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海法师:《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三-皈依佛 内容: 智海法师:《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三2007年11月29日上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四)持戒的功德利益各位同修:那么昨天,我们讲了菩萨戒的一种内涵。 那是以发菩提心为主,然后把菩提心落实到身口意三业的行为规范上。 一个方面,是发心可以提升我们自己的行为,二一个方面,就是行为可以强化发心。 在这里面,最主要的是对于菩萨戒,它的一种功德的认识。 那把这种功德认识了以后,我们内心反反复复地熏修。 由这种功德,而认识,而熏习,发起善法欲,这个过程是非常重要的。 但是为我们大家比较忽略了。 我们现在这种资讯发达了,信息发达了,三藏十二部经典可以说人手都能够有一份。 以前要是拥有一部大藏经好像很过瘾,有一部大藏经好像很富有了,三藏十二部经典都在手里头了。 今天这种三藏十二部人手一部的话很简单了。 为啥呢? 因为有电子光盘的,一张光碟就解决了。 所以说,今天阅读大藏经好像来得非常容易。 各宗各派,历代的各大善知识的各种文本,好像我们都能具备。 佛学院也是这样。 初级佛学院、中级佛学院乃至高级佛学院,几年就读下来了。 你说中观我听过,唯识我听过,你说因明我也知道,乃至华严贤首我也学过。 你说啥,他啥不懂呢? 往往我们发觉你说上句,下句你不用说,下句他接走了。 非常熟悉,非常溜。 但是毛病也更多了,毛病在那里了? 就是说,“哎呀,三藏十二部经典我都看过了,但是我这个烦恼依然还是那么炽盛。 ”这一道理你一说,你提一个头,你提个醒,我就知道,下面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我们缺乏的就是这一种如理思维,他没有把它当作一种修养,而是把它当作一种知识来了解。 那你说知识有多少,一学就会。 所以说从知识层面,从言语层面来了解的话也不算是很艰难。 我们今天文化程度普遍都提高了,教育程度普遍都提高了,要看佛经,要学这些文化知识应该说不是难事。 稍为专心一点,一个大学就念下来了,一个硕士、博士就拿到手了。 今天,我们说一个硕博士相当于过去一个高中生估计差不多。 为啥呢? 以前一个小学生出来他能够背很多,而且礼仪上他很清楚。 而我们今天,你读了大学以后,我们啥礼仪都不会,甚至为人处事都还得要从头学起来。 这就很艰难。 学知识很简单,如果要把知识变成自己的道德修为,这就要有一点难度了。 而佛教的道德修为与其它的道德修为是不一样的。 昨天,我们说净土宗的信愿行。 我们今天,把菩萨戒的功德给你讲了,它的重要性给你讲了,它的作用原理给你讲了。 但是不一定你能用得上。 下来很多同修都在反应:“哎呀,师父你讲得太好了。 但是,我发觉在现实生活上用不上,不实用。 ”我说咋不实用? 三藏十二部经典,释迦牟尼佛给你讲出来的,那一定是你能够做得到的,不是你做不到的。 做不到的给你说没有意思,给你说的一定是你做得到的。 但是我们却认为很艰难,用不上,现实社会不是这么回事。 其实就是一个态度上的障碍,道理你是明了了,但是你没有认同,你不想认同,更多的你认同的还是自己的习惯心理。 不愿意向这一个方面迈步。 所以说,这一种业障的习气,在圣贤看来它是一个虚妄的,在我们凡夫看来它就是一个坚固的环境。 我非常感叹,我们不管是居士菩萨戒受戒,还是出家人受戒也好,我们要求他的仅仅是一点点。 行为上的,习惯上的,思维上的,仅仅是一点点,一定是他能够做得到的,但是他就是不去做。 我说你看那些师父们教你,教你啥呢? 随手关门呀,不要随地吐痰呀,要养成一种好习惯呀,甚至连玩笑我们也不说一些与佛法违背的话呀。 这些你说简不简单呀? 简单。 举手之劳的事情。 但是他做不到,教过去教过来,最后差距就是在这么一点点。 在戒堂里面我常说,其实师承对戒子的一种要求,就那么一丁点。 行住坐卧稍为有一点点改变,你就会转变过来。 但是就是这么一点点的行为上的改变,我们都不愿意转变过来。 喜欢偷点懒呀,喜欢随地吐痰呀,喜欢开口说话呀,该安静的时候叫你安静,但是我们就是安静不下来。 你说这有多艰难呢? 不艰难。 每一个人都能做得到了,并不需要你有多深的文化修养都能做得到。 但是为什么做不到呢? 就是一个心态,一个愿不愿意。 我们把这种习惯看得很坚固。 “哎呀,我就是这么一个人呐,我改不过来了。 你得要允许我慢慢改,诸佛菩萨都那么慈悲,从来没有批评过我一句,今天你也要慈悲,你要将就我嘛,要契机契理嘛,我这个根基就是这样啦! ”你看看,要迈出一点点小的一步,非常艰难。 其实我觉得这个问题不在于诸佛菩萨,也不在这种法门有多高迈,最主要是我们的心态是一种严重的障碍。 我不说你不懂道理,道理你是懂了,我讲上句,下句你可滔滔不绝地接下去,他比谁都懂。 这个好像不新鲜,不用你讲了。 但是,我觉得佛法就是在平时的生活过程当中落实下来的。 你懂了道理以后,你愿意一次又一次地去思维。 而且在思维的过程当中,你很高兴,很感恩,很虔诚,要让这种道理,佛法的道理与你身心世界能够磨合。 在磨合的过程当中能够由冷到暖。 比如说你的心,一想起他心里就暖呼呼的,他能够改变我们对它的一种感情投入。 我们今天所说的信仰和信仰热情,宗教感情,你能不能够由冷到暖,你一想起来就暖呼呼呢? 