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蕅益大师: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六 内容: 蕅益大师: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六明代蕅益沙门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六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辛五、观耳根。 此门次序。 本应在那律后。 由其正被当机。 故俟众圣各已略陈。 乃广陈修证之相也。 文分为二。 初叙悟缘起。 二牒证结答。 壬初、中三。 初值佛禀教。 二依教修证。 三由证起用。 癸、今初尔时观世音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世尊。 忆念我昔无数恒河沙劫。 于时有佛出现于世。 名观世音。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观者。 能观之智。 所谓一心三观也。 世音者。 所观之境。 所谓一境三谛也。 世有三种。 一器世间。 所谓同居方便实报寂光。 二众生世间。 所谓天人阿修罗地狱鬼畜生。 三正觉世间。 所谓佛菩萨缘觉声闻。 以要言之。 即十法界若依若正也。 音者。 依正所出种种音声。 此音本即如来藏性。 循业发现。 众生迷本闻。 循声流转。 故于十界依正音声。 不能普遍圆观。 又于所闻音声。 或是有漏。 或是无漏。 或善或恶。 或乐或苦。 随其妄想。 起诸分别。 不达一切音声。 皆如来藏三谛妙理。 惟此菩萨。 善证耳根圆通。 观一切音。 皆妙三谛。 故名观世音也。 古佛亦名为观世音。 正显师资一揆。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者。 亦如阿难圆悟藏性。 深发四弘也。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 亦如今佛开示阿难定境修观也。 闻思修三字。 寻常作三慧释。 今则稍异。 谓以闻根为所观境。 从此思惟修习而入三昧。 下正备明思惟修习及证入起用之相也。 释此圆通。 亦须三意。 境通别者。 随闻一动一静一声一响。 皆可触发闻机。 别成所观之境。 今但云从闻思修。 其境通也。 观盈缩者。 观此耳入因缘所生。 全体虚妄。 无我我所。 是藏教意。 耳入即空。 是通教意。 耳入出生十界因果。 是别教意。 耳入本如来藏。 如来藏中。 性闻觉明。 觉精明闻。 妙德莹然。 周遍法界等。 是圆教意也。 证则本迹俱圆。 具如下释。 癸二、依教修证二。 初总叙圆修。 二别明破阴。 子、今初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初于闻中四字。 明其所观之境。 虽十八界。 皆得为所观境。 而大士初下手时。 别从耳门而入。 故定闻根为所观境。 此境不取所闻声相。 亦不取耳识能分别相。 但闻而已。 入之一字。 明其能观之智。 众生循声流转。 非背而背。 名之为出。 大士反闻自性。 非合而合。 名之为入。 即一心三止三观也。 流之一字。 明其所显之谛。 下文云。 此则圆真实。 此则通真实。 此则常真实。 乃是闻性真流。 以此圆通常性。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故名为流。 若随染缘。 则流为九界。 若随净缘则流为佛界。 九界名生死流。 佛界名涅槃流。 正随流时。 水性不变。 十界俱非十界。 名真谛法流。 惟一水性。 随十界流。 十界俱即十界。 名俗谛法流。 流外无水。 水外无流。 非水非流。 即流即水。 十界俱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名中谛法流。 真谛即圆真实。 俗谛即通真实。 中谛即常真实。 又三谛俱圆。 量周遍故。 三谛皆通。 具胜用故。 三谛皆常。 体不变故。 若以能入止观。 对所入法流。 须知横竖二义。 方达非横非竖。 言竖入者。 体真止。 空观。 入真谛流。 方便随缘止。 假观。 入俗谛流。 息二边分别止。 中观。 入中谛流。 言横入者。 一心三止。 入真谛流。 一心三观。 入俗谛流。 止观不二。 入中谛流。 如此横竖。 即非横竖。 又所观闻境。 本具三谛。 总名妙假。 能观止观。 三智一心。 总名为空。 所入法流。 能所双绝。 总名为中。 当知约义说三。 实非二体。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根尘识性。 一一咸尔。 众生迷闷。 日用不知。 今以妙止观力。 向耳门中圆显此理。 则一显一切显矣。 言亡所者。 亡之一字。 总显澄浊得清。 妄结得解之功。 所之一字。 总指耳根门头。 五叠浑浊虚妄结根之相。 盖迷背时。 全即以此真流之理而成妄所。 今了悟时。 全即融彼妄所之法而成真流。 故云入流亡所。 又复应知。 入之一字。 一心三止三观。 止观不二。 是般若德。 流之一字。 一境三谛。 三非定三。 是法身德。 亡所二字。 即解脱德。 所无实体。 则亡无可亡。 所是幻妄。 则不亡而亡。 所非有无。 则非亡非不亡而论于亡也。 子二、别明破阴。 夫所亡妄所。 元无实体。 能亡观智。 亦无渐次。 但就迷中五叠浑浊。 不无浅深。 故令悟时。 不妨无次第中说于次第。 直是语不顿彰。 实则次第元非次第也。 分文为五。 初圆破色阴超劫浊。 至五圆破识阴超命浊。 丑、今初所入既寂。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此以一心圆妙止观。 直观闻性本圆本通本常。 了知耳根所对动静二尘。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动亦不生。 静亦不生。 不生之理。 了然即在二相之中。 非灭二相而后为不生也。 夫动静二相。 既已了然不生。 则凡明暗通塞恬变合离生灭等相。 又岂有生。 故得圆破色阴超劫浊也。 欲知此中修德浅深。 仍须善达横竖二义。 竖约六即。 横约四土。 竖中有横。 横中有竖。 乃能会入非横非竖。 言六即者。 众生循声流转。 妄计动灭静生。 静灭动生。 而动本无动。 静本无静。 是谓理即不生。 知此动静二相。 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 是谓名字即不生。 依于闻根而观闻性。 深达不生之理。 圆伏五住。 是谓观行即不生。 观力既深。 相似理现。 六根清净。 粗垢先除。 是谓相似即不生。 无明豁破。 秘藏理显。 一动一静。 无非三德。 是谓分证即不生。 动亦法界。 静亦法界。 法界圆照。 惟妙觉明。 是谓究竟即不生。 今一往约竖。 先亡声尘之所位在观行。 若即竖论横。 通于究竟不生也。 言四土者。 六凡众生。 以声生为动。 声灭为静。 是同居土动静二相。 二乘以生死为动。 涅槃为静。 是方便土动静二相。 菩萨以二边为动。 中道为静。 是实报土动静二相。 佛以不变随缘为动。 随缘不变为静。 又不变随缘。 故非动说动。 非静说静。 随缘不变。 故动亦不生。 静亦不生。 是寂光土动静二相。 今一往约横。 则四土动静皆悉了然不生。 即横论竖。 则六凡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超同居土劫浊。 位在圆教七信。 二乘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超方便土劫浊。 位在十信。 菩萨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超实报土劫浊。 位在初住已上。 佛界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证寂光土真善妙色。 一念普观无量劫。 一尘普现十方界。 十世古今。 始终不离于当念。 微尘刹土。 自他不隔于毫端。 又能示现种种时劫。 种种延促。 皆悉自在。 位在妙觉也。 是谓初于闻中。 入色阴本如来藏之流。 亡九界劫浊之所。 丑二、圆破受阴超见浊如是渐增。 闻所闻尽。 ⊙如是渐增者。 理则顿悟。 乘悟并销。 事非顿除。 因次第尽。 纵令利刀一截千纸。 而中间层数元自不乱。 纵令大鹏一举九万。 而中间寻尺亦自历然。 故不妨于非渐次中说渐次也。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则所闻之性本尽。 所闻既尽。 能闻亦然。 所谓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夫能闻所闻既尽。 则能见所见。 能嗅所嗅。 能尝所尝。 能觉所觉。 能知所知。 又岂不尽。 故得圆破受阴超见浊也。 约六即者。 众生终日循声流转。 而声本无性。 闻亦本空。 是理即尽。 达此本尽之理。 是名字即尽。 余可例知。 今一往约竖。 次亡闻根之所。 位在初信乃至七信。 若即竖论横。 通于究竟尽也。 