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怎样在禅修中体验空性的境界?真正的修行,大多数人不知道 内容: 怎样在禅修中体验空性的境界? 真正的修行,大多数人不知道了解佛法的人都知道,在《金刚经》、《心经》等般若波罗密多经论里都讲过五蕴皆空、四大皆空、诸法空性的道理,那么我们在日常修行时,应该如何串习空性的道理呢? 下面我们就以禅修为例,谈谈怎样在禅坐中观修空性。 一、禅修坐势请先自己调整好禅修坐式、呼吸等,让自己平静下来,进入状态。 二、空性禅修下面我们开始训练无我空性的禅修。 即是有关“我”、“我的”、“我想”、“我要”的我执概念的一种禅修。 不论你是只关心现在,还是对轮涅、因缘等已经生起定解,一定会有这样的疑问,是谁在流转,谁在感受苦乐? 我们暂时可以这样回答:在习惯上,是有个“自我”,具有无明,因此经历了流转,累积了业,也遭受到所谓的果报。 然而,当运用智分析慧,了悟到无我的时候,我们会发现在究竟的层次上,“自我”是不存在的。 三、观察为什么无我? 让自己心静下来,然后一起观察,为什么“自我”这个个体,没有真实的存在呢? “自我”这个个体,是由五蕴聚合而成,五蕴中的“色蕴”,指的是色身,而其他四蕴指的是心识。 所以五蕴就形成“我执”的主体,它们是: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1. 为何五蕴不是“自我”? 如果五蕴中的任何一个都是“自我”,那么我们有五种集蕴,就应该有五个“自我”。 相对上,每个集蕴之间似乎有某种关联性,但是当我们运用逻辑分析时,发现每个单一集蕴都是分开的,它们彼此之间并没有连接一起,所以并没有真实存在的聚合体。 因此五蕴的总聚合体,不可能成为一个真实存在的“自我”的基础。 2. 为何人们将“五蕴”当成自我? 当疾病入侵身体时,我们会想“我生病了”;当头痛时,我们会想“我感觉不舒服”。 首先我们把“身体”当成自我,后来把“头”当成自我。 当我们拥有健康的身体和财富,或者很快乐时,我们会想“我是富有的”、“我是幸福的”,在此我们又将“身体”当成“自我”。 当我们有精神烦恼时,就会认为“我很不快乐”,此时我们将“内心意识”当成“自我”。 当我们的心情轻松愉悦时,会想“我很快乐”,又再次将“内心意识”当成“自我”。 从这些例子可以了解,有时我们将“身体”当成“自我”,有时又将“内心意识”当成“自我”。 3. 为何“色蕴”不是“自我”? 应该这样去检验:当觉得很懒散、不舒服或身体很沉重不想动,这些只是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是把身体当成了“自我”的证据。 我们经常改变“自我”的焦点。 头痛时,认为头是我,头痛消失变成牙痛时,又认为牙齿是我。 因此身体哪一部份有痛时,我们就立刻把“自我”转到那个地方。 这显示出这些观念是迷惑而且错误的,因为对于“什么是我”这个概念是飘来飘去、不固定的。 寂天论师在《入菩萨行论》中说,为何身体不是“自我”? 因为牙齿、头发、甚至于指甲等,都没有“自我”的本质或特性,因此它们都不是“自我”。 如果它们都是“自我”,那么身体有多少个组织部位,我们就会有多少个“自我”。 这显然是个错误的观点,所以身体的任何部位,都不可能是“自我”。 同理,将身体所有部位聚集在一起,也不可能成为“自我”。 因为,如果这样的聚集就是“自我”,那么当一个人失去腿或手,就应该失去“自我”或“自我的一部份”。 显然这种观点也是错误的,即使一个人没有腿或手,但他的我执并不会减少一点点。 所以仅只是将四肢聚集起来,也不是“自我”。 假使对身体进行微观分析,一直分析到原子,甚至分析到最微小粒子,都会发觉哪怕是最微小的粒子等,也没有任何一个可以当成“自我”而真实的存在。 在寂天论师的《入菩萨行论》中,有许多偈语说明,为何身体不是“自我”。 4. 为何“受蕴”不是“自我”? 受蕴,就是大量的各种觉受的聚集。 可以将它们简要地归纳为三种,就是乐受、苦受、不苦不乐受(舍受)。 如果乐受就是个真实存在的“自我”,那么理论上来说,“自我”应该是持续不变的。 因此这个“自我”,必须是持续的快乐和高兴;但我们不可能永远地快乐,快乐往往转变成痛苦,所以乐受不是“自我”。 如果苦受就是“自我”,这个“自我”将会有痛苦的本质。 那么应该只有持续痛苦,才有可能成为“自我”,而不可能会有快乐的生起。 如果舍受就是“自我”,“自我”应该会有舍受的本质,那么我们将会有持续不变的舍受。 既然如此,乐受和苦受就不可能生起。 但事实上并不是如此,乐受、苦受和舍受这三种觉受,都一直不断地在改变。 因此很容易了解,任何觉受都不可能是“自我”。 5. 为何“想蕴”不是“自我”? 什么是“想蕴”? 就是所谓的想法与概念。 当我们思考着:“这是干净的”“这是污秽的”,所有诸如此类的想法、概念,都包含在想蕴之中。 如果想着“这是干净的”,这种想法就是“自我”,那么这个“自我”应该只有“干净”的感觉,而“污秽”的感觉,是不可能生起的。 如果想着“这是污秽的”,这种想法就是“自我”,那么,我们应该只有“污秽”的感觉,好比一个人住在垃圾堆中,将不可能生起“干净”的感觉。 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因为干净与污秽的想法,始终在改变着,而且变化得相当快。 所以这种种不同的想法、概念,都不可能是“自我”。 在此,只是举“洁净与污秽”的例子来说明。 诸如此类想蕴中的其他想法,都不可能是“自我”。 现在请反复观察:身体、感受、想法等中并没有真实自我。 从而放下大部分我执,转为空性的智慧。 在这种空性境界中安住一会儿。 发布时间:2024-06-12 10:08:42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5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