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蕅益大师: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五 内容: 蕅益大师:大佛顶楞严经文句卷第五明代蕅益沙门智旭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文句卷第五唐天竺沙门般剌密谛译经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文句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辛二、明结解无二决通次义二。 初正明结解无二。 二兼显六解一亡。 壬初、中二。 初疑请。 二开示。 癸、今初阿难白佛言。 世尊。 如来虽说第二义门。 今观世间解结之人。 若不知其所结之元。 我信是人终不能解。 世尊。 我及会中有学声闻。 亦复如是。 从无始际。 与诸无明俱灭俱生。 虽得如是多闻善根。 名为出家。 犹隔日疟。 惟愿大慈,哀愍沦溺,今日身心,云何是结? 从何名解? 亦令未来苦难众生,得免轮回,不落三有。 作是语已,普及大众,五体投地,雨泪翘诚,伫佛如来无上开示。 ⊙上文所示六根生起之由。 不惟结相宛然。 亦且结元斯在。 但由阿难俱生惑覆。 不达六根即是结元。 故重致此请也。 犹隔日疟者。 须陀洹人。 见惑已断。 思惑未除。 入无漏观。 便如健人。 出观之时。 习染仍在故也。 癸二、开示二。 初现瑞。 二正说。 子、今初尔时世尊。 怜愍阿难。 及诸会中诸有学者。 亦为未来一切众生。 为出世因。 作将来眼。 以阎浮檀紫金光手。 摩阿难顶。 即时十方普佛世界。 六种震动。 微尘如来住世界者。 各有宝光从其顶出。 其光同时于彼世界。 来祗陀林。 灌如来顶。 是诸大众。 得未曾有。 ⊙摩阿难顶者。 欲就阿难现在身中。 显出无上大佛顶法也。 十方如来放顶光同灌佛顶者。 显阿难所具大佛顶法。 即一切佛所证顶法。 更无差别也。 子二、正说二。 初诸佛同宣。 二释迦亲说。 丑、今初于是阿难及诸大众。 俱闻十方微尘如来。 异口同音告阿难言。 善哉阿难。 汝欲识知俱生无明。 使汝轮转生死结根。 唯汝六根。 更无他物。 汝复欲知无上菩提。 令汝速证安乐解脱寂静妙常。 亦汝六根。 更非他物。 ⊙此由阿难别索结元。 故直指六根为生死结根。 更非他物也。 惟其即是生死结根。 所以即是菩提常乐。 譬如全水成冰。 所以全冰是水。 又如全巾成结。 所以全结是巾耳。 又复应知。 此经为阿难辈。 一类当机。 积劫多闻。 不能即于闻中荐取。 翻咎多闻为失。 故选观音耳根圆通以对治之。 观音亦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者。 何尝废闻。 只不循声流转耳。 既借根性以显圆通。 则以根为法界。 故曰惟汝六根。 更非他物。 若寻常言万法惟识。 则又可云惟汝六识。 更非他物。 或惟汝八识。 更非他物。 谓随八识流转。 随四智成道。 总无二体故也。 又约惟色惟香等义。 亦可云惟此六尘。 更非他物。 以贪爱则种种生恼。 不著则本自太平故也。 又言根即摄尘识。 言识即摄根尘。 言尘即摄根识。 以三法互为缘起。 不相离故。 以三皆同源。 三皆无性故。 故曰。 十方如来。 于十八界。 一一修行。 皆得圆满无上菩提。 于其中间。 亦无优劣。 故天台于三科中。 简去界入。 于五阴中。 简前四阴。 于识阴中。 复简余七。 但观现前六识一念。 名为灸病得穴。 今经于三科中。 简去尘识。 于六根中。 简去五根。 但以耳根为所观境。 亦可云灸病得穴。 乃至陈那等六人。 各以一尘为所观境。 即尘尘罔非真穴。 灸之皆可立愈。 然则十八界七大。 皆穴也。 审得何病。 应炙何穴。 得其穴。 则病愈。 不得其穴。 则病莫能愈。 不可谓此是穴。 彼非穴也。 故二十五圣各说圆通之后。 世尊从其五体同放宝光。 远灌佛菩萨顶。 彼诸如来。 亦于五体同放宝光。 来灌佛及众会之顶。 岂非显于通身是穴。 通身皆可起病。 二十五门。 无非大佛顶法也哉。 丑二、释迦亲说二。 初疑问。 二答释。 寅、今初阿难虽闻如是法音。 心犹未明。 稽首白佛。 云何令我生死轮回。 安乐妙常。 同是六根。 更非他物。 ⊙意谓根尘识三。 称十八界。 迷则皆为生死。 悟则皆如来藏。 何故十方如来。 但言生死安乐惟六根耶。 寅二、答释二。 初长文。 二偈颂。 卯、今初佛告阿难。 根尘同源。 缚脱无二。 识性虚妄。 犹如空华。 阿难。 由尘发知。 因根有相。 相见无性。 同于交芦。 是故汝今知见立知。 即无明本。 知见无见。 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此中初四句。 显示根尘识三本不相离。 故但言六根。 便摄尘识也。 次由尘发知四句。 即是转释根尘同源。 及识性虚妄犹如空华。 三是故汝今下。 即是转释缚脱无二。 初言根尘同源者。 具足应云根尘识三同源。 以同是如来藏性不变随缘。 举体而为根尘识三。 是故根尘识三随缘不变。 仍举体即是如来藏性也。 缚脱无二者。 若了达根尘即是藏性。 不横计根为能取。 尘为所取。 名之曰脱。 脱时亦未尝断灭根尘。 若不了根尘惟是自心。 则横计根为能取。 尘为所取。 乃至浮根四尘流逸奔色等。 名之曰缚。 缚时亦未尝实有根尘。 故无二也。 识性虚妄者。 具足应云根尘识性一总虚妄。 与上文互影略耳。 盖根尘识之实性。 即是如来藏性。 如来藏性不变随缘。 举体作根尘识。 若离根尘识有为之法。 别觅如来藏无为之法。 如离华处。 别觅虚空。 故曰犹如空华也。 次文由尘发知。 则单根不立。 因根有相。 则单尘不立。 相见既无自性。 同于交芦。 则中间所发之识。 如交芦中空。 又岂有自性哉。 是故汝今等者。 知见二字。 指真体言。 立知二字。 显示妄本。 所谓妄为明觉。 因明立所等也。 即无明本者。 即是非缚而言缚。 即是所结。 即是结元也。 次知见二字。 指本性言。 无见二字。 显示妙修。 所谓不随分别。 不循动静等也。 斯即涅槃无漏真净者。 即是非脱而言脱。 即是解其所结也。 云何是中更容他物。 结答云何同是六根之问。 卯二、偈颂二。 初颂说法门。 二颂叹法门。 辰初、中二。 初重颂。 二孤起颂。 巳初、又二。 初颂近文显性以为修本。 二颂前文示修以合妙性。 午、今初尔时世尊。 欲重宣此义。 而说偈言。 真性有为空。 缘生故如幻。 无为无起灭。 不实如空华。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犹非真非真。 云何见所见。 中间无实性。 是故若交芦。 结解同所因。 圣凡无二路。 汝观交中性。 空有二俱非。 迷晦即无明。 发明便解脱。 ⊙此中真性二字。 先标非真非妄之体。 即初卷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第二三卷所谓如来藏妙真如性。 第四卷所谓性觉妙明本觉明妙。 第六卷所谓觉海性澄圆圆澄觉元妙。 乃至第十卷所谓精真妙明本觉圆净也。 有为。 指根尘识相。 有为之法。 其体本空。 以缘生故。 喻如幻事。 无为。 指根尘识性。 无为之法。 亦复不实。 以元无起灭故。 喻如空华。 次转释云。 何故有为无为皆空而不实耶。 以言妄显真。 乃是对待之法。 故妄既是妄。 真亦是妄。 而同为二妄也。 所以妙明真性。 犹非真与非真。 云何可是能见之根。 及所见之尘耶。 须知内根外尘。 及中间之识。 皆无实性。 是故但若交芦而已。 既无实性。 故结解同一所因。 而圣凡总无二路。 汝试观彼交芦中性。 谓之曰空。 则芦相宛然。 谓之曰有。 则中无实体。 故空有二俱非也。 但迷晦此俱非之理。 即为无明。 发明此俱非之理。 便成解脱矣。 盖真性本自非凡非圣。 迷晦即为缚为结为凡。 发明即为脱为解为圣。 而凡情不立。 圣解亦空。 故上颂云犹非真非真。 有为既空。 无为亦不实也。 午二、颂前文示修以合妙性解结因次第。 六解一亦亡。 根选择圆通。 入流成正觉。 ⊙此远颂前第二决定义中之文。 以示修行方便也。 承上缚脱虽唯六根。 但解结必因次第。 故须一门深入。 而六解则一亦亡。 故得浮尘诸相。 应念化成无上知觉。 是以初下手时。 须于六根之中。 选择其圆通者。 从此入法性流而成正觉。 便有日劫相倍之殊也。 巳二、孤起颂陀那微细识。 