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弘一大师:文集—开示-皈依佛 内容: 弘一大师:文集—开示弘一大师著述,改过实验谈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南闽十年之梦影最后之□□授三皈依大意敬三宝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改习惯放生与杀生之果报改过实验谈今值旧历新年,请观厦门全市之中,新气象充满,门户贴新春联,人多著新衣,口言恭贺新喜、新年大吉等。 我等素信佛法之人,当此万象更新时,亦应一新乃可。 我等所谓新者何,亦如常人贴新春联、著新衣等以为新乎? 曰:不然。 我等所谓新者,乃是改过自新也。 但‘改过自新’四字范围太广,若欲演讲,不知从何说起。 今且就余五十年来修省改过所实验者,略举数端为诸君言之。 余于讲说之前,有须预陈者,即是以下所引诸书,虽多出于儒书,而实合于佛法。 因谈玄说妙修证次第,自以佛书最为详尽。 而我等初学之人,持躬敦品、处事接物等法,虽佛书中亦有说者,但儒书所说,尤为明白详尽适于初学。 故今多引之,以为吾等学佛法者之一助焉。 以下分为总论别示二门。 总论者即是说明改过之次第:1、学 须先多读佛书儒书,详知善恶之区别及改过迁善之法。 倘因佛儒诸书浩如烟海,无力遍读,而亦难于了解者,可以先读格言联璧一部。 余自儿时,即读此书。 皈信佛法以后,亦常常翻阅,甚觉其亲切而有味也。 此书佛学书局有排印本甚精。 2、省 既已学矣,即须常常自己省察,所有一言一动,为善欤,为恶欤? 若为恶者,即当痛改。 除时时注意改过之外,又于每日临睡时,再将一日所行之事,详细思之。 能每日写录日记,尤善。 3、改 省察以后,若知是过,即力改之。 诸君应知改过之事,乃是十分光明磊落,足以表示伟大之人格。 故子贡云:‘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 ’又古人云:‘过而能知,可以谓明。 知而能改,可以即圣。 ’诸君可不勉乎! 别示者,即是分别说明余五十年来改过迁善之事。 但其事甚多,不可胜举。 今且举十条为常人所不甚注意者,先与诸君言之。 华严经中皆用十之数目,乃是用十以表示无尽之意。 今余说改过之事,仅举十条,亦尔;正以示余之过失甚多,实无尽也。 此次讲说时间甚短,每条之中仅略明大意,未能详言,若欲知者,且俟他日面谈耳。 1、虚心 常人不解善恶,不畏因果,决不承认自己有过,更何论改? 但古圣贤则不然。 今举数例:孔子日:‘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又日:‘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蘧伯玉为当时之贤人,彼使人于孔子。 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 ’对曰:‘夫子欲寡其过而未能也。 ’圣贤尚如此虚心,我等可以贡高自满乎! 2、慎独 吾等凡有所作所为,起念动心,佛菩萨乃至诸鬼神等,无不尽知尽见。 若时时作如是想,自不敢胡作非为。 曾子曰:‘十目所视,十手所指,其严乎! ’又引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此数语为余所常常忆念不忘者也。 3、宽厚 造物所忌,曰刻曰巧。 圣贤处事,惟宽惟厚。 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4、吃亏 古人云:‘我不识何等为君子,但看每事肯吃亏的便是。 我不识何等为小人,但看每事好便宜的便是。 ’古时有贤人某临终,子孙请遗训,贤人曰:‘无他言,尔等只要学吃亏。 ’5、寡言 此事最为紧要。 孔子云:‘驷不及舌’,可畏哉! 古训甚多,今不详录。 6、不说人过 古人云:‘时时检点自己且不暇,岂有功夫检点他人。 ’孔子亦云:‘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以上数语,余常不敢忘。 7、不文己过 子夏曰:‘小人之过也必文。 ’我众须知文过乃是最可耻之事。 8、不覆己过 我等倘有得罪他人之处,即须发大惭愧,生大恐惧。 发露陈谢,忏悔前愆。 万不可顾惜体面,隐忍不言,自诳自欺。 9、闻谤不辩 古人云:‘何以息谤? 曰:无辩。 ’又云:‘吃得小亏,则不至于吃大亏。 ’余三十年来屡次经验,深信此数语真实不虚。 10、不嗔 嗔习最不易除。 古贤云:‘二十年治一怒字,尚未消磨得尽。 ’但我等亦不可不尽力对治也。 华严经云:‘一念嗔心,能开百万障门。 ’可不畏哉! 因限于时间,以上所言者殊略,但亦可知改过之大意。 最后,余尚有数言,愿为诸君陈者:改过之事,言之似易,行之甚难。 故有屡改而屡犯,自己未能强作主宰者,实由无始宿业所致也。 务请诸君更须常常持诵阿弥陀佛名号,观世音地藏诸大菩萨名号,至诚至敬,恳切忏悔无始宿业,冥冥中自有不可思议之感应。 承佛菩萨慈力加被,业消智朗,则改过自新之事,庶几可以圆满成就,现生优入圣贤之域,命终往生极乐之邦,此可为诸君预贺者也。 常人于新年时,彼此晤面,皆云恭喜,所以贺其将得名利。 余此次于新年时,与诸君晤面,亦云恭喜,所以贺诸君将能真实改过不久将为贤为圣;不久决定往生极乐,速成佛道,分身十方,普能利益一切众生耳。 青年佛徒应注意的四项养正院从开办到现在,已是一年多了。 外面的名誉很好,这因为由瑞金法师主办,又得各位法师热心爱护,所以能有这样的成绩。 我这次到厦门,得来这里参观,心里非常欢喜。 各方面的布置都很完美,就是地上也扫得干干净净的,这样,在别的地方,很不容易看到。 我在泉州草庵大病的时候,承诸位写一封信来,——各人都签了名,慰问我的病状;并且又承诸位念佛七天,代我忏悔,还有像这样别的事,都使我感激万分! 