你持阿弥陀佛的名号的时候,你心里就感到很温馨,好像就是数九寒天我没有衣服穿,突然之间有这一句佛号以后,我找到皈依了,我的情感不一样,心里面暖呼呼的。 今天我们在思维这一些菩萨戒道理的时候,不再觉得它与我们很遥远,也不再觉得它与我们没有关系,也不再觉得它是冷冰冰。 而是一想到它,就觉得希望之门就在这里,解脱之门就在这里。 我今天终于找到了这条路,就是这么一种情感。 你要是能够建立起来,我们说,不说你专门的去加工用行了,你对佛法态度改观了以后,其实做起来是很简单的。 它有多艰难呢? 念一句佛号,我想那些二三岁的小孩都能念,傻子他也能念,并不复杂。 但是,今天我们说:“好艰难哦! 好艰难哦! ”为啥呢? 其实就是想偷懒而已,其实就没有主动地去发心。 当你一句一句老老实实地去念的时候,就这么简单,并不复杂。 问题是你能把简单的重复个一天二天,一个月两个月,一年两年,就这样反反复复,你不感到厌烦,不感觉到没有滋味,这个里面就是要有自己的感情投入。 信仰热情要建立起来,其实并没有什么高深的,就这样简单。 并不是说你做不到,你一定能做到。 做不到的不给你说。 菩萨戒也是如此。 给你讲了他的一种思维,你说能不能够把这种思维转变过来呢? 为利益众生成为自己的一种思维总相,其实人人都做得到的。 但是你就是你要提醒自己,要反反复复,要坚持。 这里面不说你没有习气毛病,有,它很自然滑到为自己思维去了。 为自己念佛,为自己求这样求那样,很自然地就滑到那个地方去了。 但是你只要稍为有一点自觉性,马上把它拉转来,并不困难。 对不对? 知道我们老是为自己以后,你把它拉转来,就这么一个简单的功夫。 就像我们小时候放牛一样,骑在牛背上拉一根绳。 看着它,你要吃草了我就不管你,你要吃庄稼了,我看到你这个嘴伸向庄稼的时候,把那个绳轻轻地一扯,不让它吃。 哦,你注意我了。 就是那么一样东西。 它的舌头一卷向庄稼了,轻轻一扯就过来了。 它不去吃草而去吃其它不该吃的东西,你一扯它就过来了。 它很聪明。 农村里的老百姓就说:“连笨牛我都能把它教会,偏偏人我就教不会。 ”你那么艰难吗? 其实没那么艰难。 禅宗有个牧牛图也是那样。 当你这种思维稍为一偏向了时候,你就是用这种管带的功夫,稍为轻轻一扯它就过来了。 不艰难的,也不费力很容易做到,关键是你对这种简单的操作你愿不愿意,欢不欢喜。 只要你愿意,只要你欢喜,这种修行是不艰难的。 在大众集会的时候,我们不讲话,好好听。 上三宝寺庙道场的时候,上庙也好,观堂也好,我们不随地吐痰。 待人接物的时候我们好好思维众生就是父母,众生就是诸佛。 反反复复用这种功,实际上这种管带的功夫,并不需要用多少力,它就能够做到。 关键是看你老实不老实,你不老实的话那就很艰难。 昨天讲的菩萨戒的功德,道理你是懂了,关键是打坐的时候,夜深人静的时候。 我们就着一些知道的,反反复复地自心去思维,思维它的好处。 而且一思维的时候自己就有感恩的心态,恭敬的心态,这么无量无边的功德居然我今天得到了。 我思维一遍我就得到一遍的功德熏习,思维两遍就能得到两遍的功德熏习。 越思维越高兴,越高兴越思维。 没有更多的东西,这就是修行。 只要你老老实实、欢欢喜喜地去做,一天一天你的生命就会改观,一天一天对菩萨戒的认识你不由自主地就深入了。 就像一句佛号一样,只要你老老实实地去持念这一句名号,更多的道理不用去跟你去讲,自然而然华严义海。 你功夫念到家了,就像自然贯通一样,甘露灌顶,醍醐灌顶,它自然而然能够显现在你念佛的境界里面。 为什么说这些功德不从外来呢? 当你心一静下来,心就是一面明镜。 你本来有的这种功德,它会浮上心头。 就由于这一念万德名号的一种加持,万万千千的功德就会自然而然地浮现在我们自己的身心世界里面。 我们所讲的菩萨戒的功德有那么多,那是讲道理了。 但是你只要老老实实在持守菩萨戒,老老实实地思维这一些功德,欢喜,我愿意做到,有一种恭敬心和虔诚心,在生活上稍为来一点改变,天长日久它的功德自然具足。 那不艰难。 所以说,这是需要反反复复思维的。 如理思维就是修行,反反复复如理思维那就是修行,就看你的心能不能沉静下来。 当你不能沉静下来的时候,顺着自己的妄想这样想来那样想,顺着自己的虚妄心那是为他人作嫁,一辈子就没有什么意思。 (五)菩萨戒的来源今天我们进一步讲菩萨戒的来源。 菩萨戒的来源,昨天我们说了,它分为三类。 一类,以《璎珞经》和《梵网经》为一类;二一类,是以《瑜珈师地论》、《地持经》和《善戒经》为一类;三类,以《优婆塞戒经》为一类。 分为这三类。 那么,在传统的看法上,这梵网经是属于华严部的。 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在妙光堂诵出《梵网经》。 妙光堂,它是因为佛放光命名妙光堂。 它距离佛成道的菩提树三里远。 根据《璎珞经》的这些说法缘起,他是在道场树下而说。 所以说,这个《梵网经》和《璎珞经》归为一类。 这里面为什么要归为一类呢? 一是,佛说这两部经地点比较相近;二一个,《梵网经》的内容和《璎珞经》的菩萨戒的内容相同之处也非常多,大凡都是大同小异了。 那第二类,就是《瑜伽戒》、《地持经》和《善戒经》三种戒本。 都是出于瑜伽师地论的同本异译,就是不同的翻译了。 就由于这翻译的人看法不一样,或者说他们所依据的翻译的版本有所差异,所以说有详略轻重一种差异。 这一类的菩萨戒,是弥勒菩萨根据佛陀所说的,散在各经当中的,把它集积起来关于菩萨戒律的部分。 第三类是《优婆塞戒经》。 是由于善生长者求佛问法,而由佛陀亲口宣说,适应这些在家人乃至当时那些外道根器而说的。 