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虚云法师:戒淫法语-皈依佛 内容: 虚云法师:戒淫法语修行要在动用中修,不一定要坐下来闭起眼睛才算修行,要在四威仪中,以戒定慧三学,除贪瞋痴三毒,收摄六根如牧牛一样,不许它犯人苗稼。 美女在前:俗人的看法,是前面一枝花;禅和子的看法是,迷魂鬼子就是她。 眼能如是不被色尘所转,其馀五根都能不被尘转,香不垂涎,臭不恶心,甚麽眉毛长、牙齿短、张三李四、人我是非都不管。 ○楞严经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 ”谓一切圣贤,能转万物,不被万物所围,随心自在,处处真如。 我辈凡夫,因为妄想所障,所以被万物所转,好似墙头上的草,东风吹来向西倒,西风吹来向东倒,自己不能作得主。 有些人终日悠悠忽忽,疏散放逸,心不在道;虽做工夫,也是时有时无,断断续续,常在喜乐是非烦恼中打圈子。 眼见色,耳闻声,鼻齅香,舌尝味,身觉触,意知法,六根对六尘,没有觉照,随他青黄赤白,老少男女,乱转念头。 对合意的,则生欢喜贪爱心;对逆意的,则生烦恼憎恶心。 心里常起妄想,其轻妄想,还可以用来办道做好事;至若粗妄想,则有种种不正邪念,满肚秽浊,乌七八糟,这就不堪言说了。 白云端禅师有颂曰:“若能转物即如来,春暖山花处处开,自有一双穷相手,不曾容易舞三台。 ”又金刚经云:“应如是降伏其心。 ”儒家亦有“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的说法。 儒家发愤,尚能如此不被物转,我们佛子,怎好不痛念生死,如救头燃呢! 应须放下身心,精进求道,于动用中磨练考验自己,渐至此心不随物转,则工夫就有把握了。 做工夫不一定在静中,能在动中不动,才是真实工夫。 ○所以说:“空可空非真空,色可色非真色,无名名之父,无色色之母。 ”色空原来无碍,若实在明见此理,则任他天堂地狱,随缘不变,不变随缘,无挂无碍。 不明此理的人,虽能说得天花乱坠,也无真实受用。 古来有一位老修行,在大众会下住了多时,度量很宽,待人厚道,常能劝人放下放下。 有人问他:“你这样劝人教人,你自己做到没有? ”他说:“我在三十年前就断无明了,还有什么放不下呢? ”后来觉得在女众会下,还是有些不自由自在,所以就跑到深山住茅庵去。 这回独宿孤峰,无人来往,自由自在,以为就真无烦恼了。 谁知有一天在庵中打坐,听到门外有一群牧童,吵吵闹闹的说到庵里去看看,有说,不要动修行人的念头,又有说,既是修行人,念头是不会动的。 后来,牧童都进去了,老修行坐在蒲团上没有理他们。 他们找喝的,找吃的,闹个不休。 老休行不动不声,牧童以为他死了,摇他也不动,但摩他身上还有暖气。 有人说:“他入定了。 ”有人说:“我不相信。 ”于是,有人拿根草挑他的腿,老修行还是不动;挑他的手,也不动;挑他的肚脐,也不动;挑他的自朵,亦不动;挑他的鼻孔,老修行忍不住,打了一个喷嚏,于是大骂道:“打死你这班小杂种! ”那时观世音菩萨在空中出现,说:“你三十年前断了无明的,今天还放不下吗? ”可见说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说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 不被境转真不容易。 憨山大师费闲歌说:“讲道容易修道难,杂念不除总是闲。 世事尘劳常挂碍,深山静坐也徒然。 ”我们既为佛子,若不下一番苦心,徒然口说,是无补于实际的。 ○欲界诸天有淫欲:四天王天与人间同;忉利天淫事与人间略异,只过风不流秽;夜摩天则执手成淫;兜率天但对笑为淫;化乐天以相视为淫;他化天以暂视成淫。 楞严经说:“如是六天,形虽出动,心迹尚交,自此已还,名为欲界。 ”色界已无淫为欲,还有色身。 楞严经说:“是十八天,独行无交,未尽形累,自此已还,名为色界,但无粗色,非无细色。 ”涅槃云:“无色界色,非声闻缘觉所知。 ”楞严经云:“是四空天,身心灭尽,定性现前,无业果色,从此逮终,名无色界。 ”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返爱为基。 可见有淫就有生死,断淫就断生死了。 三界六道,身量寿命,长短不同。 