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黄念祖:千、万劫以后,究竟还因曾听过这个名字而得度脱 内容: 黄念祖:千、万劫以后,究竟还因曾听过这个名字而得度脱黄念祖:千、万劫以后,究竟还因曾听过这个名字而得度脱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 我于此世作佛,以善攻恶,拔生死之苦。 令获五德,升无为之安。 吾般泥洹,经道渐灭。 人民谄伪,复为众恶。 五烧五痛,久后转剧。 汝等转相教诫。 如佛经法,无得犯也。 弥勒菩萨,合掌白言,世人恶苦,如是如是。 佛皆慈哀,悉度脱之。 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我哀汝等,甚于父母念子。 ”我关心你们,我慈悲、我怜悯你们甚过于父母哀念儿子。 父母只是一生,佛就在无量劫;父母就不平等,有的喜欢老大,不喜欢老二,有的喜欢么儿子,不喜欢其他的,而佛是平等的。 父母不喜欢那个不孝的,而佛对于那个五逆一样是怜悯的、一样是救度的,所以甚于父母爱子。 “我于此世作佛”,我在这个娑婆世界作佛。 “以善攻恶”,提倡善来制伏那些恶。 ( “拔生死之苦”,)要拔掉生死的苦本。 “令获五德”, “五德”就是五善。 “升无为之安”,达到无为之安乐。 这 “无为”,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个 “无为法”就不是梦幻泡影了,是究竟,所谓 “常乐我净”,究竟真常。 “令获五德”,来一步一步的最后能够得到 “无为”,入 “无为法”。 “吾般泥洹”,我般涅盘以后,佛要般涅盘,入寂。 “经道渐灭”,经道要一天一天的灭下去。 这个《法灭尽经》说,《首楞严》先灭,然后一部一部都要灭,最后就剩下咱们这《无量寿经》。 在这个 “经道渐灭”的时候, “人民谄伪”,人民就拍马、吹牛,都是欺诈、不老实。 “复为众恶”,又都来做种种的恶事。 “五烧五痛,久后转剧。 ”五恶五痛五烧就更厉害了。 “汝等转相教诫”,你们辗转地互相来教导、来告诫,让大家如佛的经法,不要犯这个道禁,不要破戒呀。 这是佛当时嘱咐大众。 这时弥勒当机,未来的佛,弥勒就合掌代表大家,他汇报, “世人恶苦,如是如是。 ”当然弥勒他知道这一切情况,这就证明嘛,世人的恶和所受的苦,就是 “如是如是”,就是这样。 “佛皆慈哀,悉度脱之。 ”可是,佛你这样慈悲,你哀愍,你全给度了。 这句话很重要,全给度了。 这个要稍微做一点解释。 在咱们本经中“决证极果品”里头说: “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若已生,若当生,皆悉住于正定之聚。 决定证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善男子,善女人”如果已经生在极乐世界,或者是应当生,这些人已经都住于正定之聚,决定要成佛了,不退转了,那不就度脱了嘛! “已生”当然如此。 “当生”,那还没有生,应当生。 这个应当生,咱们这里头是不是有人可以列入到 “当生”? 那你要 “信愿持名”就 “当生”,你 “当生”你就是住了 “正定聚”了,你就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了嘛,这也不就度脱了嘛! 《阿弥陀经》说: “若有人已发愿、今发愿、当发愿,欲生阿弥陀佛国者,是诸人等,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 所以说,这个人已经发愿、现在正在发愿、还没发愿以后要发愿,这些人他们都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那这个就更广了, “当发愿”还在这呢,咱们现在是发了愿了,是吧? 这 “当发愿”,这些人早晚都得成就,也都度脱。 《弥陀要解》说得更好, “不论至心散心”,不论你是至诚的心、散乱的心;你有心念,还是无心念;或者理解、或者不理解;你但持弥陀名号或六方佛名,或者这个经的名字(《阿弥陀经》), “一经于耳”,不是用 “闻”字, “闻”字有要求,一经于耳就是你一听。 “假使千万劫后,毕竟因斯度脱”,千劫以后,万劫以后,你究竟还是因为曾经听过这个名字而得度脱。 弥勒说: “佛皆慈哀,悉度脱之。 ”这句话就完全合乎经义了,都度脱了。 因为今生、当生,今发愿、已发愿、当发愿,都是要得到解脱,就 “悉度脱之”。 最后就 “受佛重诲,不敢违失。 ”受了佛这样重要的教训,大家都不敢违反,不敢把它忘掉。 用了 “不敢”两个字,这个就包括是 “仰信”,因为佛之说,有时候众生很难信。 但是就是说,你要仰信,你不要信你自己的意思,所以 “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你要放弃你自己的意思。 不是说你承认它对了,你承认什么,你这才能信。 既然基本上你接受了,承认了释迦牟尼佛,你皈依了释迦牟尼佛,对于佛的教导你一时你还信不了,最大的方便你就是 “仰信”。 这个宋某,就是给严新治病的那个人。 他是曾经一下子念咒什么的,他有这么个一闪哪,他自己说开悟了,其实没有,好些人都是这样。 他原来不服,后来知道没有。 我说: “你这是击石火”,打个石头打个火,冒了火星。 后来告诉他,他引了好些人学密,我说: “你都带大家去学密,你这是错误,应该劝大家信净土。 ”他就 “仰信”,对于净土他一点不懂。 现在看了很多书才生起信来。 当然现在还是什么,还算生起信来了。 有很多这个,能信净土不容易。 你看那个王某,他对于净土就没有信心。 但是你如果能 “仰信”,第一步先 “仰信”,佛是这么教导的,我先信上再说,然后你再去念经,再去什么什么,再去思惟,因为佛有加被力,还有摄受力,你就可以信。 因此弥勒说,受佛这么重的教诲,不敢违失,也是感恩的意思。 同时也就是,有的一时大家智慧不够,也应当 “仰信”哪,信了之后当然就不能违反,不能把它忘掉。 所以整个这部经就是一篇极殊胜的文章。 这个先就是一问,佛为什么放光? 佛就说出了极乐世界法藏比丘的因,怎么成佛的一切,如何发愿,如何成就愿,极乐世界是什么什么样子;然后说怎么样才能够往生,又谈到极乐世界的菩萨是什么什么情况。 这个说完之后一转,就转到,达到 “自然中自然相”,登峰造极,没有再说;就转,你们应当如何如何。 你们应当如何如何之后,就把这个世界上的 “五恶五痛五烧”都摆出来了。 再把 “五恶五痛”的本身说到极点之后,就是昨天那一品。 今天又再劝勉,再告诉大家要 “如贫得宝”,要重视。 这个可说什么? 那现在怎么着? 这突然间出来一个奇峰——所以文章的形式,所以这个经典有时候也是最美的文章——《礼佛现光》。 (《无量寿经讲座·第三十七品》,黄念祖讲述 发布时间:2024-04-26 08:44:20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3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