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海法师:智悲答疑 皈依篇-皈依佛 内容: 智海法师:智悲答疑皈依篇目录:1、为什么佛教不是迷信呢。 烧香、烧纸咋解释呢? 2、修行出家要具备什么条件。 3、请问出家是怎样的? 什么人可以出家? 哪些人出家不得? 4、我愿意出家,请法师慈悲指点。 5、家里人如果反对我出家,应该怎么办比较好? 6、如果对寺院毫不了解,就在母亲的安排下,十几天就剃度了,随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里,弟子想回家把居士做好了再说! 这样做可以吗? 7、请问皈依有什么程序和要求? 8、了解佛教有很长时间了,但是皈依才不久,想请教师父该如何进行具体的修学? 面对生活中的竞争,佛教徒该如何对待? 出家有些条件要求,若未能全部做到,是否应该待完成时或出家机缘较成熟时再出家,还是说自己一切放下时便可出家? 9、初学佛的人可以接法几门吗? 比如同时学习净土,禅宗,密宗? 10、师父吉祥! 我学佛有几年了,可是进步得很慢,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怎么能不走弯路,进步得快? 11、师父,常听说穿上袈裟,剔除须发出家是大福报,这是为什么呢? 世间人认为有老婆、儿女,有财富、地位、权势是大福报,应该怎么看待呢? 12、修行必须要跟师父吗? 到哪里去找呢? 禅宗有没有系列的基础学习? 13、为什么佛教认为为自己着想是恶,为众生着想是善何解? 还有就是对佛教有一种迷信看法,怎么能帮助她改变不正确于的观点? 14、我归依两次,有两个归依名字,不知道要用那一个,请师父慈悲开示。 15、请问法师:安居期间可以还俗否? 是否有“破安居”一说? 1、为什么佛教不是迷信呢。 烧香、烧纸咋解释呢? 佛教由信到觉,强调真理,强调明觉,佛教不是迷信,是理智的。 烧纸是民间信仰,能够吸纳进佛教,上升到理性。 信实德能。 佛教与迷信无缘。 2、修行出家要具备什么条件,请师父慈悲开示。 首先就是要有纯正的信仰、能选择出家这个条件,要认识出家就是全身心投入到出离我们的错误,如果我们不能放下世俗东西,这样就成问题。 我们对世俗生活、对出家生活要有一个抉择。 要看自己愿不愿意承担修行重担,能不能全身心投入。 信仰佛教、投入修行,身心健康、家庭同意,这些都是最基本的条件。 然后,通过寺院考察,你适应寺院生活就可以了。 年龄在18岁到60岁之间,现在是以法治国,说年龄没有满18周岁,世界观、人生观都还没有形成。 出家不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如果年龄太大,就不方便利益众生。 出家要具备的条件就是:信仰、身心健康、选择出家生活全身心投入、家庭同意,如果家在农村,需要乡以上人民政府证明。 还有素食、独身、僧装,这是三个基本条件。 3、请问出家是怎样的? 什么人可以出家? 哪些人出家不得? 请师父慈悲开示。 出家就是为了专心修学佛法,把家庭奉献掉。 因为在家庭里,我们要分出很多精力做世俗五欲的事情。 出家人可以全身心修学佛法。 哪些人可以出家? 就是有坚定信仰,有为信仰奉献终身的心,身体健康,又征得父母同意就可以了。 哪些不可以出家呢? 就是发心不正确,信仰不坚定,对世俗事情还有很多挂牵的,这些人出家也不能集中精力修学,还不如在家修学佛法。 4、我愿意出家,请法师慈悲指点。 出家,一个方面是正确的信仰,不是逃避。 二一个需要父母亲同意,地方政府同意,健康证明,学历证明等等。 需要有正确的信仰,健康身心,社会、家庭的支持,山门大打开! 但是,你要考虑,你出家究竟是为什么? 发心很重要! 5、家里人如果反对我出家,应该怎么办比较好? 请师父慈悲开示。 家里人反对,这就说明我们出家,没有很好的顺缘。 从因果上反省,就是我们往昔时给别人出家制造了违缘。 有什么方法可以如愿,一个方面是看清自己选择出家是不是一种理智、智慧、决定的抉择! 