非非想处天,寿长八万大劫,还是免不了生死轮回。 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打算出火宅,就要好好的修行。 ○楞严一经,由阿难发起,作我们的模范。 全经着重说淫字,由这淫字,说出很多文章来。 最初由阿难示现,因乞食次,经历淫室,遭大幻术摩登伽女,以娑昆迦罗,先梵天咒,摄入淫席,淫躬抚摩,将毁戒体。 如来知彼淫术所加,斋毕旋归,王及大臣,长者居士,俱来随佛,原闻法要,於时世尊,顶放宝无畏光明,光中出千叶宝连,有佛化身结跏跌坐,宣说神咒,敕文殊师利,将咒往护,恶咒消灭,提奖阿难及摩登伽,归来佛所。 阿难见佛,顶礼悲泣,恨无始来,一向多闻,未全道力,殷勤启请,十方如来,得成菩提,妙奢摩他,三摩禅那,最初方便,佛应阿难之请,就说出一部楞严经来。 阿难遇摩登伽女,并非做不得主,这是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 ○圆觉经说:“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由有种种恩爱贪欲,故有轮回。 若诸世界,一切种性,卵生、胎生、湿生、化生,皆因淫欲而正性命,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所以说:“三界轮回淫为本,六道往还爱为基。 ”世人有在家,有出家,有为道,有不为道,凡自性不明的,都在五欲中滚来滚去。 五欲就是财色名食睡,由此五欲,生出喜怒哀乐爱恶欲七情,七情又捆五欲,因此生死不了,如经所说:“南阎浮提众生,以财为命。 ”人的投生,起首由于淫欲,及到出生后,就以财为主。 ○世人衣食足了之后,又贪色,这个色字不知害了多少人。 古来帝王由于贪色而致亡国的也不少。 昔夏桀伐有施,得妹喜为妻,由此荒淫无道,为商汤所灭。 商朝的纣王爱妲己,嗜酒好色,暴虐无道,周武王伐之,兵败自焚死。 古时没有电话电报,边方告警,则举烽燧,其法:作高土台,台上作桔皋,桔皋头上有笼,中置薪草,有寇即举火燃之以相告,曰烽,又多积薪,寇至即燔之,望其烟,曰燧,昼则燔燧,夜乃举烽,此台烽燧既作,邻台即相继递举,以告戌守之兵。 周幽王宠褒姒,不好笑,王百计悦之,仍不笑,王乃举烽火以徵诸侯,诸侯至而无寇,褒姒乃大笑。 后西夷犬戎入寇,王举火徵兵,诸侯不至,犬戎遂杀王于骊山之下,并执褒姒以去,这事叫烽火戏诸侯。 贪色之祸,无量无边,说不完了。 ○楞严经指出:“末法时代,邪师说法,如恒河沙。 阿难当知:是十种魔,于末世时,在我法中,出家修道,或附人体,或自现形,皆言成正偏知觉,赞叹淫欲,破佛律仪。 先恶魔师,与魔弟子,淫淫相传,如是邪精,魅其心腑,近则九生,多逾百世,令真修行,总为魔眷,命终之后,必为魔民,失正遍知,堕无间狱。 ”经中说九生百世者,一生一百年,一世三十年,今佛历已是二千九百八十二年,就是百世魔王出现之时。 ○现正是末法时代,你到那里访善知识呢? 不如熟读一部楞严经,修行就有把握,就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此成就,不遭歧路。 又全经前后所说,着重在一个“淫”字,说:“若诸世界,六道众生,其心不淫,则不随其生死相续。 汝修三昧,本出尘劳,淫心不除,尘不可出,纵有多智,禅定现前,如不断淫,必落魔道。 ”看楞严经,若不归宗,跑马看花,就不中用。 要读到烂熟,就能以后文消前文,以前文贯后文,前后照应,则全经义理,了然在目,依经作观,自得受用。 古来行人,从此经悟道的很多。 ○经(即楞严经)中说凡说圣,说悟说魔,都是阐明五阴非有,教我们照破五蕴皆空,最后说知有涅槃,不恋三界,指出五阴魔邪,无一不是说五阴。 色阴上,淫色是生死根本,杀盗淫妄,是地狱根本。 五阴照空,即脱生死,不复轮回。 如何照呢? 照是觉照,时时刻刻,依经所说,用智慧观照五阴,照得明明白白的,就是五蕴皆空了。 在观照之初,未能全无妄想,这不要紧,古人说:不怕念起,只怕觉迟。 若妄念一起,你能觉照,就不随妄转。 ○行持不限出家在家,都是一样,讲个典章你们听:云南有一位秤锤祖师,明朝人,姓蔡,住昆明小东门外。 父母去世,遗下财产田园,生活过得很好,勤俭劳动,自种菜蔬出卖作零用。 妻年轻貌美,好吃懒作,和野汉子私通。 