习气成暴流。 真非真恐迷。 我常不开演。 自心取自心。 非幻成幻法。 不取无非幻。 非幻尚不生。 幻法云何立。 ⊙梵语陀那。 此云执持。 上文虽明选根入流。 但此六根。 乃根本识之所执持。 而此陀那微细识。 其习气种子。 能成暴流。 谓之曰真。 则是生死根本。 谓之非真。 则是离波觅水。 故说真非真。 皆恐人迷而执著。 我所以常不开演也。 夫一切根尘识等。 皆是唯心所现。 若依根取尘。 舍尘取根。 乃至舍根尘而取识。 舍六识而独取第八识等。 皆是自心还取自心。 致使本非幻妄之性。 全体成幻妄法。 但使修行之人。 达一切法即心自性。 寂然不生取著。 则不惟无幻。 并无非幻。 夫非幻尚自不生。 幻法复云何立。 譬如空尚不生。 花岂有生也哉。 然自心取自心。 亦是重颂知见立知。 非幻成幻法。 亦是重颂即无明本。 不取二字。 亦是重颂知见无见。 无非幻等十三字。 亦是重颂斯即涅槃无漏真净。 盖无非幻。 是无真。 无二乘涅槃也。 无幻。 是无妄。 无凡夫生死也。 无涅槃无生死。 是名无住处大涅槃。 惟其孤起而兼重颂。 故下叹云杂糅精莹。 辰二、颂叹法门是名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此阿毗达磨。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初三句。 出其三昧名字。 次一句。 显其功能殊胜。 后三句。 明其众圣共遵也。 初三句。 须作一气读之。 言此三昧。 名为何等。 乃是妙莲华金刚王宝觉如幻三昧也。 以真性妙理。 在有为而非有。 在无为而不无。 于净无著。 于染无污。 故名为妙莲华。 以般若妙智。 触有有败。 触无无坏。 二边叵得。 中道不居。 故名金刚王宝觉。 以解脱妙行。 有为亦如幻。 无为亦如幻。 二边亦如幻。 中道亦如幻。 故名如幻。 合此不思议三德。 成一正定。 故名三摩提也。 此即大佛顶首楞严王三昧。 亦即金刚王如幻不思议佛母真三昧。 种种异名。 种种取义。 终无二体故也。 弹指超无学者。 分证固超。 破无明故。 相似亦超。 伏无明故。 观行亦超。 能圆伏故。 名字亦超。 知佛性故。 阿毗达摩。 亦云阿毗昙。 此翻无比法。 通则小乘论藏。 亦得此名。 非世间法所能比故。 别则一乘了义。 乃当此名。 非权乘法所能比故。 薄伽梵者。 佛之嘉号。 具含六义。 故存本音。 一自在。 二炽盛。 三端严。 四名称。 五吉祥。 六尊贵也。 初卷云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先门而后路。 先解而后行也。 此云一路涅槃门。 先路而后门。 先行而后入也。 前是出生死门。 此是入涅槃门。 又迷则本乡皆他国。 悟则普天皆故乡。 迷则出涅槃入生死。 悟则出生死入涅槃。 门之与路。 约义说二。 体即非二也。 壬二、兼显六解一亡二。 初疑请。 二答示。 癸初、又二。 初叙益。 二请疑。 子、今初于是阿难及诸大众。 闻佛如来无上慈诲。 祗夜伽陀杂糅精莹。 妙理清澈。 心目开明。 叹未曾有。 ⊙祗夜。 此云重颂。 伽陀。 或云偈。 此翻孤起。 亦名讽颂。 言能诠之祗夜伽陀。 则杂糅而精莹。 所诠之妙理。 则清净而了彻也。 子二、请疑阿难合掌顶礼白佛。 我今闻佛无遮大悲性净妙常真实法句。 心犹未达六解一亡舒结伦次。 惟垂大慈。 再愍斯会及与将来。 施以法音。 洗涤沈垢。 ⊙此即牒前偈中解结因次第六解一亦亡之义而发问也。 问端有六。 一问六解。 二问一亡。 三问舒。 四问结。 五问舒结各有伦类。 六问舒结各有次序。 此随文便作此列示。 若据答中。 先答结中次序伦类。 次答六解一亡。 及解中次序伦类。 至文自见。 癸二、答示二。 初结巾喻迷。 二解巾喻悟。 子、今初即时如来于师子座。 整涅槃僧。 敛僧伽梨。 揽七宝几。 引手于几。 取劫波罗天所奉华巾。 于大众前绾成一结。 示阿难言。 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俱白佛言。 此名为结。 于是如来绾叠华巾。 又成一结。 重问阿难。 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又白佛言。 此亦名结。 如是伦次绾叠华巾。 总成六结。 一一结成。 皆取手中所成之结。 持问阿难。 此名何等。 阿难大众。 亦复如是次第詶佛。 此名为结。 佛告阿难。 我初绾巾。 汝名为结。 此叠华巾。 先实一条。 第二第三。 云何汝曹复名为结。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此宝叠华。 缉绩成巾。 虽本一体。 如我思惟。 如来一绾。 得一结名。 若百绾成。 终名百结。 何况此巾祗有六结。 终不至七。 亦不停五。 云何如来祗许初时。 第二第三不名为结。 佛告阿难。 此宝华巾。 汝知此巾元止一条。 我六绾时。 名有六结。 汝审观察。 巾体是同。 因结有异。 于意云何。 初绾结成。 名为第一。 如是乃至第六结生。 我今欲将第六结名。 成第一不。 不也。 世尊。 六结若存。 斯第六名。 终非第一。 纵我历生尽其明辩。 如何令是六结乱名。 佛言。 如是。 六结不同。 循顾本因。 一巾所造。 令其杂乱。 终不得成。 则汝六根。 亦复如是。 毕竟同中。 生毕竟异。 ⊙此先答其所问结之次序及伦类也。 涅槃僧。 此云里衣。 即是下裙。 僧伽梨。 此云杂碎服。 即是大衣。 劫波罗。 此云时分。 夫绾结者。 取其巾而左右交加。 从本向末。 以显次序之义。 盖巾喻本识。 绾喻造作名行。 绾时必具结想。 以喻想阴。 绾竟便成一结。 以喻六根受阴。 结外必有余巾以对于结。 以喻六根必有所对六尘。 兼彼浮根四尘。 总名色阴。 故知一一根中。 皆具五阴。 次第重叠而得生起。 幽溪所谓横中之竖也。 总成六结。 显伦类义。 谓结虽有六。 其类是同。 一一皆以次第绾成。 然不取六结先后以喻六根。 以六根无先后故。 即是竖中之横也。 子二、解巾喻悟三。 初喻六解一亡。 二喻解结由心。 三喻解当次第。 丑初、中二。 初立喻。 二合法。 寅、今初佛告阿难。 汝必嫌此六结不成。 愿乐一成。 复云何得。 阿难言。 此结若存。 是非蜂起。 于中自生此结非彼。 彼结非此。 如来今日若总解除。 结若不生。 则无彼此。 尚不名一。 六云何成。 ⊙汝必嫌此等者。 言既嫌此六结而不欲其成。 愿乐还成一巾。 当设何方便乎。 余如文。 寅二、合法佛言。 六解一亡。 亦复如是。 由汝无始心性狂乱。 知见妄发。 发妄不息。 劳见发尘。 如劳目睛。 则有狂华于湛精明无因乱起。 一切世间山河大地生死涅槃。 皆即狂劳颠倒华相。 ⊙先因其所明而直以法合之。 答其六解一亡之问。 次更出结元而喻以狂华也。 心性狂乱。 即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知见妄发。 即所谓所妄既立生汝妄能。 发妄不息劳见发尘。 即所谓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乃至引起尘劳烦恼也。 生死即华相。 故六宜解。 涅槃即华相。 故一宜亡。 生死即华相。 故有人空。 涅槃即华相。 故有法空。 丑二、喻解结由心二。 初正显由心。 二指法兴劝。 寅、今初阿难言。 此劳同结。 云何解除。 如来以手将所结巾偏掣其左。 问阿难言。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旋复以手偏牵右边。 又问阿难。 如是解不。 不也。 世尊。 佛告阿难。 我今以手左右各牵。 竟不能解。 汝设方便。 云何解成。 阿难白佛言。 世尊。 当于结心解即分散。 佛告阿难。 如是如是。 若欲除结。 当于结心。 ⊙结心者。 中间空处也。 妄为明觉。 所立能生。 能所相黏。 结根斯在。 如绾巾两头。 虚妄成结。 然虽成结。 巾体不失。 观其所结。 则知所解。 盖结虽似实。 结心仍空。 向此一隙空中下手。 结即分散。 既可分散。 结非实结。 是显人空。 结既本空。 解亦非解。 是显法空。 左右二字。 旧喻两边者是。 有人以喻偏观根尘。 殊未圆妙。 且陈那等偏观六尘。 那律等偏观六根。 皆可入道。 何必定观六识。 方名结心。 须知根尘识三。 法尔相黏。 皆可称结。 而三皆无性。 皆可称结心本虚也。 又结心即表中义。 若约所观明中。 则是显出根尘识之实性本如来藏。 