所以说寿延法师认为,在受戒得戒的因缘来说,这一个还是比较难受,比较难得的一种大乘戒。 他为什么难受呢? 比如说,他在家要受菩萨戒,他需要一种环境,他不仅是一个自我的事情,而且要征求家庭成员的意见。 父母的意见呀,夫妻的意见呀,儿女的意见呀。 如果没有家庭的同意的话,这个戒还是很难受的。 所以说,我们今天传授的这个戒,在四川大多是根据这个《优婆塞戒经》来传授。 六重二十八轻,基本上传授的是这种戒。 在北方不一定,像我们传应老和尚他传授菩萨戒的话,一般还喜欢依那种《梵网经》。 不知道我们东林寺依什么经。 《梵网经》,你看看它不一样。 有三类,那么这三类菩萨戒,虽然说由佛亲口宣说,由弥勒菩萨亲自编辑,但是总的来说都是佛说。 为啥呢? 弥勒菩萨编辑嘛,那也是由佛说的菩萨戒散在各经当中,他把它积累起来。 所以说还是佛说。 这是三类菩萨戒。 (六)菩萨戒经的传译下面,我们说一说这种菩萨戒经的一种传译。 对于一般的同修,也许说这些只是一种了解。 有一种自学能力的,你能够把经找来对比一下学习一下。 我们今天不是兴比较学吗? 各种版本比较一下,各种内容对比监校一下。 哎,你会发现,它相同的很有意思,它就是有差别的也很有意思。 那么,这种菩萨戒经,就是凡是宣说菩萨戒的大乘经典,它都称为菩萨戒经。 在我们汉传佛教翻译的经典当中,比较受大家重视的菩萨戒本,可以说菩萨戒经有那么六种。 第一种《梵网经菩萨戒本》,还有《菩萨璎珞本业经》中宣说的菩萨戒,第三种是《瑜伽师地论》里面宣说的菩萨戒本,第四种是《地持经》中的菩萨戒本,第五种是《菩萨善戒经戒本》,第六种就是《优婆塞戒经戒本》。 这六种那是很直接、很关键的。 其它的你比如说,在各大经论当中散说菩萨戒的还有很多。 像《受十善戒经》里面,它宣说了一种十善戒法;在《胜鬘夫人经》中说了十大受;《菩萨内戒经》里面说了一种四十七种菩萨戒。 这些都是菩萨戒的流类。 在其它的大乘经论当中,都阐述了菩萨的修行法门——六度波罗密。 六度波罗密,我们大家都知道: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 其中第二度就是持戒。 凡是相关解说六度法门的,都会解说到菩萨依戒而行持的方法。 所以,这里面它就能够把这些菩萨律仪给我们阐述出来。 凡是你要检索这些菩萨戒的流类,菩萨依戒怎么修行,它的功德又怎么样,你都可以在这些六度波罗密,十度波罗密相关的解说中去认识。 所以说这是菩萨戒经的传译,根本的就是六种菩萨戒本。 主要是六种。 其中,《梵网戒本》和《璎珞戒本》属于是顿立戒。 什么叫顿立戒呢? 就是你不一定非得要经过先受皈依、五戒、优婆塞戒然后再受这种戒。 那不一定。 你可以直接受《梵网戒本》和《璎珞戒本》。 受这种菩萨戒,它可以顿时即入,一下子就可以受这种菩萨戒。 你可以单点而受的菩萨戒,那就属于顿立戒。 其它的《瑜伽戒本》和《地持戒本》和《善戒经戒本》,它属于渐次戒本。 就是你要受这种菩萨戒之前,先要求受三皈依、五戒、七种别解脱戒,然后再来受这种菩萨戒。 那就是渐次而来。 《优婆塞戒本》,那是偏重为那些在家菩萨所制定的。 它也不同《梵网经》的这种种类,也不同于《瑜伽戒本》的种类。 这是菩萨戒的六种戒本。 大家知道,你要想学习的话,你去找来比对比对那也可以。 这是相关大乘菩萨戒,相关知识的一种介绍。 二、受菩萨戒所应具足的条件(一)归依心第二个大的方面,我们来说受菩萨戒所应具足的条件。 由于这种菩萨戒和一切佛法,它主要的是我们要发心,我们要领受,要和我们自己实实在在的发生关系。 那自己要领纳,你不领纳的话,你不领纳,你不接受,最好的法门对你有什么关系呢? 没有关系。 我们心里愿不愿意接纳,愿不愿意把这种佛法和我们身心世界完全磨合在一块儿,愿不愿意把这种戒法为自己的老师,为自己的指路明灯,为自己这一辈子的皈依和修行所依。 那是我们自觉自愿选择的。 就像你今天出家,皈依那是你自己选择的。 你为什么选择它呢? 一定要看清楚自己为什么要选择它。 今天我们许多出家法师说:“哎,你为什么选择出家呢? ”“哎,这个问题老生常谈拉,经常问。 ”问过来问过去,没有味道了。 其实经常问才有味道。 我们经常说出家如初成佛有余,你刚刚出家的那个时间,那个心态,脉络应该是非常清晰,它都有一个缘起。 你到底为什么走上这一条路? 世间上的五欲享受,对于人也挺吸引人的。 为什么你没有选择那一条路呢? 而你选择了当居士,或者说当皈依弟子,或者说出家。 为什么? 你把你当初那种心多多反省不要忘记。 对于我们,往往有一种指导作用。 我们今天经常所说的,我们进入佛门当初都是非常单纯的非常直接的,自己内心里面有一种非常清晰的脉络。 但是你进入佛门,一年佛在眼前,二年佛在天边,三年佛就跑到爪哇国去了。 为啥呢? 我就觉得你自己今天已经进来了,但是还没有解决自己的问题,你那种问题就为自己所转移了。 我记得我是为什么出家的,我就经常把自己那时候的心情拿来反复回味,反复体验。 那时候,我觉得人生为什么呀? 从何而生,从何而去? 那种宗教意识问答开始萌动的时候,我特别在意。 为什么而生呢? 不自愿的,父母把我生出来的。 那时候我归结为父母而生出来的,跟我自己没多大关系。 我会抱怨父母,我看到这种事实之后我抱怨父母。 为什么抱怨他呢? 我的生命不是为我自己意愿的,是你们把我生下来的。 但是我今天却感受到这么强烈的人世之间的生老病死,诸多苦趣。 整天吃饭,我觉得吃饭也是一种逼迫。 不饿不行吗? 天天都要饿,天天都要吃饭,那个牙齿磨损得非常艰难,磨过去磨过来,好不容易把那一顿饭吃下去。 