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妙莲法师:五戒是良师 内容: 妙莲法师:五戒是良师老和尚一向劝人持戒念佛,念佛持戒,必定万修万人去,故月月举行佛七,导众人念佛;年年传授戒法,度人持戒。 每期戒会,戒子云集,老和尚苦口婆心,讲授三皈五戒,于世法中启出世之理,阐人所未明、发人所未言,善能医病予药,闻者莫不欢喜获益。 五戒,实乃人伦之大本,为一切大众所应共守;欲扬其教,仅将历次开示精华,粹其要意,辑为成册。 普劝依教奉行,受持清净妙戒,执持万德圣号,同登解脱之门。 (一)五戒是良师一、众生受戒入佛位诸位善男子、善女人:你们发心回山求受三皈五戒;皈戒的目的是要在世间上做一个完美的人;不受戒就不能做完美的人吗? 当然也可以,但功行福德没有受了戒那样来得广大哦,难得的这种好良缘,你们放弃了家中一切重要的事来这里受戒,当然这比家里一切的事都重要,家中事重要,那只是关乎一生之事哦,求戒的重要,不但关乎今生事,也是为下一世打良好的基础。 什么基础? 福慧之基础啊! 恭喜你们,有善根、有福德! 往昔因缘已经成熟,现在发大心回来灵岩山寺受三皈五戒,灵岩山寺协助你们行菩萨道,协助你们结菩提果。 大家为什么要受戒? !不受戒不可以吗? 受了戒有什么好处? 这道理都是很重要的,处处都要留心学习。 经中告诉我们:「受持三皈、具足众戒、不犯威仪」,这些都要慢慢学好。 一直要学到证四果阿罗汉,才是在凡夫界学到家。 其实还有圣果界,到了菩萨还是要学,学到成佛;到了佛陀才学圆满,叫做无学。 像弥勒菩萨虽然已到了菩萨最高的位置,但仍没有成佛;所以还是要学;何况我们现在是不折不扣的凡夫,那能不学呢? 大家是来于五戒的,五戒要怎样来奉行呢? 大家还是要在各威仪细行之中保护戒,这是很重要的。 君子不威这不镇邪! 有人错误的想法:为什么要受戒? 受戒不是自找麻烦吗? 好好的一个人,为什么要受束缚? 这事不能做,那事也行不得。 其实,受戒是学最好的行为,就是要我们做好事,不要做坏事,也就是断一切恶,修一切善;更是平常所说的:「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守戒就是觉悟的菩萨,不守戒就是迷惑的凡夫;守戒就能得解脱,不守戒就是生死的众生,守戒就是入菩萨位,不但入菩萨位,还可入佛位呢! 所谓「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啊! 大家在社会上乱忙几十年,有没有做过一件最便宜的事? 没有! 现在大家信佛、学佛;发心来受戒,这就是做最便宜的事,因为菩提路开了。 戒是菩提本,所谓:「戒为无上菩提本」,又云:「万丈高楼从地起,菩提涅槃戒为基」,要造高楼,地基要打好,要想证菩提,持戒就是基础。 戒是多么重要! 诸位发心来受戒,无量的功德都有了,我真为你们高兴! 祝福你们,受戒、得戒,依戒修行,得定慧圆满。 有了定慧自然能断一切恶、修一切善;这就是戒的意义、戒的精华、戒的归宿。 有定;心就静,静就能安,安就能正思惟而得。 得什么? 得戒定慧三无漏学! 那样自然能了生死。 这就是你们发心来受戒的目的。 大家不要想:守戒好苦! 要知:你守戒将来就得到大安乐、大解脱,不守戒将来堕落才是真苦。 不要把意义弄颠倒了,要有正知见。 一般来说,五戒好像只是在家居士受的。 不错,五戒是在家居士所受。 不过大家要知道,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三世诸佛皆以五戒为根本。 五戒是诸佛的根本、是基础,根还要有技干、叶子,才能够结无量的果实;要想果实好,要庄严你的因花,这就是你们求受五戒、守五戒的意义。 诸位受了戒! 能把五戒守好,可保持人身,决不堕落三涂,人的资格有了,那学佛就容易,那你成佛的根基已经有了。 二、止恶修善依佛戒在未讲五戒条文前,先告诉大家一则因缘故事,这就是谈到戒的精神。 佛陀在世的时候,有位盲眼比丘病了,盲比丘想缝补袈裟,瞎了眼嘛! 就算勉强可以缝,怎么穿针呢? 盲眼比丘就说:「那位菩萨要修福,代我穿针?」其他比丘都出去托钵了,没人答应。 世尊就说:「我来帮你穿。」盲眼比丘眼睛虽然瞎了,耳根还明了是世尊,「世尊啊! 您老的福报早已圆满了,还要修福吗?」「不错,我的福报是圆满,但我不舍这种福。 我的福之所以圆满,都是从这些微小的福聚积来的,所以我很珍贵、很珍借。 没人做我来做,我要求福!」你看世尊福报圆满了,还抓住机缘不舍穿针之福,何况我们凡夫? 大家听了,不但大福要修;小福也不要舍,这就是戒的精神应当要做的;你不做就犯戒! 这是讲善的方面。 恶的方面怎么讲呢? 当然一切恶都要断。 因此,「戒」之一字的定义,不是叫你单方面的戒恶——诸恶莫作;更重要的是要你众善奉行——大善要做,小善也要做。 如果你大善做不到,就要从小善下手;慢慢积功累德,到你有福报时就能行大善。 舍了小善不做、小幅不积、好高鹜远,哪会有大福报? 佛家讲戒! 固然你不能做恶,还应当积极修善;做恶是犯戒,不修善更是犯戒。 佛戒无量无边,但纲要不出身口意三业、善恶两方面,造恶是身口意在造,修善也是身口意在修。 那要如何持戒? 就是应当做的要做,不应该做的恶业;大恶业不能做,小恶业也不要做。 犹如浮囊渡海! 不能有了洞。 小恶业日积月累做多了,就变成了大障碍,凡是恶都是苦的根源啊! 所以首先要止恶再来行善,恶不止来行善,善业被恶业障蔽了;也得不到善果,好像碗筷、手不清洁,煮出饭来,不但吃了得不到好处还有害处。 大家要把戒的定义认清楚,「戒」消极来说,是要防非止恶;积极来讲! 是要止持并行恶要停「止」,善要奉「持」。 为了利益人,也为了利益自己,要服务人,服务人你自然就有福报。 菩萨道是向众生中求,所以我们学道要多结人缘。 要依什么方法才能达到众善奉行、诸恶莫作呢? 就是你这个戒。 如何众善奉行? 就是勤修戒定慧,如何诸恶莫作? 就是禁止杀盗淫。 如何降伏杀盗淫? 那就要修戒定慧。 要想戒定慧圆满! 杀盗淫一定要断得清清净净。 不断清净就没有戒,没有戒,那里有定有慧? 没有定慧! 这个人多么苦恼,你想有福有慧,那就好好持。 有了戒就有定,有定就有慧。 谁不想有福慧? 要想福善圆满,要依戒,要想不受诸苦,要依戒。 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其实只要八个字就能概括,就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再浓缩成精华就是一个「戒」字。 诸位为什么要来受戒,现在明白了吧! 我真为你们高兴啊! !只要你们戒诸恶,只要你们戒懈怠懒惰,勤修众善,那就福慧都有了。 有了福慧人人尊敬你,那你是多么高贵啊! 这样的大好处,祝你们要得到。 诸位要注意! 我们固然想要断恶来修善,但想断恶就那么容易断吗? 如何才能断恶呢? 