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虚云法师:答蒋公问法书-皈依佛 内容: 虚云法师:答蒋公问法书虚云老和尚《答蒋公问法书》(白话整理)缘起事情发生在1942年,民国三十一年(岁次壬午)。 当时虚云老和尚一○三岁。 正值国难当头的时候。 日本侵略中国到了最严重的阶段,国民党的民国政府迁到陪都重庆。 当时的国民党政府主席林子超以及其各部会官员,除了一面忙于战事,为了安定人心,还派出了屈映光、张子廉两位居士到云门山,代表国民党政府欢迎虚老赴重庆主建息灾法会。 是年冬十一月六日,虚老启程,抵重庆后与林主席和法务长戴季陶商定,在慈云、华严两寺分建法会。 民国三十二年(岁次癸未,即1943年)一月,在息灾法会上修忏仪,至廿六日圆满。 林子超、蒋介石、戴季陶及何应钦等都分别设斋招待虚云大师,席间非常详细的讨论了唯物唯心的哲理,以及基督与神的问题。 这次讨论的内容,虚云大师事后曾整理成文字,以书面的形式发表,后被收录在《虚云和尚年谱》中,题为《答蒋公问法书》。 现在重读这篇文字,可以发现虚云大师解答了许多常人较难理解的问题。 老人家畅谈佛教的理论,完全是站在客观中道的立场上,没有任何政治倾向和宗教偏护,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佛教的世界观作了阐扬。 时至今日,仍能很好地起到劝化众生、改进世道人心的作用。 但因文字简约,又颇多古义,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看起来不大方便。 本文现参考1958年江右囤圃苏芬居士对该文的一篇讲解稿,以白话的形式,再现虚云老和尚当年的那次畅谈。 希望读者能够从中体会到半个世纪以前,一位百岁老人的一片苦心。 ◎刘东亮 整理当时虚云老和尚是这样说的:佛教是今日周旋国际间、趋进世界大同的唯一大教,这是大家都承认的。 目前世界有两种力量,一种是唯神论,一种是唯物论。 这两种力量都否认“六道轮回,因果报应”的道理,其恶劣影响所及,不可说,不可说。 主张唯神论的当然是基督教,他们虽然说“为善者”,神能给他快乐的报酬;“为恶者”,神就给他痛苦的惩罚。 但他们认为神的存在,是自然的,说不出所以的道理。 因此,不能令人深信不疑,而且贻唯物论者以极大口实。 这就是基督教所以不能维系世界和平的原因。 实则神就是物,物就是心,心也是神。 然而神也可以说不是神,物也不是物,心也不是心。 佛教说明“三界本无一法建立,皆是真心起妄,生万种法”。 这就是说,宇宙间本来就无所谓事事物物,都是由真心引起的妄念,生出千千万万的事物。 所谓“真心”,也不过是因有“妄物”对待而暂时建立的假名。 究竟说起来,真心也不可执住。 譬如大海,有水又有波浪,平静的叫做水,汹涌的叫做波。 波浪平静时还是水,水汹涌时又成波浪。 又因有汹涌的波浪,才叫不汹涌平静的是水。 假使根本没有汹涌的迹相,固然不能建立“波浪”的假名,就是“平静”的假名也无法生起。 水、波都不过是我们人随意所造立的假名而已。 也许鱼称水为空气。 所以水是物,也可说是心。 有即是无,色即是空,妄即是真,烦恼即菩提,众生即诸佛。 迷惑的时候,心成了物,无成了有,空成了色,真成了妄,菩提成了烦恼,诸佛成了众生;这好像水汹涌的时候成了波浪。 波浪等于万事万物,大海等于妙明真心。 假若一念觉悟的时候,物和心一样,有和无一样,色和空一样,妄和真一样,烦恼和菩提一样,众生和诸佛一样;这好像波浪不汹涌时就是平静的水。 因为一念的迷惑,在物的方面,建立了有、色、妄、烦恼、众生等等对待的名词;在心的方面,建立了无、空、真、菩提、诸佛等等对待的名词,这些名词统统是假名。 假如根本没有迷惑,物的假名固不能成立,而心的假名又何曾产生? 所以唯心唯物、有神无神,都是识心分别计度。 有许多人听到上面这种解释,以为佛学也是唯心论。 殊不知,佛学虽说“唯心”,但和哲学上所说的“唯心论”是大相悬殊的。 哲学上的唯心论,只承认心,不承认物,所谓“于心执有,于物执无”。 释尊说:“以攀缘心为自性,执生死妄想(妄心),以为真实者。 ”这就是哲学上的唯心论的病根。 至于唯物论者,恰恰和唯心论者相反,所谓“于物执有,于心执无”。 释尊说:“颠倒行事,误物为己,轮回是中,自取流转者。 ”这就是哲学上的唯物论的病根。 此外,唯神论者,划分物质实体和神灵实体为截然不同的两个世界。 释尊说:“惑一心于色身之内,认一沤体,目为全潮”(《楞严经》)。 这就是唯神论者的病根。 唯心、唯物、唯神三种学说,盲人摸象,各执偏见。 或因近视,认为牛的影像就是牛;或以管窥牛,见了牛角,就以为牛角是牛。 本来是不错的,他但们的弊病就在没有见到牛的全体。 惟有佛学,溯本穷源,把真实的白牛清清楚楚地指出来,如果因指而看牛,没有不见真牛全体的。 所以要救唯心、唯物和唯神的偏执,除了佛教就无法采究其全体。 佛教所说“明心性”、“清净本然”、“离诸名相”、“无有方所”、“体自觉”、“体自明”……都是本有自尔之性德,本无所谓十方三世,更无所谓大地、人、畜、木、石、地狱、天堂等等,只因妄念一起,就实现、显现出宇宙间万事万物(诸有为法)。 心性又叫做常住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等等,这些名相都是真理本体的别名,绝能所之对待,离有无之分别。 佛学所谓“能”,即现在说的“主观”、“主动”;所谓“所”,即现在说的“客观”、“被动”。 所谓“十方”,即现在所说的空间,东、南、西、北、东南、南北、西南、西北、上、下。 所谓“三世”,即现在说的时间,过去、现在、未来。 《楞严经》中富楼那问:“觉性清净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 ”释尊答:“性觉必明,妄为明觉。 觉非所明,因明立所。 所既妄立,生汝妄能。 无同异中,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因异立同,同异发明,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自相浑浊,由是引起尘劳烦恼,起为世界,静成虚空。 虚空为同,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真有为法。 觉明空昧,相待成摇,故有风轮执持世界。 因空生摇,坚明立碍。 彼金宝者,明觉立坚,故有金轮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摇明风出,风金相摩,故有火光,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火光上蒸,故有水轮,含十方界。 火腾水降,交发立坚,湿为巨海,干为洲。 以是义故,彼大海中,火光常起,彼洲中,江河常注。 水势劣火,结为高山。 是故山石击则成焰,融则成水;土势劣水,抽为草木。 是故林薮,遇烧成土,因绞成水。 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是因缘,世界相续。 复次富楼那,明妄非他,觉明为咎。 所妄既立,明理不。 以是因缘,听不出声,见不超色。 色香味触,六妄成就。 由是分开见觉闻知,同业相缠,合离成化。 见明色发,明见想成。 异见成憎,同想成爱。 流爱为种,纳想为胎。 交媾发生,吸引同业,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昙(胞胎中受生之质)等。 胎、卵、湿、化,随其所应。 卵为想生,胎因情有。 湿以合感,化以离应。 情想合离,更相变易。 所有受业,逐其飞沉。 以是因缘,众生相续。 富楼那,想爱同结,爱不能离,则诸世间父母子孙相生不断。 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贪爱同滋,贪不能止,则诸世间胎、卵、湿、化,随力强弱,递相吞食,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以人食羊,羊死为人,人死为羊,如是乃至十生之类,死死生生,互来相啖。 恶业俱生,穷未来际,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汝负我命,我还汝债。 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经百千劫,常在缠缚。 惟杀盗淫,三为根本,以是因缘,业果相续。 