我说这要吃下去干啥嘛? 有什么意思呢? 好像没什么意思。 吃过饭又干啥? 觉得没多大意思。 然后这一辈子又为什么呢? 读书呀! 为啥要读书呢? 父母说你读了书才能找钱了,才能找到工作了,才能光宗耀祖,才给父母增光呀。 我说怎么给父母增光啊? 你只要考上大学你就给家庭增光,就给父母增光。 哦,我说增光就这么简单呀,但是为什么要增这个光呢? 为什么? 增了光之后又怎么样? 找一个好工作呀,一个好工作好找对象呀。 有了好的对象又干啥呢? 能传宗接代呀,传宗接代又干啥呢? 为什么要传宗接代嘛。 哎呀,你这个问题咋这样多呢,他会不让你问下去。 但是你觉得他们那些已经考了大学的,已经光宗耀祖的,现在已经拿很多工资的,我看那些校长呀,我的老师也就过得很好,应该很满足了。 但是我看他们的家庭,他们的父母,乃至于他们本人,并不是过得非常惬意的,常常也是烦恼不堪。 我说我以后就是做到尖了,顶多就是像我的校长一样,有多少人能做校长呀。 像他那样有地位,能拿高工资,家庭儿女也蛮好,我说我顶都做好了就像他那样。 但是为什么嘛,有啥意思嘛。 你觉得没有意思。 于是内心里面就想死掉,死掉算了,一了百了。 既然人死如灯熄,受那几十年的老罪,我还不如现在就了结,那多好。 你觉得这种生存没有意思。 但是刚好在这个当中,接触到佛教。 它给你讲苦集灭道。 在这之前,你认为自己所感受到的苦,“我就是天下第一苦人,多没意思,生活完全没有意思,我就是天下最苦的人。 ”整天就在那无事作闲愁,唉声叹气。 找一些忧郁的文章来读,故意地把自己整得多愁善感。 哎呀,你看我多有情调呀,陷入自己制造的一种忧郁氛围当中。 但是一看佛经,它给你说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五阴炽盛,这些苦你体验都没有体验到。 然后再感觉到释迦牟尼佛说的生命是那么丰富,他居然把这个苦揭示得淋漓尽致。 你所感受到只是一种苦苦,而释迦牟尼佛在欢乐当中还能感受到一种苦,他说那种欢乐过去那是一种坏苦,终究是要坏的嘛。 你就是做国王,一口气不来的时候,非常留恋呀。 秦始皇就是死也要整那么多兵马佣来陪葬,我在阴间里我也要当老大。 这是不得已的一种留恋,对权位的一种留恋。 但是无可奈何,生命属于自己有多少时光呢? 没有多少时光。 释迦牟尼佛在最欢乐的时光他能够感受到一种痛苦,他说欢乐也是一种痛苦。 乃至我们不苦不乐了,他也能感受到这是一种无常变迁之苦。 这一些苦你体验到了吗? 没有。 当时我一听到释迦牟尼佛宣讲的这一些苦,哎呀,他才是生命最富足的,他能够把生命的本质,一切一切的本质追溯到它的无常,能够追溯到它的变迁,我开始对释迦牟尼佛发生兴趣。 我说我那一点苦与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苦,那简直是九牛一毛,大海当中的一滴水,根本不起眼。 你所觉察到的那一种苦,是什么苦? 也许不算什么苦。 你看释迦牟尼佛给你揭示的那种苦那么丰富,那么本质,而释迦牟尼佛居然还是一个王子。 你说我就是一个平头老百姓嘛,要钱没有钱,有啥没有啥,我才感觉到苦。 释迦牟尼佛是个王子,富有四海,居然还能感受到苦。 哦,给人一种非常地震撼。 然后他给你说,这种苦是有原因的。 原因是什么? 原因是你造恶业自然而然形成的。 那些烦恼恶业就是原因,受苦就是结果。 他给你揭示这种苦,不是叫你去忧郁,不是叫你去唉声叹气,也不是叫你去感叹,栽入那种苦海里面。 他是给你指出,你可以改变这个苦。 苦是一种感觉,而这种感觉我们完全扭转它,他把这种希望之道给你指出来。 他给你说,死并不是一种解决方法,你死了以后那是断灭。 那是不是断灭呢? 你这一辈子没有解决的问题,下一辈子接着解决这些问题。 哦哟! 死也不敢死了。 死了以后罪业更深重。 死了以后问题没有解决,下一辈子的问题更深重,你还得再受二遭罪,再受两遍苦,也许三遍四遍。 这无尽的苦海,你还要深入进去。 死也不敢死了。 咋办呢? 只有断烦恼这一条路,不二法门。 那时候对不二法门自己觉得无可奈何,修行也觉得无可奈何,逼迫的。 最后看鲁迅先生的书,说这一条路你反正都要走,何必搞得凄风惨雨呢,为什么你不能搞得轰轰烈烈,为什么你不能搞得兴高采烈,全身心欢喜去做呢? 必须要得去做,必须要得去面对。 但是,你完全可以自己去选择多种情怀,并不是凄风惨雨一条修行的路。 要把修行变得非常享受,这也是完全可以的。 想想也对,既然非得要修行,为什么不能欢欢喜喜地修行? 我们今天就是搞得非常无奈,非常痛苦。 “哎呀,修行就是这么艰难,不修行又解脱不了,修行又这么痛苦。 ”迫不得已自己在那儿做。 于是做得非常苦,“修行呀,修苦行呀,迫不得已呀。 ”当你的内心只要认为它苦,你就很难投入。 人家修苦行的,真正修苦行的他不觉其苦,他能深入,他能欢喜,他能得到法喜。 我们今天很多人在那里可怜和尚,“你又不吃肉,你又不结婚,你又不玩世俗五欲,我可怜你呀。 ”同样的,我们今天不修苦行的,他会可怜那些修苦行的。 你看我们今天好不容易生活好一点了,吃好一点嘛,修行我们要修中道之行嘛,修中庸之行嘛,搞得那么偏激。 我们会可怜他。 但是他们真正修苦行的,真正依戒修行的,他们才会可怜你。 人家知道其中的方便,人家得到法喜。 他就这样。 我们今天受菩萨戒应该怎么去受呢? 就是要你欢喜,你才能接纳嘛。 对不对? 你不欢喜你怎么接纳嘛。 今天,我们就是怎么把戒接纳到我们心地里面。 你欢不欢喜? 你抵不抵触? 要把我们自己抵触受戒的心,要改变。 我记得我们受戒的时候,非常搞笑。 有一个戒兄,他跟我在同一个寺庙。 