如结中虚。 惟是巾体。 若约所用明中。 则是须中道观。 如解结者。 须从中间下手。 若约所破明中。 则知根尘识三皆无实法。 如结无实体。 故可解除。 寅二、指法兴劝阿难。 我说佛法从因缘生。 非取世间和合粗相。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缘出。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亦知头数。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 皆了元由。 是故阿难。 随汝心中选择六根。 根结若除。 尘相自灭。 诸妄销亡。 不真何待。 ⊙前文破除世间因缘戏论习气影子。 已无不尽。 今方申示佛法因缘深义。 亦犹涅槃经中。 客医禁乳而后用乳之喻也。 知其本因者。 一心具足十界性相为因。 即如来藏随缘常不变义。 随所缘出者。 随染净缘成十法界。 所谓随心应量。 循业发现。 即如来藏不变常随缘义。 如来所说佛法从因缘生。 本即指此圆顿妙理。 无奈众生根性不等。 随类得解。 致有藏通别教差别。 是故前文须力破耳。 界外滴雨知头数者。 大圆镜智所照也。 松棘鹄乌了元由者。 十种智力所知也。 一切依正。 皆是惟心业力所感。 举此二事。 为显差别妙智。 善鉴群机。 所说法要。 应须信受故也。 言根结若除尘相自灭者。 亦约阿难须就耳门入道言之。 若观尘者。 亦可云尘结若除。 根相自灭。 若观识者。 亦可云识结若除。 根尘自灭矣。 丑三、喻解当次第阿难。 我今问汝。 此劫波罗巾。 六结现前。 同时解萦。 得同除不。 不也。 世尊。 是结本以次第绾生。 今日当须次第而解。 六结同体。 结不同时。 则结解时。 云何同除。 佛言。 六根解除。 亦复如是。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圆明。 成法解脱。 解脱法已。 俱空不生。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是结本以次第绾生者。 止是片喻。 不是全喻。 但取六根不得总观之意。 非谓六根成有先后也。 六根同体者。 伦类之义。 惟其同体。 故入一无妄。 六同清净也。 结不同时者。 次序之义。 惟其不同。 故须向一门深入也。 分别俱生二种我执皆断。 名为人空。 此根初解。 则一解一切解。 知无二体。 而先得人空。 如冶铁者。 粗垢任运先落也。 涅槃偏真。 名为法执。 空性圆明。 则不但无六。 亦且无一。 而成法解脱。 解脱法已。 虽复人法俱空。 而俱空实本不生。 非是人法灭而俱空生。 此则一切法不生。 不生亦不生。 名为无生法忍。 菩萨定境修观。 正欲从三昧而得此忍也。 此中谛理。 非横非竖。 约修证边双照横竖。 言竖义者。 人空是真谛现前。 法空是俗谛现前。 俱空不生是中谛现前。 言横义者。 知遍计我执即空假中。 是名人空。 知依他法执即空假中。 是名法空。 知圆成空理即空假中。 是名俱空不生也。 总示因心竟。 己二、别显修证五。 初阿难请问圆根。 二如来垂询圣众。 三众圣各说证门。 四放光现瑞总印。 五佛敕文殊简择。 庚、今初阿难及诸大众。 蒙佛开示慧觉圆通。 得无疑惑。 一时合掌。 顶礼双足。 而白佛言。 我等今日身心皎然。 快得无碍。 虽复悟知一六亡义。 然犹未达圆通本根。 世尊。 我辈飘零积劫孤露。 何心何虑。 预佛天伦。 如失乳儿。 忽遇慈母。 若复因此际会道成。 所得密言。 还同本悟。 则与未闻无有差别。 惟垂大悲。 惠我秘严。 成就如来最后开示。 作是语已。 五体投地。 退藏密机。 冀佛冥授。 ⊙若复因此等者。 正请示圆通本根也。 谓若因此师资际会。 得达圆通本根。 而菩提道成。 俾所得前来密言。 了知的是自心本具。 而还同本悟。 则行起解绝。 方悟神珠非从外得。 乃与未闻无有差别耳。 秘严者。 秘密妙庄严路也。 退藏密机者。 不起一念也。 冀佛冥授者。 因佛敕云随汝心中选择。 知佛未必亲宣。 但祈加被冥授而已。 庚二、如来垂询圣众尔时世尊。 普告众中诸大菩萨。 及诸漏尽大阿罗汉。 汝等菩萨及阿罗汉。 生我法中。 得成无学。 我今问汝最初发心。 悟十八界谁为圆通。 从何方便入三摩地。 ⊙垂询圣众。 其故有二。 一者正显方便多门。 二者正显门门各有成验。 所谓要知山下路。 须问过来人也。 最初发心等者。 先开解也。 从何方便入三摩地者。 依解起行也。 二十五圣。 虽未必人人先开圆解。 而从解起行。 自是修证通途轨式。 或见此处有最初字。 便欲拟答最初方便之问。 反以第一大科拟答妙奢摩等。 误矣误矣。 庚三、众圣各说证门五。 初观六尘。 二观五根。 三观六识。 四观七大。 五观耳根。 辛初、中六。 初陈那观声。 至六迦叶观法。 壬、今初憍陈那五比丘。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在鹿苑。 及于鸡园。 观见如来最初成道。 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佛问比丘。 我初称解。 如来印我名阿若多。 妙音密圆。 我于音声得阿罗汉。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音声为上。 ⊙六尘圆通。 色应居首。 今先明声尘者。 此方真教体。 清净在音闻。 且与耳根圆通。 一始一终。 互相映故。 释此二十五种圆通。 各为三意。 一明境有通别。 二明观有盈缩。 三明证有本迹。 境通别者。 十法界依正音声。 通得为所观境。 今言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此境别也。 观盈缩者。 佛说苦谛。 真实是苦。 不可令乐。 集真是因。 更无异因。 因若灭者。 果则必灭。 灭苦之道。 实是真道。 更无异道。 此是藏教生灭观门。 一向是缩。 若只此四谛音声。 迷则苦集浩然。 而音声之性。 本非苦集。 悟则道灭宛尔。 而音声之性。 亦非道灭。 所谓音声性空。 四谛皆空。 此是通教无生观门。 望藏为盈。 望别仍缩。 若只此四谛音声。 迷之具成十界苦集。 悟之具成十界道灭。 所谓分段苦。 变易苦。 见思集。 尘沙无明集偏真灭。 真中灭。 一切智道。 一切种智道。 此是别教无量观门。 望藏通二教为盈。 望圆仍缩。 若只此四谛音声。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了知如来藏中。 性音真空。 性空真音。 清净本然。 周遍法界。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或有茫然不解。 或作生灭四谛解。 或作无生无量无作四谛解。 皆是循业发现。 又只此四谛音声。 亦即显示四种十二缘生。 亦即显示四种六度。 乃至亦即显示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如四谛音声。 一切佛法音声亦复如是。 如佛法音声。 一切十法界依正音声亦复如是。 一音声性。 一切音声性。 一切音声性。 一音声性。 此是圆教无作观门。 乃名为盈也。 证本迹者。 鹿苑悟道。 迹是藏教。 而妙音密圆。 正是密悟如来藏中。 性音真空。 性空真音。 清净本然周遍法界之义。 盖本是圆教大士。 现作声闻。 引物生解。 今既别为钝而仍利一类大机。 不妨称本直说。 正不俟法华方开显也。 我于音声得阿罗汉者。 悟音声即如来藏。 本自不生。 故得证无生果。 下皆仿此。 壬二、沙陀观色优波尼沙陀。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亦观佛最初成道。 观不净相。 生大厌离。 悟诸色性。 以从不净。 白骨微尘。 归于虚空。 空色二无。 成无学道。 如来印我名尼沙陀。 尘色既尽。 妙色密圆。 我从色相得阿罗汉。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色因为上。 ⊙境通别者。 依正诸尘。 眼家所对。 通名为色。 今观不净。 别在内色。 悟诸色性以从不净者。 所谓五种不净。 一生处不净。 胎中与粪秽杂处。 生从尿道而出。 二种子不净。 揽父母精血为体。 三相不净。 从头至足。 纯是秽物。 四性不净。 根本从秽业生。 托于秽物长养。 