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蕅益大师:大佛顶楞严经文句玄义 内容: 蕅益大师:大佛顶楞严经文句玄义大佛顶楞严经文句玄义明代蕅益沙门智旭性相二宗。 犹波之与水。 从来不可分隔。 而其流弊也。 甚至分河饮水。 此岂文殊弥勒之过。 亦岂马鸣护法之旨哉。 谓真如受熏。 譬如劫火洞然。 虚空安得独冷。 谓真如不受熏。 譬如劫火洞然时。 虚空何尝烂坏。 故知得其语脉者。 合则双美。 失其宗趣者。 离则两伤。 观大佛顶经第四卷云。 譬如虚空。 体非群相。 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只此一言。 两疑冰释。 善夫智者大师有言。 偏执法性生一切法。 何异自生。 偏执梨耶生一切法。 何异他生。 例而推之。 纵谓法性梨耶和合生一切法。 何异共生。 纵谓非法性非梨耶生一切法。 又何异无因缘生。 繇此观之。 四句无非是谤。 倘能妙达无生。 不起性计。 则四句虽不可说。 有四悉檀因缘故。 亦可得说。 谓真如不思议熏生一切法。 谓梨耶是可熏性生一切法。 皆无不可。 吾乃知智者大师。 真悟权实秘要。 故能于大佛顶经未来之时。 悬合其旨趣若此。 此经来时。 智者不可复作。 习台宗者。 昧于唯识。 习法相者。 迷于圆理。 所以众解纷纷。 咸失纲要。 究义理之攸归。 大似蚊咬铁橛。 判文字之下落。 亦如凿孔栽须。 旭于未剃发日。 卽会研究此典。 每翻旧注。 迷闷实多。 后因双径坐禅。 始解文字之缚。 复因数番讲演。 深理葛藤之根。 并探二宗。 融以心镜。 直至温陵弘法。 方得取笔疾书。 脱稿未几。 剞劂旋毕。 板留甘露戒坛。 不能携至江外。 兹者幻游普德。 略露赃私。 诸友固追不已。 顿公发意重刊。 爰述片言。 以为弄引。 剖千古未破之籓篱。 犯从来严设之禁忌。 位卑言高。 安免于罪。 然在出世君子。 谅不以人废言也。 甲申春日古吴藕益智旭书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上(幷序)明菩萨沙弥古吴智旭撰述菩萨比丘温陵道昉参订大佛顶者。 卽心自性之理体也。 随缘不变。 融四科而惟是本真。 不变随缘。 妙七大而各周法界。 喻冰水之始终。 惟是湿性。 譬太虚之群相。 不拒发挥。 十界一心。 事造与理具。 徧摄徧含。 一境三谛。 横辨与竖历。 非并非别。 依此成自行因果。 故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卽此为化他因果。 故名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因果妙修。 全归性具。 化他力用。 宁隔体宗。 二本明而金沙立辨。 二义决而华屋有门。 圆通旣陈。 信方便之无非圣性。 圆根旣选。 知耳门之独利此方。 明诲殷勤。 戒乘俱急。 道场安立。 显密互资。 无渐次而立渐次。 能历之正助圆彰。 卽位次而非位次。 所历之转依如幻。 精研七趣。 只因迷此大佛顶理而妄受轮回。 谁达空华无别体。 详辨五魔。 本求悟此大佛顶理而中途成惑。 那知妄想作根原。 是诚一代时教之精髓。 成佛作祖之秘要。 无上圆顿之旨归。 三根普被之方便。 超权小之殊胜法门。 摧魔外之实相正印也。 所以一念示人。 灭业障如翻大地。 依教行道。 成菩提如观掌果。 智者大师。 闻名遥礼。 不惮其劳。 般剌尊者。 剖膊远传。 不辞其苦。 智旭生逢像季。 获遘雄诠。 自非大士神功。 曷繇染指。 特以文圆义妙。 旨远趣深。 注疏虽多。 宗极未立。 悲了义之尚隐。 痛迷津之孰告。 不辞固陋。 聊殚隙明。 徧采众长。 折衷一理。 研精竭思。 再述玄文。 不敢与前人苦较是非。 但自向斯经深求脉络。 愿我同仁。 虚心著眼。 必有知其同异浅深。 违顺得失者矣。 时崇祯己卯春三月二十有七日下笔故序。 将释此经。 五重玄义。 一释名。 二显体。 三明宗。 四辨用。 五教相。 释此五重。 有通有别。 通释七番。 具如法华玄义。 兹不复出。 今别释中。 释名为二。 先就经中所结五名彰存略。 次就今题通别诸字正解释。 初彰存略者。 按经中佛答文殊问名。 共有五句。 一曰。 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今仅存三字略去十八字。 以大佛顶三字。 全示此经正体。 是故须存。 此体卽是显密圆诠之所依。 亦卽显密圆诠之所显。 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 密诠不离此体也。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显诠不离此体也。 故但存三字。 而显密二教之体。 摄尽无遗矣。 二曰。 亦名救护亲因。 度脱阿难。 及此会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 入徧知海。 此名全略。 以其单从用立。 近而复狭。 阿难性尼二人。 可以摄入诸菩萨中。 菩提徧知二法。 可以摄入首楞严中。 盖首楞严三昧。 为能得能入。 菩提心徧知海。 为所得所入。 能所原自不二故也。 三曰。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此名全存。 以是一经宗要故。 四曰。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 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此亦从体与宗立名。 单约密诠。 是故俱略。 实则还是大佛顶如来密因义耳。 显密本无二体。 亦无二宗。 故得以显摄密。 五曰。 亦名灌顶章句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此十二字从用立名。 略四存八。 亦是以显摄密。 次正解释为二。 初通别合释。 次分句各释。 初合释者。 一切诸经。 皆有通别二名。 教行理三。 皆论通别。 今大佛顶等一十九字。 名异众典。 故教别。 同名为经。 故教通。 依教起行。 为行不同。 从一乃至无量。 故行别会同常乐。 故行通。 理虽无名。 因门名理。 理随于门。 四教一十六门入理。 故理别。 门随于理。 一门所入之理。 卽一切门理。 一切门所入之理。 卽一门理。 故理通。 此约一化以论通别。 次约一经。 前后诸文能诠相异。 故教别。 所诠理一。 故教通。 二十五圣方便多门。 故行别。 同证圆通。 故行通。 二十五门各具全理。 故理别。 一门全理融摄诸门。 故理通。 更约一题。 大佛顶卽理。 了义卽教。 首楞严卽行。 此皆偏举。 具论必备。 以对经字。 任运有通别意。 又约一字。 所言大者。 梵语摩诃。 具含三义。 谓大多胜。 大卽是理。 多卽是行。 胜卽是教。 又理大故。 教行亦大。 行多故。 教理亦多。 教胜故。 理行亦胜。 一字中无量义。 一一义中义复无量。 况一句。 况一题。 况一经。 况一切经耶。 通别合释竟。 次分文各释为二。 初释别名一十九字。 次释通名经字。 释别名为二。 初拣定。 二正释。 拣定者。 一切诸经。 别名无量。 取要言之。 不出七种。 一单法。 二单人。 三单喻。 四人法。 五法喻。 六人喻。 七人法喻。 今经正以人法为名。 略兼于喻。 法则有性有修。 人则有因有果。 大佛顶。 性法也。 密因修证了义万行首楞严。 修法也。 如来。 果人也。 诸菩萨。 因人也。 略兼喻者。 佛顶现化。 表示众生本具性德。 是故显诠名大佛顶经。 密诠名大佛顶咒。 从所表以立称。 亦得名为喻也。 正释为二。 初分句广释。 二合辨大途。 初中三。 初释大佛顶。 次释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后释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初释大佛顶复为三。 初约心法略释。 次约佛法广释。 三约众生法例释。 夫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无差别性。 卽是大佛顶性。 此之理性。 在迷不减。 在悟不增。 一性一切性。 一切性一性。 随释一法。 徧能通一切法。 胡须作此三释耶。 特以性德在缠。 人莫能晓。 如暗室中宝。 谁能知者。 故必约佛界三德以明其致。 而昧者又独让能于佛。 故必更约九界三性以验其同。 十界并陈理事悉等。 而犹不知两重三千。 同居一念。 便疑众生法广。 佛法太高。 故必近约一念三因以识其要。 若知心佛众生。 的无差别。 则言言显谛。 句句知宗。 为不了者。 作此三番解释。 又恐滞句乘言者众。 说食数宝者多。 故今先从近要指南。 庶可随文入观。 初约心法略释者。 此大佛顶三字。 直指众生现前心性。 全彰一经所谈理体也。 以吾人现前一念实无分剂。 亦无方隅。 无有初后。 幷无时劫。 竖穷横徧。 当体绝待。 不可思议故名为大经云。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又云。 彼不变者。 元无生灭。 又云。 不汝还者。 非汝而谁。 乃至又云。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等。 皆直指此现前一念。 当体常徧。 无欠无余。 譬如一刹那中所见明月。 (卽ji)是古今之月。 不可谓是月之少分。 又如一点水中所现之月。 (卽ji)是天上月之全体。 不可谓是少分月也。 以吾人现前一念。 了了常知。 不可昬眛。 故名为佛。 佛者。 觉也。 经云。 如是见性。 是心非眼。 当知闻觉知性亦复如是。 又云。 头自动摇。 见无所动。 手自开合。 见无舒卷。 又云。 觉所觉眚。 觉非眚中。 又云。 闻实云无谁知无者。 乃至其形虽寐。 闻性不昬。 纵汝形销。 命光迁谢。 此性云何为汝销灭等。 皆是显出现前一念之觉性也。 以吾人现前一念。 不可踪迹。 不可名状。 离过绝非。 用无穷尽。 贵极无为。 不堕诸数。 故名为顶。 譬如佛顶。 虽是妙相。 而不可见。 经云。 惟心与目。 今何所在。 又云。 以何为心。 当我拳耀。 是故七处无所。 相想非体。 不可指是。 不可指非。 旣非明暗色空。 亦非觉闻知见等。 皆是显此现前一念。 本自离一切相故也。 从来释此三字。 或单约法。 谓此法是大觉最胜之顶法。 或单约喻。 谓喻之以佛顶。 使不滞于见相。 或单约事。 谓繇如来顶中化佛说咒。 故得大佛顶名。 或单约理。 谓大卽法身。 佛卽般若。 顶卽解脱。 譬如担板。 各见一边。 若知全喻显法。 全事表理。 则群说纷纷。 合之双美。 盖如来顶中所现化佛。 亦名无为心佛。 正表众生本具性德。 而此性德。 本极尊贵。 如转轮圣王。 尊为蚁子。 虽昬妄颠倒。 寻膻阶下。 而牀上王体。 依然如故。 又此性德。 旣非有相。 亦非无相。 喻如佛顶。 虽不可见。 而非无顶。 非无顶。 卽如实不空义。 故能从顶发辉。 现光现化。 不可见。 (卽ji)如实空义。 故能超诸戏论。 离(卽ji)离非。 空与不空。 义似有二。 体实无二。 (卽ji)空不空。 圆融无二义。 故能非遮非照。 遮照同时。 然则不离一喻。 三法宛然。 法身大。 故无所不统。 般若大。 故无所不照。 解脱大。 故无所不融。 觉于真谛。 故一空一切空。 觉于俗谛。 故一假一切假。 觉于中谛。 故一中一切中。 一空一切空。 空无空相。 故无有一法出过于空。 一假一切假。 假无假相。 故无有一法出过于假。 一中一切中。 中无中相。 故无有一法出过于中。 三字共显三德而非纵。 一字各具三义而非横。 不纵不横。 名秘密藏。 七趣迷此而沉沦。 迷亦不失。 二乘昧此而枯寂。 昧亦不减。 如来证此为极果。 果亦非果。 菩萨悟此为真因。 因亦非因。 善读经者。 能向此三字中识取自心。 则无上宝王。 不求自致。 善观心者。 能向一介尔心中识此妙理。 则无边法藏。 触处洞明。 故先约心法略释也。 次约佛法广释者。 心法圆具。 何所不周。 迷强不知。 更观果德。 验果知因。 令自荐取。 所云广者。 不过广其所略。 非谓心外更有佛法也。 复为四意。 一约事释。 二约理释。 三约法释。 四约喻释。 虽似徧用古释。 有二不同。 一者若但徧用古释。 不能相融。 今四释各列。 而义实融通。 二者就今四释各论。 则名与古同。 而义味迥别。 读者当自详之。 一约事释者。 经初卷云。 世尊顶放百宝无畏光明。 光中出生千叶宝莲。 有佛化身结加趺坐。 宣说神咒。 第七卷云。 斯是如来无见顶相。 无为心佛。 从顶发辉。 坐宝莲华。 所说心咒。 又云。 世尊从肉髻中涌百宝光。 乃至化佛顶放十道百宝光明。 一一光明。 皆徧示现十恒河沙金刚密迹。 擎山持杵。 徧虚空界。 然后宣说神咒。 又云。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而结名中。 直云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故可约事直释。 谓此咒旣是大佛顶咒。 此经卽名大佛顶经也。 夫事相法门。 必有所表。 且此神咒。 释迦何不自宣。 乃现顶光化佛。 又此化佛。 何故名为无为心佛。 良以释迦如来。 旣已示现出家修道。 方证菩提。 众生习见。 谓是从父母以生身。 从修证而尅果。 条然与我辈有殊。 曾不知其心性平等。 故今顶现化佛。 表其非属修成。 只是卽心自性。 方是法身无为天然妙觉。 尊胜第一。 应化之本。 法身故称大。 妙觉故称佛。 尊胜故称顶。 此大佛顶。 的是十界同具之心源耳。 近有解者。 因见经文顶光化佛。 遂欲以大佛顶如来五字为句。 殊觉割裂文旨。 不知只此三字。 已足摄于化佛之事矣。 间曰。 旣云表法。 宁不滥下约理。 答曰。 彼则直约三德道理。 此但托事表法。 仍属事释。 又问。 旣有所表。 宁不滥下约喻。 答曰。 彼则扩其不滞见相之喻。 无关于事。 今则卽事有所诠表与经中放光动地诸事同例。 不与冰水叠巾等喻同例也。 二约理释者。 旧云。 大卽法身。 佛卽般若。 