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续高僧传 卷第八 义解篇四 内容: 续高僧传卷第八大唐西明寺沙门释道宣撰义解篇四 正纪十四 附见二齐邺东大觉寺释僧范传一齐邺中释昙遵传二齐邺下总持寺释慧顺传三齐邺西宝山寺释道凭传四齐并州僧统释灵询传五齐大统合水寺释法上传六(法存)齐邺下定国寺释道慎传七周蒲州仁寿寺释僧妙传八周长安崇华寺释慧善传九周潼州光兴寺释宝彖传十齐洺州沙门释昙衍传十一陈杨都庄严寺释慧荣传十二隋京师延兴寺释昙延传十三隋京师净影寺释慧远传十四(僧猛)释僧范。 姓李氏。 平乡人也。 幼游学群书。 年二十三备通流略。 至于七曜九章天竺咒术。 咨无再悟。 徒侣方千指掌解颐夸矜折角。 时人语曰。 相州李洪范。 解彻深义。 邺下张宾生领悟无遗。 斯言诚有旨矣。 兼以年华色美都无伉俪之心。 思附法门烧指而修供养。 年二十九栖迟下邑闻讲涅槃。 辄试一听开悟神府。 理思兼通。 乃知佛经之秘极也。 遂投邺城僧始而出家焉。 初学涅槃经顿尽其致。 又栖心林虑静其浮情。 复向洛下从献公听法华华严。 宗匠前修是非衢术。 后徙辙光师而受道焉。 耽味虑宗岁纪迁贸。 既穷筌相学志无杂。 乃出游开化利安齐魏。 每法筵一举听众千余。 逮旋趾邺都可谓当时明匠。 遂使崔觐注易咨之取长。 宋景造历求而舍短。 大儒徐遵明李宝顶等。 一对信于言前。 授以菩萨戒法。 五众归之如市。 讲华严十地地持维摩胜鬘各有疏记。 复变疏引经制成为论。 故涅槃大品等并称论焉。 地持一部独名述也。 然属词繁壮不偶世情。 亦是一家之作。 故可观采。 而言行相辅祥征屡降。 尝有胶州刺史杜弼。 于邺显义寺请范冬讲。 至华严六地忽有一雁飞下。 从浮图东顺行入堂。 正对高座伏地听法。 讲散徐出还顺塔西尔乃翔游。 又于此寺夏讲。 雀来在座西南伏听终于九旬。 又曾处济州。 亦有一鸮飞来入听讫讲便去。 斯诸祥感众矣。 自非道洽冥符。 何能致此。 尝讲花严。 辄有一僧加毁云。 是乃伽斗。 竟何所解。 当夜有神加打。 死而复苏。 其见闻者皆深敬异。 尝宿他寺意欲闻戒。 有僧升座将欲竖义。 乃曰。 竖论法相深会圣言。 何劳布萨。 僧常闻耳。 忽见一神形高丈余貌甚雄峻。 来到座前问竖义者。 今是何日。 答曰。 是布萨日。 神即以手拓之曳于座下。 委顿垂死。 次问上座。 拓曳同前。 由是自励。 至终僧事私缘竟无说欲。 乃至疾重舁而就僧。 将终之日延像入房。 下床跪地惟悔宿触而已。 时当正午遗诫而卒于邺东大觉寺。 时春秋八十。 即天保六年三月二日也。 初范背儒入释崇信日增。 寂想空门不缘世务。 口无流略之语。 身绝非法之游。 随得财贿即施门人。 衣食有无未曾宣述。 安忍善恶喜怒不形。 洗秽奉禁终始如一。 而留意华严。 为来报之业。 夜礼千佛为一世常资。 末岁年事既隆。 身力不济。 犹依六时叩头枕上。 自有英悟之量。 罕能继者。 而感通灵异。 则事全难准云释昙遵。 姓程氏。 河北人。 少厌世网投法出家。 而容色盛美堂堂然也。 恐染净戒还返俗焉。 资学既明允当时寄。 有魏擢为员外郎。 二十有三情背朝官。 复请光公以为师保。 光以旧事舍而不度。 遵跪启曰。 今没命归依远崇至道。 如不允副必从邪见坏及三宝。 光审其情至。 即度而授戒。 因从禀学。 功逾一纪。 大乘顿教法界心原。 并披析义理挺超时匠。 手无异笔而变他成己。 故谈述有续。 而章疏阙焉。 初出化行洛下。 流演齐楚晋魏乃至燕赵。 通传道务摄治相袭。 丞相淮阴王肱深器之。 德动贵重倾心奉礼。 年余七十。 举为国都。 寻转为统。 后少觉有疾。 便坐诵维摩胜鬘。 卷了命终卒于邺下。 时年八十有五。 承化门人罕继其后。 初遵赋志清高无为立性。 褰帷开户标树方远。 形无妄涉口不俗谈。 动静自严不假方便。 而敬爱宗师罕阶俦绪。 光师终日。 遵在齐州。 初闻哀问不觉从床而坠。 口中流血。 其诚孝动人如此之类也。 多游念慧有得机缘。 温讲而终业矣释慧顺。 姓崔。 齐人侍中崔光之弟也。 少爱儒宗统知雅趣。 长厌尘网为居士焉。 初听涅槃略无遗义。 因讲而睡闻有言曰。 此解乃明犹未为极。 心遂迟疑伺决其病。 承都下有光律师者广涉大乘文无不晓。 因往洛阳。 时年二十有五。 即投光而出家焉。 寓于门下。 纂修地旨倦无终食。 岁纪相寻。 证教两途。 锐镜于心内。 三持三聚。 影现于神外。 博见融冶陶然有余。 讲十地地持华严维摩。 并立疏记。 年将知命。 欲以大法弘利本乡。 即传归戒情无不惬。 随有讲会众必千余。 精诚之响广流东夏。 故齐赵瀛冀有奉信者。 咸禀其风焉。 仆射祖孝征。 钦尚厥德奏为国都。 年七十有二终于邺下之总持寺。 当终之日身心清卓。 专念平等而为心印。 然顺族胄菁华言成世范。 慧解腾誉事义深沉。 而志存顺法不局一方。 