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如石法师:入菩萨行 《入菩萨行》译注 第九品 智慧 内容: 第九品智慧一、求解脱者需空慧1. 此前诸要目,前面所说的发心、受戒等一切学处要目,佛为智慧说。 是佛为了使人获得断二障的智慧而说的。 故欲息苦者,因此,想要止息二障困苦的人,当启空性慧。 必须努力引生通达空性的智慧。 二、引生空慧之方便(一)建立二谛1. 二谛2. 世俗与胜义,世间公认的世俗谛和不迷惑人的胜义谛,许之为二谛;是我所承认的两种层面的真实。 胜义非心境,胜义谛,不是概念或分别心经验的对象,说心是世俗。 无明的虚妄分别心,被称为世俗。 ①2. 二谛见之层次3. 世见二种人:从经论中可以看出有两种抉择二谛的人:瑜伽师一般。 已得禅定的悟空瑜伽师和一般瑜伽师。 一般世间师,其中,一般世间瑜伽师的观点,前者所论破。 被通达无自性的悟空瑜伽师所论破。 ①4. 复因慧差别,而悟空的世间瑜伽师,因慧力等功德差别,层层更超胜。 又被更高层次的凡、圣瑜伽师所超胜;如中观师胜唯识师,定深者胜定浅者,乃至二地菩萨胜初地菩萨等等。 3. 断二谛有无自性之诤以二同许喻,如果诸法无自性,菩萨怎能修行而成佛呢? 只要用你我两宗所认同的幻喻就足以说明:为果不深察。 修无自性的布施等道可证无自性的佛果。 故为成佛而修如幻布施等道时,不更深究。 ①5. 世人见世俗,若法无自性,子虚乌有,岂不违世间现量? 世俗现象是世间人都共同现见的。 分别为真实,你们实有论者执以为实而不知如幻,而非如幻化,而我们中观瑜伽师则悟知诸法如幻非实,故诤瑜伽师。 所以说实有宗便和中观师发生了诤议。 (1)总破说实有宗6. 色等现量境,成立现量所见的色、声等境相的存在,共称非智量;是用世间公认的名言量而非理智量;②彼等诚虚伪,因此,尽管现见境相似真,却都是虚假的,如垢而谓净。 就像不净的身体被世人称为洁净一样。 7. 为导世间人,为了渐次引导执着恒常的世间人证悟真实,佛说无常法;佛在经中宣说诸行无常的教法;然而,真实非刹那。 在真实性中,诸法既非刹那,也非常恒。 岂不违世俗? 说有为法刹那生灭岂非违反世俗现量吗? 8. 瑜伽量无过。 无过。 瑜伽师的世俗瑜伽量可以证实这点。 待世谓见真,若观待世间则可说:见到无常就是见真实,否则观不净否则,修不净观的瑜伽师观见女身不净时,将违世间见。 岂不是违反女身洁净的世间看法吗? 9. 供幻佛生德,既然一切皆假,供养幻佛如何能生功德呢? 供养如幻的佛可以生出如幻的功德,如供实有佛。 就像你主张供养实有的佛能生实功德一样。 有情若如幻,如果有情如幻不实,犹如幻化人,死已云何生? 那么死了以后怎能再投生呢? 10. 众缘聚合已,只要众缘在某段时间内聚齐了,虽幻亦当生。 纵然虚幻,生命的现象仍将生起。 云何因久住,怎能只因为生命假相呈现的时间较长,有情成实有? 就使有情成为实有呢? 若然,梦长亦成真。 11. 幻人行杀施,幻人杀幻人,或幻人行幻施等行为,无心无罪福。 因为事出无心,所以没有罪福可言。 但是,于有幻心者,有如幻之心者杀了如幻的人或作了幻施,则生幻罪福。 就会生出如幻的罪报或福德。 12. 诸咒无情识,变出幻人的幻物和咒术是无情之物,不生如幻心;没有能力缘生如幻的有情心识;种种因缘生但是,种种适当因缘和合的时候,种种如幻物。 却会产生种种与因缘同性质的如幻事物。 