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宋高僧传 卷第二十四 读诵篇第八之一 内容: 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宋左街天寿寺通慧大师赐紫沙门赞宁等奉 敕撰读诵篇第八之一(正传二十一人附见三人)隋行坚传释行坚者。 未知何许人也。 常修禅观节操惟严。 偶事东游路出泰山。 日之夕矣。 入岳庙谋之度宵。 令曰。 此无别舍。 唯神廊庑下可以然而来寄宿者必罹暴死之殃。 吾师筹之。 坚曰。 无苦。 不得已从之。 为藉[葶-丁+呆]于庑下。 坚端坐诵经。 可一更闻屋中环[王*風]之声。 须臾神出。 衣冠甚伟部从焜煌。 向坚合掌。 坚曰。 闻宿此者多死。 岂檀越害之耶。 神曰。 遇死者特至闻弟子声而自死焉。 非杀之也。 愿师无虑。 坚固延坐谈说。 如食顷间因问之曰。 世传泰山治鬼。 宁有之邪。 神曰。 弟子薄福有之。 岂欲见先亡乎。 坚曰。 有两同学僧已死。 愿得见之。 神问其名曰一人已生人间。 一人在狱受对。 不可唤来。 师就可见也。 坚闻甚悦。 因起出不远而至一处见狱火光焰甚炽。 使者引坚入墙院中。 遥见一人。 在火中号呼不能言语。 形变不可复识而血肉焦臭令人伤心。 坚不忍历观愍然求出。 俄而在庙庑下。 复与神坐如故。 问曰。 欲救同学有得理邪神曰。 可能为写法华经。 必应得免。 既而将曙。 神辞僧入堂。 旦而庙令视坚不死怪异之。 坚去急报前愿。 经写装毕赍而就庙宿。 神出如初。 欢喜礼拜慰问来意。 以事告之。 神曰。 弟子知己师为写经。 始书题目。 彼已脱免今生人间也。 然此处不洁不宜安经。 愿师还送入寺中。 言讫天晓。 辞决而去。 则大业年中也。 坚居处不恒。 莫知终毕隋天台山法智传释法智者。 不详何许人也髫年离俗应法升坛。 松直凌空玉坚绝污。 凡百讲肆靡不留神。 晚岁以迳直之门莫如念佛。 每谓人曰。 我闻经言。 犯一吉罗。 历一中劫入于地狱。 可信。 又闻经说。 一称阿弥陀佛灭八十亿劫生死重罪。 则未之信。 人难云。 何故生大邪见。 俱是佛言急须念佛。 久则三昧现前。 乃于国清寺兜率台上昼夜精勤念佛。 忽预辞道俗云。 生西方去。 令亲识为吾设斋终日。 于中夜无疾而化。 时有金色光明来迎。 照数百里江上船中。 谓言天晓。 迟久方明。 始知智之往生矣唐京兆禅定寺慧悟传释慧悟。 未详氏族。 隐太白山中持诵华严经。 服饵松木。 忽于一时见一居士。 来云。 相请居士腾身入空。 令悟于衣襟中坐摄以飞行至一道场。 见五百异僧翔空而至。 悟奄就末行。 居士语曰。 师受持华严是佛境界。 何得于小圣下坐。 遂却引于半千人之上。 斋讫居士曰。 本所斋意在师一人。 虽有五百罗汉来食。 皆临时相请耳。 斋讫遂送还本处。 有如梦觉。 即高宗永徽年中也唐京兆大慈恩寺明慧传释明慧。 不知何许人也。 简默恭己约志蠲明。 耐乎寒馁誓求大乘。 精进之铠介躬。 睡眠之魔退迹。 是以初中后夜念诵经行。 时玄奘三藏在京兆北坊部玉华宫翻大般若经毕。 麟德元年示灭。 其夜子时慧旋绕佛堂。 忽见北方有白虹四道从北亘南横跨东并直势贯慈恩塔院历历分明。 慧心怪焉。 即自念曰。 昔如来灭度。 白虹十二道。 从西贯于太微。 于是有双林之灭。 今有此相将非玉华法师有无常事邪。 申旦向众述其所见。 