衣略鲜华食无兼味。 受施寻散情阙爱憎。 形寄任缘未依夏腊。 进止在益不顾己损。 言行适时不与物诤。 故传者具书。 不敢遗其事行矣释道凭。 姓韩。 平恩人。 十二出家。 投贵乡邵寺。 初诵维摩经。 自惟历览日计四千四百言。 一闻无忘乃通数部。 后学涅槃略观远节。 复寻成实。 初听半文便竖大义。 聪明之誉无羡昔人。 致使遐迩闻风咸思顶谒。 七夏欲讲涅槃。 惟曰。 文一释异。 情理难资。 恐兼虚课谤法诚重。 八夏既登遂行禅境。 漳滏伊洛遍讨嘉猷。 后于少林寺摄心夏坐。 问道之僧披榛而至。 闻光师弘扬戒本。 因往听之。 涉悟大乘深副情愿。 经停十载。 声闻渐高。 乃辞光通法弘化。 赵魏传灯之美。 罕有斯焉。 讲地论涅槃花严四分。 皆览卷便讲。 目不寻文章疏本无。 手不举笔而开塞任情。 吐纳清爽。 洞会筌旨。 有若证焉。 故京师语曰。 凭师法相上公。 文句一代希宝。 斯言信矣。 时人以其口辩方于身子也。 以齐天保十年三月七日。 卒于邺城西南宝山寺。 春秋七十有二。 将终之前。 大钟两口小触而破。 康存之日愿生安养。 故使临终光寻满室。 凭独见之。 异香充庭大众同美。 初凭之处道。 弘护居心。 经律遽讲。 福智双习。 骨族血亲往来顿绝。 势贵豪家全无游止。 而乞食自资少所恒习。 袒肩洗净老而弥固。 胫臂无服生死齐焉。 兼以心缘口授杜于文相者古今绝矣释灵询。 姓傅氏。 渔阳人也。 少年入道。 学成实论并涅槃经。 穷其幽府。 又于论中删要两卷注而释之。 盛行于世。 后弃小道崇仰光公。 晓夕研寻十有余载。 纤旨秘教备知通塞。 虽博知群籍。 而擅出维摩。 兼有疏记。 至迁京漳邺。 游历燕赵化沾四众。 邪正分焉。 而书画有工颇爱篇什。 文笔之华时所推举。 美客貌善风仪。 词辩雅净听者无挠。 初为国都。 魏末为并州僧统。 齐初卒于晋阳。 时年六十九矣释法上。 姓刘氏。 朝歌人也。 五岁入学。 七日通章。 六岁随叔寺中观戏。 情无鼓舞。 但礼佛读经。 而声气爽拔。 众人奔绕倾渴观听。 年登八岁。 略览经诰薄尽其理。 九岁得涅槃经披而诵之。 即生厌世。 至于十二投禅师道药而出家焉。 因游相土寻还汲乡。 又往东都栖遑务道。 神气高爽照晓词论。 所在推之咸谓圣沙弥也。 后潜林虑上胡山寺诵维摩法花。 才浃二旬两部俱度。 因诵求解。 还入洛阳。 博洞清玄名闻伊滏。 年暨学岁创讲法花。 酬抗疑难无不叹伏。 善机问好征核。 决通非据昌言胜负。 而形色非美。 故时人谚曰。 黑沙弥若来。 高座逢灾也。 后值时俭衣食俱乏。 专意涅槃无心饥冻。 故一粒之米加之以菜。 一衣为服兼之以草。 练形将尽而精神日进。 乃投光师而受具焉。 性戒夙成不劳师导。 勤勤谛理无失寸阴。 忽闻父病寻往觐之。 既至即殂。 一宿同止明旦赴洛。 度母及姊将入邺都。 时属大荒投奇无指。 听法心猛委而南旋。 夏听少林秋还漳岸。 母子相见。 不觉澘然。 既慧业有闻众皆陈请。 乃讲十地地持楞伽涅槃等部。 轮次相续并著文疏。 又偏洞算数明了机调。 纲纪法化难继其尘。 故时人语曰。 京师极望。 道场法上。 斯言允矣。 年阶四十游化怀卫。 为魏大将军高澄奏入在邺。 微言一鼓众侣云屯。 但上戒山峻峙慧海澄深。 德可轨人。 威能肃物。 故魏齐二代历为统师。 昭玄一曹纯掌僧录。 令史员置五十许人。 所部僧尼二百余万。 而上纲领将四十年。 道俗欢愉朝庭胥悦。 所以四方诸寺咸禀成风。 崇护之基罕有继辨。 既道光遐烛。 乃下诏为戒师。 文宣常布发于地令上践焉。 天保二年又下诏曰。 仰惟慈明缉宁四海。 欲报之德。 正觉是凭。 诸鸷鸟伤生之类。 宜放于山林。 即以此地为太皇太后经营宝塔。 废鹰师曹为报德寺。 斯即碎荡邪雾载清佛海。 当时昌盛自古推焉。 上总担荷并得缉谐。 内外阐扬皂白咸允。 非斯柱石。 孰此栋梁哉。 且而景行既宣。 逸向遐被。 致有高句丽国大丞相王高德。 乃深怀正法崇重大乘。 欲播此释风被于海曲。 然莫测法教始末缘由西徂东壤年世帝代。 故具录事条。 遣僧向邺。 启所未闻事。 叙略云。 释迦文佛入涅槃来。 至今几年。 又于天竺几年方到汉地。 初到何帝年号是何。 又齐陈佛法谁先传告。 从尔至今历几年帝。 远请具注。 并问十地智论等人法所传。 上答略云。 佛以姬周昭王二十四年甲寅岁生。 十九出家。 三十成道。 当穆王二十四年癸未之岁。 穆王闻西方有化人出。 便即西入而竟不还。 以此为验。 四十九年在世。 灭度已来至今齐代武平七年丙申。 凡经一千四百六十五年。 后汉明帝永平十年。 经法初来。 魏晋相传至今流布。 上广答缘绪。 文极指订。 今略举梗概。 以示所传。 末敕住相州定国寺。 而容德显著感供繁多。 所得世利造一山寺。 本名合水。 即邺之西山。 今所谓修定寺是也。 山之极顶造弥勒堂。 众所庄严备殚华丽。 四事供养百五十僧。 及齐破法湮。 