13. 一缘生一切,不过,若说单因独缘而能产生一切现象,毕竟此非有。 这种情形绝对不可能存在。 胜义若涅槃,如果说,在胜义上一切法都自性涅槃,世俗悉轮回,而在世俗上则完全呈现轮回假相的话,14. 则佛亦轮回,那么入涅槃的佛陀岂不也在轮回之中了? 菩提行何用? 果真如此,修菩提行又有什么用呢? 诸缘若未绝,不然。 如果各种业惑因缘尚未断绝,纵幻亦不灭;那么轮回的现象纵然虚幻,也不会消灭;15. 诸缘若断绝,如果各种业惑因缘断绝而入了灭谛涅槃,俗中亦不生。 那么即使在世俗中也不会缘生轮回的幻象。 胜义上诸法自性涅槃不同于佛的灭谛涅槃。 (2)别破唯识宗Ⅰ、破唯识无境乱识若亦无,唯:如果一切法无自性,连乱识也不存在,以何缘幻境? 那么要拿什么去缘幻境呢? 16. 若许无幻境,中:如果你唯识宗不主张有虚幻的外境,心识何所缘? 那么心识有什么可缘呢? 所缘异实境,唯:所缘非实存的外境,而是另一方式的存在;境相即心体。 所呈现的境相是以内心的本质而存在的。 17. 幻境若即心,中:如果所现的幻境就是心识本身,何者见何者? 那么到底是哪一个看见哪一个呢? Ⅱ、破自证分(Ⅰ)以经破世间主亦言:世间的怙主——佛陀也在《宝髻经》中说:心不自见心。 自心不能看见自心。 18. 犹如刀剑锋,就像刀锋不能自己割自己一样,不能自割自。 同样地,意识也不能自己看见自己。 ①(Ⅱ)以理破ⅰ、破成立自证分之喻若谓如灯火唯:就像灯火能同时照明自己和外物一样,如实明自身。 心识同样也能完全明了自己和所现的境相。 19. 灯火非自明,中:灯火本身并非自己照明的对象,暗不自蔽故。 就像暗不能自障,否则就看不见暗一样。 如晶青依他,唯:如水晶的青色必依其它青物才能映现,物青不依他;但是青琉璃的青却是本来就有的。 20. 如是亦得见同样,我们也能看出:某些心识需要依他,识依不依他。 例如眼识需要依他;而自证分则不需要。 非于非青性,中:喻不成;因为青琉璃并非不需其它因缘,而自成青性。 就能使本非青色的琉璃自成青色。 21. 若谓识了知,唯:因为异于灯的心识能了知“灯能照明”,故说灯能明。 所以我们说“灯性本自明”。 自心本自明,中:那么你所指的“心性本自明”由何识知耶? 又是由哪个不同的心识了知而说的呢? 若由他识而知,他复由他识,成无穷过。 22. 若识皆不见,如果任何其它的识都不能看见心识,则明或不明,那么无论心识是明或不明,犹如石女媚,都像石女儿的娇媚一样,根本不存在,说彼亦无义。 描述它也是没有意义的。 ⅱ、破成立自证分之理①无自证分也能回忆23. 若无自证分,唯:如果眼识等认知没有自证分加以确认,心识怎忆念? 那么意识怎能回忆过去的认知呢? 心境相连故,中:因为心境相连,所以由回忆所经验的外境,能知如鼠毒。 就能顺带忆起经验的心;就像冬季被鼠咬时,不知中毒,春雷响时毒发,才知被咬时已中了毒。 因此,无自证分也能回忆。 ①24. 心通远见他,唯:有他心通的人能了知远处他人的心思,近故心自明。 所以自心更应该可以明见最近的自心。 然涂炼就药,中:不然。 涂上炼成的药,可以远见地下的瓶,见瓶不见药。 但是,却看不见近在眼睛上的药。 ②无自证分也能觉知25. 见闻与觉知,唯:若无自证则无忆念,亦无领受及见闻等。 于此不遮除。 中:在这里,我们虽然否认自证分,此处所遮者,但是并不破除世俗中见闻觉知等作用;因为苦因执谛实。 见闻不会引生痛苦。 