顶卽解脱。 三字分属。 义或可然。 文则割裂。 且圆妙三德。 理绝纵横。 作此一途。 宁殚实义。 今明大佛顶三字。 直诠果上三德。 而字字圆具三意。 亦复非横。 所谓大者。 赞三德也。 法身体大。 般若相大。 解脱用大。 所谓佛者。 詺三德也。 法身本觉。 般若始觉。 解脱究竟觉。 又般若自觉。 解脱觉他。 法身觉满。 所谓顶者。 表三德之究竟也。 法身更无可上。 般若不可相见。 解脱放光现化。 故合名之为大佛顶。 又一字中所具三义。 仍复各各圆具三义。 大字三义者。 谓大多胜。 一往为语。 大是法身。 统诸法故。 如经云。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等。 多是般若。 照诸境故。 如经云。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乃至于中一为无量等。 胜是解脱超一切故。 如经云。 若能转物。 卽同如来等。 然法身亦多亦胜。 般若亦胜亦大。 解脱亦大亦多。 法身多者。 徧一切处无非法身。 经云。 阴入处界。 皆如来藏妙真如性。 随举一阴一根一尘一识。 卽是如来藏之全体。 非是少分。 如千万人仰视圆月。 各见全体。 若各各行。 各见圆月随之而去。 法身非一非多。 而说为多。 亦复如是。 法身胜者。 旣云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宁不最胜。 此易可知。 般若胜者。 第一波罗密多故。 佛知见故。 般若大者。 如智如理无二体故。 如经云。 惟妙觉明圆照法界等。 解脱大者。 不可思议解脱。 当体绝待故。 如经云。 狂心顿歇。 歇卽菩提。 胜净明心。 本周法界等。 解脱多者。 法法无缚故。 如大涅槃百句解脱。 亦如净名三十二门。 此经二十五圆通等。 佛字三义者。 自觉。 觉他。 觉满。 一往为语。 自觉是般若。 觉他是解脱。 觉满是法身。 然自觉者。 卽是自证三德觉他者。 卽是令他亦证三德。 觉满者。 卽是自他不二。 又本觉卽是性中三德。 始觉卽是因中三德。 究竟觉卽是果中三德。 顶字三义者。 谓最尊义。 不可见义。 放光现化义。 一往为语。 最尊是法身。 不可见是般若。 放光现化是解脱。 然三德无不最尊。 三德并不可见。 而能现所现。 一一无非三德全体。 斯则文义俱妙。 秘藏泠然。 是故经云。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非心。 非空。 非地。 非水。 非风火。 非六根。 非六尘。 非六识界。 非十二因缘。 非四谛智得。 非六度彼岸。 非如来三号。 非涅槃四德。 以是俱非世出世故。 卽如来藏元明心妙。 卽心。 卽空。 乃至卽我卽净。 以是俱卽世出世故。 卽如来藏妙明心元。 离卽离非。 是卽非卽。 当知此卽是大佛顶法之极证也。 盖此如来藏心。 祗是众生本具理体。 惟佛以妙明不灭不生合之。 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所谓发得本有。 实无新得。 又复应知。 卽此本具如来藏心。 非谓除郤十界依正假名之外。 别有一总相法门。 以为能非能卽能双遮照。 而以十界诸法为所非所卽所双遮照也。 特以不变之性。 炽然随缘。 正随缘处。 全体不变。 故于十法界中。 若染若净。 若实若名。 若依若正。 随拈一法。 卽是全体如来藏心。 卽复俱非俱卽。 双遮双照。 称性圆融。 不可思议。 夫随拈一法。 而十界皆离卽离非是卽非卽者。 一往是大义也。 随拈一法。 而十界俱非者。 一往是佛义也。 随拈一法。 而十界俱卽者。 一往是顶义也。 复次离卽离非是卽非卽者。 体大义也。 本觉义也。 最尊义也。 十界俱非者。 相大义也。 始觉义也。 不可见义也。 十界俱卽者。 用大义也。 究竟觉义也。 现化义也。 乃至一义中更复圆具三义。 可准思之。 复次如来藏心。 本自离卽离非。 是卽非卽。 遮照同时。 不可思议。 特以随缘卽不变故。 一切俱非。 不变卽随缘故。 一切俱卽。 又不变随缘者。 卽是举此一体三义。 而徧随十界迷悟染净诸缘。 随缘不变者。 卽是举彼十界迷悟染净诸法。 无不当体卽是此之一体三义。 是故一切俱非。 名为如实空义。 一切俱卽。 名为如实不空义。 空与不空。 只是如来藏性。 法尔圆具二义。 而其体元非空与不空。 故能双照空与不空。 所以经中。 但称如来藏本妙圆心。 元明心妙。 妙明心元。 并无三如来藏之名。 卽阿难之所致问。 观音之所自述。 亦皆但称空如来藏。 更无有不空如来藏。 空不空如来藏之两名。 后世不直明如来藏心所具三义。 而条然安立三名。 遂使乘言滞句之流。 似谓三藏各有别体。 亦可叹也。 约理释竟。 三约法释者。 此是十方如来及大菩萨自住三昧。 是故最尊无上。 名之曰大佛顶。 亦名第一义谛。 亦名胜义中真胜义性。 亦名无上觉道。 亦名无戏论法。 亦名阿毗达磨。 亦名真实圆通。 亦名无等等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以要言之。 只是众生本具心性。 常不变而随缘。 正随缘而不变。 迷之则生死无边。 类演若之狂走。 悟之则涅槃本有。 喻神珠之元在。 惟此理为真实。 故是大觉最胜之顶法也。 经中初则从胸卍字涌出宝光。 徧灌十方诸如来顶。 次则十方如来顶光来灌佛顶。 乃至说圆通已。 世尊及十方佛。 五体同放宝光。 互灌佛及诸菩萨顶。 皆卽表示此最胜法。 所谓依最胜理说教。 依最胜教起行。 依最胜行还契此最胜理。 教行理三。 悉名大佛顶矣。 四约喻者。 旧云。 喻之以佛顶。 使不滞于见相。 意谓佛顶是相。 而不可见。 则不滞于相。 犹般若所谓若见诸相非相。 卽见如来。 此但卽空意耳。 若善用之。 则成衍教初门。 不善解之。 仍堕无相窠臼。 般若如大火聚。 四边俱不可触。 触则被烧。 云何单约无相义解耶。 今谓如来藏性。 不可以有相喻。 不可以无相喻。 不可以亦有亦无相喻。 不可以非有非无相喻。 譬如佛顶。 不可谓有相。 不可谓无相。 不可谓亦有亦无相。 不可谓非有非无相。 若谓有相。 何以华严九地善知识。 自云不可得见。 若谓无相。 何以此会大众。 皆得仰观顶光化佛。 若谓亦有亦无相。 终属相违。 若谓非有非无相。 徒增戏论。 如来藏性。 亦复如是。 经云。 指皆是物。 无是见者。 又云。 而如来藏本妙圆心。 非心非空。 乃至非我非净。 此卽喻如佛顶。 不可以相见也。 经云。 是万象中。 微细发明。 无非见者。 又云。 而如来藏元明心妙。 卽心卽空。 乃至卽我卽净。 此卽喻如佛顶。 不可以非相见也。 经云。 见与见缘。 并所想相。 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 又云。 而如来藏妙明心元。 离卽离非。 此卽喻如佛顶。 不可以亦有亦无相见也。 经云。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云何于中有是非是。 又云。 而如来藏妙明心元。 是卽非卽。 此卽喻如佛顶。 不可以非有非无相见也。 般若云。 若见诸相非相。 卽见如来。 古人云。 若见诸相非相。 卽不见如来。 又云。 若见诸相非相。 卽见眉毛在眼上。 又般若偈云。 若以色见我。 以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予翻偈云。 若离色见我。 离音声求我。 是人行邪道。 不能见如来。 乃至亦卽亦离。 不卽不离。 均成邪道。 若善用之。 则四句卽成四门。 门门皆可入道。 故以佛顶喻如来藏。 须知若喻若法。 无不圆离四谤。 圆具四门。 方无过咎耳。 约佛法广释竟。 三约众生法例释者。 夫大佛顶性。 含灵本有。 虽迷悟天渊。 而体用悉皆平等。 故须就众生现前三障。 点示三德。 令知演若纵未歇狂。 头原不失。 言三障者。 一烦恼障。 谓见思惑。 尘沙惑。 无明惑。 障三菩提。 二业障者。 谓善恶不动诸有漏业。 偏真无漏业。 出假神通非有漏非无漏业。 障三解脱。 三报障者。 谓同居分段报。 方便变易报。 实报变易报。 障三涅槃。 然三惑卽三菩提。 何以故。 离菩提性。 无别惑故。 如离目无瞪。 三业卽三解脱。 何以故。 离解脱性。 无别业故。 如离手无拳。 三土生死卽三涅槃。 何以故。 离涅槃性。 无生死故。 如离空无华。 故曰。 惑卽般若。 业卽解脱。 苦卽法身。 又曰。 生死卽涅槃。 烦恼卽菩提也。 问曰。 二句与三句。 若何相摄。 答曰。 菩提是究竟智德。 照于菩提。 照于解脱。 照于涅槃。 名为般若之果。 涅槃是究竟断德。 断于三惑。 断于三业。 断于三土生死。 名为解脱之果。 菩提是如如智。 涅槃是如如理。 理智不二。 卽名法身。 经云。 生灭名妄。 灭妄名真。 是称如来无上菩提及大涅槃二转依号。 此之谓也。 更以喻明。 经云。 加水成冰。 冰还成水。 夫冰与水。 湿性是同。 坚流似异。 正谓九法界随于染缘。 迷本藏性。 转菩提为烦恼。 转涅槃为生死。 喻以如水成冰。 不惟失其流润之相。 幷湿性亦几难辨矣。 然湿性未尝不在。 湿性旣在。 则流润之性。 亦未尝不在。 是故性中所具缘了。 夺之但名正因。 虽云正因。 实具缘了。 惟如来随于净缘。 悟本藏性。 转烦恼为菩提。 转生死为涅槃。 喻以冰还成水。 不惟湿性昭然。 亦且周流润泽。 然虽周流润泽。 实于湿性无增。 湿性无增。 则流润之性亦无增也。 是故修中所有缘了。 实惟性具。 虽云性具。 不废修功。 当知九法界之七大如冰。 佛法界之七大如水。 而同一湿性也。 是故九法界之七大。 与佛界七大。 同皆清净本然。 周徧法界。 故今题称之为大。 前五大是心之相分。 根大是心之见分。 识大卽是心之异名。 是故九法界之七大。 与佛界七大。 同属一心。 心卽觉义。 故今题称之为佛。 九法界之七大。 与佛界七大。 皆非因缘自然。 非分别计度之所能知。 故今题称之为顶。 不可谓水具大佛顶义。 而冰不具大佛顶义也。 又经云。 如澄浊水。 乃至去泥纯水。 名为永断裉本无明。 当知九法界生死五阴。 喻诸浊水。 佛界法性五阴。 喻纯清水。 清浊虽异。 体用并同。 体则同一湿性。 用则同其流润。 若知浊水中有清水性。 必不弃浊水而别求清水。 若见浊水能流能润。 卽知不异清水之能流润。 故但有澄浊法。 别无求清法。 若约浊水外无清水义。 则云烦恼卽菩提。 生死卽涅槃。 若约澄浊水方得清义。 则云转烦恼依菩提。 转生死依涅槃。 不有卽义。 那成转义。 不知众生在迷大佛顶法。 那得诸佛所证大佛顶法。 所以经中。 始就见精曲显。 次历阴入处界普会。 后约七大畅谈。 乃至具明如来藏心。 俱非俱卽。 俱遮俱照。 无非直显一切众生现前依正色心等法。 无不法尔如斯。 岂谓离彼浊水体用。 别求清水体用哉。 设不肯信一切众生本具大佛顶法。 或虽仰信本有。 而不达现前烦恼业苦。 卽是大佛顶之全体大用。 则何以狂心顿歇。 歇卽菩提。 譬如本无头者。 更不怖头之无。 又若无怖头狂走之人。 亦更无悟头狂歇之人矣。 且夫十因六报。 一一唯心。 离心无体。 惑大故业亦大。 业大故苦亦大。 何非大义。 自心起惑。 自心造业。 自心受报。 始终因果俱不离心。 何非觉义。 惑无内外体相。 业无积习形相。 报无来去处相。 何非顶义。 且十因必受十果。 宁非密因之致。 六报交于六根。 宁非互用之理。 一人亦满。 多人亦满。 宁非横徧之征。 此方劫尽。 转寄他方。 宁非竖穷之性。 地狱旣尔。 余趣可知。 故知十二类生。 二十五有。 总彼七趣升沉。 若灵若蠢。 若善若恶。 若乐若苦。 一一皆是大佛顶不变之性。 举全体以随缘。 而卽彼正随缘时。 一一皆卽大佛顶性始终不变之全体。 经云。 于妙圆明无作本心。 皆如空华。 元无所著。 空喻不变藏心。 华喻随缘七趣。 全空是华。 全华是空。 岂可谓华来空去。 华灭空生也哉。 六凡旣尔声闻。 缘觉。 权教菩萨。 亦复可知。 彼虽不达大佛顶性。 妄取偏真幻有但中以为极致。 而大佛顶性。 岂彼三乘所能改变所能割裂。 且设非大佛顶性不变随缘全体之力。 何处更有偏真幻有但中可取。 譬如摩尼宝珠。 愚者不识。 用贸一衣一食。 而宝体何尝减损。 又如日轮当空。 光入一隙。 非繇全日。 那有隙光。 昧者观隙光而疑日轮之小。 智者因隙光可窥日轮之全。 九界众生所具大佛顶之全理。 亦复如是。 此众生法。 亦卽心法。 非于心外别有众生。 亦卽佛法。 非于佛法外有众生。 非于众生法外有佛法。 是故能于一众生法中。 具见一切众生法。 一切佛法。 一切心法。 无非大佛顶法者。 便能于一佛法中。 具见一切佛法。 一切心法。 一切众生法。 无非大佛顶法。 亦能于一心法中。 具见一切心法。 一切佛法。 一切众生法。 无非大佛顶法。 此之谓善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可与共读此经。 不招数宝之讥。 不堕无闻之祸矣。 释大佛顶竟。 次释如来密因修证了义复为二。 初分释。 次合释。 分释为四。 初释如来。 次释密因。 三释修证。 四释了义。 初释如来者。 金刚经云。 无所从来。 亦无所去。 故名如来。 此经云。 生灭去来。 本如来藏。 性真常中。 求于去来迷悟生死了无所得。 皆约法身释也。 转*轮经云。 第一义谛名如。 正觉名来。 此经云。 明极卽如来。 皆约报身释也。 成实论云。 乘如实道。 来成正觉。 此经云。 自觉已圆。 能觉他者。 如来应世。 皆约应身释也。 复次真谛为如实道。 一切智为正觉。 断见思为自觉。 令他断见思为觉他。 是藏通如来也。 中谛为如实道。 一切种智为正觉。 断无明为自觉。 令他断无明为觉他。 别圆如来也。 复次出二谛外是第一义谛。 不分别二边是名正觉。 断十二品无明为明极。 别教如来也。 卽二谛是第一义谛。 一心三智是名正觉。 龂四十二品无明皆尽为明极。 圆教如来也。 复次法身本有。 报身修成。 应身起用。 别教如来也。 三身全是性具。 亦复全是修显。 性修不二。 圆教如来也。 今正指圆教如来。 乃修德之究竟。 称性之极果也。 次释密因者。 不生不灭为本修因。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因该果海。 