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文钞续编|汝且一心念佛,过二三年,当自有明白之几(重要篇·赵木木恭诵) 内容: 印光法师文钞熟读文钞,笃修净业且放下一切闲知见一心念佛念到心佛双亡之后自可发一大笑完全了知未到此时若别人与说亦不得而知复崔德振居士书(五)(民国二十一年)一切众生,具有性德,殊少修德。 今既发心学佛,是由性德,而起修德。 虽有此心,若不竭诚尽敬修持,则修德不能大著,性德仍旧被烦恼恶业所障,不能显现。 如日在云中,了不见其光相。 故须振起精神,敦伦尽分,闲邪存诚,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以行世善。 又须竭诚尽敬,生信发愿,念佛求生西方,以修出世之法。 世间学一材一艺,皆须振起全副精神,方能有成。 今以具缚凡夫,即欲于现生中超凡入圣,了生脱死,可不奋发大志,打起精神而能得乎? 德振之义,如是如是。 倘能振拔,则名实相应。 否则,有名无实,是自己不振拔之咎,非佛法之不能利人也。 (其二)既病将起,因蒙大士垂佑得瘳,理当认真郑重其事,修持此第一要著之净土·法门,何又泛泛然问及不急之事? 至于归结,亦不过与行人问路同一相状。 知阁下之所言信者,乃皮毛之信。 所言行者,乃游戏之行。 使其真以此事为人生第一事,则蕴中发外之相,当可一览而知。 阁下既有问,则为答复,有要求,亦为邮寄。 然光老矣,精力不给,以后不得再来信,来则不复。 一以无暇应酬,一以泛事无量故也。 一、《心经》乃撮要而译,故无证信序,与流通之文。 而唐般若,共利言译本,与宋施护译本,则有之。 二、一切经咒,虽有佛说、菩萨说之不同,即菩萨所说,而经佛证明,均可称为佛说。 汝以为佛弟子著(原问著系笔字之误)述,何藐视经咒之甚也。 以此心诵经咒,则决无不可思议之感应矣。 三、修罗,此云非天,谓有天福而无天德。 以其有福,故亦有列为善道者,以其瞋慢斗诤,故亦有列为恶道者,以其善恶罪福夹杂故也。 世有信佛者,每每妄生己见,而怀疑谤。 其人与而言之,则曰正信之士;夺而言之,亦可曰邪迷之人。 四、娑婆,是三千大千之总名。 五、结跏趺坐,先以右足安左䏶上,次以左足安右䏶上,名为跏趺。 跏,本作加,谓两趺相加也。 趺,即足背。 然坐久则或可左右相调,非崖板常须如此也。 若不能双结,则但以左足压右足而已,此亦名半加。 六、高广大床,此系西域僧人行头陀行之绳床。 吾国此法不行,但不宜坐贵重珍妙之床榻耳。 此绳床,同今之马札子,用绳穿之,可开可合。 高不过一尺六寸,广不过四尺。 尺系周尺,比今尺小二寸。 此床非睡眠之床,乃坐禅之床榻也。 七、唯有径路修行,此是教义,可按文会。 依旧打之绕,此是宗意,须有悟处,方可彻知。 曹鲁川,自命是通宗通教之大通家,尚错会其意。 阁下即欲令示此义,诚所谓游戏而问。 阁下且放下一切闲知见,一心念佛,念到心佛双亡之后,自可发一大笑,完全了知。 未到此时,若别人与说,亦不得而知。 譬如已到含元殿,其殿中种种,悉皆备知。 若为未到者说得纵明白,依旧是茫然不知。 宗家之语句,通是教人参的。 若以文义会,不但不得其益,尚且以误为悟,其罪极大。 即令真悟,尚去了生脱死,远之远矣。 以彼唯仗自力,须大悟后,烦恼惑业断得净尽无余,方可了,否则,莫由而了。 念佛法门,若具真信切愿,念佛求生西方,则仗佛慈力,带业·往生。 阁下之根性,也只可学愚夫愚妇之修持。 若妄效曹鲁川之身分,不但了生死无分,诚恐堕落三恶道为准程的。 何以故? 以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因兹坏乱佛法,疑误众生故。 八、《文钞》等寄一包来,若不嫌鄙陋,祈详阅而依行之,庶可不虚此生此遇矣。 若以其不堪寓目,则转施与不具目者。 以后只可与范九谈叙,不得与不慧通函,以无精神应酬故也。 (其三)世间事,有可以理论者,有宜以情论者。 汝所说某人之事,固当以情论,不可固执常理而为断定也。 事既五年,亦无惧人见闻之虑。 彼既以共某住为安,则只可任之。 如其有真孝思,当代为礼佛忏悔,冀其觉悟,时往问候,劝其念佛,此以情感。 