然后,刚好在同一坛里面,就在这老殿里面,就是在藏经楼这个地方。 那时戒堂在这个里面,那时是一个老殿没有翻修,现在翻修过了。 上面戒和尚在问:“这条戒你能持吗? ”“能持。 ”说到一条戒的时候,“这条戒我没答应过,”他没答应。 那我说:“你没答应,你咋叫受具足戒呢? 这不具足了吗? ”他下来他说:“台上戒和尚问这条戒的时候,我没回答。 ”就他内心,他有挑捡。 这条戒我是能受的那就我受,这条戒我看起来有点艰难那就不受。 他有偷心。 他说反正这一坛,那时我们这一坛不是三个人,一坛八、九个人。 他说:“如果有一个人在其中不回答的话,戒和尚还是听不到的,还有其它那么多戒兄在回答,能持。 ”他说:“这条戒我不能持。 ”多少年以后还在笑话他,我说你这个家伙不叫具足戒。 你偷心不死,你这条戒还没受,没有受具足,你还有欠缺。 就说你的内心,它有抵触。 对不对? 你怎么接纳戒呢? 那很多受戒的,他就怕。 你没有理解它的功德,没有理解它的好处,没有把那种真正的三皈依建立起来。 所以说我们受菩萨戒,第一就是皈依心。 什么叫皈依呀? 皈是回归,依是依靠,这一辈子我们不依靠烦恼去解脱烦恼,是依靠觉悟解脱烦恼。 我们不依靠无明去解脱烦恼,因为无明只有增长烦恼。 所以说我们皈依佛以后求的是这种自觉,而皈依佛不仅仅是外面的佛像。 那种佛像是昭示我们内心的,而这种佛是我们自心之佛,也就是自心那种明明觉照的佛性。 人人都有明明觉照的性。 那是什么? 那就是自性佛宝。 而这种佛宝就是落实在我们自己自我关照当中。 它讲道理还讲的更少,主要是你关照自我。 怎么关照呢? 比如说,没有关照的人,那个自心是一片黑暗;有关照的人,就相当于点一盏明灯。 然后有一盏明灯了以后,一个讲堂里面有什么东西放在那里他清清楚楚。 我们自心有关照了以后,我们自心有没有起念头,是什么念头,是善的念头,是恶的念头,这个念头是弱呢还是比较强呢,他又是怎么变化的,这个关照要有。 我们最初修行就是修这个关照。 我们今天,把这种关照看作是南传佛教的专利品。 好像我们大乘佛教不修这个,这个就是一个缺欠。 南传佛教,上座部的佛教那是基本乘,就是你学小乘也好,学大乘也好,学密乘也好,就是必须要把这个关照学得起,那就是自觉的功夫。 当你有了自觉的功夫以后,你关照世间上的苦,关照这个苦的原因,那种苦集灭道,那种佛所说的道理。 那里是佛说的,那是本身这个世间就存在这种真理。 凡是有自觉功夫的,你观察到一定程度,你发觉苦集灭道不是佛说的,苦集灭道是现实世间当中存在的。 你观察到一定时候,你都能够觉察到这种道理。 释迦牟尼佛所说的这种道理,经过你的觉照,经过你的关照,你会体验到,它真真实实存在。 这个时候你才知道,佛是真语者,是实语者,不妄语者。 于是你知道,释迦牟尼佛所说不过无非是他发现真理而已,那个道理那就清晰了。 不用跟你讲多少,只要你有这种自觉功夫,这种道理你就会觉察到。 你觉察到的跟释迦牟尼佛所说的是一样的,那时候你对佛那个信心才真的能够长起来。 “哎呀,释迦牟尼佛太伟大了,这样的真理他居然能够觉察到。 ”你看看,他跟我们说,这样的道理我们也能觉察到,我今天真的觉察到了。 通过这种自觉功夫来完成的,就像我们今天说阿弥陀佛。 阿弥陀是什么? 我们通过语言文字来讲,无量光明,无量寿命,无量福德智慧,无量的我们一切愿望,一切善心,在阿弥陀佛这句名号都具足了。 我们说它叫无量福德庄严,无量智慧庄严。 我们说福德智慧转化为我们老百姓所说的话,就是我们无尽的善心期望。 你的一切愿望,世出世间的愿望,在一句万德名号中都总括无余。 无量的阳光属不属于阿弥陀佛呀? 属于。 当我们在晒太阳的时候,你晒的是太阳,但是我们晒的是阿弥陀佛无量光明。 在滴滴嗒嗒的时间当中,我感觉的是无常迁变,但是念佛的人感受到的是什么? 阿弥陀佛的无量寿命。 春花秋月你感受到是外面的风景,念佛人感受到是什么? 自性的风光。 包括我们现在所走的路、大地,你感受到的是外在的山河大地。 但是我们念佛人感受到的是什么? 那就是阿弥陀佛的无尽的慈悲和善巧方便。 情与无情,都是阿弥陀佛无量的福德光明成就的;点点滴滴,无非不过是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 于是,甚至你呼吸的空气都是阿弥陀佛的无量的神通方便。 于是,你整个人和阿弥陀佛没什么区别。 有什么区别? 自性是为阿弥陀佛的时候,自性就是阿弥陀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 是心是佛,是心念佛、成佛。 哎,你发现佛那里会远离我们而去,佛随时随地和我的生命是溶为一起,和我的血液是溶为一起的。 包括我们的业障。 业障不是业障,而是阿弥陀佛无量无边锻炼我们自己的作业,就是教课给你布置下的作业。 布置下以后,你就要用一句阿弥陀佛万德名号就把这些业障溶化了,把这个作业圆满交上来。 于是,你念佛能够随处皆应。 那种感受自心是非常欢喜的,非常自在的。 同样的,我们把戒能够像一句阿弥陀佛一样接纳到自己的心里面,能够住下来,于是一戒一切戒,无有不是戒法,万法都归于戒。 你就发现戒无处不在,你很欢喜,你很自在,你很圆融。 在这种过程当中下,你会发觉你的心随时随地不离于戒。 你很欢喜,你很接纳,你不接纳它也是这样,你不如欢欢喜喜地接纳。 当这样的时候,我们整个身心世界都依戒法而安住,整个戒就变成我们的身心性命。 于是你的皈依心,你的安身立命它就找到了立足点。 由这种觉照,知道一切因果法理不离于自性,知道这一切善恶根本不离于自性,知道这些应用之妙在乎一心。 