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智海法师:《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一-皈依佛 内容: 智海法师:《大乘菩萨戒的精神》讲记一2007年11月28日上午·庐山东林寺净土研究生班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各位法师、各位同修:这一次非常高兴,能回到东林寺和大家一块学习。 东林寺是我的忏悔场地,早在1989年吧,也是冬季,也就是这个时间,在这里求忏悔,求受具足戒,戒和尚是上果下依老和尚。 那么,现在戒和尚已经圆寂好多年了,他的继任主持上传下应老和尚也是我在中国佛学院的老师,研究生三年也是直传老在在带。 包括现在代主持大安法师,也是我的老师。 我在中国佛学院本科的时候,学习净土教理,那就是大安法师从始之终。 深得法意,非常感恩。 今天能够回到东林寺的话,我想这种种殊胜因缘都起到了些作用。 那么,年前差不多就在跟大安法师联系,四川也有很多地方恭请大安法师。 大安法师回到东林寺以后,东林寺的常住事务和念佛法务,许许多多的事业那是如日中天。 那么,我们现在光是常住上就有一百多位僧众,加上居士差不多有二三百位。 长期念佛、闭关、修行,这种气氛非常浓厚。 可以说放眼现在的一些从林,东林寺非常独特。 听说这种情境之后,大家的心都非常踊跃,期望有一天回到东林寺以后能够沐浴这种道风。 这是这种因缘。 因为大安法师的吩咐,希望有些时候跟大家一起学习一下戒律。 那么,这种戒律大家都知道,“修行之初木叉为首”,那就是以戒律为主。 那么,这种戒律与经文有些不同,那也有一叶贯之的。 经上跟你说修行的方法,论上给你剖析这种道理何在,一般是经诠定学,论诠慧学,还有一门戒学,戒定慧三学。 戒律,我们从下手之处也就是要注重这种戒律。 很多道理那是深不可测的,有多少智慧就能开发多少智慧,开发多深的义理,那是没有边的。 也许你今年领悟的与明年领悟的不一样,这一些都是因为个人的修行,开发自己的心灵不一样,所显现出来的一种境界。 这种戒律实际上也是随着我们自己的修行,随着我们对自己的一种智慧的开发,它会呈现出不同的境界。 比如我们在三皈依的时候,实际上三皈依也可以当作一个最基本的戒法。 三皈依以后,五戒、八戒、十戒,乃至在家菩萨戒,出家具足戒,他总是伴随着我们修学的过程,不断地深入,一直到戒定慧。 如果说你想得定的话,在定中这种戒也是随时不离的,由戒生定。 有了定以后,这种戒得到了一定的提升。 有定发慧,有了这种智慧,戒和定都同时得到提升。 所以说戒定慧三学,实际上是同步增长。 在名言概念上分别有多端,但他的含义都是总摄起来的,随时不离开的。 所以说这种戒,从最初发心一直到最终成佛都是具备的,非常重要。 经上的义理明明白白,但是有好多同修学过去学过来,但是最后,他有一个感叹,你说我怎么下手? 从那里下手? 但是戒律,他总有些方便上的殊胜,从下手开始就知道,从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非常明白。 也许更深的义理给你讲得很深,但是行为上那些该做那些不该做,非常清楚。 从学习的方便上来说,粗心的这一种学习,那就更适应一些,下手的方面有一种非常明白的动示。 所以说我经常想起能海法师,他就把戒律当作一种真实的智慧。 他说除了戒律还有什么真实的智慧? !诸佛的真实智慧就流露在戒律过程当中,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给我们说明,我们自己身口意三业行为有那些如理,那些不如理。 学戒,它的方便是特别突显。 刚才我们大安法师在介绍我们东林寺在念佛的时候,也说到了这种情形,说守持戒律好好念佛,在净土宗修行过程中也是有净土三伏。 在净土三伏当中有明因思果,守持诸戒律。 从最初的三皈依,到五戒,到八戒,到菩萨戒,能够把这个戒守得很好的话,那我们自己的修行就有一个很好的保护。 每一个人内心里面有这种戒心,不是世间上的戒备之心,而是我们有这种守持戒防非止恶的心了之后,随时相应以后,念佛就更能成就,念佛就更能具足。 所以说这种气氛非常好,他与外面的通常的一些居士,我就念佛,我就一门深入,我就什么也不管了,什么戒什么定什么慧我都不管了。 所以说在现在,我们在外面学习这些就非常深地一种感慨,三藏十二部经典都没有人去看了,觉得我就念佛就行了,其余的我一概不管。 受戒他也不去受戒,也不去守戒,甚至他还会发出问题,我们念佛的修行人有没有必要持戒? 有没有必要守戒? 表现出最基础的这种修行知识都非常欠缺。 而我们东林寺,从开始之初,就非常强调这种对于戒律的学习。 把戒守好,然后对于我们念佛是一种增长,是一种帮助。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的机缘,大安法师才吩咐,利用几天的时间跟大家一起学习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那么,我们今天从上午8点到9点半,下午从2点到3点半。 也就是说每一天有三个钟头的时间,今天、明天、后天有三天的时间,有9个钟头来学习大乘菩萨戒的精神。 一、戒的释义及菩萨戒相关介绍(一)大乘菩萨戒的名义首先,我们今天从大乘菩萨戒的名义上给大家介绍一下。 