僧不及山寺。 上私隐俗服习业如常。 愿若终后觐睹慈尊。 如有残年愿见隆法。 更一顶礼慈氏如来。 而业行精专幽明感遂。 属隋运将动佛日潜离。 深果宿心喜遍心府。 羸瘦微笃。 设舆坐之。 袈裟覆头。 弟子扛举往升山寺。 合掌三礼右绕三周。 便还山舍诵维摩胜鬘。 卷讫而卒于合水故戾。 春秋八十有六。 即周大象二年七月十八日也。 上形量过人苕然众表。 百千众中孤起颈现。 衣服率素纳补为宗。 五条只支由来以布。 法衣瓶钵以外更无余财。 生不屦乘步以毕命。 门人成匠。 任情所学。 不私己业。 偏用训人。 言常含笑罪不加杖。 自上未任已前仪服通混。 一知纲统制样别行。 使夫道俗两异。 上有功焉。 制寺立净亦始于此。 故释门东敞。 能扇清风。 莫与先矣。 初天保之中。 国置十统。 有司闻奏事须甄异。 文宣乃手注状云。 上法师可为大统。 余为通统。 故帝之待遇事之如佛。 凡所吐言无不承用。 又遵重戒禁。 愿常宣说尽报行之。 每至布萨晨旦。 致厚供设礼请僧。 及年高声变恐烦于众。 岁暮之夕犹遵此法。 其奉信也如此。 撰增一数法四十卷。 并略诸经论所有名教。 始从一法十百千万有若数林。 寔传持之要术也。 又著佛性论二卷大乘义章六卷。 文理冲洽详略有闻。 又撰众经录一卷。 包举品类耳。 并行于世。 有弟子法存者。 本是李老。 监齐天保屏除归于释种。 明解时事分略有据。 上乃擢为合水寺都维那。 当有齐之盛。 每年三驾皆往山寺有所觐礼。 六军既至供出僧厨。 存随事指撝前后给济三宫并足。 后终于隋初。 灵裕法师资学有承。 为之本传释道慎。 姓史。 高阳人。 十四出家。 诵听依业。 受具已后入洛从光师学于地论。 后禀上统而志涅槃。 性度夷简风量陶然。 纲网门徒维摄大法而为己任。 每参说戒跪听至讫。 讲悟昏情词无繁长。 智者恐其言少。 愚者虑其不多。 五众爱重。 故宣帝请为国都。 绥抚遗法得无亏绪。 禅匠僧达论士法灵。 皆伏其辩对。 至于滔滔风流大观时俗。 则慎过之远矣。 未乘车送帝。 回返本寺两辕并折。 不日而终于邺城定国寺。 春秋六十有五释僧妙。 一名道妙。 本住冀州。 后居河东蒱阪禁行精苦。 聪慧夙成。 遍览群籍尤通讲论。 而禀性谦退。 喜愠不干其抱。 故每讲下座。 必合掌忏悔云。 佛意难知。 岂凡夫所测。 今所说者传受先师。 未敢专辄。 乞大众于斯法义若是若非布施欢喜。 时以解冠前彦行隆端达。 睹其虚己皆服其德义众益从之。 后住蒲乡常念寺。 即仁寿寺也。 聚徒集业以弘法树功。 击响周齐甚高名望。 周太祖特加尊敬。 大统年时西域献佛舍利。 太祖以妙弘赞著续。 遂送令供养。 因奉以顶戴晓夜旋仰。 经于一年。 忽于中宵放光满室。 螺旋出窗渐延于外须臾光照四远。 腾扇其焰照属天地。 当有见者谓寺家失火。 竞来救之。 及睹神光乃从金瓶而出。 皆叹未曾有也。 妙仰瞻灵相涕泗交横。 乃烧香跪而启曰。 法界众生已睹圣迹。 伏愿韬秘灵景反寂归空。 于是光还螺旋卷入瓶内。 尔夜州治士女。 烧香赞叹之声。 闻于数十里。 寺有一僧睡居房内。 众共唤之惛惛不觉。 竟不见光相。 未几便遇厉疾。 咸言宿业所致。 遂有感见之差。 自妙之云亡光不复现。 其本佛骨今仍在焉。 昔齐武平末。 邺古城中白马寺。 此是石赵时浮图澄所造。 本为木塔年增朽坏。 敕遣修之。 掘得舍利三粒。 一赤一白一青。 宝瓶盛之。 京邑贵贱共看。 心至者飒然上涌。 不信戏慢之俦倾亦不出。 时俗回邪者众。 齐王舅广武王胡长邕。 曾染佛宗。 敕令还俗。 虽居贵望不舍具戒。 置舍利于水钵。 请乞行道。 即见三枚相逐上水。 旋器右行。 七遍既满一时沉下。 邕与子弟更加深信。 而妙讲解涅槃以为恒业。 叙略纲致。 久学者深会其源。 分剖文句。 皆临机约截遍遍皆异。 所以学侣罕成。 而为英杰者所美。 化行河表重敬莫高。 延及之乡。 酒肉皆绝。 现生葱韭以土掩覆。 并非由教令。 而下民自徙其恶矣。 有学士昙延。 承著宗本更广其致。 具见别传释慧善。 幼出家。 善法胜毗昙。 住杨都栖玄寺。 征击论道四座惊神。 会有梁末序。 逃难江陵。 承圣季年因俘秦壤。 住长安崇华寺。 义学之美。 为周蒙宰见知。 别修供养敷导终老。 以天和年卒于长安。 时年六十。 善以大智度论每引小乘相证成义。 故依文次第散释精理。 譬诸星月助朗太阳。 犹如众花缤纷而散乱。 故著斯文名为散花论也。 其序略云。 著述之体。 贵言约而理丰。 余颇悉诸作。 而今[覶-(ㄙ/又)+土]缕者正由斯辙。 罕人谙练。 是以触义殷勤逢文指掌。 有详览者想鉴兹焉。 文多不尽释宝彖。 姓赵氏。 本安汉人。 后居绵州昌隆之苏溪焉。 天性仁让慧心俊朗。 婴孩有异。 二亲欲试其度。 以诸彩帛花果弓矢书疏。 罗置其前。 彖便拨除饼果。 止取书疏。 众共叹异。 咸知必有成济也。 及年七岁。 有缘至巴西郡。 