这里所要破除的是,痛苦的根本原因——执着诸法实有。 26. 幻境非心外,唯:幻境并不是心外另一相异的事物,亦非全无异。 但也不能被看成与心完全相同。 若实怎非异? 中:如果色等是实有,那么所现外境必然为真;非异则非实。 这样,心境怎能不相异而违汝自宗呢? 如果心境一如,则所现外境必定是假而非实。 27. 幻境非实有,就像所见的色等幻境不是实有,能见心亦然。 同样,能见的六识心也不是实有。 轮回依实法,唯:轮回假立法必须依靠实有的心法而存在,否则如虚空。 否则就像虚空一样空洞,毫无作用。 28. 无实若依实,中:如果说,无实法必须依实法才能有作用,云何有作用? 而实有自性的心法又与轮回假法无关,汝心无助缘,那么轮回假法怎会有业果的作用呢? 再者,应成独一体。 你所主张的心识没有外境作认识的助缘,所以应该成为自己认识自己的独立体。 29. 若心离所取,若心离所取境而独存,必定不受客尘染污,众皆成如来。 那么一切有情众生岂不都成了正觉如来! 施设唯识义,因此,你所施设“万法唯识”的宗义,究竟有何德? 究竟有什么意义和益处呢? (3)破中观宗悟空无用之诤Ⅰ、起诤30. 虽知法如幻,虽然了知诸法皆无自性,如幻如化,岂能除烦恼? 但是怎可能凭这样的慧解就断除烦恼呢? 如彼幻变师,就像魔术师也会贪爱他所变的幻女一样。 亦贪所变女。 因此,你们中观师悟解空性也同样无用。 Ⅱ、答辨(Ⅰ)幻师生贪之因31. 幻师于所知,由于幻师尚未断除烦恼习气,所以未断烦恼习,心中对所见的幻女仍然会有实执。 换言之,空性习气弱,由于修空的串习力太弱,因此虽知是幻,故见犹生贪。 但因看起来太逼真了,所以仍会产生贪着。 (Ⅱ)修空能断烦恼习32. 若久修空性,如果久久修观诸法空性成了习惯,必断实有习;就能断除执着诸法实有的无明习气;修空亦非实,如果再进一步修习空性本身也空无自性,复断空性执。 那么后来也能断除对空性的执着。 33. 观法无谛实,当我们观察某法而发现它的实性了不可得,不得谛实法。 这时,理智就会认定:该法非真实存在。 无实离所依,既然无实法性已经脱离了所依的实法,彼岂住心前? 那么实存的无实法又怎能呈现在心智前呢? 34. 若实无实法,当真实存在的“实法和无实空法”悉不住心前,都不呈现在深观法性的心智之前,这时,彼时无余相,胜义心中再也呈现不出其它实有的行相,无缘最寂灭。 所以心无所缘而升华入最寂灭的无二境界。 (Ⅲ)断烦恼能成菩提ⅰ、虽无分别能满众愿35. 摩尼如意树,如果佛全无分别心,他怎能说法度众生呢? 就像摩尼珠和如意树,它们虽无分别心,无心能满愿;却能圆满祈求者的一切愿望;因福与宿愿,同样,由于众生的福德和佛的宿愿力,诸佛亦现身。 无分别心的诸佛也能为之现身说法。 36. 如人修鹏塔,多劫前的宿愿,怎会在成佛后还有作用呢? 例如有人为了消灾制毒而修建鹏塔,塔成彼即逝。 以咒力加持塔物以后,那人就逝世了。 虽逝经久远,虽然那人已经逝世了很久,灭毒用犹存。 但是他所加持的塔仍有灭毒的作用。 ①37. 随修菩提行,同样地,菩萨随顺次第修习菩提之行,圆成正觉塔。 终于圆满福慧资粮而修成佛果的灵塔。 菩萨虽入灭,后来,菩萨的色身虽然入灭了,能成众利益。 但是仍可间接助成一切众生的利益。 ⅱ、断诤38. 供佛无心物,供养无心受供的诸佛和佛塔等物,云何能得果? 怎能获得福德果报呢? 供奉今昔佛,因为福德缘生于内心,故《弥勒狮子吼经》说:经说福等故。 