众咸怪之。 至九日凶问至京。 正符所见。 慧弥增笃励。 老而无懈。 未知终所唐太原府崇福寺慧警传释慧警。 姓张氏。 祁人也。 少而聪悟襁褓能言。 二亲鞠爱。 邻党号为奇童。 属新译大云经。 经中有悬记女主之文。 天后感斯圣莂。 酷重此经。 警方三岁有教其诵通。 其含嚼纡郁调致天然也。 遂彻九重乃诏讽之。 帝大悦抚其顶。 敕授紫袈裟一副。 后因出家。 气貌刚介学处坚固充本寺上座。 拯顿颓纲人皆畏惮。 或于街陌见二众失仪片招讥丑。 必议惩诫断无宽理。 后修禅法。 虚室生白。 终时已八十余龄矣。 九子母院有遗影并赐紫衣存焉唐太原府崇福寺崇政传释崇政。 侯姓。 本府人也。 幼龄敏达。 固愿出家。 诵经通一千余纸。 耆宿叹赏谓之为经藏焉。 神气沈约仪容整丽。 秀眉广目挺志高奇。 虽通群籍所精者俱舍论。 相国王公缙躬请政宣讲。 于时谈丛发秀美曲流音。 属听无厌。 虽移辰历晷谓如食顷焉。 其剖判尤长。 无得形似矣。 代宗皇帝下诏。 征为章信寺大德。 称疾不赴。 终于本院。 春秋五十八云唐太原府崇福寺思睿传释思睿。 姓王氏。 太原人也。 夙通禅理复贯律宗。 慈悲仁让忤无愠容。 睿素婴羸瘵。 乃立志法筵。 专祈药上恪勤不懈。 寻见感征。 忽心力勇锐辩犹瓶注。 因诵十轮经。 日彻数纸。 翌日倍之。 后又倍之自尔智刃不可当矣。 开元中杖锡嵩少问道。 时义福禅师禅林密致。 造难其人。 一言相入若石投水。 既饮甘露。 五载而还。 趺坐居定日不解膝。 远迩击问求其玄理。 如堵墙焉。 春秋六十六。 卒于所住院系曰。 诵经不贵多。 要在神解。 慧警三岁通大云经。 差为奇俊。 崇政终通千纸。 得力在乎不奉诏赴章信新寺。 睿公讽彻十轮。 后咨禅道。 故经偈云。 虽诵千章不如一句者如渡溪杖策到岸必舍焉唐上都青龙寺法朗传释法朗。 姑苏人也。 禀质温润约心坚确。 诵观音明咒神效屡彰。 京阙观光人皆知重。 龙朔二年城阳公主有疾沉笃。 尚药供治无所不至。 公主乃高宗大帝同母妹也。 友爱殊厚。 降杜如晦子荷。 荷死再行薛瓘。 既疾绵困有告言。 朗能持秘咒理病多瘳。 及召朗至。 设坛持诵信宿而安。 赏赉丰渥。 其钱帛珍宝朗回为对面施。 公主奏请改寺额曰观音寺以居之。 此寺本隋灵感寺。 开皇三年置。 文帝移都多掘城中陵园冢墓徒葬郊野。 而置此寺。 至唐武德四年废。 至此更题额。 朗寻终于此寺焉唐河东僧炫传(启芳圆果)释僧炫。 并州人也。 本学该通解行相副。 年九十六遇道绰禅师著安乐集讲观经。 始回心念佛。 恐寿将终。 日夜礼佛一千拜。 念弥陀佛八百万遍。 于五年间一心无怠。 大渐告弟子曰。 阿弥陀佛来授我香衣。 观音势至行列在前。 化佛遍满虚空。 从此西去纯是净土。 言讫而终。 时有启芳法师圆果法师。 于蓝田县悟真寺一夏结契念阿弥陀佛。 共折一杨枝。 于观音手中誓曰。 若得生佛土者愿七日不萎。 至期鲜翠也。 又梦在大池内东面有大宝帐。 乃飞入其中。 见僧云。 但专念佛并生此也。 又见观音垂脚而坐。 启芳奉足顶戴见一池莲华。 弥陀佛从西而来。 芳问佛曰。 阎浮众生依经念佛得生此否。 佛言。 勿疑定生我国也。 且见极乐世界平坦如鉴。 娑婆世界纯是山川。 音乐宝帐直西而去。 有一僧名法藏。 御一大车来迎。 芳见自身坐百宝莲华成等正觉。 释迦牟尼佛与文殊赞法华经。 复见三道宝阶向西直往。 第一道阶上并是白衣。 第二阶有道俗相参。 