约四见者。 六凡以根为能闻。 声为所闻。 起有我见。 二乘以慧耳为能闻。 以真谛为所闻。 起无我见。 菩萨以法耳为能闻。 以俗谛为所闻。 起亦我亦无我见。 佛以佛耳为能闻。 以中谛为所闻。 成非我非无我无上正见。 今一往约横。 则四种闻所闻皆尽。 即横论竖。 则凡夫闻所闻尽。 超有我见浊。 位在七信。 二乘闻所闻尽。 超无我见浊。 位在十信。 菩萨闻所闻尽。 超亦我亦无我见浊。 位在初住已上。 佛界闻所闻尽。 成非我非无我正见。 位在妙觉也。 是谓初于闻中。 入受阴本如来藏之流。 亡九界见浊之所。 丑三、圆破想阴超烦恼浊。 尽闻不住。 觉所觉空。 ⊙不住二字。 即是于未足中不生满足证也。 后文云。 若动念尽。 浮想销除。 于觉明心。 如去尘垢。 一伦生死。 首尾圆照。 名想阴尽。 又云。 想阴尽者。 是人平常梦想销灭。 寤寐恒一。 觉明虚静。 犹如晴空。 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乃至唯一精真。 故知此文。 是圆破想阴以超烦恼浊也。 约六即者。 众生终日起诸妄想。 而妄想无性。 是能觉所觉。 理即是空。 知此妄想无性。 无能无所。 是名字即空。 余可例知。 今一往约竖。 次亡觉观之所。 位亦在圆七信。 若即竖论横。 通于究竟即空也。 约四慧者。 凡夫以根尘为所觉。 邪慧为能觉。 成见思烦恼。 二乘以真谛为所觉。 空慧为能觉。 成尘沙烦恼。 菩萨以二谛为所觉。 道慧为能觉。 成无明烦恼。 佛以中谛为所觉。 佛慧为能觉。 成无上菩提。 今一往约横。 则四种觉所觉皆空。 即横论竖。 则凡夫觉所觉空。 超见思烦恼浊。 位在七信。 二乘觉所觉空。 超尘沙烦恼浊。 位在十信。 菩萨觉所觉空。 超无明烦恼浊。 位在初住已上。 佛界觉所觉空。 烦恼即菩提。 位在妙觉也。 是谓初于闻中。 入想阴本如来藏之流。 亡九界烦恼浊之所。 丑四、圆破行阴超众生浊空觉极圆。 空所空灭。 生灭既灭。 寂灭现前。 ⊙极之一字。 即是不生满足。 任运增进之功也。 后文云。 若此清扰熠熠元性。 性入元澄。 如波澜灭。 化为澄水。 名行阴尽。 又云。 行阴尽者。 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 倏然隳裂沉细纲纽。 补特伽罗酬业深脉。 感应悬绝。 于涅槃天。 将大明悟。 内外湛明。 入无所入。 乃至已灭生灭。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故知此文。 是圆破行阴以超众生浊也。 约六即者。 众生妄见种种生灭。 而本无生灭可得。 是谓理即寂灭。 余可例知。 今一往约竖。 次亡空理生灭之所。 位在十信。 若即竖论横。 通于究竟寂灭也。 约四行者。 凡夫以有名生。 以无名灭。 成有漏行。 作世间众生。 二乘以生死为生灭。 偏真为寂灭。 成无漏行。 作出世众生。 菩萨以二边为生灭。 但中为寂灭。 成漏无漏行。 作大道心成就众生。 佛以不变随缘为生灭。 随缘不变为寂灭。 成不思议行。 作无上众生。 今一往约横。 则四种生灭皆灭。 若即横论竖。 则凡夫生灭既灭。 超世间众生浊。 位在七信。 二乘生灭既灭。 超出世众生浊。 位在十信。 菩萨生灭既灭。 超大心众生浊。 位在初住已上。 佛界生灭既灭。 成无上众生。 位在妙觉也。 是谓初于闻中。 入行阴本如来藏之流。 亡九界众生浊之所。 丑五、圆破识阴超命浊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 获二殊胜。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六道众生。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后文云。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 如吠琉璃内外明彻。 名识阴尽。 又云。 识阴若尽。 则汝现前诸根互用。 从互用中。 能入菩萨金刚干慧。 圆明精心。 于中发化。 如净琉璃。 内含宝月。 如是乃超十信十住等。 乃至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 故知此文。 是圆破识阴以超命浊也。 夫如来藏妙真如性。 本自俱非世出世间。 所以俱即世出世间。 由众生迷闷。 背觉合尘。 妄为五浊之所覆障。 是故凡夫以世间自囿。 圣人以出世自局。 既囿且局。 则其相不圆。 其光不明。 譬如月体虽无增减。 而光相妄有盈亏。 今以称性所起圆顿止观。 圆破五阴而澄五浊。 故得发本明曜。 彻证三无差别之性而上合下同也。 诸佛本妙觉心。 即是众生心内诸佛。 今既自证九界中本具佛界之性。 便能遍与十界道灭。 故云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是名无缘大慈。 十方一切众生。 即是诸佛心内众生。 今既自证佛界中本具九界之性。 便能遍拔十界苦集。 故云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是名同体大悲。 十界惟是一心。 慈悲本自不二。 且约究竟义显。 故但称诸佛本妙觉心。 非谓本妙觉心。 独在诸佛。 又约拔苦义强。 故但称一切六道众生。 非谓同体悲仰。 不遍九界也。 约六即者。 世间本非世间。 出世本非出世。 是谓理即超越。 余可例知。 今一往约竖。 次亡寂灭之所。 位在初住已上。 若即竖论横。 通于观行超越。 乃至究竟超越也。 约四识者。 凡夫以现前为世间。 妄计诸天神仙为出世间。 成有漏识起分段命浊。 二乘以三界为世间。 以偏真涅槃为出世间。 成无漏识。 起方便土变易命浊。 菩萨以生死涅槃皆为世间。 以中道佛性迥超二谛为出世间。 成漏无漏识。 起果报土变易命浊。 佛以如来藏性不变随缘为俱即世出世间。 随缘不变为俱非世出世间。 成庵摩罗识。 证法性无量寿命。 今一往约横。 则四种世出世间皆悉超越。 若即横论竖。 则破凡夫世间有漏识阴。 超同居命浊。 位在七信。 破二乘出世间无漏识阴。 超方便命浊。 位在十信。 破菩萨亦世间亦出世间漏无漏识阴。 超实报命浊。 位在初住已上。 显佛界非世间非出世间庵摩罗识阴。 证寂光无量寿命。 位在妙觉也。 是谓初于闻中。 入识阴本如来藏之流。 亡九界命浊之所。 癸三、由证起用三。 初明三十二应。 二明十四无畏。 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二十四圣所证藏性既同。 则所具妙用亦等。 但非此会当机。 故皆略而不说。 慎勿因此作胜劣想也。 此三妙用。 不出慈悲感应。 以观音大士心中所有十界苦乐而为能感。 以十界众生心中所具大士慈悲而为能应。 则有显感显应。 冥感显应。 显感冥应。 冥感冥应。 亦冥亦显感而显应。 亦冥亦显感而冥应之不同。 显感显应者。 众生现在三业精勤。 得见大士所现自身他身。 得闻大士所说权实诸法。 冥感显应者。 众生过去善根淳熟。 得见大士自他等身。 得闻大士权实等法。 此二通于三十二应。 十四无畏。 及四妙德。 显感冥应者。 现在三业精勤。 虽不见身闻法。 而密得四益。 冥感冥应者。 过去善根淳熟。 密得四益。 此二惟在十四无畏。 及第四妙德。 亦冥亦显感而显应者。 过去善根淳熟。 现在三业精勤。 得见大士自他等身。 闻权实法。 此亦通于三十二应。 十四无畏。 及四妙德。 亦冥亦显感而冥应者。 过现善根业力。 虽不见身闻法。 密成四益。 此亦惟在十四无畏。 及第三第四二妙德也。 然此三种妙用。 各有欢喜生善。 灭恶入理四益。 各有拔苦与乐二用。 而一往为语。 则三十二应与乐义强。 故承上文慈力言之。 十四无畏。 拔苦义强。 故承上文悲仰言之。 四无作德。 慈悲不二。 故名不思议也。 又三十二应。 既称与佛同慈。 而现身说法。 乃具十法界身。 则知众生。 是诸佛心内众生。 十四无畏。 既称与生同仰。 而所获功德。 不离大士身心。 则知大士。 是众生心内大士矣。 子初、明三十二应。 此与法华普门示现。 同而不同。 同者。 皆现十法界身。 不同者。 法华说法。 惟指流通圆教。 此经说法。 遍用权实四悉也。 又分为三。 初总明大用所起。 二别明应说之相。 三结明功由三昧。 丑、今初世尊。 由我供养观音如来。 蒙彼如来授我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 与佛如来同慈力故。 令我身成三十二应。 入诸国土。 ⊙全性起修。 修即无修。 故云如幻。 以本觉闻性。 熏于始觉。 以闻性中所起始觉。 修于本觉。 故云闻熏闻修。 以其顿破无明结根。 顿显常住藏性。 故云金刚三昧也。 三十二应。 总不出十法界身。 入诸国土。 即是于实报方便同居三土横竖而入也。 丑二、别明应说之相二。 初现四圣法界。 二现六凡法界。 寅、今初世尊。 若诸菩萨。 入三摩地。 进修无漏。 胜解现圆。 我现佛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 寂静妙明。 胜妙现圆。 我于彼前。 现独觉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 断十二缘。 缘断胜性。 