供养现住或已涅槃的佛陀,功德相等。 39. 供以真俗心,经中又说:无论以执实或了空之心供佛,经说皆获福。 都能得到与供物和敬信心相应的果报。 如供实有佛,因此就像你们以执实心供佛能得果报一样,能得果报然。 我们以幻化观供佛,也能获致广大的福报。 (二)明唯求解脱亦需悟空1. 起诤40. 见谛则解脱,只要修四谛十六行相之道就足以解脱了,何需见空性? 何必现见诸法无自性的空性呢? ①2. 答辩(1)空慧乃解脱三有之道Ⅰ、以大乘经证成(Ⅰ)引《般若经》《般若经》中说:因为佛在《般若经》中说:无慧无菩提。 没有般若空慧就不能证得三乘菩提。 (Ⅱ)成立大乘是佛说41. 大乘若不成,小:大乘经非佛说,所以《般若经》不足为证。 中:如果说,大乘经非佛说,不能成立;汝教云何成? 那么你们小乘教典又怎能成立呢? 二皆许此故。 小:因为你我两宗都承认《阿含经》是佛说的。 汝初亦不许。 中:不然。 因为最初在你尚未接受小乘教以前,你同样也不承认小乘经藏是佛说的呀! 42. 依何信彼典,你凭什么理由相信小乘经典,大乘亦复然。 我也可以用同样的理由成立大乘经典。 二许若成真,如果说,不同的两个人认同了就算真的;“吠陀”亦成真。 那么许多外道承认的“吠陀”岂不也成了真理? 43. 小诤大乘故。 小:因为我们小乘对大乘经典的诤议的原故。 外道于阿含,中:不然。 因为外道对《阿含经》同样有诤议。 自他于他教,小乘自他各派对于他派的“阿含”也互有诤议,互诤悉应舍。 难道就因此舍弃所有的《阿含经》吗? 44. 若语入经藏,如果圣教一旦被编入三藏,即许为佛说,就可以承认它们是佛说的,三藏大乘教,那么多数大乘教典也被编入三藏,云何汝不许? 为何你们不承认它们是佛说的呢? 45. 若因不解一,若因你们不了解一部宣说空性的《般若经》,一切皆有过;就认为一切大乘经有过失,非佛所说;则当以一同,那么何不因一部内容等同小乘的大乘经,一切成佛说。 而承认一切大乘经是佛说的呢? 46. 诸圣大迦叶,大迦叶等大阿罗汉,佛语未尽测,尚且不能透彻了解所有的佛语,谁因汝不解,谁会因为你们不理解大乘经典,废持大乘教? 就认为大乘经不应该信受奉行呢? ①Ⅱ、以理成立(Ⅰ)无空慧不能证涅槃47. 若僧为教本,佛灭以后,住持圣教的根本就是阿罗汉了。 僧亦难安住;然而,没有般若空慧就很难有阿罗汉住世,心有所缘者,因为心执诸法为实有所缘的比丘,亦难住涅槃。 甚至连涅槃都不可能证得。 (Ⅱ)若以四谛十六行相之道能得解脱,则暂断烦恼现行亦得解脱48. 断惑若即脱,小:断惑解脱不需般若空慧,单修四谛就够了。 中:如果说,单修四谛十六行相之道便能解脱,彼无间应尔。 那么断除烦恼现行的人应该也能立即解脱。 彼等虽无惑,事实上,他们虽断烦恼现行,但种子犹存,犹见业功能。 所以业缘还有结合惑种而引生后有的功能。 49. 若谓无爱取,小:阿罗汉已经断除了取着后有的欲爱,故定无后有;所以一定不会因为业力而引生来世。 此非染污爱,中:就像已断染污无明者仍将留有非染污无明;如痴云何无? 同样,虽然阿罗汉已断除了染污爱,但怎可能因此就没有非染污爱呢? 50. 因受缘生爱。 如果执受实有并以此为缘,就会引生贪爱。 彼等仍有受,由于暂断烦恼现行者的心中仍有受的种子,心识有所缘,因此,他们执实的心识仍将有受缘可执取,受仍住其中。 所以未来还会执着有真实存在的受而生爱。 (Ⅲ)结成唯求解脱亦需修空51. 