第三阶唯有僧也。 云皆是念佛人往生矣。 芳果二师躬云己见云唐荆州白马寺玄奘传释玄奘。 江陵人也。 通大小乘学尤明法华正典。 别是命家。 自五十载中日诵七遍。 尝因净室焚香感天人来倾听。 斋讲之时征祥合沓与道俊同被召在京二载。 景龙三年二月八日。 孝和帝于林光殿解斋。 时诸学士同观盛集。 奘等告乞还乡。 诏赐御诗。 诸学士大僚奉和。 中书令李峤诗云。 三乘归净域。 万骑饯通庄。 就日离亭近。 弥天别路长。 荆南旋杖钵。 渭北限津梁。 何日纡真果。 重来入帝乡中书舍人李又云。 初日承归旨。 秋风起赠言。 汉珠留道味。 江璧返真源。 地出南关远。 天回北斗尊。 宁知一柱观。 却启四禅门。 更有诸公诗送。 此不殚录。 奘归终本寺焉唐成都府灵池县兰若洪正传(守贤)释洪正。 俗姓常氏。 未详何许人也。 居于岷蜀间兰若。 往因有疾所苦沉绵从复平宁。 发誓恒诵金刚般若经。 日以二十过为准。 精持靡旷。 时邻僧守贤夜坐见二鬼使。 手操文牒私相谓曰。 取摄僧洪正。 一使曰。 为其默念般若。 傍有大奇荷护。 无计近得。 又患责限迟延。 今别得计。 见有直府东门者。 姓常。 又与僧同名。 复曾为僧来。 供尔摄去以塞违殿也。 守贤闻之惊异。 且志其事。 明日密问门子常洪正已死。 守贤先持弥陀经。 后改业焉。 洪正后不测其终系曰。 宁有同名异实者可互死耶。 业不可移此。 可移也。 与其俗巫画肖己形言可以代衰厄同也。 通曰。 琰摩王或是菩萨。 以同名善者则舍。 不善者摄之。 此或是罪霜倏晞正增年寿。 故得舍旃。 又其恶器方满。 复当终期。 故斯取也。 苟以互实而取者。 行教化焉。 舍斯之外非常理所能知也已唐沙门志玄传释志玄者。 河朔人也。 攻五天禁咒。 身衣枲麻布耳。 行历州邑不居城市寺宇。 唯宿郊野林薄。 玄有意寻访名迹。 至绛州夜泊墓林中。 其夜月色如昼。 见一狐从林下将髑髅置之于首。 摇之落者不顾。 不落者戴之。 更取艿草随叶遮蔽其身。 逡巡成一娇娆女子。 浑身服素练立于道左。 微闻东北上有鞍马行声。 女子哀泣悲不自胜。 少选乘马郎遇之。 下马问之曰。 娘子野外深更号啕何至于此耶。 女子掩泪绐之曰。 贱妾家在易水。 前年为父母娉与此土张氏为妇。 不幸夫婿去载夭亡。 家事沦薄无所依给。 二亲堂上岂知妾如此孤苦乎。 有一于此痛割心腑。 不觉哀而恸矣。 妾思归宁。 其可得乎。 郎君何怪问之。 乘马郎曰。 将谓娘子哀怨别事。 若愿还乡。 某是易定军行。 为差使回还易水。 娘子可乘其粗乘。 女子乃收泪感谢。 方欲攀踏次。 玄从墓林出曰。 君子此女子非人也。 狐化也。 彼曰。 僧家岂以此相诬莫别欲图之乎。 玄曰。 君不信可小住。 吾当与君变女子本形。 玄乃振锡诵胡语数声。 其女子还为狐走。 而髑髅草蔽其身。 乘马郎叩头悔过。 非师之救几随妖死。 玄凡救物行慈皆此类也唐凤翔府开元寺元皎传释元皎。 灵武人也。 有志操与众。 不群。 以持明为己务天宝末玄宗幸蜀。 肃皇于灵武训兵。 计克复京师。 为物议攸同。 请帝即位。 改元至德。 及二年返辕指扶风。 帝素凭释氏。 择清尚僧首途。 若祓除然。 北土西河所推。 皎应其选。 召入受敕旨。 随驾仗内赴京。 寻敕令皎向前发至于凤翔。 于开元寺置御药师道场。 更择三七僧六时行道然灯歌呗赞念持经。 无敢言疲。 精洁可量也。 忽于法会内生一丛李树。 有四十九茎具事奏闻。 