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清定上师:开示录七-皈依佛 内容: 清定上师:开示录七清定上师,《心经》里所有修法,第一步教我们照见色、受、想、行、识空,教我们转变成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法界体性智,教我们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这要我们把六根六尘转变了。 不要受六根六尘的影响,一切法是空的。 第二步说:不光是世界上世俗法是空,出世法也是空。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这是把十二因缘法也观空了。 假使执着了十二因缘法,就是不肯修菩萨法。 不光是十二因缘法,就是声闻法——苦集灭道四谛也观空。 苦集灭道四谛能使我们证得阿罗汉果,发菩提心的阿罗汉就是登七地。 因地呢? 我们修行的人,一步步向上,先世间法空,出世间法空,然后到菩萨修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六度万行空。 假使菩萨执着了六度万行,我是菩萨,你是众生,我度你,有我相、有人相、有众生相、有寿者相、即非菩萨。 所以,连菩萨法最后也空,无智亦无得。 不光菩萨法空,连成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也观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乃至无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不过是名字有,这个道理非常重要。 《心经》上最后说:“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菩萨如此,佛呢?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阐明了《心经》的功德,最后还说:这个般若波罗密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能观空,以智慧力量观我空法空,把世出世间一切法彻底观空,以悲心的力量,对一切众生起大悲化度的作用。 最后一段咒子,把《心经》总结了,把六百卷《大般若经》也总结了,故说般若波罗密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揭谛是印度梵语,汉译为“法”或“出离”。 第一个揭谛,一切恶法不做,一切善法要做。 出离一切恶法,修一切善法。 第二个揭谛,断烦恼,证解脱,断惑证真。 第三个揭谛,是波罗揭谛,止恶修善,断惑证真,一定要到究竟彼岸,烦恼未断尽,问题还没有解决,止恶修善不能彻底解决。 做到波罗揭谛了,是不是修完了? 没有! 波罗僧揭谛,自己证解脱,要度一切众生解脱——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 自己到彼岸了,要度一切众生到彼岸。 到了彼岸,菩萨修万行是不是圆满了? 要成佛才能够彻底圆满菩萨万行,所以“菩提萨婆诃”,最后成就了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什么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这是印度语,译成汉语,“阿”字是“无”字,“耨多罗”是“上”字,“三”是“正”字,“藐”是“等”,“菩提”是“觉”字。 即无上正等正觉。 我们刚才所讲的,是随时随地要正觉。 正觉就是说,自己起一个念头,是完全为利他的。 比方说,我们今天做一件事情时,对众生有利的是正的,反过来,要贪便宜,不肯去劳动等各种情况是错的。 要起正觉。 打我骂我害我,到了极点,也不起一念瞋恨心。 过去释迦牟尼佛因地修菩萨行的时候,有个冤家拿尖刀刺进他的心肝,还把刀转一转问他:“你痛不痛? ”一般人要起恨心了。 但这个时候菩萨说:“真可怜啊! 你受烦恼的业苦啊,今天不是你害我,而是烦恼害你。 我是菩萨,我应该使你觉悟。 我没使你觉悟,你还受烦恼的苦,这是我的责任,将来我成佛,我先度你。 ”在释迦牟尼成佛时,首先被度的五比丘中就有这个人。 菩萨是这样忘我利他的,所以我们处处要从大悲心出发。 忘我利他,是最要紧的,忘记了这个利他的思想就不是佛弟子。 忘记利他就不是正觉。 一样事情正觉容易,样样事情正觉就难了。 要修成处处遍正觉,叫等正觉。 无上正等正觉,一样事情正觉,样样事情正觉,遍等正觉。 发布时间:2024-04-28 09:05:47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39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