若无空性心,如果只修习四谛而无彻悟空性的智慧,暂灭惑复生,那么烦恼心所的活动虽能暂时被伏灭,犹如无想定;但还会再生烦恼,就像入出无想定一样;故应修空性。 所以应该努力修习能根除烦恼的空性。 (2)空慧乃无住涅槃之道52. 为度愚苦众,为了救度因愚痴烦恼而受苦的有情,菩萨离贪惧,已经解脱贪生怕死情结的菩萨,悲智住轮回,以大悲和大智留在轮回中救度众生;此即悟空果。 不堕有寂二边,这就是证悟空性的效果。 (3)结劝修空莫疑惧53. 不应妄破除上面所说的空性教理,如上空性理。 因为不了解就随便加以破斥是不对的。 切莫心生疑,应该不要心生怀疑,如理修空性。 按部就班地去修习空性。 54. 空性能对治成佛的障碍有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所知障,而对治这二障迷暗的利器就是空性。 欲速成佛者,想要迅速成就一切种智的人,何不修空性? 为什么不努力去修习空性呢? 55. 执实能生苦,执着诸法实有会产生轮回的痛苦,于彼应生惧;所以我们应该打从心底畏惧实执才对;悟空能息苦,证悟空性能帮助我们止息轮回的痛苦,云何畏空性? 那么为什么要害怕修习空性呢? (三)广说修空之理1. 广说人无我(1)破俱生我执之境56. 实我若稍存,只要有少许真实存在的我,于物则有惧;那么当然会害怕被某些外物所伤害。 既无少分我,既无真实存在的我,那么害怕者又是谁呢? 谁复生畏惧? 是身、心? 或是四肢百骸、五脏六腑? 57. 齿发甲非我,如果真实地追究起来,我非骨及血,那么牙齿、头发和指甲不是我;非涎非鼻涕、我也不是骨头、血液、鼻涕、唾涎,非脓非胆汁。 不是脓,也不是胆汁。 58. 非脂亦非汗,我不是脂肪,也不是汗水,非肺亦非肝,不是肺脏,也不是肝脏,我非余内脏,乃至不是其它任何的内脏;亦百屎与尿。 更不是大便和小便。 59. 肉与皮非我,肌肉和皮肤不是我,脉气热非我,体温和运行于脉中的气也不是我,百窍亦复然,百窍不是我,六识皆非我。 无论如何,眼等六根和识都不是我。 ①(2)破遍计我执之境Ⅰ、破数论派60. 声识若是常,如果了别声音的识是常恒的,一切时应闻;那么任何时刻都应该听得到声音;若无所知声,如果没有作为认知对象的声音,何理谓识声? 那么凭何道理说有识听到声音呢? 61. 无识若能知,如果没有了知的识而能有认知,则树亦应知;那么树木也应该有认知;是故定应解:所以应该可以肯定:没有识就不能了知。 无境则无知。 反之没有认知的对象,也不会有认知。 62. 若谓彼知色,如果说,没有声音时,常我就了知色;彼时何不闻? 那么了知色的当下为何听不到声音呢? 若谓声不近,如果说,是因为声音不在附近的原故;则知识亦无。 可见当时也没有耳识,所以耳识非常恒。 63. 闻声自性者,本来具有听闻声音性质的耳识,云何成眼识? 怎能又变成另一有视觉作用的眼识呢? 一人成父子,如果说是因观待而假名,如一人而成父子;假名非真实。 但假名父子,并非你们所主张的真实。 64. 忧喜暗三德,因为你们主张:忧、喜和昏暗三德①非子亦非父。 不平衡时的真实自性,既非子也不是父。 彼无闻声性,此外,眼识也不具有闻声识的性质,不见彼性故。 因为找不到其中有闻声的性质。 65. 如伎异状见。 就像艺人,闻声识可以其它的方式见色。 是识即非常。 果真如此,那么闻声识就成为非常了。 谓异样一体,如果说,表现不同但自性为一,所以是常;彼一未曾有。 