果彻因源。 故称为密。 又正因佛性。 缘因佛性。 了因佛性。 圆具圆修圆发。 不纵不横。 不并不别。 故称为密。 又经云。 汝虽强记。 但益多闻于奢摩他微密观照。 心犹未了。 又云。 是种种地。 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 奢摩他中。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 渐次深入。 夫奢摩他者。 一心三止也。 毗婆舍那者。 一心三观也。 奢摩他微密观照者。 止观不二也。 从圆境谛。 起圆止观。 以圆止观。 照圆境谛。 如外无智。 智外无如。 故称为密。 又经初阿难见佛。 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卽是问此密因。 以三德不纵不横。 不并不别。 如世△字。 如天三目。 斯则名为秘密之藏。 所问妙奢摩他三摩禅那。 亦复如是。 奢摩他。 是体真止。 亦是空观。 三摩。 是方便随缘止。 亦是假观。 禅那。 是息二边分别止。 亦是中观。 又奢摩他。 卽一心三止。 三摩。 卽一心三观。 禅那。 卽止观不二。 三若定三。 则不名妙。 三若定一。 亦不名妙。 非一非三。 而三而一。 卽一恒三。 卽三恒一。 三一不可思议。 方名为妙。 妙卽是密。 又经初佛酬阿难之请。 首卽告云。 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次则破缘影之非心。 显见性之实相。 会四科以归理。 明七大之性具。 乃至结归如来藏心。 俱非俱卽。 并遮并照。 更无一言谈及修此三昧之方。 但显吾人本性圆妙三谛之理。 当知达此理性。 自成妙修。 所谓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故名为密。 复次圆顿止观。 是成佛因。 而大佛顶性。 又是圆顿止观之因。 卽名因因。 如来无上菩提。 是止观果。 而大佛顶性。 又是如来所证果理。 卽名果果。 以此果果而为因因。 因果理微。 不可思议。 故名为密。 三释修证者。 修有缘修真修。 证有分证满证。 若言四善根位生灭道品为缘修。 见谛已后重虑缘真为真修者。 藏教意也。 若言性地相似无生空慧为缘修。 见地已后真无生慧为真修者。 通教意也。 若言住行向次第三观为缘修。 登地中道实观为真修者。 别教意也。 若言十信相似一心三观为缘修。 住后一心三观无功用道为真修者。 圆教意也。 若言断见惑为分证。 断思惑尽为满证者。 藏通意也。 若言初断一品无明登欢喜地为分证。 断十二品无明为满证者。 别教意也。 若言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 成就慧身。 不繇他悟。 为分证。 乃至五住究尽。 二死永亡。 圆满菩提归无所得。 为满证者。 圆教意也。 今明圆修圆证。 故称修证了义。 四释了义者。 空假非了。 中道为了。 隔历非了。 圆融为了。 旧以此二字单属言教。 今谓不然。 教行理三。 同称了义。 经云。 惟垂哀愍。 开示众生中道了义无戏论法。 夫中道。 卽了义理也。 无戏论。 卽了义行也。 开示。 卽了义教也。 又了义卽第一义。 第一义属理。 又了义卽决定义。 决定义属行。 说此理行。 皆名为教。 自行化他。 皆名为行。 教行所契。 皆名为理。 胡得作偏释耶。 次合释复为二。 初约显说释。 次约密咒释。 初约显说释者。 谓圆教妙觉极果。 不过以此性具大佛顶理而为妙密真因。 故缘修真修。 分证满证。 无非了义。 所谓名字了义。 乃至究竟了义也。 若藏通极果。 全不知此大佛顶理。 所以若修若证。 始终非了。 若别教极果。 推其初心。 虽仰信此大佛顶理。 以为但是佛法。 不知卽是现前心法及众生法。 所以缘修非了。 真修方了。 又分证虽了。 满证未了也。 问曰。 大佛顶性。 旣云统一切法。 则十界因果。 总不离此。 何得简去藏通别教三种极果。 答曰。 虽一切不离此性。 而知与不知自别。 虽分知与不知。 而离此决无异因。 当知此之密因。 在圆佛卽是妙密。 以始终皆知故。 在别佛卽是微密。 以始不知。 终方知故。 在藏通极果卽是秘密。 以始终皆不知故。 次约密咒释者。 经云。 十方如来因此咒心。 得成无上正徧知觉。 乃至传此咒心。 于灭度后。 付佛法事。 究竟住持。 严净戒律。 悉得清净。 又云。 亦说此咒名如来顶。 当知卽是以此大佛顶咒而为密因。 故若修若证。 无非了义也。 此密亦有三义。 以此五会神咒。 全是密诠大佛顶心。 故名咒心。 亦名心咒。 卽妙密义。 以此神咒。 如仙陀婆。 惟菩萨智臣能解。 卽微密义。 以此神咒。 但可诵持。 不可翻释。 卽秘密义。 释如来密因修证了义竟。 后释诸菩萨万行首楞严亦为二。 初分释。 次合释。 分释又三。 初释诸菩萨。 次释万行。 三释首楞严。 初释诸菩萨者。 诸。 是众义。 约时处。 则十方三世。 约解行。 则偏圆权实。 菩萨。 是梵语。 具云摩诃菩提质帝萨埵。 此翻大道心成就众生。 今略称但云菩萨。 或翻大士。 或翻开士。 亦翻始士。 始发心故。 亦翻高士。 超一切故。 正翻觉有情。 虽已觉悟。 犹带缘情。 单约当体释也。 以菩提道。 觉悟有情。 单约利他释也。 觉道是所求。 有情是所化。 双约二利释也。 三大阿僧祇劫伏惑利生。 功德成满。 直至树下方断结者。 藏菩萨也。 亦自断惑。 亦化众生。 正使虽尽。 扶习润生者。 通菩萨也。 知有中道佛性。 用次第三观断惑利生者。 别菩萨也。 了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从始至终。 圆伏圆断。 圆成二利者。 圆菩萨也。 卽此经始自干慧。 终至等觉。 五十五位真菩提路是也。 料简者。 时处。 则通收十方三世。 经云。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也。 解行。 则简偏取圆。 简权取实。 经云。 诸修行人。 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等。 皆繇不知二种根本。 又云。 得循圆根。 与不圆根日劫相倍也。 次释万行者。 万。 是此方总数。 表其最多。 行。 是修德都名。 不出二种。 谓慧行。 行行。 般若名慧行。 五波罗密名行行。 慧行名正行。 行行名助行。 又助行有显有密。 清净律仪为显行。 坛仪心咒为密行。 又涅槃明五种行。 一圣行。 二梵行。 三天行。 四婴儿行。 五病行。 圣行天行。 为上求佛道之行。 梵行婴儿行病行。 为下化众生之行。 又有次第五行。 一心五行。 如是等种种分别不同。 故总名万行。 今且依次第五行略出其相。 一圣行者。 复有三种。 谓戒圣行。 定圣行。 慧圣行。 戒圣行者。 所谓具足根本。 业清净戒。 前后眷属。 余清净戒。 非诸恶觉。 觉清净戒。 护持正念。 念清净戒。 回向具足。 无上道戒。 经云。 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霜。 此卽业清净戒。 又云。 自不能生一切枝叶。 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此卽余清净戒。 又云。 心灭贪淫。 持佛净戒。 而四明诲中。 一一皆约心说。 卽是觉清净戒。 又云。 心尚不缘色香味触。 一切魔事云何发生。 又云。 必使淫机身心俱断。 断性亦无。 卽是念清净戒。 又云。 若得妙发三摩提者。 则妙常寂。 有无二无。 无二亦灭。 尚无不杀不盗不淫。 云何更随杀盗淫事。 又云。 欲得菩提。 要除三惑。 当知卽是无上道戒也。 定圣行者。 一世间禅。 二出世禅。 三出世上上禅。 世间禅复二种。 一根本味禅。 二根本净禅。 一味禅者。 卽四禅四等四空。 总名十二门禅。 一切凡夫外道。 以六行观修之。 所谓厌下苦粗障。 欣上净妙离。 但以隐没故。 有垢故。 无记故。 名为味禅。 隐没者。 闇证无观慧。 有垢者。 地地生爱味。 无记者。 境界不分明。 此经所明色界有十三天。 除五不还。 无色四天。 除钝罗汉。 余皆是此禅定果报。 故云。 一切世间所修心人。 不假禅那。 无有智慧。 但能执身不行淫欲。 若行若坐。 想念俱无。 爱染不生。 无留欲界。 乃至穷空不归。 迷漏无闻。 便入轮转。 此之谓也。 二净禅者。 名相与味禅不异。 但以不隐没故。 无垢故。 有记故。 与上相反。 谓佛弟子修之。 有观慧。 不味著。 境界分明。 故名净禅。 此又三品。 一者六妙门禅。 谓一数。 二随。 三止。 四观。 五还。 六净。 二者十六特胜。 谓知息出知息入等。 亦名安那般那三昧。 此经周利调息法门似之。 三者通明禅。 观息色心三事不可得。 一切法亦不可得。 此经孙陀观鼻端白似之。 已上三品。 具在禅波罗密。 须者寻之。 二出世禅者。 有四种。 一观褝。 谓九想。 八背舍。 八胜处。 十一切处等。 二练禅。 谓九次第定。 三熏禅。 谓师子奋迅三昧。 四修禅。 谓超越三昧也。 三出世上上禅者。 卽地持所明九种大禅。 又经初云。 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第六卷云。 我承佛威力。 宣说金刚王。 如幻不思议。 佛母真三昧。 若约别对当机。 则独指观音耳门三昧。 若约真实圆通。 实无优劣前后差别。 则徧指二十五圣三昧。 无非出世上上禅也。 慧圣行者。 卽是四圣谛慧。 此复四种。 一生灭四谛慧。 二无生四谛慧。 三无量四谛慧。 四无作四谛慧。 生灭四谛慧者。 观三界二十五有依报正报若乐若苦。 皆是三苦之聚。 逼恼众生。 无常无我。 不净虚假。 无一可乐。 是苦谛慧。 知见思二惑有漏善恶不动三业。 皆是三界受生之因。 誓不复造。 是集谛慧。 以四念处。 破四颠倒。 别相总相。 善巧正勤。 如意。 根。 力。 觉。 道。 向涅槃城。 慈悲誓愿。 广行六度。 除自他烦恼业苦。 是道谛慧。 倒不起则业不起。 业不起则果不起。 是灭谛慧。 无生四谛慧者。 观不净色。 色性自空。 如镜像无实。 洞达五阴空无所有。 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名苦谛慧。 知集繇心。 心如幻化。 起集亦幻。 一切爱见。 见与虚空等。 名集谛慧。 所治如幻。 能治亦然。 名道谛慧。 法本不生。 今何所灭。 设有一法过涅槃者。 我亦说为如幻如化。 名灭谛慧也。 无量四谛慧者。 所谓苦有无量相。 分段变易二种生死皆苦也。 集有无量相。 五住烦恼漏无漏业皆集也。 道有无量相。 半满权实正助诸行皆道也。 灭有无量相。 半满权实一十六门所会之理皆灭也。 徧知十界假实差别。 名苦谛慧。 徧知十界惑业因缘。 名集谛慧。 徧修半满正助诸行。 名道谛慧。 徧达半满诸门理谛。 名灭谛慧也。 无作四谛慧者。 知涅槃卽生死。 名苦谛慧。 知菩提卽烦恼。 名集谛慧。 知烦恼卽菩提。 名道谛慧。 知生死卽涅槃。 名灭谛慧。 此经二十五圣。 约初心方便。 则四种四谛慧行。 各各不同。 约证入圆通。 则惟是无作四谛慧也。 无作四谛慧成。 则具二十五王三昧。 能破二十五有。 法华所明普门示现。 及此经所明三十二应。 十四无畏。 四不思议等。 卽其验也。 二十四圣。 亦皆具证。 但非此会当机。 故不说耳。 二明梵行者。 梵。 是净义。 无二边爱见证得。 故名为净。 卽是无缘大慈大悲大喜大舍。 徧拔法界众生苦。 徧与法界众生乐。 非余梵天所修四无量心。 亦非藏通二教所修生缘法缘等慈悲也。 经云。 一者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二者下合十方一切众生。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卽是其相。 亦是二十五圣之所同证。 而观音当机。 故详说之。 三明天行者。 天。 是第一义天。 此经亦名为涅槃天。 识阴初破。 卽已明悟。 登圆初住。 从此发行。 进趣十住十行十向四加行心十地等觉。 乃至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 皆是繇理成行。 故名天行。 四明婴儿行者。 旣证无缘大慈。 观众生有种种小善之机。 若无菩萨开发。 不得生长。 故以慈善根力。 和光利行。 令诸众生。 得见菩萨同其始学。 或示五戒十善之行。 或示色无色界因行。 或示藏通别教种种诸行。 以此俯同群小。 提引成就。 如此中所明三十二应。 随何类说何法。 卽其事也。 五病行者。 旣证无缘大悲。 观一切众生病。 则是我病。 故示同其病而度脱之。 卽如阿难于空王佛所。 已发菩提之心。 今方示堕淫室。 悔责多闻。 浚发大教。 普利未来。 又如三十二应中天龙药叉等恶趣众生乐脱其伦。 卽皆现身而为说法。 亦其事也。 次第五行竟。 言一心五行者。 卽是一行一切行。 一切行一行。 圆五行也。 涅槃经云。 复有一行是如来行。 所谓大乘大般涅槃。 今经云。 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又云。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又云。 此是微尘佛。 一路涅槃门。 皆卽指此一心圆五行也。 所谓摄心为戒。 因戒生定。 因定发慧。 卽圆圣行。 一向专心发菩萨愿。 卽圆梵行。 奢摩他中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卽圆天行。 应身生彼末法之中。 作种种形度诸轮转。 与其同事。 称赞佛乘。 卽圆婴病两行也。 圆天行成。 故称大雄。 圆圣行成。 故称大力。 圆梵行婴病行成。 故称大慈悲。 大力故名妙湛。 大慈悲故名总持。 大雄故名不动。 又五行总无二相。 故名妙湛。 五行互具诸用。 故名总持。 五行惟是一性。 故名不动。 阿难亲悟自心如来藏性所具五行。 方知世尊果上所证五行。 一一无非三德秘藏。 而赞之也。 谓依藏性随缘不变义。 