其性自是不可改变。 身中共三十六物。 内有十二。 名性不净。 (皮肤血肉筋脉骨髓肪膏脑膜)。 外有十二。 名相不净。 (发毛爪齿眵泪涎唾屎尿垢汗)。 中有十二。 通于相性。 (肝胆肠胃脾肾心肺生藏熟藏赤痰白痰)。 五究竟不净。 业尽报终。 如朽败木。 大小不净。 盈流于外。 体生诸虫。 唼食其肉。 皮肉既尽。 惟余白骨等。 言白骨微尘归于虚空者。 明其不净苦空无常无我耳。 与外道七分析色之邪计不相侔也。 空色二无者。 对色说空色既非真。 空亦乌有。 从此会入真谛。 故成无学也。 观盈缩者。 观身六分所成。 所谓地水火风空识。 无我我所。 惟是不净。 即藏教意。 观不净色。 如梦如影。 净不净俱不可得。 即通教意。 观此身色能成十法界净不净差别因果。 即别教意。 观此身色。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如来藏中。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等。 即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初云观不净相生大厌离。 迹在藏教。 次云妙色密圆。 则密入藏性矣。 壬三、香严观香香严童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闻如来。 教我谛观诸有为相。 我时辞佛。 宴晦清斋。 见诸比丘烧沉水香。 香气寂然。 来入鼻中。 我观此气。 非木。 非空。 非烟。 非火。 去无所著。 来无所从。 由是意销。 发明无漏。 如来印我得香严号。 尘气倏灭。 妙香密圆。 我从香严得阿罗汉。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香严为上。 ⊙境通别者。 一切依正诸香臭气。 鼻家所对。 通名为香。 今触境发悟。 别在沉水香也。 观盈缩者。 观此香气苦空无常。 即藏教意。 观香无生。 即通教意。 观此香尘。 能成十界因果差别。 即别教意。 观此香尘。 即如来藏。 乃至如来藏中。 性香真空。 性空真香等。 即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去无所著。 来无所从。 得阿罗汉。 迹在通教。 妙香密圆。 悟藏性矣。 壬四、药王观味药王药上二法王子。 并在会中五百梵天。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无始劫。 为世良医。 口中尝此娑婆世界草木金石。 名数凡有十万八千。 如是悉知苦醋咸淡甘辛等味。 并诸和合俱生变异。 是冷是热。 有毒无毒。 悉能遍知。 承事如来。 了知味性非空非有。 非即身心。 非离身心。 分别味因。 从是开悟。 蒙佛如来。 印我昆季药王药上二菩萨名。 今于会中。 为法王子。 因味觉明。 位登菩萨。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味因为上。 ⊙境通别者。 随遇一味。 其境则别。 今遍尝诸味。 其境则通也。 诸味宛然故非空。 无实体性故非有。 不生于舌故非即身心。 无舌不知故非离身心。 味因者。 藏性是味之本因也。 观盈缩者。 观此诸味苦空无常。 即藏教意。 观味无生。 即通教意。 分别无量诸味。 乃至具足十界因果。 即别教意。 味性即如来藏。 乃至如来藏中。 性味真空。 性空真味等。 即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初为良医。 以此行菩萨道。 似属藏教。 或是别教初心。 承事如来。 了知味性非空非有等。 则本迹俱圆矣。 壬五、贤护观触跋陀婆罗。 并其同伴十六开士。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等先于威音王佛。 闻法出家。 于浴僧时。 随例入室。 忽悟水因。 既不洗尘。 亦不洗体。 中间安然。 得无所有。 宿习无忘。 乃至今时从佛出家。 令得无学。 彼佛名我跋陀婆罗。 妙触宣明。 成佛子住。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触因为上。 ⊙跋陀婆罗。 此云贤护。 亦云贤首。 境通别者。 一切冷暖痛痒诸尘。 身家所缘。 通名为触。 今于浴室发悟。 其境则别言水因者。 即触尘也。 因水有触。 故名水因。 又推用水洗身之因。 名为水因。 若云洗尘。 无体则谁知洗者。 且何不竟洗地水火风。 若云洗体。 无尘则安所用洗。 且何尝洗得胜义根乎。 展转推简。 触尘本空。 触既本空。 欲何分别。 得此悟门。 历劫不昧。 故云宿习无忘也。 观盈缩者。 观顺触是壤苦。 违触是苦苦。 非顺非违触是行苦。 即藏教意。 能触如幻。 所触亦然。 即通教意。 于一触尘。 出生十界因果差别。 即别教意。 触性即如来藏。 乃至如来藏中。 性触真空。 性空真触等。 即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初悟水因。 仅在别教十信。 巳曾仰信中道。 故佛名为跋陀婆罗。 由其圆解未开。 所以谤不轻而久堕。 今则仍赖本悟门而证果。 证圆住也。 壬六、迦叶观法摩诃迦叶。 及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于往劫。 于此界中。 有佛出世。 名日月灯。 我得亲近。 闻法修学。 佛灭度后。 供养舍利。 然灯续明。 以紫金光涂佛形像。 自尔以来。 世世生生。 身常圆满紫金光聚。 此紫金光比丘尼等。 即我眷属。 同时发心。 我观世间六尘变坏。 唯以空寂修于灭尽。 身心乃能度百千劫。 犹如弹指。 我以空法成阿罗汉。 世尊说我头陀为最。 妙法开明。 销灭诸漏。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法因为上。 ⊙摩诃迦叶。 此云大饮光。 我于往劫下。 先叙缘善。 我观世间下。 方说修因也。 头陀。 此云抖擞。 约理即是迥出法尘。 应知四教抖擞差别。 约事则有十二种行。 一阿兰若。 二常乞食。 三次第乞。 四一食。 五节量食。 六中后不饮浆。 七粪扫衣。 八但三衣。 九冢间。 十树下。 十一露地。 十二但坐不卧也。 境通别者。 通则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凡是意家所缘。 皆名为法。 别则随拈一尘生灭影子。 并得为境。 今观六尘变坏。 唯以空寂修于灭尽。 即是借通显别。 别以空法为所观也。 观盈缩者。 由尘变坏。 方知空寂。 即藏教意。 六尘本空。 非灭故空。 即通教意。 分别六尘无量差别。 空亦不同。 即别教意。 了知法尘本如来藏。 乃至如来藏中。 性法真空。 性空真法等。 即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观尘变坏。 以空修灭。 迹在藏教。 妙法开明。 知如来藏具一切法。 则密入圆教矣。 辛二、观五根。 以耳根为此方当机。 至后方广陈之。 故今略明。 惟有五人。 即分为五。 初阿那律观眼。 至五须菩提观意。 壬、今初阿那律陀。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常乐睡眠。 如来诃我为畜生类。 我闻佛诃。 啼泣自责。 七日不眠。 失其双目。 世尊示我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我不因眼观见十方。 精真洞然。 如观掌果。 如来印我成阿罗汉。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旋见循元。 斯为第一。 ⊙阿那律陀。 此云无贫。 亦云如意。 境通别者。 见暗见明见通见塞。 通名为见。 今既失目。 别观见暗之时见非是暗。 以达性无亏损也。 乐见照明者。 如是见性。 是心非眼。 故虽盲而不失也。 金刚者。 性不可坏也。 三昧者。 依性成修也。 观盈缩者。 缘见因明。 暗无所见。 则知眼入无常无我。 即藏教意。 明暗如幻。 能见亦然。 即通教意。 五眼差别。 分对十界。 即别教意。 目入即如来藏。 如来藏中。 性见觉明。 觉精明见。 乃至循业发现。 即圆教意。 