胜妙现圆。 我于彼前。 现缘觉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 若诸有学。 得四谛空。 修道入灭。 胜性现圆。 我于彼前。 现声闻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 ⊙诸菩萨者。 遍指四教因中大士。 现佛身者。 各现当教极果之身。 为说法者。 随其所应。 说于四种第一义悉。 令解脱者。 令证四教佛果解脱之道。 究竟归于圆教解脱也。 出无佛世。 名为独觉。 寂静妙明。 指无生观慧言也。 出有佛世。 禀因缘教。 名为缘觉。 缘断胜性。 言已能成就断缘生之胜性也。 得四谛空等。 言先于四谛悟生空理。 证须陀洹。 今进修无漏道品。 欲入灭度也。 不言现菩萨身者。 大士示居菩萨位故。 寅二、现六凡法界又为二。 初成就乐欲。 二成就厌离。 卯、今初若诸众生。 欲心明悟。 不犯欲尘。 欲身清净。 我于彼前。 现梵王身而为说法。 令其解脱。 若诸众生。 欲为天主。 统领诸天。 我于彼前。 现帝释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 欲身自在游行十方。 我于彼前。 现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 欲身自在飞行虚空。 我于彼前。 现大自在天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 爱统鬼神。 救护国土。 我于彼前。 现天大将军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 爱统世界。 保护众生。 我于彼前。 现四天王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 爱生天宫。 驱使鬼神。 我于彼前。 现四天王国太子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 乐为人王。 我于彼前。 现人王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 爱主族姓。 世间推让。 我于彼前。 现长者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 爱谭名言。 清净自居。 我于彼前。 现居士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 爱治国土。 剖断邦邑。 我于彼前。 现宰官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 爱诸数术。 摄卫自居。 我于彼前。 现婆罗门身。 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 好学出家。 持诸戒律。 我于彼前。 现比丘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 好学出家。 持诸禁戒。 我于彼前。 现比丘尼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有男子。 乐持五戒。 我于彼前。 现优婆塞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有女子。 五戒自居。 我于彼前。 现优婆夷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有女人。 内政立身。 以修家国。 我于彼前。 现女主身。 及国夫人。 命妇。 大家。 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有众生。 不坏男根。 我于彼前。 现童男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有处女。 爱乐处身。 不求侵暴。 我于彼前。 现童女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欲心明悟者。 且指欲界为暗。 色界为明。 欲染为迷。 梵行为悟也。 梵天以上品十善根本禅定为因。 此亦称解脱者。 暂离欲界系缚苦故。 又令转入出世道故。 梵王即初禅天王。 帝释。 即忉利天王。 以上品十善化他为因。 自在天。 居欲界顶。 以十善及未到地定为因。 大自在天。 居色界顶。 以四禅及四无量心为因。 天大将军。 护世四王。 及王太子。 同以五戒十善摧邪辅正为因。 人王有五种。 一金轮王。 王四天下。 二银轮王。 王三天下。 除于北洲三铜轮王。 王二天下。 除西北二洲。 四铁轮王。 王一天下。 唯统南洲。 五粟散王。 如西域十六国王。 此土诸侯王等。 同以五戒十善化他为因。 长者。 须具十德。 一姓贵。 二位高。 三大富。 四威猛。 五智深。 六年耆。 七行净。 八礼备。 九上叹。 十下归也。 居士者。 隐居求志之士。 名言者。 典雅名世之言。 宰官者。 上自卿相。 下至百僚。 婆罗门。 此云净裔。 亦云梵志。 即道术之流。 比丘解现初卷。 尼者。 女也。 优婆塞。 此云近事男。 优婆夷。 此云近事女。 受持三归五戒。 堪能亲近承事三宝故也。 大家家字。 读作姑音。 乃后妃之所师事。 令其成就。 各有二意。 一者现在成就乐欲。 二者密令将来成就菩提。 卯二、成就厌离若有诸天。 乐出天伦。 我现天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有诸龙。 乐出龙伦。 我现龙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有药叉。 乐度本伦。 我于彼前。 现药叉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乾闼婆。 乐脱其伦。 我于彼前。 现乾闼婆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阿修罗。 乐脱其伦。 我于彼前。 现阿修罗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紧那罗。 乐脱其伦。 我于彼前。 现紧那罗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摩呼罗伽。 乐脱其伦。 我于彼前。 现摩呼罗伽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诸众生。 乐人修人。 我现人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若诸非人。 有形。 无形。 有想。 无想。 乐度其伦。 我于彼前。 皆现其身而为说法。 令其成就。 ⊙诸天虽乐。 亦有二苦。 一者为乐所醉。 不得见佛闻法。 二者复有一种天人。 虽由总业。 得受天身。 别业福微。 恒受饥渴。 故有乐出其伦者也。 龙有热沙金翅诸苦。 药叉。 亦云夜叉。 此翻轻捷。 乾闼婆。 此云寻香行。 阿修罗。 此云无端正。 女美男丑。 又云无天。 有天福无天德。 又云无酒。 酿海为酒而不能成。 紧那罗。 此云疑神。 亦云歌神。 摩呼罗伽。 此云地龙。 即大蟒腹行之神。 此等所受果报。 皆苦乐相杂。 而形相丑陋。 故每每乐脱本伦。 而欣慕人身。 以诸佛皆于人中得道。 又人道最能趋菩提故。 有形者。 休咎精明之类。 无形者。 空散销沈之类。 有想者。 神鬼精灵之类。 无想者。 精神化为土木金石之类。 此皆八难中摄。 虽不明言地狱之身。 而理必具有也。 令其成就。 亦各二意。 一者成就脱离。 二者成就菩提。 丑三、结明功由三昧是名妙净三十二应入国土身。 皆以三昧闻熏闻修无作妙力自在成就。 ⊙随类巧现。 故曰妙。 不染过患。 故曰净。 称性所起。 故曰无作妙力也。 子、二明十四无畏。 此与法华七难三毒二求义同。 并其初文总答。 最后劝持名答。 共成十四。 然法华但明果上胜用。 此经兼显从因克果。 又法华双明机应。 此经但明能应也。 分文为三。 初总明大用所起。 二别明施无畏相。 三结明福备众生。 丑、今初世尊。 我复以此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无作妙力。 与诸十方三世六道一切众生同悲仰故。 令诸众生。 于我身心获十四种无畏功德。 ⊙悲能拔苦。 故令获无畏也。 虽云六道。 实该九界。 丑二、别明施无畏相五。 初总明脱苦无畏。 二别明七难无畏。 三别明三毒无畏。 四别明二求无畏。 五结明持名无畏。 寅、今初一者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 令彼十方苦恼众生。 观其音声。 即得解脱。 ⊙按法华经云。 无量众生受诸苦恼。 闻是观世音菩萨。 一心称名。 观世音菩萨。 即时观其音声。 皆得解脱。 实与此文互为表里。 今先正释此文。 后与法华会释。 此文云由我不自观音以观观者。 乃显其从因克果。 从证起用之由致也。 旋闻与声脱。 不复循声流转。 故言不自观音。 反闻闻自性。 