富楼那,如是三种,颠倒相续,皆是觉明,明了知性,因了发相,从妄见生。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次第迁流,因此虚妄,终而复始。 ”这是富楼那因闻释尊说法,明白世间法是有为,如来藏是无为。 既然都是无为,就应当无相,为什么忽然生起山河大地无情的世界以及有情的众生呢? 释尊依据富楼那这一问,首先详细解释:空如来藏是不变之体,不空如来藏是随缘之用。 首先说明世界相续,是由于地水火风四大,交妄发生,递相为种,以致生起依报世界,成住坏空,终而复始,相续不断。 如果不破迷成悟,返妄归真,那就永无清净的日子。 耶稣教徒说世界末日将降临,科学家说世界能毁灭,这都是不懂得世界相续的道理。 其次说明众生相续,都是依业因感召而来,成为四生,并不是另有什么主宰。 情想合离,各有善恶的分别,善业就飞升,恶业就沉坠。 因缘有远近,远则无明为因,业识为缘;近则情想合离为因,父母己业为缘。 四生转换,三界升沉,生死长缚,轮转不休。 这就是众生相续。 耶稣教徒说众生是神造的,真是无稽之谈。 再次说明业果相续,负命还债,闹个不休,常在生死。 爱心怜色,牵连不断,常在缠缚。 杀盗淫是三种贪习根本种子,以这个种子为因,现行为缘,因缘互相资长,所以有业果相续。 这业果相续是和众生相续不同的。 众生相续是约受生的一念而说;业果相续是统约历劫积习而说。 积习既深,轮转莫停,一念之差,而变易无定。 假如能够顿绝一念,消除积习,那么,变易就可定,轮转也可定。 总而言之,众生不离业果,业果不离众生。 三种相续,都是颠倒之相,从真起妄而有,所以说都是明觉。 换言之,就是在真觉上生起妄明,所谓无明不觉生三细,由细成粗,就是境界为缘长六粗。 这就是山河大地诸有为相的生起。 世界有成住坏空,众生有更相变易,业果有彼此酬偿,都是由此虚妄,妄有相续,终而复始,循环往复,无有止息。 上面是释尊解答富楼那的疑问。 真如觉性既立了真妄,于是有不变和随缘的分别。 平等不变,离差别相,无圣无凡,非善非恶,真实如常,是不变真如,也是空如来藏。 随缘生灭,起差别相,有圣有凡,有善有恶,是随缘真如,也是不空如来藏。 就“不变真如”来说,万法即真如,非心非物非神;就“随缘真如”来说,真如即万法,即心即物即神。 唯心论者,错认“识神”,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真心,因此倡唯心论。 唯物论者,囿于边见,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物,于是倡唯物论,又根据唯物而倡无神论。 唯神论者,也是囿于边见,妄生分别,就随缘真如方面来看,以为随缘真如就是神而倡唯神论。 这些人都是不明白心即物、物即神,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无心则无神无物的道理。 不过,所谓“有”不是有无之有,而是非有而有的妙有;所谓“无”,不是断绝之无,而是超有无的妙无。 唯心论、唯物论、唯神论者,均未明真义,互相攻击,实则都没有不是,也都不是。 只要研究佛学,就可明白这个道理。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的研究,除了前面所讲述的以外,其他对于世界的构造和成坏,人身器官的组织,及其他种种问题,在《楞严经》及诸经论中,多有详细论列和说明,而且大部份与后来哲学与科学发现的地方都相合。 对于人生的价值,如大菩萨的行为志愿,就不是世间上圣贤所能及,经典上在在处处,均可以见得到。 由此可知佛教的神妙和伟大之处。 然而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也不故弄玄虚以惑众。 佛教的一言一行,都是从戒定慧三无漏学中亲履实践得来。 怎样叫做戒定慧呢? 简单的说:防非止恶就是戒;六根涉境、心不随缘就是定;心境俱空、照览无惑就是慧。 能够防止身、口、意三业的邪非,心水自然澄明,由戒生定;心水澄明了,就可自照万象,那就是由定生慧。 儒家《大学》中也有“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的说法。 