实实在在要修善才能断恶哦! 这要勉励、要努力。 如果恶业断不了,那是你善业少,只要多多地修善,善业圆满;恶业就断了。 诸位多少都知道念佛的好处,念佛是要断贪嗔痴三毒、妄想;可是想不打妄想就不打了吗? 你愈是不想打妄想,它愈是污浊邋遢天南地北地想。 那有什么办法呢? 还是多多地念佛,佛功德有了,心自然平静。 现在心地降伏不了时,不要理它,你多多地念佛,业障如何地深重,不要理它,你多多地修善。 这是彻底究竟的办法。 诸位来受戒,想要把戒守好吗? 靠自力不容易,我们要多念佛求佛陀加被。 如何把佛念得好呢? 这要持戒来辅助。 所以,要持戒,佛才能念得好;要念佛,戒才能持得清净。 持戒念佛如鸟之两翅、车之两轮,缺一不可。 这点受戒的人要明白,念佛的人也要明白,因此我们请戒的时候,不要忘了讲念佛;讲念佛的时候,也不要忘了讲戒。 三、上求下化菩萨道现在请大家打开戒本,这戒本叫做「在家菩萨戒本」。 诸位既发心受五戒,就要把五戒看得慎重,因为五戒是诸佛的根本、是菩萨戒的基础。 戒本中的戒条是从「优婆塞戒经」的「受戒品」中所录出的,是专给在家菩萨受持的,有六条重戒、二十八条较戒! 共三十四条。 梵网经有十重四十八轻,是出家在家菩萨所同受。 这是我们通往佛道的一条大路,也是我们造宝塔、造宫殿的一个蓝图,更是通往佛国的一个地图指南。 诸位是发心来受五戒,不是受六重戒;更没有受持二十八轻戒。 我之所以用菩萨戒本;是希望大家能高升。 菩萨戒有六条重戒,你们受了五条,就只剩一条没受。 万事起头难,就像破竹子,头一节劈开,以后就容易了,受五戒、执持五戒! 然后进一步发心受菩萨戒,就会驾轻就熟不觉得难了,而且行得逍遥快乐,直归老家,太令人兴奋了! 我们要想造摩天大厦、顶天宝塔,一定要有个蓝图,在大海洋中航海,一定要有指南针,现在大家要想行菩萨道,根本下手处就是要了生死。 了生死要先去除障碍,这戒本就是助我们除障碍的一个指导,是我们航向萨婆若海(佛果海)的一个指商,是我们建大殿的蓝图——将来诸位都是坐在大殿佛案内的一尊佛,也是造宝塔的方法将来你们都要入佛塔哦! 为了我们自己的前程——了生死、成佛道,要照著菩萨戒本的轨道来行。 这是本师释迦牟尼佛大慈悲告诉我们、指导我们,要我们依此来学习。 菩萨戒的内容是什么? 要学菩萨,要先明白菩萨道的定义。 菩萨道的圆成要靠什么? 一要上求佛道,二要下化众生。 为什么要上求佛道? 现在我们是初发心,不像观音、文殊、普贤等大菩萨,是倒驾慈航的菩萨摩诃萨;他们是上求佛道圆满了,再以菩萨身度众生;所以只有下化众生,没有上求了。 我们是凡夫发菩萨心,要上求佛道——求佛陀加被我们,要下化众生与众生结缘,与众生结缘我们修道才没障碍! 才能得到帮助。 这样说来;利人就是利己,成就佛道还是要在众生身上求。 像观世音菩萨,以及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何止上求圆满? 下化也究竟了。 那为什么又要倒驾慈航呢? 这就是悲心无尽。 因为还有无量无边的苦恼众生,悲心所使还是要化度众生。 这就像刚才所提的,释迦世尊他的福慧虽然圆满了! 还是不舍穿针之一福。 我们要想圆成佛道! 第一要发菩提心利益人。 怎样利益人? 一定要拿金银财宝来布施才是利益人吗? 不是哦! 时时在行住坐卧之中,有谁要求帮忙就当仁不让、见义勇为。 大家若能这样发菩提心,世界哪有戾气? 哪有战争? 我们要以菩萨道感化世界,使人人心里安静,大家彼此协助,让这世界变成一个菩萨的世界、清净的佛国。 第一条:不杀生戒一、慈悲不杀最第一讲到戒条,初听佛法的人要冷静下来,好好地细心听,就知道佛法微妙不可思议! 愈听愈快乐、愈听愈自在,依著佛法修就能够得、能够证。 佛法是心法,在佛法里,用一分心都不会白费的。 你能够用一分力,就得一分自在,佛法就是能够安慰你的心。 要想得到佛法真实的利益,不可没有至诚心,诚之至极,佛陀的福慧皆能得。 一分诚敬一分感应,大家要好好发菩提心,才能得到上品清净戒。 佛家的五戒——杀、盗、淫、妄、酒,就是世间的五伦——仁、义、礼、智、信,不杀是仁、不盗是义、不邪淫是礼、不妄语是信、不饮酒是智。 五戒是保持身不造三恶业杀、盗、淫,口不造四恶业妄言、绮语、两舌、恶口。 若再能意不造三恶业贪、嗔、痴,心地善良,这就是十善。 五戒只说到身口,意地为什么不说呢? 好像小孩子骂人、打人,不犯过的,不能定他什么罪。 初学佛受五戒,好像小学、幼稚园的学生,怎能要求他做得怎样好? 慢慢进步到菩萨戒就重在意业。 其实你身口清净,心也就清净了,心不清净,当然也影响到身口,互相都有关系的,因此不但身口要善,心也要善。 一个人能守五戒、十善,就可生在人间、天上。 所以,佛法单是五戒就能使人心平安静顺,没有烦欲争端。 一人守戒一人安乐,一家守戒一家安乐,乃至一乡、一国、全世界都能守五戒,世界那有战争? 都是和气、和平哩! 五戒的第一条就是不杀生,所以题目是「杀戒第一」。 五戒、菩萨戒以杀戒为第一,希望大家受了戒,就做个真正的菩萨,所以大家对这条戒要特别注意。 菩萨道以度众生成佛道为先,要广与众生结缘,那当然要利益一切众生,利益众生第一点,要保存人家的寿命、健康,不要侵害人家,所以特重慈悲;慈悲为佛种子,因此杀戒在第一。 声闻戒是出家戒,以了生死为重,想了生死要修梵行,所以断淫欲戒为第一,这是各有所重而分前后次第;虽有前后,其实都是第一。 「善男子! 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 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 是人尚不能得(火爰)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 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优婆塞、优婆夷,旃陀罗优婆塞、优婆夷,垢优袭塞、优婆夷,结优婆塞、优婆夷。 是名初重。」「善男子」是一种美称,指本性善良、断恶修善的好男子,当然也概括善女人。 这在佛法是很高贵的称赞。 怎么见得? 佛陀说法的时候,往往称文殊、普贤这些大菩萨。 「善男子!」现在大家也称善男子,多么尊贵「优婆塞、优婆夷」是印度话,翻成中国话叫做近事男、近事女。 就是受持三皈五戒的男子、女人,要亲近奉事三宝,对佛事护持服务,求福求慧,学习佛法以开智慧,化导世间。 受了戒要做到这样,没做到就是犯戒。 否则你虽然受了戒,离三宝远远的,和世俗一般非正人君子在一起,那不要说守戒学佛,连人也做不好。 我们要想学好! 决定要亲近善知识,和好友在一起。 世间人都知道,跟好人学好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嘛! 要保持亲近三宝,才叫做优婆塞、优婆夷。 我时常讲,凡是生而为人就应该行善不可做恶。 人顶天立地! 