再过几个月,我就要到鼓浪屿日光岩去方便闭关了。 时期大约颇长久,怕不能时时会到,所以特地发心来和诸位叙谈叙谈。 今天所要和诸位谈的,共有四项:一是惜福,二是习劳,三是持戒,四是自尊,都是青年佛徒应该注意的。 一、惜福‘惜’是爱惜,‘福’是福气。 就是我们纵有福气,也要加以爱惜,切不可把它浪费。 诸位要晓得:末法时代,人的福气是很微薄的:若不爱惜,将这很薄的福享尽了,就要受莫大的痛苦,古人所说‘乐极生悲’,就是这意思啊! 我记得从前小孩子的时候,我父亲请人写了一副大对联,是清朝刘文定公的句子,高高地挂在大厅的抱柱上,上联是‘惜食,惜衣,非为惜财缘惜福’。 我的哥哥时常教我念这句子,我念熟了,以后凡是临到穿衣或是饮食的当儿,我都十分注意,就是一粒米饭,也不敢随意糟掉;而且我母亲也常常教我,身上所穿的衣服当时时小心,不可损坏或污染。 这因为母亲和哥哥怕我不爱惜衣食,损失福报以致短命而死,所以常常这样叮嘱著。 诸位可晓得,我五岁的时候,父亲就不在世了! 七岁我练习写字,拿整张的纸瞎写;一点不知爱惜,我母亲看到,就正颜厉色的说:‘孩子! 你要知道呀! 你父亲在世时,莫说这样大的整张的纸不肯糟蹋,就连寸把长的纸条,也不肯随便丢掉哩! ’母亲这话,也是惜福的意思啊! 我因为有这样的家庭教育,深深地印在脑里,后来年纪大了,也没一时不爱惜衣食;就是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也还保守著这样的习惯。 诸位请看我脚上穿的一双黄鞋子,还是一九二○年在杭州时候,一位打念佛七的出家人送给我的。 又诸位有空,可以到我房间里来看看,我的棉被面子,还是出家以前所用的;又有一把洋伞,也是一九一一年买的。 这些东西,即使有破烂的地方,请人用针线缝缝,仍旧同新的一样了。 简直可尽我形寿受用著哩! 不过,我所穿的小衫裤和罗汉草鞋一类的东西,却须五六年一换,除此以外,一切衣物,大都是在家时候或是初出家时候制的。 从前常有人送我好的衣服或别的珍贵之物,但我大半都转送别人。 因为我知道我的福薄,好的东西是没有胆量受用的。 又如吃东西,只生病时候吃一些好的,除此以外,从不敢随便乱买好的东西吃。 惜福并不是我一个人的主张,就是净土宗大德印光老法师也是这样,有人送他白木耳等补品,他自己总不愿意吃,转送到观宗寺去供养谛闲法师。 别人问他:‘法师! 你为什么不吃好的补品? ’他说:‘我福气很薄,不堪消受。 ’他老人家——印光法师,性情刚直,平常对人只问理之当不当,情面是不顾的。 前几年有一位皈依弟子,是鼓浪屿有名的居士,去看望他,和他一道吃饭,这位居士先吃好,老法师见他碗里剩落了一两粒米饭;于是就很不客气地大声呵斥道:‘你有多大福气,可以这样随便糟蹋饭粒! 你得把它吃光! ’诸位! 以上所说的话,句句都要牢记! 要晓得:我们即使有十分福气,也只好享受三分,所余的可以留到以后去享受;诸位或者能发大心,愿以我的福气,布施一切众生,共同享受,那更好了。 二、习劳‘习’是练习,‘劳’是劳动。 现在讲讲习劳的事情:诸位请看看自己的身体,上有两手,下有两脚,这原为劳动而生的。 若不将他运用习劳,不但有负两手两脚,就是对于身体也一定有害无益的。 换句话说:若常常劳动,身体必定康健。 而且我们要晓得:劳动原是人类本分上的事,不唯我们寻常出家人要练习劳动,即使到了佛的地位,也要常常劳动才行,现在我且讲讲佛的劳动的故事:所谓佛,就是释迦牟尼佛。 在平常人想起来,佛在世时,总以为同现在的方丈和尚一样,有衣钵师、侍者师常常侍候著,佛自己不必做什么;但是不然,有一天,佛看到地下不很清洁,自己就拿起扫帚来扫地,许多大弟子见了,也过来帮扫,不一时,把地扫得十分清洁。 佛看了欢喜,随即到讲堂里去说法,说道:‘若人扫地,能得五种功德。 .. .. .. ’又有一个时候,佛和阿难出外游行,在路上碰到一个喝醉了酒的弟子,已醉得不省人事了;佛就命阿难抬脚,自己抬头,一直抬到井边,用桶吸水,叫阿难把他洗濯干净。 有一天,佛看到门前木头做的横楣坏了,自己动手去修补。 有一次,一个弟子生了病,没有人照应,佛就问他说:‘你生了病,为什么没人照应你? ’那弟子说:‘从前人家有病,我不曾发心去照应他;现在我有病,所以人家也不来照应我了。 ’佛听了这话,就说:‘人家不来照应你,就由我来照应你吧! ’就将那病弟子大小便种种污秽,洗濯得干干净净;并且还将他的床铺,理得清清楚楚,然后扶他上床。 由此可见,佛是怎样的习劳了。 佛决不像现在的人,凡事都要人家服劳,自己坐著享福。 这些事实,出于经律,并不是凭空说说的。 现在我再说两桩事情,给大家听听:弥陀经中载著的一位大弟子——阿冕楼陀,他双目失明,不能料理自己,佛就替他裁衣服,还叫别的弟子一道帮著做。 有一次,佛看到一位老年比丘眼睛花了,要穿针缝衣,无奈眼睛看不清楚,嘴里叫著:‘谁能替我穿针呀! ’佛听了立刻答应说:‘我来替你穿。 ’以上所举的例,都足证明佛是常常劳动的。 我盼望诸位,也当以佛为模范,凡事自己动手去做,不可依赖别人。 三、持戒‘持戒’二字的意义,我想诸位总是明白的吧! 我们不说修到菩萨或佛的地位,就是想来生再做人,最低的限度,也要能持五戒。 可惜现在受戒的人虽多,只是挂个名而已,切切实实能持戒的却很少。 要知道:受戒之后,若不持戒,所犯的罪,比不受戒的人要加倍的大,所以我时常劝人不要随便受戒。 至于现在一般传戒的情形,看了真痛心,我实在说也不忍说了! 我想最好还是随自己的力量去受戒,万不可敷衍门面,自寻苦恼。 戒中最重要的,不用说是杀、盗、淫、妄,此外还有饮酒、食肉,也易惹人讥嫌。 至于吃烟,在律中虽无明文,但在我国习惯上,也很容易受人讥嫌的,总以不吃为是。 四、自尊‘尊’是尊重,‘自尊’就是自己尊重自己,可是人都喜欢人家尊重我,而不知我自己尊重自己;不知道要想人家尊重自己,必须从我自己尊重自己做起。 怎样尊重自己呢? 就是自己时时想著:我当做一个伟大的人,做一个了不起的人。 