哲学家也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其所学。 不过儒家以及哲学家、科学家,都是用攀缘心、虚妄心去思虑宇宙万物,却不明白宇宙万物也是攀缘心所造成。 能虑、所虑都是攀缘心、妄想心。 假如以此心探求真理,等于坐在椅子上,自己想把椅子举起来,绝无可能。 因此,现今哲学家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终无结论。 佛学是离言绝虑,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好像下座后举椅,运用自如。 这就是佛学可以包括哲学、科学、宗教三者,冶为一炉。 日本以佛教为国教,自明治维新以后,得益于禅学处不少,这是众所周知的。 假若不是军阀迷信武力,以杀戮为功,以侵略为能,那不但是东亚的盟主,而且可以领导世界。 又有人疑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不足以为国教,这更是不明白佛教道理的人所说的话。 实则佛法主张“是法住法位,不坏世间相”,安稳利乐一切众生,怎么可说是消极的呢? 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怎么可说是迷信的呢? 佛是印度话“Buddha”,译成中国话的意义为“觉者”,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意思。 菩萨也是印度话,“Bodhisativa”译成中国话的意义为“觉有情”,有出家在家二种,都是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一面自修,一面化人。 这种积极与正信,恐怕没有能超出其上的。 佛教依据“折”、“摄”两种原则,立了很多方便的法门。 怎样叫做“折”? “折”就是折服恶人。 从前,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向佛图澄请教戒杀之义),澄答:“子为人王,以不妄杀为戒杀义。 ”这就是说,掌握大权的在家菩萨,为折服恶人、利益大众起见,虽然拿了刀杖,乃至斩恶人的头,都不算犯戒。 因为恶意杀人,大家都是知道不可以的,但善意除害,却是在家大权菩萨的金刚手眼。 怎样叫做“摄”? “摄”就是摄受善人。 佛菩萨为利益众生起见,故不避艰危,有四种摄受法:一是“布施摄”,看众生的喜乐而定布施的内容和方法,有的众生喜欢财物,就施财;有的众生喜欢闻法,就给他讲法,这样使令众生生亲爱心而受道。 二是“爱语摄”,随众生的根性而用善言语加以慰问晓喻,使众生以欢喜心闻道修道。 三是“利行摄”,以身作则,身口意都做善事利益众生,使众生以欢喜心闻道修道。 四是“同事摄”,用法眼看众生的根性,看众生所欢喜而分别示现,使众生共同操作而沾利益,由是以欢喜心闻道修道。 这种四摄法门,是何等的积极! 怎样叫做方便呢? 方便是根据众生的根器而施用各种权巧的方法,使一切众生得度。 前面讲的四摄法,也是方便的法门。 《法华经·化城喻品》说:“譬喻险恶道,回绝多毒兽。 又复无水草,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强识有智慧,明了心决定,在险济众难。 众人皆疲倦,而白导师言:我等皆顿乏,于此欲退还。 导师作是念,此辈甚可悯,如何欲退还,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当设神通力,化作大城廓。 汝等入此城,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心皆大欢喜。 此是化城耳,我见汝疲极,中路欲退还,权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进,当共至宝所。 ”读了《法华经》这一段经文,就可知道当年释尊分时设教、权施方便的深意和密意。 最上根者,就和他言禅;上根者,和他说教;重分析者,给他讲唯识;无论上根利器,还是普通一般人,都可教他们修净土。 又权设大乘、小乘,不论出家在家,务求普化群机,使一切众生能沾到法益。 