应该替天行道,绝对要修善,怎么能做害人的事? 你是人就应该要做善男子、善女人。 现在已经是佛教徒,更要做善男子、善女人,不要再有一点点恶;连心念都不可有丝微之恶。 当然,这要持之以恒,时久即能心意清净。 过去无知,没亲近善知识、没遇好道场,遇恶缘造了恶事,怎么办? 那是无知嘛! 佛法慈悲不记过去恶,现在知道了,不能再造,从此止恶不为迟。 过去的罪业要忏悔,「有罪当忏悔,忏悔即安乐」。 造了极重的恶业本该下地狱的,只要你自知惭愧,「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灭罪亡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佛家最注重的就是忏悔! 但忏悔后就不可再犯,要做到「君子不二过」。 以后好好精进,不要再懈怠退堕;知法犯法,那罪过可重了,这点不能不当心。 希望大家受了戒要依戒做个好佛教徒,好好行菩萨道,拥护三宝度众生,做佛教在人间的桥梁,接引广大善男信女进入佛门,断恶修善、得安乐果报。 二、忍辱不嗔守杀戒「虽为身命,乃至蚁子,悉不应杀。」人身命是最贵重的,蚁子是最微贱的众生! ;虽为自己的生命,也不愿意杀一只蚁子,这就是大菩萨! 大慈悲嘛! 在一般人想:「我是一个人,蚁子怎能和我相比? 杀一只蚁子算什么? 微不足道嘛! 杀戒怎么这样严格呢?」以凡夫眼来看! 蚂蚁只是蚂蚁:以佛眼来看;蚂蚁就不是蚂蚁了,它是未来之佛。 只是造恶业堕落了才成蚁子;它还是有佛性,有佛性就是有善根,等它恶报受尽了,也能恢复本来的而目。 人人都有佛性嘛! 连蚁子之本性也与佛平等。 大家都平等,所以不要以为你是人就欺负他! 那完全是凡夫心,可怜的凡夫! 愚痴的凡夫! 现在受戒! 要把蚁子当成自己的身命一样贵重,不要轻贱它。 佛家才有这种尊贵观念! 一般人反而觉得:你脑筋有没有问题? 一个从未接触过佛法的人,如果善很深厚,闻到佛法就会信;业障深重的人,闻了佛法要他恭敬受持,就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好多话都是闻所未闻;不是他们所能想到的。 这是讲佛道,不是讲人间法,现在是叫你学菩萨、学超世之法,大家要明白、分清楚。 现在学了佛就不要听人间话,听人间话害死你了。 要听佛陀的话,要守杀戒,虽然是蚁子也不能随便杀。 其实,你有这种仁慈之心,连蚁子都不忍心杀害,还会杀人吗? 不会的! 就是人要杀你,你也不会杀他,决不会同他计较。 你有仁慈之心守住戒;就算被人杀了都可生天。 因果不会亏人的。 慈悲心是佛种子,学佛的人没有慈悲等於没有佛种子,没有佛种子,怎么能发菩提芽、开涅槃花、结菩提果呢? 这些道理要切切实实记好,不要用凡夫理、不要用凡夫心。 我们佛家的善男子、善女人,就算遇到自己生命危险的事情都不能犯杀。 「人家要来杀我,为了自卫能不能杀他呢?」你要杀他,可是力量不够时还不是被他杀? 即使你力量够,为自卫而杀他! 当然在人间来说无可厚非;可是在佛家来说就伤了慈悲。 或者你说:「那我就白白等着被他杀喝?」其实俗语说:「伸手不打笑脸人」,只要你不要和他和敌对,以善来降伏恶,以柔来克服刚,是非以不辩为解脱! 凡事都退让,对方也不会轻易来伤你的命啊! 究竟为什么人家要杀你? 还不是自己惹来的? 你能奉守如来之戒,没有恶念怎会有恶事? 你善,人家怎会和你斗争? 只要我们守如来戒,慈悲一切众生,有如来之心、菩萨之心,决定不会遭到这些恶报。 假如这样人家还要杀你,那怎么讲呢? 三世因果哦! 你前生杀了他,今生他来报复啊! 你今生虽然是个善人! 前生不知怎样伤了人家的命! 欠债还钱,杀人偿命;因果就是这样子,学佛人要觉悟这些道理。 梵网经上说:杀父之仇都不能报。 在人间来说,杀父之仇不共戴天,做儿子的不替父亲报仇,那枉为一个人了。 世间是讲报复、斗争,弄得世界战争残杀;佛法是讲和平、慈悲、容忍,如果大家都学佛,这样世界平平安安的多么好,如果你杀我的父亲,我一定要报仇,我也杀你的父亲,杀来杀去,冤冤相报何时了? 冤家宜解不宜结啊! 再说! 为什么你的父亲会被杀? 如果他往昔之中没有杀人,怎会被杀? 这些因因果果要想一想。 孔老夫子也说得好:「已所不欲,勿施於人」,你愿意被人家杀吗? 当然不愿意! 那你也不要杀人,杀人必遭恶报的。 一切事情要尽量和解、尽量向好的方面想,不要随着恶性下去,把世界弄得天翻地覆。 你一人忍而不嗔,大家都安乐,你一人不能忍,就连累到大家都受苦! 其实人毕竟是人,都是有善性的。 人家对不起你,你忍让不报复,还是保持君子态度不计较! 自然令对方感动,生惭愧向你道歉,同你做好朋友,我们对不起人,对方也不同我计较,这个冤就解了嘛! 这是世间上很明显的事。 一个人有一千个朋友不算多,有一个冤家对头就够你受了。 所以决定要依佛戒奉行、要忍让。 你不要说:「这样我吃了亏。」吃亏就是培福嘛! 大家受了戒就要转凡情,不能还执著凡情:「佛法怎么那样胆小消极,叫人要忍辱?」就是要你忍辱才能积德成佛道啊! 不要一口咬定:「这个人坏;我要教训他!」何必这样呢? 有句话:恶人自有恶人磨,他造恶绝对会受恶报的,你不要在自己身上搞麻烦;搞上了麻烦,心里不能安乐! 又弄得是是非非结下了恶缘。 万事总是退一步好,所谓「退一步海阔天空,忍一句烟消云散」嘛! 不要那么执著,佛法最重要的,就是教人不要执著。 学佛就是要改凡情,凡情改了才有圣智,有了圣智才能任运积功累德、成佛果啊。 三、食肉教杀非佛子「若受戒已,若口教授,若身自杀,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你们来山上受五戒,就要守好杀戒。 你自己虽不杀,但叫人家杀,这叫「口教授」;自己不做恶;指使人家做恶害人也不可以。 「若身自杀」是自己亲自杀。 不管亲自杀也好,叫人家杀也好,这样做就失去了优婆塞、优婆夷的身份。 名义上是佛弟子,实实在在是魔子,唯有魔子才酷杀! 大家要注意! 「身」不杀能做到,「口」不杀能不能做到呢? !你还没有戒口吃素啊! 你没戒口吃素,那屠宰场所杀的生命,只要你吃就有一份恶业报,记一笔帐在那里等着你。 人家为什么要杀生呢? 你要买他才杀,他杀是为你吃的人而杀,那这罪业要谁负? 当然杀的人、吃的人都要负;这叫共业。 如果他今天杀,明天你不买,后天叫他杀,他也不会杀的。 在戒律上,自不杀也不要教人杀;你若买,不等於教他杀吗? 佛法说:「夫食肉者,断大慈悲性种子」,佛家吃素最高贵的就是没有残忍之心。 不要认为自己想吃,就不惜众生惨痛,那你悲心何在? 你不吃它半斤肉,就不用还他八两,将来能免三涂之恶报,而且於你切身有利益哦! 福慧、健康、寿命都在这个素食里头。 你不伤害它的健康、不断它的命,怎么会短寿? 你尽是伤生害命,怎么会长寿? 修恶因还能感好果吗? 没这个道理! 历劫来各处的刀兵劫,就是从口中吃出来的。 