这个佛法,大家学过的都非常清楚,佛法是一味的。 但是,他是具足方便和次第的。 通常这些大德善知识给我们说,要一步一步学的话,按照次第来学是很容易成就的。 如果不按照次第,学习想要成功是非常艰难。 《大智度论》中也给我们说:“具足的智慧那是要在次第当中显现的。 ”没有次第你这种智慧也是显现不出来。 比如像我们今天所说的,哎呀! 我是本着良心,我有一颗好心肠那就可以了。 但是学佛并不仅仅是要有一付好心肠。 你的好心肠体现在什么地方? 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像这一些详细的过程,它要落实在生活当中。 次第都能显现,于是这一种智慧就非常具足。 在经上给我们所说:“一念相应一念智慧,念念相应念念智慧。 ”也就是要落实到每一个起心动念当中,那就是一种次第。 佛法讲安住于当下,是我们当下是一种什么心念与什么相应,而且能不能够永远坚持,能不能念念相应,这个智慧就很具足。 我们今天修行过程强调一心不乱,其实也是这个层次的一种诠释。 怎么能把当初安住于当下的那个智慧能够念念都能具足,就是这一点。 要讲得法,就是讲当下如何得法。 佛法不是说以后多少年以后,它才显现出这种作用;念佛也不是说要多少年以后,他才往生。 我记得我们在佛学院听大安法师的讲课,大安法师也就跟我们说:“念佛不是说多少年以后才往生,而是在念的当下他就是往生。 ”啥意思呢? 就是你在念的当下你有没有往生心。 当你有住生心的时候,我们的心就和西方极乐世界安住在一起。 我们身口意三业,就好像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的庄严当中。 一想起来我们就欢喜,一想起来我们好像对面见到功德一样,就好像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随时随地与我们亲眼看到的一样。 它就比较相应,那个信心和愿心就比较具足。 有这种信心和愿心建立起来的时候,我们念佛的时候那就念得非常具足,非常欢喜! 实际上佛法的修行,任何的修行都是这样。 没有信心,无法开显自己的愿心;没有愿心,无法真正地把这个修行的心具足起来。 信心怎么建立的呢? 就是多想它的这些好处,多想他的功德利益。 而且这种好处和功德利益,就好像建立在当下。 任何人好像就已经得到了,随时随地安住在这种已经得到的境界当中。 哎! 这种我们自己身心的感受那都是不一样。 而我们现在如果说:“哎呀! 我是业障,我是凡夫,我的修行很不具足,我要多久才能够修到什么层次。 ”好像有一种距离感的话,修行老有一种障碍。 假如说,你把自己安住在阿弥陀佛的当中,安住在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二报当中,好像我们现在真真实实就已经得到。 当我们在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阿弥陀佛的时候,那就是应请佛到我们面前。 就好像如对目前一样,你的心态是不一样,身心的感受也是不一样。 我们说,戒也是这样。 随时随地思考这种戒的功德,戒的殊胜来发起我们这种欢喜心。 就好像这种功德利益都与我们同在。 而我们在学戒的每一个当下,他都很欢喜,很自在,不觉得是约束,而是一种享受。 当这个享受开始了以后,念念之间都是欢喜心,念念这间都是喜欢学习的心。 那种心态就不一样了。 能够把这种心态安住在当下,得到这种法以后,以后功夫就是念念之间与它相应。 于是,最重要的是当下这一念的一种体验。 你学多学少没有关系,学长学短没有关系,关键你当下得到这种体受。 所以说,是这种戒定慧,这种佛法得不得法这个方面。 说起来学习也不是很复杂,很简单的事情。 就是要求这一念如何安住,如何欢喜,如何心向。 当你这种心向之心建立起来,那你就是在修行。 念念之间都是有变化,一念之间有变化。 就一个法之中,一个上午之中,一个半钟头,你有没有变化呢? 他有变化。 从开头听到最后,他也有变化。 三天听下来,天天你都很欢喜,天天都很安住。 把这一些学到的义理,能够自觉地应用上去时候,他不一样。 那你经过三天地熏习以后,也许就在内心里面打下一颗种子,下了一种种子。 你领会到了它的殊胜善巧以后,也许一辈子也不会忘记。 我想这种法,在佛法的各宗各派当中随时都能够显现。 有这种心态,你去学习它的名义以后它也不一样。 在讲菩萨戒名义之前说这么一点小小的体受。 那么,那种戒呢? 我们平时更多地对应于受戒。 受了戒以后,它对我们身心世界有多少关联? 估计这需要学习。 像我们刚才所说的,你在受戒的那一刻,你是心是怎么理解? 受了戒以后,你能不能在你的心里安住? 它能不能让你欢喜? 它决定了以后,你多少时刻它能与你相应? 能给你多少影响? 受了戒以后,这种戒的学习很重要。 也许现在发心是一个开始,它总是学习当中欢喜,总是在欢喜当中觉受,总是在觉受当中增加那种体验,总是在体验当中增加法喜,在法喜当中念念把那个发心不断地提升,不断地增长。 它总是有这么一个过程。 今天,先在他的名义上。 佛法,我们刚才说它是一味的。 戒定慧是一味的,包括我们平时所说现前心的安住,一直到尽未来心的安住,它也是一味的。 但是,体现在次第的智慧,比如说我们人天乘的佛法,声闻缘觉乘的佛法和菩萨乘的佛法。 一般大的分成三乘佛法,细的有五乘佛法。 