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净土门中,以愿为最 内容: 净土门中,以愿为最。 凡有愿者,终必能满,如郁头蓝弗,习非非想定于水边林下,每定将成,多为鱼鸟所惊。 因发恶愿曰:;吾他日后,当作飞狸,入林食鸟,入水食鱼。 后非想定成,遂生天上。 寿活八万大劫,天报既终,遂堕为飞狸,入林水以食鱼鸟。 此恶愿也,与性相违,尚有大力用,八万劫后能满,况称性之善愿乎? 《神僧传》载一僧于石佛前,戏发愿曰:;如今生生死不了,愿来生作威武大臣。 后果作大将军。 此戏发之愿也,尚终得遂,况至诚所发之愿乎? 复载一僧博通经论,所至无所遇,乃咨嗟叹息。 傍一僧曰:;汝学佛法,独不闻未成佛果,先结人缘。 汝虽明佛法,其如无缘何? 其僧曰:;我即终于此乎? 傍僧曰:;吾代汝为之。 问其僧有何所蓄,曰:;无他,仅余一衣料耳。 曰:;此亦足矣。 遂变价置买食物,引其僧至一深林,禽鸟昆虫甚多之处,置食于地。 复教以发愿,乃嘱曰:;汝二十年后,方可开法。 其僧如所嘱,至二十年后始开法,受化者多少年。 盖皆受食之禽鸟昆虫也,此愿力之不可思议也。 尚能以他人之愿摄彼虫鸟,脱异类而入人道,岂自愿不能自度耶? 佛以四十八愿自致成佛,而我所发之愿正合佛摄生之愿。 此则直以发愿,便可往生,而况佛有不思议大慈大悲。 如莹珂,酒肉无择之人,后阅《往生传》,每读一传,为一首肯,遂断食念佛,至七日,感佛现身慰之曰:;汝阳寿尚有十年,当好念佛,吾十年后来接汝。 珂曰:;娑婆浊恶,易失正念。 愿早生净土,承事诸圣。 佛曰:;汝志如此,我三日后来接汝。 三日后果得往生。 又怀玉禅师,精修净业。 一日见佛菩萨满虚空中,一人执银台而入。 玉念曰:;吾一生精进,志在金台,今胡不然? 银台遂隐。 玉弥加精进,二十一日后,复见佛菩萨遍满虚空,前持银台者易金台而至。 玉遂泊然而逝。 刘遗民依东林,结社念佛,一日想念佛次,见佛现身。 刘念曰:;安得如来手摩我头乎? 佛即手摩其头。 复念曰:;安得如来衣覆我体乎? 佛即以衣覆其体。 呜呼,佛之于众生,无所不至,真可谓大慈悲父母矣。 欲速生即令速生,欲金台即易金台,欲手摩头即摩头,欲衣覆体即覆体。 佛既慈悲一切众生,岂独不慈悲我乎? 佛既满一切众生之愿,岂独不满我之愿乎? 大慈悲心,无有拣择。 安有此理? 是以真能发愿,则信在其中。 信愿既真,行不期起而自起。 是故信愿行三种资粮,唯一愿字尽之矣。 世之最可珍重者,莫过精神;世之最可爱惜者,莫过光阴。 一念净,即佛界缘起;一念染,即九界生因。 凡动一念,即十界种子,可不珍重乎?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一寸时光,即一寸命光,可不爱惜乎? 苟知精神之可珍重,则不浪用,则念念执持佛名;光阴不虚度,则刻刻熏修净业。 倘置佛名而别修三乘圣行,亦是浪用精神,亦是千钧之弩,为鼷鼠而发机,况造六凡生死之业乎? 倘置净业而别取权乘小果,亦是虚度光阴,亦是以如意宝珠,而贸一衣一食,况取人天有漏之果乎? 如是珍重,如是爱惜,则心专而佛易感,行勤而业易精,果得真生净土,亲见弥陀,时承开示,面奉慈音,妙悟自心,深证法界;延一念为长劫,促长劫为一念,念劫圆融,得大自在,得非自食其珍重爱惜之报乎? 发布时间:2024-04-27 09:30:0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39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