于是一切苦乐,无非不是自心的造作自心的映现。 没有别样。 山河大地无非自性,诸佛众生无非众生,就是我们自己的心呀! 心能造作,心能分别,心能映现。 但是整个不离自心,整个一大法界就是心的真如藏。 这个时间,而我们能够对这种法,能够发起一种真实不虚的皈依心。 以这种觉照来生起一种皈依心,以这种觉昭来生起一种智慧,以这种觉昭来认识这一种因果法性无处不在,来认识一种戒无处不在。 而这种戒一旦认识了以后,那就是有所不为而有所为,由空性而体现出一切因果性。 空不离因果,因果不离空。 一切因果都是可以改变的。 不同的条件,不同的造作就能显现不同的因果,而这一切都是由于我们自心一种非常不可思议的一种功能。 你看你那个心就像孙悟空一样,一会儿变成小孩脸,一会儿变成大人脸,一会儿变成女人的低声低气,一会儿又变成男人的阳刚之气。 那个心,就像一个演员一样,一会儿是一会儿非,一会儿苦一会儿乐,一会哭一会笑,千面人生都是由这个心组建的。 今天谁不具备这样的功能? 谁都具备有这样的功能。 叫你笑一笑。 你会笑吗? 你会笑。 叫你哭一哭。 你会哭吗? 有人说:“师父呀! 我哭不出来了。 ”其实能哭。 哭也由你,笑也由你,善也由你,恶也由你。 这个人心就是这么自在,但是你能够自在吗? 你能够自主吗? 而你这一些无非不过是法性当中的游戏而已。 当你认识到这种神妙不可思议的法性的海洋,心性的海洋。 哎呀,你觉得这人生太宝贵了。 直到我出家,我从那些烦恼当中苦苦挣扎,三藏十二部恨不得一下子就把它看完,关起门来抄过去,抄过来。 终于有一天,你发觉你认识到这一种生命奇妙不可思议,你认识这种自心它是自由自在地的,你发现生命之门就和自心不离不别。 于是,一切的境界你可以显现。 “哦,都是这个家伙干的。 ”于是,自己安心了,自己知道应该怎么去走这条路了。 这个时候你才知道,这个人生其实透过那个烦恼一关,透过那个忧郁这关,透过那个生死那一关,真的很舒服。 就很自在。 别说那个明心见性,我不知道那个真正的明心见性有多神秘,但是我说我们能做到这种程度。 发现人的自尊性、自主性、自由性,我就觉得非常舒畅。 每个人能从那种自尊、自主、自由的这种生命价值认识了以后,我们完全可以自主我们自己的生命道路。 于是我们尊重已命,尊重自心。 然后安安心心,实心打本。 依据这种空性,依据这种因果,你希望什么,你可以自由造作。 我们今天希望菩萨戒,希望像菩萨那样。 于是我们发菩提心,我们就照着佛所说的那种规矩,像菩萨那种三轮体空,六度四摄。 我们就照着去学呀! 在布施当中来锻炼自己舍掉悭贪,在布施当中来成就自己利益众生的一点点发心。 于是,你从一点点利益众生逐渐地感受到利益众生是快乐的。 于是你那颗心就越来越欢喜去布施,去供养,去利益众生。 你利益众生,众生一高兴了,好像你没为自己的利益去奋斗。 但是随着众生的利益实现,你的利益也同步增长。 虽然说你不求它,它自然而然地出现。 你看这世界就是这么样的奇妙。 以往我们专门抓住自己的心,“哎呀! 我要为自己呀! ”弄过去弄过来,但是弄了一辈子,乃至弄了无量劫,颠转地把自己弄到苦海里面去了,颠转地把自己弄到烦恼的海中去了,颠转地把自己弄到执着的海中去了。 而这种执着虚妄分别的这种烦恼,彻底的就是一种苦海。 无非不是以自己为核心,而成就的这种苦海。 有我就是万恶之源,有我就是万苦之海。 其实我们今天菩萨戒的一切内涵,就是专为对治这种我执的,每一条戒它就对我执有所损伤,每一条戒对我执所显现的虚妄分别有所纠正,每一条戒对待犯戒的这种烦恼有所对治。 把这所有的菩萨戒,完全汇归到菩萨戒所对治的这种烦恼、虚妄、分别和它的坚固执着。 然后,你体会到每一条戒都是那么善巧,除了诸佛还有谁还能有这样真理的智慧显现呢? 每一条戒都是诸佛的智慧显现,真理本身显现,现量显现。 于是,你觉得这一条高速公路太平稳了,太快了,太自在了! 就像开着一个高级轿车,然后在一个路面非常好的高速公路上奔驰一样。 怎么奔驰怎么自由,怎么自由自己感觉越来越舒服。 “哎呀,这一条路上开着车真是舒服。 ”我们今天在修行的路上,你本来也可以奔驰在这种高速公路上,你本来也可以开着一个最摩登的轿车。 是什么? 就是自心。 修行人驾驭的车,就是自心。 对不对? 你奔驰在什么道路上? 奔驰在法性的高速公路上,奔驰在空性因果的高速公路上。 而一路上万千美景触目皆是,头头是道。 那种感觉一旦上道了,哎呀,真是很舒服。 你看到那些飙车的,白天不过瘾,晚上没有车了他在高速公路上飙车。 越飙越过瘾,越飙那个感觉越舒服。 我们这些修行人,你看看,在白天他修行不过瘾,晚上他不睡觉,他坐在那儿,高速奔驰——在念佛,在参禅,在持名。 哎呀,真的很舒服呀! 忘掉了瞌睡,忘掉了饮食。 世间上的苦到那儿去了呢? 没有了。 他整个生命呈现着一种智慧之光。 所以说,你要体会到这种菩萨戒了以后,你愿不愿意奔驰在这样的高速路上呢? 愿不愿意驾驭这样一种心性的大马车呢? 菩提心的大马车呢? 那太舒服了。 所以说,内心要起皈依之心。 回归这个,依靠这个,享受这个。 那很舒服! 你以为睡觉舒服呀? 睡觉睡得很艰难。 对不对? 打呼声,你觉得很舒服吗? 第二天早上你起来你发现,哎,太痛苦了。 睡得周身都疼痛,睡得周身都懒洋洋,睡得周身想提一点正念都提不起来,睡得恶梦连天,睡得那些虚妄分别浮想联翩,三千大千世界没有你不做梦的。 但是你醒来以后,鸡蛋在那里? 没有鸡蛋。 美女在那里? 哦! 这仅仅是你的心念。 再美好的东西,你一醒来,哎,我还躺在床上。 你还希望回到那种梦境里面,但是梦境是虚幻的,你依靠那种虚幻来满足自我。 