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 卽成圣行。 依藏性不变随缘义。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种种示现。 卽成梵行及婴病行。 藏性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之理。 卽是天行。 初心知此。 名字五行。 依此起观。 观行五行。 观成解发。 相似五行。 解深发证。 分真五行。 圆满菩提。 究竟五行。 从始至终。 一心圆具。 是故名为一心五行。 今更约三种增进修行惭次点示其相。 严净戒律。 永断淫心。 尘旣不缘。 根无所偶。 身心快然。 妙圆平等。 卽戒定慧圣行。 永断五辛。 不餐酒肉。 无啖生气。 卽慈悲梵行。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皆现其中。 卽是天行。 永无相生相杀之业。 偷劫不行。 无相负累。 游十方界。 宿命清净。 得无艰险。 卽具婴病两行。 是人卽获无生法忍。 谓五行功成。 证圆初住也。 以要言之。 始从干慧。 终至妙觉。 无不以三渐次为能历。 故曰。 从是渐修。 随所发行。 安立圣位。 而此三渐次行。 第一第二是助行。 第三违现业是正行。 正助二行。 摄一切行罄无不尽。 故得标名为万行也。 三释首楞严者。 梵语首楞严三昧。 此示健相分别正定。 得此三昧者。 知诸三昧行相多少深浅。 如转轮圣王主兵臣宝。 能知兵力多少。 所住至处。 无能摧伏。 此三昧宝。 亦复如是。 按藏中别有首楞严三昧经三卷。 专明此定功用威力。 似是深位菩萨所修。 与今经初心方便稍异。 今不依此释首楞严也。 涅槃经云。 首楞者。 一切事竟。 严者。 坚固。 一切毕竟而得坚固。 名首楞严。 今正依此释名。 兼摄健相分别之义。 言一切事者。 所谓五阴六入十二处十八界及七大也。 言毕竟坚固者。 所谓皆非因缘非自然非和合非不和合。 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皆悉清净本然。 周徧法界也。 言健相分别者。 所谓善知五阴浊相。 及澄浊得清相。 善知入处界大流相。 所相。 及入流亡所相。 善知二十五门显密修证。 各有能历三渐次行。 所历五十五位。 始终差别及平等相。 善知一念迷惑。 能起七趣升沈诸因果相。 善知修奢摩他毗婆舍那所现微细诸魔事相。 故名健相分别也。 复次约阴入处界七大等事明毕竟坚固者。 仍为十意。 一毕竟理。 二毕竟誓愿。 三毕竟庄严。 四毕竟智断。 五毕竟徧知。 六毕竟道。 七毕竟用。 八毕竟权实。 九毕竟利益。 十毕竟无住。 一毕竟理者。 谓阴界七大等。 皆卽如来藏性。 圆三谛理。 天然性德。 离过绝非。 凡十法界若依若正若色若心。 随举一尘。 随举一念。 随举一事。 随举一名。 一一无非三德秘藏全体大用。 更无少许事理不具此中。 经云。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又云。 一切浮尘诸幻化相。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又云。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 清净本然。 周徧法界等。 又云。 各各发明。 则各各现。 若俱发明。 则有俱现。 乃至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是故于中一为无量。 无量为一等。 而结之以如来藏性。 俱非俱卽。 双遮双照。 此理方名毕竟。 尚非出二边之中道可比。 何况灭色卽色二种真谛耶。 二毕竟誓愿者。 谓知涅槃卽生死。 菩提卽烦恼。 故有随染缘之阴界七大。 如水成冰。 遂起同体大悲。 发无作二誓。 徧拔十界自他苦集。 曰。 众生无边誓愿度。 烦恼无尽誓愿断。 又知烦恼卽菩提。 生死卽涅槃。 故有随净缘之阴界七大。 如冰成水。 遂起无缘大慈。 发无作二誓。 徧与十界究竟道灭。 曰。 法门无量誓愿知。 佛道无上誓愿成。 经云。 愿今得果成宝王。 还度如是恒沙众。 乃至舜若多性可销亡。 铄迦罗心无动转。 夫得果必兼法门。 度众必断烦恼。 今繇旣悟藏性。 称性而发。 所以终无动转。 当知卽是无作四弘誓也。 又云。 上合十方诸佛本妙觉心。 与佛如来同一慈力。 下合十方一切众生。 与诸众生同一悲仰。 又云。 第二七中。 一向专心发菩萨愿。 又云。 自未得度。 先度人者。 菩萨发心。 自觉已圆。 能觉他者。 如来应世。 如此皆明毕竟誓愿。 尚非依无量四谛所发弘誓可比。 何况依生灭无生四谛所发弘誓愿耶。 三毕竟庄严者。 谓知阴界大等。 卽是性觉妙明。 本觉明妙。 而修圆顿止观。 依明妙照而常寂义。 成奢摩他一心三止。 依妙明寂而常照义。 成毗婆舍那一心三观。 依妙明明妙寂照无二体义。 于奢摩他微密观照平等无二。 法华经云。 定慧力庄严。 以此度众生。 此经云。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 合如来藏。 又云。 静极光通达。 寂照含虚空。 又云。 奢摩他中。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清净修证。 如此皆明毕竟庄严。 尚非次第止观可比。 何况体析等止观耶。 四毕竟智断者。 谓知阴界大等。 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以圆顿止观。 圆破三惑。 圆显三谛。 不离谛而有惑。 不离惑而有谛。 破无可破。 显无可显。 方名毕竟破显。 就惑破处。 烦恼卽菩提。 说名智德。 就理显处。 生死卽涅槃。 说名断德。 又照理故名智。 惑破故称断。 经云。 希更审除微细惑。 令我早登无上觉。 又云。 歇卽菩提。 胜净明心本周法界。 不从人得。 又云。 觉迷迷灭。 觉不生迷。 譬如金鑛。 杂于精金。 其金一纯。 更不成杂。 如木成灰。 不重为木。 诸佛如来菩提涅槃。 亦复如是。 又云。 去泥纯水。 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又云。 知见无见。 斯卽涅槃无漏真净。 如此皆明毕竟智断。 尚非次第三智仅断无明十二品者可比。 何况偏空智慧只断界内见思者耶。 五毕竟徧知者。 谓知阴界大等。 本如来藏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若迷此阴等诸法。 妄计因缘自然和合及不和合。 则有十界苦集。 十二因缘。 六蔽。 尘沙无明等。 名之为塞。 若悟阴等诸法。 当体卽是三德秘藏。 则成十界道灭。 灭因缘智。 六度。 一心三观等。 名之为通。 于塞知破。 于通知护。 经云。 灭尘合觉。 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又云。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缘出。 如是乃至恒沙界外一滴之雨。 亦知头数。 现前种种松直棘曲鹄白乌玄。 皆了元繇。 又云。 当处禅那觉悟无惑。 则彼魔事无奈汝何。 如此皆明毕竟徧知。 尚非历别五眼可比。 何况法眼及天眼耶。 六毕竟道者。 谓知阴界大等。 一一非净非不净。 双照净与不净。 名身念处。 一一非苦非乐。 双照苦之与乐。 名受念处。 一一非常非无常。 双照常与无常。 名心念处。 一一非我非无我。 双照我与无我。 名法念处。 一身念处。 一切身念处。 一受念处。 一切受念处。 一心念处。 一切心念处。 一法念处。 一切法念处。 是名圆四念处。 恶灭善生。 名正勤。 定断成就。 名如意足。 五法增长。 名根。 根破障。 名力。 分别道用。 为觉分。 安隐道中行。 为正道。 繇此圆入一切法门。 经云。 我又获是圆通修证无上道故。 获四不思议无作妙德。 又云。 是种种地。 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 如此皆是明毕竟道。 尚非无量道品可比。 何况无生生灭诸道品耶。 七毕竟用者。 谓知阴界大等。 虽复理性平等清净。 而无始妄习。 事障偏强。 须加事助以开圆解。 虽用事助。 一一还与圆理称实相应。 经云。 若有宿习不能灭除。 汝教是人一心诵我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般怛罗无上神咒。 又云。 结界建立道场。 求于十方如来放大悲光来灌其顶。 出入澡浴。 六时行道。 如是不寐。 经三七日。 乃至道场仪轨。 事事皆表圆顿乘法。 如此皆明毕竟助用。 故至果成。 便名三轮不思议化。 当知事相虽同。 收功永别。 圆人对治。 岂前三教所能比耶。 八毕竟权实者。 谓知阴界大等如来藏性。 非权非实。 非因非果。 而能成就一切权实因果。 以不达阴等空故。 则有世间魔外种种诸位。 以但知阴等空寂。 不达其卽假故。 则有出世声闻缘觉种种诸位。 以但知阴等体空如幻。 不达其卽中故。 则有历别种种诸位。 经云。 诸修行人。 不能得成无上菩提。 乃至别成声闻缘觉。 及成外道诸天。 魔王及魔眷属。 皆繇不知二种根本。 又云。 将欲复真。 欲真已非真真如性。 非真求复。 宛成非相。 此之谓也。 以了知阴等本如来藏。 卽空假中。 则有圆顿种种诸位。 经云。 如是皆以三增进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此之谓也。 知前三种诸位。 则善知权。 知后圆顿诸位。 则善知实。 知此如来藏中同体权实。 则知为实施权。 开权显实。 是名毕竟权实。 尚非教权证实可比。 何况教证俱权者耶。 九毕竟利益者。 谓知阴等本如来藏。 觉悟无惑。 则凡内外强软诸魔。 永不能动。 经云。 摩登伽在梦。 谁能留汝形。 又云。 然彼诸魔虽有大怒。 彼尘劳内。 汝妙觉中。 如风吹光。 如刀断水。 了不相触。 汝如沸汤。 彼如坚冰。 暖气渐隣。 不日消殒。 又云。 消息邪缘。 令其身心入佛知见。 从始成就。 不遭岐路。 直至菩提。 无诸少乏。 此是自利毕竟。 自利旣尔。 利他可知。 是名毕竟利益。 尚非四荣利益可比。 况四枯耶。 十毕竟无住者。 谓知阴等藏性。 离一切相。 卽一切法。 言妄显诸真。 妄真同二妄。 是故不住生死。 不住涅槃。 不住二边。 不住中道。 经云。 是名妙莲华。 金刚王宝觉。 如幻三摩提。 弹指超无学。 又云。 入于如来妙庄严海。 圆满菩提。 归无所得。 是名毕竟无住。 尚非不住但中似解可比。 况仅不住偏真似解者耶。 此十种毕竟。 从始至终。 通修彻性。 纵令在迷。 理本毕竟。 初知此理。 卽名字毕竟。 依此修观。 卽观行毕竟。 解发根净。 卽相似毕竟。 进破无明。 卽分证毕竟。 成无上道。 卽毕竟毕竟。 而总约阴界大等为所观境。 故言一切事毕竟坚固也。 次合释者。 谓圆教一切菩萨。 亦惟繇此大佛顶理。 故能一心具足万行。 而十八界七大。 随举一事。 皆悉毕竟坚固。 始终修证。 无能摧伏。 若不悟此大佛顶理。 则虽积集万行。 而于一切事法。 终非毕竟坚固。 且如藏通菩萨。 始终不知大佛顶理。 故虽事度理度。 历劫辛勤。 终归灰断。 不名坚固。 别教菩萨。 初心不知。 登地方知。 虽获坚固。 犹未毕竟。 惟圆教菩萨。 先悟此大佛顶理以为真因。 所以十八界七大。 随举一事为所观境。 皆得毕竟坚固也。 然前三教菩萨。 虽繇不知此理。 未得毕竟坚固。 实非离此大佛顶理。 别有差别因果可得。 故依对待义。 则须简去。 约绝待义。 仍无所不收。 且如尼沙陀初观不净。 药王昆季初作世医。 迦叶以然灯涂像为缘因。 周利以调出入息为方便。 乃至火头观暖气以息淫。 持地从平地以积行。 种种权行。 总入圆通。 自非大佛顶理平等法性本具功能。 何繇一切事行。 皆得毕竟坚固也哉。 分句广释竟。 二合辨大途者。 经题三句。 只是体宗用三。 亦是性修人法因果并举。 亦与经初所唱大定之名符合。 言体宗用者。 大佛顶。 是境妙。 全彰经体。 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是智妙。 显示经宗。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是行妙。 示经力用。 虽了义非无大用。 万行不离真宗。 且约智妙属宗。 行妙属用。 一往分之。 又修证非无妙行。 首楞非无妙智。 且约如来为自行因果。 菩萨为化他因果。 一往分之。 言性修人法因果者。 大佛顶。 卽如来藏性。 非因非果。 因果所依也。 如来。 是果人。 密因修证了义。 是果彻因源。 菩萨。 是因人。 万行首楞严。 是因该果海。 言符合定名者。 经云。 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夫具足万行。 卽诸菩萨万行也。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卽如来密因修证了义也。 若文若义。 皆悉允合。 但经中取大佛顶性德。 及首楞严修德。 合成三昧之名。 总显全性起修全修在性之妙。 而以具足万行二句。 别显三昧功能旨趣。 题中直将此十九字一气贯下。 正显达性之因。 方为密因。 达性之修。 修方了义。 达性之证。 证方了义。 达性之行。 一行一切行。 方名具足万行。 达性之事。 全事卽理。 方得毕竟坚固。 是知首楞严名。 虽属于修。 而全繇于大佛顶性。 所以经中广开圆解。 欲人卽性成修。 但依此教理。 成就首楞严行。 则智断因果等。 无一非首楞严矣。 又何俟于再分别耶。 释别名竟。 次释通名为二。 初正释经字。 二历法明经。 初正释者。 梵语修多罗。 或云修单兰。 或云修妬路。 或云素怛缆。 总是彼方楚夏不同。 此土或翻为契。 或翻法本。 或翻为线。 或翻善语教。 或翻为经。 或云无翻。 含五义故。 一法本义。 亦云出生。 二微发义。 亦云显示。 三涌泉义。 四绳墨义。 五结鬘义。 智者大师和融有无。 复于翻五含五。 各作三义释之。 卽是教行理三。 