证本迹者。 成阿罗汉。 迹在通教。 而所示三昧本属圆宗。 旋见者。 不流逸奔色。 除于根结也。 循元者。 悟眼入本如来藏也。 壬二、继道观鼻周利槃特迦。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阙诵持。 无多闻性。 最初值佛。 闻法出家。 忆持如来一句伽陀。 于一百日。 得前遗后。 得后遗前。 佛愍我愚。 教我安居调出入息。 我时观息微细。 穷尽生住异灭诸行刹那。 其心豁然得大无碍。 乃至漏尽成阿罗汉。 住佛座下。 印成无学。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反息循空。 斯为第一。 ⊙周利槃特迦。 此云继道。 亦云小路。 无多闻性者。 往昔曾为三藏法师。 由悭法故。 今招此报。 所诵伽陀。 根本律中载之。 偈曰。 身语意业不造恶。 不恼世间诸有情。 正念观知欲境空。 无益之苦当远离。 调出入息。 有似二乘数息观。 有十六特胜。 所谓安那般那三昧。 息出知出。 息入知入等。 由其愚痴无智。 故令于此鼻息了了常知。 可以破愚暗也。 境通别者。 领纳香臭。 通名鼻入。 今不取知香知臭。 但调出入。 其境则别也。 观盈缩者。 此息无常无我不净苦空。 即藏教意。 此息出无所去。 入无来处。 即通教意。 观此鼻入。 具足十界差别因果不同。 即别教意。 鼻入即如来藏。 如来藏中。 性嗅觉明。 觉精明嗅等。 即圆教意。 证本迹者。 观息微细。 迹在藏教。 返息循空。 悟其本如来藏。 亦密入圆住矣。 壬三、牛司观舌憍梵钵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有口业。 于过去劫轻弄沙门。 世世生生。 有牛司病。 如来示我一味清净心地法门。 我得灭心入三摩地。 观味之知非体非物。 应念得超世间诸漏。 内脱身心。 外遗世界。 远离三有。 如鸟出笼。 离垢销尘。 法眼清净。 成阿罗汉。 如来亲印登无学道。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还味旋知。 斯为第一。 ⊙憍梵钵提。 此云牛司。 境通别者。 知淡知甜乃至知苦。 通名舌根。 今令返观知淡之时。 知非是淡。 乃至知苦之时。 知非是苦等。 所谓无味之味。 亦是味中上味。 以其不流逸而奔味。 故名一味清净心地法门。 此境别也。 我得灭心者。 灭其知味之心。 不由前尘起知见也。 非体者。 非生于舌。 非物者。 非生于物。 具如第三卷破舌入中广明。 由悟非体。 故内脱身心。 由悟非物。 故外遗世界也。 观盈缩者。 观此舌入无常无我。 即藏教意。 舌入即空。 是通教意。 舌入出生十界因果。 是别教意。 舌入即如来藏。 如来藏中。 性尝觉明。 觉精明尝等。 是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非体非物。 迹在通教。 还味旋知。 悟入藏性矣。 壬四、余习观身毕陵伽婆蹉。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发心从佛入道。 数闻如来说诸世间不可乐事。 乞食城中。 心思法门。 不觉路中毒刺伤足。 举身疼痛。 我念有知。 知此深痛。 虽觉觉痛。 觉清净心。 无痛痛觉。 我又思惟。 如是一身。 宁有双觉。 摄念未久。 身心忽空。 三七日中。 诸漏虚尽。 成阿罗汉。 得亲印记。 发明无学。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纯觉遗身。 斯为第一。 ⊙毕陵伽婆蹉。 此云余习。 多慢习故。 境通别者。 觉痛觉痒觉寒觉热等。 通名身入。 今因毒刺伤足。 别以痛觉为境也。 言虽此知觉能觉于痛。 而觉清净心。 依然如故。 曾无有痛能痛著此觉者。 盖设使此觉为痛所痛。 则觉已成痛。 谁知痛者。 今既能觉于痛。 则觉本未尝痛也。 如是一身。 宁有双觉。 一受痛一无痛哉。 故知迷则全觉成痛。 悟则全痛是觉耳。 此与第二卷中觉所觉眚觉非眚中一般道理。 兼证见见非见之性。 尤为亲切。 若随痛转。 则全真觉为妄觉。 所谓觉是见分。 痛是相分。 二分之外。 更无真觉可得。 如二月之外。 别无真月。 眚影之外。 别无清净目也。 若知只此能觉痛者从来痛他不著。 则知终日在妄。 终日恒真。 觉既惟心痛亦惟心。 只此二分。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如即此二月。 全是月体。 即此眚影。 全依目体也。 是则不惟觉本是觉。 而且痛亦是觉。 故曰纯觉。 不惟痛本无痛。 而且身本无身。 故曰遗身耳。 观盈缩者。 观觉痛觉痒等觉。 皆是无常无我。 即藏教意。 所觉如幻。 能觉亦然。 即通教意。 由此身入。 能成十界因果。 即别教意。 身入即如来藏。 如来藏中。 性觉觉明。 觉精明觉等。 即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身心忽空。 迹在通教。 纯觉遗身。 悟入藏性矣。 壬五、须菩提观意须菩提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旷劫来。 心得无碍。 自忆受生。 如恒河沙。 初在母胎。 即知空寂。 如是乃至十方成空。 亦令众生证得空性。 蒙如来发性觉真空。 空性圆明。 得阿罗汉。 顿入如来宝明空海。 同佛知见。 印成无学。 解脱性空。 我为无上。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诸相入非。 非所非尽。 旋法归无。 斯为第一。 ⊙境通别者。 知善知恶知有知空等。 别别皆名意入。 今知空寂。 即是观于此觉知性。 不在内外中间诸处。 亦复生无所从。 灭无所去。 其境通也。 自忆受生如恒河沙者。 以生住异灭吸习中归。 名意知根。 久成此观。 故多劫受生皆能忆也。 观盈缩者。 此意念念生灭。 无常无我。 即藏教意。 此意即空。 是通教意。 此意出生十界因果。 是别教意。 意入即如来藏。 如来藏中。 性知觉明。 觉精明知等。 是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空性圆明得阿罗汉。 迹在通教。 同佛知见。 悟藏性也。 诸相入非等者了知寤寐生灭等相。 全体虚妄。 皆入于非。 而能非之心。 与所非之相俱尽。 旋此心法以归无性。 无性之性。 即是如来藏性也。 辛三、观六识六。 初舍利观眼识。 至六目连观意识。 壬、今初舍利弗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旷劫来。 心见清净。 如是受生。 如恒河沙。 世出世间种种变化。 一见则通。 获无障碍。 我于中路。 逢迦叶波兄弟相逐。 宣说因缘。 悟心无际。 从佛出家。 见觉明圆。 得大无畏。 成阿罗汉。 为佛长子。 从佛口生。 从法化生。 佛问圆通。 如我所证。 心见发光。 光极知见。 斯为第一。 ⊙境通别者。 随其所见而生分别。 其境则别。 今世出世间种种变化一见则通。 其境通也。 心见。 即指眼识。 不于色尘而起惑染。 故名清净。 世出世间。 即是因缘所生诸法。 染因缘故。 则有世间种种变化。 净因缘故。 则有出世种种变化。 一见则通者。 由其眼识清净。 所以现量而知。 此其夙习。 在观行及相似位也。 观盈缩者。 眼识是因缘所生。 无常无我。 即藏教意。 因缘即空。 是通教意。 因缘假名。 出生十界因果。 是别教意。 因缘即中。 眼识本如来藏。 如来藏中。 性识明知。 觉明真识等。 是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宣说因缘。 悟心无际。 迹是通教见地。 本乃圆悟藏性也。 不以眼为界。 不以色为界。 非因非缘。 亦非自然。 直是如来藏性。 妙觉湛然。 遍周法界。 故云光极知见。 壬二、普贤观耳识普贤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已曾与恒沙如来为法王子。 十方如来。 教其弟子菩萨根者。 修普贤行。 从我立名。 世尊。 我用心闻。 分别众生所有知见。 若于他方恒沙界外。 有一众生。 心中发明普贤行者。 我于尔时。 乘六牙象。 分身百千。 皆至其处。 纵彼障深。 未得见我。 我与其人。 