能满足吗? 不能满足呀。 所以说,有的人在生死海中,他就喜欢做梦,一眯上眼睛做白日梦,多舒服。 但是一睁开眼睛就非常痛苦。 我们不能干这种自我欺骗的事情,要做就要把整个生命投入到清清醒醒、明明白白的正觉修持过程当中。 来皈依自性佛,发挥自我的一种明觉自性;来皈依法,来认识这种空性与业果的康庄大道;来皈依僧,学习这种圣贤僧的自主之心。 学习我们圣贤的自尊、自重、自尽其意。 我们的心是可以净化的,就由于我们每一个起心动念,只要符合于真理,只要安住在明觉自性之中。 你发现一个一个的妄念它就远离自家而去,发现自己沉醉于五欲享受,违背菩萨戒的这些虚妄动作,那就会逐渐地远离,好像做这些没有意思。 所以说,你自然而然地皈依到净化自己的身心世界上来。 它是从这种自性三宝的皈依当中,来成就你对菩萨戒的领悟。 一旦我们对菩萨戒有所领悟了,那就是安身立命之处,那就是自己的老师,那就是诸佛慈悲切切的一种慈心,那就是阿弥陀佛的无量光明,随时随地来摄受我们,保护我们。 如果说能够从自性发起这种自性三皈依了,于是在事相上,你见一花一如来,一心一如来,一草一如来。 所以说你在万万千千的情与无情身上,都能回归到佛法僧的三皈依。 菩萨戒是佛心,菩萨戒是法的心,菩萨戒是净化自心的方法。 一切菩萨的慈悲,一切菩萨的一种智慧无不显现在菩萨戒里面。 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由菩萨戒成就,诸佛的五眼六通,十八神通,十地四无所畏都以菩萨戒而成就。 阿弥陀佛的依正庄严,也是从菩萨戒里面而成就,乃至十方三世诸佛都是从这种发菩提心,受持菩萨戒而成就。 你要建立西方极乐世界,或者建立自心的清净国土,也无非不是由菩萨戒中成就。 你念念念阿弥陀佛的过程当中,能够把菩萨戒总摄在一句阿弥陀佛名号当中,这一句万德名号当中就总持一切菩萨戒,法体形相总摄无余。 当你自心安住在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与无尽的清净愿海当中以后,老老实实念佛,自心何曾有过一点犯戒? 自心何曾有过一点违背菩萨戒律? 所以说,你专专心心地念阿弥陀佛,自心就具足菩萨戒律。 如果你能够从菩萨戒,你说我也愿意学习,我也喜欢受戒。 可以,从这一些菩萨戒的一种法体形相这种过程当中,学习过程当中,你能够再一再二的体会到阿弥陀佛无尽的慈悲,清净的四十八大愿,头头安立在菩萨戒的每一个戒律当中。 能够以这样持守菩萨戒,念念不忘阿弥陀佛的万德名号,形相上又做得极为到家。 而我们自心念念不离阿弥陀佛,以这种具足清净戒律的心来念佛,往生那个是一日千里。 对世间上不持戒念佛那要什么时间成就? 我就不知道了。 所以说这种戒,就像跟你那个车,改装一个装甲车,弄得一个很大的马力,装备装得非常先进,非常和谐。 所以说能够持戒而修佛,成功非常迅速。 能够与阿弥陀佛相应,自然而然对于持受菩萨戒一点也不难。 不要说我们做不到,下来有很多同修说我做不到,你为什么做都不做你就说做不到呢? 今天我就发现我们学佛的人,大多数都是陷在这种自我的漩涡当中。 很多师父,寺庙里的师父,我说你当个知客怎么样呀? “哎,不用说,这个免谈。 ”说:“为什么免谈呢? ”“做知客等于下地狱,我不做,我也不是干知客的,我是修行的。 ”我说:“你为什么不做就把自己的门关上了呢? ”“哎,不要说了,我肯定做不到。 ”他拒人于千里之外,实际上是拒自己于千里之外。 自己把自己关于自己一种般若之门当中。 你把自己关在门外嘛,你不愿意有所改变嘛,这就很艰难。 什么叫执着呀? 这就叫做执着。 你要叫我做知客,我宁愿签单,我也不做。 说:“你稍为承担一点嘛。 “说:“不行,绝对不行,修行人那管这些。 ”他说。 我们的庙上也很奇怪,我叫他打个点子,“哎,不行,我干不了。 ”“你干啥? ”“我是修行的,这些东西拿来干啥。 ”我说:“好,如果真像这样的话,其实你不想干我也不想干。 ”“你不想你也别干。 ”我说:“好,他也不想干,他也不想干他也别干。 ”于是我说:“好,从今天开始,我们常住上分锅而活,大厨房不做饭了。 每个人发个锅,你不是修行吗? 干吗你修行我要给你做饭呢? 你自个做饭去。 你的修行你要我给你做饭成什么样子,修行人就该这样呀。 那个厕所没人扫,你也不愿扫他也不愿扫,行,自己的大小便自己解决,厕所我们不建了。 ”哦,这麻烦了。 他想想:“这个麻烦了,厕所也不建,厨房也不开伙,这个麻烦了。 ”他说。 什么叫修行呀? 就是不要偏激嘛。 昨天还有人在说:“建阿弥陀佛我只愿建阿弥陀佛,阿弥陀佛脚下的土地我不管。 ”没有土地建在什么地方? 他说:“就连阿弥陀佛座下的莲花座我也不管,不要莲花座,我只要阿弥陀佛。 你可不可以? 看那些修行人非常天真呐。 我也不要土地,我也不要莲花座,我也不要电灯,我也不要路,那你那个阿弥陀佛建在什么地方嘛? 这一切的一切其实都是阿弥陀佛的显现,莲花座也好,光明灯也好,还是通向阿弥陀佛的路也好,它是阿弥陀佛的一个整体。 对不对? 不分割的嘛。 干嘛你要分割呢? 但是我们今天修行的人他就很狭隘,”我就只要这个阿弥陀佛,其实的我都不要。 ”空中楼阁嘛。 路我也不建了。 要是找一个工程师,把这一个阿弥陀佛不要地,不要莲花宝座,不要基脚,不要那些种种的路,能把这个阿弥陀佛显现在这个世间上,我觉得只有请阿弥陀佛了,除了阿弥陀佛谁有这种能力呢? 所以,我们今天要知道阿弥陀佛安住在什么地方,安住在一切生活的平时当中,安住在这些菩萨戒相的具相过程当中。 