三乘与五乘是一种次第介绍,并没有分开来。 从我们发心上也许有的与这个阶段相应,有的与那个阶段相应。 比如说最初的人天乘的佛法,讲这一辈子各种各样的好处。 如何按照因果道理安住,按因果道理来建立这种人天佛法,来建立这种人世间的种种追求的圆满,人天乘的。 声闻缘觉乘的,要把世间上的短暂的这种享受能够看得穿。 看得穿之后,要放得下。 从究竟利益上来说,我们不太需要的东西心里面要有出离心。 没有出离心的话,很难与它相应。 大乘佛法那就是要提得起。 放得下到提得起,其实也是一个过程。 如果说声闻缘觉乘的佛法你没有学习,如果说放不下的话,再叫你提起那就很艰难。 大乘佛法要你提起,那就很艰难。 今天我们所说,大乘佛法很殊胜。 我们大家直接就发菩提心,直接就学习大乘佛法。 但是,很多表现出来的是对声闻缘觉的出离心,好像认识不是很具足。 比如说,叫它放得下的这个阶段,也许他就不太注重。 但从大乘佛法上来说,如果你放不下的话,你决难提得起。 有很多包袱,世间五欲的乃至于我们身心五蕴的执着,我们自己的业障,我们自己的烦恼。 你放不下看不穿,这个时间你说你提得起什么呢? 往往都提不起。 所以说,大乘佛法就有它大的一个方面。 大,必然有其相应的内涵。 这种内涵必须要从次第上面来建立,从因果,从无常,从出离心,从这些当中来建立大乘的菩提心,次第来建立这种心。 于是,这种心能善巧地被引发起来。 没有这些善巧的修心次第,我们往往说发了一个大菩提心呀! 你的那个大菩提心很抽象,不具体。 而且他的一种具体内涵呢? 不能得到充分地显现。 所以说,相应于人天乘的它有一个戒法,叫十善戒法。 三皈五戒十善戒法。 通过这种十善戒法,来成满人世间的利益。 相应于出离心有一种声闻乘的一种戒律,那就是成就这一些出离心的。 相应菩萨戒的它就有一个菩提心的内涵。 如果没有这种菩提心的内涵,这种菩萨戒就谈不上了。 所以说,我们在讲的名义,我们把它分成两个方面:一个是菩萨,一个是戒律。 它是菩萨所受的戒律,那叫菩萨戒。 而菩萨,我刚才与大家谈是一味的,又是次第的,又是具足的,这几个方面来与大家探讨一下。 一个方面,是菩萨具足出离心,包含声闻缘觉乘的精粹。 出离心,没有出离心你谈不上菩提心。 对于这一种出离心的一种包含,对声闻缘觉乘的戒法它的一种提升。 二一个内涵,就是菩提心包含了世出世间的因果心。 它又把这一种人天乘的佛法提升了,又把人天乘的佛法总摄了。 所以说,我们从这两个方面来剖析这种大乘菩萨法的一种殊胜。 你要认识了这种殊胜以后,你学习大乘菩萨所受持的行为律仪,你觉得它的必要性,它的重要性,你就知道了。 如果你不知道它的功德利益,你不知道它的殊胜的话,学习上不是很善巧,愿心上也不是很具足,好跃性上不是很具足。 所以说从这两个方面。 另外,我们从诸佛菩萨自觉觉他这种层面,来说戒的一种方法。 一个方面一个方面来说。 首先,来说这种菩提心是一种具足无常心,具足因果心,具足出离心这一个方面,来说菩提心的一种殊胜。 大家都知道,在现实世间不管你学不学佛,你追求一个目标,也就是离苦得乐。 当然苦,有一种不同层次的苦。 有的人为没钱而苦,有的人为吃不饱穿不暖而苦。 还有的,他的苦提升到精神层面的,内心没有安住,他这种苦。 通过三界二十五有的次第的一种现实之苦的一种揭示的话,你更能够知道这种苦有一种层次的不同性。 地狱它和我们人间的苦不一样。 人间的苦和天上的苦,自然而然它苦的具体内涵不一样。 就拿我们世间上的人来说,也是这样。 你有这样的追求,他有那样的追求。 有的,偏重物质方面,还有的偏重精神方面。 我们每一个人从自觉的层面觉察自已内心,你偏重于什么方面。 你是偏重于物质呢? 还是偏重于精神呢? 就是在物质方面,每一个人追求也是不同。 金钱、名利、豪宅,这一些东西。 看到我们自己具体的欲望在那里,你现前的需求在那里。 你想要离苦得乐的话,不要去看别人的欲望,看我们自己的欲望。 带着自己的问题来学习,也许这样现实一些。 我们说诸佛有诸佛的问题。 他要度众生,但是今天叫我们这些人都发度众生的心,好象它还有现实的差距。 是不是你也愿意度众生呢? 不一定。 诸佛的愿心不一定是你的愿心,菩萨他的愿心不一定是你的愿心,乃至那些出离心。 你有没有这种出离心呢? 也许人家想出离,我们自己就不想出离。 每一个人看自己当前的那种心。 我们等一会要讲的自觉上的功夫。 什么叫自觉? 就是自我觉照。 怎么觉照? 就是反省、内观。 每一个人能反省自己,能关照自己。 内观,观我们自己内在的欲望,你的想法,你的真实想法和追求。 你追求什么? 当你观察到自己的追求以后,那是你的目标。 这是学习戒律的现实起点,学习一切佛法的一个现实起点。 如果说,连自己的欲望之心,你的追求之心我们都不太清楚;你的问题存在在什么地方,你也不太清楚。 这个时间要想叫你学习很得法,你的目标很集中,那是很艰难。 很多人修行或学习都想急功近利,赶快实现。 可怎么样让自己很贴切很快速? 在我的一种个人经验上说,你认识自己的要求,你认识你目前的一种发心,你认识你真正的一种需求。 围绕我们自己的一种现前的真实需求来用功,好像要舒服一些,要快速一些。 你打念佛七也好,念佛究竟的目标就是要往生。 但是你念念之间能够有专求往生的心,他能够围绕这个目标去检查自己。 如果说没有怎么办? 没有,在一个念佛七当中,你能够很快地去体会的话,那就是对应自己的问题。 把那一种大问题分化到每一个小问题当中,把一辈子的追求分化到不同阶段当中来落实。 