如其艰难,不妨周济。 资盗以粮,不可为喻。 此系以母子之情为准,不能按常理为论。 至于对某,亦不得竟作怨仇相视,敬而远之,方为合宜。 男女虽异,心念是同。 世有男子,家有妻妾,尚在外边与他人妇女相处,其子不能不以为父。 至于其父所爱之人,虽不能直认为母,然亦不可作怨仇视。 以作怨仇视,即系怨仇其父也。 又后或致有报怨行凶之举,故当敬而远之。 礼云: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至于犬马尽然,而况于人乎? 但不生分别,尽自己之孝思,则于天理、人情、佛法,均可无悖戾矣。 祈以此意,为其人说之,彼当能两全其孝思,而或可令亲生正信心,求生西方,以念佛为事也。 但将往事作忘记,则情可日亲,而言当即听也。 令舅处,已令寄《文钞》《嘉言》《统纪》《安士》《正信》等,共一包去,今当为书寄去。 汝前日之信亦收到。 汝父母一向均有信心,今更当曲为劝谕,使彼信心增长,实为人子佛子之报本要义也。 汝谓《弥陀要解》辨体及鸟音法利一段不明白,祈光解释。 此种甚深理致,及各种教义,岂初心人即能了知乎? 解释也要有几分明了方可。 否则,要多少笔墨,方能令一一明白乎? 汝且一心念佛,过二三年,当自有明白之几。 如急欲即明白,当请一部《弥陀要解便蒙钞》,息心看看,或可即知。 或犹未能即知,以须久久煅炼方知也。 光于去年,即应许李圆净修清凉、峨眉、九华志。 去年请许止净标其大致,其所修治,通归于光。 一年多来,以信札及各冗繁,一部也未修好。 前以尚不即排,故迟亦无碍。 今清凉志已排,而修只一半,每每十余日不暇一理。 以故今决拒绝一切应酬以为此,否则,两失其益。 以后无论何事何人,皆勿来信,来亦不复。 否则,此事逼极,则难得如法。 流传世间名山志,好将就了事乎。 祈以此话,与一切相知说之,亦勿介绍人来皈依。 (其四)此女生是讨债,死是偿债,可无疑者。 然溺人之处,常有人溺,即所谓求替死鬼者。 当于其处,立一木标,上用极厚白洋铁板,刻南无阿弥陀佛六字。 字要大,要看得远,要能经久,可息此祸。 以刻此字之人之慈心,感佛之慈光加被,以后决保无有此祸。 即此可见佛慈悲力,不可思议。 荐亡之法,唯念佛最为第一。 现世之施食,皆场面而已,固不如求念佛僧夜放蒙山,为有实益。 道家之经忏法事,通窃取佛法中之名义而杜撰之。 僧之施食,尚难得真益。 道之会食,岂即能度亡乎? 不过借此以欺人而已。 既是被怨鬼携去,约事似屈,约因则非屈。 至籖之所示,何可执定,以事有万变,籖止若干。 即乩语尚有时不应,况籖诗乎? 汝夫妇置女于河边而归,女溺死,则有过。 彼在家中,竟自往河死,汝自谓有过,则成痴话矣。 甚矣,怨之不可结也。 前生结之,来生受报,彼鬼岂无因而拉此女入河乎? 可以知因果之永无或失也。 (其五)佛法圆通无碍。 密宗固有不经阿阇黎传授者,则为盗法,此乃极其尊法之意,非令永断密宗之谓。 若依汝说,未受三昧耶戒,不可念蒙山施食。 何但蒙山施食,即一切咒皆不可念,以未经阿阇黎传授故。 然自古至今,普通人念大悲、准提各咒,有感应者甚多。 乃至儒者由碑帖而知有心经,病疟而力疾念之,疟鬼即退。 若如汝说,当疟鬼更为得势矣。 今为汝说一喻,譬如盛德君子,以身率物,一乡之人,听其指挥,悉皆安分守己。 其人之以身率物,胜于官府之发号施令,切不可以其德化胜于官府,即效官府发号施令,则人皆以为反叛矣。 但自修持则有益,若自僭冒则有罪。 如此,则不至断灭密宗,亦不至破坏密宗矣。 今人多多是以凡夫情见说佛法,故致遍地皆成荆棘,无处可下足行走矣。 僭冒者,谓妄充阿阇黎也。 作法何碍,画梵字作观,均可照仪轨,但不可自命为已得灌顶之阿阇黎耳。 彼能知此义,则光之喻更为明了矣。 今人学佛,皆是瞎用心,弄成法法互碍,一法不成了,可叹之至。 印光法师文钞续编卷上 发布时间:2024-06-09 06:18:55 更新时间:2024-06-09 06:19:0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55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