所谓契缘。 契事。 契理。 乃至结教。 结行。 结理。 教指世界悉檀。 行指为人对治二种悉檀。 理指第一义悉檀。 具如法华玄义广明。 兹不具出。 今约此方经字训法训常释之。 法者。 可轨义。 常者。 不变义。 可轨者。 教可轨。 行可轨。 理可轨。 经云。 是佛顶光聚微妙章句。 出生十方一切诸佛。 又云。 如是法门。 先过去世恒沙劫中微尘如来。 乘此心开。 得无上道。 又云。 汝当恭钦十方如来究竟修进最后垂范。 教可轨也。 经云。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行可轨也。 经云。 妙性圆明。 离诸名相。 又云。 精真妙明。 本觉圆净。 非留生死及诸尘垢。 理可轨也。 不变者。 教不变。 行不变。 理不变。 经云。 如我此说。 名为佛说。 不如此说。 卽波旬说。 教不变也。 经云。 过去诸如来。 斯门已成就。 现在诸菩萨。 今各入圆明。 未来修学人。 当依如是法。 又云。 汝等有学未尽轮回。 发心至诚取阿罗汉。 不持此咒而坐道场。 令其身心远诸魔事。 无有是处。 行不变也。 经云。 汝与众生。 亦复如是。 宝觉真心。 各各圆满。 又云。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理不变也。 二历法明经者。 若从佛及四依闻法。 则音声为经。 若从卷帙。 则色尘为经。 若法行人历法观察。 则法尘为经。 若他国土。 有以光明作佛事者。 亦是色尘为经。 香积佛国。 卽是香尘为经。 以香饭作佛事。 兼取味尘为经。 或有佛国以天衣作佛事。 卽是触尘为经。 复次悟者一切是经。 迷者一切不知是经。 且如佛正说法。 有时四百九十八人意中罔罔。 则与清风过耳何异。 而古人或闻击竹。 或闻淫词。 或闻估肉俚言。 皆卽悟道。 则何声非经。 又如黄卷赤牍。 种种庄严。 牛羊鸡犬视之。 则与草木瓦石何异。 而古人或见桃花。 或观流水。 或观块破。 皆卽悟道。 则何色非经。 复次佛斥阿难云。 汝等尚以缘心听法。 此法亦缘。 非得法性。 旣曰非得法性。 是未悟理。 旣不悟理。 卽不成行。 旣不成行。 则教道亦虚。 而憍陈那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旣已悟理。 验必成行。 旣已成行。 则验教非谬。 故知经体不殊。 迷悟自异。 且尼沙陀观色。 色卽是教行理。 童子闻香。 香卽是教行理。 药王尝味。 味卽是教行理。 毕陵伤刺。 痛卽是教行理。 乃至六裉六识七大。 亦复如是。 以要言之。 根尘诸法。 一一本卽如来藏性。 性不可变。 法尔可轨。 举体旣卽理经。 那得不是教经行经。 故于一一法中。 能见大佛顶理者。 则一一无非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一一无非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矣。 此经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 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卽是以处彰名。 言灌顶部。 卽密部也。 若经中所结五名。 显密互彰。 若今题存三略二。 以显该密。 乃结集家善巧。 若后世称此经名。 畏于繁文。 直云大佛顶首楞严经。 妙合经中王三昧名。 亦复略摄性修旨趣已尽。 诚为无过。 若近世喜简。 直呼为楞严经。 理固无碍。 奈与藏中首楞严三昧经相滥。 今谓圆顿妙诠。 互融互摄。 旣可直云楞严经。 亦何不可直云万行经。 了义经。 密因经。 佛经。 菩萨经耶。 然虽互摄互融。 而性修理事。 亦仍不分而分。 自应以性摄修。 以理摄事。 似宜直称大佛顶经。 则经体旣显。 不滥他帙。 亦两便也。 释名竟。 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玄义卷下第二显体为十。 初明须显体。 二释体义。 三正出体。 四引证。 五会通异名。 六广简伪滥。 七明入体之门。 八徧为众经体。 九徧为诸行体。 十徧为一切法体。 初明须显体者。 前释通别二名。 共二十字。 皆是能诠之名。 文义浩博。 今更点示名下所诠要理。 正显一经之主质。 意欲令人寻名得体。 如因指见月。 盖标指非欲令其玩指。 见月始知别无他月。 又释名总示三德。 显体别在法身。 明宗别在般若。 辨用别在解脱。 教相分别总别。 故释名之后。 须先辨体。 体虽法身。 必具二德。 虽具二德。 还属法身。 具二德故非纵。 属法身故非横。 不纵不横。 方是经体。 又经若无体。 则邪倒无印。 同于魔说。 故须显体。 又得此体已。 方能全性起修。 以修合性。 如有虚空。 方可驾屋。 旣成屋已。 仍取屋空。 是故须显体也。 二释体义者。 体是主质。 亦释为礼。 亦释为底。 亦释为达。 只一主质。 具此三义。 非三体也。 言礼体者。 如君尊臣卑。 父贵子贱。 臣子虽多。 君父惟一。 经体亦尔。 惟是一理。 统摄万法。 种种众行之所归趣。 无量功德之所庄严。 言说问答之所诠辩。 以贵极故。 称为礼体。 经云。 妙湛总持不动尊。 又云。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此之谓也。 言体底者。 如恒河大海。 莫测浅深。 唯香象修罗。 乃穷其底。 佛法亦尔。 释论云。 智度大海。 惟佛穷厎。 此经云。 如来常说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又云。 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 而如来藏。 惟妙觉明圆照法界。 又云。 如来发明世出世法。 知其本因。 随所缘出。 此之谓也。 知此体者。 卽知一切法之源底。 故名体底。 言体达者。 如风行空中。 通达无碍。 如天王号令。 万国齐奉。 佛法亦尔。 知此体者。 卽能徧达一切诸法。 无有留碍。 故名体达。 经云。 若能转物。 卽同如来。 又云。 十方如来及大菩萨。 于其自住三摩地中。 见与见缘。 并所想相。 如虚空华。 本无所有。 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此之谓也。 礼体是法身。 体底是般若。 体达是解脱。 只一德而三德宛然。 总三义而惟是一体。 是谓体义。 三正出体者。 此经以如来藏妙真如性为体。 于三名中。 取大佛顶名。 于竖义中。 取大字义。 于横义中。 取体大义。 本觉义。 最尊义。 于三德中。 卽是取法身德。 复次于三因中。 取正因佛性。 于三了义中。 取理了义。 于十毕竟中。 取毕竟理。 复次于经文辨见中。 取见见非见义。 于阴入处界。 取随缘不变义。 于冰水喻中。 取湿性义。 于如来藏。 取离卽离非是卽非卽义。 以繇离卽离非是卽非卽义故。 前之俱非俱卽二义并成。 问曰。 旣取离卽离非是卽非卽之如来藏为此经体。 何故阿难问果地七名。 但云空如来藏。 观音十四无畏中。 亦但云空如来藏耶。 答曰。 只此空如来藏。 便是离卽离非是卽非卽之体。 非更别有不空等二藏以为之对。 已如前辩。 今更于一名中点示三义。 空字。 卽显离卽离非义。 藏字。 卽显是卽非卽义。 如来二字。 卽显妙明心元义。 又繇空义故。 则一非一切非。 十界三谛俱非。 繇藏义故。 则一卽一切卽。 十界三谛俱卽。 繇如来义故。 则一离卽离非是卽非卽。 一切离卽离非是卽非卽。 十界三谛俱离卽离非是卽非卽。 夫一非一切非。 体底义成。 一卽一切卽。 体达义成。 离卽离非是卽非卽。 礼体义成。 今更就经中盛谈。 一一皆云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故以此名而显经体。 当知卽是中道理性。 非空非不空。 仍双照空与不空。 以如来藏三字。 点示众生本具理体。 卽是诸佛究竟果德之本。 以一妙字。 点示如来藏如实不空义。 以一真字。 点示如来藏非空非不空双照空不空义。 以一如字。 点示如来藏如实空义。 以一性字。 总上三义。 结成不变之体。 此理极成。 无容异议矣。 问曰。 旣云事理圆融。 性修不二。 何须于诸法中别简正体。 答曰。 譬如梁柱成屋。 所取惟是屋中之空。 若无屋空。 梁柱何用。 如来藏性。 亦复如是。 非因非果。 因果所依。 因果如梁柱。 藏性譬屋空。 梁柱可多。 屋空惟一。 以譬事相因果虽多。 理性惟一。 又如日月星辰可多。 太虚惟一。 宰辅臣吏可多。 帝主惟一。 为此义故。 须显正体。 虽三德秘藏。 不纵不横。 不一不异。 以便于显示。 必简般若解脱。 惟以法身当名。 旣显法身。 卽显般若解脱。 以本不卽不离故也。 三德旣尔。 余法例然。 可以意知。 不复委出。 四引证者。 经于阴入处界之首。 卽总标云。 殊不能知生灭去来。 本如来藏常住妙明不动周圆妙真如性。 而于下文复征起云。 云何五阴。 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乃至十八界文。 亦皆如是。 又七大中。 一一皆云。 汝元不知如来藏中。 性色真空。 性空真色等。 至后三大文中。 各各更加性真圆融。 皆如来藏。 本无生灭之语。 重重昭示。 不一而足。 直至答满慈问。 方乃圆结如来藏性一体三义。 然后阿难领诲请修。 喻以虽获大宅。 要因门入。 是明指此如来藏性。 为天王所赐华屋矣。 以藏性虽人人本具。 迷强不知。 知繇佛示。 义如佛赐。 譬如诸侯失国。 天王为之继绝举废。 亦名为赐也。 又文殊选圆通毕。 结云。 顶礼如来藏。 无漏不思议。 岂非以众生所具。 卽具此体。 耳门所显。 卽显此体。 诸佛所证。 卽证此体。 故藉此同体法性之力。 以加被于未来也哉。 明文在兹。 可为诚证也。 五会通异名又为二。 初会本经异名。 次会他经异名。 初会本经异名者。 初卷佛告阿难。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 皆繇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卽指此体。 次则阿难自诲责云。 当繇不知真际所诣。 真际亦是此体异名。 佛示第二根本云。 无始菩提涅槃元清净体。 又云。 何况清净妙净明心。 性一切心而自无体。 皆指此体。 阿难又自责云。 良繇不知寂常心性。 佛又告云。 吾今为汝建大法幢。 亦令十方一切众生。 获妙微密性净明心。 亦指此体。 笫二卷云。 云何汝等遗失本妙圆妙明心。 宝明妙性。 又云。 本是妙明无上菩提净圆真心。 又云。 汝等声闻狭劣无识。 不能通达清净实相。 又云。 其性真为妙觉明体。 第三卷云。 故我今时为汝开示第一义谛。 又云。 亦令当来修大乘者通达实相。 第四卷云。 普为此会宣胜义中真胜义性。 又云。 一乘寂灭场地。 又云。 性觉妙明。 本觉明妙。 又云。 观性元真。 惟妙觉明。 又云。 故发真如妙觉明性。 又云。 宝觉真心。 各各圆满。 又云。 胜净明心。 本周法界。 第六卷云。 觉海性澄圆。 圆澄觉元妙。 又云。 是则圆真实。 是则通真实。 是则常真实。 第七卷云。 妙性圆明。 离诸名相。 第九卷云。 妙圆明无作本心。 又云。 本觉妙明觉圆心体。 第十卷云。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 又云。 精真妙明。 本觉圆净。 如是等种种异名不同。 义或各有所取。 而体惟是一。 义则或寂照双明。 或空有圆显。 或但约双离。 或但约双卽。 或兼明遮照。 或直指本体。 而尅实为论。 惟取本有性德。 不取修成。 又虽取性德。 多就出障圆明之性。 以彰在缠本有之性。 例前所明如来藏心三义。 虽是在缠本具。 必于灭尘合觉之后明之。 以非灭尘合觉。 不显自性本理故也。 然此正取自性本理。 不兼修德。 若兼修德。 便涉宗用。 且令三无差别之旨。 六而常卽之致。 反成隐晦。 非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本意。 故不可也。 惟性德明。 则修德自显。 以离性无修故。 故显体后。 方可明宗用矣。 次会他经异名者。 释论云。 除诸法实相。 余皆魔事。 是故诸大乘经。 同以实相为印。 为经正体。 今如来藏妙真如性。 卽是实相正印。 但有异名。 更无异体。 又此实相正印。 华严名一真法界。 维摩名不思议解脱。 般若名一切种智。 法华名一乘实相。 涅槃名常住佛性。 又智者大师观音玄中。 名为灵智合法身。 光明玄中。 名为法性。 四明尊者妙宗钞中。 名为上品寂光。 如帝释一人。 有千名字。 会须寻名得体。 不可昧体而徇名也。 六广简伪滥复为四。 初约如来藏义简。 二约妙义简。 三约真如义简。 四约性字义简。 一一简示。 复各五番。 一就世间法简。 二就偏小法简。 三就权渐法简。 四就开示简。 五就悟入简。 初五番者。 一就世间法简如来藏。 系辞传云。 寂然不动。 感而遂通天下之故。 寂然有似如义。 感通有似来义。 又云。 乾坤其易之缊耶。 有似藏义。 而止是言易。 非是言心。 又仅推太极为天地万物之生因。 大与西竺冥谛相类。 尚未明知正因缘境。 况不思议如来藏耶。 又老聃云。 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獥。 玄牝之门。 是谓天地根。 庄周云。 枢始得其寰中以应无穷。 亦复片似如来藏义。 而究其归趣。 仅以虚无自然为宗。 大与西竺本无因论相类。 是亦未知正因缘境。 况不思议如来藏耶。 二就偏小简者。 析空教门。 本无如来藏名。 卽空教门。 有二分别。 一者利根。 旣见于空。 亦见不空。 二者钝根。 但见于空。 不见不空。 利根接入别圆。 玆所不论。 钝根虽见真空。 终与析空同成灰断。 尚未能见如来藏性如实不空之义。 况能见彼离卽离非是卽非卽之正体耶。 三就权渐简者。 利根虽见不空。 复有二种。 若见不空。 次第断结。 从浅至深。 见思尘沙惑尽。 空与不空二义双明。 方乃得见非空非不空体。 此则证道虽同。 教道永别。 