也许我们把它分化到一年,分化到一个月,分化到一天。 这样子每一天你的目标,它就很接近,非常突出,非常明显。 我今天要完成什么? 乃至你把今天这种目标体现在修因的这种方法上。 围绕这个目标,我怎么去实现它? 为了实现这样的目标,我在修因的方法上我现在该怎么下手? 就是要落实在自己当下的下手方法上。 那就是你的进步。 当你修因一旦正确了,所追求的结果它也一定会出现。 光是去想结果,而不落实在这修因上,你想一辈子这种结果也不会出现。 所以说我们现在,你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你能落实在修因的方法上,那就是专注地去念。 所以说,把一天的功课,一天的追求,落实在当下的专注地去念。 这样,你有一念专注的念佛之心,我们目前的目标那就达到了,这就是解决当前的问题。 当前的问题解决了,我们内心的一种信心和欢喜它会很具足。 所以说我们把这种目标能分化,能够逐步落实那就很好。 五乘佛法和三乘佛法,也正是如此。 你比如说,成佛也不是一天二天成就的,要想修成一个菩萨也不是一天二天能够修得成的,你要修行一个往生的境界也不是一天二天能成就的。 但是它可以落实在一念一念地满足上。 我们目前能够做到的,就是专注地增加自己的信心,增加自己的愿心。 把这种信心和愿心增加起来以后,我就专注地去念。 这样子对我们往生心的成就,不外乎这几个方法。 于是,我当下具足了这样的方法以后,我的心完全就安住在这个地方,你不用去想别的了。 违逆这种次第,你胡思乱想对自己没有多大的利益。 就像我们现在学习,为什么要跟你说:“我们要关注自己的愿心,关注自己的妄心,关注自己现前的所思所想。 ”原因是什么? 那就是我们现实人生的一种起点,修行的一种起点,学习的一种起点。 它要从你现在开始,从你现在所站的这一块开始。 这就是根基。 要关照,关照我们的心态在那里。 你对于世间上有追求吗? 对世间上五欲享受你有追求吗? 如果说你内心里面没有追求,我们对你说人天乘的佛法,你怎么去满足? 没有满足。 因为你没有目标。 很多人你给他说出离心,他那里有出离心嘛,他没有出离心。 所以说你给他讲佛法听不进去,你跟他讲菩提心,他也没有菩提心。 他不追求这个东西,于是你给他讲也白讲。 再讲世间上的一种增上心,也白讲,为啥呢? 他没有追求,没有目标,内心是迷茫的。 我们就是要对自己当前的这种迷茫的心,迷茫的一种状态,你有所体会。 当你有所体会,对于当前的心有所关照的时候,那才能够让我们真真正正的能够策动之心。 你究竟想干什么? 想不想学? 就是要看一看我们自心的一种基础。 所以菩萨心,就是要发起一种自觉觉他的心,发起一种真实利益众生的心,发起一种追求佛陀智慧的心。 而这种心我们现在具足了没有? 如果具足了,那怕你的修行不是很具足,有这种愿心,愿菩提心都可以成就的。 有这种愿菩提心再去深入,落实到那种行为上。 行菩提心,那就要从戒律上下手。 不仅仅要把这种好心态要显现出来,还要把这种好心态带到具体的行为规范当中。 那就是戒。 一定从戒上来显发,有具体的内涵。 那些心念不该起,那些语言不该说,那些行为不该做,一定是落实在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的种种行为规范上。 所以说,菩萨和它的一种戒律,首先看看我们自己的发心,那个菩萨所守持的戒律。 什么人是菩萨呢? 就是真真实实发了那种自利利他的心,真真实实发了那种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心。 它和我们那种自私自利的心是不一样的。 从最初的那种内心的意念,就是要去利益众生的心。 为什么要发那种利益众生的心呢? 它与我们那种利益自我的心有什么区别呢? 这里面要突破那种围绕自我为核心这种概念。 时时刻刻以自我为核心,那就是一种极大的障碍,那就是平时我们所说的学佛当中的一种执着,那就是我执。 而这种我执,是一种成佛的大障碍。 平时我们说我执,好像我们不太理解。 其实转换一下,平时我们是以自我为核心的,念念之间你那个我都是丢不掉的,念念之间都是成就自我的。 吃饭,我要吃饭;穿衣,我要穿衣;走路,是我在走路;乃至持戒,是我在持戒;修行,是我在修行。 而这个“我”字丢不掉。 世间上的人在追求金钱、美女、豪宅,他也是围绕一个我。 但是我们今天的修行还是围绕这个我,还是以自我为核心。 所以说这个里面,为什么要提倡发菩提愿心,发菩萨的愿心? 就是有一个核心。 要转变那种自私自利的心,转变以自我为核心的心。 包括你现在修行学习念佛,都不要以自我为核心。 一旦以自我为核心,这个发心是不一样的,方便上也是不一样的,他起点不一样。 为自我而去念佛,为自我而去修行,实际上你还是一种,还是那种以世间上的话来说,还是增上心。 自我的一种出离心,以自我为核心嘛! 还是一种小乘的发心。 或者连小乘的发心你都算不上,还是一种增上乘的心。 就是为自己趋向于以后生活得更好。 你还没有出离,你只要求明天会比今天生活得更好,后辈子比现在生生活得更好。 那仅仅是一种增上生的心,那还连出离心也算不上。 这种过程它几种心的根本心态不一样,这种心态你要比较一下的话,以无我心、大乘心来念佛,来持戒。 那个发心不一样,它所得到的功德也就不一样,它的力量也就不一样。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众生造业也就是缘于一个我执。 