要想消除无始以来的杀业,首先要放生,一般佛教徒对放生都很积极;放生当然好,但不如吃素好,吃素才是真正的慈悲、究竟的放生。 你放生而不吃素,那你一生能放多少呢? 你放的没有吃的多啊! 当然总比不放的好。 如果你们想在灵岩山寺出钱放生,那我们就把钱聚积起来,倡印素食利益的书,令人知道素食的好处。 这就是自修行,教人修行,使大家都得快乐。 佛家讲慈悲,你不恼害人,自己也不会遭人恼害! 我们佛弟子能不恼害人,自已就不会受苦,想世界能安宁! 第一条不杀生戒应该要守。 大家是不是都想世界和平? 唯有大家都信佛,世界才和平;大家不信佛,没有慈悲心,怎么和平? 希望大家发菩提心,广度众生皆能信佛、成佛。 「是人尚不能得(火爰)法,况须陀洹至阿那含?」如果你不依戒律行持,连(火爰)法都得不到,更不要想得须陀洹乃至阿那含果了。 什么叫须陀洹、阿那含呢? 大家常听到「阿罗汉」这名词,阿罗汉是声闻中的最高位。 阿罗汉之前是初果、二果、三果,初果叫「须陀洹」,二果叫「斯陀含」,三果叫「阿那含」,四果叫「阿罗汉」。 只要得到初果须陀洹,就已入不退位,入不退位就不会再堕三涂了。 证了四果就能超人天,不受生死之苦。 初果前有四个位子,就是「(火爰)、顶、忍、世第一」这要研究教典才知道。 小乘行人修五停心观及四念处观已,次须修四谛观。 当智火将生,心中光明启发,名为「暖位」:进而智慧增长达於顶点,名为「顶位」;再进而明四谛之理,其心坚注,决定不移,名为「忍位」;更进而到达有漏智的最终点,在世间有情之中最为殊胜,名为「世第一」。 如果破了戒,你不要想得阿那含果,连(火爰)位都没有了,大家要当心啊! 或许有人会问:阿罗汉已经了生死! 纯粹入於佛法之圣流,为什么戒经上不说:「是人尚不能得(火爰)法,况须陀洹至阿罗汉」,而讲:「况须陀洹至阿那含」? 因为在家修行最多只能得阿那含果。 为什么不能得阿罗汉果呢? 因为绝对要修梵行才能证阿罗汉果。 什么叫梵行? 五戒只是讲「不邪淫」,出家戒、八关斋戒是讲「不淫」,不淫就是虽是夫妇都不可有夫妇之事,一定要断欲清净! 也就是修梵行才能证阿罗汉果。 「那我们就在家断欲,不结婚就好了,是不是也可以证阿罗汉果呢?」不可以! 为什么? 要证阿罗汉果一定要出家现僧相。 这不能含含糊糊的。 「是名破戒优婆塞、优婆夷,臭优婆塞、优婆夷,旖陀罗优婆塞、优婆夷,垢优婆塞、优婆夷,结优婆塞、优婆夷。」你不守戒,佛法的好处都得不到;那就回复你原有的凡夫本位。 守戒就有道德、有戒香,有五分法身香——戒香、定香、慧香、解脱香、解脱知见香,破戒没有这些香;就是「臭」,臭味多么难闻! 有恶臭的人,谁愿意亲近他? 「旖陀罗」是印度话,译义就是刽子手、杀猪的屠夫,是印度四姓中最下贱之姓。 「垢」,看到垢就知道是很脏、污浊邋遢的。 「结」就是打结,破了戒;烦恼结就解不开:有了戒;就像有了智慧剑,不管什么结一斩就断了嘛! 「是名初重」,这是五戒中第一条重戒。 第二条乃至第五条后而的文也是这样解释,以下就不再重述了。 第二条:不偷盗戒一、不与而取是偷盗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偷盗,乃至一钱。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以重戒来说;盗戒最容易犯;犯杀戒、淫戒、妄语戒、说四众过戒都有一个对象,盗戒自己一个人就可以犯。 「偷盗」,暗中拿人家东西叫偷;明明白白的抢就是盗。 偷盗不限钱财,凡是「不与而取」使犯了盗戒。 佛陀告诉我们,为了身命都不可以偷盗,何况等而下之的理由? 顶天立地的一个人! 为什么要偷盗? 偷了就能济你的贫穷吗? 不会的,稍微有点人格的,哪会做这等下流的事? 当然不会的。 大家希望自己的人格好,这件事就绝对不能做。 世间有句话:「饿死不作贼,气死不告状」,不因为快要饿死了就偷;你没钱、没人不要打官司,你若无人,就算你有钱! 有理也输! 谚云:「饿死事小,失节事大」;佛法讲,虽然为了身命,宁可饿死都不偷盗,也不愿意做失去人本份的事情。 我反问你,你的钱财愿不愿被人家偷? 愿不愿被人家骗? 将心比心嘛! 如果你不愿意,那你也不可偷人家、骗人家。 如果你想得到富贵安乐、不遭贫穷之苦;就不能盗骗他人钱财。 有一种人宿世有偷盗的坏习惯,并不是不偷就会饿死,是有钱人反而偷贫穷人的东西,这是习气使然;不偷好难过! 虽是习气使然,一偷了东西就是犯盗戒。 而且犯盗戒有时也会连带犯杀戒;为什么? 因为钱财是人生存所依靠的;你偷人钱财,令他失去生存的依靠而死亡,那就罪上加罪了。 或者你的偷罪误栽赃他人身上,逼人受枉命之灾,那就更严重了。 其实得了非份之财,那不是福哦! 说不定有祸在里头。 我们为什么要有财? 希望安乐自在嘛:如果有了财,不但得不到安乐自在还因此受害,那何苦来哉? 所以要用智慧,要忍而不贪,不可犯盗哦! 盗戒最容易犯:有好多情形,像顺手牵羊啊! 贪一时方便啊! 总之一句,乃至一钱一针,都不要随便取人家的。 如果你需要,一定要经过对方同意,否则不与而取就是犯了偷盗,这是尊重自己人格的问题,大家要注意,不可贪一时小便宜而妨害了终身尊贵的人格! 二、盗戒微细须防犯盗戒很微细,比方生意人,同人家讲好的样本是值十块钱,到交货的时候,你拿七块钱的货品充十块钱,这就盗了三块钱。 做生意要信实、童叟无欺,货卖当时价;那样赚钱无可厚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嘛! 但以蒙蔽手段赚钱,就算发财也不会快乐。 佛弟子非分之财不可贪! 贪小便宜贪就犯盗戒。 又像欠人钱,对方忘记了,你明知却不还。 或好朋友把金银、贵重钱财等寄放你那儿,朋友死后,你把钱物藏起来,也是犯盗的。 你既是他的好友,就应该将此这款以他的名义做功德。 你做店员卖了东西收了钱,没有把帐记上去。 别人请托你代缴钱,你没缴。 故意借钱物不还,这些都是犯盗戒。 还有一种情形,见到路上有金子银子,你都不能够得、不能够收。 那钱是某人遗失在那里,还是有主人的。 无主物能不能收呢? 也不可以。 无主之钱是归於国家,你收了就等於盗国家的钱。 此外,国家规定的税就应该缴;生意人做二本帐,一本自己看,一本给国家税捐处看,那是盗国家的钱。 国家为我们做治安服务,国家有好多福利需要靠这个税钱,所以应该缴就要缴,邮资应值多少就要付多少,你若减少就是犯盗戒。 在国家担任公务人员,你要称职啊! 不称职也是犯法的;你吃了国家的、拿了国家的,就要把事情做好。 工人拿了人家的工钱,就要诚心诚意做好工作;如果有良心,把事情做得好,不偷工减料,这就有福报。 好多工人做事情没良心;公共工作未妥即交货,害国家、苦人民,所以做了一辈子工人,终身还没有安乐自在,就算让他发了财,生活仍不会安乐自在,他没有良心不会有福报嘛! 有良心的工人不单自己有福,下一代也有福乃至我们出家人吃了饭要修行,不修行就是盗了信施;信施供养我们衣食住,是供养我们修行,不是供养我们懈怠或做其它不如法的事。 