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海法师:《安居讲法》讲记一-皈依佛 内容: 智海法师:《安居讲法》讲记一读经要有恭敬心和清净心、虔诚心来读。 就能得到无穷的利益。 包括大家听经也是一样的。 不要把它当作故事来听,不要当作知识来听,每听一部经要启发自己的信心恭敬心,对佛法的信愿之心,这样就很好。 在听经之前,一般具备几种心态,我们年年都给大家讲,每年听经闻法的人都不一样,非常有必要来重复。 听经闻法时我们对于佛法就像佛亲自在自己面前,我们这一部《无量寿经》,是释迦牟尼佛亲自说的。 我们在讲一部《无量寿经》的时候就要像释迦牟尼佛亲自在我们面前讲说西方极乐世界的因缘果报,来讲说法藏比丘因地当中所发的愿行。 他究竟成就的西方极乐世界,西方极乐世界有种种的庄严,教我们怎样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 有一分恭敬得一分利益,有十分恭敬虔诚心就有十分恭敬虔诚的利益。 随我们每个人自心的虔诚度,清净度,愿心强烈与否而得到益处。 所以有内外两种力量,两种加被。 来自外面的是诸佛菩萨善知识对我们的一种加被。 来自于内在呢,是我们自己的信愿之心,恭敬虔诚心。 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都要讲究这种内因外缘,这两种都非常重要。 我们学佛的人呢,首先强调内因的具足。 你是否具备信心,欢喜听法的心呢,是否具备如佛亲临现场的恭敬虔诚心,当你有这种心,听经的感受都不一样。 所以对于佛是无上向往,无上法往。 能治我们的烦恼病,能治我们生死轮回的病。 我们在娑婆世界里面,所受的苦就太多了。 所以说《无量寿经》给我们说,在现在娑婆世界,整个娑婆世界所受的种种苦。 下卷专门激发劝我们自己对娑婆世界的厌离之心,激发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愿之心。 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愿听从哪里开始生起呢。 法藏比丘在因地当中发的四十八大愿。 要求大家经常要读《无量寿经》。 每天功课能去读诵是最好的。 在每一愿当中,你又可以看出法藏比丘对众生的恩德何在。 救度众生,四十八愿,愿愿救度众生。 你每天在发愿,你的愿和法藏比丘所发的愿来比较。 为什么法藏比丘成佛了,我们今天还没有成佛。 所以读诵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愿,感应法藏比丘愿的殊胜。 二是要学习他为什么能发这样的大愿。 他发这样的大愿成就了什么样的世界。 我们每天也在发愿,根据你所发的大愿,你成就了一种什么样的世界呢。 你把这两者比较你就可以区别高下。 所以我们学大乘佛法,学阿弥陀佛,怎么学习?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学习,阿弥陀佛身为法藏比丘因地当中修行,愿愿都是度众生。 你所发的愿望仅仅是围绕自私自利。 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成就了一个新国度。 因为自私自利在现实生活过程中就有很多烦恼。 烦恼在自私自利当中来的。 如果我们把我放下了,把自私自利放下了,我们的世界又不同。 所以说烦恼从执著当中产生,烦恼从虚妄分别当中产生。 因为烦恼我们又造业,因为造业我们又轮回受苦,这样无尽。 所以我们今天娑婆世界的五浊恶世是我们自己造成的。 现在学佛的呢,修行净土法门的,要学会随其心净,则国土净,要从自心下手。 法藏比丘是从自心下手的。 我们今天就要学习从自心下手。 有很多居士在安居前到我那里说,师父我很喜欢供养,但是我没钱。 我说你没钱你不用供养,你没钱你有心,有心就好修供养,修发心殊胜的供养。 我们发一个菩提心,来供养十方诸佛菩萨,来供养无量无边的众生,这种功德比你出十块钱要来得实在,功德比你出钱要具体。 所以只要你会起心动念,起心动念之间供养,你的功德就非常殊胜。 