不达始终惟是一如来藏。 故名权渐。 不识正体。 若了达因缘生法。 卽空卽假卽中。 阴入处界。 一一本如来藏。 随拈一法。 三义圆彰。 方是此经之正体也。 四就开示简者。 理性微妙。 不惟会之最难。 亦复说之不易。 故才涉语言。 动成转计。 自非荐言外之旨归。 融文中之脉络。 鲜有得其实义者。 且如此经。 最初佛告阿难。 卽称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悬示定名。 卽称大佛顶首楞严王。 何尝不直指此如来藏性。 若向破计内处。 了达缘影非心。 便可狂心顿歇。 而阿难悬知末世钝根。 从此荐取者少。 故示同未悟。 曲尽七番妄计情态。 直至水穷山尽。 咄破前尘虚妄相想。 止属徧计。 全体非心。 方更直指之云。 诸法所生。 唯心所现。 一切因果世界微尘。 因心成体。 可谓和盘托出。 更无余蕴。 予谓此是初番破显也。 但妄执破处。 真性必彰。 真未明时。 验妄仍在。 故阿难犹执缘影。 不达性真。 遂永隔于寂常心性。 必须借客尘以显主空。 拣前尘而彰见性。 于生灭中。 偏指无生灭性。 迨阿难不知颠倒所在。 佛又彻底道破云。 汝身汝心。 皆是妙明真心中所现物。 是第二番破显也。 阿难复执缘心听法者为是。 佛又拣去可还。 独以不可还者为真汝心。 次示为物所转。 则观大观小。 若能转物。 则身心圆明。 夫旣身心圆明。 则何物而非妙性。 是第三番破显也。 卽此所显见精。 本指见见非见之性。 而阿难又妄谓现在我前。 故复以是见非见两关齐勘。 令其二处无依。 方与文殊酬唱。 畅明十方如来自住三昧境界。 首云见与见缘并所想相。 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则何所不破。 次云此见及缘。 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则何所不显。 是第四番破显也。 阿难又以冥谛为疑。 佛乃广破因缘自然。 结云离一切相。 卽一切法。 夫离一切相。 又何所不破。 卽一切法。 又何所不显。 是第五番破显也。 阿难尚执昔时因缘之教。 佛更幷其见闻觉知俱从拣去。 独以见不能及者为真。 阿难重增迷闷。 为说同别二种妄见以例明之。 又为除去和合及不和合二种余惑。 然后广历阴入处界。 明其一一本如来藏。 是第六番破显也。 如此六番破显。 性体方彰。 性量亦显。 而性具妙旨。 犹为引而未发。 故阿难再申疑请。 佛乃畅明本具七大。 全性卽相。 全相卽性。 随举一法。 互融互摄。 互徧互含。 然后阿难顿悟圆三谛理。 以为修证之本。 而有学虽悟。 无学尚疑。 以其所知障重。 仍复蹑前而成二难。 直待事理性相并融。 然后圆结藏性三义。 而又申以怖头之喻。 譬以衣里之珠。 再破因缘自然余执。 方名无戏论法。 自非妄计尽除。 何繇识此妙体。 辄云。 一言可了。 诚未易也。 五就悟入简者。 法性虽复本然。 若行未会理。 安知实义。 经云。 此句方名无戏论法。 菩提涅槃尚在遥远。 圆觉经云。 未证无为而辨圆觉。 彼圆觉性卽同流转。 譬如云驶谓是月运。 舟行谓是岸移。 涅槃经云。 盲人逐语生迷。 闻粖谓輭。 闻雪谓冷。 闻贝谓硬。 闻鹄谓动。 终不能见乳之真色。 若更坚执情谓。 起诸诤论。 言己是实。 余皆妄语。 是非蜂起。 结业滋生。 转增流动。 云何名谛。 若欲见谛。 发大惭愧。 苦到忏悔。 安立坛仪。 专持密印。 除其助因。 刳其正性。 违其现业。 感通诸佛冥显加持。 禅慧开发。 观心明净。 尔时犹名暗中见杌。 人木未明。 若得无明豁破。 如明镜无尘。 色像自现。 净水不动。 鱼石分明。 如金錍抉眼。 一指二指三指分明。 尔时方得名为见体。 经云。 譬如琴瑟箜篌琵琶。 虽有妙音。 若无妙指。 终不能发。 琴瑟等。 喻十界阴入处界。 妙音。 喻如来藏理全体大用。 妙指。 喻圆修也。 又云。 清水现前。 名为初伏客尘烦恼。 去泥纯水。 名为永断根本无明。 又云。 此根初解。 先得人空。 空性圆明。 成法解脱。 解脱法已。 俱空不生。 是名菩萨从三摩地得无生忍。 又云。 初于闻中。 入流亡所。 乃至寂灭现前。 忽然超越世出世间。 十方圆明。 如此皆明随智妙悟。 得见经体也。 简如来藏竟。 二约妙义简有五番者。 一就世间法简。 系辞传云。 神也者。 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又云。 阴阳不测之谓神。 此赞造化气机耳。 老聃云。 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此赞虚无自然耳。 凡外修欣厌定。 于十二门禅。 展转指下为苦粗障。 指上为净妙离。 故此经于大梵天。 则曰身心圆妙。 于少净天。 则曰披音露妙。 乃至于善见天。 则曰妙见圆澄。 皆不过顺其情计而已。 尚非出世之粗。 况是出世之妙耶。 二就偏小法简。 如六妙门禅。 妙法圣念处经等。 对世间法。 名之为妙。 只是无常无我寂灭三印所印耳。 三就权渐法简。 若对析空则体空为妙。 若对偏真。 则出假为妙。 若对二边。 则但中为妙。 皆非今经义也。 今经以法法本如来藏。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一体三义。 不可思议。 故称为妙。 四就开示简。 五就悟入简。 并如前说。 三约真如义简有五番者。 一就世间法简。 夫愚昧凡夫。 执其一种谬计。 或执一技一能一巧一术等。 谁不各自谓我道真。 讵知见闻幻翳。 三界空华。 且以非非想定。 八万四千大劫之后。 不免穷空轮转降此而下。 安有真实。 治国齐家。 不过百年活计。 御风蜕化。 只名播弄精魂。 旣不知四谛法门。 不明四念处慧。 穷神极化。 总在三界轮回数中。 出世偏真。 永非其分。 况真如佛性耶。 二就偏小法简。 若析色观空。 则因灭会真。 灭非真谛。 灭尚非真。 况苦集道。 斯乃真理全居事外。 一向不融。 若体色卽空。 则解苦无苦而有真谛。 苦旣卽真。 集灭道谛亦复如是。 斯乃卽事全真。 才得如来藏中一切俱非少分之义。 旣未见中道实体。 纵使标中道名。 亦不过是离断离常意耳。 三就权渐法简。 若谓真如是无为法。 凝然常住。 不堕有为法中。 别藉资粮加行缘修之力。 至通达位。 方断一分重障。 证一分真如。 乃至修习位中。 断十重障。 证十真如。 此则理居事外。 初心绝分。 非今经体。 今经以阴入处界。 无非本真如性。 正向凡夫现前色心诸法点示本体。 是故但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 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清净本心本觉常住。 所谓彻果该因。 统惟一真魔界佛界。 亦无二如。 若达魔如卽是佛如。 不取不怖。 则彼魔事。 无奈汝何。 如此方名不可坏印也。 就示就悟。 并如前简。 四约性字义简。 夫如来藏妙真如性。 卽所谓佛性也。 有正因佛性。 有缘因佛性。 有了因佛性。 简此又五番者。 一就世间法简。 世间之人。 谁不谈心说性。 然语言虽同。 旨趣硕异。 西域性计。 乃有多途。 曰时。 曰方。 曰微尘。 曰冥谛。 曰神我。 曰大自在天。 乃至别计地水火风等。 为一切万化之原。 称之为性。 兹不暇辨。 此土孟子道性善。 大有功于世道。 而亦不指何者为性。 告子谓生之谓性。 而亦不指云何为生。 独中庸推其原曰。 天命之谓性。 则与西域所计大自在天能生万物者相类。 但彼所计大自在天。 高居色界之顶。 水火风灾不到。 世界将欲坏时。 一切众生法尔皆得四禅。 生于彼处。 然后三灾方起。 而世界还复成时。 彼处众生有福尽者。 法尔下生此间。 故外道有神通力。 能见劫初事者。 见诸众生从此天出。 便计此天能生一切也。 若据此土所称天命。 如商书云。 帝臣不蔽。 简在帝心。 周诗云。 文王在上。 于昭于天等。 不过皆指帝释天王。 正是居须弥顶。 统治人间。 赏善罚恶之主。 其去大自在天远矣。 然唐汉以前遡至三代。 皆未尝不谓天地神明。 有灵有赫。 直至宋儒。 见佛书中。 以种种天神而为侍从。 恐谓渠等奉天。 便出佛门之下。 故窃涅槃第一义天。 此经大涅槃天之意。 强饰其词曰。 天。 卽理也。 鬼神者。 二气之良能也。 夫使天卽是理。 鬼神卽良能者。 则冬至圜丘。 夏至方泽。 乃至春秋社稷山川等祀。 卽是祭理祭良能乎。 且天旣卽理。 则人能弘道。 非道弘人。 又安能以阴阳五行化生万物。 各成其形。 各赋以理。 而称为犹命令乎。 唯孔子曰。 性相近也。 习相远也。 似指不变者为性。 指随缘者为习。 孟子乃于习性之中。 偏指人性为善。 故与犬牛不同。 则是佛门五戒十善方得人身意耳。 孔子之赞易也。 有曰。 先天而天弗违。 似非以天命为性者。 天命谓性。 自是子思以下一切后儒通计。 尚未必是尼山性学真传。 况佛性耶。 若老庄所云。 窈窈冥冥。 昬昬默默。 神鬼神帝。 生天生地等。 卽指虚无自然之道。 颇与冥谛相类。 何尝指出卽心自性。 故知世论纷纷。 终与佛性义无涉也。 二就偏小法简者。 佛以生灭因缘。 对破外道性计。 而愚法声闻。 但知诸法无实我性。 不知诸法当体无性。 于无性义。 尚未了了。 况知无性之性。 卽是三佛性耶。 通教体达无生。 知法无性。 而一分钝根者。 仍与三藏同归灰断。 亦复不见三佛性也。 三就权渐法简者。 若谓二种人有佛性。 三种人无佛性。 卽是别接通意。 若谓一切众生。 但有正因佛性。 无缘了佛性。 须别修缘了。 庄严正因者。 卽别教意。 若谓性虽并具三因种子。 而各不相摄者。 还是别义。 或是圆接别义。 皆非今经意也。 今经意者。 只此阴入处界大等。 观相元妄。 无可指陈。 观性元真。 惟妙觉明。 相妄则全性亦妄。 如冰水之外无湿。 性真则全相亦真。 如湿外别无冰水。 故三因在性。 同名正因。 正因在修。 同名缘了。 故九界阴入处界七大。 当体卽是佛界阴入处界七大。 方得名为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方得名为蠢动含灵皆有佛性。 方是此经之正体也。 就示悟简。 亦如前说。 广简伪滥已竟。 七明入体之门者。 如来藏性。 非情谓之所阶。 故曰。 识心分别计度。 但有言说。 都无实义。 纵使超情离见。 妙悟泠然。 譬得大宅。 要因门入。 经云。 彼人因指当应看月。 则教是理门。 又云。 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则行是理门。 从教入者。 是随信行。 从行入者。 是随法行。 或信行转为法行。 或法行转为信行。 或以信行助法行。 或以法行助信行。 信法各有利钝。 具如天台止观广明。 兹不具引。 今但略明三意。 一略示门相。 二以门摄二十五圣。 三总示入门观法。 一示门相者。 夫如来藏性。 清净本然。 实非迷悟所能增减。 但以无始虚妄力故。 具足根本枝末二种无明。 根本无明。 惟障中道。 枝末无明。 兼障空中。 而此二种无明。 复各有轻重不同。 若二俱轻者。 开悟则易。 故有圆教法门。 若根本惑轻。 枝末惑重者。 证入则难。 故有别教法门。 若根本惑重。 枝末惑轻者。 了空则易。 故有通教法门。 若二惑俱重者。 证空复难。 故有藏教法门。 就一一教。 赴缘而说。 必约四句诠理。 能通行人入真实地。 盖空中二理。 无不圆离四句。 圆通四门。 所谓有句。 无句。 亦有亦无句。 非有非无句。 苟执著之。 则成四谤。 故云。 般若如大火。 四边不可取。 取则邪见火烧。 若善用之。 则成四门。 故云。 四门入清凉池。 约四教各有四门。 便有一十六门。 就一一门中。 各有信行法行回转差别。 成无量门。 又约所观十八界七大境中。 一一皆有通境别境。 如内色外色内外色等。 于彼若通若别境中。 一一皆有十六门信行法行差别。 宁复算数之所能尽。 然能通门。 虽复无量所通之理。 惟是空中。 空中只是一理。 约界内根不见全体。 但名为空。 约界外根见其全体。 卽空卽中。 当知藏通八门。 远通于体。 别圆八门。 近通于体。 卽彼远近。 复分巧拙纡直。 藏教四门。 远复纡拙。 通教四门。 远而巧直。 别教四门。 近而纡拙。 圆教四门。 近复巧直。 前三教四门。 具在台宗。 兹亦不引。 圆教四门。 今当略说。 所谓圆融不可思议之门。 非一非四。 而四而一。 一门一切门。 一切门一门。 经云。 十方薄伽梵。 一路涅槃门。 此之谓也。 更就经中稍明其相。 若从征心。 辨见。 广历阴入处界就事显理科中悟入。 及从而如来藏本妙圆心十界俱非处悟入者。 名为不思议空门。 此空门卽是有门。 卽是双亦门。 卽是双非门。 空为法界。 一切法趣空。 是趣不过。 空尚不可得。 云何更有趣与非趣。 若从七大性本具相科中悟入。 及从卽如来藏元明心妙十界俱卽处悟入者。 名为不可思议有门。 此有门卽是空门。 卽是双亦门。 卽是双非门。 有为法界。 一切法趣有。 例如前说。 若从而如来藏妙明心元离卽离非处悟入者。 名为不可思议非有非空门。 此非有非空门。 亦卽是余三门。 乃至非有非空为法界如前说。 若从而如来藏妙明心元是卽非卽处悟入者。 名为不可思议亦有亦空门。 此亦有亦空门。 亦卽是余三门。 乃至亦有亦空为法界如前说。 复次初闻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又闻有三摩提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尔时征心所在。 觅心了不可得。 卽入空门。 一切世界因果。 因心成体。 卽入有门。 无是见者无非见者。 卽入非有非空门。 见与见缘幷所想相。 如虚空华本无所有。 此见及缘元是菩提妙净明体。 卽入亦空亦有门。 一一门相互融互摄。 例如前说。 略示门相竟。 二以门摄二十五圣者。 若论所观二十五境。 若通若别。 每境各具一十六门。 且如约一内色。 则有析空观四门。 体空观四门。 次第三观四门。 一心三观四门。 约外色亦如是。 约内外色亦如是。 乃至识大通别亦如是。 何可具论。 今就二十五圣已成法门。 摄归一十六门。 令修行者。 知此一十六门摄法无遗。 亦知各各厝足进修之地。 言十六门摄诸圣者。 