如果不理智,不决定,那最好稍缓。 如果反省自己理智、决定,那么可以出家,一方面和家人沟通,一方面祈祷三宝加持,还有一个就是力争周围人理解自己出家意愿。 6、如果对寺院毫不了解,就在母亲的安排下,十几天就剃度了,随后才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里,弟子想回家把居士做好了再说! 这样做可以吗? 请师父慈悲开示,弟子稽首感恩! 因为我们说出家还要有一种自觉自愿,在信仰自由的宪法保障下,任何人都不能勉强你。 如果经过自己理智抉择,就不会进进退退。 二一个方面,今天能够得到母亲的安排,虽然自己对寺院毫不知情,但是这样的因缘不是轻易就能得到的,也要审慎对待。 发现自己并不适合这里,是不是真的不适合呢? 也许在短期的生活过程当中,我们从适应了的圈子里,到达新环境,最初的不适应,也很正常。 假如我们说要回家做好居士再出家,看来对于出家还是有总体倾向。 所以,要重视现在的机会,改善它、积极适应它,从心里调试它,可能更好。 当然,发现在这个寺院的环境的确不适合,自己习气毛病又导致不能将出家人的事情做起来,而不是暂时的不适应,也许,退而求其次,也是一种选择。 这要看你自己对照检查自心,再如理如法地抉择。 7、皈依有什么程序和要求。 请师父慈悲开示。 皈依是入佛门的第一步,如果你对佛法僧三宝有信心,就可以皈依。 你有身份证,有正确信仰,就可以皈依,没有太多程序。 你发心皈依,皈依师把道理给你讲清楚,就可以了。 皈依,说简单也简单,但是,说标准高,穷尽一生都可以在修行皈依。 8、了解佛教有很长时间了,但是皈依才不久,想请教师父该如何进行具体的修学? 面对生活中的竞争,佛教徒该如何对待? 出家有些条件要求,若未能全部做到,是否应该待完成时或出家机缘较成熟时再出家,还是说自己一切放下时便可出家? 第一个问题,该如何具体修学? 我们要亲近善知识,听闻相关修行法理,要详细地进行闻思,以这样的闻思基础我们才能很好地趋入于修学。 而在佛教的具体修学法门中,应该说不同根基,有不同修学方法。 所以,我建议先好好听闻,然后再具体修学。 因为众生根基不同具体修学法门也不一样,在这个地方,我就从略了。 因为很抽象,没有具体对象,不好说。 如果才皈依不久,先不要急于求成。 在三皈依过程当中,好好修学。 我们念三皈依咒,南无佛陀耶、南无达摩耶、南无僧伽耶,好好地念三皈依咒,把自己皈依之心坚固之后,然后思维人身难得,难得的人身很容易失去,一失去之后什么时间才能得到那就不知道,那么要发愿在今生今世好好珍惜人身来修学。 这可以说是所有佛法的外四加行。 (注释:外加行的修行分为四个方面:第一、观修人身难得;第二、观修诸法无常;第三、观修因果不虚;第四、观修轮回痛苦。)人身难得,难得的人身危脆容易失去,一旦失去人身,我们什么时候才能得到宝贵人身,我们都不能知道。 所以说这个是修学一切佛法的共同外四加行,能够好好把这四个问题好好想清楚,我们要把准备修学的心态好好积累好。 珍惜危脆的生命,怎么珍惜呢? 然后,我们要落实到苦集灭道当中,看自己有什么问题,我们再根据苦集灭道来解决自己问题,成就自己善业。 一旦把苦集灭道道理弄懂之后,深入因果,发起出离心,根据因果好好修。 要闻思,要打下坚实基础,这样,我们磨刀不误砍柴功,就比较好。 “面对生活中的竞争,佛教徒该如何对待? ”一个方面是自己是否有必要陷入生活当中的竞争呢? 自己要判定,不要盲目陷入竞争而浪费自己时光、精力。 如果生活当中必要有的竞争,就要如理如法竞争,不要使用非理、非法的手段。 以如理如法的竞争来培补自己的根本、素质,在自己的智慧、素质、能力、待人接物当中来成就竞争的根本,就是世间所说良性竞争。 为什么良性竞争这么重要呢? 因为我们使用非法手段,不仅不能达到竞争目的,还非常有可能损伤自己福报,本来可以得到的,你经过合理竞争本可以成就的目标,反倒因为恶性竞争损伤我们的福报。 损伤福报还仅仅是现前,从尽未来际来看,我们损伤别人同时,必然还要发生无穷恶业结果。 