出家的执事人对盗戒尤其要注意:像我们灵岩山寺正在修大殿、观音殿,十方施主拿钱来供养观世音菩萨、供养常住,这些钱如果你自己私人收下来;这就犯盗戒,这个盗罪不得了。 盗父母的钱、盗国家的钱都有罪过,尤其盗三宝的钱是罪过中之罪过。 供养十方僧、十方常住的东西,你盗了就是偷十方僧物、十方常住物,这要堕无间地狱的。 你看地藏经就知道,盗三宝门中一针一线、一草一花,都是不可以的啊。 那么我们灵岩山寺十方常住的钱;用到别的常住可不可以呢? 不可以,某一常住的钱只能用在某一常住。 那要怎样才可以呢? 有特别用的,十众开会一致认为可以在别的地方用,那就可以;你就算是当家、住持,也不可以私给。 又常住有多馀的,你拿来自已做人情也是犯戒。 十方常住物,比如果、树、花木;有熟人来时,你拿常住的一个果或什么给他,都不可以。 凡是私自做人情,那千万不可以;十方常住物是属十方僧的,怎可做人情给世俗人? 要是为常住的事,你用常住物是可以的,公私要分清楚。 盗戒最微细,微细方面不容易守! 诸位想知道更详细,可以再研究。 三、布施修福真智慧往往见到好多人非常聪明、能干,生意之道都明白,偏偏做生意就不能赚;也有的人虽不懂生意之道,只有那么一点成本,但他就能挣钱。 要知道;做生意能赚钱也是要有福报,没福报赚不到钱。 不要以为自己聪明、能干,贪小便宜、走法律的漏洞就能赚到钱,赚钱绝对要有福份。 有福报的人,做生意既使做错了还是赚钱;没福报的人,做生意做对了还是亏本。 福报从那里来呢? 从同情心、救济人而来,这个救世心一定要有。 所以佛家强调,不仅不能偷盗,还要修善、要多行布施才有福德。 唯有行布施,你布施的功德达到某个程度,就能消除你无始劫以来偷盗的罪业。 然后再行布施,布施一分就得一分的福报;好比债务还清,挣一分钱得一分受用。 其实不是有钱就有福,没有福报的人,虽聪明挣了钱也不会受用的,甚至带着灾难在后头,这因果要知道。 钱不一定能使人安乐,甚至还带给人祸害呢! 世间好多人因为有钱把生命丧失了。 像很多有钱人都不敢坐豪贵车,很怕强盗恶人跟踪他。 你看虽有钱,行动步步都怕,这样有钱是不是反而受苦? 那要怎样才不苦呢? 将多余的财产布施就有福啦! 俗语说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要有道之财才能取;但更重要的是要「用财有道」,有钱要用在做善事上,对自己、对下一代才有好处,所谓「积善之家必有馀庆」。 不要有钱乱用,其至拿钱造罪业、造罪障! 那样用财无道,有钱反而害死自己了。 所以用钱要有智慧,不要以邪智慧、邪聪明来用钱。 凡夫往往是善财难舍,有钱时不知施舍;等没钱变成穷光蛋了,才后悔过去有那么多钱,却没做点好事,所以大家要把握时间布施。 风水轮流转嘛! 你今天虽富,说不定明天变成穷光蛋。 「人有旦夕祸福」,有时就因你有钱,遭遇的祸事大一点;你没钱,应遇的大祸就变小了。 所以有财不一定是万福,亦可能是万祸! 若善用,则是福之基。 大家都知道把钱存在银行里有利息,但现在物价不断上涨,少少的利息能补偿所得吗? 与其这样,不如用这多余的钱,好好的做善事、做功德,还能使你的善根福报增长呢! 你要像华严经那些大菩萨那样布施,就能得到无边的大福德,「所有的宝物不是我的,是你们的。」有贫穷人来,金库打开,「你们尽管来拿、来搬好了!」这样搬那样拿,不是很快就拿完了吗? 「不会的! 菩萨的功德无量无边,就象泉水;没人来打水,永不会满,千万人来打水也永远不会乾涸,里头有泉源嘛! 有了布施心,施就有了嘛! 明处去暗处来啊! 你看有那个好布施的人饿死的? 只有悭贪不舍的人,不但现前苦,将来还遭饿鬼之报。 布施也要有智慧! 不但不要人感谢你,反过来你要感谢人。 这话怎么说? 不合乎人情嘛! 要知道! 他人苦你布施,你才有福报;如果没有这个苦的人,你向哪个布施呢? 怎么会成就你的大悲心? 没有大悲心你怎么有福报? 你若是有智慧,不但不会要他感谢,还要感谢他呢! 你没了达这种道理,施恩后就会嘀咕:「那个人没良心! 得到我好处,都不报答我。」其实人家并没受到你多大的好处,你只晓得他没报答你,要想想人家有没有机缘报答啊! 人家是有良心想报答,可是还没有报答之能力,何必要求人家那么迅速报答你呢? 其实你是布施不是借钱给人家啊! 借钱给人,人家还你只是多了那一点利息,布施是来生的账。 你能布施! 转世做人会生个「还债儿、孝顺子」,如果你今生只顾着骗人,来世就会生个「讨债鬼、败家郎」。 什么事都是因果,在这理上要明白。 世间人说:「银钱不会走空路的」,这句话就蕴含着因果的道理在里头。 诸位是有智慧的人,尤其是佛教徒,记住! 要不偷盗,更要好好修福报。 如果你现在没有钱,不要紧,等你有钱时要善用,多多供养三宝。 建道场、供养出家人、利益无量众生,了生死成佛道。 这样财施就等於法施的功德,这种功德才是最大。 平时讲到「不偷盗」;很少有人教你们以布施之福来禁止偷盗的吧! 好! 我还有四句话供给您们,请牢记勿忘:偷盗是贫穷饿鬼报;布施是富贵安乐报。 怕贫穷苦万勿偷盗;想富贵乐须行布施。 总而言之:你赞叹人家好事成功,劝勉人家坏事不做,这是不用钱财可以大行布施;你若能做到极处,则是无量的福德寿命;请共勉励。 第三条:不邪淫戒一、夫妇之道不邪淫「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邪淫。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人间有人道,夫妇之道就是人道、是伦常。 为了传宗接代,夫妇之道是无可厚非,孤阴不生、孤阳不长嘛! 在家菩萨行人乘法,除了夫妇以外,绝对不可有越轨的行为! 一个人能做到不邪淫就是君子。 当然真君子行夫妇的正常关系,大前提是在传宗接代;不是一般的轻浮、贪染爱情,否则就不够资格叫做君子。 照五戒的不邪淫戒来说,夫妻间虽然可有正常的夫妇之道,也不可有过多的强求,彼此要互相尊重,保持忠心不欺,各守夫妇之道。 房事在世间来说是应当的,不过也要有适当的时节,也有其规则;像非时非处、佛菩萨圣诞、父母忌日等都不能行淫。 可是现代一般人那里会注意这些事? 现在的人能不纵欲,能不把身体弄坏已经很好了,哪里讲到守时节? 时代浑浊,人根下劣啊! 为了保持色身的健康,虽是夫妇也不能纵欲,那于身体不好,於下一代也不好。 夫妇之外有了感情、染行就是邪淫,你一越轨,就伤害人家的名誉,令他人家庭不安,也败坏社会风俗,有种种的坏处。 佛弟子绝对不能像世间人说:「逢场作戏嘛!」那是下流的人才会那样说啊! 正人君子不会那样的。 一定要规规矩矩的,不能伤害人家尊贵的品格。 在家受五戒的佛弟子,只要你守住礼仪、守住夫妇之道,夫妇之间互相忠实,这样不但家庭能幸福平安,社会风气也会良好。 若有不守夫妇之道,那是破坏家庭最根本的原因:如果家庭不安,社会也不会平静。 你若不信,到时吃苦是你本人! 人本来就是尊贵的嘛! 行为好,走到那事,见得天、见得光,头昂昂的、胸挺挺的,多尊贵! 