但那种自性为一的常法,我却不曾听说过。 66. 异样若非真,如果说,现为异样是不真实的;自性复为何? 那么你所说异样的自性又是什么? 若谓即是识,如果说,就是神识本身;众生将成一。 那么不同心识的众生也将成为一了。 而且67. 心无心亦一,有心的神识和无心的自性也将合而为一,同为常有故。 因为它们同样是永恒普遍的存在。 差殊成妄时,如果说,它们所变现的差别现象是假;何为共同依? 那么假相共同的依据怎会是真呢? Ⅱ、破理论派68. 无心亦非我,无心的“我”也不是我,无心则如瓶。 因为它没有心,就像瓶子一样。 谓合有心故,虽本质上无知,但附上暂时的心就有知了知成无知灭。 既然无知成为知,那么无知就坏灭了。 69. 若我无变异,如果我是常恒不变之物,心于彼何用? 那么心对于它又有什么作用呢? 无知复无用,如果我没有作用而且无知,虚空亦成我。 那么虚空也可以作为我了。 Ⅲ、断诤70. 若我非实有,如果没有真实不变的我,业果系非理;那么业果之间的连系就不合理;已作我既灭,既然业完成的下一刹那,我就消失了,谁复受业报? 那么应该由谁去承受业报呢? 71. 作者受者异,今生造业和后世受报的生命个体是不同的,报时作者亡。 受报时叫做“我”的造业者已经不存在了。 汝我若共许,如果这是我们两人共同承认的看法,诤此有何义? 那么诤论这个问题岂非毫无意义? 72. 因时见有果,如果你认为作者造业时应该受到报应,那表示在因位就可以看到果,这不可能;此见不可能。 就好象父子同时出生一样。 依一相续故,佛经说造业者受报,是基于作、受二者佛说作者受。 都是同一个五蕴相续系列上的假名施设。 73. 过去未来心,过去心和未来的心都不是我,俱无故非我。 因过去已灭而未来未生,这两者都不存在。 今心若是我,如果说,现在出生的心是我;彼灭则我亡。 那么它消逝的时候,岂不是就没有我了? 74. 犹如芭蕉树,譬如把芭蕉树干一层层地剥开,剥析无所有;最后将会发现里面一无所有;如是以慧观,同样,如果以理性的智慧去找寻我,觅我见非实。 那么将会发现:我也是架空、不真实的。 75. 有情若非有,如果所度的有情不是真实存在,于谁起悲愍? 那么谁是菩萨悲愍的对象呢? 立誓成佛者,由于为利众生而发愿成佛的菩萨还有无明,因痴虚设有。 所以由无明虚构出来的有情宛然存在。 76. 无人谁得果? 若无真实的有情,谁能发心而成佛呢? 许由痴心得。 我的确主张胜义无佛无众生,但名言上,为息众生苦,在无明所虚构的发心推动下,仍可证果。 不应除此痴。 因此,为除如幻众生之苦而欲成佛的发心,虽然出自无明的虚妄分别,也不该消除。 77. 我慢痛苦因,执着实我而生的我慢,是痛苦的原因,惑我得增长。 而它又因为理智看不透自我而得以增长。 谓慢不能除;如果你认为我慢是无法根除的,修无我最胜。 那么修习无我正是最好的根治方法。 2. 广说法无我(1)由念处门说Ⅰ、身念处①78. 身非足小腿,如果真实地加以追究,腿臀亦非身,那么身体不等于足部、小腿;腹背及胸肩,大腿、臀、腹与背部也不能代表身体彼等复非身。 胸部和肩膀也都不是身体。 79. 侧肋手非身, 发布时间:2024-06-10 08:49:06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55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