暗中摩顶。 拥护安慰。 令其成就。 佛问圆通。 我说本因。 心闻发明。 分别自在。 斯为第一。 ⊙我已曾与等文。 先叙果上大用。 佛问圆通已下。 方出修证本因。 心闻。 即指耳识。 由观耳识。 发明如来藏性。 故得大用现前。 分别自在也。 境通别者。 随其所闻而生分别。 其境则别。 观于心闻。 其境则通。 观盈缩。 例如眼识中说。 证则本迹俱圆。 壬三、艳喜观鼻识孙陀罗难陀。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出家。 从佛入道。 虽具戒律。 于三摩地。 心常散动。 未获无漏。 世尊教我及拘絺罗。 观鼻端白。 我初谛观。 经三七日。 见鼻中气。 出入如烟。 身心内明。 圆洞世界。 遍成虚净。 犹如琉璃。 烟相渐消。 鼻息成白。 心开漏尽。 诸出入息。 化为光明照十方界。 得阿罗汉。 世尊记我当得菩提。 佛问圆通。 我以消息。 息久发明。 明圆灭漏。 斯为第一。 ⊙孙陀罗。 此云艳。 难陀。 此云喜。 以妻彰名也。 境通别者。 分别香臭诸气。 通名鼻识。 此识本无色质可见。 但依鼻识而造诸恶。 名为黑业。 摄鼻识而制心一处。 名为白业。 故令观鼻端白以摄散心。 别是一种权巧法门也。 此与通明禅观相似。 观之盈缩。 亦如眼识中说。 证本迹者。 出入如烟。 迹在通教性地。 鼻息成白。 迹在见地。 得阿罗汉。 是已办地。 记得菩提。 当是方等般若中记。 息久发明。 明圆灭漏。 所谓鼻识即如来藏。 妙觉湛然等也。 壬四、满慈观舌识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旷劫来。 辩才无碍。 宣说苦空。 深达实相。 如是乃至恒沙如来秘密法门。 我于众中微妙开示。 得无所畏。 世尊知我有大辩才。 以音声轮教我发扬。 我于佛前助佛转轮。 因师子吼。 成阿罗汉。 世尊印我说法无上。 佛问圆通。 我以法音降伏魔怨。 消灭诸漏。 斯为第一。 ⊙境通别者。 舌根有二功能。 一尝味。 二语言。 舌识亦有二种功能。 一分别诸味。 二具足四辩。 所谓法无碍辩。 义无碍辩。 辞无碍辩。 乐说无碍辩。 皆是清净舌识。 与同时意识之力。 具足种种名句法味。 今不取分别诸味。 乃取无碍辩才。 其境别也。 观盈缩者。 依于舌识四无碍辩。 宣说苦空。 即藏教意。 宣说三乘共实相。 即通教意。 宣说出二谛外之实相。 即别教意。 深达一切无非实相。 即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因师子吼成阿罗汉。 迹是通教。 以不离文字说解脱故。 法音降伏魔怨等者。 以生灭无生二种法音。 降界内四魔。 消灭见思诸漏。 以无量无作二种法音。 降界外四魔。 消灭尘沙无明诸漏。 当知本地甚深远矣。 壬五、波离观身识优波离。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亲随佛踰城出家。 亲观如来六年勤苦。 亲见如来降伏诸魔。 制诸外道。 解脱世间贪欲诸漏。 承佛教戒。 如是乃至三千威仪。 八万微细。 性业遮业。 悉皆清净。 身心寂灭。 成阿罗汉。 我是如来众中纲纪。 亲印我心。 持戒修身。 众推为上。 佛问圆通。 我以执身。 身得自在。 次第执心。 心得通达。 然后身心一切通利。 斯为第一。 ⊙优波离。 此云上首。 或云近执。 随佛踰城。 处处说是阐陀。 今优波离叙此缘起。 恐是随机不同。 示现各别也。 境通别者。 分别违顺俱非诸触。 通名身识。 今持戒检身。 别缘违情之境。 言三千威仪者。 行住坐卧。 各二百五十戒。 共成一千。 以对三聚。 即成三千。 言八万微细者。 以三千威仪。 历身口七支。 共成二万一千。 约贪分嗔分痴分等分烦恼以论对治。 故有八万四千。 今特举大数耳。 言性业者。 无论受与不受。 犯之法尔有罪。 如杀盗邪淫妄语等是也。 言遮业者。 佛为行人既遮制后。 犯则有罪。 如饮酒及非时食等是也。 观盈缩者。 通途观于身识。 例如眼识中说。 别就持戒论于观门。 若依此戒灭恶生善。 次第成就定共道共。 即藏教意。 恶既性空。 善亦非有。 所持如幻。 能持亦然。 是通教意。 于一戒品。 出生十界种种因果。 是别教意。 戒为法界。 一切法趣戒。 是趣不过。 即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执身是律仪戒。 执心是定共道共戒。 迹在藏教。 而身心一切通利。 则密悟如来藏性。 所谓清净法身。 常住真心矣。 壬六、目连观意识大目犍连。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初于路乞食。 逢遇优楼频螺。 伽耶。 那提。 三迦叶波。 宣说如来因缘深义。 我顿发心。 得大通达。 如来惠我袈裟著身。 须发自落。 我游十方。 得无挂碍。 神通发明。 推为无上。 成阿罗汉。 宁唯世尊。 十方如来。 叹我神力圆明清净。 自在无畏。 佛问圆通。 我以旋湛。 心光发宣。 如澄浊流。 久成清莹。 斯为第一。 ⊙优楼频螺。 此云木瓜癃。 伽耶。 山名。 亦城名。 此云象头。 那提。 河名。 兄弟三人。 皆先事火。 后受佛化。 为常随众者也。 境通别者。 善识恶识。 及无记识。 或缘过去。 或缘现在未来。 或缘现量。 或缘比量非量。 随其所起介尔之心。 皆得为所观境。 是名为别。 今但云旋湛。 其境通也。 观盈缩者。 观此意识是因缘所生。 无常无我。 即藏教意。 观此意识。 不自生。 不他生。 不共生。 不无因生。 因缘即空。 是通教意。 观此意识因缘假名。 能成十界种种因果。 是别教意。 观此意识本如来藏。 如来藏中。 性识明知。 觉明真识。 妙觉湛然。 遍周法界。 含吐十虚。 宁有方所。 循业发现。 即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我顿发心得大通达。 谓了知正因缘境。 不随分别邪见。 发得本有无漏真明。 迹在通教见地。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天然之性。 照彻无碍。 成阿罗汉。 迹在已办。 而圆明清净自在无畏。 是密入藏性也。 如澄浊流久成清莹者。 以五叠浑浊。 唯是五阴。 五阴根由。 唯是妄想。 故此第六意识。 名为功首罪魁。 是故二十五种圆通。 所观之境虽别。 能观之智是同。 若不依此第六识心以为妙观察智。 何由成办大菩提果。 当知澄浊成清此为关要。 所以圆顿止观。 立此为境。 名为去丈就尺。 去尺就寸。 譬如伐树得根。 灸病得穴也。 而后世漫言首破六识。 是误认缘影以为六识。 岂知性识明知。 觉明真识。 全妄即真者耶。 辛四、观七大为七。 初火头观火大。 至七势至观根大。 壬、今初乌刍瑟摩。 于如来前。 合掌顶礼佛之双足。 而白佛言。 我常先忆久远劫前。 性多贪欲。 有佛出世。 名曰空王。 说多淫人。 成猛火聚。 教我遍观百骸四肢诸冷暖气。 神光内凝。 化多淫心成智慧火。 从是诸佛。 皆呼召我名为火头。 我以火光三昧力故。 成阿罗汉。 心发大愿。 诸佛成道。 我为力士。 亲伏魔怨。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身心暖触无碍流通。 诸漏既销。 生大宝焰。 登无上觉。 斯为第一。 ⊙七大之首。 应先地大。 今先火大。 亦为对治生死根本故也。 乌刍瑟摩。 此云火头。 境通别者。 十法界内火外火。 通名火大。 今观凡夫身内淫火。 此境别也。 观盈缩者。 观此淫火苦恼不净。 是藏教意。 观此淫火缘生即空。 是通教意。 观此淫火因缘假名。 能成十界诸因果法。 是别教意。 观此淫火即如来藏。 性火真空。 性空真火。 随心应量。 循业发现。 是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火光三昧成阿罗汉。 是通教体法观门。 心发大愿。 则接入圆教矣。 壬二、持地观地大持地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念往昔普光如来出现于世。 我为比丘。 常于一切要路津口。 田地险隘。 有不如法。 妨损车马。 我皆平填。 或作桥梁。 或负沙土。 如是勤苦。 经无量佛出现于世。 或有众生。 于阛阓处。 要人擎物。 我先为擎。 至其所诣。 放物即行。 不取其直。 毗舍浮佛现在世时。 