宣内使验实。 帝大惊喜曰。 此大。 瑞应。 四月十八日检校御药师道场念诵僧元皎等表贺。 答敕曰。 瑞李繁滋国之兴兆。 生在伽蓝之内。 足知觉树之荣。 感此殊祥与师同庆。 皎之持诵功能通感。 率多此类。 加署内供奉焉唐京师千福寺楚金传释楚金。 程氏之子。 本广平郡今为京兆之盩厔人也。 母高氏夜梦诸佛。 因而妊焉。 生实法王之子也。 行素颜玉神和气清。 七岁讽法华。 十八通其义。 三十构塔曰多宝。 四十入帝梦于九重。 玄宗睹法名下见金字。 诘朝使问罔不有孚。 于时声腾京辇。 遂慕人构塔。 累级而成。 有同反掌。 尝于翠微悟真扪萝灵趾。 乃曰。 此吾栖遁之所。 遂奏两寺各建一塔。 咸以多宝为名。 此外吟咏妙经六千余遍。 宝树之下仿佛见于分身。 灵山之中依俙觌于三变。 心无所得舌流甘露。 瑞鸟金碧栖于手中。 天乐清泠奏于空际。 凡诸休应皆不有之。 乃曰。 法象王之法驾。 回人主之宸眷。 承明三入扬法六宫。 后妃长跪于御筵天华分散而不著。 明皇题额肃宗赐幡。 岂荣冠于一时。 亦庶几于佛在也。 以乾元二年七月七日子时右胁示灭焉。 薪尽火灭雪颜如在。 昭乎上生于安养之国矣。 春秋六十二。 法腊三十七。 天子悯焉。 中使吊焉。 敕骠骑大将军朱光晖监护。 即以其法葬于城西龙首原法华兰若塔之。 初金髫年写法华经。 不衣缣缯。 寒加艾纳而已。 弟子慧空法岸浩然皆随象王之子也。 紫阁峰草堂寺飞锡碑文。 吴通微书。 至贞元十三年四月十三日。 左街功德使开府邠国公窦文场奏。 千福寺先师楚金是臣和尚。 于天宝初为国建多宝塔置法华道场。 经今六十余祀。 僧等六时礼念经声不断。 以历四朝未蒙旌德。 敕谥大圆禅师矣唐台州涌泉寺怀玉传释怀玉。 姓高。 丹丘人也。 执持律法名节峭然。 一食长坐蚤虱恣生。 唯一布衣行忏悔之法。 课其一日念弥陀佛五万口。 通诵弥陀经三十万卷。 至天宝元年六月九日。 俄见西方圣像。 数若恒沙。 有一人擎白银台从窗而入。 玉云。 我合得金台银台却出。 玉倍虔志。 后空声报云。 头上已有光晕矣。 请跏趺结弥陀佛印。 时佛光充室。 玉手约人退曰。 莫触此光明。 至十三日丑时再有白毫光现。 圣众满空。 玉云。 若闻异香我报将尽。 弟子慧命问。 师今往何刹。 玉以偈云。 清净皎洁无尘垢。 莲华化生为父母。 我修道来经十劫。 出示阎浮厌众苦。 一生苦行超十劫。 永离娑婆归净土。 玉说偈已香气盈空。 海众遍满见阿弥陀佛观音势至身紫金色共御金刚台来迎。 玉含笑而终。 肉身现在。 后有赞云。 我师一念登初地。 佛国笙歌两度来。 唯有门前古槐树。 枝低只为挂银台。 一云。 是台州刺史段怀然诗也唐兖州泰岳大行传释大行齐州人也。 后入泰山。 结草为衣采木而食。 行法华三昧感普贤现身。 行自叹曰。 命且无常必归磨灭。 未知来世何处受生。 遂入藏内信手探经。 乃获西方圣教。 遂专心思念阿弥陀佛三七日间。 于半夜时忽睹琉璃地。 心眼洞明见十方佛。 犹如明鉴中像。 后时诏行入内宫寝于御殿。 敕赐号常精进菩萨。 受开国公。 乃示微疾右胁而终。 葬后开棺见仪貌如生异香芬郁焉唐洛阳广爱寺亡名传释亡名。 荣阳人也。 居止洛中广爱寺。 以精习毗尼慎防戒法。 避其讥丑罕有缺然。 上元中东归宁省。 路及荣阳道宿于逆旅。 方解囊脱屦。 欲漉水盥尘。 次有僧至。 颇见貌刚而率略。 与律师并房安置。 其后到僧谓主人曰。 贫道远来疲顿馁乏。 