比如我们想做一位清净的高僧吧,就拿高僧传来读,看他们怎样行,我也怎样行,所谓:‘彼既丈夫我亦尔。 ’又比方我想将来做一位大菩萨,那末,就当依经中所载的菩萨行,随力行去。 这就是自尊。 但自尊与贡高不同;贡高是妄自尊大,目空一切的胡乱行为;自尊是自己增进自己的德业,其中并没有一丝一毫看不起人的意思的。 诸位万万不可以为自己是一个小孩子,是一个小和尚,一切不妨随便些,也不可说我是一个平常的出家人,哪里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 凡事全在自己做去,能有高尚的志向,没有做不到的。 诸位如果作这样想:我是不敢希望做高僧、做大菩萨的,那做事就随随便便,甚至自暴自弃,走到堕落的路上去了,那不是很危险的么? 诸位应当知道:年纪虽然小,志气却不可不高啊! 我还有一句话,要向大家说,我们现在依佛出家,所处的地位是非常尊贵的,就以剃发、披袈裟的形式而论,也是人天师表,国王和诸天人来礼拜,我们都可端坐而受。 你们知道这道理么? 自今以后,就当尊重自己,万万不可随便了。 以上四项,是出家人最当注意的,别的我也不多说了。 我不久就要闭关,不能和诸位时常在一块儿谈话,这是很抱歉的。 但我还想在关内讲讲律,每星期约讲三四次,诸位碰到例假,不妨来听听! 今天得和诸位见面,我非常高兴。 我只希望诸位把我所讲的四项,牢记在心,作为永久的纪念! 时间讲得很久了,费诸位的神,抱歉! 抱歉! 南闽十年之梦影我一到南普陀寺,就想来养正院和诸位法师讲谈讲谈,原定的题目是‘余之忏悔’,说来话长,非十几小时不能讲完;近来因为讲律,须得把讲稿写好,总抽不出一个时间来,心里又怕负了自己的初愿,只好抽出很短的时间,来和诸位谈谈,谈我在南闽十年中的几件事情! 我第一回到南闽,在一九二八年的十一月,是从上海来的。 起初还是在温州,我在温州住得很久,差不多有十年光景。 由温州到上海,是为著编辑护生画集的事,和朋友商量一切;到十一月底,才把护生画集编好。 那时我听人说:尤惜阴居士也在上海。 他是我旧时很要好的朋友,我就想去看一看他。 一天下午,我去看尤居士,居士说要到暹罗国去,第二天一早就要动身的。 我听了觉得很喜欢,于是也想和他一道去。 我就在十几小时中,急急地预备著。 第二天早晨,天还没大亮,就赶到轮船码头,和尤居士一起动身到暹罗国去了。 从上海到暹罗,是要经过厦门的,料不到这就成了我来厦门的因缘。 十二月初,到了厦门,承陈敬贤居士的招待,也在他们的楼上吃过午饭,后来陈居士就介绍我到南普陀寺来。 那时的南普陀,和现在不同,马路还没有建筑,我是坐著轿子到寺里来的。 到了南普陀寺,就在方丈楼上住了几天。 时常来谈天的,有性愿老法师、芝峰法师. .. .. .等。 芝峰法师和我同在温州,虽不曾见过面,却是很相契的。 现在突然在南普陀寺晤见了,真是说不出的高兴。 我本来是要到暹罗去的,因著诸位法师的挽留,就留滞在厦门,不想到暹罗国去了。 在厦门住了几天,又到小云峰那边去过年。 一直到正月半以后才回到厦门,住在闽南佛学院的小楼上,约莫住了三个月工夫。 看到院里面的学僧虽然只有二十几位,他们的态度都很文雅,而且很有礼貌,和教职员的感情也很不差,我当时很赞美他们。 这时芝峰法师就谈起佛学院里的课程来。 他说:‘门类分得很多,时间的分配却很少,这样下去,怕没有什么成绩吧? ’因此,我表示了一点意见,大约是说:‘把英文和算术等删掉,佛学却不可减少,而且还得增加,就把腾出来的时间教佛学吧! ’他们都很赞成。 听说从此以后,学生们的成绩,确比以前好得多了! 我在佛学院的小楼上,一直住到四月间,怕将来的天气更会热起来,于是又回到温州去。 第二回到南闽,是在一九二九年十月。 起初在南普陀寺住了几天,以后因为寺里要做水陆,又搬到太平岩去住。 等到水陆圆满,又回到寺里,在前面的老功德楼住著。 当时闽南佛学院的学生,忽然增加了两倍多,约有六十多位,管理方面不免感到困难。 虽然竭力的整顿,终不能恢复以前的样子。 不久,我又到小雪峰去过年,正月半才到承天寺来。 那时性愿老法师也在承天寺,在起草章程,说是想办什么研究社。 不久,研究社成立了,景象很好,真所谓‘人才济济’,很有一种难以形容的盛况。 现在妙释寺的善契师,南山寺的传证师,以及已故南普陀寺的广究师,. .. .. .都是那时候的学僧哩! 研究社初办的几个月间,常住的经忏很少,每天有工夫上课,所以成绩卓著,为别处所少有。 当时我也在那边教了两回写字的方法,遇有闲空,又拿寺里那些古版的藏经来整理整理,后来还编成目录,至今留在那边。 这样在寺里约莫住了三个月,到四月,怕天气要热起来,又回到温州去。 一九三一年九月,广洽法师写信来,说很盼望我到厦门去。 当时我就从温州动身到上海,预备再到厦门;但许多朋友都说:时局不大安定,远行颇不相宜,于是我只好仍回温州。 直到转年(即一九三二年)十月,到了厦门,计算起来,已是第三回了! 到厦门之后,由性愿老法师介绍,到山边岩去住;但其间妙释寺也去住了几天。 那时我虽然没有到南普陀来住;但佛学院的学僧和教职员,却是常常来妙释寺谈天的。 一九三三年正月廿一日,我开始在妙释寺讲律。 这年五月,又移到开元寺去。 当时许多学律的僧众,都能勇猛精进,一天到晚的用功,从没有空过的工夫;就是秩序方面也很好,大家都啧啧的称赞著。 有一天,已是黄昏时候了! 我在学僧们宿舍前面的大树下立著,各房灯火发出很亮的光;诵经之声,又复朗朗入耳,一时心中觉得有无限的欢慰! 可是这种良好的景象,不能长久的继续下去,恍如昙花一现,不久就消失了。 但是当时的景象,却很深的印在我的脑中,现在回想起来,还如在大树底下目睹一般。 这是永远不会消灭,永远不会忘记的啊! 十一月,我搬到草庵来过年。 一九三四年二月,又回到南普陀。 当时旧友大半散了;佛学院中的教职员和学僧,也没有一位认识的! 我这一回到南普陀寺来,是准了常惺法师的约,来整顿僧教育的。 后来我观察情形,觉得因缘还没有成熟,要想整顿,一时也无从著手,所以就作罢了。 