所以不要说我们这些人除了钱什么都没有,我们除了钱还有更多更宝贵的东西,菩提心的殊胜功德。 来发这种心,学习法藏比丘的发心。 学习自心开始修行心地法门,学习把自心治理好。 在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中来检点自己的过错,反思自己的行为,认识自己的差距,提高自己的素质,圆满自己的福德智慧。 大家从这些发大心当中来学习。 所以说要发大心不要仅为了自我。 仅仅为了自我,我好苦,我这一辈子好想出家,是好事,但是你没看到更多的众生还在苦海当中,你所受的苦相比众生是九牛一毛。 我们世间上的众生都在受苦,想忆苦思甜,我们这些处于水深火热的众生,谁认为自己最苦,你来作忆苦思甜的报告。 咱们周末不是要休息吗,周一周五正常安居读诵,周末咱们可以休息。 休息也要搞活动。 每一个众生你认为自己很苦,你把你的苦水给大家倒一倒,让你尽情发,到最后大家再来帮你出主意,看谁受的苦最深重,而你所受的这些苦又怎么去解决,大家帮你出主意。 在这样的共修活动当中应该非常舒服的。 对法的摄持,你从为人子女一直到为人父母,到今天能做一个居士,你有什么苦可以说,到最后我们再给你讲《无量寿经》下卷的时候,相比经书上说的苦难,你的苦难算什么,来比较比较。 所以处在娑婆世界五浊恶世众生要把大家的苦难当成自己的苦难,众生有苦我受,要把两臂救度众生。 所以这种救度大家的心你要知道怎么去救度他,他所受的苦是哪些,要相互交心,相互的能了解彼此所受的这些苦。 我们要相互了解。 所以今天我们这么做了。 大家都认为我是天下最苦的,我是过不下去的。 但是他没有真实地认识到这种苦,有的时候呢,谁天下第一,又是我是天下第一。 这是一种矛盾的心理。 你要说你受的苦是天下第一苦,比一比谁最好,他又说我是天下最好。 释迦牟尼佛他降生的时候四月初八,他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 表示释迦牟尼佛是担负苍生而来,救度众生。 也给众生指出了,众生都认为自己是天下第一,正面的反面的都占完了。 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就是一个我执。 你有这种众生层面的我,在你的眼里只有我是第一,不管是正面还是负面你都占第一。 有谁愿意做老二呢? 所以说世间上人人都去争,争得头破血流,人人都去挤,要当官、要挣钱,眼里只有我,所以说什么他都是第一。 所以我们现在要把众生执著的第一要放下。 实际上他不是第一,跟别人相比我们还相差很远。 我们所受的苦没有人家的苦那么多,福德智慧没有人家那么圆满。 只要你能认识到自己的差距,在这个过程中,你才能进步。 不要什么你都占第一,那你怎么进步呢? ,你总要认识到自己的差距才能前进。 所以我们学佛过程中看人人都是菩萨,唯我一个是凡夫。 在平时看人家做的工作最多,我一个人做的工作最少,那就不一样了。 看别人的发心最殊胜。 认识到自己的差距的人进步快些。 要学会为人处事。 我们自己在为人处事过程中,在寺庙里我听得最多的是,我今天累,我今天扫了多少地,我的功德怎样殊胜。 老是在说自己殊胜,自己都比别人强。 就没有一种修行的心态。 为了你更好地具备学习能力,总是要认识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后才能发起前进的动力。 所以说我们要学会这种怎样善待自己。 你把自己放在第一位就是善待自己了? 往往把自己放在第一位的不能善待自己。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把自己放在第一位,众生就开始忌妒,竞争。 树林当中有棵树长得最高,风先把它吹断,我们人也是这样的。 所以说如果你不注意这种处事哲学,往往你就遭人忌妒。 人是一种社会性的动物,除了你之外还有很多人。 所以我们要学习法藏比丘,把自己放在众生当中。 想真实利益自我,要把自己放下。 由于无我就成就大我,成就真我。 如果说死死抱着一个“我”,损伤的就是我,一辈子最烦恼就是我。 所以说我们学习法藏比丘的因地发心,你要会学习。 