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弥陀疏钞新白话版33 内容: 弥陀疏钞新白话版33所谓理一心,就是如前面说的体会,获得自有本心,所以名叫一心。 其中又有二点,一是了知能念所念,不是二个东西,唯有一心。 二是非有非无,不是也有也无,不是非有非无,离四句,唯有一心。 这是纯粹理观,不涉及事相,是观力成就,名叫理一心。 属于慧门,兼有得定。 所谓体究,就是听了佛名号,不只是忆念,在念中反观,体察参究,追根寻源。 体究到极致,对于本心,忽然契合。 所谓其中二义,一就是如智不二,能念的心外,没有佛被我所念,是智外无如。 所念的佛外,没有心能念的佛,这是如外没有智,非如非智,所以只有一心。 二就是寂照难思,如果说有,那能念的心,本体自空。 所念的佛,了不可得。 如果说没有,那能念的心,灵灵不昧。 所念的佛,历历分明。 如果说也有也无,那有念无念都泯灭。 如果说非有非无,那有念无念都存在。 非有就是常寂,非无就是常照。 非双也,非双非,就是不寂不照,又照又寂。 言思路绝,无法形容,所以只有一心。 这样能所的情识消除,有无的见地去尽,清净本然之体,更有什么可杂乱? 因为见到真理,所以名叫理一心啊。 所谓慧,就是能照破妄念。 所谓兼有定,就是照破妄念本来空,妄自然降伏。 又照能破妄念,不只是降伏。 又教下分四种念佛,由浅入深,这持名念佛在最前面。 虽然后面比前面深,其实前面统摄后面。 因为理一心,就是实相。 四种念佛如前序中说的,一是称名,二是观像,三是观想,四是实相。 所谓称名,就是这部《阿弥陀经》。 所谓观像,就是说设立尊像,注目观瞻,如《法华经》说的:“起立合掌,一心观佛。 ”就是观相好光明现在的佛啊。 如优填王,用栴檀制作世尊像,就是观泥木金铜铸造的佛啊,所以叫观像。 所谓观想,就是说用我的心目,想那如来,就是《观佛三昧经》《十六观经》说的,就是啊。 所谓实相,就是念自性天真的佛。 无生灭、有、空、能所等相,也是离言说的相,离名字的相,离心缘的相,这是实相。 所谓“我要见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随意就见到”就是啊。 这四种念佛,虽然同样名叫念佛,但前浅后深。 持名虽然在初门,其实意含无尽。 事一心就浅,理一心就深,即事即理,就是即浅即深,所以叫彻前彻后,为什么? 所谓理一心,一心就是实相,那么最初就是最后。 问:“怎么能称名便成了实相? ”答:“实相的意思,不是必须灭除诸相,因为这个相就是无相啊。 经上说:‘治世语言,都与实相不相违背。 ’为什么万德洪名,不如治世的一句话? ‘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何况现今名叫理一心啊。 ”又《观经》第九观,观佛相好疏,就是观佛法身。 相好既然就是法身,名号怎么不是实相? 又理一心,正是《文殊般若经》的一行三昧,以及《华严经》的一行念佛,一时念佛。 又如《大乘起信论》说明的真如法身,以及诸经中说的。 所谓《文殊般若经》一行三昧,就是用般若智专持佛名,详细见前文。 所谓《华严经》一行念佛,德云比丘开示念佛法门疏说:“一行三昧,观其法身,以如为境,无境非佛。 ”又修念佛三昧,大多是渐修。 认为先修化身,然后修报身,再修法身。 现今念佛是一时而修,不经历次第。 一行不是二行,一时不是二时,所以就是理一心啊。 所谓《大乘起信论》的真如,论说:“如果观阿弥陀佛的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能往生,住正定。 ”又《摩诃般若经》说:“菩萨念佛,不因色相念,以及不因四智,十八不共法念。 为什么? 因为诸法自性空,自性空,就无所念,无所念,就是念佛。 ”又《观佛三昧海经》,佛开示阿难说:“住念佛者,心印不坏。 ”《释论》说:“明了自心,名为观佛。 不被境乱,名为三昧。 一体不移,名为心印等。 ”又《舍利弗陀罗尼经》说:“唯修一心念佛,都是理一心义啊。 ”又虽说一心,实际上《观经》的三心,《大乘起信论》的三心,《往生论》的三心,以及《华严经》的十心,《宝积经》的十心,没有不包括的。 又《净名经》的八法,也是一心。 德云比丘的二十一念佛门,也不超出这理一心。 所谓《观经》的三心,一是至诚心,二是深心,三是回向发愿心。 与《大乘起信论》的三心,名不同理是一致。 因为所谓至诚心,就是《大乘起信论》的直心正念真如。 而这一心不乱,更没有虚妄,更没有迁流变化,随顺真如。 所谓深心,就是《大乘起信论》的乐集一切善根。 而这一心不乱,万善同归。 所谓回向发愿,就是《大乘起信论》的度尽一切众生。 而这一心不乱,顿时融合物我。 《往生论》说明的三心,一清净心,而这一心,污垢没有不清尽的。 二安清净心,而这一心,理没有不具足的。 三乐清净心,而这一心,慈悲没有不摄取的。 