此后并没有到闽南佛学院去。 讲到这里,我顺便将我个人对于僧教育的意见,说明一下:我平时对于佛教是不愿意去分别哪一宗、哪一派的,因为我觉得各宗各派,都各有各的长处。 但是有一点,我以为无论哪一宗哪一派的学僧,却非深信不可,那就是佛教的基本原则,就是深信善恶因果报应的道理。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同时还须深信佛菩萨的灵感! 这不仅初级的学僧应该这样,就是升到佛教大学也要这样! 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的灵感道理,虽然很容易懂;可是能彻底相信的却不多。 这所谓信,不是口头说说的信,是要内心切切实实去信的呀! 咳! 这很容易明白的道理,若要切切实实地去信,却不容易啊! 我以为无论如何,必须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才有做佛教徒的资格! 须知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种因果报应,是丝毫不爽的! 又须知我们一个人所有的行为,一举一动,以至起心动念,诸佛菩萨都看得清清楚楚! 一个人若能这样十分决定地信著,他的品行道德,自然会一天比一天地高起来! 要晓得我们出家人,就所谓‘僧宝’,在俗家人之上,地位是很高的。 所以品行道德,也要在俗家人之上才行! 倘品行道德仅能和俗家人相等,那已经难为情了! 何况不如? 又何况十分的不如呢? .. .. .. 咳! .. .. .. 这样他们看出家人就要十分的轻慢,十分的鄙视,种种讥笑的话,也接连的来了。 .. .. .. 记得我将要出家的时候,有一位在北京的老朋友写信来劝告我,你知道他劝告的是什么,他说:‘听到你要不做人,要做僧去。 .. .. .. ’咳! .. .. .. 我们听到了这话,该是怎样的痛心啊! 他以为做僧的,都不是人,简直把僧不当人看了! 你想,这句话多么厉害呀! 出家人何以不是人? 为什么被人轻慢到这地步? 我们都得自己反省一下! 我想:这原因都由于我们出家人做人太随便的缘故;种种太随便了,就闹出这样的话柄来了。 至于为什么会随便呢? 那就是由于不能深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的道理的缘故。 倘若我们能够真正生信,十分决定的信,我想就是把你的脑袋斫掉,也不肯随便的了! 以上所说,并不是单单养正院的学僧应该牢记,就是佛教大学的学僧也应该牢记,相信善恶因果报应和诸佛菩萨灵感不爽的道理! 就我个人而论,已经是将近六十的人了,出家已有二十年,但我依旧喜欢看这类的书! ——记载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灵感的书。 我近来省察自己,觉得自己越弄越不像了! 所以我要常常研究这一类的书:希望我的品行道德,一天高尚一天;希望能够改过迁善,做一个好人;又因为我想做一个好人,同时我也希望诸位都做好人! 这一段话,虽然是我勉励我自己的,但我很希望诸位也能照样去实行! 关于善恶因果报应和佛菩萨灵感的书,印光老法师在苏州所办的弘化社那边印得很多,定价也很低廉,诸位若要看的话,可托广洽法师写信去购请,或者他们会赠送也未可知。 以上是我个人对于僧教育的一点意见。 下面我再来说几样事情:我于一九三五年到惠安净峰寺去住。 到十一月,忽然生了一场大病,所以我就搬到草庵来养病。 这一回的大病,可以说是我一生的大纪念! 我于一九三六年的正月,扶病到南普陀寺来。 在病床上有一只钟,比其他的钟总要慢两刻,别人看到了,总是说这个钟不准,我说:‘这是草庵钟。 ’别人听了‘草庵钟’三字还是不懂,难道天下的钟也有许多不同的么? 现在就让我详详细细的来说个明白:我那一回大病,在草庵住了一个多月。 摆在病床上的钟,是以草庵的钟为标准的。 而草庵的钟,总比一般的钟要慢半点。 我以后虽然移到南普陀,但我的钟还是那个样子,比平常的钟慢两刻,所以‘草庵钟’就成了一个名词了。 这件事由别人看来,也许以为是很好笑的吧! 但我觉得很有意思! 因为我看到这个钟,就想到我在草庵生大病的情形了,往往使我发大惭愧,惭愧我德薄业重。 我要自己时时发大惭愧,我总是故意地把钟改慢两刻,照草庵那钟的样子,不止当时如此,到现在还是如此,而且愿尽形寿,常常如此。 以后在南普陀住了几个月,于五月间,才到鼓浪屿日光岩去。 十二月仍回南普陀。 到今年一九三七年,我在闽南居住,算起来,首尾已是十年了。 回想我在这十年之中,在闽南所做的事情,成功的却是很少很少,残缺破碎的居其大半,所以我常常自己反省,觉得自己的德行,实在十分欠缺! 因此近来我自己起了一个名字,叫‘二一老人’。 什么叫‘二一老人’呢? 这有我自己的根据。 记得古人有句诗:‘一事无成人渐老。 ’清初吴梅村(伟业)临终的绝命词有:‘一钱不值何消说。 ’这两句诗的开头都是‘一’字,所以我用来做自己的名字,叫做‘二一老人’。 因此我十年来在闽南所做的事,虽然不完满,而我也不怎样地去求他完满了! 诸位要晓得:我的性情是很特别的,我只希望我的事情失败,因为事情失败、不完满,这才使我常常发大惭愧! 能够晓得自己的德行欠缺,自己的修善不足,那我才可努力用功,努力改过迁善! 一个人如果事情做完满了,那么这个人就会心满意足,洋洋得意,反而增长他贡高我慢的念头,生出种种的过失来! 所以还是不去希望完满的好! 不论什么事,总希望他失败,失败才会发大惭愧! 倘若因成功而得意,那就不得了啦! 我近来,每每想到‘二一老人’这个名字,觉得很有意味! 这‘二一老人’的名字,也可以算是我在闽南居住了十年的一个最好的纪念! 最后之□□佛教养正院已办有四年了。 诸位同学初来的时候,身体很小,经过四年之久,身体皆大起来了,有的和我也差不多。 啊! 光阴很快。 人生在世,自幼年至中年,自中年至老年,虽然经过几十年之光景,实与一会儿差不多。 