太守杨眺问云。 承儿大读书。 因何名为老子。 彖曰。 始生头白故也。 眺密异之。 十六事梁平西王。 初为道士童子。 未学佛法。 平西识其机鉴。 使知营功德事。 因见佛经欣其文名重其义旨。 就检读诵迷悟转分。 恒求佛法用祛昏漠。 年二十有四。 方得出家。 即受具戒。 先听律典。 首尾数年略通持犯。 回听成实传授忘倦。 不吝私记须便辄给。 研心所指科科别致。 末又听韶法师讲偏穷旨趣。 武陵王问师大集摩诃堂。 令讲请观音。 初未缀心本无文疏。 始役情慧抽帖句理。 词义洞合听者盈席。 私记其言因成疏本。 广行于世。 后还涪川开化道俗。 外典佛经相续训导。 引邪归正十室而九又钞集医方疗诸疾苦。 或报以金帛者一无所受。 便有衔义怀德者舍俗出家。 或缘障未谐者尽形八戒。 彖虽道张井络风播岷峨。 而志意颓然唯在通于正法。 诚心标树不竞人物。 见大集一经未弘蜀境。 欲为之疏记使后学有归。 乃付著经律。 就山修缵。 而众复寻之致有烦扰。 再稔方就一无留难。 初至虚空藏品。 于义不达。 闭目思之。 不觉身上空中离床三四尺许。 欻然大悟。 竟文慧发。 写不供宣。 据此为言。 志力难拟矣。 时益州武誓寺僧宝愿。 最初请讲。 大众云集闻所未闻。 莫不叹悦。 又属僧崖菩萨出世为造经本。 因尔传持至今不绝。 故宝坊一学曲被剑南。 后制涅槃法花等疏。 皆省繁易解听无遗閟州境皂素生难遭想。 每言。 吾命不长。 唯当自励身心节约衣食望引残运耳。 故粗弊接报弘诱为心护生安众以为恒务。 忽感风疾不言久之。 命将欲绝。 私心发誓愿。 诸佛护念得分付诸物。 作是念已欻然能语。 顾命子弟诲示祸福。 吾即当去。 催作遗疏分处衣资倍奉三宝。 下笔署讫。 还不能言。 侍人逼以浆饮。 闭口拒之。 疾甚为唤佛名。 便合掌在额。 奄然而卒于潼州光兴寺。 今所谓绵州大振向寺也。 春秋五十。 即周之保定元年十一月二十三日矣。 初未终之前。 本所住山于五月内无故自崩尘雾闇天。 举众惊骇莫测其怪。 至于八月中。 山北村人并见尊像从山寺来乘空北逝。 幡花列前僧众从后。 往问寺中都无知者。 当尔之时彖赴光兴寺讲。 因以白之。 彖曰。 此我之征相。 不豫他也。 及终于此寺。 果如所图云释昙衍姓夏侯氏。 南兖州人。 初生之时牙齿具焉。 世俗异之。 七岁从学聪敏绝伦。 十五擢为州都公事。 有隙便听释讲。 十八举秀才贡上邺都。 过听光公法席。 即禀归戒。 弃舍俗务专功佛理。 学流三载绩邻前达。 年二十三投光出家。 即为受戒。 听涉无暇乃捐食息。 然于藏旨有疑。 通咨硕学并辞罔逮。 遂开拓寰宇置立规猷。 顾诸徒曰。 吾从师积年心悟未决。 赖因游意累日豁然有据。 其犹低目面墙则冥无所解。 延颈出户则远近斯见。 由是讲事无废。 毗赞玄理。 声辩雄亮言会时机。 自齐郑燕赵皆履神化。 虽遭缘阻安苦无倦。 常随义学千僧有余。 出家居士近于五百。 并恢廓道志戒禁居心。 赵郡王高睿。 上洛王高元海。 胶州刺史杜弼。 并齐朝懿戚重臣。 留情敬奉。 仆射祖孝征奏为国都。 缉谐道政不坠玄纲。 而披散词理言尚寡要。 故经文繁富者。 则指摘一句。 用摄广文。 时人贵其通赡镕裁而简衷矣。 常于暇日私恨曰。 昔在俗流尊戒不见。 遂令世人无知污我净戒。 若不尔者应有所得。 以开皇元年三月十八日。 忽告侍人无常至矣。 便诵念弥勒佛声气俱尽。 于时正中。 旁僧同观颜色怡悦。 时年七十有九。 卒于洺州卢氏宅。 自衍之生也殊相感人。 而立操贞直心用睿约。 情及济世。 故积散所拯贫病为初。 法利所被如行先授但见经像。 必奉礼迎送。 道遇贫陋。 必悲怜垂泣。 其谨质深信为若此也。 又恒乐听戒。 生来两阙。 维摩胜鬘日缘一遍。 辛腥臭物曾不临瞩。 下气逼流身出户外。 以清净僧房不为熏勃故也。 未终之前。 有梦见衍朱衣螺发颁垂于背。 二童侍之升空而西北高逝。 寻尔便终。 时共以为天道者矣释慧荣。 姓顾氏。 会稽山阴人也。 梁高祖大通年。 辞亲出听。 时建初彭城盛弘成实。 素未陈略即尽清辩。 一众同嗟便开令望。 而禀性虚廓不指世务。 惟以法事余全无叙。 乡邑二亲哀其弱丧。 数因行李寄以书信。 荣得而焚之。 顾诸友曰。 余岂不怀乎。 废余业也。 书中但二字耳。 复何开乎。 人问是何。 答吉凶也。 如此积功三十余载。 不号义龙誓无返迹。 自是专业勇铠。 声称弥远。 即而讲悟。 学者归之。 年至五十门人亦尔。 乃大弘法席广延缁素。 时梁储在坐素不识之。 令问讲者何名。 乃抗声曰。 禹穴慧荣江东独步。 太子不识何谓储君。 一坐掩耳。 以为彭亨之太甚也。 荣从容如旧旁若无人。 后与诸徒还归故邑。 其母尚在余并物故。 乃喟然叹曰。 十五辞邻故。 五十还故邻。 少年不识我。 长老无一人。 本邑道俗欲光其价。 而忌其言令也。 大集诸众令其竖义。 荣曰。 余学广矣。 辄竖恐致余词。 