有时候,非理竞争会带来现前利益,但是,把更长远、更根本、更究竟的利益给损伤了。 所以,在生活当中,佛教徒面对竞争要多增长智慧,多明了因果,多培养自己的能力,多培养自己的素质,多从认识真理当中来培补自己事业成功的根本。 就是要积累自己的福德、智慧、善根资粮,那才是自己生活幸福的根本,不要舍本逐末,把根本的东西丢掉之后,捡芝麻的利益,那是非常愚蠢的。 面对生活当中的竞争,我们佛教徒要退出不合理不合法的竞争,利用合理合法的竞争增强自己的素质,有这种素质与能力之后,我们更要善待别人,特别是现在人心不古,社会道德衰减,我们佛教徒认识因果,良性竞争,尤其显得相当难能可贵,真是污浊中珍藏的黄金。 “出家有些条件要求,若未能全部做到,是否应该待完成时或出家机缘较成熟时再出家? ”是需要机缘成熟时才能出家。 “还是说自己一切放下时便可出家? ”当然,自己一切放下时,有这种智慧和能力的时候,其他机缘不成熟也成熟了。 所以那时间你放得下,其他条件自然而然也就成熟了。 9、初学佛的人可以接法几门吗? 比如同时学习净土,禅宗,密宗? 请师父慈悲开示。 在学习过程当中是允许的。 学与修不同。 学就是亲近善知识,听闻法理,然后好好修学。 我们在修之前,就是要把前后次第、法门,有个整体次第了解。 比如我们学《菩提道次第广论》,就是要注重佛法整体圆满的学习。 知道每一步怎么学、修,再一个法一个法地圆满,打下坚实基础。 如果我们对净土、禅宗没有了解之前,可以广泛学习。 如果遇到好的老师之后,你选择一个法门具体修学,也是可以的。 净土、禅宗、密宗都是圆满的法,都有圆满的修学次第,你也可以单宗专学专修。 但是,如果你有精力,也可以多宗同时学修,佛法是圆融的,没有矛盾。 一般来说,我们精力有限,所以,鼓励从一个法专学专修,再旁通博引。 比如净土所讲信心与禅宗所讲疑情怎么圆融,如果没有专门引导,不容易圆融起来。 所以,先专修,再旁通博引。 10、师父吉祥! 我学佛有几年了,可是进步得很慢,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怎么能不走弯路,进步得快? 谢谢师父解惑。 这些都要好好从皈依三宝,亲近善知识,如理如法听闻佛法开始。 我们学佛要走直路不走弯路,广学多闻,听经闻法很重要,能从中检查对比自己,把我们觉悟之心开发出来。 法能帮助我们认识自己,自己的问题,明了自己该如何修。 如果我们对于修行根本不明了,那么,进步很慢就很正常。 因为,我们不知道修行究竟该怎么修。 每一个修法为什么该这样修,这个修法的利益是什么,不修的过患又是什么? 我们不明了。 如果错误理解,修法就不会有很大进步。 所以,一定要知道我们修行是要修正什么,目标要清楚。 如果目标不清楚,你就不知道向哪个地方进步。 打念佛七定几个目标,看你目前最大的问题是什么,看你当下能不能对治这个最大问题? 目标不要定得很远,要对实际问题有对治。 我们修行,哪怕在当下,就能感受佛法立竿见影的进步。 佛法契理契机,佛法圆满的法理一定有针对性,你要选择准了方向,就容易对治。 比如贪心重,就修无常观等等。 修法进步小,最初看我们是否掌握正确的理数、方法,针对障碍有没有忏悔。 修行有两方面,一是顺缘资粮是否积聚,一个是障碍是否忏悔。 如果,你的障碍没有认识到,修了很久,障碍没有对治,进步当然不快,如果你把石头搬走,车自然开快! 修行时,比如贪心障碍拿掉没有? 如果一直修,但是,贪心一直在,虽然好像在跑,但是,实际由贪心把我们拴在原地了! 修行就是一种忏罪积累资粮纠偏觉照! 只有听经闻法成就我们的正知正念,在其中,才能走直路。 能够走没有弯曲的直道,只有般若智慧才能达到。 智慧如何达到? 听闻佛法,如理思维,形成思慧,逐步加强思慧,修行才能具备。 修行相应了,才能对症下药,这样,才能药到病除,对症,不走弯路。 这还是因为我们智慧不具足,听经闻法不具足。 11、师父,常听说穿上袈裟,剔除须发出家是大福报,这是为什么呢? 世间人认为有老婆、儿女,有财富、地位、权势是大福报,应该怎么看待呢? 