故言以观观者。 上观字。 去声呼之。 即是观智。 下观字。 平声读之。 即耳根境。 以耳根境名为观者。 正显六根无二故也。 观其音声。 谓观其称菩萨名之音声也。 众生正称菩萨名时。 即须一心观彼音声。 由能一心观其音声。 故得解脱。 观此音声。 有事有理。 事一心者。 历历分明。 称名不乱。 理一心者。 了知音声性空。 惟心所现。 能称所称。 体即法界。 能所宛然。 能所双绝。 若但有事一心观。 能脱事苦。 若具有理一心观。 能脱理苦也。 与法华会释者。 法华明言称菩萨名。 今文不说。 法华观其音声。 意在于应。 今文观其音声。 意在于机。 设无前机。 欲何所应。 设无能应。 何以接机。 故知相表里耳。 又复应知。 法华是如来述此菩萨果上化他功德。 意令众生归依得度。 今文是菩萨自述始终修证体用。 意令当机悟入圆通。 得此意已。 往释下文十三无畏及四妙德。 妙旨泠然。 寅二、别明七难无畏二者知见旋复。 令诸众生设入大火。 火不能烧。 三者观听旋复。 令诸众生大水所漂。 水不能溺。 四者断灭妄想。 心无杀害。 令诸众生入诸鬼国。 鬼不能害。 五者熏闻成闻。 六根销复。 同于声听。 能令众生临当被害。 刀段段坏。 使其兵戈犹如割水。 亦如吹光。 性无摇动。 六者闻熏精明。 明遍法界。 则诸幽暗性不能全。 能令众生。 药叉罗刹鸠槃茶鬼及毗舍遮富单那等虽近其傍。 目不能视。 七者音性圆销。 观听返入。 离诸尘妄。 能令众生。 禁系枷锁所不能著。 八者灭音圆闻。 遍生慈力。 能令众生经过险路。 贼不能劫。 ⊙见根属火。 此火既灭。 何火能烧。 是故果报大火。 恶业大火。 烦恼大火。 悉不能烧。 果报火。 上至初禅。 恶业火。 通于三界。 烦恼火。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灭九界妄火。 证佛界清凉也。 闻机属水。 此水既灭。 何水能溺。 果报水。 上至二禅。 恶业水。 通于三界。 烦恼水。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灭九界妄水。 登佛界彼岸也。 妄想如鬼。 此鬼既灭。 何鬼能害。 果报鬼。 惟恼欲界。 恶业鬼。 通于三界。 烦恼鬼。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灭九界鬼伦。 证佛界神力也。 妄根如刀触坏法界。 此刀既销。 何刀能害。 割水以喻无损。 吹光以喻无动。 果报刀。 惟坏欲界。 恶业刀。 通于三界。 烦恼刀。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灭九界事理杀具。 成佛界慧剑智刀也。 根尘为黑暗稠林。 此暗既除。 何暗不破。 药叉是轻捷鬼。 罗刹是可畏鬼。 鸠槃茶是魇魅鬼。 毗舍遮是啖精气鬼。 富单那是热病鬼。 性皆幽暗。 果报暗。 仅在人世。 见思暗。 通于三界。 尘沙暗。 通于二乘。 无明暗。 通于九界。 以要言之。 灭九界暗妄。 证佛界真明也。 所妄既立。 明理不踰。 以为枷锁。 此锁既开。 何锁能禁。 果报锁。 禁系人畜。 恶业锁。 禁系六凡。 烦恼锁。 禁系三乘。 以要言之。 脱九界系缚。 开佛界关键也。 六尘为贼。 劫夺家珍。 此贼既平。 何贼能劫。 果报贼。 劫夺人间。 恶业贼。 劫于三界。 烦恼贼。 劫于三乘。 以要言之。 降九界怨贼。 成佛界大慈也。 由我成此妙应之本。 故令众生称名得脱。 寅三、别明三毒无畏九者熏闻离尘。 色所不劫。 能令一切多媱众生。 远离贪欲。 十者纯音无尘。 根境圆融。 无对所对。 能令一切忿恨众生。 离诸嗔恚。 十一者销尘旋明。 法界身心。 犹如琉璃。 朗彻无碍。 能令一切昏钝性障诸阿颠迦。 永离痴暗。 ⊙二法相对。 妄生贪染。 名之为媱。 欲界以男女相染而为贪欲。 色无色界。 以味禅相染而为贪欲。 二乘贪染偏真涅槃。 菩萨贪染六度万行。 亦复贪染但中佛性。 今熏于闻根。 永离前尘。 了知色性本即藏性。 与诸闻性元无二性。 不应以闻劫闻。 以色劫色。 是故更无能贪及所贪也。 二法相对。 妄生违忤。 名之为嗔。 凡夫嗔于逆缘。 二乘厌恶三界。 菩萨轻鄙小乘。 亦复弃舍二边。 今既达纯是法性妙音。 无复尘相。 则根即是境。 境即是根。 称性圆融。 无有能对及与所对。 是故更无一法可嗔恚也。 有明明觉。 失彼精了。 迷己为物。 认物为己。 名为痴暗。 凡夫不达诸法惟心。 本性空寂。 二乘不达诸法唯心。 假名无量。 菩萨不达诸法唯心。 体即中道。 今既销落尘缘。 旋归明性。 则法法唯心。 法法圆照。 故法界身心。 朗彻无碍也。 阿颠迦。 此云无善心。 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不知性具缘了二善。 皆名为无善心。 此亦自行功成。 化他有本。 故令众生念者离毒。 寅四、别明二求无畏十二者融形复闻。 不动道场。 涉入世间。 不坏世界。 能遍十方。 供养微尘诸佛如来。 各各佛边为法王子。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男者。 诞生福德智慧之男。 十三者六根圆通。 明照无二。 含十方界。 立大圆镜。 空如来藏。 承顺十方微尘如来秘密法门。 受领无失。 能令法界无子众生欲求女者。 诞生端正福德柔顺众人爱敬有相之女。 ⊙权智干事。 义之如男。 实智顺理。 义之如女。 融形复闻。 言融灭妄形而复还闻性也。 不动道场。 证诸法之实性也。 涉入世间等者。 由实智而起权智也。 明照无二等者。 照诸法之差别也。 立大圆镜等者。 即权智而归实智也。 果报男女。 惟在欲界。 法门男女。 通于十界。 恶法男女。 此非所求。 今约善法以辨男女。 复为六意。 一约五戒。 二约十善。 三约四禅。 四约二乘。 五约菩萨。 六约佛法。 一约五戒者。 不杀是仁。 不盗是义。 此二属定法。 表之以女。 不邪媱是礼。 不妄语是信。 不饮酒是智。 此三属慧法。 表之以男。 若不得此男女。 失人天身。 堕诸恶趣。 穷苦孤独。 今令求五戒者戒得清净。 即是诞生福德智慧男女也。 夫不媱不妄不饮。 一往说是慧法。 而慧必有定。 如男子虽尚智能。 亦必具于福德。 不杀不盗。 一往说是定法。 而定必有慧。 如女子虽尚福相。 亦必具于端正。 端正即是慧无邪丑。 由福德故人爱之。 由端正故人敬之也。 二约十善者。 不杀不盗属女。 不媱及口四意三属男。 余如上说。 三约四禅者。 且约五法修于初禅。 及初禅所证五支言之。 修五法中。 乐欲。 精进。 及慧。 三属男。 念。 及一心。 二属女。 证五支中。 觉。 观。 喜。 三支为男。 乐。 一心。 二支为女。 余如上说。 四约二乘者。 出世禅定为女。 出世观慧为男。 若不得此男女。 即当堕落三界。 飘零孤露。 余如上说。 五约菩萨者。 藏教事度。 以前五度为女。 般若为男。 通教以入空断惑为男。 出假慈悲为女。 别教以功德庄严为女。 智慧庄严为男。 六约佛法者。 即实智之权智为男。 即权智之实智为女。 若不得此男女。 不能究竟自利利他。 今大士自既男女具足。 亦令众生得具足也。 寅五、结明持名无畏十四者此三千大千世界。 百亿日月。 现住世间诸法王子。 有六十二恒河沙数。 修法垂范。 教化众生。 随顺众生方便智慧。 各各不同。 由我所得圆通本根。 发妙耳门。 然后身心微妙含容。 周遍法界。 能令众生持我名号。 与彼共持六十二恒河沙诸法王子。 二人福德正等无异。 世尊。 我一名号。 与彼众多名号无异。 由我修习得真圆通。 ⊙名号只是音声。 音声。 即是如来藏性。 未达藏性。 妄存一多情计。 既达藏性。 则一亦法界。 多亦法界。 一不为少。 多不为多。 良由闻性圆明。 不由声尘而起知见故也。 由我修习得真圆通者。 正逗阿难及此方之机。 故名为真。 非谓二十四圣有未真也。 丑三、结明福备众生是名十四施无畏力。 福备众生。 ⊙诸畏既灭。 净福自成。 拔九界畏。 成佛界福。 遍于十方。 □于三际。 故名为备也。 子三、明四不思议无作妙德二。 初总明大用所起。 二别明不思议相。 丑、今初世尊。 我又获是圆通。 修证无上道故。 又能善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丑二、别明不思议相四。 初现容不思议。 二说咒不思议。 三受供不思议。 四兴供不思议。 寅、今初一者由我初获妙妙闻心。 心精遗闻。 见闻觉知不能分隔。 成一圆融清净宝觉。 故我能现众多妙容。 能说无边秘密神咒。 其中或现一首。 三首。 五首。 七首。 九首。 十一首。 如是乃至一百八首。 千首。 万首。 八万四千烁迦罗首。 二臂。 四臂。 六臂。 八臂。 十臂。 十二臂。 十四。 十六。 十八。 二十。 至二十四。 如是乃至一百八臂。 千臂。 万臂。 八万四千母陀罗臂。 二目。 三目。 四目。 九目。 如是乃至一百八目。 千目。 万目。 八万四千清净宝目。 或慈或威。 或定或慧。 救护众生。 得大自在。 ⊙此虽容咒并说。 而结归在现容也。 妙妙闻心。 初妙字是妙谛。 次妙字是妙境。 妙谛约性。 通于诸法。 妙境从机。 独在耳根。 以此方众生。 耳根最利。 易显圆通常性故也。 烁迦罗首者。 金刚坚固之首。 表法身德。 母陀罗臂者。 印手表于方便。 是解脱德。 清净宝目者。 表于实慧。 是般若德。 各言八万四千者。 