现代有些人看见佛教徒对佛菩萨像行叩拜的大礼,又看见修净土的人念阿弥陀佛,他们就站在凡夫的无神论立场,大肆攻击,说这是“迷信”。 他们不知道叩拜佛像和对长辈行三鞠躬致敬又有什么分别? 一心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的功效。 而且持名念佛,不过是方便初机的简捷法门,更有观像念佛、观想念佛和实相念佛等法门。 净土自有无穷妙用,因为大家都不懂,便可视为迷信吗? 又有人说:“基督教也是脱胎于净土宗《阿弥陀经》,试看耶稣身上所搭的衣,就和佛的衣相同;《阿弥陀经》说西方有极乐世界,耶稣也说天国极乐;净土往生分九品,耶稣教《李林天神谱》也说天神分九品;《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耶稣也说你不在人间立功,上帝不许你到天国;净土宗二六时念佛名号,求佛接引,耶稣也用早晚祈祷上帝眷顾;佛门有灌顶之法,耶稣也有洗礼之仪。 凡此种种,耶稣的教义,和净土宗的旨趣,似乎大致相同。 耶稣诞生于释迦后千余年,当时曾受佛化,得授持《阿弥陀经》,根据这部经另行创设新教,似无疑义。 耶稣曾在当时晦迹三年,赴印度参学。 现存历史书上虽然没有记载,然从蛛丝马迹,可以窥见一斑,决不是向壁虚构。 ”不过表面上看来,耶教虽类似净土宗初机的持名念佛,但实际上远不如净土宗。 耶教著重于他力,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迹近勉强;持名念佛,则注重他力和自力相应。 例如《楞严经·大势至菩萨念佛圆通章》说:“十方如来,怜念众生,如母忆子;若子逃逝,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如母忆时,母子历生,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为香光庄严。 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今于此界,摄念佛人,归于净土。 见佛闻法,悟无生忍。 ”“永生”的“生”,是生灭法,因灭而显生,是对待的;有生,自然也有灭,怎么能“永生”? “无生”的“生”,则是涅槃法,本自无生,故无有灭,所以称为无量寿(阿弥陀译名)。 这也都是耶教和净土宗本质不同的地方。 凡是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的人,不必一定要出家,在家也是可以的。 不过出了家,离开亲属的恩爱,舍弃家庭的温暖,用意是脱离凡情物欲的羁绊。 舍凡夫之“私情”,而发展佛力之“同情”;舍自我之“私爱”而成就无我伟大之“博爱”。 以救渡一切众生为“忠”,以侍奉一切众生为“孝”,这就是大同的精义。 孙中山先生曾经说过:“佛教乃救世之仁,佛学是哲学之母,宗教是造成民族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的自然力,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 研究佛学可补科学之偏。 ”今日的社会,是信教自由的社会,不能强人以迷信,只可令人心悦诚服而生正信,佛教就有这种功效。 以上便是1942年,虚云老和尚一○三岁时,同林、蒋等人所谈的内容。 现在我们能够看到这样的文字材料,还要感谢当年的朱竞宙居士、律航法师、苏芬居士等一大批人,没有他们的努力,我们这些晚辈哪能有这么好的福报。 --------------------------------------------------------------------------------以下为原文:民国三十二年癸未一百有四岁一月。 在息灾法会修忏仪。 至二十六日圆满。 主席林公。 暨各长官蒋公戴公何公等。 分设斋招待。 蒋公详细问法。 条列唯物唯心。 及神与基督之理。 以书答之。 在慈云寺。 华岩寺。 上堂开示。 侍者惟因笔记之。 [附录]答蒋公问法书(上略)佛教者。 实今日周旋国际。 趋进大同之惟一大教也。 目下世界有两种力——唯神论与唯物论。 否认轮回果报之说。 故其影响所及。 不可说。 不可说。 基督教之唯神论。 虽有为善者神给与快乐报酬。 为恶者神施以痛苦惩罚之说。 