若论所通。 无非如来藏性妙体。 若能通门。 杂用四教。 不专一途。 憍陈那于佛音声悟明四谛。 迹同藏教有门。 而妙音密圆。 则密悟如来藏中。 性音真空。 性空真音。 清净本然。 周徧法界。 随众生心。 应所知量。 或作生灭四谛解。 或作无生四谛解。 或作无量四谛解。 或作无作四谛解。 一一皆是循业发现也。 余所悟理。 类此可知。 尼沙陀厌离不净。 迹是藏教有门。 香严谛观诸有为相。 因我香气四性无生。 迹是通教空门。 药王分别药味。 初似藏教有门。 后是圆教非空非有门。 跋陀忽悟水因。 初是别教空门。 迦叶唯以空寂修于灭尽。 迹是藏教空门。 那律乐见照明金刚三昧。 迹是通教有门。 周利调出入息。 迹是藏教有门。 憍梵一味清净心地法门。 迹是通教亦有亦空门。 毕陵无痛痛觉。 迹是通教非有非空门。 须菩提旷劫知空。 迹是通教空门。 舍利弗心见清净。 迹是通教有门。 普贤心闻发明。 是圆教有门。 孙陀观鼻端白。 迹是通教有门。 满慈法音降魔。 徧用四教四门。 波离持戒修身。 迹是藏教有门。 目连心光发宣。 迹是通教有门。 乌刍瑟摩观火。 初是通教有门。 持地初勤苦行。 是藏教事度。 亦属有门。 月光修习水观。 是圆教有门。 琉璃观群动性。 是圆教亦有亦空门。 虚空藏观察虚空无边。 是圆教空门。 弥勒初修唯心识定。 是别教非有非空门。 大势至都摄六根念佛三昧。 是圆教有门。 观音从闻思修。 亦是圆教有门。 故曰。 归元性无二。 方便有多门也。 三总示入门观者。 若信行利根。 闻说卽悟。 得悟方法。 难可示人。 经云。 狂心顿歇。 歇卽菩提。 譬如利刀截纸。 一下千张。 何容分别。 若约法行观门。 则四四十六。 各须十意。 今不具述。 且约观音耳门圆通。 圆教有门。 以示其概。 言十意者。 第一观不思议境。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 第三善巧安心止观。 第四破法徧。 第五识通塞。 第六道品调适。 第七对治助开。 第八知位次。 第九能安忍。 第十离法爱。 此之十意。 上根唯用一。 中根用二至七。 下根具用十。 上根用一者。 但观不思议境。 卽能圆具十法。 不俟传传用耳。 非无下九意也。 中根用二至七。 亦复如是。 今此观音菩萨修行法门。 通被三根。 方是常修学浅深同说之法。 仍作二意分别。 一约上根。 二约下根。 约上根者。 始终但观不思议境。 而十意圆收。 谓此现前一念闻性。 卽是不思议境。 具足十界五阴诸法。 旣具十界五阴。 卽是具足百界千如。 三千性相。 理具事造。 无不炳然。 今总云入流亡所者。 入十界道灭之流。 亡十界苦集之所也。 别云动静二相了然不生者。 卽是观色阴不可思议。 圆超劫浊。 破佛界中九界妄色。 显九界中佛界真善妙色也。 闻所闻尽者。 卽是观受阴不可思议。 圆超见浊。 破佛界中九界邪受。 显九界中佛界正受也。 觉所觉空者。 卽是观想阴不可思议。 圆超烦恼浊。 破佛界中九界妄想。 显九界中佛界妙想也。 空所空灭者。 卽是观行阴不可思议。 圆超众生浊。 破佛界中九界妄行。 显九界中佛界不思议行也。 忽然超越者。 卽是观识阴不可思议。 圆超命浊。 破佛界中九界妄识。 显九界中佛界真识也。 于此不思议观圆具下九意者。 破佛界中九界五阴。 是拔自他苦集。 显九界中佛界五阴。 是与自他道灭。 卽菩提心。 由圆止观。 方有破显。 卽善巧安心。 破惑无不尽。 卽破法徧。 知佛界卽九界。 悉有苦集名塞。 知九界卽佛界。 悉有道灭名通。 是识通塞。 闻性是圆心念处。 一念处一切念处。 法尔具足正勤如意根力觉道等。 是道品调适。 修时三业必皆精进。 是对治助开。 于五阴境。 虽复乘悟并销。 仍是灭从色除。 次第不乱。 卽知位次。 善得圆通法门。 非复内外强輭诸魔所能扰动。 卽是安忍。 超越世出世间。 卽离法爱。 上根如此。 中根从二至七。 各该十意。 例亦可知。 二约下根者。 第一观不思议境。 卽指现前一念闻性。 本圆本通本常。 不可思议。 心佛众生。 三无差别。 若迷此本闻。 循声流转。 则十界苦集。 浩然无涯。 若弃于生灭。 守此真常。 则十界道灭。 宛尔无缺。 故知三千性相。 理具事造。 总不离此现前一念闻性。 经云。 彼佛教我从闻思修入三摩地。 闻卽是境。 从此思修。 卽是观等十意也。 第二真正发菩提心者。 谓旣知此圆通常性。 十界无殊。 迷则苦集浩然。 悟则道灭宛尔。 故兴同体慈悲。 愿作无缘与拔。 经云。 我于彼佛发菩提心。 菩提心只是悲智双运。 上求自性佛道。 名智。 下化自性众生。 名悲也。 问曰。 经。 文先发心。 后受教。 今胡次第颠倒。 答曰。 菩提心者。 非止一发。 自有受教前之发心。 发心方可受教。 自有受教后之发心。 卽是依教重发大愿。 岂受教前。 许有发心。 而观境后。 反不许更发心耶。 特以先有发心之文。 故不更赘耳。 第三安心止观者。 入流是三止。 止于三谛。 亡所是三观。 破于三惑。 乃至别就五阴破惑显谛。 皆是善巧止观也。 第四破法徧者。 卽以圆顿止观破五阴诸法无有不尽也。 第五识通塞者。 动静二相是塞。 了然不生是通。 尽闻而住是塞。 不住卽通。 空觉不极是塞。 极圆卽通。 生灭未灭是塞。 旣灭卽通。 寂灭现前精妙未圆是塞。 忽然超越是通也。 第六道品调适者复为二。 一约横具。 二约竖历。 横具者。 圆念处观。 能灭恶生善。 卽四正勤。 能成神足。 卽四如意。 能生善根。 卽五根。 能摧五障。 卽五力。 能分别道用。 卽七觉。 能安隐道中行。 卽八正。 则有观行道品。 相似道品。 分证道品。 浅深不同。 二约竖历者。 从闻思修。 是念处。 所入旣寂。 是从正勤得如意。 动静二相了然不生。 卽五根五力。 如是渐增闻所闻尽去。 卽七觉八正也。 第七对治助开者。 或正道多障。 亦须用下文道场持咒等事。 文虽不说。 理必不无。 且因中若不用咒助修。 果上何乃现形说咒。 较他菩萨独为盛乎。 第八知位次者。 如渐增不住等。 皆由明识位次。 故不起增上慢。 自谓满足以滥极圣也。 第九能安忍者。 若被强輭诸魔所动。 何以有进无退。 第十离法爱者。 亦卽尽闻不住之不住字。 空觉极圆之极字。 生灭旣灭之灭字。 皆于相似顺道法爱无贪著也。 有门旣尔。 余三门悉有十意。 亦复如是。 观闻性境旣尔。 余二十四境。 悉可以此圆妙十意修入。 亦复如是。 善学者贵在得意。 不俟言之多也。 明入体门竟。 八明如来藏性徧为众经体者。 夫此藏性。 乃众生本有性德。 诸佛出世种种说法。 无非欲令悟此藏性。 一切别圆诸教。 纵有种种异名如前所陈。 究竟终无异体。 但根利者。 卽令速悟。 根钝者。 亦令渐悟耳。 一切藏通诸教。 虽且约如实空义。 令出生死。 而空义亦实不离此体。 但根利者。 卽令于空而见藏体。 根钝者。 先令证于偏空而密入此体耳。 故不惟一实相印。 卽是此体。 而小乘三印。 亦依此体而得成就。 但远近纡直巧拙永异。 如甸服侯服要服荒服。 其去天子处有近远。 其来朝觐路有夷险。 而普天之下。 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 莫非王臣。 故得徧为诸经体也。 九徧为诸行体者又三意。 初泛明诸行同异。 二别明依经修行。 三独显此经行法。 初意者。 夫秉教修行。 不出信法两行。 两行并通四教。 三藏信法。 以藏性中空义为体。 通教信法。 以藏性空义兼含不空为体。 别圆二教。 并以如来藏性全体为体。 又横论诸行。 卽是六度四摄等。 各就当教论体。 若竖论诸行。 藏通外内凡位。 以相似空义为体。 分证以去。 以如实空义为体。 别三十心。 圆五品十信。 皆以相似藏性为体。 别地圆住以上。 皆以如实藏性为体。 横行有体。 故广。 竖行有体。 故高。 法华经云。 其车高广。 此之谓也。 二别明依经修行者。 诸经多有别明行法。 尅日制时。 勤身策苦以期果证。 此经亦然。 今先约诸经所明。 不出四种。 所谓常行。 常坐。 半行半坐。 非行非坐也。 常行名佛立三昧。 出贤护经。 常坐名一行三昧。 出文殊般若经。 半行半坐。 如方等法华二种三昧。 出方等法华二经。 非行非坐。 卽前三种三昧之所不摄。 悉入此中。 此复有二。 一者依经所制三昧。 如大悲心咒行法等。 二者随自意三昧。 卽是历法观察。 如觉意三昧等。 此四三昧。 惟约大乘引证。 而藏通教中。 亦明常行等方法。 若藏教四三昧。 但用偏空义为体。 通教四三昧。 用卽空义为体。 别圆四三昧。 均用如来藏性为体。 别行次第观于三义。 圆行直下知其一体。 是为异也。 若三昧无体。 便同无益苦行。 纵使缘三宝境。 孱有灭恶生善功能。 而为益则微。 为因则远。 然行者虽不达此行体。 而种种诸行。 并不出于藏性之外。 若无藏性。 何处得有诸行。 如无虚空。 何处得有染净世界。 故此藏性。 徧为诸行体也。 第三独显此经行法者。 泛明信法二行。 卽是二十五圆通门。 离此藏性。 决定无体。 别明安立道场者。 三七不寐。 卽是制令常行。 百日安居。 卽是制令常坐。 四种清净明诲。 卽五缘中持戒清净。 然香闲居。 卽闲居静处及息缘务。 选持戒清净者第一沙门为师。 卽令亲近教授知识。 同会有一不清净者道场多不成就。 卽令亲近同行知识。 著新净衣。 卽衣具足。 但略不言饮食外护。 理决不无也。 心灭贪淫。 卽诃五欲及灭五盖。 贪为上首。 故独说之。 端坐安居。 必调五事。 求最上乘。 发菩萨愿。 卽行五法。 如此二十五种方便。 各有事仪及以观法。 具如止观广明。 而坛仪供具。 皆表不思议境。 亦表圆具十乘。 若不达此如来藏体。 则诸行徒施。 况端坐百日。 尤为正修要务。 乃一经宗体。 茫然不辨。 所秉戒律。 未必成就。 徒事观美。 将欲何为。 亦可叹也。 然藏性威力。 不可思议。 如来教法。 不可思议。 密咒功能。 不可思议。 庶几见闻随喜。 聊种远因云耳。 明徧为诸行体竟。 十明徧为一切法体者。 旣如来藏性。 清净本然。 不变随缘。 随缘不变。 则一切世出世法。 何非全体如来藏性。 经云。 如水成冰。 喻佛界卽九界也。 又云。 冰还成水。 喻九界卽佛界也。 冰水虽异。 湿性何殊。 十界虽分。 藏性奚别。 经云。 譬如虚空。 体非群相。 而不拒彼诸相发挥。 今谓诸相决定不从虚空外来。 空无外故。 则知诸相卽是虚空。 虚空卽是诸相。 旣虚空体非群相。 则诸相亦体非群相矣。 旣虚空不拒诸相发挥。 则诸相亦不拒诸相发挥矣。 虚空喻藏性。 诸相喻七大等。 卽当以法合云。 藏性体非七大。 卽七大亦体非七大矣。 藏性不拒七大发挥。 卽七大亦不拒七大发挥矣。 是故藏性卽十界七大也。 十界七大卽藏性也。 是故精研七趣。 详辨五魔。 皆是如来藏性循业发现随缘之用。 皆卽如来藏性清净本然不变之体。 设无如来藏性。 则无世出世间一切诸法。 设有微尘许法。 当知卽是如来藏性全体大用。 经云。 乃至大地草木蠕动含灵。 本元真如。 卽是如来成佛真体。 普贤观云。 毗卢遮那徧一切处。 此之谓也。 二显体竟。 第三明宗。 宗者。 修行之纲领。 显体之要枢。 释此为四。 一简宗体。 二正明宗。 三诸教同异。 四结成因果。 一简宗体者。 妙玄云。 有人言宗卽是体。 体卽是宗。 今所不用。 何者。 宗致旣是因果。 因果卽二。 体非因非果。 体卽不二。 体若是二。 体卽非体。 体若不二。 体卽非宗。 宗若不二。 宗卽非宗。 宗若是二。 宗卽非体。 云何而言体卽是宗。 宗卽是体。 如梁柱是屋之纲维。 屋空是梁柱所取。 不应以梁柱是屋空。 屋空是梁柱宗体若一。 其过如是。 又宗体异者。 则二法孤调。 宗非显体之宗。 宗则邪倒无印。 体非宗家之体。 则体狭不周。 离法性外。 别有因果。 宗体若异。 其过如是。 今言不异而异。 约非因非果而论因果。 故有宗体之别耳。 二正明宗者。 有云。 圆通妙定为宗。 有云。 楞严妙定为宗。 一则别指耳门。 通该诸圣。 一则泛指三止。 总成一名。 虽复理皆可通。 而实文无的据。 又虽复通因彻果。 而因果之义未彰。 今所不用。 复有以佛之知见为宗者。 若指知见本体。 卽是体非宗。 若取能知见用。 旣系之以佛。 复无开示等文。 则与众生何与。 纵令佛通六卽。 不隔众生。 将何以显从因至果。 一期修证要途。 又彼虽引经中三处明言入佛知见。 然旣云入佛知见。 则佛知见的属于体。 入之一字。 方为宗致。 而所以入之之要。 何不拈出。 今亦不用。 今据第一决定义云。 应当审观因地发心。 与果地觉为同为异。 若于因地。 以生灭心为本修因。 而求佛乘不生不灭。 无有是处。 又云。 依不生灭。 圆湛性成。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 复还元觉。 得元明觉。 无生灭性。 为因地心。 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此则明文彰灼。 岂有异途。 的的当取不生不灭因果为宗。 又经初卽云。 一切众生生死相续。 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 用诸妄想。 此想不真。 故有轮转。 第二卷云。 若能远离诸和合缘及不和合。 则复灭除诸生死因。 圆满菩提不生灭性。 第四卷云。 若弃生灭。 守于真常。 常光现前。 乃至云何不成无上知觉。 第七卷云。 颠倒不生。 斯则如来真三摩地。 如此明文。 不一而足。 皆显示经宗之诚证也。 盖因若生灭。 则不能该于果海。 果若生灭。 则不能彻于因源。 今以二决定义为初心方便。 令其去浊以就清。 从心以解结。 方为修证了义。 方得毕竟坚固。 又耳根圆通。 卽是不生不灭因果。 谓此众生现前闻性。 本圆本通本常。 名为不生灭因。 依此修证。 便成不生灭果。 若别就时机。 则独有耳门称胜。 若通论至理。 则二十五门并同。 但取别则似遗通。 取通则必该别。 今云不生不灭因果。 任运摄得圆通妙定矣。 又首楞严定。 卽是一心圆妙止观称性之修。 故阿难首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 佛卽首告之曰。 有三摩提。 名大佛顶首楞严王。 具足万行。 十方如来一门超出妙庄严路。 夫明首楞严王三昧。 而必先冠之以大佛顶者。 正显全依性德而修止观。 方称三昧中王。 惟其性中无法不具。 故称性所起妙修亦无法不具。 