由于内心的我执开始,显现成烦恼。 当你一有我的时候,是不是很容易有烦恼呀? 很容易有烦恼。 “无明不觉有三世,境界为缘长六处。 ”一旦从最初开始,从自我开始他就很容易有烦恼。 念佛的人老想着自己,他的障碍也很大。 一会儿腰酸了,一会儿背疼了,一会儿又疲倦了,他的能动力不大。 但是你要想着众生的话,那就不一样了。 你比如说,念念之间我们念佛,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 而这一众生都是我累生累世的父母,他们在苦海头出头没,在生死当中苦苦挣扎,你要能够把这些众生受苦的零零总总的相,要能够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地观照的话,你念佛它的能动力就都不一样。 以前有一个公案专门讲这一个:有两个人一起去挣钱。 挣了钱以后,要回到家里面了,两个人结伴而行。 正在过一条河的时候,山上山洪暴发,涨大水了。 涨了大水以后,这两个人当中一个人是很会游泳的,水性很好,另外一个是不会游泳的。 偏偏这个会游泳的人,家里面是没有其它亲人。 以前的那个钱,就像铜钱什么的缠在腰上,我们今天说腰缠万贯嘛。 那古人他把那个钱缠在腰上,他赚了很多钱缠在腰上那当然就很沉重啰。 虽然说水性很好,但是这个人被淹死掉了。 为啥呢? 当大水来,他自己在大水当中挣扎,挣扎得很苦,家里面没有人牵挂,无亲无故只有一个人,没有能动能力。 哎呀! 这个挣扎得太苦,自己就自动地放弃了这种求生欲望,被大水淹死掉了。 另外一个是不会水性的人,他也是挣了很多钱,但是他家里面有妻儿老小,有八十岁的老母亲,在家里面望眼欲穿。 有自己的妻子,有自己的儿女,还有好几张嘴,在那里嗷嗷待哺。 虽然他不会游泳,但是心里面有一种强烈的求生欲望。 哎呀,我一定要挣扎,我一定求生,我要是死掉的话,我八十的老母亲她没有钱也一定会被饿死掉的;我如果回不去的话,我家的妻子儿女好几张嘴,他们也会被饿死掉的。 就由于心地里面常常牵挂自己的老母,常常牵挂自己的妻儿老小,他的内心的求生欲望非常强烈。 就由于这求生欲望,虽然说他不会水,乱扑腾,居然让他扑腾过去了。 哎呀! 我一看到这个故事,我自己非常感叹。 在我们今天学佛的过程当中,你比如说,我们今天很多人说我发了大乘心了。 但你是不是发了大乘心了呢? 你的心底里面那些冤家对头你发心救度他们没有? 不要说这些冤家对头了,就是说你的父母亲,你发心去救度他们了没有? 当我们没有真正愿去救度自己的父母的心,你说你大乘心怎么发得起来! 昨天还有一个,他心底里想出家,但是没有出家。 为啥呢? 就因为自己的父母亲反对,不喜欢他出家。 他就问我,他说:“我是出家呢还是不出家? 我要是出家的话就好像很不孝,父母亲不愿意嘛。 我要是不出家呢,在世间上我难安心。 ”其实我们更多的时候还是这样。 我出家的时候父母亲还是很反对,他说:“你这个不孝有三呀,无后为大,我这个两老把你养大了,从小把你养到十七八岁,现在你长大成人了,翅膀硬了,我们说的话你不听了,你就跑出去出家了。 ”那你是不是很不孝呢? 如果你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的话,的确是个问题。 我记得我当时我跟父母说,我说:“就算我要尽孝吧,留在二老的身边又会怎么样? 你们帮我想一想,留在二老身边你们生病我不能代替,你们的痛苦我也不能代替,我所能够做到的也就是挣钱养家糊口。 对不对? 就是我挣钱养家糊口,我现在十七八岁我还没有学成,挣钱还没有门道,你还得要给我操心。 怎么样再去读书,怎么样再去找到一个好的工作,还要给我操心怎么娶媳妇,怎么生小孩。 你看看今天的父母亲是不是这样呢? 为儿女就要操这么多心。 其实我能够为你奉献的非常少,真真实实能利益你的也非常少,跟你带来烦恼还是真的。 我的脾气还不好,说不定那个语言上高一句了低一句了。 ”父母亲一想也是这样,在家里脾气很不好,怪脾气,说话老伤我们的心,我留你在家里本来是为了孝顺我的,结果你给我制造很多烦恼,我要为你找工作托人情,我要为你生儿育女娶媳妇,还要挣很多钱,还要给你修房子,还要怎么样怎么样,“哎呀! 你说的这个是对的,你出家很好。 ”我说:“我不是为了我自己逃避,我说我是处在水深火热之中,我相信你们也跟我一样处在水深火热之中。 ”但是有的人对于这种水深火热,他不觉悟。 比如现在芸芸众生,那些父母亲、众生老母,更多的人是不觉悟的。 好在是我们现在觉悟到这种生存是一种艰难,这种生死是一种苦海。 吃了睡睡了吃,世间上的各种享受无非不过是满足这个玩意儿。 但是你能满足吗? 我吃了又吃,还是没有吃饱,每天我都要吃,你说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解决不了。 我穿了又穿,但是我这个衣服还是穿不够,世间上的五欲我享受了又享受,但是它对于我还是有一种强烈的吸引性,吸引了就吸引了吧,你说我享受了就满足我吧,但是它并没有满足,它给我带来了更大的期望。 就像喝了盐水一样,如饥似渴呀! 世间上的父母亲和那些所有的众生老母跟我是不是一样? 是一样。 有很多还不觉悟。 今天你还好,你已经觉悟这种东西了。 所以说,你想到世间上所有的众生还在不觉悟的过程当中,而你问他你为什么要吃呀? 为什么要穿呀? 