他发愿来利益众生,我们为什么发愿要利益我。 这两种发心究竟哪一种更殊胜。 你喜欢烦恼我们没有办法,你如果说喜欢受苦,我们没有办法。 你不喜欢得到一种真正的快乐,我们没有办法。 所以离苦得乐要不要? 他说要。 谁见了好处都上,你看要怎样去追求。 不是你信不信佛的问题,而是你是否愿意离苦得乐。 不管你是信佛也好,不信也好,离苦得乐是人共同的追求。 佛教讲的就是这种真理,怎样帮助你离苦得乐。 有些人说信则有,不信则无。 从我自己强调,你具备这种信心就能得到这种利益,没有这样的真实信心你很难得到这种真实利益。 所以大家要分辨,无量寿经上卷学了四十八大愿,你总结出来没有? 怎样学习四十八愿,为什么要像他那样发愿,他掌握了一种根本利益、真实利益。 在救度众生的过程当中来建立我们自己的真实利益。 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要认识到这样的真理,人我是一体的。 当你损伤别人的时候,实际上贬低的是我们自己。 当我们利益众生的时候,我们就在这个过程中迅速建立起来了。 把这种信念理解,要落实在我们自己现实生活过程中。 要有这种理念,喜欢普度众生,给众生做好事,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人我是一体的。 所以一下子不能做到无我没关系,从有我开始,要得到这种我的真实利益,要利益别人,就是利益自己。 起心动念把自我放下,更能成就自我,落实到自己修行过程中,为人处事就变化了。 从四十八大愿当中来学习,我们要怎样起心动念。 法藏比丘在因地当中发了这四十八愿,愿愿利益众生。 因地当中殊胜的修行。 迅速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依正二报的庄严。 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你现在能记忆吗? 净土中的修行就要建立在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这是一个修行西方极乐世界的一种诀窍。 要反复思维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好处,种种庄严。 让你读经干什么呢? 为什么要读呢? 思维,复习,心里要加深印象,不能读完了什么都没有。 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你不能不知道。 天天在念《弥陀经》,你知道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吗? 把自心收摄起来,心静下来,从自己清净的心里面,我们来回想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 首先回忆阿弥陀佛的好处。 为什么叫阿弥陀佛,无量的光明智慧,无量的神通自在。 ,无量无边的庄严,世出世间无不觉悟。 菩提心能得真实圆满,自己内心无有一个烦恼不清净下来。 自心没有一个烦恼,自己身心世界是功德宝藏的具集,所以功德无量,神通无量。 从无量的清净心中显出他自身的庄严。 无量无边的相好功德,功德增长。 所以阿弥陀佛法报化三身,遍法界,横遍十方,没有一个地方不在。 进入我们众生的心想之中。 当我们心想佛的时候,阿弥陀佛真实就显于我们自心之上。 是心是佛,是心念佛,是心作佛,阿弥陀佛无量的清净功德庄严就显现于我们自心。 在这种忆佛念佛当中我们能得到阿弥陀佛的亲近加倍,功德神通加倍。 阿弥陀佛的庄严,是第一大类的庄严。 第二类的庄严,是菩萨眷属的庄严。 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无量无数尽虚空遍法界的菩萨,都是功德圆满,成愿再来,度化众生,广施方便。 西方极乐世界都是诸大上善之人集聚,这样的大善知识什么时间都能遇上。 除了这些菩萨之外,还有许多声闻圆觉,天人善知识,哪一个层面的善知识都有,你需要五戒的善知识教育你,你需要声闻圆觉的善知识教导你,都有。 