为什么要做见不得人的事? 二、离欲梵行了生死世间人为了传宗接代,夫妇之道是无可厚非的,但是以佛法来讲;无边的大苦都是因为有夫妇之事,才有这个苦。 所以,真佛法不但讲夫妇之邪淫不可有,连夫妇之正淫也要断,这就是出家人不结婚的道理。 其实情欲是生死之根,所以佛陀对断淫这个法说得最透彻。 诸位是受五戒,才初发心学佛嘛! 所以讲到淫戒,只告诉诸位不要邪淫,正淫就好了。 但是学佛法最重要的目的是什么? 就是了生死。 无边的大苦都是因为有生,有生必有死,我们要如何解脱呢? 这就要受戒、持戒。 现在大家来受戒,就是为了要求解脱。 要解脱就须断淫欲;断淫欲梵行才能修成,染净二行必不能同时生存。 有了染行就坏了净行;必要有清净梵行方能了生死啊! 受戒,受什么戒才真正能一生就解脱呢? 这就是佛陀所教我们的真实之法要离情爱、奉持沙门戒法。 要知道,生死从哪里来? 六道众生都在生死轮回之中! 不知生从何来、死往何去;一般人只知是从妈妈的肚子来。 不错! 是从妈妈的肚子来,但为什么人会到妈妈肚子呢? 因为有情欲、颠倒想。 一有了颠倒想,霎时昏懵就迳直投胎了。 什么是颠倒想呢? 颠倒想就是欲念。 人就是从动淫念而来,也就是中阴身来投胎时有此欲念。 因为有情有爱,有情才有爱嘛:爱就是苦的根源,一切的苦皆从爱欲而来。 有爱就造生因,有生必有死,生而不死不可能。 生死是个大苦趣啊! 你想断绝苦,就要斩情绝爱,千万不可有颠倒想。 要想了生死、不受凡夫之苦就不要生,不生才不灭,不生不灭才是本性真如清净之法。 那决定要断淫欲,断淫欲才是出世之道。 你能离欲,连欲念也没有、不贪爱,就不会受胎的。 出家人为什么不结婚? 就是要修梵行。 为什么要修梵行? 就是为了离这生死根缘。 贪欲是根,淫行是缘,贪欲之因得遇淫行之缘,因缘相会就有生死,贪欲之因得不到淫行之缘,因缘不合,怎么会有生死呢? 你怕生死苦吗? 那你就不要有邪因邪缘啊。 因此,五戒守得好,夫妇之外没有其他不道德的行为,培养这清净之因,就有善根进一步受八关斋戒;八关斋戒第二条是不淫,不但不邪淫,连夫妇的正淫也断。 这就像维摩诘居士:「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戒法;示有妻子,常修梵行。」梵行是印度话,「梵」是清净的意义。 虽是夫妇不行夫妇事,同出家人一样,在污泥而不染,这就是不淫。 断邪淫不堕三恶道,断正淫才能够了生死。 这才是佛法真正之道,明白了吗? 梵行的功行怎样呢? 也是有生! 什么生? 莲花化生! 莲花化生都是清净之体啊! 不要以为:「如果大家都出家,没有了夫妇! 世间人不是绝种了?」哪是这种下劣的观念? 不结婚,世间人的苦恼就尽了:修梵行,将来这一切世间人就莲花化生,这里就是佛国,最极清净的嘛! 不要把因果弄颠倒了。 照佛法来讲,不结婚,保持童贞的男女,就算没有闻佛法,将来还是升天升色界的梵天。 梵天没有男女之欲,有男女之欲还是在欲界天。 梵天的众生都是清净之体,没有夫妇之欲,当然三界都是不究竟的,所谓「三界无安,犹如火宅」,我们修行一定要出离三界,如果守五戒不邪淫,只可保持不失人身! 一定要不淫才能真正了生脱死,出离三界。 三、持念圣号除淫欲修梵行! 在世俗一般人认为:生理上怎么能克服呢? 情欲重的人就是有这种下劣的想法。 当然这是先天的习气,单是后天的抽烟喝酒,上了瘾;要你不抽不喝,那就非常困难了,何况先天的习气? 但是从来不喝酒的人! 根本不懂喝酒是什么滋味,一切的行为习惯都是良好,那多么快乐,世俗人认为:抽烟快乐、喝酒快乐,赌也快乐。 要知这快乐是苦的根源,不但事业受到伤害,人格也下贱了。 你只知道情欲之乐,而不知道离了情欲就有清净之乐、解脱之乐;这些乐你梦都没有梦到,你不修行怎么会知道? 修佛法才是其真实实的快乐啊! 糊涂愚蠢的人;才以为情欲是乐。 我时常说:在家居士们,若儿女大了;自己的年龄也差不多,夫妇都是道友了,最好要分房;房间不多的;至少也要分床。 彼此保持清净可使身体健康,不要使烦恼种再沉重下去。 青年学佛好福气! 没受到社会的染污,也没有爱欲来束缚;头脑清楚;这时来念佛修行最好;千万不要有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念头,不要到道场来还想找情侣。 若不幸有了爱情;那你想念佛就难了;男女一结婚就被情感所迷,还想修道? 好多家庭的障碍把你结得死死的。 最好不要结婚找罪受! 这话有些不合人情,但这是在说佛法呀! 你不能用俗情心理听啊! 到底要如何才能断淫呢? 小乘法五停心观中有「多贪众生不净观」观身不净,身子是充满九种不净、污浊邋遢;就是一张皮包着,皮揭开了,里头装了什么束西? 你愚痴还以为是净。 我们念佛人不必修这种观,那要如何断欲呢? 最简洁有力的对治法,就是多多持念观世音菩萨圣号。 普门品上明明白白告诉我们:「若有众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观世音菩萨,便得离欲。」不但断淫,还可断嗔断痴。 三毒断了,就好象一颗炸弹,火药清除了就不会爆炸;心里没三毒,绝对不会再造杀盗淫了。 古德亦警策我们:「须臾离念佛之心,刹那即三涂业因」,心中一没有佛菩萨圣号,一想到贪欲! 就是生死之根。 当然,凡夫断之要先戒身而修戒心,这是有次第的。 业障重的人要深思地狱苦,誓发菩提心。 地藏经上说:地狱有多火铁床,一人睡布满,多人睡亦满。 也有赤烧铜柱;那是怎么回事? 男女贪恋如胶似漆睡在床上,将来去地狱就睡入铁床;欢喜拥抱的,就到地狱抱赤火铜柱。 夫妇以外的男女情欲绝对贪不得,一贪爱就造了三涂的业因,摩擦产生热度,就感三涂业报,因缘就是如此。 淫是生死的根本,凡夫於此罪障极重.最要注意! 万不可沾染! 阿难曾问佛,如何对治淫欲? 佛告阿难:「想其老者如母! 长者如姊,少者如妹,稚者如子。 生度脱心,息灭恶念。」能这样观想就不会起邪念。 一起邪念了,马上想父母兄弟姊妹在前! 怎敢做下流事? 佛陀大慈大悲叫我们离欲,是要我们不受生死轮回之苦啊,愚痴的人还以为欲是乐的,这就好像被大火烫到,拿清凉药擦一擦,觉得还蛮清凉的。 男女之情像火在烧,得到了欲水以为是乐,但欲境过了是不是就没事了? 不是的。 欲是咸水,愈喝愈渴,咸水怎么能够止渴? 末法时代的众生要想离欲,就念南无大悲观世音菩萨。 这圣号像清洁剂! 男女的爱欲像油垢;念圣号除去油垢,心才得清净。 身心清净才真是快乐呢! 居家之士应当知:夫妇之道为宗祠,但亦应有礼节,不可纵欲;更不可轻狂。 已有了儿女! 最宜分房各睡以保身体健康,有宝贵法身慧命。 若有外染来犯,可读下面的古诗:美色人多爱,苍天不可欺;我不淫人妇,谁敢染我妻。 敬劝一切男女各站本位、各守礼节,万勿由一念糊涂! 致招终身大苦。 第四条:不妄语戒一、末得谓得大妄语优婆塞、优婆夷戒,虽为身命,不得虚说:我得不净观,至阿那含。 