然以神之存在。 认为自然。 而不知其所以然。 故不能令人深信。 且贻唯物论者口实。 此基督教所以不能维系世界和平之故。 实则神即是物。 物即是心。 心亦是神。 然神亦非神。 物亦非物。 心亦非心。 佛明三界《宇宙》本无一法《事物》建立。 皆是真心起妄。 生万种法。 ‘真心’亦不过因有妄物对待而立之假名。 究其实。 所谓真心亦非是。 譬如大海。 心是水。 万法《万事万物》是波浪。 平静者称为水。 汹涌者称波浪。 波浪平静时仍是水。 水汹涌时又成波浪。 又因有汹涌之波浪。 故称不汹涌者为平静之水。 假使根本不有汹涌之相。 波浪之假名固不能立。 平静之假名亦何由生。 立亦不过吾人随意立之假名。 相信鱼类或称水为空气。 故知物即是心。 有即是无。 色即是空。 妄即是真。 烦恼即菩提。 众生即诸佛。 一念迷惑时。 心成物。 无成有。 空成色。 真成妄。 菩提成烦恼。 诸佛成众生。 如水汹涌时即波浪。 若一念觉悟时。 物不异心。 有不异无。 色不异空。 妄不异真。 烦恼不异菩提。 众生不异诸佛。 如波浪不汹涌时。 仍是平静之水。 又因迷惑而起。 物有色妄。 烦恼。 众生。 等对待。 故立. .. .. .心无空。 真。 菩提。 诸佛。 .. .. .. 等假名。 若根本不有迷。 则物。 色。 妄。 有。 烦恼。 众生。 .. .. .. 等假名。 固不能立。 即心无空。 真。 菩提。 诸佛。 .. .. .. 等假名。 亦何有立。 所谓唯心唯物。 有神无神。 皆是识心分别计度耳。 或云。 ‘若是。 佛学亦唯心论耳。 ’佛学虽说唯心。 然与哲学上之唯心论悬殊。 哲学上之唯心论。 于心执有。 于物执无。 释迦所谓以攀缘心为自性。 执生死妄想。 认为真实者。 唯物论者。 于物执有。 于心执无。 释迦所谓颠倒行事。 误物为己。 轮回是中。 自取流转者。 唯神论者。 划分物质实体。 与神灵实体。 为截然不同之两个世界。 释迦所谓惑一心于色身之内。 认一沤体。 目为全潮者。 各执偏见。 或因近视。 认牛之影像为牛。 或以管窥牛。 见牛角者则认牛角为牛。 见牛头者则认牛头为牛。 本无不是。 弊在不见真牛全体。 佛教则溯本穷源。 将真实白牛清楚指出。 若因指观牛。 未有不见真牛全体者。 故欲救唯心唯物论之偏闭。 舍佛教莫属。 佛教所言明心性。 《或称常住真心,真如觉性,法身,实相. .. .. .等皆是真理之别名》清净本然。 离诸名相。 无有方所。 体自觉。 体自明。 是本有自尔之性德。 绝诸能《即今称主观主动等》所《即客观被动等》对待。 本无所谓十方。 《东、南、西、北、东南、东北、西南、西北、上下、即今称空间。》三世。 《过去现在未来即今称时间》更无所谓大地。 人畜木石。 地狱天堂等等。 只以妄立一念。 致起诸有为法。 《宇宙间万事万物》如“楞严经”《此经几无法不备无机不摄,究佛学哲学者均不可不参究》释尊答富楼那问。 “觉性清净本然。 云何忽生山河大地”云。 “性觉必明。 妄为明觉。 觉非所(客观)明。 因明立所。 (客观)所既妄立。 生汝妄能。 (主观)无同异中。 炽然成异。 异彼所异。 因异立同。 同异分明。 因此复立无同无异。 如是扰乱。 相待生劳。 劳久发尘。 自相浑浊。 由是引起尘劳烦恼。 起为世界。 静成虚空。 虚空为同。 世界为异。 彼无同异。 真有无法。 ”“觉明空昧。 相待成摇。 故有风轮。 执持世界。 因空生摇。 坚明立碍。 彼金宝者。 明觉立坚。 故有金轮。 保持国土。 坚觉宝成。 摇明风出。 风金相摩。 故有火光。 为变化性。 宝明生润。 火光上蒸。 故有水轮。 含十方界。 火腾水降。 交发立坚。 湿为巨海。 干为洲潬。 以是义故。 彼大海中。 火光常起。 彼洲潬中。 江河常注。 水势劣火。 结为高山。 是故山石。 击则成焰。 融则成水。 土势劣水。 抽为草木。 是故林薮。 遇烧成土。 因绞成水。 交忘发生。 递相为种。 以是因缘。 世界相续。 (星云之说恐亦不及此说之详)”“复次富楼那。 明妄非他。 觉明为咎。 所妄既立。 明理不踰。 以是因缘。 听不出声。 见不超色。 色香味触。 六妄成就。 由是分开见闻觉知。 同业相缠。 合离成化。 见明色发。 明见想成。 异见成僧。 同想成爱。 流爱为种。 纳想为胎。 交遘发生。 吸引同业。 故有因缘生羯罗蓝遏蒲云。 (胞胎中受生之质)等胎卵湿化。 