所以说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这些眷属无量无边,各种层次都有。 我们与诸大菩萨,天人善知识集会一处,这是多好的福德因缘。 所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是有大善根的人。 跟阿弥陀佛一样具备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福德智慧加倍。 西方极乐世界的眷属都具备神通智慧清净庄严,这是他的眷属庄严。 第三类的庄严是依报世界的庄严。 种种水鸟林泉都是功德成就。 水鸟林泉都能听经闻法。 每一个鸟都能够演说佛法,每一寸土地,每一颗树都能多元化科技发展,能显清净佛国。 一切即一,整个西方极乐世界和整个莲花藏世界海都是。 在整个西方极乐世界当中莲花庄严,清净无染,种种庄严,青色青光,白色白光,各种光明遍照无遗。 整个世界清净无遗。 如手掌一样的平,柔软。 在整个世界当中,凭自己现在的想象力来感受整个西方极乐世界。 三类的庄严,阿弥陀佛的庄严。 ,菩萨眷属的庄严,乃至依报世界的庄严。 你能记多少你就思维多少,把整个西方极乐世界依正的庄严能在自己内心清晰无遗地显现。 每天你这样修,你有空就想这种好处,不要睁着眼睛到处看,外面没有什么好看,也没有什么好听,你要静下心来思维西方极乐世界的庄严。 你思维不起来就把《无量寿经》念一念。 《阿弥陀经》念一念,整个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就又开始出现。 从文字般若,我们理解这些文字,依文字去观照观照般若。 在内心里把西方极乐世界种种的庄严观想起来,对于极乐世界的功德庄严的印象加深。 到我们自己心里都非常清楚明白具足无疑,在这种时候,我们对西方极乐世界的信愿心就有了。 这是要修的,不能说我信就行,这是需要修行的,不修行起不来。 所以说你们可以早一点来,自己早一点来观想整个西方极乐世界,思维整个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 如果你能思维半个小时,你的心在思维过程中修行就建立起来了。 你在这样的思维观想过程中烦恼就慢慢清净下来了。 你带着清净心来听经闻法时,感觉就不一样。 如果不信,你现在把你眼睛睁开,再来看看我们现前这个世界,你所看到的人和几分钟前所看到的人就有差别。 你带着慈悲心,清净心,带着与诸佛同在的心来看周边的人和事,和刚才几分钟前所看到的人和事就不一样。 让整个身心充满功德慈悲喜舍。 在这样的过程当中,再睁开眼睛看看身边的花,和几秒钟之前看到的都不一样。 我一天看书我累了,我收摄心神闭目养神,用自己的恭敬虔诚在自心中放大光明,在诸佛世界中安住于身心世界。 加倍我内外透澈。 十方诸佛安住于我的身心世界。 面对一条鱼,一颗树你同样用这种心情,经过几分钟他又不同。 乃至你晚上面对这盏灯修行,也不同,看了就能改变你这种观感。 所以从这些事情当中,修行就这么快。 你修了之后马上立竿见影,就能得到效果。 但是你方法要正确。 有的人念了两句佛,我怎么还不往生西方极乐世界,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你能够前进一步,这样修行非常好。 而且这样的效应一点一点就建立起来了。 像你们那样学佛很难成就。 为什么? 他今天读书,他说好苦啊。 你修行修得越来越累,越来越苦,那么你很难。 为什么呢,你不自在,修行当中没有效应,你怎样建立起这种修行? 所以在每一个当下,要体会到那种学习的听经闻法的快乐。 听了两个小时后,我精神饱满,越听越自在欢喜。 三个月下来你叫他走,他还不愿走。 这说明你把心态已经建立起来了。 他不能体验到这种快乐的话,听不了两天他就会跑掉。 学佛就要在当下建立这种快乐。 当你把心安住在这种好处之上了,痛就觉察不出来的。 你心专心一致在法喜充满的过程当中,腿痛是感觉不到的。 最后讲完了,大家要走了,你才感觉到今天我都坐两个小时了,就像在禅定中,那种快乐是不言而喻的。 我们要把这种快乐现实在生活中,我们每面对一个众生我们要让他们充满欢喜心,恭敬心。 