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应当怎样学佛 内容: 佛法垂秋的日子,不是佛教弟子,不消谈得。 就是佛教徒,但因为善根浅薄的原故,皈依佛法的人虽多如牛毛,而毕竟成佛的仍稀如麟角。 壹  选佛场佛教原是选佛场,怎么叫选佛场呢? 无论何人,只要肯用功,而又用得相应的,自然就有觉悟。 大家在一处一比,就显出来了。 俗云:“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 ”优秀为人所钦,陋劣为人所弃。 历代以来,选出的诸佛菩萨也不少,以佛在世时说,有九亿众生。 于中有三亿众生,见佛闻法;三亿众生,或见佛,或闻法;三亿众生,不见佛不闻法。 见佛闻法,证果的多,或证初二三四果,或证三贤,或证十地。 其余三亿,或见佛得益,或闻法得益,决不像我们这些众生,我们这些人都是善根浅薄,没有选去。 要是选去了,今日也不会这样苦恼。 佛法传到中国来,选出的亦不少。 或由参禅中选出,或从念佛中选出,或由持咒中选出,或从学教里选出,各将本事跳龙门。 到末法时代,学净土往生的也有,参禅悟道的也有。 但是因为众生根机劣弱故,毕竟是中选者少,落第者多。 贰  用 功说到用功上,讲到学佛的究竟意义上,应该大家都向心地上著力。 就是不能‘证悟’,也要求得个‘解悟’才是。 现在有一班人,就连多数的僧伽也包括在内,他不但不能行,连解也不肯向这地方解。 大家常说外道是‘心外取法’,不晓得佛教中‘心外取法’的人,还多得很呢。 因为善根浅薄故,听见那样玄妙,就朝著这玄妙的门头做去。 标奇立异,总想比别人不同。 好出风头,自立门户,种种流弊,是现在随常发现的。 这都是由于过去生中爱好花样的习气,深入识田,学佛后,随顺我见习性,又自流露,这是顶不好的现象。 叁万法同源佛有八万四千法门。 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流者自‘悲智心’流出,还者还归‘本源法界’。 近来不是东立一个门庭,西立一个门户,就是你障碍我,我障碍你。 尤其是佛,比如大富长者,子孙很多,各人根机不同,故应机而说的法门也不同,无非令悟入本性。 尽管法门虽多,我们修习佛法的人,总要分出‘本’、‘末’、‘正’、‘助’。 如像大富长者子孙,堪为士者令读书,堪为农者令务农,堪为工者令作工,堪为商者令经商,各执一业,不相妨碍。 所以俗话常说:“大丈夫不可一日无业。 ”1分宗之弊出家人任修何宗,都是撑持佛的门庭,同为大富长者子孙。 但因为不能兼顾,才各自分领一门。 切不可自己学了这门,只说这门好,其余的都不好,自相残杀,同室操戈。 所以佛法分与不分,各有好处,亦各有坏处。 分是‘行布’,不分是‘圆融’,行布圆融不相妨碍,方是佛之弟子。 佛法如劈旃檀本,片片皆香。 但法久成弊,诸宗皆所难免。 应该对于各人所修之本宗,其中善者加以弘扬,不善者亦应指出,对他宗亦复如是,切不可吹毛求疵。 诸宗难免有流弊发见,是由于学者未断烦恼故。 若说这是通病还可以,因说人并连带说及某宗佛法不好,那是万万不可的。 我们要明白学习佛法当往大局上著眼,若不明大局,往往有许多善智识,一样的‘是一非余’,而作诽谤他宗的言论,那就差之毫厘,谬之千里了。 这是说不分的好处。 2分宗之利再说分的好处。 因为我们寿命短促,知识力有限。 尽此报身,尚难彻知一宗,何况多宗。 是以一门深入,较之东撞一头西撞一脑的强些。 其所以东撞一头西撞一脑的,都由随缘所转,自己没有主宰。 人家给你高帽子戴起来,就改变方针,终至一无所成。 所以要有主宰,不可被人家舌根子牵转。 多学固然是好,但因寿命短促,故难以学成。 若一生就把佛法学好了,那么佛法又不值钱了。 单学‘解’,一生还不会,何况还要学‘行’呢! 所以学佛法,要发长远心,像中国佛法分了多少宗,如俱舍宗、成实宗、净土宗、三论宗、慈恩宗、禅宗、律宗、真言宗、天台宗、贤首宗,随学那一宗,也要几十年功夫。 若仅仅知道一点,没有全盘研究,何能济事。 肆衣服即穿于人体起保护和装饰作用的制品,其同义词有“衣服”和“衣裳”。 中国古代称“上衣下裳”。 最广义的衣物除了躯干与四肢的遮蔽物之外,还包含了手部(手套)、脚部(袜子,鞋子)、颈部(围巾)与头部(帽子)的遮蔽物。 其中,男士穿的衣服称为男装。 现很多女性也穿着传统意义上的男装,给男装添加了别样的韵味。 持  戒晚学晓得自己根机驽劣,一宗都难修成,就只知道‘律宗’为出家人必须修的。 律通诸宗,随你修那一宗,都要持戒。 戒为无上菩提本,又当首重止持再学作持,律学好了,再选一宗精勤学习,可以增长功德。 但是不能兼学,也无过失。 惟是学他宗而不肯持戒,这就有过了。 如学净土而不参禅,而不持咒等俱无过,大家于此要具眼才好。 设持戒好,于诸宗选择与己根机相近的修学。 若与性情相投,不与根基相契的,不可修学。 譬如有人说禅宗至高,你的根基好,能以修成,你就参禅。 一参参了十几年,还不知道话头的意义,就是与好高的性情相投,而不与宿生的根基相近,应当更换方法才是。 一门深入学佛法要具择法眼,择法又要择人。 为什么说择人呢? 因为是过来人故。 但是择人也不离法,戒为无上菩提本,应当对于戒律有根据的人去亲近。 蕅益大师云:“其人虽智浅,而信戒见地稳者,应亲近之。 其人智深,见地不正而非戒者,不应近之。 ”晚学虽无择法眼,自觉不可不律身以戒,而终于归到净土。 但是上面才说佛的法门,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既以法界为归,何又要归向净土呢? 要知道你把法门当成法界即是法界,不知道是法门,即不是法界。 极乐世界距此十万亿佛土,立定目标,趣向净土,即是以前所讲“解要圆,行要方。 ”解圆,故知十方皆法界,此亦法界,彼亦法界;行方,故不愿生他方,而愿生西方。 并且要生在西方莲池的莲台上,上品上生。 修行人应有大目标,立大志,行深行,切不可一脚踏两只船,或是一非余。 应一门深入,总要自己有主宰。 父子上山,各自努力罢! 发布时间:2024-01-23 02:21:13 更新时间:2024-01-23 02:21:23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