主人有美酒酤满罂。 粱肉买半肩。 物至酬直。 无至迟也。 主人遽依请办。 僧饮啖之都无孑遗。 其律师呵之曰。 身披法服。 对俗士恣行饮啖。 不知惭赧。 其僧不答。 初夜索水盥漱。 端身趺坐缓发梵音诵华严经。 初举题目。 次言如是我闻已下。 其僧口角两发金色光。 闻者垂泣。 见者叹嗟。 律师亦生羡慕。 窃自念言。 彼酒肉僧乃能诵斯大经。 比至三更犹闻诵经。 声声不绝四帙欲满。 口中光明转更增炽。 遍于庭宇。 透于窗隙照明两房。 律师初不知是光而云。 彼客何不息灯。 损主人油烬。 律师因起如厕。 方窥见金色光明自僧之口两角而出。 诵至五帙已上。 其光渐收却入僧口。 夜将五更诵终六帙。 僧乃却卧须臾天明。 律师涕泣而来五体投地求哀。 忏过轻谤贤圣之罪。 律师喜遇异人。 后加勤苦。 卒成高名莫知终地唐成都府雄俊传释雄俊。 俗姓周。 成都人也。 善讲说无戒行。 所受檀信非法而用且多狡诈唯事疏狂。 又经反初服入军垒。 而因逃难还入缁行。 大历中暴亡入冥。 见王者诃责毕引入狱去。 俊抗声大呼曰。 雄俊傥入地狱三世诸佛即成妄语矣。 曾读观经。 下品下生者造五逆罪临终十念尚得往生。 俊虽造罪不犯五逆。 若论念佛莫知其数。 佛语若有可信。 暴死却合得回。 与雄俊传语云。 若见城中道俗告之。 我已得往生西方。 言毕承宝台直西而去系曰。 一念忆识自身称佛名不少。 垂入狱而还返者。 以强善心而转弱恶故。 是故行人须知口诵莫如心持。 往生浅力当如是学也。 俊语流出民间。 必死者重苏传此语也唐吉州龙兴寺三刀法师传释三刀法师者。 本姓曹。 庐陵人也。 天然之性嗜于蔬食。 羁贯成童志愿出家。 于时自江以西从安史之乱。 南方不宁多事土扶。 故强兼弱兵革未休。 大历七年十一月广州吕大夫被翻城。 奉洪州路嗣恭。 牒吉州刺史刘宁征兵三千人。 同收番禺。 法师旧名伯连。 其为人也强渥而貌恶。 且心循良恒持诵金刚经。 以筒盛经佩之于身。 誓不婚娶。 然不扬此善于他。 惟密行愈至。 无何被括为军。 呈阅之时又选充行营小将。 非其所好。 遂亡命焉。 时征兵颇急牒诸处要害捕逐。 于本州洋口擒送刘宁。 令于朱木桥处死。 三下刃俱折。 刘怪问之。 遂言。 素志舍家恒持经法。 如斯怯懦恐衄军威。 是以亡耳。 问经何在。 曰被获时遗坠。 遂令搜取果数百步外得之。 竹筒有刃痕而几绝。 刘拱手称叹久之。 乃纵其为僧。 奏闻。 敕下本道号三刀法师。 配本郡龙兴寺。 后加精进卒于住所唐湖州法华寺大光传释大光。 俗姓唐氏。 生于邑之安吉也。 母梅氏寄孕而梦协灵祥。 在娠乃恶荤臭焉。 既诞能言。 不为戏弄。 未龀之岁思求佛乘矣。 愿念法华三月通贯。 经声一发顽鄙革心。 及遂出家而寻登戒。 西游京邑。 朝见肃宗帝召对禁中。 拱而叹曰。 昔梦吴僧口持大乘五光随发。 音容宛若适朕愿兮。 因赐名大光。 属帝降诞节斋于定国寺。 因赐墨诏。 许天下名寺意往者住持。 令中官赵温送于千福寺住持经道场。 其诵经作吴音。 辽辽通于圣听。 帝甚异其事。 令中官而宣谕焉。 后居蓝田精舍。 先期而寺僧梦天童来降曰。 大光经声通于有顶。 光一日宴坐自见神手从天而下抚其心。 乃忆先达抱玉大师尝志斯言。 令高其法音当有神之辅翼。 又别夕梦神僧乳见于心命光口吮。 自尔功力显畅形神不劳。 又寻山探幽偶坠穷谷。 龙泉莫测沦溺其间。 心灵了然都无惑乱。 因思本经多宝塔。 