与前面二种三心,正好相互配合啊。 所谓《华严经》的十心,就是菩萨十念藏,具体说明十种念佛。 一寂静念,二清净念,以及十无障碍念。 这里一心则不动摇,就是寂静念。 一心则不染污,就是清净念。 一心则同乎法界,就是无障碍念。 所谓《宝积经》的十心,解释见前面的文字,前面说十心难具,这里说心既然纯一了,慈悲喜舍,百千种心,哪有不具足的? 所谓《净名经》的八法,就是菩萨成就八法。 修行没有问题,就往生净土。 而第八结说:“总是以一心求诸功德。 ”这里既然一心,百千种法,哪有不具足的? 所谓德云比丘念佛门,《华严经 入法界品》,德云比丘告诉善财童子说:“我得忆念一切诸佛境界智慧光明普见法门,而大开二十一门,起始于智光普照,终止于住虚空。 ”这里说心外无境界,心外无智照,心外无虚空,所以不超出一心,全都具足。 《那先经》说:“所有的善中,只有一心,是最为第一。 那心一了,所有的善就随起。 ”正是这个意思啊。 又这一心,就是“作”“是”二义。 《观经》说:“心想佛时,是心作佛,是心是佛。 ”这里说这部《阿弥陀经》一心持名,由于这一心,终当作佛,从因至果,就名叫作。 就是这一心,全体是佛,非因非果,就名叫是。 又这一心,就是定中的定。 所谓定中定,用定散分判。 修一点善福的,是散善啊。 一心不乱,是定善啊。 又用一心而分定散。 事一心的,是定善中的散善啊。 理一心的,是定善中的定善啊。 又这一心,就是菩萨念佛三昧。 有人怀疑《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其中并没有信愿往生等语,只说正念诸法实相,名叫念佛,似乎与这部《阿弥陀经》意义相背。 这里认为《佛说菩萨念佛三昧经》主要专讲理,这部《阿弥陀经》理事兼顾。 所谓理一心,是念而无念,就是实相啊。 它是以无念正入,这里是以有念巧入,作用稍有差别,究竟没有不同,所以同样名叫念佛三昧。 又这一心,就是达摩直指的禅。 寻常说禅的人忌讳净土,这里认为达摩说禅,是直指灵知的自性啊。 这里讲理一心,正是灵知自性。 门庭施设不同,而证的没有两心啊。 中峰禅师的话说得好:“禅者,是净土的禅。 净土者,是禅的净土啊。 ”有味道的话啊。 有人说直指的禅,不立文字,现今持名号,也是相同。 不知传法用四句偈,印心用四卷的经,比起四字名号,文字更繁多了。 其实不是以断灭文字为不立啊,不即文字,不离文字,通达的人体会得到。 又这一心,当知心王心所,没有不一的。 心王心所的解释见前文。 这八个心王,以及五十一心所,纷乱不齐,杂乱竞相生起。 而说没有不一,因为心王心所虽然多,追溯源头,不超出一心。 现今念佛人,最初因为耳识听到阿弥陀佛的名号,然后用意识专注忆念。 因为专念,总摄六根,眼鼻舌身,这样的六识,都不起用。 念之又念,念极而忘了,所谓的恒审思量,那思就沉寂了。 忘之又忘,忘极而化了,所谓的真妄和合,那妄就消除了,那么七识八识也都不起行。 主既不存在,从附在哪里? 那五十一心所又哪里论起啊? 这个时候,巨浪微波,都成静止的水,浓云薄雾,都作澄净的清空。 只有这一心,更没有别的法,所以说没有不一啊。 所以知道至心念阿弥陀佛一声,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因为正是指理一心,如《法华经》三昧中说的。 有人会疑惑说:“多劫的罪,业障深重,久久忏悔,渐渐积累功德,才可消亡。 而念佛一声,灭多劫的罪,因微果巨,所以不信。 ”这里说至心,就是一心啊。 如果是事一心,虽然能灭罪,但力量稍弱,罪将重现,多多的念,只可以灭少少的罪。 这个至心,正属理一心。 一心既然明朗,积妄顿时空寂,比如千年的暗室,难道因为一盏灯,黑暗就不快速消除? 所以“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不只是《妙法莲华经》有。 《法华三昧观经》说:“十方众生,一称南无佛者,皆当作佛。 惟一大乘,无有二三,一切诸法,一相一门,所谓无生无灭,毕竟空相。 习如是观,五欲自断,五盖自除,五根增长,即得禅定。 ”《释论》说:“所谓一称成佛,就是归命一心,没有不成佛。 因为离自心一相一门外,更没有有法可作皈依,毕竟空寂。 这样观想,五欲自然断除,甚至六度万行,都能成就。 ”如上面说的,不是理一心是什么? 又《佛名经》说:“一闻佛名,灭无量劫生死之罪。 ”一听到还没有念,无量就是不止八十亿劫。 因越简约而果越广大,不是理一心,怎么能这样? 只怕心不一,哪里担心罪不灭? 所以知道古人的知见不普的谈论,以及定心专心的辨析,其实是因为只是就事一心,不是理一心。 发布时间:2024-07-04 11:00:28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62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