所以说,你有这种心的时候,一花一叶无非是如来清净法身,你能够通过成就这些而成就阿弥陀佛,你能够通过成就我们自己的发心,我们自己在常住上的责任,成就我们对众生的义不容辞的菩萨心肠,这就是通往阿弥陀佛必不可少的福德因缘。 如果说,你把这些福德因缘减少了,你想通往阿弥陀佛那很艰难,那是空中楼阁嘛。 所以说,我们要皈依于这种法性,皈依于这种佛法僧三宝的整体。 这是第一种,就是受菩萨戒你要对佛法僧三宝真真实实的有一个整体的皈依心。 (二)三种受戒方式第二种,受戒的方式。 我们说受菩萨戒的方式有三种。 第一种,在诸佛面前真真实实地受。 这个很厉害哦,在诸佛面前受,在菩萨面前受,真真实实地受,得上品戒。 你看你能不能得到呢? 这艰难呀! 他说:“佛圆寂了,我到什么地方去见佛。 ”佛没有圆寂的,他随时随地都有在我们周围哦,你只要有信心你就能见到。 是不是? 我们现在说阿弥陀佛远隔我们十万亿佛土,有信心的不离我们左右。 对不对? 有的人就能见到。 为什么我们就见不到呢? 乃至于文殊菩萨、地藏王菩萨、观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这一些,那一尊菩萨又远离我们了呢? 都与我们同在。 只是你没有感觉。 为什么没有感觉呢? 没有信心,自心不相应而已。 当你自心相应了,他就在我们身边周围,不离我们自心,你的心想都不想嘛。 世间上最可悲的无过于同室操戈,无过于同床异梦,无过于同心异德,这是最悲惨的事情。 乃至兄弟姐妹你打架,他打架。 本来是众生父母,但是你把他当成是冤家对头,一句话要把他骂死,把他骂冰心,要把他气得一下子栽到地上,一口气不来。 哦,呜呼哀哉。 哦,我多有能力。 其实就是自己的父母亲呀。 我们在世间上人为地构造了人我区别,人为地构造了勾心斗角,人为地构造了斗争的环境,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好像其乐无穷,其实是烦恼无穷。 这些都是人为构造的。 和谐从心开始。 我们能够与诸佛菩萨和谐,那因为我们有信心;我们与众生和谐,因为我们有慈悲心;我们与山河大地可以和谐,因为有情无情同圆种智。 我们与菩萨戒你能够领纳,有信心,它就能够出现。 所以说看你自心怎么样去映现,看你自心怎么想去思维,看你对诸佛菩萨有没有感觉,能不能相应。 能够相应就能够在诸佛菩萨面前受戒。 第二种,就是诸佛菩萨灭度以后,千里之内没有这些能够受戒的诸佛菩萨,那就请法师教授受戒。 你在法师跟前祈求受戒,这个可以得正法戒。 这个法师如理举行仪式,如理为之开导解释。 教你如何发菩提心,教你如何领受这种菩萨戒,教你如何学习菩萨戒相,教你如何依戒去修行。 这种法体形相菩萨的四课,把你教会以后,落实在自己见闻觉知、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 于是你能够得正法戒,这是中品受戒。 第三种,是在佛灭度以后,千里之内不仅仅是没有传授菩萨戒的法师,没有这种因缘,什么因缘也没有,但是你只要有自心就得了,有自心就够了。 我们自心如果有诸佛菩萨的形像,当真的佛菩萨一样,忏悔发愿礼拜,求受菩萨戒。 只要能够得相好,你就能得菩萨戒。 你面对诸佛菩萨的像,像面对诸佛菩萨一样,虔诚恭敬、礼拜忏悔、供养祈求,那像就不仅是像哦,那就是真的哦。 如果你能够得相好的话,哎,你这样老是修,老是修,有的时候梦中见相好了,阿弥陀佛好像走下来了,梦中见到诸佛菩萨了,乃至梦中好象见到诸佛菩萨把这种菩萨戒的戒体,醍醐灌顶一样,给我们加持,进入自己的身心。 就是我们自己愿愿、念念、心心都应朝这个地方用功。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 我们自心在这种自心思维过程当中,成就了自己的愿心,成就了自己的信心,成就了自己的欢喜。 然后,我们满心、满念都是菩萨戒法,都是诸佛菩萨的形象。 昨天所说坐火车一样,“咣当咣当”一样。 哎,坐了三天你回去做梦,还是“咣当咣当”。 而你今天礼拜诸佛,恭敬诸佛,在诸佛菩萨面前忏悔,如是一而再再而三,天长日久,自心与诸佛不相离别,自心与菩萨戒不相离别。 菩萨戒就由这种自心,心心念念的虔诚,恭敬欢喜熏习而进入自心。 能够得见相好就能得具足受菩萨戒,这是第三种方式。 而这三种方式,我们自己看,你依什么而受。 如果你依法师而受,一个学规矩这是很重要,二一个好好听开示。 要弄懂,什么叫菩萨戒法,怎么样发菩提心,怎么样领纳菩萨戒法。 然后怎么样依菩萨戒来开头示范,来学习来熏习这种菩萨戒。 这个现世人间,法师跟前受戒,重要的是明理,重要的是得法。 如果没有的话,可以依自心的虔诚,依诸佛菩萨像可以反复熏修感得相好这样来受。 如果你福德智慧因缘具足,能感得诸佛在世,那诸佛给你授菩萨戒的话那更具足了。 将来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呀,我要求受菩萨戒。 ”阿弥陀佛利用他的神通方便智慧给你传授菩萨戒,那也很好呀。 对不对? 这样的日子也不远,你一往生就能成就,好好念阿弥陀佛。 好了,我们今天时间已经到了。 阿弥陀佛! 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道侣。 发布时间:2024-07-14 09:01:0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64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