为诚愿持此支品十万遍。 恍然奋身脱泉。 若有神捧焉。 后诏住资圣等。 此寺赵国公长孙无忌宅。 龙朔二年为文德皇后追福造。 长安七年遭火荡尽。 唯于灰中得数部经。 不损一字。 以事奏闻。 百姓舍施。 数日之间已盈钜万。 遂再造其寺。 光览此经倍加精进。 后以偏感有亲在吴未答慈力。 表乞归省养。 诏旨未允。 遂生有妄之疾。 策蹇强力将投于渊。 驴伏不前群乌拂顶。 心既晓觉疾亦随瘳。 乃以经顶荷行道。 忽有诏许还。 既止乌程构营宝塔。 日持华偈成报往愿焉。 永泰元年浙西廉使韦元甫表请。 光为六郡别敕道场持念之首。 大历癸丑岁颜鲁公真卿领郡。 相国李绅父为乌程宰。 绅未期岁。 乳病暴作而不啼。 不鉴者七辰。 召光至命乳母洗涤焚香。 乃朗讽经分别功德品。 遂超席而坐拱手开眸。 光授饮杯水令强乳哺之。 疾乃徐愈。 光笑而谓曰。 汝何愿返之遄速乎。 因以光名易绅小字。 贞元中绅重游霅上。 泊舟之次。 光早迟伫于溪侧而笑言。 戏抚之若稚孺焉。 后绅刺于吴兴饮醉于馆。 光引宿于道场。 夜分将醒白光满室朗然若昼。 往觇光公宴坐梵音方作。 光起面门如开毫相。 经音向息光色随敛。 绅归京相辞。 光曰。 汝得径山之言。 吾则无以为谕。 行矣自爱。 去留有时。 他日位处庙堂。 以教法为外护乎。 永贞元年十二月黑月既夕示灭于持经道场。 兽嗥鸟坠。 山木惊振。 异香芬馥信宿不消。 刺史颜防深怆悼之。 光一纳四十岁无浣濯。 而戒香郁然。 一饭七十载。 征验绝多。 故相李公绅。 素于空门寡信颇规僧过。 而敦重光公。 自著碑题云墨诏持经大德神异碑铭布衣杨夔书云唐荆州天崇寺智灯传释智灯。 不知何许人也。 矜庄己行严厉时中。 守护戒科恒持金刚般若。 勤不知倦。 贞元中遇疾而死。 弟子启手犹热。 不即入木。 经七日还苏云。 初见冥中若王者。 以念经故合掌降阶。 因问讯曰。 更容上人十年在世。 勉出生死。 因问人间众僧中后食薏苡仁为药食。 还是已否。 曰此大违本教。 灯报云。 律中有正非正开遮之条如何。 王曰。 此乃后人加之非佛意也。 远近闻之。 渚宫僧至有中后无有饮水者系曰。 小乘尚开食五净物。 薏苡非五谷正食也。 疑其冥官因机垂诫嫌。 于时比丘太慢戒法。 故此严警开制。 实诸佛常法也。 非后人之加酿焉宋高僧传卷第二十四上一页123456789101112131415下一页本文导航第1页 宋高僧传(16-30卷)(1)第2页 宋高僧传(16-30卷)(2)第3页 宋高僧传(16-30卷)(3)第4页 宋高僧传(16-30卷)(4)第5页 宋高僧传(16-30卷)(5)第6页 宋高僧传(16-30卷)(6)第7页 宋高僧传(16-30卷)(7)第8页 宋高僧传(16-30卷)(8)第9页 宋高僧传(16-30卷)(9)第10页 宋高僧传(16-30卷)(10)第11页 宋高僧传(16-30卷)(11)第12页 宋高僧传(16-30卷)(12)第13页 宋高僧传(16-30卷)(13)第14页 宋高僧传(16-30卷)(14)第15页 宋高僧传(16-30卷)(15) 发布时间:2024-07-14 08:47:54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648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