意显众生迷本觉性。 具足八万四千尘劳烦恼。 即此烦恼业果。 一一无非三德秘藏也。 寅二、说咒不思议二者由我闻思脱出六尘。 如声度垣。 不能为碍。 故我妙能现一一形。 诵一一咒。 其形其咒。 能以无畏施诸众生。 是故十方微尘国土。 皆名我为施无畏者。 ⊙此方容咒并说。 而结归在诵咒也。 现一一形。 即指前文首臂目等。 诵一一咒。 具如不空□索经等。 寅三、受供不思议三者由我修习本妙圆通清净本根。 所游世界。 皆令众生舍身珍宝。 求我哀愍。 ⊙所游世界。 即实报方便同居诸土也。 九界众生。 云兴供养以求哀愍。 良由不受诸受。 故能无所不受。 寅四、兴供不思议四者我得佛心。 证于究竟。 能以珍宝种种。 供养十方如来。 傍及法界六道众生。 求妻得妻。 求子得子。 求三昧得三昧。 求长寿得长寿。 如是乃至求大涅槃得大涅槃。 ⊙不惟供十方佛。 亦供法界众生无所不遍。 良由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故能无所不得。 壬二、牒证结答佛问圆通。 我从耳门圆照三昧。 缘心自在。 因入流相。 得三摩提。 成就菩提。 斯为第一。 世尊。 彼佛如来。 叹我善得圆通法门。 于大会中。 授记我为观世音号。 由我观听十方圆明。 故观音名遍十方界。 ⊙缘心自在等者。 不误认缘心听法。 则能因指见月。 亲见法性。 从此遂入圆通常法而成三昧也。 第三众圣各说证门竟。 庚四、放光现瑞总印尔时世尊。 于师子座。 从其五体同放宝光。 远灌十方微尘如来及法王子诸菩萨顶。 彼诸如来。 亦于五体同放宝光。 从微尘方。 来灌佛顶。 并灌会中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林木池沼。 皆演法音。 交光相罗。 如宝丝网。 是诸大众。 得未曾有。 一切普获金刚三昧。 即时天雨百宝莲华。 青黄赤白。 间错纷糅。 十方虚空。 成七宝色。 此娑婆界大地山河。 俱时不现。 唯见十方微尘国土。 合成一界。 梵呗咏歌。 自然敷奏。 ⊙五体同放宝光者。 表根根尘尘。 皆是圆通法门也。 远灌佛菩萨顶者。 表一一圆通。 皆是无上大佛顶法。 如来以之为密因。 菩萨依之修万行者也。 彼诸如来。 亦于五体同放宝光者。 表佛佛道同也。 来灌佛顶并灌菩萨罗汉者。 表于因果一致。 二十五圣。 同证大佛顶法。 实无优劣也。 林木池沼皆演法音者。 表有情无情。 同一圆通性也。 交光相罗如宝丝网者。 表一一圆通法门。 各各互遍互摄一切圆通法门也。 普获金刚三昧者。 悟十八界七大。 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性不可坏也。 四色莲华。 以表住行向地四十妙因。 间错纷糅。 表诸大众圆悟藏性以为真因。 故得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 一位圆具一切诸位之功德也。 十方虚空成七宝色者。 表虚空顽暗之情执消殒。 而七大妙性。 一一周遍法界也。 娑婆大地山河俱时不现者。 表翳病得除。 狂劳颠倒华相皆灭也。 微尘国土合成一界者。 表性真圆融。 惟一常寂光土也。 梵呗咏歌自然敷奏者。 表寂光真土之中。 具足无量称性法乐也。 幽溪云。 一本尊放光瑞。 二诸佛放光瑞。 为自他交互对。 三无情演法瑞。 四宝光交罗瑞。 为依正圆融对。 五众会获益瑞。 六天雨四华瑞。 为法位相应对。 七空成宝色瑞。 八大地不现瑞。 为空界俱销对。 九国土合一瑞。 十梵呗敷奏瑞。 为法报冥同对。 庚五、佛敕文殊简择三。 初佛敕文殊。 二受命简择。 三时众获益。 辛、今初于是如来。 告文殊师利法王子。 汝今观此二十五无学诸大菩萨及阿罗汉。 各说最初成道方便。 皆言修习真实圆通。 彼等修行。 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我今欲令阿难开悟二十五行。 谁当其根。 兼我灭后。 此界众生入菩萨乘。 求无上道。 何方便门得易成就。 ⊙敕简选者。 以前文但云得循圆根。 与不圆根日劫相倍。 然未的指何根最圆。 故须选也。 然如来不自指示而敕文殊。 大旨有二。 一者若依果位中论。 则法法皆妙。 实无可选。 今之选根。 本为初机。 文殊正是初机导师。 如华严以文殊为幼男。 始则先说名号四谛以开圆信。 后则指示善财遍参知识。 皆其事也。 二者文殊即表众生根本实智。 今明欲入圆通。 须是自己决择。 譬如圆觉二十五轮。 敕诸末世依□取决。 如来终不强以一法偏授人也。 彼等修行实无优劣前后差别者。 正显圣无可简。 法亦无可简也。 圣则迹有权实。 本皆大士。 法则三科七大。 无非藏性故也。 我今欲令阿难等者。 正显简机不简圣。 简情不简法也。 言阿难则不必人人皆尔。 言此界则不必十方尽然。 但以约机宜。 则所习有生熟。 约迷情。 则诸根有利钝。 故须简耳。 辛二、受命简择二。 初叙仪。 二正说。 壬、今初文殊师利法王子。 奉佛慈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承佛威神。 说偈对佛。 壬二、正说二。 初颂真如不变之体以标真源。 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 癸、今初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将明随染净缘以成迷悟。 先颂不变之体者。 正如前文将破明不明之两关。 先标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又如将破有为无为二法。 先标真性二字也。 觉者。 本觉之性。 非觉非迷。 以其法尔灵知。 强名为觉也。 海者。 喻也。 觉性竖穷横遍。 本无一物可喻。 姑以大海深广喻之。 性澄圆者。 寂而常照。 即所谓性觉妙明也。 圆澄觉元妙者。 照而常寂。 即所谓本觉明妙也。 须知此不变体。 即在随缘之中。 正随缘时。 全体不变。 即指吾人现前一念介尔之心。 一任昏迷倒惑。 而妙明明妙。 性无变坏。 本自竖穷横遍也。 是故直指人心见性成佛。 正是指此现前一念介尔之心。 全真在妄。 全妄即真。 若舍却现前一念。 别指空劫已前。 则真时无妄。 妄时无真。 真则本有今无。 今无后有。 妄则本无今有。 今有后无。 其为戏论甚矣。 癸二、颂真如随缘之能以明染净二。 初颂随染缘从源出流。 二颂随净缘从流营源。 子、今初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虚空。 依空立世界。 想澄成国土。 知觉乃众生。 ⊙元明照生所。 即所谓妄为明觉。 因明立所也。 所立照性亡。 言既生妄所。 遂失真性也。 迷妄有虚空。 所谓晦昧为空也。 依空立世界想澄成国土。 即所谓结暗为色。 亦所谓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 虚空为同。 世界为异也。 知觉乃众生。 即所谓色杂妄想。 想相为身也。 子二、颂随净缘从流营源二。 初总显灭妄归真。 二别明归真方便。 丑、今初空生大觉中。 如海一沤发。 有漏微尘国。 皆依空所生。 沤灭空本无。 况复诸三有。 ⊙此言现前一念大觉之心。 本自竖穷横遍。 亦无横竖之相可得。 祗由认悟中迷。 方乃晦昧大觉之体而为十方虚空。 是故虚空情量。 生于大觉心中。 不过如大海中之一沤发现而已。 至于十方有漏微尘国土。 又依顽空妄想建立。 假说依空所生。 则知十方依正。 岂离我现前一念心性。 是故若能直观心性。 俾此虚妄无明沤灭。 则虚空情量。 元自本无。 况复空中诸三有国土众生。 而岂有哉。 丑二、别显归真方便二。 初总示方便须择。 二正为选方便门。 寅、今初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 圣性无不通。 顺逆皆方便。 初心入三昧。 迟速不同伦。 ⊙一性一切性。 一切性一性。 根尘识大。 皆如来藏。 如来藏中。 性具根尘识大。 周遍圆融。 不可思议。 既归此元。 则其性决定无二。 不可谓观音独胜。 诸圣或劣也。 方者。 法也。 便者。 宜也。 约法约宜。 则有多门。 略说所观之境。 有二十五。 就彼二十五境之中。 复各有权实一十六门。 通于藏性也。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者。 此明圣之与法。 皆不可简也。 于此二十五境。 或用顺观。 或用逆观。 皆成巧妙方便。 如陈那于声悟谛。 则是顺观。 沙陀厌离不净。 则是逆观。 那律乐见照明。 因逆成顺。 特迦调息治愚。 因顺成逆。 舍利心见清净。 亦是顺观。 □喜观鼻端白。 亦是逆治。 火头观诸暖气。 复是顺观。 持地当平心地。 复是逆观等。 乃至一一境中。 皆得论于顺逆二种方便。 不可泥文而失旨也。 初心入三昧迟速不同伦者。 此明机之与情。 皆不可不简也。 约当机。 则夙习各有所宜。 而阿难多闻士。 必以从闻思修为宜。 约迷情。 则诸根必有利钝。 而此土诸众生。 多分耳门入道为易也。 寅二、正为选方便门二。 初简非。 二显是。 卯初、中四。 初简六尘。 二简五根。 三简六识。 四简七大。 辰、今初色想结成尘。 精了不能彻。 如何不明彻。 于是获圆通。 音声杂语言。 