我就问我的父亲:“这个生儿育女,吃了又睡,睡了又吃,整天就干这种,人生还有什么价值? ”他说:“我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你的脑壳太复杂了,读书读到牛角尖里面去了,我从来没有想过这样的问题。 ”我说他们想不想呢? 他说人家祖祖辈辈都是这样过来的,我到不知道人家想不想,但是我是知道人家就是这样祖祖辈辈这样过来的。 他就问我:“你为什么要想这些? 你能不能不想这些? 人家祖祖辈辈就是这样过,你能不能也这样过? ”我说:“我不能。 ”为啥呢? 我觉得这真是一个问题,我相信所有众生他们也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 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安心,我也想为大家找一条解脱之路。 如果说没有解脱之路,如果没有这种安心法门,死了也就死了。 这像世间上所说的,一了百了,一死了所有的都死掉了,这种多安心。 所以说,这种心在出家的过程也好,在念佛的过程当中也好,就结合刚才的那种公案。 为什么要发菩萨心? 为什么要发利益众生的心? 你发了这种利益众生的心,也很有动力。 如果说你没有利益众生的心,光光是为了自己的心它很容易起烦恼,很容易丧失掉目标。 你看今天有我,你在念佛过程当中,我们昨天还在与法师一起探讨,为什么人家怀着一种使命,不断地去推广基督教,要传播这种上帝的福音? 而我们今天受到佛陀的恩德以后,没有这样一种使命感? 更多的是安住在自己,我要怎么了生死,我要怎么关门修行,常住上的事我也不承担,那个我也不承担,这个我也不承担,我有很多业障,这种业障把我障住了,那种业障把我障住了,我根本没有资格去讲经说法,我也没有资格去利益众生,我也没有资格去承担常住上的知事。 发现没有? 我们居士也好,出家人也好,更多的是钻到自己业障里面去了,钻到自己无明里面去了,钻到自我那种执着里面去了。 而这种东西你越是钻到执着里面,越是不容易出来;钻到这种黑洞里面去了,越是不容易看到光明;越把自己的业障紧紧地抓住,越是见不到智慧的光明。 还不如我们今天统统放下,你见得到自心的一种光明吗? 像南无阿弥陀佛。 我们的心不仅仅有自我解脱的功能,也能解脱众生,你能不能看到自心积极面? 今天不仅仅是你自己修行,其实你在自我的修行过程当中同时还能够做很多利益众生的事情。 也许你在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也就很快地圆成了自利的根本意图。 你说你念佛念的是什么心? 只要把这颗心念出来了,我觉得你那个自心的那种无量的菩提愿心能够念得出来。 阿弥陀佛、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念念都在看到那些众生在受苦。 “我没有能力救度他呀! 阿弥陀佛! 有能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阿弥陀佛! ”求阿弥陀佛救度他呀! 于是我念念都是菩提愿心。 在这种过程当中,一句阿弥陀佛救一个众生,一句阿弥陀佛救一个众生。 念念阿弥陀佛,念念救度众生。 当有这种愿心的时候,你念起来还要快速一些。 不敢停下呀! 你要停下来怎么办,父母亲这些众生老母就在受苦,不念了众生就伦落到苦海当中去了。 你不持戒,你不念佛,众生就堕落到苦海当中去了。 于是你没有想到自己腰酸呀,自己背痛呀! 就是自己腰酸自己背痛又有什么关系,只要能救度众生,只要能救度父母,我这个心累一点苦一点应该的。 那经上不是说:“左肩担父,右肩担母,难报父母恩于万一。 ”只要我们认识到这一点以后,那个菩提愿心一旦发起来,世间上的五欲你能够成就吗? 就是成就了你对父母亲真真实实有作用吗? 拿点钱给父母亲:“来吧! 你看我多有钱,你想吃什么你买什么,你想用什么你买什么。 ”有的时间,颠转不是什么好事。 有钱了,父母亲买两个鸡鸭鹅来杀,杀了又吃。 吃了各种毛病出来了,高血压高血脂三高。 对不对? 病吃出来了怎么办? 我有钱呀! 送进医院。 医院里面看你没有钱,还给你少开点药,少整点冤枉。 如果说看你有钱,“诶! 这个是有钱的主。 ”于是很多不需要的药给你开出来,不需要的检查给你弄出来,没毛病也要弄出毛病。 是不是呢? 你说你有钱嘛,有钱死得更快,我看有钱死得更快。 没有钱他不给你这样整那样整,直接拿几个药片病治了,回去了。 反正你没钱求什么。 有钱了,院长也来找你,主刀医生也来找你,这样药也给你试一试,那样药也给你试一试,这个先进设备也给你试一试,那个先进设备也给你试一试。 完了糟糕了! 这几年我老在医院里面,因为我师父病,我父亲病。 我在医院里,我观察,哎哟! 我发现有钱不是什么好事。 那你今天挣了好多钱,你在外面你是老总你是经理,你挣了很多钱,有什么用? 我看那些老总,哎呀! 他的父母死得更快。 为啥,就是这个原因。 世间上的世俗五欲对于父母亲没有什么真实的利益,这个生死是一个大苦海。 所以说,菩萨要发心。 我们今天受菩萨戒,就是把这种心要发起来。 念念去利益众生,乃至心里面全心全意去利益众生老母。 至于我自己受苦也罢,安乐也罢,那是一个虚假的自我,不要太执着它。 全身心地奉献到利益众生的过程当中。 你苦,应该的! 你苦,你不以为你苦! 你这种苦算什么? 