就我自己而论,我的年纪将到六十了,回想从小孩子的时候起到现在,种种经过如在目前;啊! 我想我以往经过的情形,只有一句话可以对诸位说,就是‘不堪回首’而已。 我常自来想,啊! 我是一个禽兽吗? 好像不是,因为我还是一个人身。 我的天良丧尽了吗? 好像还没有,因为我尚有一线天良常常想念自己的过失。 我从小孩子起一直到现在都埋头造恶吗? 好像也不是,因为我小孩子的时候,常行袁了凡的功过格,三十岁以后,很注意于修养,初出家时,也不是没有道心。 虽然如此,但出家以后一直到现在,便大不同了:因为出家以后二十年之中,一天比一天堕落,身体虽然不是禽兽,而心则与禽兽差不多。 天良虽然没有完全丧尽,但是惛愦糊涂,一天比一天利害,抑或与天良丧尽也差不多了。 讲到埋头造恶的一句话,我自从出家以后,恶念一天比一天增加,善念一天比一天退失,一直到现在,可以说是醇乎其醇的一个埋头造恶的人,这个也无须客气也无须谦让了。 就以上所说看起来,我从出家后已经堕落到这种地步,真可令人惊叹;其中到闽南以后十年的功夫,尤其是堕落的堕落。 去年春间曾经在养正院讲过一次,所讲的题目,就是‘南闽十年之梦影’,那一次所讲的,字字之中,都可以看到我的泪痕诸位应当还记得吧。 可是到了今年,比去年更不像样子了;自从正月二十到泉州,这两个月之中,弄得不知所云。 不只我自己看不过去;就是我的朋友也说我以前如闲云野鹤,独往独来,随意栖止,何以近来竟大改常度,到处演讲,常常见客,时时宴会,简直变成一个‘应酬的和尚’了,这是我的朋友所讲的。 啊! ‘应酬的和尚’这五个字,我想我自己近来倒很有几分相像。 如是在泉州住了两个月以后,又到惠安到厦门到漳州,都是继续前稿;除了利养,还是名闻,除了名闻,还是利养。 日常生活,总不在名闻利养之外,虽在瑞竹岩住了两个月,稍少闲静,但是不久,又到祈保亭冒充善知识,受了许多的善男信女的礼拜供养,可以说是惭愧已极了。 九月又到安海,住了一个月,十分的热闹。 近来再到泉州,虽然时常起一种恐惧厌离的心,但是仍不免向这一条名闻利养的路上前进。 可是近来也有件可庆幸的事,因为我近来得到永春十五岁小孩子的一封信。 他劝我以后不可常常宴会,要养静用功;信中又说起他近来的生活,如吟诗、赏月、看花、静坐等,洋洋千言的一封信。 啊! 他是一个十五岁的小孩子,竟有如此高尚的思想,正当的见解;我看到他这一封信,真是惭愧万分了。 我自从得到他的信以后,就以十分坚决的心,谢绝宴会,虽然得罪了别人,也不管他,这个也可算是近来一件可庆幸的事了。 虽然是如此但我的过失也太多了,可以说是从头至足,没有一处无过失,岂只谢绝宴会,就算了结了吗? 尤其是今年几个月之中,极力冒充善知识,实在是太为佛门丢脸。 别人或者能够原谅我;但我对我自己,绝不能够原谅,断不能如此马马虎虎的过去。 所以我近来对人讲话的时候,绝不顾惜情面,决定赶快料理没有了结的事情,将‘法师’‘老法师’‘律师’等名目,一概取消,将学人侍者等一概辞谢;孑然一身,遂我初服,这个或者亦是我一生的大结束了。 啊! 再过一个多月,我的年纪要到六十了。 像我出家以来,既然是无惭无愧,埋头造恶,所以到现在所做的事,大半支离破碎不能圆满,这个也是份所当然。 只有对于养正院诸位同学,相处四年之久,有点不能忘情;我很盼望养正院从此以后,能够复兴起来,为全国模范的僧学院。 可是我的年纪老了,又没有道德学问,我以后对于养正院,也只可说‘爱莫能助’了。 啊! 与诸位同学谈得时间也太久了,且用古人的诗来作临别赠言。 诗云:“未济终焉心飘渺,万事都从缺憾好。 吟到夕阳山外山,古今谁免余情绕? ”授三皈依大意第一章:三皈之略义,三皈者,皈依于佛法僧三宝也。 三宝义甚广,有种种区别。 今且就常人最易了解者,略举之。 佛者,如释迦牟尼佛阿弥陀佛等诸佛是也。 法者,为佛所说之法,或菩萨等依据佛意所说之法,即现今所流传之大小乘经律论三藏也。 僧者,如菩萨声闻诸圣贤众、下至仅剃发被袈裟者皆是也。 皈依者,皈向依赖之意。 皈依于三宝者,乞三宝救护也。 大方便佛报恩经云:譬人获罪于王,投向异国以求救护。 异国王言,汝来无畏,但莫出我境,莫违我教,必相救护,众生亦尔。 系属于魔,有生死罪。 皈向三宝,以求救护。 若诚心皈依,更无异向,不违佛教,魔王邪恶,无如之何。 既已皈依于佛,自今以后,决不再依天仙神鬼一切诸外道等。 既已皈依于法,自今以后,决不再依诸外道典籍。 既已皈依于僧,自今以后,决不再依于不奉行佛法者。 第二章:授三皈之方法一、忏悔。 二、正授三皈。 三、发愿回向。 应先请授者详力解释此三种文义。 因仅读文而未解义,不能获诸善法也。 正授三皈之文有多种,常所用者如下:我某甲,尽形寿,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三说我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 三结前三说时,已得皈依善法。 后三结者,重更叮咛令不忘失也。 忏悔文及发愿回向文,由授者酌定之。 但发愿回向,应有以此功德,回向众生,同生西方,齐成佛道之意。 万不可惟求自利也。 第三章:授三皈之利益经律论中,赞叹皈依三宝功德之文甚多。 今略举四则。 灌顶经云:受三皈者,有三十六善神,与其无量诸眷属,守护其人令其安乐。 善生经云:若人受三皈,所得果报,不可穷尽。 如四大宝藏(四宝者:金、银、琉璃、玻璃。),举国人民,七年之中,运出不尽。 受三皈者,其福过彼,不可称计。 较量功德经云:若三千大千世界,满中如来,如稻麻竹苇。 若人四事供养(饮食、衣服、卧具、汤药。),满二万岁,诸佛灭后,各起宝塔,复以香花供养,其福甚多,不如有人以清净心,皈依佛法僧三宝所得功德。 大集经云:妊娠女人,恐胎不安,先授三皈已,儿无加害;乃至生已,身心具足,善神拥护。 是母受兼资于子也。 第四章:结诰在本寺正式讲律,至今日圆满。 今日所以聚集缁素诸众,讲三皈大意者,一以备诸师参考,俾他日为人授三皈时,知其简要之方法也。 