随其所应。 卵为想生。 胎因情有。 湿以合感。 化以离应。 (佛在二千多年前指出)情想合离。 更相变易。 所有受业。 逐其飞沈。 以是因缘。 众生相续。 ”“富楼那。 想爱同结。 爱不能离。 则诸世间父母子孙。 相生不断。 是等则以欲贪为本。 贪爱同滋。 贪不能止。 则诸世间胎卵湿化。 随力强弱。 递相吞食。 是等则以杀贪为本。 以人食羊。 羊死为人。 人死为羊。 如是乃至十生之类。 死死生生。 互来相啖。 恶业俱生。 穷未来际。 是等则以盗贪为本。 汝负我命。 我还汝债。 以是因缘。 经百千劫。 常在生死。 汝爱我心。 我怜汝色。 经百千劫。 常在缠缚。 惟杀盗淫。 三为根本。 以是因缘。 业果相续。 ”“富楼那。 如是三种颠倒相续。 皆是觉明明了知性。 因了发相。 从妄见生。 山河大地诸有为相。 次第迁流。 因此虚妄。 终而复始。 ”真如觉性。 既立真妄。 于是有不变与随缘之别。 平等不变。 离差别相。 无圣无凡。 非善非恶。 真实如常。 不变真如也。 随缘生灭。 起差别相。 有圣有凡。 有善有恶。 随缘真如也。 就不变真如言。 万法即真如。 非心非物。 非神也。 就随缘真如言。 真如即万法。 即心即物。 即神也。 唯心论者。 错认识神。 就随缘真如。 以为即是真心。 而倡唯心论。 唯物论者。 囿于边见。 就随缘真如。 即物之见。 而倡唯物论。 又据唯物而倡无神论。 唯神论者。 亦囿于边见。 妄生分别。 就随缘真如。 即物与神之见。 而倡唯神论。 殊不知心即物。 物即神。 心物与神同一理体有物则有心有神。 无心则无神无物。 然此‘有’非有无之有。 乃非有而有之妙有。 此‘无’非断绝之无。 乃超有无之妙无。 《此妙‘有’妙‘无’与下说之,无生之生与有生之生,其义颇奥,非语言文字可到,故为禅门要关。》唯心论。 唯物论。 唯神论者。 均未明斯义。 互相攻击。 实则皆无不是。 亦皆非是。 一研佛学。 自可涣然冰释矣。 佛学对于宇宙本体之研究。 除前述外。 其他对于世界之构造与成坏。 人身器官之组织。 及其他种种问题。 在“楞严经”及诸经论。 多有详细论列与说明。 且大多与后来哲学科学发见者相合。 现未及详指。 其于人生价值。 则大菩萨之行愿。 已非他圣贤可及。 经典上在在处处可见之。 于此可知佛教之神妙及伟大处。 然佛教绝非标奇立异以炫人。 亦非故弄玄虚以惑众。 其一言一行。 皆从戒定慧三学亲履实践得来。 何谓戒定慧。 防非止恶曰戒。 六根涉境。 心不随缘曰定。 心境俱空。 照览无惑曰慧。 防止三业之邪非。 则心水自澄明。 即由戒生定。 心水澄明。 则自照万象。 即由定生慧。 儒家亦有‘定而后能静。 静而后能安。 安而后能虑。 虑而后能得。 物有本末。 事有终始。 ’之言。 即哲学家亦莫不沉思竭虑以从事所学者。 然儒者及哲学科学者。 则以攀缘心。 思宇宙万物。 不知宇宙万物。 亦是攀缘心所造成。 能虑所虑。 俱是攀缘心。 欲而探求真理。 等于趺坐椅上。 欲自举其椅。 势不可能。 此今哲学者。 对于认识论聚讼纷纭。 莫衷一是。 终无结论者。 因此故也。 佛则离言绝虑。 以智慧觉照宇宙万事万物。 如下座举椅。 故任运如如。 此佛教括哲学。 科学。 宗教三者。 一炉共冶。 又皆先知先觉者。 盖有由来也。 日本以佛为国教。 近世之兴。 其维新诸贤。 得力于禅学不少。 为众所周知之事。 若非其军阀迷信武力。 与道全乖。 以杀戮为功。 以侵略为能。 安有今日之败。 或疑佛教为消极为迷信。 不足以为国教。 此特未明佛教者之言。 实则佛法不坏世间相。 岂是消极者。 佛法步步引人背迷合觉。 岂是迷信者。 考佛梵名佛陀义译觉者。 自觉觉他。 觉行圆满。 谓之为佛。 菩萨梵名菩提萨埵义译觉有情。 有出家在家二种。 乃发大心为众生求无上道。 一面自修。 一面化他者。 其积极与正信。 恐无有出其上。 佛教依折摄二义。 立方便多门。 何谓折。 折者折伏恶人。 昔石勒问戒杀于佛图澄。 澄曰。 ‘子为人王。 以不妄杀为戒杀义。 ’盖在家大权菩萨。 为折恶利生故。 虽执刀杖。 乃至斩其首。 于戒亦无犯。 反生功德。 因恶意而杀人。 皆知不可。 因善意而杀人。 固是在家大权菩萨之金刚手眼也。 何谓摄。 摄者摄受善人。 佛菩萨为利益众生。 故不避艰危。 有四摄法。 一。 布施摄。 若有众生乐财则施财。 乐法则施法。 使生亲爱心而受道。 二。 爱语摄。 