但伊名句味。 一非含一切。 云何获圆通。 香以合中知。 离则元无有。 不恒其所觉。 云何获圆通。 味性非本然。 要以味时有。 其觉不恒一。 云何获圆通。 触以所触明。 无所不明触。 合离性非定。 云何获圆通。 法称为内尘。 凭尘必有所。 能所非遍涉。 云何获圆通。 ⊙此下简于二十四境。 不惟非是简圣。 亦复非是简法。 直就初心夹带迷情习气而简之也。 盖二十四境。 虽复一一皆如来藏。 而无明未破。 根中积生无始虚习犹存。 岂能直下彻见藏性。 是故所观之境。 不得不详择而简选耳。 言初心若欲观于色尘。 则色依妄想而结成尘。 精了所不能彻。 如何以此不明彻法。 而欲于是获圆通证。 顿同沙陀之妙色密圆耶。 下皆仿此。 可以意知。 辰二、简五根见性虽洞然。 明前不明后。 四维亏一半。 云何获圆通。 鼻息出入通。 现前无交气。 支离匪涉入。 云何获圆通。 舌非入无端。 因味生觉了。 味亡了无有。 云何获圆通。 身与所触同。 各非圆觉观。 涯量不冥会。 云何获圆通。 知根杂乱思。 湛了终无见。 想念不可脱。 云何获圆通。 辰三、简六识识见杂三和。 诘本称非相。 自体先无定。 云何获圆通。 心闻洞十方。 生于大因力。 初心不能入。 云何获圆通。 鼻想本权机。 只令摄心住。 住成心所住。 云何获圆通。 说法弄音文。 开悟先成者。 名句非无漏。 云何获圆通。 持犯但束身。 非身无所束。 元非遍一切。 云何获圆通。 神通本宿因。 何关法分别。 念缘非离物。 云何获圆通。 ⊙识见。 即眼识也。 必须根境相杂。 三缘和合妄有。 若诘其本。 则四性无生。 非有体相。 云何初心观之。 便能心见发光耶。 耳识可知。 鼻端白想。 本属权机。 祗令散乱多者。 得以摄心而住。 倘不能如难陀之息久发明。 则有住反成心之所住而堕虚妄。 云何得明圆灭漏耶。 说法播弄音文。 但能开悟夙根先已成就如满慈者。 倘夙根未熟。 但耽著于名句。 便非无漏法性。 云何降伏魔怨。 消灭诸漏耶。 初心持戒不犯。 但能检束其身。 非身则无所束。 元非遍于一切。 云何得如波离之身心一切通利耶。 彼目连之神通。 本其宿因。 何关初心之人。 以意识缘法分别而得成就。 若初心念于法缘。 非能离物。 云何得心光发宣耶。 辰四、简七大若以地性观。 坚碍非通达。 有为非圣性。 云何获圆通。 若以水性观。 想念非真实。 如如非觉观。 云何获圆通。 若以火性观。 厌有非真离。 非初心方便。 云何获圆通。 若以风性观。 动寂非无对。 对非无上觉。 云何获圆通。 若以空性观。 昏钝先非觉。 无觉异菩提。 云何获圆通。 若以识性观。 观识非常住。 存心乃虚妄。 云何获圆通。 诸行是无常。 念性元生灭。 因果今殊感。 云何获圆通。 ⊙此中地性水性等。 且指迷情所计坚为地性。 湿为水性。 乃至分别为识性。 非是如来藏之真性也。 文并易知。 诸行是无常等者。 言初心若依根大念佛。 既未拔除结根。 则六根祗属有为诸行。 体是无常。 而能念之性。 亦元生灭。 此则生灭为因。 难感不生灭果。 故名殊感。 云何得同势至妙三昧耶。 卯二、显是七。 初泛明此土入道所宜。 二的明离苦得乐人法。 三正明观音所修法门。 四诲敕当机谛听学行。 五叹美法胜以寓劝修。 六述成佛意结示简选。 七顶礼请加以明真实。 辰、今初我今白世尊。 佛出娑婆界。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欲取三摩提。 实以闻中入。 ⊙娑婆。 此云堪忍。 三千世界之总名也。 他方佛土。 诸根利钝各有不同。 随其机宜。 六尘并为教体。 此方偏用三尘。 若黄卷赤牍。 则色尘为教体。 闻法得悟。 则音声为教体。 历法观察。 则法尘为教体。 今约佛世闻音获证者多。 兼以末世。 亦从语言指示得悟者众。 故云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也。 辰二、的明离苦得乐人法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于恒沙劫中。 入微尘佛国。 得大自在力。 无畏施众生。 妙音观世音。 梵音海潮音。 救世悉安宁。 出世获常住。 ⊙离苦者。 离九界五浊之苦。 得解脱者。 得佛界法性五阴真解脱乐。 此自利成就也。 恒沙劫。 则竖穷三际。 微尘国。 则横遍十方。 以大自在。 普施无畏。 此利他成就也。 悟一切音皆如来藏。 所谓随缘不变。 名为妙音。 悟如来藏性音真空。 性空真音。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循业发现。 故有十界依正音声差别。 所谓不变随缘。 名观世音。 此二亦约自行。 所说妙法契理清净。 名为梵音。 所说妙法善应群机。 不失其时。 名海潮音。 此二亦约化他。 救世悉安宁。 结成利他功德。 出世获常住。 结成自利功德也。 辰三、正明观音所修法门我今启如来。 如观音所说。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目非观障外。 口鼻亦复然。 身以合方知。 心念纷无绪。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五根所不齐。 是则通真实。 音声性动静。 闻中为有无。 无声号无闻。 非实闻无性。 声无既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纵令在梦想。 不为不思无。 觉观出思惟。 身心不能及。 ⊙此言初心之人。 即可从耳门悟圆通常三德。 所以的被群机也。 如观音所说者。 言观音所说耳根。 法尔具此圆通常三真实义。 非必观音口自说也。 譬如者。 举例之辞。 非是设喻。 直就现量为论。 非是比量。 正所谓昏迷倒惑。 其理自存者也。 圆则量无不周。 是般若德。 通则具无碍用。 是解脱德。 常则体性不变。 是法身德。 又三德皆圆皆通皆常。 具如前释。 辰四、诲敕当机谛听学行又三。 初示其合机。 二劝其善修。 三结其真实。 巳、今初今此娑婆国。 声论得宣明。 众生迷本闻。 循声故流转。 阿难纵强记。 不免落邪思。 岂非随所沦。 旋流获无妄。 ⊙妄谓缘心听法。 即是邪思。 以缘心但是所听法音影子。 决非真能听法之本闻故也。 岂非随妄所而沉沦。 若能旋流而悟其本闻。 则便获无妄矣。 巳二、劝其善修阿难汝谛听。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汝闻微尘佛。 一切秘密门。 欲漏不先除。 畜闻成过误。 将闻持佛佛。 何不自闻闻。 闻非自然生。 因声有名字。 旋闻与声脱。 能脱欲谁名。 一根既返源。 六根成解脱。 见闻如幻翳。 三界若空华。 闻复翳根除。 尘销觉圆净。 净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却来观世间。 犹如梦中事。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如世巧幻师。 幻作诸男女。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息机归寂然。 诸幻成无性。 六根亦如是。 元依一精明。 分成六和合。 一处成休复。 六用皆不成。 尘垢应念消。 成圆明净妙。 余尘尚诸学。 明极即如来。 ⊙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亦作一句读之。 破一切惑。 名金刚王。 般若德也。 立一切法。 名为如幻。 解脱德也。 破立同时。 名不思议。 法身德也。 一切诸佛。 皆从此三昧出。 故名佛母真三昧。 六根攀缘六尘。 总名欲漏。 今以耳缘法音。 即是欲漏。 以此闻为能畜。 以彼音为所畜。 能所相黏。 翻成过误。 是故将此闻根以持佛所说之佛法。 何不自反闻其闻性乎。 夫闻根非自然生。 乃因声而有名字。 若旋其闻机。 与声尘脱。 既能脱彼声尘。 更欲以谁名闻根耶。 此一耳根既返其源。 则六根皆成解脱。 由此见闻诸根。 皆如幻翳。 三界尘相。 总若空华。 闻性既复。 翳根已除。 尘相全销。 觉体圆净矣。 余文可知。 幻师喻无明幻力。 一机抽。 喻一精明黏妄发光也。 圆明是般若。 净是解脱。 妙是法身。 余尘。 指微细无明。 如来。 指妙觉极果。 巳三、结其真实大众及阿难。 旋汝倒闻机。 反闻闻自性。 性成无上道。 圆通实如是。 ⊙言真实圆通。 别无他法。 但旋转汝循声倒闻之妄机。 反而闻此闻之自性。 但得见性。 即成无上道矣。 辰五、叹美法胜以寓劝修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我亦从中证。 非唯观世音。 ⊙须知此中含有二义。 一约初机一门深入。 则耳根圆通。 不但观音为然。 十方三世。 从此耳门入道者诚复众多。 此则单就此一法门。 亦自竖穷横遍也。 二约究竟圆通常性。 则耳根圆通。 即是二十五种圆通。 其余一切圆通。 乃至十方三世种种法门。 皆可名为耳根圆通。 此则一门一切门。 一切门一门。 故云一路涅槃门也。 不达此旨。 谓二十四圣。 尚在门外可乎。 谓二十四圣。 更有岐路可乎。 辰六、述成佛意结示简选诚如佛世尊。 询我诸方便。 以救诸末劫。 求出世间人。 成就涅槃心。 观世音为最。 自余诸方便。 