一以教诸在家人,令彼等了知三皈之大意,俾已受者,能了此意,应深自庆幸。 其未受者,先能了知此意,且为他日依师受三皈之基础也。 敬三宝三宝者,佛法僧也。 其义甚广,今惟举其少分之义耳。 今言佛者,且约佛像而言,如木石等所雕塑及纸画者也。 今言法者,且约经律论等书册而言,或印刷或书写也。 今言僧者,且约当世凡夫僧而言,因菩萨罗汉等附入敬佛门也。 第一 敬佛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礼佛时宜洗手漱口,至诚恭敬,缓缓而拜,不可急忙,宁可少拜,不可草率。 佛几清洁,供香端直,供佛之物,以烹调精美人所能食者为宜。 今多以食物之原料及罐头而供佛者殊为不敬,蕅益大师大悲咒行法中曾痛斥之。 又供佛宜在午前,不宜过午也。 供水果亦宜午前。 供水宜捧奉式。 供花,花瓶水宜常换。 纸画之佛像,不可仅以绫裱,恐染蝇粪等秽物也(少蝇者或可)。 宜装入玻璃镜中。 木石等雕塑者,小者应入玻璃龛中,大者应作宝盖罩之,并须常拂拭像上之尘土。 凡大殿及供佛之室中,皆不宜踞坐笑谈。 如对于国王大臣乃至宾客之前尚应恭敬,慎护威仪,何况对佛像耶! 不可佛前晒衣服,宜偏侧。 不得在殿前用夜壶水浇花。 若卧室中供佛像者,眠时应以净布遮障。 第二 敬法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读经之时,必须洗手漱口拭几,衣服整齐,威仪严肃,与礼佛时无异。 蕅益大师云:展卷如对活佛,收卷如在目前,千遍万遍,寤寐不忘,如是乃能获读经之实益也。 对于经典应十分恭敬护持,万不可令其污损。 又翻篇时宜以指腹轻轻翻之,不可以指爪划,又不应折角,若欲记志,以纸片夹入可也。 若经典残缺者亦不可烧。 卧室中几上置经典者,眠时应以净布盖之。 ┌礼佛——多少不拘。 │赞佛——经偈或天上天下无如佛等,阿弥陀佛身金色等,附每日诵经时仪式┤炉香乍爇不是赞佛│供养——愿此香华云等。 │读经└回向——不拘,或用我此普贤殊胜行等。 第三 敬僧 略举常人所应注意者数条凡剃发披袈裟者,皆是释迦佛子,在家人见之,应一例生恭敬心;不可分别持戒破戒。 若皈依三宝时,礼一出家人为师而作证明者,不可妄云皈依某人。 因所皈依者为僧,非皈依某一人,应于一切僧众,若贤若愚,生平等心,至诚恭敬,尊之为师,自称弟子。 则与皈依僧伽之义,乃符合矣。 供养僧者亦尔。 不可专供有德者,应于一切僧生平等心,普遍供之,乃可获极大之功德也。 专赠一人功德小,供众者功德大。 出家人若有过失,在家人闻之,万不可轻言。 此为佛所痛诫者,最宜慎之。 以上已略言敬三宝义竟。 兹附有告者,厦门泉州神庙甚多,在家人敬神,每用猪鸡等物。 岂知神皆好善而恶杀,今杀猪鸡等物而供神,神不受享,又安能降福而消灾耶。 惟愿自今以后,痛革此种习惯,凡敬神时,亦一例改用素食,则至善矣。 万寿岩念佛堂开堂演词今日万寿禅寺念佛堂开堂,余得参末席,深为荣幸。 近十数年来,闽南佛法日益隆盛,但念佛堂尚未建立,悉皆引为憾事。 今由本寺住持本妙法师发愿创建,开闽南风气之先。 大众欢喜,叹为希有。 本妙法师英年好学,亲近兴慈法主讲席已历多载。 于天台教义及净土法门悉能贯通。 故今本其所学,建念佛堂弘扬净土,可谓法门之龙象,僧中之芬陀矣。 今念佛堂既已成立。 而欲如法进行,维持永久,胥赖护法诸居士有以匡辅而助理之。 考江浙念佛堂规则,约分二端。 一为长年念佛,二为临时念佛。 长年念佛者,斋主供设延生或荐亡牌位,堂中住僧数人乃至数十人,每日念佛数次。 临时念佛者,斋主或因寿诞或因保病或因荐亡,临时念佛一日,乃至多日,此即是水陆经忏之变相。 以上二端中,长年念佛尚易实行。 因规模大小可以随时变通,勉力支援犹可为也。 若临时念佛,实行至为困难。 因旧日习惯,惟尚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 今遽废此习惯,改为念佛,非易事也。 印光老法师文钞中,屡言念佛胜于水陆经忏等。 今略引之。 与徐蔚如书云:至于七中,及一切时,一切事,俱宜以念佛为主。 何但丧期。 以现今僧多懒惰,诵经则不会者多。 而又其快如流,会而不熟亦不能随念。 纵有数十人,念者无几。 惟念佛则除非不发心,决无不能念之弊。 又纵不肯念,一句佛号入耳经心,亦自利益不浅,此余决不提倡作余道场之所以也。 又复黄涵之书,数通中,皆言及此。 文云:至于保病荐亡,今人率以诵经拜忏做水陆为事。 余与知友言,皆令念佛。 以念佛利益。 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 何以故? 诵经则不识字者不能诵,即识字而快如流水,稍钝之口舌亦不能诵,懒人虽能亦不肯诵,则成有名无实矣。 拜忏做水陆亦可例推。 念佛则无一人不能念者,即懒人不肯念,而大家一口同音念,彼不塞其耳,则一句佛号固已历历明明灌于心中,虽不念与念亦无异也。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非特欲香,有不期然而然者,为亲眷保安荐亡者皆不可不知。 又云:至于作佛事,不必念经拜忏做水陆,以此等事,皆属场面,宜专一念佛,俾令郎等亦始终随之而念,女眷则各于自室念之,不宜附于僧位之末。 如是则不但尊夫人令眷实获其益,即念佛之僧并一切见闻无不获益也。 凡作佛事,主人若肯临坛,则僧自发真实心,倘主人以此为具文,则僧亦以此为具文矣。 又云:做佛事一事,余前已详言之,祈勿徇俗徒作虚套,若念四十九天佛,较诵经之利益多多矣。 又复周孟由昆弟书云:做佛事,只可念佛,勿做别佛事,并令全家通皆恳切念佛,则于汝母,于汝等诸眷属及亲戚朋友,皆有实益。 又云:请僧念七七佛甚好。 念时,汝兄弟必须有人随之同念。 统观以上印光老法师之言,于念佛则尽力提倡,于做水陆诵经拜忏放焰口等,则云决不提倡。 又云念佛利益多于诵经拜忏做水陆多多矣。 又云诵经拜忏做水陆有名无实。 又云念经拜忏做水陆等事皆属场面。 