若破是戒,是人即失优婆塞、优婆夷戒所谓妄语戒,包括两舌、恶口、妄言、绮语共四种。 妄语是指不真实的话,不真实叫做虚妄;就是有那件事说没那件事,没那件事说有那件事,所谓「见言不见,不见言见」,虚妄颠倒这些话;都是不可以说的。 五戒中所要戒除的妄语,主要是指大妄语,不是普通一般骗人的话,那是小妄语。 什么是大妄语? 你不修行还没资格打大妄语,就是有点修行:比如修不净观的人,自称已得不净观。 业感男女,自然异性相吸,起贪爱,那要怎样对治呢? 观想对方脓血不净,就能止住你的贪欲。 不净观还能制止贪食欲。 所以像贪吃、贪喝、贪男女情欲等,这就要修不净观。 你若真正修得了不净观,对男女、饮食就没有贪欲:所以你说:「我已经得了不净观。」就表示你对这些都不想了。 事实上,你根本没有修证,你还说自己修到了什么境界。 「我已经证了阿罗汉果了。」拿我们念佛来说,你说:「我念佛见到佛了,看到佛放光,我已得到一心不乱了」这叫做:「未得谓得、未证谓证」;假装自己了不起,这就叫做大妄语。 好名的人参一次禅、打一次七,就说自己开悟了、得一心见佛了! 其实你见到什么佛? 做梦颠倒妄想! 真正到了见佛、一心不乱的时候,那你二、六时中一切都是吉祥、自在、安乐。 如果你还有烦恼、颠倒、情绪不定,这样你见到什么佛? 是见魔啊! 那是魔变的佛,不是真佛。 这地方注意啊,如果你真实见到佛,身心决定安然自在;如果是见到魔所变的佛,心中就有恐怖、不安然、不自在。 有个照妖宝镜告诉诸位! 你说见到了佛,这时候你自己反问反问,是否心静加止水? 是否八风吹不动? 是否人家说你好,你不会笑? 人家骂你,你不会哭? 否则还是个彻头彻尾的凡夫。 真正见佛的人八风吹不动,所谓人风是指:称、讥、毁、誉、利、衰、苦、乐。 如果这事做不到! 千万不要说你见到佛,骗人的! 又骗自已。 当然你能至诚念佛,念到一心不乱! 那决定见真佛。 「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 哪里不能见佛? 「心即佛,佛即心」,见佛即见我们自己的心,见佛还有什么难? 本来我们的心是清净的,只因妄想颠倒,被酒色财气、七情六欲一时迷昏了,像处於黑暗牢中,哪能见到日光? 一定要除去五欲之牢才能见到光明。 其实不但没有修证不能说有修证,即使证得了什么也不要炫耀。 佛弟子修行有所得,那是应该有的果报嘛! 不值得怎么骄傲炫耀的。 你真正的得到,如果对方是真修行人、自己人,当然彼此谈谈、互相砌磋,这样是可以说说的。 在这事相上要开点智慧;不要自己随便乱说,犯了大妄语。 打妄语的人,本身都有问题,不是好高骛远,就是贪名图利。 还有邪师、外道说他是什么佛来转世的,胆子就这样大。 一个凡夫就敢说自已是佛,这等於古代一个小平民,说他自己是大皇帝,那不被杀头才怪,一个出家人,一点修行也没有,就说已经证了阿罗汉果,大话敢说,不下地狱受拔牙割舌之苦才怪。 二、真假知识善明辨世间上忠忠实实的老实人,学了佛后更加是一个忠忠实实的好佛教徒;虽是好佛教徒,如果没有智慧,更没有经验,听到人家一说:「我已经得到不净观、证了初果、二果、三果了。」你就把对方当圣人来磕头礼拜、恭敬供养,对方是骗你的哦! 他不是真工有功夫的圣人,是彻头彻尾说大话骗人的。 他骗你,你还恭敬供养他,他固然要遭地狱之报,你也决定会倒楣。 有智慧的人明白佛学的教理,他知道:哦! 你证了初果、得了不净观吗? 那我倒要试验试验、印证印证! 你说得了不净观,那就应该清清净净的,如同莲花一样在污泥而不染。 那如果单独男女二人在私室里,你能禁得起考验吗? 像虚云老和尚,被家人逼著和二姊妹结婚,洞房花烛夜,虽有夫妇之名,却没夫妇之事哦! 不但不染! 还度她们舍情修净,最后度她们出家,这算正是火中之莲花。 你禁不起考验,说你得到不净观,不可能的。 如果证了初果须陀洹,那就有了道共戒,不杀生的戒功德成就,都不会再伤生了。 不仅走路不会伤害虫蚁,就算脚步踏到虫蚁都不会伤它的命,即使做农夫耕耘时,锄头锄下去! 虫蚁自然离开一寸。 在杀盗淫妄这些地方能通得过,那当然他是圣人,否则何止差一大截? 差十万八千里啊! 学佛的人决定要有正知见! 不要被这些骗了,动不动就说哪个有神通,要去拜他做师父。 不要看某某人,外表像个修行人就完全相信他。 他说你前生是什么,拿什么来证明呢? 那你也可以说他前辈子是什么啊! 能知道人家前世是什么,就已经得到六通中的宿命通,没有得六通就没有宿命通,又怎能知道人家前世是什么? 见思烦恼断了、贪嗔痴没有了,那才能得六通;你还未得阿罗汉果,怎么会得六通? 要想得六通,要好好修道断贪嗔痴,这才是正知见。 内心彻头彻尾都是贪嗔痴就说有神通,岂不是骗人? 其实真正一个老老实实、循规蹈矩的善知识,即使有神通也不显;佛陀在世时,也不许弟子随便显神通的。 正信佛教徒千万不要听人胡说乱说;把这大好的佛法破坏了。 佛法不强调要有什么神通,佛法是叫人要守戒、要有道德、戒行庄严,这才是真正的神通。 我们是以道德良心、出世学问来度化人,你以邪法度人,那是不是人家不会下地狱,你要度他去? 在一般居士想:怎么出家人还会打妄语? 你以为出家人就是菩萨了吗? 这要看他的本质是如何。 如果真正是个善男子、善女人;是真儒、正人君子,这样来出家,当然不但没有大毛病,连小毛病也没有。 佛法是个大家庭,大慈悲嘛! 什么人都摄受。 可是有的人本质有问题,虽然出了家,习气一时还除不了,照说这种人是不能出家的。 所以学佛人人可学,出家并不是人人都可以。 出家是要做个担负如来家业的法王子,一定要正知正见、业障轻微的人,业障重的人学不好,业力不可思议嘛! 以前出家都要考试,至少要懂得一部经论,戒律要能守才能受戒。 到了未法,考试等种种规则没有了,难免就龙蛇混杂。 你们大心居士信佛法,要亲近真正的善知识,保持道念,免得走错路入了外道,一失足成千古恨。 在世间做事要带眼镜识人,学道也要有正知见,否则真佛法你反而看不惯,以为不近人情。 佛法是超人情,与你生死、业障相反嘛,好像前面讲的戒杀;谁不想大鱼大肉的吃呢? 要叫他吃素;他就接受不了。 所以学佛的人要识宝、要有智慧。 好的出家人你当然要恭敬,不好的敬而远之就好了。 也不要得罪哦! 世间说! 「宁可得罪君子,不能得罪小人」,君子有大人心量嘛! 小人你无意看看他,他都会嫌你多看一眼找你麻烦。 娑婆世界就这样苦,这不是极乐世界,不是诸上善人聚会一处哦! 听了这些话不要又发生副作用了:「哦! 这样讲起来,我本来倒是想出家的,可是不是这种根性,不能出了。」要知道,「将相本无种! 男儿当自强」,想做大丈夫,不好的习气除掉就好了嘛! 就算你是个大恶人;「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啊! 成佛有什么难的? 我说「男儿」当自强,那女人就不用自强吗? 不是! 女中的丈夫也是真男儿啊! 佛性平等哦,没有男没有女,当然女人在业报、感情上是差一点,但你道心发强一点,就能消除障碍,那修行起来也不输男人哦! 