任众举其义门。 然后标据。 众以其博达矜尚。 乃令竖八十种好。 谓必不能诵持。 荣曰。 举众无人也。 斯乃文繁义可知耳。 即部分上下。 以法绳持。 须臾牒数列名出体。 佥虽难激盖无成济。 晚又出都。 相仍讲授。 至德末年卒于杨都释昙延。 俗缘王氏。 蒲州桑泉人也。 世家豪族官历齐周。 而性协书籍乡邦称叙。 年十六因游寺。 听妙法师讲涅槃探悟其旨。 遂舍俗服膺幽讨深致。 出言清越厉然不群。 时在弱冠便就讲说。 词辩优赡弘裕方雅。 每云。 佛性妙理为涅槃宗极。 足为心神之游玩也。 延形长九尺五寸。 手垂过膝。 目光外发。 长可尺余。 容止邕肃慈诱泛博。 可谓堂堂然也视前直进顾必转身。 风骨陶融时共传德。 及进具后。 器度日新机鉴俊拔。 遐迩属目。 虽大观奥典。 而恐理在肤寸。 乃更听华严大论十地地持佛性宝性等诸部。 皆超略前导统津准的。 自顾影而言曰。 与尔沉沦日久。 飘泊何归。 今可挟道潜形精思出要。 遂隐于南部太行山百梯寺。 即所谓中朝山是也。 时山中有薛居士者。 学总玄儒多所该览。 闻延年少知道夙悟超伦。 遂从而谒焉言谑相高未之揖谢。 薛乃戏题四字。 谓方圆动静。 命延体之。 延应声曰。 方如方等城。 圆如智慧日。 动则识波浪。 静类涅槃室。 薛惊异绝叹曰。 由来所未见。 希世挺生。 即斯人也。 尔后恒来寻造质疑请义。 延幽居静志欲著涅槃大疏。 恐有滞凡情。 每祈诚寤寐。 夜梦有人被于白服乘于白马。 鬃尾拂地而谈授经旨。 延手执马鬃与之清论。 觉后惟曰。 此必马鸣大士。 授我义端。 执鬃知其宗旨。 语事则可知矣。 便述疏说偈曰。 归命如来藏。 不可思议法等。 缵撰既讫。 犹恐不合正理。 遂持经及疏。 陈于州治仁寿寺舍利塔前。 烧香誓曰。 延以凡度仰测圣心。 铨释已了具如别卷。 若幽微深达愿示明灵。 如无所感誓不传授。 言讫涅槃卷轴并放光明。 通夜呈祥。 道俗称庆。 塔中舍利又放神光。 三日三夜辉耀不绝。 上属天汉下照山河。 合境望光皆来谒拜。 其光相所照。 与妙法师大同。 则师资通感也。 乃表以闻。 帝大悦敕延就讲。 既感征瑞便长弘演。 所著文疏详之于世时诸英达佥议。 用比远公所制。 远乃文句惬当。 世实罕加。 而标举宏纲通镜长骛。 则延过之久矣。 周太祖素揖道声尤相钦敬。 躬事讲主亲听清言。 远近驰萃观采如市。 而获供事曾不预怀。 性好恬虚罔干时政。 大祖以百梯太远咨省路艰。 遂于中朝西岭形胜之所。 为之立寺。 名曰云居。 国俸给之通于听众。 有陈躬使周弘正者。 博考经籍辩逸悬河。 游说三国抗叙无拟。 以周建德中年衔命入秦。 帝讶其机捷举朝恧采。 敕境内能言之士不限道俗。 及搜采岩穴遁逸高世者。 可与弘正对论。 不得坠于国风。 时蒲州刺史中山公宇文氏。 夙承令范。 乃表上曰。 昙延法师器识弘伟风神爽拔。 年虽未立而英辩难继者也。 帝乃总集贤能期日释奠。 躬御礼筵朝宰毕至。 时周国僧望二人伦次登座。 发言将讫寻被正难。 征据重叠投解莫通。 帝及群僚一朝失色。 延座居末第未忍斯惭。 便不次而起。 帝曰。 位未至何事辄起。 延曰。 若是他方大士。 可藉大德相临。 今乃远国微臣小僧足堪支敌。 延径升高座。 帝又曰。 何为不礼三宝。 答曰。 自力兼拟。 未假圣贤加助。 帝大悦。 正遂构情陈难。 延乃引义开关。 而正颇挟机调用前殿后。 延乘势挫拉事等摧枯。 因即顶拜伏膺。 慨知归之晚。 自陈云。 弟子三国履历。 访可师之师。 不言今日乃遇于此矣。 即请奉而受戒。 昼夜咨问永用宗之。 及返陈之时。 延所著义门并其仪貌。 并录以归国。 每夕北礼以为昙延菩萨焉。 初正辞延日。 预构风云山海诗四十首。 并抽拔奇思。 用上于延。 以留后别。 及一经目竟不重寻。 命笔和之。 题如宿诵。 酬同本韵。 意寔弘通。 正大服焉。 更无陈对。 乃跪而启曰。 愿示一言缄诸胸臆。 延曰。 为宾设席宾不坐。 离人极远热如火。 规矩之用皮中裹。 正曰。 此则常存意矣。 帝以延悟发天真五众倾则。 便授为国统。 使夫周壤导达。 延又有功。 至武帝将废二教。 极谏不从。 便隐于太行山。 屏迹人世。 后帝召延出辅中使屡达。 而确乎履操。 更深岩处。 累征不获。 逮天元遘疾。 追悔昔愆开立尊像。 且度百二十人为菩萨僧。 延预在上班。 仍恨犹同俗相。 还藏林薮。 隋文创业未展度僧。 延初闻改政即事剃落。 法服执锡来至王庭。 面伸弘理未及敕慰。 便先陈曰。 敬问。 皇帝四海为务无乃劳神。 帝曰。 弟子久思此意。 所恨不周。 延曰。 贫道昔闻尧世。 今日始逢云云。 帝奉闻雅度欣泰本怀。 共论开法之模孚化之本。 延以寺宇未广教法方隆。 奏请度僧以应千二百五十比丘五百童子之数。 敕遂总度一千余人以副延请。 此皇隋释化之开业也。 尔后遂多。 凡前后别请度者。 应有四千余僧。 周废伽蓝并请兴复。 三宝再弘功兼初运者。 