又万行旣皆性具。 则万行一一皆王三昧。 一行一切行。 一切行一行。 一门一切门。 一切门一门。 故名一门超出妙庄严路也。 所以必须先悟大佛顶不生灭性以为修因。 则正行助行。 事仪理观。 若显若密。 一一皆不生灭。 若未悟妙体。 那成妙修。 今以不生不灭因果为宗。 又任运摄得楞严妙定矣。 三诸教同异者。 藏教依生灭四谛。 修析空观。 成灰断果。 则因果皆属生灭。 通教依无生四谛。 修体空观。 成偏真果。 则因果虽皆无生。 亦非不生不灭。 别教依无量四谛。 修次第三观。 成报身果。 则因带生灭。 果方分证不生不灭。 若以教道夺之。 涅槃为了因所了。 可云不生不灭。 菩提为生因所生。 便非不生灭性。 则果中犹是半生半不生耳。 圆教初心悟此不生不灭之理。 卽名字不生不灭。 以湛旋其虚妄灭生。 复还元觉。 卽观行及相似不生不灭。 得元明觉无生灭性为因地心。 卽分证不生不灭。 圆成果地修证。 卽究竟不生不灭。 今经正是圆教妙宗也。 四结成因果者。 有局有通。 局者。 初发心住。 以真方便发此十心。 心精发晖。 十用涉入。 圆成一心。 名之为因。 重重单复十二。 方尽妙觉。 成无上道。 名之为果。 从二住乃至等觉。 中间诸位。 名为亦因亦因因。 亦果亦果果。 位位用无碍道伏一分无明。 名之为因。 用解脱道断一分无明。 名之为果。 约此解脱复修无碍。 故云因因。 从此无碍复得解脱。 故言果果。 又十住为因。 十行为果。 十行为因。 十向为果。 十向加行为因。 十地为果。 十地为因。 等觉为果。 等觉为因。 妙觉为果。 妙觉惟果惟解脱。 不得名因名无碍。 初住惟因惟无碍。 不得名果名解脱。 何以故。 初住见真。 以真为因。 住前相似。 非是真因。 故不取也。 通者。 正取性德以为初因。 经云。 譬如人静居。 十方俱击鼓。 十处一时闻。 此则圆真实。 隔垣听音响。 遐迩俱可闻。 是则通真实。 声无旣无灭。 声有亦非生。 生灭二圆离。 是则常真实。 皆就吾人现前闻性本自如此。 此卽不生不灭真因。 又通者。 闻性旣尔。 见性亦然。 盲人睹暗。 观河不迁。 筑墙非断。 穿窦无续。 入室非缩。 观日非舒。 又通者。 见闻旣尔。 六用并同。 根性旣尔。 尘识亦然。 故曰。 阴入处界。 本如来藏。 性无生灭。 又曰。 十方如来。 于十八界一一修行。 皆得圆满无上菩提。 于其中间亦无优劣。 又曰。 彼等修行。 实无优劣。 又曰。 圣性无不通顺逆皆方便也。 略明宗竟。 第四辨用。 用者。 力用也。 卽如来之妙能。 此经之功德。 灭恶名力。 生善名用。 灭恶名功。 生善名德。 此皆偏举。 具论必备。 复为三意。 一简宗用。 二出旧解。 三正明用。 一简宗用者。 妙玄云。 宗亦有用。 用亦有宗。 宗用非用用。 用用非宗用。 用宗非宗宗。 宗宗非用宗。 宗有用者。 因果是宗。 因果各有断伏为用。 用有宗者。 慈悲为用宗。 断疑生信为用用。 若论于宗。 且置伏断。 但论因果。 今明于用。 但论断疑生信。 且置慈悲也。 二出旧解者。 或以破疑生信为用。 今问法华断权疑。 生实信。 断近疑。 生远信。 得作此名。 今经破何等疑。 生何等信。 若云破小疑生大信者。 阿难先已信大。 故开章卽问得成菩提方便。 安得更有小疑可破。 若云阿难小惑未忘。 大理未悟。 则应名破惑生解。 若但生解。 则止成前三卷半经力用。 后经力用。 宁复竟无可论。 又或以返妄归真为用。 或以断妄显真为用。 二意无别。 今谓此是宗家之用。 非是用章正意。 又或以破妄知见显真知见为用。 卽同破惑生解。 不摄全经力用。 若云破妄知见。 是灭恶直至等觉。 显真知见。 是生善直至妙觉。 则仍与断妄显真义同。 还是宗用。 非用用也。 三正明用者。 此经显密二说。 俱以离爱得脱为用。 离爱故言力。 得脱故言用。 离爱故言功。 得脱故言德。 经云。 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 恶咒消灭。 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又云。 何须待我佛顶神咒。 摩登伽心。 淫火顿歇。 得阿那含。 爱河干枯。 令汝解脱。 又云。 由神咒力。 销其爱欲。 法中今名性比丘尼。 又云。 彼尚淫女。 无心修行。 神力冥资。 速证无学。 皆是密说之用。 又云。 不如一日修无漏业。 远离世间憎爱二苦。 又云。 离苦得解脱。 良哉观世音。 又云。 性比丘尼闻说偈已。 成阿罗汉。 又云。 我今度汝已出生死。 又云。 令识虚妄。 深厌自生。 知有涅槃。 不恋三界。 皆是显说之用。 又云。 亦名救护亲因。 度脱阿难及此会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 入徧知海。 又云。 阿难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啰义。 兼闻此经了义名目。 顿悟禅那。 修进圣位。 增上妙理。 心虑虚凝。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卽是双彰显密二说之用。 然所离者。 有三界果报之爱。 有偏真涅槃之爱。 有出假神通之爱。 有中谛似道法爱。 而所得者。 有圆净涅槃之脱。 有方便净涅槃之脱。 有性净涅槃之脱。 今经显密二说。 能令众生圆离诸爱。 圆得诸脱。 卽是大力用也。 第五明教相者。 教是圣人被下之言。 相是分别异同之致。 智者大师。 以五时八教。 判释如来一代所说法门。 昭如日月。 今先略述纲要。 次乃正判此经。 言纲要者。 卽是化仪四教。 化法四教。 以历五时。 有通有别。 化仪四教者。 一顿。 二渐。 三秘密。 四不定。 化法四教者。 一藏。 二通。 三别。 四圆。 别五时者。 一华严时。 初成道说。 二阿含时。 起道树说。 三方等时。 次阿含说。 四般若时。 又次方等而说。 五法华涅槃合为一时。 法华次般若说。 涅槃为最后说。 通五时者。 如华严入法界品。 便非局在三七日说。 又无量义经云。 次说般若。 历劫修行华严海空。 则华严通至般若之后明矣。 阿含通至后者。 现见四阿含经。 从初鹿苑。 至涅槃夜。 所说诸法。 无不备载。 而毗尼藏。 亦复如是。 此易可知。 方等通前后者。 如方等陀罗尼经云。 先于王舍城。 授诸声闻记。 卽指法华在先。 岂非通后。 又十二年前。 岂遂一向不说大法。 故知必应通前。 般若通前后者。 经云。 从得道夜。 至泥洹夜。 常说般若。 卽诚证也。 涅槃通至前者。 释论云。 从初发心。 常观涅槃行道。 前来诸教。 岂无发心菩萨观涅槃耶。 又涅槃经云。 我坐道场。 初成正觉。 尔时无量恒沙世界菩萨。 亦曾问我如是深义。 然其所问句义功德。 亦皆如是。 等无有异。 如是问者。 则能利益无量众生。 当知涅槃通至前也。 法华通至前者。 约显露边则无。 约秘密边亦有。 故舍利弗云。 我昔从佛闻如是法。 见诸菩萨授记作佛。 岂非指妙法为如是法乎。 知此五时通别意已。 以前化仪化法二种四教历时分别。 则无错谬。 初华严时。 于化仪为顿。 于化法为圆兼别。 次鹿苑时。 于化仪为渐始。 于化法为但藏。 次方等时。 于化仪为渐中。 于化法为对藏说通别圆。 次般若时。 于化仪为渐终。 于化法为带通别正明圆教。 次法华时。 于化仪为非顿非渐非秘密非不定。 于化法惟圆。 涅槃于化仪同法华。 于化法仍具四教。 然与方等四教。 同而不同。 有二分别。 一者方等是对半教以说满教。 涅槃是借三权以扶一实。 二者方等中四教。 藏通初后俱不知常住佛性。 别教初不知后方知。 惟圆教初后俱知。 涅槃中四教。 皆初后知。 是为异也。 复次顿有二义。 一顿教部。 所谓譬如日出。 先照高山。 则专指华严。 二顿教相。 所谓初发心时。 便成正觉。 则方等般若法华涅槃。 皆悉有之。 渐亦二义。 一渐教部。 所谓曲引二乘。 循循善诱。 则专指阿含方等般若。 二渐教相。 所谓历劫修行。 积因尅果。 则华严法华涅槃。 亦皆有之。 秘密二义。 一秘密部。 则专指一切陀罗尼灌顶诸部。 二秘密相。 所谓闻小法而密证大。 闻大法而密证小。 彼此互不相知。 则华严阿含方等般若皆得有之。 惟法华是显露教。 但有密咒。 更无密相。 然约一分最钝根人。 始终不见佛说大法。 亦可称密。 而五千退席。 方乃正直舍方便。 但说无上道。 故一席中。 决无彼此异闻之相。 非秘密也。 不定义者。 佛以一音演说法。 众生随类各得解。 或闻大教得小益。 或闻小教得大益。 或闻顿教得渐益。 或闻渐教得顿益。 则前四时亦皆有之。 惟法华是决定义。 无不定义。 已上略述天台判教纲要竟。 次正判此经。 复为三意。 初且申五时八教言外之旨。 二正以此经结属教部。 三略破群疑以息诤论。 初意者。 原夫诸佛出世。 教必逗机。 机有万殊。 教亦何定。 故五时必须兼论通别。 八教必须互相组织。 方收万有不齐之机。 而智者大师。 语意俱圆。 后人承用。 不免偏执。 知五时之别。 不知五时之通。 知开显之必待醍醐。 不知毒发之通前四味。 所以纷纷诤论。 无有了期。 今更略出其意。 以为判教纲维。 盖群机虽复无量。 大约惟有四种。 一者最利。 始终皆见于大。 二者最钝。 始终皆见于小。 三者利而仍钝。 虽不终于小证。 然必备历五时。 方于法华入实。 四者钝而仍利。 虽不卽见华严。 然于般若方等便得悟入。 或于阿含便能密入。 又复应知。 若未入大者。 但见于小。 必不见大。 若已入大者。 旣见于大。 必兼见小。 至于十大弟子等助转*轮之人。 皆是法身大士应物现形。 徧为四类众生而作弄引。 岂可执迹而昧本哉。 且如央掘魔罗一事。 据大乘所见。 则是佛果现权。 据小乘所闻。 则是酬昔恶愿。 又卽今摩登伽女一事。 据此经佛顶放光。 文殊将咒。 则是一类大机所见。 据摩登伽经。 佛自说咒。 及说二人夙世因缘。 则是一类小机所见。 此皆一席异闻之明证也。 二正以此经结属教部者。 谓此经为华严部耶。 华严说在初成道时。 今佛与波斯匿王同生。 已年六十二岁。 旣非其时。 又华严惟为大根众生说圆别教。 今经乃为阿难等诃小说大。 复非其味。 谓此经为阿含耶。 则阿含正说小乘。 此经正诃小乘。 尤非其类。 谓此经为般若耶。 则般若带通别二教。 正说圆教。 会一切法皆摩诃衍。 不复诃斥声闻缘觉。 今经惟有如来藏三义中。 普收十界。 与般若同。 而前后诃小乘处。 不一而足。 与般若异。 又般若有共与不共二种。 而此经惟明不共。 又般若专明共不共二种般若。 而此经总明一切诸法。 故虽与般若同时。 决不与般若同部味也。 谓此经为法华耶。 则法华开权显实。 此经破妄显真。 法华举手低头皆成佛道。 此经不知二本不成菩提。 时之与味。 一向不同。 谓此经同涅槃耶。 则旣非中夜唱灭之时。 复非借三助一之旨。 尤难联络。 旣此四部不可浪收。 不归方等而归何部。 且弹偏斥小。 叹大褒圆。 正是方等法门。 故知于通别二时中。 是通时方等也。 于四种机中。 卽钝而仍利者所见也。 于四种化仪中。 是顿教。 非顿部也。 是渐时。 非渐教也。 大机所见。 小机不见。 是秘密相也。 放光说咒。 亦是秘密部也。 别题云。 一名中印度那烂陀大道场经。 于灌顶部录出别行。 此之谓也。 阿难悟大。 登伽证小。 亦是不定义也。 于四种化法中。 正诃藏教。 傍诃通别二教。 独明圆教也。 结属竟。 三略破群疑以息诤论者。 问曰。 此经若在法华之前。 何故叹声闻德胜于法华。 答曰。 法华为引利而仍钝之机。 方将开权显实。 故且据迹浅叹。 此经自引钝而仍利之机。 意显圆通不殊。 故得据本深叹也。 问曰。 此经若在法华之前。 何故阿难今已发心誓入五浊。 至法华中。 反畏五浊。 发愿异国持经。 答曰。 此经大众。 是钝而仍利。 故根性勇猛。 彼经大众。 是利而仍钝。 故怯习尚存。 导首虽同是阿难。 大众则各是一类也。 且此经有学者悟。 无学仍迷。 故云。 如阿难等。 虽则开悟。 习漏未除。 我等虽尽诸漏。 尚纡疑悔。 彼经发愿。 通于有学无学。 设许此经在法华后。 由闻胜法。 改愿入五浊者。 岂法华时。 已成无学之人。 今反退而成有学耶。 尤不可也。 问曰。 此经若在法华之前。 何云耶输得蒙授记。 答曰。 或如阿含中以罗汉为第一尊记。 或方等般若别有密记。 何必专指法华。 问曰。 此经若不同于法华。 何故佛告满慈。 令汝会中定性声闻。 及诸回向上乘阿罗汉等。 皆获一乘寂灭场地。 答曰。 虽与说法。 未与授记。 正同般若付财之意。 仍兼方等弹斥之旨。 的是法华先容。 安得反云在法华后。 又法华之后。 安得更有定性声闻。 又此辈无学。 亦指根稍利者。 故不必俟至法华方获悟耳。 问曰。 孙陀罗难陀自云得菩提记。 又云何通。 答曰。 亦是二酥密记也。 问曰。 持地证明法华。 复云何通。 答曰。 旣云闻诸如来。 则或指过去。 或指十方。 岂必定指释迦。 问曰。 如须菩提舍利弗等。 各言旷劫深因。 自非法华开显之后。 何敢辄自发本。 答曰。 旣是善权引物。 别为大机。 何必不说。 问曰。 观音三十二应。 与普门示现何殊。 答曰。 彼经说法。 单指流通圆教。 此经众应。 徧用权实法门。 问曰。 经初波斯匿王营斋。 经后琉璃大王陷狱。 应非一时所说。 答曰。 说经不必一时。 判义必归方等。 然此经与他部方等。 同而不同。 有三种殊胜。 不可不知。 一者他部但对斥三藏。 兼用通别圆理。 此经则兼斥藏通别理。 惟用圆理。 一殊胜也。 二者他部方等明位。 兼用通别圆位。 此经明位。 虽用四教之名。 实惟圆教之义。 如干慧地。 借通教名。 四加行。 借藏教名。 信住行向地等。 别圆名同。 而十信初心。 便云卽以此心中中流入。 乃至后位。 节节深妙。 故知惟圆义也。 三者文中虽有菩提涅槃尚在遥远。 历劫辛勤修证之勖。 虽有事非顿除。 因次第尽之语。 而总是全性起修。 全修在性。 所谓圆家之渐。 不同历别法门。 然则教相虽在方等。 而方等中圆。 卽与醍醐同味。 奚必强置法华经后。 方称最胜哉。 五重玄义竟。 发布时间:2024-05-22 09:13:58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48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