父母生你养你,那种苦你体验过了没有? 体验过了你那种苦算什么! 你就不会为自己的苦去辩解,你不会为自己的苦:“哎呀,不行,我要休息一下;不行,我念佛又累了,我要放下。 ”你不敢放下! 为啥呢? 那些众生老母念念在受苦,你一停止以后他们受苦就更深重了,解决不了。 我们现在又没有能力,那怎么办呢? 你只有念念发这种心,当你这种心念念能显现的时候,好了! 你是菩萨,你不是凡夫了。 你是发了菩提愿心的菩萨了,再不能等同于一般的凡夫老百姓。 就用这种心念念地策励自己,你就跟其它的不一样。 所以说菩提萨埵,觉悟有情,就是要建立这个内心的一种状态。 把这种内心的状态要建立起来,那就不同,就是得菩萨戒的一种根本,是学菩萨戒的一种根本,守持菩萨戒的一种根本。 如果说没有这种心,你说我求受菩萨戒呀,我学菩萨戒呀,我受菩萨戒呀,我持菩萨戒呀,修都是为自己而修,不叫菩萨戒。 枉菩萨戒给你整成声闻戒去了,菩萨戒甚至给你整成世间上五欲享受那种戒了,增上生的戒了,这不叫菩萨戒了。 你要受菩萨戒,这种菩萨发心这就是一种根本。 没有这种根本的话,你就谈不上菩萨戒。 你看看,我们现在的这种心是在一种什么状态? 什么叫自觉呀? 自觉就是自我观察自己的心,认清楚自己内心状态,看你内心是不是一种菩萨状态。 随时随地你要保持自觉,这种正知。 就是你在什么状态一定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你不要含糊不清。 今天我们学佛有的人越学越糊涂,就是难得糊涂他说。 啥难得糊涂? 每个人都糊涂得不得了! 他还难得糊涂呢! 说:“什么叫善? 说四大皆空何善之有呀? 说恶,什么叫恶? 哎! 四大皆空无善也无恶,尽是一些高妙的理论。 ”他分不清自己是善非善,分不清。 拿佛教的术语来说,你就不具备有正知,就自己不知道自己姓张姓李,自己不知道自己在干啥。 修行人如果落入到一种没有正知的状态,你没有资格修行了。 连自己在干哈你也不知道,怎么修行! 拿我们今天说,大乘心小乘心。 叫你发大乘心,你就说:“哎呀! 师父呀! 我没有资格,我有业障呀! ”你说那个菩提心能不能发起来? 发不起来嘛。 没有一种直下承当的心,你有这种正知吗? 觉没有觉察到我们自己内心里面是非常懦弱的一种状态? 当你觉察到自己非常懦弱的一种状态了,说明你修行不是菩萨障碍你,也不是业障障碍你,而是你一种心态在障碍自己。 正是这种心态严重地障碍我们自己修行。 叫你念佛往生,赶紧往生,早些往生。 你早些往生到西方极乐世界,打一个滚回来你就不一样了。 “哎呀! 师父呀! 我怎么能往生呀? 往生是你们这些师父的事情呀。 ”他要求师父往生。 “师父一定要往生啦! ”但他自己不往生。 糟糕! 连自己都不敢承担,自己都不往生,拿什么来救度我们! 遇上那些七八十岁的老太婆、老居士,我说:“老人家,你都七八十岁了,你离阿弥陀佛最近呀,你赶紧往生回来救度我们呀! ”“不呀! 师父,虽然七八十岁了,我只是世间上的年龄,师父你还年轻,你早些往生。 ”你看我们在现实社会当中是不是这样,更多居士他的心就是耽着于自己年老。 看老就年老嘛,你八十岁你还不先走更待何时呀? “我不! 一定要你先走,师父先走,客气,师父先走,你去了以后你再来救我们。 ”世间上讲的笑话一样,说:“首长去看同志们,首长说‘同志们好! ’下面所有的同志们说‘首长好! ’‘太阳很大把你们都晒黑了! ’‘哦,首长更黑! ’哈哈,开玩笑。 无谓的一种客气。 今天我们也是无谓的一种客气,是不是客气呀? 是很客气。 他说:”我七老八十也不往生,我要等你师父先往生了嘛。 “那是客气。 其实另外就是表现出繁文缛节很多,然后自心不敢承担。 说:”你为什么不敢自己往生呢? “”哎呀,我业障重呀! ”完了吧! 对自己没有信心。 自己没有信心实际上相应的就是对阿弥陀佛没有信心,对戒律没有信心。 你要是相信阿弥陀佛有大能力,只要把这种执着一放下了,阿弥陀佛大能力就显现了。 阿弥陀佛的大能力谁在障碍他呢? 就是我们这种执着自己业障的心,障碍了阿弥陀佛一种大光明的显现,障碍了诸佛菩萨大神通的一种显现。 所以说,要学大乘法的话,要学放下。 你有因果,明了我们这种念佛落实的当下,学戒落实的当下。 有这种因必然有这种结果,不要怀疑。 现在念佛,你有这种念佛的因,将来一定往生,不要怀疑。 有什么怀疑? 要落实在这种因果心当中,要落实在这种大承担当中,落实在这种大信愿。 没有怀疑,没有犹豫,没有等待这种心里面,这才能起得来,这是菩萨。 自觉你就要觉悟这种心态有没有,当有这种心态了,你帮助别人,也就是帮助别人把这种心态生起来。 我今天讲的菩萨与声闻的区别,与一般凡夫的区别,不是按照通常的这种名义解释,而是按照内涵的名义解释,希望把这种心态的一种本质能够呈现出来。 实际上一呈现出来很简单,你有就是的,没有就是没有。 而这种并不是很深奥。 而我给你讲什么叫菩提,菩提,菩提萨缍,觉悟有情,大道兴众生,听过就听过了,你也听不清。 今天直接给你说什么叫大道兴众生,你能够救度所有的众生,你愿意去救度众生,而你心里面真真实实想去救度众生,好了这种菩萨的心你就有了。 有这种菩萨的发心以后,我们说好的心态就是要对应这种。 你不要期望于别人,要期望于自我。 你不对诸佛没有信心,你要对诸佛有完完满满的信心。 不要怀疑,你最大的业障他也能把你救拔出来。 要凭你自己的能力,你当然不行了,但是我们凭借的不是自己的力量,而是谁的力量? 