蔡虽明知此事也不说她,日子久了,她更胆大,天天和野汉子私通,毫无顾惧了。 有一天,蔡很早就出门卖菜,预计野汉尚未离家,就买好酒肉带回家,这时野汉尚未离去,只好躲在床下。 蔡入厨弄饭菜,妻觉得不好意思,就去洗脸并帮丈夫弄饭菜。 饭菜弄好了,蔡叫她摆碗筷,她摆了两套碗筷,蔡叫她摆三套。 “我今天请客。 ”她摆好了,蔡叫她请客出来喝酒。 她说:“客在哪里? ”蔡曰:“在房里。 ”她说:“你不要说鬼话,房里那里有客。 ”蔡说:“不要紧,不要害怕,你请他出来好了,若不出来,我就给他一刀。 ”妻不得已,就叫野汉子出来。 蔡请野汉子上坐,向他敬酒,野汉子以为有毒不敢喝,蔡先喝了再请他喝,野汉子才放心。 酒菜吃饱了,蔡向野汉子叩头三拜,说:“今天好姻缘,我妻年轻,无人招呼,得你照顾很好,我的家财和我的妻,都交给你,请你收下吧。 ”妻和野汉子都不肯,蔡持刀说:“你们不答应,我就要你们的命。 ”二人没法只好答应下来。 蔡于是只身空手出门,往长松山西林庵出家,一面修行,一面种菜,后来用功有了见地。 再说野汉子财色兼收以后,好吃懒做,老婆天天挨打挨骂吃不消,她悔恨了,跑到西林庵请蔡回家,想重寻旧好,蔡不理她。 后来野汉子把家财吃光了,弄到她讨饭无路,她想起蔡的恩情,想报答他。 蔡平常好吃昆阳的金丝鲤鱼,她弄好了一盘金丝鲤鱼,送到西林庵给蔡吃,蔡收下说:“我领了你的情了,这些鱼我拿去放生。 ”妻曰:“鱼已煮熟了,不能放生。 ”蔡即将鱼放在水里,鱼都活了,直到现在,昆明黑龙潭古迹,还有这种鱼。 蔡是俗人,对妻财子禄能放得下,所以修道能成功,奉劝各位,都把万缘放下,努力修行,期成圣果吧! ○我们跟佛学,现在都是出了家,但出家有四种:一、身出家心不出家,身参法侣,心犹顾恋;二、身在家心出家,虽受用妻子,而不生耽染;三、身心俱出家,于诸欲境,心无顾恋;四、身心俱不出家,受用妻子,心生耽染。 我们自己检查一下看这四料简中是那一类呢? 我惭愧,身虽出家,几十年骗佛饭吃,表面出了家,内心未入道,未证实相理体,未能四大皆空,未能如如不动,这就是心未出家。 我就是这样苦恼,还有和我一样的,可见身心俱出家就为难了。 古来身在家心出家的大居士,如印度的维摩诘、月上女、末利夫人、韦提希夫人,中国的庞蕴、宋仁宗、张襄阳,都是深通佛法,居尘不染尘。 身心俱出家的大祖师多了,都是佛门模范,为后人钦式,弘法利生,作大佛事,功德无量。 清朝顺治皇帝,六岁登基,二十四岁出家,这是身心俱出家的。 其身心俱不出家的就不要说了。 真出家的实在难,能成大器的更不易。 扣冰古佛说:“古圣修行,须凭苦节。 ”黄蘖老人说:“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故出家人能做到底也不容易。 ○一切法门,都离不了持戒。 楞严经说:“摄心为戒。 如不断淫,必落魔道;如不断杀,必落神道;如不断偷,必落邪道;若不断其大妄语者,因地不真,果招纡曲。 我今先说入三摩地,修学妙门,求菩萨道,要先持此四种律仪,皎如冰雪,自不生一切枝叶。 心三口四,生必无因。 ”佛门旧制,比丘出家,五夏以前,专精戒律,五夏以后,方许听教参禅。 何以如此呢? 因为修行以戒为体,戒是出生死的护身符,没有戒,在生死苦海中就会沉沦汩没。 佛曾以戒喻渡海浮囊,不能有丝毫破损,浮囊稍破,必定沉溺。 所以宗教净三家,及一切法门,都以戒为先。 但戒定慧三法不能偏废,要三法圆融,才得无碍。 持戒若不明开遮,不通大小乘,不识因时制宜,种种妙用,死死守戒,固执不精,成为错路修行。 三学圆明,才得上上戒品。 ○修行人要先除我相,若无我相,诸妄顿亡。 我执既除,更除法执。 我执粗,法执细。 平常讲话,开口就说我什么,我什么,若无我,则什么都瓦解冰消,那一法都无碍。 由能无我,也就无人,习气毛病也无有了。 既为佛子正信出家,求出离法,就要努力忘我,勿为境转,勿在烦恼中过日子。 佛子若不降伏其心,则一念错误,毫厘有差,天地悬隔,一失足成千古恨。 如救头燃,严守律仪,如保护渡海浮囊,不容有一点破损。 ○受戒后,要谨慎护戒,宁可有戒而死,不可无戒而生。 发布时间:2024-05-25 09:18:30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4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