皆是佛威神。 即事舍尘劳。 非是长修学。 浅深同说法。 ⊙即事舍尘劳。 犹所云就路还家也。 余门圆通。 深位方达。 浅位不知。 但能被于一种夙根成就之人。 不能三根普被。 惟此耳根圆通。 普被三根。 而妙尤在巧被下根也。 辰七、顶礼请加以明真实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愿加被未来。 于此门无惑。 方便易成就。 堪以教阿难。 及末劫沉沦。 但以此根修圆通超余者。 真实心如是。 ⊙如来藏者。 自性清净之理体也。 无漏不思议者。 究竟圆证之智果也。 理名法宝。 智名佛僧。 即是一体三宝义也。 真实心如是。 言真实心要不过如是也。 辛三、时众获益于是阿难及诸大众。 身心了然。 得大开示。 观佛菩提及大涅槃。 犹如有人。 因事远游。 未得归还。 明了其家所归道路。 普会大众。 天龙八部。 有学二乘。 及诸一切新发心菩萨。 其数凡有十恒河沙。 皆得本心。 远尘离垢。 获法眼净。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 成阿罗汉。 无量众生。 皆发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现前一念闻性。 本圆本通本常。 圆即实智菩提。 通即方便菩提。 常即真性菩提。 圆即圆净涅槃。 通即方便净涅槃。 常即性净涅槃。 则有理即菩提涅槃。 乃至究竟菩提涅槃。 即而常六。 故言未得归还六而常即。 则步步踏著故乡道路矣。 得本心者。 达此现前一念之本体也。 远想相之妄尘。 离识情之虚垢。 故云获法眼净。 此是如来正法眼藏。 非次第五眼中之法眼也。 性尼闻偈成阿罗汉。 所谓于大教中得小益。 正为菩萨。 旁为二乘。 部在方等明矣。 发无等等心者。 无法可等此心。 心能等一切法。 此则创闻圆理。 或是观行发心。 或是名字发心也。 初为当机示圆通本根竟。 丙二、为末世示道场方法三。 初陈请。 二赞许。 三宣说。 丁、今初阿难整衣服。 于大众中。 合掌顶礼。 心迹圆明。 悲欣交集。 欲益未来诸众生故。 稽首白佛。 大悲世尊。 我今已悟成佛法门。 是中修行。 得无疑惑。 常闻如来说如是言。 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 菩萨发心。 自觉已圆。 能觉他者。 如来应世。 我虽未度。 愿度末劫一切众生。 世尊。 此诸众生去佛渐远。 邪师说法。 如恒河沙。 欲摄其心入三摩地。 云何令其安立道场远诸魔事。 于菩提心。 得无退屈。 ⊙幽溪云。 心者。 涅槃妙心。 迹者。 所明道路。 吴兴云。 悲者。 悲昔不闻。 欣者。 欣今得悟。 又念未来众生未悟故悲。 观现前大众得益故欣。 丁二、赞许尔时世尊。 于大众中称赞阿难。 善哉善哉。 如汝所问安立道场。 救护众生末劫沉溺。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阿难大众。 唯然奉教。 ⊙下逗末劫修道之机。 上合如来欲说之旨。 故再称善也。 丁三、宣说二。 初明根本戒法。 二明诵咒治习。 戊初、中二。 初总显三学以戒为本。 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 己、今初佛告阿难。 汝常闻我毗奈耶中。 宣说修行三决定义。 所谓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是则名为三无漏学。 ⊙毗奈耶。 亦云毗尼。 即律藏也。 摄心为戒者。 为字。 训作由字。 言欲摄其心。 必由持戒也。 若非以戒摄心。 何由甄别邪正。 又必摄心。 方可名戒。 正显持犯不但束身而已。 由此波罗提木叉戒以摄其心。 然后生定发慧。 斯则名为三无漏学。 若无此戒。 纵有禅定多智现前。 必落魔邪。 成有漏矣。 问曰。 摄心为戒。 摄真心耶。 摄妄心耶。 若摄妄心。 妄本无体。 云何可摄。 若摄真心。 真何用摄。 又戒法虽一。 历四教观慧。 则有四别。 未审如何摄心。 方成圆戒。 若云戒即无漏。 则凡夫持戒。 报在人天者。 亦可称无漏否。 若成有漏。 还得名净戒否。 答曰。 真心妄心。 元非二体。 随染缘。 则全真成妄。 如水成冰。 随净缘。 则全妄归真。 如冰成水。 克论迷真起妄。 祗因妄为明觉。 所谓知见立知。 过在立字。 亦即自心取自心之取字。 认悟中迷之认字。 克论反妄归真。 祗贵不随分别三种相续。 所谓知见无见。 功在无字。 亦即不取无非幻之不取二字。 弃生灭守真常之守字。 脱黏内伏之伏字。 皆与今摄字同也。 故知不摄。 则真心便为妄心。 能摄。 则妄心便成真心。 而摄心妙法。 无过于戒。 念念与妙戒相应。 则名为摄。 非谓戒有方隅。 摄是束缚也。 如下文云。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 断性亦无。 夫身断。 律仪戒也。 心断。 定共戒也。 断性亦无。 道共戒也。 又身心俱断。 故不住生死。 断性亦无。 故不住涅槃。 又身断故出生死。 真谛戒也。 心断故游戏神通。 俗谛戒也。 断性亦无。 达杀盗淫妄等性即是佛性。 无复可断。 中道第一义谛戒也。 经文又云。 众生不识本心。 不得真净。 皆由随顺杀盗淫故。 反此三种。 又则出生无杀盗淫。 有名鬼伦。 无名天趣。 有无相倾。 起轮回性。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 则妙常寂。 有无二无。 无二亦灭。 正与此中身心俱断。 断性亦无义同。 如此方名净戒。 方可称为摄心。 方是无漏之学。 彼以戒善感人天者。 喻如摩尼博贸一衣一食。 非法有优劣也。 故今欲摄心者。 先备明戒法以为其境。 次深明观慧以成其功。 则庶几近之矣。 己二、别示四重以彰无漏二。 初牒征。 二详示。 庚、今初阿难。 云何摄心我名为戒。 ⊙言云何善摄其心。 与身口一齐清净。 我方名为戒耶。 此正总显非戒决不能摄心。 非摄心亦决不名戒也。 庚二、详示四。 初淫戒。 二杀戒。 三盗戒。 四大妄语戒。 此即比丘四重戒法。 乃大小乘之根本也。 辛初、淫戒。 生死根本。 欲为第一。 故首陈之。 若诸世界六道众生。 其心不淫。 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 本出尘劳。 淫心不除。 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 如不断淫。 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 中品魔民。 下品魔女。 彼等诸魔。 亦有徒众。 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 末法之中。 多此魔民炽盛世间。 广行贪淫。 为善知识。 令诸众生落爱见坑。 失菩提路。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先断心淫。 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一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 若不断淫修禅定者。 如蒸砂石。 欲其成饭。 经百千劫。 祗名热砂。 何以故。 此非饭本。 砂石成故。 汝以淫身求佛妙果。 纵得妙悟。 皆是淫根。 根本成淫。 轮转三涂。 必不能出。 如来涅槃。 何路修证。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 断性亦无。 于佛菩提。 斯可希冀。 如我此说。 名为佛说。 不如此说。 即波旬说。 ⊙此言不但执身不淫。 须是心亦不淫也。 纵有多智禅定。 尚为魔侣。 况无定慧。 直坠何疑。 魔侣为善知识。 亦复现慈悲相。 而不断淫心。 则落爱坑。 妄谓淫不障道。 则落见坑。 既堕深坑。 永违觉路矣。 夫淫心为生死根本。 决不与佛果相应。 如砂石决非饭本。 禅定熏修喻之以蒸。 不生不灭为本修因。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喻如蒸米成饭。 别成魔家邪福。 喻如蒸砂成热耳。 身断者。 木叉戒也。 心断者。 禅戒也。 断性亦无者。 无漏戒也。 此入空意也。 身断者。 律仪及定共也。 心断者。 道共也。 断性亦无者。 涉境而不染也。 此出假意也。 身断者。 证无漏也。 心断者。 涉境不染也。 断性亦无者。 断不断俱寂灭也。 此中道意也。 日淫机者。 如前偈云。 虽见诸根动。 要以一机抽。 若未息机。 纵能伏断烦恼。 不曾永除幻本。 故须直向机字觑破。 则断与不断。 二俱寂灭矣。 辛二、杀戒阿难。 又诸世界六道众生。 其心不杀。 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 本出尘劳。 杀心不除。 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 如不断杀。 必落神道。 上品之人。 为大力鬼。 中品则为飞行夜叉诸鬼帅等。 下品当为地行罗刹。 彼诸鬼神。 亦有徒众。 