世多饥荒。 我为负人。 无问远近。 唯取一钱。 或有车牛被于泥溺。 我有神力为其推轮。 拔其苦恼。 时国大王。 延佛设斋。 我于尔时。 平地待佛。 毗舍如来。 摩顶谓我当平心地。 则世界地一切皆平。 我即心开。 见身微尘。 与造世界所有微尘。 等无差别。 微尘自性。 不相触摩。 乃至刀兵。 亦无所触。 我于法性悟无生忍。 成阿罗汉。 回心今入菩萨位中。 闻诸如来宣妙莲华佛知见地。 我先证明而为上首。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身界二尘。 等无差别。 本如来藏。 虚妄发尘。 尘销智圆。 成无上道。 斯为第一。 ⊙毗舍浮。 此云遍一切自在。 乃庄严劫最后佛也。 境通别者。 内色外色。 通名地大。 今初以平地为行。 别在外色。 后悟当平心地。 则内外不二也。 观盈缩者。 观地无常无我等。 是藏教意。 观地即空。 是通教意。 观地十界假名无量。 是别教意。 观地即如来藏。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等。 是圆教意。 证本迹者。 初是藏教事度。 后乃圆悟藏性。 而云成阿罗汉。 回心今入菩萨位者。 只是粗垢先落。 心不取证意耳。 壬三、月光观水大月光童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为水天。 教诸菩萨修习水观入三摩地。 观于身中水性无夺。 初从涕唾。 如是穷尽津液精血大小便利。 身中旋复。 水性一同。 见水身中。 与世界外浮幢王刹诸香水海。 等无差别。 我于是时。 初成此观。 但见其水。 未得无身。 当为比丘。 室中安禅。 我有弟子。 窥窗观室。 唯见清水遍在室中。 了无所见。 童稚无知。 取一瓦砾投于水内。 激水作声。 顾盼而去。 我出定后。 顿觉心痛。 如舍利弗遭违害鬼。 我自思惟。 今我已得阿罗汉道。 久离病缘。 云何今日忽生心痛。 将无退失。 尔时童子捷来我前。 说如上事。 我则告言。 汝更见水。 可即开门入此水中。 除去瓦砾。 童子奉教。 后入定时。 还复见水。 瓦砾宛然。 开门除去。 我后出定。 身质如初。 逢无量佛。 如是至于山海自在通王如来。 方得亡身。 与十方界诸香水海性合真空。 无二无别。 今于如来得童真名。 预菩萨会。 佛问圆通。 我以水性一味流通。 得无生忍。 圆满菩提。 斯为第一。 ⊙境通别者。 内水外水。 各可别观。 今观身中水性及香水海。 其境通也。 观盈缩。 如地大中说。 证本迹者。 初成此观。 即圆初信至七信位。 或是别七住位。 所谓但破见思。 未破无明。 虽得六销。 犹未亡一。 故云但见其水。 未得无身。 此即以彼清水三昧而为其身。 不同凡夫有我身见也。 阿罗汉道。 约圆七信。 或别七住。 对藏通而言之。 罗汉但有四大不调外感之病。 无有忽然意外之病。 故云久离病缘方得亡身等者。 证圆初住。 了知性水真空。 性空真水。 水与瓦砾。 皆如来藏。 俱发俱现。 唯海唯山。 故云一味流通也。 壬四、琉璃光观风大琉璃光法王子。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经恒沙劫。 有佛出世。 名无量声。 开示菩萨本觉妙明。 观此世界及众生身。 皆是妄缘风力所转。 我于尔时。 观界安立。 观世动时。 观身动止。 观心动念。 诸动无二。 等无差别。 我时觉了此群动性。 来无所从。 去无所至。 十方微尘颠倒众生。 同一虚妄。 如是乃至三千大千一世界内所有众生。 如一器中贮百蚊蚋。 啾啾乱鸣。 于分寸中。 鼓发狂闹。 逄佛未几。 得无生忍。 尔时心开。 乃见东方不动佛国。 为法王子。 事十方佛。 身心发光。 洞彻无碍。 佛问圆通。 我以观察风力无依。 悟菩提心。 入三摩地。 合十方佛传一妙心。 斯为第一。 ⊙境通别者。 内风外风。 各可别观。 今通以诸动为所观也。 观盈缩。 亦如地大中说。 证则本迹俱圆。 言来无所从去无所至者。 所谓风大即如来藏。 性真常中。 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也。 东方为群动之首。 而有不动佛国。 正表动即非动。 此动而常寂之理。 乃诸佛所传心法也。 壬五、虚空藏观空大虚空藏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与如来。 定光佛所。 得无边身。 尔时手执四大宝珠。 照明十方微尘佛刹。 化成虚空。 又于自心现大圆镜。 内放十种微妙宝光。 流灌十方尽虚空际。 诸幢王刹。 来入镜内。 涉入我身。 身同虚空。 不相妨碍。 身能善入微尘国土。 广行佛事。 得大随顺。 此大神力。 由我谛观四大无依。 妄想生灭。 虚空无二。 佛国本同。 于同发明。 得无生忍。 佛问圆通。 我以观察虚空无边入三摩地。 妙力圆明。 斯为第一。 ⊙此亦先叙果上胜德。 次此大神力下。 方说修证本因也。 四大宝珠。 即是观四大之妙智。 照明佛刹化成虚空。 即是了知性色真空。 性火真空等也。 现大圆镜。 即是观空大之妙智。 放十宝光流灌空际。 即是了知性空真色。 性空真火等。 具足十界随缘之用也。 诸幢王刹来入镜内乃至不相妨碍。 一含一切。 一切入一也。 身能善入乃至得大随顺。 一切含一。 一入一切也。 得无边身。 是证法身体大。 四珠圆镜。 是表般若相大。 身土互入。 是明解脱用大。 境通别者。 内空外空。 皆可别观。 今通观也。 观盈缩者。 灭色空。 是藏教意。 即色空。 是通教意。 出二边空。 是别教意。 性觉真空。 性空真觉。 是圆教意。 证则本迹俱圆。 壬六、弥勒观识大弥勒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经微尘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灯明。 我从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 好游族姓。 尔时世尊。 教我修习唯心识定入三摩地。 历劫已来。 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 歇灭无有。 至然灯佛出现于世。 我乃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乃至尽空如来国土净秽有无。 皆是我心变化所现。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识故。 识性流出无量如来。 今得授记。 次补佛处。 佛问圆通。 我以谛观十方唯识。 识心圆明。 入圆成实。 远离依他及遍计执。 得无生忍。 斯为第一。 ⊙弥勒。 此云慈氏。 名阿逸多。 此云无能胜。 即当来龙华教主也。 境通别者。 六种转识。 各可别观。 如前六识圆通所明。 第八藏识。 初心决不能观。 以其行相难了知故。 今云修习唯心识定。 通以六识为所观境。 兼复进观八识。 盖由不达现前所缘六尘。 唯是六识自家相分。 妄于心外取境。 所以心重世名。 好游族姓。 今令谛观眼所缘缘。 决定不离眼识。 乃至意所缘缘。 决定不离意识。 次观根身器界诸本质境。 亦决不离根本藏识。 则识心之外。 更无少许实法可得。 何所可重。 何所可好。 故得求世名心歇灭无有也。 观盈缩者。 观六种识皆是因缘所生。 无常无我。 即藏教意。 缘生即空。 是通教意。 依根本识。 出生十界染净因果。 即别教意。 六识皆如来藏。 如来藏中。 性识明知。 觉明真识。 妙觉湛然。 遍周法界。 含吐十虚。 宁有方所。 循业发现。 故有十界染净诸识不同。 一一识性。 还复互遍互具。 不可思议。 是圆教意也。 证本迹者。 初修此定。 迹在别教。 得成无上妙圆识心三昧。 即是初欢喜地通达之位。 此则证道同圆。 是故了知一切唯识。 乃至四土三身。 皆是识性变化流出。 所谓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互摄互含。 不可思议。 有云只须消归自己。 不必以他佛他土为言者。 未达自他不二之体故也。 圆成实者。 了知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如了绳即麻。 依他执者。