要给人留好印象。 你不能走一路黑一路,这样你的人缘就越来越少,你的朋友越交越少。 路越走越窄。 我们学佛跟做人一样,要走一路亮一路。 你面对另一个众生的时候,你建立这种心态,为人处事这种方法你就学会了。 起心动念都要建立这种快乐,当你自己不烦恼的时候有谁能让你不快乐呢? 别人诽谤你,我就想我不能让自己不快乐。 他诽谤我就是要让我不快乐,我不上当。 你骂我,我不听,他就起不到作用。 所以有这种智慧的人,是善于自我保护的。 如果你一上当,一受骗之后,他要诽谤你,你马上就不高兴,要讨公道,世间上哪有公道可讨,越争越烦恼越不快乐。 那你早就上当了。 所以说要学佛,你在这种过程中,往往上了当半天才反省。 能够不上当,要学会不上当。 当你学这种不上当,就是会修行的人。 当下能建立自己的快乐。 修行的快乐是在当下建立的。 心态一改变,方法一改变,这种感受就不一样。 你为什么感到苦呢,你对佛法没有看重。 你没有看得重要,你身体的种种感受就超于佛法的力量。 所以往往在这种时候是一种试验,能验出来,你是否把佛法放在第一。 我们刚出家,刚参禅最能体现出。 开始佛法未建立起来,整天围绕在这里痛,在那里痛。 我要放下去了,才五分钟。 所以开始参禅痛得不得了,没办法。 慢慢自己能体会到这种快乐。 就如心一心一意在游戏上了,就不能感觉到腿的痛苦。 所以从这里我们就可以学到怎样去参禅,怎样融合到一起,能够力争早日做到一心不乱,能够早日学到,世间上的痛苦相应就减低了,红尘当中这些烦恼痛苦自觉不到。 要从一种学习过程中,都能享受到快乐,你就感觉到比较轻松,非常享受。 法要来临的时候你的心是欢喜的。 如果你天天听经都非常艰难,明天再到七点钟的时候,又要听经了。 每天早上起来一听打板,钟响,你能不能起来是另一事,但是你心态不好你对佛法的快乐就建立不起来。 一听到打板,一听到钟响,每天精神抖擞起来。 如果不然你那种信心从哪儿建立呢,是从一点一点事情中来增长的。 一下能树立信心太容易了,完全能够做到,以一种良好的心态投入每天的早晚课。 心态是自己可以掌握,要以一种好的心态出现。 有烦恼了念佛,有人诽谤我了,阿弥陀佛,我还债。 自己掌握来念佛,来转变自己,来建立自己身心和佛法融和的愉悦。 你在吃饭的时候为什么要在前面,吃饭的时候走在前面,世间上这种好处你就走在前面。 因为平时你在这些好处当中,一见到好处就处于不自觉的状态。 所谓功德法,我们就像见到所有的好处一样,能争取第一位,这样的功德是无量无边。 要做这样的事情的时候,你今天就是这样的心态。 所以念佛是念心。 有的是越念越苦,越劳累,完了,这种念佛他的心态没有转变。 我们每念一句佛,要把自己的欢喜心念起来。 一听说阿弥陀佛我们的心就欢喜,所以说欢喜无量,你欢喜阿弥陀佛这个名字,念起来口干舌躁,念起来很艰辛,到你临命终时就念不起来,心烦恼。 平时念佛并没有欢喜之心。 一旦有事就艰难。 所以我们念佛主要是要有欢喜之心。 有信愿之心就不一样了,这样和诸佛菩萨住在一起,自己欢喜自在的心起来了,才有这种心态。 因为这样就用我们自己的虔诚心来激发我们的感恩心,对我们修行是一种保护,这是一种无量的功德宝藏。 为人处事,说话,发心诵经,做事是一种修行。 我们听佛也是听心。 当你在佛法中听得自在,安住于清净当中,你躺在床上观想十方诸佛加被于我,安住在莲花当中,你这样去做,这是教你怎样去修行。 要用心才能具足这种心态,所有善知识修行的诀窍就在这里。 你把这种东西一旦建立了,以后我们三个月自然有一种不同的心态,那我们讲经就成功了。 我们拿着经书就像拿着如意功德宝藏,就像你得到摩尼宝珠,想什么有什么,你高兴得很。 你用这种方法欢喜自在正定,不管你干什么都有这种心态,要保持这种心态你就很具足了。 面对诸佛要这样。 诸佛是无上法王,我们的所有毛病他都最清楚,十方三世诸佛都这样。 他看我们这些众生的心非常清楚,明白。 就像观手中的果一样,就像自己看自己的手掌一样,阿弥陀佛观现前的众生就是这样清楚,所以你要像大势至菩萨一样,念众生如母忆子。 但是我们众生念佛没有这种心,不孝的子孙。 所以我们现在要有一颗虔诚恭敬的心,忆佛念佛,和诸佛住在一起才能断我执的烦恼。 