,乃成其虚空。 须知性是体,相是用。 有体必有用,故有性必现相。 但相不可著,著则逐相而昧性,逐用而昧体矣。 然亦不容断灭相,断灭相则虽证体而有何用,且亦不成为体,以决无无相之体故也。 故大乘之义,必作如是观,乃名空观。 (空而不空。 )如是,则二谛之观融矣。 融则为中道观之第一义谛矣。 非二谛外,别有第一义谛。 亦非假空二观外,别有中道观。 经中作如是说者,名为遮诠。 盖以遮遣为说也。 若法华经等说三谛者,则是表诠,乃以表显性德之二边不著,二边双照为说者。 遮诠,则是说著有不是,著空亦不是,为说两边俱遣,则两边融矣。 般若正以遣执为宗,故只说二谛。 须知凡夫病在处处著,故妄想多。 必当先用遣荡功夫,而后性德乃能彰显。 故世尊先说般若,后说法华也。 此义极当注意。 又大乘佛法,彻上彻下。 切不可高推圣境,以为此是出世事,与世法毫无干涉,则辜负佛恩。 当知三空、二谛不明,即做人亦做不好。 因畅说其理。 以上分作三数座说之。 发布时间:2024-04-20 12:25:2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363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