又云徒作虚套。 老法师悲心深切,再三诰诫,智者闻之,详为审察,当知何去何从矣。 厦门泉州诸居士,皈依印光老法师者甚众。 惟望懔遵师训,努力劝导诸亲友等,自今以后,决定废止拜忏诵经做水陆等,一概改为念佛。 若能如此实行,不惟闽南各寺念佛堂可以维持永久,而闽南诸邑人士信仰净土法门者日众,往生西方者日多,则皆现前诸居士劝导之功德也。 幸各勉旃! 泉州开元慈儿院讲录我到闽南,已有十年,来到贵院,也有好几回,一回到院,都觉得有一番进步,这是使我很喜欢的。 贵院各种课程,都有可观,其最使我满意赞叹的,就是早晚两堂课诵。 古语道:人身难得,佛法难闻。 诸生倘非夙有善根,怎得来这里读书,又复得闻佛法哩! 今这样,真是好极了。 诸生得这难得机缘,应各各起欢喜心,深自庆幸才是。 我今讲本师释迦牟尼佛在因地中为法舍身几段故事给诸位听,现在先引涅槃经一段来说。 释迦牟尼佛在无量劫前,当无佛法时代,曾作婆罗门,这位婆罗门,品格清高,与众不同,发心访求佛法。 那时忉利天王在天宫瞧见,要试此婆罗门,有无真心,化为罗刹鬼,状极凶恶,来与婆罗门说法,但是仅说半偈(印度古代的习惯以四句为一偈)。 婆罗门听了罗刹鬼所说的半偈很喜欢,要求罗刹再说后半偈,罗刹不肯。 婆罗门力求,罗刹便向婆罗门道:‘你要我说后半偈,也可以,你应把身上的血给我饮,身上的肉给我吃,才可许你。 ’婆罗门为求法故,即时答应道:‘我甚愿将我身上的血肉给你。 ’罗刹以婆罗门既然诚恳地允许,便把后半偈说给他听。 婆罗门得闻了后半偈,真觉心满意足,不特自己欢喜,并且把这偈书写在各处,遍传到人间去。 婆罗门在各处树木山岩上书写此四句偈后,为维持信用,便想应如何把自己肉血给罗刹吃呢? 他就要跑上一棵很高很高的树上,跳跃下来,自谓可以丧了身命,便将血肉给罗刹吃。 罗刹那时,看婆罗门不惜身命求法,心中十分感动,当婆罗门在高处舍身跃下,未坠地时,罗刹便现了天王的原形把他接住,这婆罗门因得不死。 罗刹原系忉利天王所化,欲试试婆罗门的,今见婆罗门求法如此诚恳,自然是十分欢喜赞叹。 若在婆罗门因志求无上正法,虽弃舍身命亦何所顾惜呢! 刚才所说:婆罗门如此求法困难,不惜身命。 诸位现在不要舍身,而很容易的得闻佛法,真是大可庆幸呀! 还有一段故事,也是涅槃经上说。 过去无量劫时候,释迦牟尼佛,为一很穷困的人,当时有佛出世,见人皆先供养佛然后求法,己则贫穷无钱可供,他心生一计,愿以身卖钱来供佛,就到大街上去卖自己的身体。 当在大街上喊卖身时,恰巧遇一病人,医生叫他每日应吃三两人肉,那病人看见有人卖身,便十分欢喜,因向贫人说:‘你每日给我三两人肉吃,我可以给你五枚金钱! ’这位穷人,听了这话,与那病人商洽说:你先把五枚金钱拿来,我去买东西供养佛,求闻佛法,然后每日把我身上的肉割下给你吃。 当时病人应允,即先付金钱。 这穷人供佛闻法已毕,即天天以刀割身上的三两肉给病人吃,吃到一个月,病才痊愈。 当穷人每天割肉的时候,他常常念佛所说的偈,精神完全贯注在法的方面,竟如没有痛苦,而且不久他的身体也就平复无恙了。 这穷人因求法之故,发心做难行的苦行有如此勇猛。 诸生现今在这院里求学,早晚皆得闻佛法,不但每日无须割去若干肉,而且有衣穿,有饭吃,这岂不是很难得的好机缘吗? 再讲一段故事,出于贤愚经。 释迦牟尼佛在因地时候,有一次身为国王,因厌恶终其身居于国王位,没有什么好处,遂发心求闻佛法。 当时来了一位婆罗门,对这国王说:‘王要闻法,可能把身体挖一千个孔,点一千盏灯来供养佛吗? 若能如此,便可为你说法。 ’那国王听婆罗门这句话,便慨然对他说:‘这有何难,为要闻法,情愿舍此身命,但我现有些少国事未了,容我七天,把这国事交下著落,便就实行。 ’到第七天,国事办完,王便欲在身上挖千个孔,点千盏灯,那时全国人民知道此事,都来劝阻。 谓大王身为全国人民所依靠,今若这样牺牲,全国人民将何所赖呢? 国王说:‘现在你们依靠我,我为你们做依靠,不过是暂时,是靠不住的,我今求得佛法,将来成佛,当先度化你们,可为你们永远的依靠,岂不更好,请大家放心,切勿劝阻。 ’那时国王马上就实行起来。 呼左右将身上挖了一千孔,把油盛好,灯心安好,欣然对婆罗门说:‘请先说法,然后点灯。 ’婆罗门答应,就为他说法。 国王听了,无限的满足,便把身上一千盏灯,齐点起来,那时万众惊骇呼号。 国王乃发大誓愿道:‘我为求法,来舍身命,愿我闻法以后,早成佛道,以大智慧光普照一切众生。 ’这声音一发,天地都震动了,灯光晃耀之下,诸天现前,即问国王:‘你身体如此痛苦,你心里也后悔吗? ’国王答:‘绝不后悔。 ’后来国王复向空中发誓言:‘我这至诚求法之心,果能永久不悔,愿我此身体即刻回复原状。 ’话说未已,至诚所感,果然身上千个火孔,悉皆平复,并无些少创痕。 刚才所说,闻法有如此艰难,诸生现在闻法则十分容易,岂不是诸生有大幸福吗! 自今以后,应该发勇猛精进心,勤加修习才是! 以前我曾居住开元寺好几次,即住在贵院的后面,早晚闻诸生念佛念经很如法,音声亦甚好听,每站在房门外听得高兴。 因各种课程固好,然其他学校也是有的,独此早晚二堂课诵,是其他学校所无,而贵院所独有的,此皆是贵院诸职教员善于教导,和你们诸位努力,才有这十分美满的成绩,我希望贵院,今后能够继续精进努力不断的进步,规模益扩大,为全国慈儿院模范,这是我最后殷勤的希望。 改习惯吾人因多生以来之夙习,及以今生自幼所受环境之熏染,而自然现于身口者,名曰习惯。 习惯有善有不善,今且言其不善者。 常人对于不善之习惯,而略称之曰习惯。 今依俗语而标题也。 在家人之教育,以矫正习惯为主。 出家人亦尔。 但近世出家人,惟尚谈玄说妙。 于自己微细之习惯,固置之不问。 即自己一言一动,极粗显易知之习惯,亦罕有加以注意者。 可痛叹也。 余于三十岁时,即觉知自己恶习惯太重,颇思尽力对治。 出家以来,恒战战兢兢,不敢任情适意。 但自愧恶习太重,二十年来,所矫正者百无一二。 自今以后,愿努力痛改。 更愿有缘诸道侣,亦皆奋袂兴起,同致力于此也。 吾人之习惯甚多。 