面对每一部经,面对所接触的每一个人,所做的事情如服药,来对自己的烦恼,来对自己的执著,来对自己的虚妄分别。 在这种过程中来建立学习和安居,以这样的心态下来,不要说功德,就你自身感受上来说,且不管他功德不功德,你自己感受一下。 所以过了这三个月后我们来考问,把最初讲的这种心态,当下安住快乐、放下。 就要有这种心态,所以说如果学不会,那么在《无量寿经》当中建立,要认识《无量寿经》的殊胜。 阿弥陀佛以法门来救度众生,以无妄的方便给予众生真实的利益。 《无量寿经》非常殊胜。 到末法时代一切的经书都看不到了,释迦牟尼佛要把这部经放在世间上,那种殊胜非常不可思议。 《无量寿经》因果具备,法藏比丘发四十八大愿,无量阿僧之劫这是因地当中的修行,非常殊胜。 成就了现在的阿弥陀佛,成就了西方极乐世界,那叫有因有果。 因果具,所以非常殊胜。 现在又导果为因。 一旦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正位不退。 这样修行多殊胜。 这是第一种殊胜。 信解具备,第二种,能开发你的信心。 这一部《无量寿经》当中开发信心和胜解,两种都开发了。 信心是什么,法藏比丘的四十八大愿,要信其因信其果,要开启信心的。 信心都是从自心,自信净土。 整个西方极乐世界和我们自己是息息相关的,依据我们自己的发心来建立的,都能从自心当中求得。 这是一种甚解。 诸法如画,般若法门。 只要你有信心就能往生。 诸佛如幻,烦恼如幻,年龄也如幻,你现在活了八十多年了,你那颗心是不分别的心。 你的身体有年龄,心没有。 你不要执著你八十岁不能往生,一定能往生。 你没有文化也能学佛,有些众生说我业深重,阿弥陀佛接不接迎我? 当然要接啦,他不嫌弃你有业,要不怎么说阿弥陀佛这种大恩德呢。 你所担心的问题完全不是问题。 诸法如幻,要有这种智慧,要能放下。 诸法如幻,你要有信心,心求之则有,心不求,西方极乐世界的种种庄严你不修行就没有。 所以说从我们自心上来说,要知道为实法门,一切的一切都是唯实所显。 所以我们现在从自己发心上有信心,有愿心,求则得之,舍则失之。 从这个角度开启我们自信之心,不要含糊。 所以把这种般若信心和智慧的理解两个方面都具备。 《无量寿经》非常殊胜。 愿行具备。 我们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愿得无上菩提。 《无量寿经》上说这是阿弥陀佛愿力所建立,整个西方极乐世界是阿弥陀佛的功德愿力所显现,都强调一个愿字。 我们今天要往生也要有这种愿心,没有这种愿心就成就不了。 有愿心之后选择四十八大愿,选择无量清静佛,经过无量阿僧之劫,光有愿心是不能成就的,所以在下卷,无量经下卷专门讲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有往生的修行。 阿弥陀佛净土法门,光是信,不修也不行,有外缘而没有内因也不行。 尽管是殊胜的弥陀法门,阿弥陀佛伸手下来后,你不伸上去拉着阿弥陀佛就很艰难。 有外缘没有内因就很难成就,不是阿弥陀佛不慈悲,是你自己不主动。 阿弥陀佛愿行具备。 《无量寿经》把阿弥陀佛四十八大愿,以及他怎样修行都讲得很清楚。 这是第三种殊胜。 第四种殊胜理事具备。 你有这样的愿行,修行的时候也要事理具备。 《无量寿经》也讲了实相理相,事理圆融。 事是什么呢? 要具备事理的圆融。 我们自己要念佛吃戒,要修行,要拜佛要听经闻法,不执著一切。 念到一心不乱,所以从因果具备,信解具备,理事具备。 整个西方极乐世界要结合起来,让你感受到佛法的真实。 给你说西方极乐世界有,是否真的有呢。 你能印证,当你自心清净了,你能面见彼佛阿弥陀,西方极乐世界显现在我们面前,你自己也能见到真实的西方极乐世界,现在娑婆世界就在慢慢转化。 娑婆世界是不是呢,说《无量寿经》,大家要从这几个地方来听一听《无量寿经》要学会。 发布时间:2024-07-13 09:07:0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64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