请您慈悲开示! 福报有世间上的福报,有出世间的福报。 发心不一样,立足点不一样。 照我们一般老百姓所说,有老婆、儿女、财富是洪福,是红尘当中的福报,是从短暂人生上来说的。 也许可以成为出世间的资粮,那就是经过智慧的升华,把老婆、儿女、财富都作为修行出世间福德智慧的大增上缘。 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对待它了。 而出家人的福报,是通过放下而得到的福报。 放下老婆、儿女、财富,就放下由这些带来的负面影响,把所有精力用在出世善法的修行上。 于是能够回归于根本上用功,明心见性,修学世出世间一切善法。 这些福报来自修行而得到的,来自智慧、来自放下,这个叫清福,就是清净内心而得到的福报。 世间上有福报,洪福,红尘是有颜色是贪染的,老婆有恩爱,儿女有沾染,财富、地位、权势我们很执着。 虽然说今生今世有福报,但是在一般人心里很容易引起执着,引起虚妄分别,引起我们自己的烦恼。 两种福报立足点不同,我们应该怎么来看待呢? 世间上有老婆、儿女、财富,是往昔时修学得来的福报,既然往昔时修学能够得到福报,我们今生如果继续修学,不是会有更大福报吗? 也许我们的福报会更圆满。 你做什么就支持你什么的老婆,就能够成为自己修学福报啊,儿女、财富都是这样,这些是我们往昔时修学所得福报,我们可以把这些回归到福报,由小福报到大福报,而到究竟圆满福报。 我们今天如果对老婆、儿女、财富、权势完全不执着,不管你拥有还是不拥有,你内心完全放得下,如果没有这些因缘时,你就可以剃须出家,专心修道,积累福慧大福报,我觉得,你也可以得道。 所以说,一个出家人,还是世间上人,随缘好。 什么叫随缘,这一辈子你有老婆、儿女、财富,你把方法用好了以后,也许你学修,还很有用、很能增上。 如果你没有这些因缘了,你出家,也能得到大福报。 就看我们往昔因缘,看我们自己今天发心,三一个看怎么对待在家出家,四一个我们在家,对于老婆、儿女、权势,有一个什么态度,我认为这个态度太重要了。 我希望大家对这个有一个正确认知。 12、修行必须要跟师父吗? 到哪里去找呢? 禅宗有没有系列的基础学习? 请师父慈悲开示。 修行必须要跟师父,除非你是再来人。 还有,缘觉,曾经从佛听经闻法,这一辈子也许往昔时听经闻法的种子成熟,所以,在现实中触对逢缘都能无师自通。 如果你不是这样,原则上,也是要从师的。 从通途上说,我们都需要师父。 我们要培养亲近善知识的态度。 从我们自心来培养,我们的态度摆好了,善知识何处不在。 禅宗有系列基础学习的,比如,教你如何打坐,怎么用功。 13、为什么佛教认为为自己着想是恶,为众生着想是善何解? 还有就是对佛教有一种迷信看法,怎么能帮助她改变不正确于的观点? 我们自己从现量当中来体验,有我见就有贪嗔痴心,所有恶法都是这样起来的。 相反,对治这些恶心,一切善法都能起来。 善法、同情、慈悲、仁爱怎么起来,可以从自心体验。 迷信总比不信好,当然,还要从信的基础上加进智慧的力量。 我们可以用布施、爱语、利行、同事四摄来帮助众生。 14、我归依两次,有两个归依名字,不知道要用那一个,请师父慈悲开示。 这就是我们迷惑于名相。 比如一个女人,对于妈妈是女儿,对于女儿是妈妈,她用哪一个称呼呢? 其实,我们不用两个名字,只要一个就好了,免得我们把心放在名字上。 其实,名字仅仅是名字;皈依,是用我们的心在皈依。 自心皈依,就是看我们的心在不在皈依状态。 15、请问法师:安居期间可以还俗否? 是否有“破安居”一说? 请师父慈悲开示! 弟子稽首感恩! 今天我们是信仰自由,不信仰也自由。 如果是自己决定还俗了,在安居期间也可以还俗,也没有破安居之说。 只要自己考虑成熟了,就可以。 发布时间:2024-07-05 09:01:0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6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