今欲改正,宜依如何之方法耶? 若胪列多条,而一时改正,则心劳而效少,以余经验言之,宜先举一条乃至三四条,逐日努力检点,既已改正,后再逐渐增加可耳。 今春以来,有道侣数人,与余同研律学,颇注意于改正习惯。 数月以来,稍有成效,今愿述其往事,以告诸公。 但诸公欲自改其习惯,不必尽依此数条,尽可随宜酌定。 余今所述者、特为诸公作参考耳。 学律诸道侣,已改正习惯,有七条。 一、食不言。 现时中等以上各寺院,皆有此制,故改正甚易。 二、不非时食。 初讲律时,即由大众自己发心,同持此戒。 后来学者亦尔。 遂成定例。 三、衣服朴素整齐。 或有旧制,色质未能合宜者,暂作内衣,外罩如法之服。 四、别修礼诵等课程。 每日除听讲、研究、抄写、及随寺众课诵外,皆别自立礼诵等课程,尽力行之。 或有每晨于佛前跪读法华经者,或有读华严经者,或有读金刚经者,或每日念佛一万以上者。 五、不闲谈。 出家人每喜聚众闲谈,虚丧光阴,废弛道业,可悲可痛! 今诸道侣,已能渐除此习。 每于食后、或傍晚、休息之时,皆于树下檐边,或经行、或端坐、若默诵佛号、若朗读经文、若默然摄念。 六、不阅报。 各地日报,社会新闻栏中,关于杀盗淫妄等事,记载最详。 而淫欲诸事,尤描摹尽致。 虽无淫欲之人,常阅报纸,亦必受其熏染,此为现代世俗教育家所痛慨者。 故学律诸道侣,近已自己发心不阅报纸。 七、常劳动。 出家人性多懒惰,不喜劳动。 今学律诸道侣,皆已发心,每日扫除大殿及僧房檐下,并奋力作其他种种劳动之事。 以上已改正之习惯,共有七条。 尚有近来特实行改正之二条,亦附列于下:一、食碗所剩饭粒。 印光法师最不喜此事。 若见剩饭粒者、即当面痛诃斥之。 所谓施主一粒米、恩重大如山也。 但若烂粥烂面留滞碗上、不易除去者,则非此限。 二、坐时注意威仪。 垂足坐时、双腿平列。 不宜左右互相翘架,更不宜耸立或直伸。 余于在家时、已改此习惯。 且现代出家人普通之威仪,亦不许如此。 想此习惯不难改正也。 总之,学律诸道侣,改正习惯时,皆由自己发心。 决无人出命令而禁止之也。 三十八年农历端阳前夕子时于榕舍外院放生与杀生之果报今日与诸君相见。 先问诸君(一)欲延寿否? (二)欲愈病否? (三)欲免难否? (四)欲得子否? (五)欲生西否? 倘愿者。 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 即是放生也。 古今来,关于放生能延寿等之果报事迹甚多。 今每门各举一事,为诸君言之。 一、延寿 张从善,幼年,尝持活鱼,刺指痛甚。 自念我伤一指,痛楚如是。 群鱼剔腮剖腹,断尾剖鳞,其痛如何? 特不能言耳。 遂尽放之溪中,自此不复伤一物,享年九十有八。 二、愈病 杭州叶洪五,九岁时,得恶梦,惊寤,呕血满床,久治不愈。 先是彼甚聪颖,家人皆爱之,多与之钱,已积数千缗。 至是,其祖母指钱曰:‘病至不起,欲此何为? ’尽其所有,买物放生,及钱尽,病遂全愈矣。 三、免难 嘉兴孔某,至一亲戚家。 留午餐,将杀鸡供馔。 孔力止之,继以誓,遂止。 是夕宿其家,正捣米,悬石杵于朽梁之上。 孔卧其下。 更余、已眠。 忽有鸡来啄其头,驱去复来,如是者三。 孔不胜其扰,遂起觅火逐之。 甫离席,而杵坠,正在其首卧处。 孔遂悟鸡报恩也。 每举以告人,劝勿杀生。 四、得子 杭州、杨墅庙,甚有灵感。 绍兴人倪玉树,赴庙求子。 愿得子日,杀猪羊鸡鹅等谢神。 夜梦神告曰,汝欲生子,乃立杀愿何耶? 倪叩首乞示。 神曰:尔欲有子,物亦欲有子也。 物之多子者莫如鱼虾螺等,尔盍放之! 倪自是见鱼虾螺等,即买而投之江。 后果连产五子。 五、生西 湖南张居士,旧业屠,每早宰猪,听邻寺晓钟声为准。 一日忽无声。 张问之,僧云:夜梦十一人乞命,谓不鸣钟可免也。 张念所欲宰之猪,适有十一子。 遂乃感悟。 弃屠业,皈依佛法。 勤修十余年,已得神通,知去来事。 预告命终之日,端坐而逝。 经谓上品往生,须慈心不杀,张居士因戒杀而得往生西方,决无疑矣。 以上所言,且据放生之人今生所得之果报。 若据究竟而言,当来决定成佛。 因佛心者,大慈悲是,今能放生,即具慈悲之心,能植成佛之因也。 放生之功德如此。 则杀生所应得之恶报,可想而知,无须再举。 因杀生之人,现生即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 命终之后,先堕地狱、饿鬼、畜生,经无量劫、备受众苦。 地狱、饿鬼之苦,人皆知之。 至生于畜生中,即常常有怨仇返报之事。 昔日杀牛羊猪鸡鸭鱼虾等之人,即自变为牛羊鸡鸭鱼虾等。 昔日被杀之牛羊猪鸡鸭鱼虾等,或变为人,而返杀害之。 此是因果报应之理,决定无疑,而不能幸免者也。 既经无量劫,生三恶道,受报渐毕。 再生人中,依旧短命、多病、多难、无子及不得生西也。 以后须再经过多劫,渐种善根,能行放生戒杀诸善事,又能勇猛精勤忏悔往业,乃能渐离一切苦难也。 抑余又有为诸君言者。 上所述杀牛羊猪鸡鸭鱼虾,乃举其大者而言。 下至极微细之苍蝇蚊虫臭虫跳蚤蜈蚣壁虎蚁子等,亦决不可害损。 倘故意杀一蚊虫,亦决定获得如上所述之种种苦报。 断不可以其物微细而轻忽之也。 今日与诸君相见,余已述放生与杀生之果报如此苦乐不同。 惟愿诸君自今以后,力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事。 余尝闻人云:泉州近来放生之法会甚多,但杀生之家犹复不少。 或有一人茹素,而家中男女等仍买鸡鸭鱼虾等之活物任意杀害也。 愿诸君于此事多多注意。 自己既不杀生,亦应劝一切人皆不杀生。 况家中男女等,皆自己所亲爱之人,岂忍见其故造杀业,行将备受大苦,而不加以劝告阻止耶? 诸君勉旃,愿悉听受余之忠言也。 发布时间:2024-04-23 09:17:13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37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