随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 使生亲爱心而受道。 三。 利行摄。 起身口意善行。 利益众生。 使生亲爱心而受道。 四。 同事摄。 以法眼见众生根性。 随其所乐而分形示现。 使同其所作沾利益。 由是受道。 佛菩萨之积极为何如。 何谓方便。 方便者量众生根器施诸权巧而渡之也。 前述之四摄法。 亦是方便之门。 法华经化城喻品云。 “譬喻险恶道。 回绝多毒兽。 又复无水草。 人所怖畏处。 无数千万众。 欲过此险道。 其路甚旷远。 经五百由旬。 时有一导师。 强识有智慧。 明了心决定。 在险济众难。 众人皆疲倦。 而白导师言。 我等皆顿乏。 于此欲退还。 导师作是念。 此辈甚可悯。 如何欲退还。 而失大珍宝。 寻时思方便。 当设神通力。 化作大城廓。 汝等入此城。 各可随所乐。 诸人既入城。 心皆大欢喜。 此是化城耳。 我见汝疲极。 中路欲退还。 权化作此城。 汝今勤精进。 当共至宝所。 ”. .. .. .观此可知释尊分时设教。 权施方便之深意。 故最上根者与言禅。 上根者与言教。 重分析者与言唯识。 普通者与言净土。 权设大乘小乘。 不论出家在家。 务求普化群机。 使一切众生。 咸沾法益也。 近人观佛子之对像跪拜。 及净土之持名念佛。 即以其无神论立场。 谓为迷信。 不知跪拜与对长上致敬何异。 念佛对于修心有莫大之功。 且持名念佛。 不过方便初机之简捷法门。 更有观像念佛。 观想念佛。 实相念佛等法门。 净土自有无穷妙用者。 人自不会耳。 岂迷信哉。 或谓。 基督教亦脱胎于净土宗“阿弥陀经。 ”试观耶稣身上搭衣。 与佛相同。 阿弥陀经说西方极乐世界。 耶氏亦说天国极乐。 净土往生分九品。 耶教李林天神谱。 亦言天神分九品。 阿弥陀经说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 耶氏亦言你不在人间立功。 上帝不许你到天国。 净宗二六时念佛名号。 求佛接引。 耶氏亦以早晚祈祷上帝哀祐。 至佛门有灌顶之法。 耶氏亦有洗礼之仪。 ——观此耶氏教义。 与净土宗趣。 大致相同。 而耶氏诞生于释迦后千有余年。 当是曾受佛化。 得阿弥陀经之授。 归而根据之。 另行创教。 似无疑义。 且耶氏曾晦迹三年。 当是赴印度参学。 事虽无据。 而迹其蛛丝马迹。 似非厚诬云云。 其言良非向壁虚构。 不过表面上看来。 耶氏虽类似净宗初机之持名念佛。 实际则远逊之。 耶教著于他力。 明其然。 而不明其所以然。 迹近勉强。 持名念佛。 则重他力自作相应。 如楞严经大势至圆通章云。 .. .. .. “十方如来。 怜念众生。 如母忆子。 若子逃逝。 虽忆何为。 子若忆母。 如母忆时。 母子历生。 不相违远。 若众生心。 忆佛念佛。 现前当来。 必得见佛。 去佛不远。 不假方便。 自得心开。 .. .. .. 我本因地。 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今于此界。 摄念佛人。 归于净土。 ”有因有果。 故理事无碍。 且耶教说永生。 净宗则云往生净土。 见佛闻法。 悟无生忍。 永生之生。 以灭显生。 有生对待。 终有灭时。 无生之生。 则本自无生。 故无有灭。 此所以称为无量寿《阿弥陀译名》也。 愿行菩萨行求无上道者。 非必出家而后可行。 在家亦无不可。 不过出家所以别国主。 离亲属。 舍家庭者。 意在脱离情欲之羁绊。 舍私情而发展佛力之同情。 舍私爱而为伟大之博爱。 以渡一切众生为忠。 以事一切众生为孝。 此大同之义也。 孙中山先生尝曰。 ‘佛教乃救世之仁。 佛学是哲学之母。 宗教是造成民族。 和维持民族一种最雄大之自然力。 人民不可无宗教之思想。 研究佛学。 可补科学之偏。 ’今公亦以佛教之输入中国。 有裨益于中国之学术思想。 故称佛教为今日之周旋国际。 趋进大同之唯一大教。 岂徒言哉。 且今日信教自由。 不能强人以迷信。 只可令人心悦诚服而生正信。 然则舍佛教其谁与归。 发布时间:2024-05-28 09:13:46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5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