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 末法之中。 多此鬼神炽盛世间。 自言食肉得菩提路。 阿难。 我令比丘食五净肉。 此肉皆我神力化生。 本无命根。 汝婆罗门。 地多蒸湿。 加以砂石。 草菜不生。 我以大悲神力所加。 因大慈悲。 假名为肉。 汝得其味。 奈何如来灭度之后。 食众生肉。 名为释子。 汝等当知是食肉人。 纵得心开似三摩地。 皆大罗刹。 报终必沉生死苦海。 非佛弟子。 如是之人。 相杀相吞相食未已。 云何是人得出三界。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次断杀生。 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二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 若不断杀。 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 自塞其耳。 高声大叫。 求人不闻。 此等名为欲隐弥露。 清净比丘。 及诸菩萨。 于岐路行。 不蹋生草。 况以手拔。 云何大悲。 取诸众生血肉充食。 若诸比丘。 不服东方丝绵绢帛。 及是此土靴履裘毳。 乳酪醍醐。 如是比丘。 于世真脱。 酬还宿债。 不游三界。 何以故。 服其身分。 皆为彼缘。 如人食其地中百谷。 足不离地。 必使身心。 于诸众生。 若身。 身分。 身心二涂。 不服不食。 我说是人真解脱者。 如我此说。 名为佛说。 不如此说。 即波旬说。 ⊙此言非但执身不杀。 须是心亦不杀也。 五净肉者。 不见杀。 不闻杀。 不疑为己杀。 自死。 鸟残也。 五天竺国。 悉号为婆罗门。 是尊姓故。 问曰。 佛既具足神力。 何不化作草菜。 而乃化作五净肉耶。 答曰。 佛顺时宜。 不立异故。 此地既本不生草菜。 而今忽生。 则人将以为怪。 又复如来灭后。 设遇草菜不生。 又将奈何。 是故佛及比丘。 遇世饥荒。 目连请愿番取地味。 及取北洲自然粳等。 佛皆不许。 而云。 后世无目连时。 又将奈何。 当知佛法可传可继为若此也。 妄谓杀生食肉无有罪报。 如自塞其耳。 杀彼生命。 如高声大叫。 求其不闻。 不可得也。 修禅欲出生死。 故名欲隐。 杀生连仇结祸。 故名弥露。 服有二种。 一者衣服。 二者服食。 丝绢绵帛靴履裘毳。 衣服之服也。 乳酪醍醐。 服食之服也。 然此中虽一概遮止。 而准诸经律。 不无分别。 若丝绵绢帛。 大小二乘并皆严禁。 以其由此害多命故。 若靴履裘毳。 小乘一向听许。 大乘亦不全遮。 以其非专为此而害命故。 若乳酪醍醐。 大小并许。 乃至大涅槃经。 仍复开听。 此经亦云。 汝常二时众中持钵。 其间或遇乳酪醍醐。 名为上味。 后文坛场仪式。 又仍用此供享三宝。 以其但分余润。 不害命故。 今云不服。 则是充类至尽之意。 言能不服则弥善耳。 如人食其地中等者。 劫初之人。 身能飞行。 由食地味及自然粳。 足不离地。 以喻服彼众生身分。 不能永离众生之种类也。 身者血肉之类。 身分者皮毛等物。 身既不服其身分。 不食其身肉。 心又永无贪求服食之想。 岂非真解脱者。 问曰。 小乘求出生死。 何故反许五净及靴履等。 大乘度生为务。 何反严遮。 答曰。 小乘但求自度。 止须不造杀业。 不障出世足矣。 喻如举家远逃之人。 则小债可弗偿也。 大乘须在三界广化众生。 喻如乡国大姓长者。 设有分毫负人。 便有惭色。 不能自在设化矣。 行菩萨道者思之。 辛三、盗戒阿难。 又复世界六道众生。 其心不偷。 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 本出尘劳。 偷心不除。 尘不可出。 纵有多智禅定现前。 如不断偷。 必落邪道。 上品精灵。 中品妖魅。 下品邪人。 诸魅所著。 彼等群邪。 亦有徒众。 各各自谓成无上道。 我灭度后。 末法之中。 多此妖邪炽盛世间。 潜匿奸欺。 称善知识。 各自谓已得上人法。 炫惑无识。 恐令失心。 所过之处。 其家耗散。 我教比丘循方乞食。 令其舍贪。 成菩提道。 诸比丘等。 不自熟食。 寄于残生。 旅泊三界。 示一往还。 去已无返。 云何贼人。 假我衣服。 裨贩如来。 造种种业。 皆言佛法。 却非出家具戒比丘为小乘道。 由是疑误无量众生堕无间狱。 若我灭后。 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 能于如来形像之前。 身然一灯。 烧一指节。 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 一时酬毕。 长揖世间。 永脱诸漏。 虽未即明无上觉路。 是人于法已决定心。 若不为此舍身微因。 纵成无为。 必还生人酬其宿债。 如我马麦正等无异。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后断偷盗。 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三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 若不断偷。 修禅定者。 譬如有人。 水灌漏鯳。 欲求其满。 纵经尘劫。 终无平复。 若诸比丘衣钵之余。 分寸不畜。 乞食余分。 施饿众生。 于大集会。 合掌礼众。 有人捶詈。 同于称赞。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 身肉骨血。 与众生共。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 回为已解以误初学。 佛印是人得真三昧。 如我所说。 名为佛说。 不如此说。 即波旬说。 ⊙此言非但执身不盗。 须是心亦不偷也。 邪道者。 奸欺之类。 精灵者。 盗日月之精气而为神灵。 妖魅者。 盗人精气为妖魅鬼。 循方乞食者。 谓循顺方法而行乞食。 僧祗律中名为分卫。 言分施众僧。 卫护道力也。 肇法师云。 乞食略有四意。 一为福利众生。 二为折伏憍慢。 三为知身有苦。 四为除去滞著。 裨贩如来者。 裨附佛法贪贩利养也。 身然一灯等者。 依于身见而起偷心。 故以舍身微因对治盗业。 温陵云。 一切难舍。 无如己身。 难舍能舍。 则自余贪爱决能弃舍。 故曰是人于法已决定心也。 茍但舍身而心不决舍。 则无益于道。 故下文云。 必使身心二俱捐舍。 如我马麦等者。 佛于往世。 曾诟比丘可食马麦。 故于毗兰邑中。 食麦三月。 以示宿债必偿也。 禅定喻水。 偷心喻如漏卮。 衣钵之余分寸不畜。 是贪心毕舍。 乞食余分施饿众是生悭心毕舍。 于大集会合掌礼众。 是毕舍慢心。 有人捶詈同于称赞。 是毕舍嗔心。 不将如来不了义说等者。 上文是于依正二报永断偷心。 此即于佛法上永断偷心也。 谓若欲说法利生。 接引初学。 必须备讨如来大小教典。 知其四悉因缘。 不可但执一义一解而自以为是。 兼以娱初学也。 辛四、大妄语戒阿难。 如是世界六道众生。 虽则身心无杀盗淫。 三行已圆。 若大妄语。 即三摩地不得清净。 成爱见魔。 失如来种。 所谓未得谓得。 未证言证。 或求世间尊胜第一。 谓前人言。 我今已得须陀洹果。 斯陀含果。 阿那含果。 阿罗汉道。 辟支佛乘。 十地。 地前诸位菩萨。 求彼礼忏。 贪其供养。 是一颠迦。 销灭佛种。 如人以刀断多罗木。 佛记是人永殒善根。 无复知见。 沈三苦海。 不成三昧。 我灭度后。 敕诸菩萨及阿罗汉。 应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种种形。 度诸轮转。 或作沙门。 白衣。 居士。 人王。 宰官。 童男。 童女。 如是乃至淫女。 寡妇。 奸偷屠贩与其同事。 称赞佛乘。 令其身心入三摩地。 终不自言我真菩萨。 真阿罗汉。 泄佛密因。 轻言未学。 唯除命终。 阴有遗付。 云何是人惑乱众生。 成大妄语。 汝教世人修三摩地。 后复断除诸大妄语。 是名如来先佛世尊第四决定清净明诲。 是故阿难。 若不断其大妄语者。 如刻人粪为旃檀形。 欲求香气。 无有是处。 我教比丘直心道场。 于四威仪一切行中。 尚无虚假。 云何自称得上人法。 譬如穷人妄号帝王。 自取诛灭。 况复法王。 如何妄窃。 因地不真。 果招纡曲。 求佛菩提。 如噬脐人。 欲谁成就。 若诸比丘。 心如直弦。 一切真实。 入三摩地。 永无魔事。 我印是人。 成就菩萨无上知觉。 如我所说。 名为佛说。 不如此说。 即波旬说。 ⊙爱见魔者。 稍有所得。 起增上慢。 则是爱魔。 执此是实。 余皆虚妄。 则是见魔。 又借此贪求供养。 则是爱魔。 执性废修。 妄谓已实齐于诸圣。 则是见魔也。 地前诸位。 即信住行向。 一颠迦。 即是一阐提。 三乘圣果。 喻如旃檀。 名利恶心。 喻如粪秽。 噬脐人者。 人不能自噬其脐。 以喻悔无所及。 或云。 麝被人逐。 自噬其脐。 虽复噬脐。 终不免难也。 余皆如文可知。 发布时间:2024-05-21 09:08:33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48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