又延之力矣。 移都龙首。 有敕于广恩坊给地。 立延法师众。 开皇四年下敕改延众可为延兴寺。 面对通衢。 京城之东西二门。 亦可取延名以为延兴延平也。 然其名为世重。 道为帝师。 而钦承若此。 终古罕类。 昔中天佛履之门。 遂曰瞿昙之号。 今国城奉延所讳。 亚是其伦。 又改本住云居。 以为栖岩寺。 敕大乐令齐树提。 造中朝山佛曲。 见传供养。 延安其寺宇结众成业。 敕赍蜡烛。 未及将爇而自然发焰。 延奇之。 以事闻帝。 因改住寺可为光明也。 延曰。 弘化须广。 未可自专以额。 重奏别立一所。 帝然之。 今光明寺是也。 其幽显呈祥例率如此。 至六年亢旱朝野荒然。 敕请三百僧于正殿祈雨。 累日无应。 帝曰。 天不降雨有何所由。 延曰。 事由一二。 帝退与僚宰议之。 不达意故。 敕京兆太守苏威。 问延一二所由。 答曰。 陛下万机之主。 群臣毗赞之官。 并通治术俱愆玄化。 故雨与不雨。 事由一二耳。 帝遂躬事祈雨。 请延于大兴殿登御座南面授法。 帝及朝宰。 五品已上咸席地。 北面而受八戒。 戒授才讫日正中时。 天有片云须臾遍布便降甘雨。 远迩咸感。 帝悦之。 赐绢三百段。 而延虚怀物我不滞客主为心。 凡有资财散给悲敬。 故四远飘寓投告偏多。 一时粮粒将尽。 寺主道睦告云。 僧料可支两食。 意欲散众。 延曰。 当使都尽方散耳。 明旦文帝果送米二十车。 大众由是安堵。 惑者谓延有先见之明。 故停众待供。 未几帝又遗米五百石。 于时年属饥荐。 赖此僧侣无改。 帝既禀为师父之重。 又敕密戚懿亲咸受归戒。 至于食息之际。 帝躬奉饮食手御衣裳。 用敦弟子之仪。 加敬情不能已。 其为时君礼重。 又此类也。 敕又拜为平第沙门。 有犯刑网者。 皆对之泣泪。 令彼折伏从化或投迹山林不敢容世者。 以隋开皇八年八月十三日终于所住。 春秋七十有三矣。 临终遗启文帝曰。 延逢法王御世偏荷深恩。 往缘业浅早相乖背。 仰愿至尊。 护持三宝。 始终莫贰。 但末代凡僧虽不如法。 简善度之自招胜福。 帝闻之哀恸敕王公已下。 并往临吊。 并罢朝三日。 赠物五百段。 设千僧斋。 初延康日。 告门人曰。 吾亡后。 以我此身且施禽狩。 余骸依法焚扬。 无留残骨以累看守。 弟子沙门童真。 洪义通幽觉朗道逊玄琬法常等。 一代名流。 并文武职僚如滕王等。 例咸被发。 徒跣而从丧至于林所。 登又下敕。 于终南焚地。 设三千僧斋。 斋讫焚之。 天色清朗无云而降细雨。 若阇毗如来之状也。 大众惊嗟得未曾有也。 又隋文学吕叔挺。 美其哀荣碑其景行。 文如别集。 然延恒以西方为正任。 语默之际注想不移。 侍人观之若在深定。 属大渐之始。 寺侧有任金宝者。 父子信向。 云见空中幡盖列于柩前。 两行而引。 从延兴寺南达于山西。 斯亦幽冥协赞。 谅非徒拟。 自延之莅道。 势总权衡。 而卑牧自居克念成治。 解冠群术行动物情故为七众心师。 岂止束形加敬。 及闻薨背无不涕零。 各修铭诔赞扬盛业。 时内史薛道衡。 白吊云。 延法师。 弱龄舍俗。 高蹈尘表。 志度恢弘。 理识精悟。 灵台神宇。 可仰而不可窥。 智海法源。 可涉而不可测。 同夫明镜瞩照不疲。 譬彼洪钟有来斯应。 往逢道丧玄维落纽。 栖志幽岩确乎不拔。 高位厚礼。 不能回其虑。 严威峻法。 未足惧其心。 经行宴坐夷险莫二。 戒德律仪始终如一。 圣皇启运像法再兴。 卓尔缁衣郁为称首。 屈宸极之重。 伸师资之义。 三宝由其弘护。 二谛藉以宣扬。 信足追踪澄什超迈安远。 不意法柱忽倾仁舟遽没。 匪直悲缠四部。 固亦酸感一人。 师等杖锡挈瓶承风训导。 升堂入室具体而微。 在三之情理百恒恸。 往矣奈何。 其为时贤珍敬如此。 所著涅槃义疏十五卷。 宝性胜鬘仁王等疏各有差。 其门人弟子绍绪厥风。 具见别传释慧远姓李氏。 炖煌人也。 后居上党之高都焉。 天纵疏朗仪止冲和。 局度通简崇覆高邈。 幼丧其父与叔同居。 偏蒙提诱示以仁孝。 年止三岁心乐出家。 每见沙门爱重崇敬。 七岁在学功逾常百。 神志峻爽见称明智。 十三辞叔。 往泽州东山古贤谷寺。 时有华阴沙门僧思禅师。 见而度之。 思练行高世众所宗仰。 语远云。 汝有出家之相。 善自爱之。 初令诵经。 随事训诲。 六时之勤未劳呼策。 登为虐暴不安。 携以南诣怀州北山丹谷。 每以经中大义问师。 皆是玄隐。 深知长有成器也。 年十六。 师乃令随阇梨湛律师往邺。 大小经论普皆博涉。 随听深隐特蒙赏异。 而偏重大乘以为道本。 年满进具。 又依上统为和上。 顺都为阇梨。 光师十大弟子并为证戒。 时以为声荣之极者也。 便就大隐律师听四分律。 流离请诲五夏席端。 淘简精粗差分轨辙。 灭诤揵度前后起纷。 自古相传莫晓来意。 远乃剖析约断。 位以单重。 原镜始终。 判之即离。 皆理会文合。 今行诵之。 末专师上统。 绵笃七年。 迥洞至理爽拔微奥。 