而是诸佛的力量。 凭借的不是我的虚妄心,凭借的是我的戒心的力量。 我们愿意防非止恶,愿意在这个防非止恶当中来救度众生,落实在我们自己每一个修行上。 那就是我们自心有一个烦恼就有一个众生,念念刻刻以正念对治自己烦恼那就是救度众生。 不离自心,不离自觉,不离自我的修行,念念刻刻都在度众生的过程当中。 你只要把你那些烦恼纠正了,你只要把你那些业障放下了,你只要把你那种钻牛角尖,这样不行那样不行,这样不承担那样不承担,这种心放下了,彻底就是在度众生嘛! 那是会没有度众生呢! 那里是你没有能力呢! 而是你有能力你没有发挥而已。 关键就是看你这种发心,愿不愿,想不想。 当你愿了,当你想了,你不要说自己做不到,你就落实在自己力所能及的那个方面。 我念一句佛也是一样的。 关键的是看我们自己愿不愿、想不想、欢不欢喜。 不要找任何借口,记住这句话哦,不要找任何借口说自己不行。 在学佛的人没有不行这两个字。 你都行,就是看你愿不愿,就是看你想不想。 只要你把这种大承担的,大无畏的这种发心发起来了,哎! 这就是菩萨。 这跟其它的就不一样,念念刻刻就这样做,你这个菩萨就能做得很好。 那么戒呢? 第二个就是戒。 戒,就是要落实在自己的行为上。 有很多人怕戒,怕清规戒律,为什么怕呢? 哎呀! 这样也管着自己,那样也管着自己。 它不是管你,他是保护你,他是成就你! 我经常说,你开车,高速公路上你不走路,你要去撞护栏,开到那个路外面去,危不危险? 当然危险。 这种戒,就是一个阳光大道,你走在阳光大道上就很安全。 如果说你离开戒了,走到戒以外去了,糟糕! 很危险。 你不知道那种菩萨的一种神通智慧,无量无边的福德庄严不要紧。 但是你要知道菩萨的修因就是我们今天的菩萨戒。 这就是不可不做的,一定应该按照这样做,你不要怕。 你想要可有可无,那不叫戒;可做可不做,那不叫戒。 戒,是一定要这样去学的。 我们今天,学戒的人很多可做可不做。 我愿意受我就受,我不愿意受我就算了。 那就不行。 自己真正地有学戒的精神,自己真正有戒的话,那是不能不做。 为啥? 真理,不二法门。 除了这条路没有其它的路。 由戒定慧出去,没有第二条路。 所以说你一定要把这种行为转化成自己的素质,转化成自己的欢喜,转化成自己的愿心。 也不是良心,我想起来我就做,我不想起来我就不做,那是世间上的良心。 良心是啥? 有的时候良心被狗吃掉了。 有没有良心被狗吃掉了的时候? 有呀。 还有的时候,这良心在睡觉。 “哎呀,我刚才睡觉忘了。 ”但是戒心不能睡觉。 为啥戒心不能睡觉呢? 你得戒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无作用性,就是你不加功用行,它能够自然而然显现。 对不对? 就说你睡觉了它也在起作用,它是不睡觉的。 而你说你:“我睡觉了,忘了。 ”那不行。 说明你这个戒体还很艰难,说明你的这个愿心不够坚固。 在讲戒体的时候我们要讲这种东西。 所以说,什么是戒? 就是自己发了度众生的心了,一定要落实在自己的防非止恶上,一定要落实在行为如法上。 行为不如法,背弃真理,造了一些非法的事情,就是成就一个众生,就是堕落成一个众生,那就不是利益众生了。 所以说,众生不从外有,但因已有。 烦恼是以众生为果,一个烦恼就是一个众生,无穷尽的烦恼就有无穷尽的众生。 能够对治一个烦恼,那就是救度一个众生,就是把度众生的修因,落实在自己起心动念的依戒依法修行上,对治烦恼上。 看看你的内心状态,不要说现实上你对众生有多少利益,就看你内心里面正不正确。 现在我们众生在修因过程中,不像那些果地上的菩萨。 果地上的菩萨他很有能力,他能够做到很多事情,我们因地上的菩萨只要看看你自己的行为,在身口意三业上有没有做好。 只要你内心不起烦恼,那你是清净的菩萨。 在你不起自私自利的心,那你就是菩萨,你依戒依法那就是因地上如法的菩萨。 要把这种心落实在自己起心动念、开言吐语、待人接物三业行为上。 规规矩矩、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不违越戒法,这个戒法你做到了,你就是真菩萨。 戒法你不愿做,你不愿学,打很多折扣,灌很多水,到时候你的心跑到其它地方,自己的烦恼不对治,自己错误不纠正,你说你出离这世间上你怎么出离? 你说你帮助众生你怎么帮助? 犯戒的人是不会帮助众生的,犯戒的人只会损伤众生;烦恼的人他不会帮助众生,烦恼的人给众生带来的是什么? 那就是损伤。 所以说,要把这种菩萨戒落实,我们自己为利益众生,要安住在当下的依戒依法,要对治当下的烦恼。 这就是菩萨戒的名义。 大家听懂没有? 总结一句话:菩萨戒的名义与其它不同。 不同在那里? 不同在这句话——念念刻刻没有自我,只为利益众生。 这种心要发起来。 不要说你不是菩萨,不要说你不能够。 这种心发了以后,要落实在我们自己的身口意三业上,尽可能地去对治烦恼,尽可能地处于正知修行过程当中。 实际上,总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今天上午讲的总结起来就是这么一句话。 是不是时间到了? 阿弥陀佛! 发布时间:2024-07-14 09:09:29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64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