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 妄为色空及与闻见。 如麻上见绳。 遍计执者。 以攀缘心而为自性。 妄计实我实法。 如绳上计蛇。 今既识心圆明。 入圆成实。 则依他遍计二执。 不期远离而自远离矣。 壬七、势至观根大大势至法王子。 与其同伦五十二菩萨。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我忆往昔恒河沙劫。 有佛出世。 名无量光。 十二如来相继一劫。 其最后佛。 名超日月光。 彼佛教我念佛三昧。 譬如有人。 一专为忆。 一人专忘。 如是二人。 若逢不逢。 或见非见。 二人相忆。 二忆念深。 如是乃至从生至生。 同于形影。 不相乖异。 十方如来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 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必定见佛。 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 身有香气。 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 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佛问圆通。 我无选择。 都摄六根。 净念相继。 得三摩地。 斯为第一。 ⊙七大次第。 先根后识。 今识大后。 方明根大者。 以此念佛三昧。 亦逗此方机宜。 末世众生。 须依念佛得度。 又四种三昧。 同名念佛。 念佛三昧。 名为三昧中王。 能摄一切三昧故也。 十六观经云。 但见此菩萨一毛孔光。 即见十方无量诸佛净妙光明。 是故号此菩萨名无边光。 以智慧光。 普照一切。 令离三涂。 得无上力。 是故号此菩萨名大势至。 释此圆通。 亦为三意。 一明境通别者。 别则随举一根。 皆得为所观境。 如那律等五人。 及下文观音大士是也。 今云都摄六根。 其境则通。 依此六根而修念佛三昧。 复有三种不同。 一者惟念自佛。 二者惟念他佛。 三者自他俱念。 若惟念自佛。 则与二十四种圆通是同。 惟须一重能所。 所谓以六根为所观。 以妙观察智相应心品为能观。 如央掘经云。 所谓彼眼根。 于诸如来常。 具足无减修。 了了分明见。 乃至彼意根。 于诸如来常。 具足无减修。 了了分明知等。 此则该摄一切诸教。 一切禅宗直指法门。 罄无不尽也。 若惟念他佛。 则与二十四种圆通有别。 须知两重能所。 所谓妙观察智为能观。 六根为所观。 六根为能念。 诸佛果德为所念。 由第六识。 夹持六根。 专注佛境。 俾眼所见。 无非佛色。 耳所闻。 无非佛声。 鼻所嗅。 无非佛香。 舌所宣。 无非佛号。 身所对。 无非佛境。 意所缘。 无非佛法。 此则该摄弥陀药师上生等经。 及莲社事想法门。 罄无不尽也。 若自他俱念。 则与二十四圣圆通同而复别。 先须开圆顿解。 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自他本自不二。 乃托他佛以显本性。 故应佛显。 知本性明。 托外义成。 唯心观立此则开圆解处。 与诸圣同。 托他佛处。 与诸圣异。 十六观经所谓胜异方便。 今文所谓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由其方便最为胜异。 故更不假余方便也。 二明观盈缩者。 通途教观。 具如前文五根中说。 今明念佛三昧。 亦有四教不同。 一一教中。 亦复各有念自念他自他俱念三种差别。 藏教三者。 观此六根无我我所。 证入灭谛涅槃。 名念自佛。 以此六根缘佛三十二相。 八十种好。 灭罪生福。 成出世因。 名念他佛。 缘想佛境。 摄我六根。 为欲净诸戒品。 生定发慧。 现证果故。 名自他俱念也。 通教三者。 观此六根当体即空。 非灭故空。 名念自佛。 六根如幻。 佛身亦然。 以如幻根。 缘如幻佛。 灭如幻罪。 生如幻福。 乃至得证如幻涅槃。 名念他佛。 所念能念无二幻故。 托如幻境。 成如幻观。 名自他俱念也。 别教三者。 观此六根。 依无明有。 断无明故。 九界六根得灭。 佛界六根得成。 名念自佛。 正因佛性。 虽复理同。 我无缘了。 诸佛已具。 缘念诸佛果中胜德。 不生疲厌。 名念他佛。 我与诸佛。 三因平等。 诸佛圆证。 我今在迷。 先念化身佛。 助我缘因。 次念报身佛。 助我了因。 后念法身佛。 显我正因。 名自他俱念也。 圆教三者。 六根皆如来藏。 如来藏中。 性见觉明。 觉精明见。 如一见根。 见周法界。 闻嗅觉知。 亦复如是。 妙德莹然。 周遍法界。 是念自佛。 观一佛身。 即是一切诸佛之身。 观一相好。 即是一切相好之海。 称一佛名。 即是一切诸佛之名。 观一法门。 即是一切微妙法门。 观于佛土一尘一法。 即是一切诸尘诸法。 见一色身。 即是圆见法报化身。 瞻一影像。 即是如来三身实相。 名念他佛。 诸佛乃众生心内之佛。 众生乃诸佛心内众生。 观身实相。 观佛亦然。 全繇性具三德。 成彼诸佛果上三身。 观彼诸佛果上三身。 即发自心本有三智。 名自他俱念也。 三明证本迹者。 自行则本迹俱圆。 化他则四教俱用。 还须先约三种念佛以释今文。 次明四种净土以彰能摄。 约念他佛释今文者。 一专为忆。 即指十方如来。 一人专忘。 即指迷倒众生。 佛常逢见众生。 众生常不逢见诸佛。 故云若逢不逢。 或见非见。 次喻佛忆众生。 更与寻常忆念不同。 直如慈母忆子。 子今忆母。 亦须如母忆子。 方得历生不相违远。 忆者。 恒审思量。 念者。 注心一境。 忆念若深。 则有现前即见佛者。 如远公三见圣相之类是也。 亦有当来乃见佛者。 如临终佛迎。 乃至华开见佛之类是也。 不惟得见果佛。 亦去果佛不远。 如经所明不退菩提。 多有一生补处是也。 不假方便。 谓即以念佛为第一胜异方便。 非余一切方便所可及也。 香喻诸佛果德。 染香人身有香气等。 喻揽果成因。 因能克果也。 约念自佛释今文者。 一专为忆。 以喻本觉之性。 随诸众生流转五道。 不相暂离。 一人专忘。 以喻始觉在无明时。 念念背觉合尘。 始本不离。 故若逢。 始本不合。 故不逢。 本即在始。 故或见。 始恒迷本。 故非见也。 十方如来。 即指众生本觉之性。 元自竖穷横遍。 能生始觉。 喻之如母。 始觉在无明时。 全体从本觉起。 而违背本觉。 喻以如子逃逝也。 现前见佛。 是圆初住。 亲见本觉法身。 当来见佛。 是圆五品六根。 相似见于本觉。 去佛不远。 谓去自心妙觉极果不远。 不假方便。 谓不假诸余方便。 非谓念自心佛。 不是胜妙方便也。 香喻本觉理性。 染香人身有香气。 喻无明熏变成始觉也。 约自他俱念。 例此可知。 次明四种净土以彰能摄者。 所谓凡圣同居净土。 方便有余净土。 实报无障碍净土。 常寂光净土也。 今以藏通二教念他佛念自他佛二种三昧。 摄归同居方便二种净土。 谓藏七贤。 通干慧性地。 皆归同居净。 藏四果。 通见地已上。 皆归方便净也。 以别教二种念佛三昧。 摄归同居方便实报三种净土。 十信位。 归同居净。 十住十行十回向位。 归方便净。 十地证道同圆。 由念他佛之力。 归实报净也。 以圆教二种念佛三昧。 摄归四种净土。 五品位。 归同居净。 十信位。 归方便净。 初住去。 归实报净。 亦复分证寂光。 妙觉位。 归于究竟寂光净也。 若夫单念自佛。 则通教已办地上。 能归方便净土。 干慧性地。 不能归同居净土。 藏教一总不能。 圆教能归实报寂光二种净土。 别教不能。 又圆教但念自佛者。 但能竖入上三净土。 不能横超西方净土。 又单念自佛。 则是诸圣所同。 不显此门独妙。 又单被四教利根。 不能普被四教三根。 故非势至化他之本旨也。 问曰。 但念他佛。 得非心外取境耶。 答曰。 圆人炽然但念他佛。 了知他佛不离自心。 权乘纵未了达自心。 究竟心外决无别佛。 故此念佛三昧。 若迷若悟。 皆可共遵。 迷者遵之。 则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悟者遵之。 则自他不二。 始觉合本矣。 名为三昧中王。 不亦宜乎。 发布时间:2024-05-21 09:12:3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48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