负笈之徒相諠亘道。 讲悟继接不略三余。 沐道成器量非可算。 乃携诸学侣。 返就高都之清化寺焉。 众缘欢庆叹所未闻。 各出金帛为之兴会。 讲堂寺宇一时崇敞。 韩魏士庶通共荣之。 及承光二年春。 周氏克齐便行废教。 敕前修大德并赴殿集。 武帝自升高座序废立义。 命章云。 朕受天命养育兆民。 然世弘三教其风弥远。 考定至理多皆愆化。 并令废之。 然其六经儒教文弘治术。 礼义忠孝于世有宜。 故须存立。 且自真佛无像。 则在太虚遥敬表心。 佛经广叹而有图塔崇丽。 造之致福此实无情。 何能恩惠。 愚民向信倾竭珍财广兴寺塔。 既虚引费不足以留。 凡是经像尽皆废灭。 父母恩重沙门不敬。 勃逆之甚国法岂容。 并退还家用崇孝始。 朕意如此。 诸大德谓理何如。 于时沙门大统法上等五百余人咸以帝为王力决谏难从。 佥各默然。 下敕频催答诏。 而相看失色都无答者。 远顾以佛法之寄四众是依。 岂以杜言情谓理伏。 乃出众答曰。 陛下统临大域。 得一居尊。 随俗致词宪章三教。 诏云。 真佛无像。 信如诚旨。 但耳目生灵。 赖经闻佛籍像表真。 若使废之无以兴敬。 帝曰虚空真佛。 咸自知之。 未假经像。 远曰。 汉明已前经像未至。 此土众生何故不知虚空真佛。 帝时无答。 远曰。 若不籍经教自知有法。 三皇已前未有文字。 人应自知五常等法。 尔时诸人何为但识其母不识其父。 同于禽狩。 帝亦无答。 远又曰。 若以形像无情事之无福故须废者。 国家七庙之像。 岂是有情而妄相尊事。 武帝不答此难。 乃云。 佛经外国之法。 此国不须废而不用。 七庙上代所立。 朕亦不以为是。 将同废之。 远曰。 若以外国之经非此用者。 仲尼所说出自鲁国。 秦晋之地亦应废而不行。 又以七庙为非将欲废者。 则是不尊祖考。 祖考不尊则昭穆失序。 昭穆失序则五经无用。 前存儒教其义安在。 若尔则三教同废。 将何治国。 帝曰。 鲁邦之与秦晋。 虽封域乃殊。 莫非王者一化。 故不类佛经。 七庙之难帝无以通。 远曰。 若以秦鲁同遵一化经教通行者。 震旦之与天竺。 国界虽殊。 莫不同在阎浮。 四海之内轮王一化。 何不同遵佛经。 而令独废。 帝又无答。 远曰。 诏云。 退僧还众崇孝养者。 孔经亦云。 立身行道以显父母即是孝行。 何必还家方名为孝。 帝曰。 父母恩重交资色养。 弃亲向疏未成至孝。 远曰。 若如来言。 陛下左右皆有二亲。 何不放之。 乃使长役五年不见父母。 帝曰。 朕亦依番。 上下得归侍奉。 远曰。 佛亦听僧冬夏随缘修道春秋归家侍养。 故目连乞食饷母。 如来担棺临葬。 此理大通未可独废。 帝又无答。 远抗声曰。 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 是邪见人。 阿鼻地狱不拣贵贱。 陛下何得不怖。 帝勃然作色大怒。 直视于远曰。 但令百姓得乐。 朕亦不辞地狱诸苦远曰。 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 当共陛下同趣阿鼻。 何处有乐可得。 帝理屈言前。 所图意盛。 更无所答。 但云。 僧等且还后当更集。 有司录取论僧姓名。 当斯时也齐国初殄。 周兵雷震。 见远抗诏莫不流汗。 咸谓粉其身骨煮以鼎镬。 而远神气嵬然辞色无挠。 上统衍法师等。 执远手泣而谢曰。 天子之威如龙火也。 难以犯触。 汝能穷之。 大经所云护法菩萨应当如是。 彼不悛革非汝咎也。 远云。 正理须申。 岂惟顾此形命。 即辞诸德曰。 时运如此圣不能遣。 恨不奉侍目下。 以为大恨。 法实不灭。 大德解之。 愿不以忧恼。 遂潜于汲郡西山勤道无倦。 三年之间诵法华维摩等。 各一千遍用通遗法。 既而山栖谷饮禅诵无歇。 理窟更深浮囊不舍。 大象二年天元微开佛化。 东西两京各立陟岵大寺。 置菩萨僧。 颁告前德诏令安置。 遂尔长讲少林。 大隋受禅天步廓清。 开皇之始蒙预落彩。 旧齿相趋翔于雒邑。 法门初开远近归奔。 望气成津奄同学市。 所以名驰帝阙。 皇上闻焉。 下敕授洛州沙门都。 匡任佛法。 远辞不获免。 即而位之。 而立性质直荣辱任缘。 不可威畏不可利染。 正气孤雄道风齐肃。 爱敬调柔不容非滥。 至治犯断约不避强御。 讲导所之皆科道具。 或致资助有亏。 或不漉水护净。 或分卫乖法。 或威仪失常。 并不预听徒。 自余堕眠失时。 或后及法席。 并依众式有罚无赦。 故徒侣肃穆容止可观。 开皇五年为泽州刺史千金公请赴本乡。 此则像法再弘桑梓重集。 亲疏含庆何以加之。 七年春往定州。 途由上党。 留连夏讲遂阙东传。 寻下玺书殷勤重请。 辞又不免。 便达西京。 于时敕召大德六人。 远其一矣。 仍与常随学士二百余人。 创达帝室。 亲临御筵。 敷述圣化。 通孚家国。 上大悦敕住兴善。 劳问丰华供事隆倍。 又以兴善盛集法会是繁。 虽有扬化终为事约。 乃选天门之南大街之右。 东西冲要游听不疲。 因置寺焉。 名为净影。 常居讲说。 弘叙玄奥辩畅奔流。 吐纳自深宣谈曲尽。 于是四方投学七百余人皆海内英华。 法轮前辙望京趣寺为法道场。 但以堂宇未成同居空露蘧蒢庵舍。 巷分州部日夜祖习成器相寻。 虽复兴善诸德英名一期。 至于归学师寻千里继接者。 莫高于远矣。 形长八尺。 腰有九围。 十三幅裙可为常服。 登座震吼雷动蛰惊。 充惬群望斯为盛矣开皇十二年春。 下敕令知翻译。 刊定辞义。 其年卒于静影寺。 春秋七十矣。 冕旒哀感为之罢朝。 帝呼嗟曰。 国失二宝也。 时远与李德林同月而丧。 故动帝心。 自远括发寻师。 本图传授。 周历两代化满八方。 著疏属词诠综终始。 承习开误栉比尘连。 同范时朝得称方驾。 初见病数日。 讲堂上脊无故自折。 相顾飒然必知不损。 及大渐之日端坐正神相如入定。 侍人不觉其卒。 忽闻室有异香。 咸生疑怪。 属之以纩方悟气尽。 昔在清化先养一鹅。 听讲为务频经寒暑。 远入关后鹅在本寺。 栖宿廊庑昼夜鸣呼。 众僧患之附使达京。 至静影大门放之。 径即鸣叫腾跃入远房内。 尔后依前驯听。 但闻法集钟声不问旦夕。 覆讲竖义皆入堂伏听。 僧徒梵散出户翔鸣。 若值白黑布萨。 虽闻钟召终不入听。 时共异之。 若远常途讲解。 依法潜听。 中闻泛及余语。 便鸣翔而出。 如斯又经六载。 乐听一时不亏。 后忽哀叫庭院不肯入堂。 自尔二旬。 远便弃世。 即开皇十二年六月二十四日矣。 俗年七十僧腊五十。 又当终之日。 泽州本寺讲堂众柱。 及高座四脚。 一时同陷。 佥议以感通幽显。 勒碑。 薛道衡制文。 虞世基书。 丁氏镌之。 时号为三绝。 初远同听大乘可六七载。 洞达深义神解更新。 每于邺京法集竖难罕敌。 由此名冠远近。 异论所推既而勤业晓夕。 用心大苦遂成劳疾。 十五日内觉观相续不得眠睡。 气上心痛状如刀切。 食弱形赢殆将欲绝。 忆昔林虑巡历名山见诸禅府备蒙传法。 遂学数息止心于境。 克意寻绎经于半月。 便觉渐差少得眠息。 方知对治之良验也。 因一夏学定。 甚得静乐身心怡悦。 即以己证用问僧稠。 稠云。 此心住利根之境界也。 若善调摄堪为观行。 远每于讲际至于定宗。 未尝不赞美禅那。 槃桓累句。 信虑求之可得也。 自恨徇于众务无暇调心。 以为失耳。 七夏在邺创讲十地。 一举荣问众倾余席。 自是长在讲肆。 伏听千余。 意存弘奖。 随讲出疏。 地持疏五卷。 十地疏七卷。 华严疏七卷。 涅槃疏十卷。 维摩胜鬘寿观温室等并勒为卷部。 四字成句。 纲目备举。 文旨允当罕用拟伦。 又撰大乘义章十四卷。 合二百四十九科分为五聚谓教法义法染净杂也并陈综义差。 始近终远。 则佛法纲要。 尽于此焉。 学者定宗不可不知也。 自远之通法也。 情趣慈心至于深文隐义。 每丁宁频复提撕其耳。 唯恨学者受之不速。 览者听之不尽。 一无所惜也。 是以自于齐朝至于关辅及畿外要荒。 所流章疏五十余卷。 二千三百余纸。 纸别九百四十五言。 四十年间曾无痾疹。 传持教导所在弘宣。 并皆成诵在心。 于今未绝。 本住清化祖习涅槃。 寺众百余。 领徒者三十。 并大唐之称首也。 而远勇于法义慈于救生。 戒乘不缓偏行拯溺。 所得利养并供学徒。 衣钵之外片无留惜。 尝制地持疏讫。 梦登须弥山顶。 四顾周望但唯海水。 又见一佛像身色紫金在宝树下。 北首而卧体有尘埃。 远初则礼敬后以衣拂。 周遍光净。 觉罢谓所撰文疏颇有顺化之益故为此征耳。 又自说云。 初作涅槃疏讫。 未敢依讲。 发愿乞相。 梦见自手造素七佛八菩萨像。 形并端峙还自缋饰。 所画既竟像皆次第起行。 末后一像彩画将了。 旁有一人来从索笔。 代远成之。 觉后思曰。 此相有流末世之境也。 乃广开敷之信如梦矣。 又未终一年。 梦见净影长竿自倒灯耀自灭。 便至岁日所使净人小儿二人。 手放从良分处什物并为功德。 又敕二时讲前令大众诵般若波罗蜜咒。 限五十遍。 以报四恩初不中怠。 又伤学众不能课力。 每因讲日。 如此正义须臾不闻。 识者以为达宿命也。 及觉轻贬于房外香汤洗浴。 即在外宿至晓入房。 食粥倚床而卧。 问曰早晚。 答云今可卯时。 乃曰。 吾今觉冷气至脐。 去死可二三寸在。 可除倚床。 自跏其足。 正身敛目不许扶侍。 未言其卒验方知化。 香若栴檀久而歇灭。 后乃卧之。 手足柔软身分并冷。 唯顶上暖焉。 有沙门智猛者。 相人也。 伏佩法教每蒙延及。 故疏为行状。 拟学者所承。 猛谈说有偏机会称善。 振名东夏云续高僧传卷第八(义解四) 发布时间:2024-05-20 08:33:55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4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