要好好发大心,佛法总是叫人发大心做大事,利益无量人,成就自己的圆满福慧。 三、真语实语有方便人在世间叫他不说假话好像不可能的,连母子、父女、夫妇之间,很多事情也不说实话,人间就是这样子。 对其他人更是一天到晚打妄语,你骗我、我骗你,这就是生死的凡夫。 现在我们要想了生死,决定要说真实语。 否则常说妄语,就算你有时说了真话,人家也不相信。 比如你掉到水里喊叫:「快来救我啊! 我掉到水里了。」人家讲:「不要理他,那个人又在骗人了。」讲话要真实,乃至说笑话都不要打妄语,所以说:「君子不戏言」。 佛弟子一定要学如来;说真语、实语、如语。 如语就是如实之语,依事而说,依理而说。 说话不要违反事理,违反了就是说假话。 「两舌」也是千万要不得的。 像有一种人,在甲面前说乙的不好,在乙面前又说甲的不好,说话时总是挑拨离间,好像看到两人好,他心里怪难过的,看到人家争打斗闹,他就在背后高兴著。 就有这样下流的人。 「恶口」就是骂人。 世间有句话。 「一语伤人,如刀刺心」,恶口如刀如斧一般地伤人,而其所遭的果报也不会安乐自在。 还有「绮语」,是指说男女之间风流事、打情骂俏、风花雪月的俏皮话,使人听了失去正念。 下流社会的人,口中所讲的常是淫词绮语,孔老夫子也说,「巧言令色鲜矣仁」。 所以一个正人君子是不会随便乱说话的,君子之口,除道德仁义而不言。 尤其我们学道之人,一定要远离这些口过;除了佛法,其他话不说,说废话费时又伤气。 要说就说好话,好话之中最好的话莫如念佛,何不歇下放逸,多念佛啊! 佛弟子云,妄语是不可以,那真实语就可以说了吗? 照理说,真实语当然可以说,但在某个时候,真实话也不可以说,要说方便语。 什么是方便语? 比方甲乙两个人心里各怀鬼胎,互相妒嫉、互相猜测,他们之间有是非产生了,甲来问你:「乙是不是讲我坏话? 是不是为我?」你不能说:「乙确实是在我面前说你不好,在骂你。」你虽是讲真实话,但这样不是使他们二人的仇恨更深吗? 所以这时要说方便语,话虽然不真实,但说了令两人解冤解仇。 你应该说:「他并没说你不好,还赞叹你如何如何呢! 他说某一件事情有点对不起你,觉得很惭愧! 如果你心量大时他想向你忏悔。」你在乙面前! 也是这样讲甲,那决定能使他们和好。 所谓「会说话的两头瞒,不会说话的两头传」。 不过世间就有那恶业障的众生,尽会拨弄是非,不会代人传好话,是非话他最欢喜义务传达! 人哪! 什么人都有,各有怪性。 好像有人在你而前无端无故的说某人不好,确实说得有所偏。 如果你心直、有勇气也有正义感,那当面就可以纠正他那无中生有的事,告诉他事情不是这样,人家不是这样的心;甚至教训他都可以。 或者你胆量小、不敢说正义话,那不说也好;不过千万不要听了不服气;又向当事人传是非,那是不好的行为,应当改正。 四、善巧方便度众生我们释迦世尊为了度众生有时也说方便语。 经上有个比喻:有位长者,他的儿女不听话、好吃懒惰、不听教导,向坏的方面发展。 长者就想了一个方法,告诉家中的儿女:「我不久要出远门,去收人家欠我们的钱,你们乖乖地待在家里。 如果身体不好! 我这里有药,对强身医病都好。 把药放在这里,你们有病就吃,我到外面收好帐就回来。」这长者也告诉兄女:「我在田里埋了好多金子,但已记不清楚埋在那里。 你们没有生活费的时候,去翻田把金子找出来,就可解决生活问题。」交待完,长者就出去了。 去了两个多月都没回来,他特别请人告诉他的儿女:「你们的爸爸已经死了。 你们要想做人、想生活就好好地自已发奋图强。」儿女们一听到爸爸死了,没有爸爸可依靠,想想以后惨了,看看自己身上又有病,更是苦恼:这时才想起不必找医生看! 爸爸已经做好了药放在家里。 他们把这良药吃下,就将病治好了。 儿女们的病是医好了,可是要吃饭没钱买米,这时又想起父亲曾交代田里埋有金子,他们就拿着锄头各处找,可是把田都翻遍了,一个金子、一个银子也没找到。 但想想:这田都翻过了,既然金子找不著,我们还是种田吧,他们这时候当然很理智,因为父亲不在了。 春天播种,到了秋天收成,有谷子就有米,生活就解决了。 其实翻土种谷,这就是金子啊! 这比喻应用在佛法上怎么说呢? 佛陀本来是百岁才入涅槃的,当时人寿是一百岁,可是他八十岁就提早入灭,这就是为了教化不听话的恶业障弟子。 另一种意义,是留福给我们末代的子孙,使我们修行时不缺道粮。 佛陀看弟子这么不精进,他想:如果我久住於世,弟子总认为有我可依靠,再也没有向上精进的心。 所以佛就方便向弟子说他要入涅槃了。 佛陀这是不是在说假话呢? 不是,这是方便语,为度众生所用的善巧方法。 众生有病,什么病? 贪嗔痴的病。 佛陀有戒、定、慧的药,我们能勤修戒定慧,就可息灭贪嗔痴。 三毒疾病治好了,没福怎么办? 那就要修福。 佛陀叫我们要修四摄、六度、舍已为人、普利一切众生。 大家都有心病,又没有福报,要好好的把心病治好,发菩提心、行六度万行的菩萨道,增进自己的福慧。 各位啊! 听闻佛法要照所教导的来做,否则佛法的利益怎能得到? 修行怕苦;你不修不是更苦吗? 第五条:不饮酒戒一、饮酒乱性戒难持五戒中,杀、盗、淫、妄四重戒是根本戒。 至於禁不饮酒虽是遮戒,但因为喝了酒,三杯一下肚,不醉不罢休,前四种根本戒就容易犯。 为了四重戒持得清净,必须不喝酒头脑清爽,才不敢犯戒,所以酒也列为五戒之一。 向下注意大纲:时间所迫,不能解释戒文了。 说到戒酒是有个因缘:有位优婆塞在家里喝酒,喝得醉薰薰的。 隔邻有只鸡跑过来,他顺手就把鸡打死了! 准备下酒吃,打死了鸡就犯了杀戒。 鸡被打时哀叫,隔邻妇人来询问,他说没有看到鸡! 这又打了妄语。 收藏人家的鸡就犯盗戒。 喝了酒乱性,昏昏的;又强暴了妇女。 酒呀! 一喝了酒,杀、盗、淫、妄,全犯了! 因为有这样的坏处;所以佛就制不饮酒戒。 有好多不懂事的人说:「酒又不是荤、又不是杀生害命,是米做的,为什么要戒? 我们只要不喝醉就好了嘛!」这话讲得好轻松,只会讲好听话;哪个喝醉酒的人愿意喝醉? 第一杯酒是人劝你的,第二杯酒是自己想喝,第三杯酒是酒要喝酒了,不醉不止。 哪个喝酒的人敢说绝对不醉? 每个酒醉的人都喊说自己没醉,一醉就乱性。 为了保持前面四条戒的清净,不要有一点点损伤,所以必定要戒除乱性闹事的酒! 世间人为了保持头脑灵敏,酒绝对要戒除。 酒一喝醉那是怎样呢? 俗云:「若要想戒酒,醒眼看醉人」,你看那喝醉酒的人,什么话都乱说、什么坏事情也敢做。 在历史上,好多伟人就因为喝了酒而败坏重大事情;所以想避免闯祸,尽量不要喝酒。 尤其喝了酒就不要开车,否则自已丧命又妨碍人。 何况现在大家都知道,喝酒对身体非常不好,它是一种毒品,有刺激性,五脏、六腑受了酒长期侵袭,容易得病。 或者你问,酒不是可以治病吗? 不错,酒有时也可以治病,像治风寒、去风湿等。 佛教虽严禁喝酒,但在某种病「非酒不能治疗」的情形之下;也有开缘的时候,可以用酒。 那是吃药哦,酒和药一起煮过,不会醉人的。 不能藉口治病就随便用酒。 不管是不是佛教徒,酒吃不得,烟也不要抽哦! 抽烟活活地害人嘛! 不抽烟的人闻到那个二手烟就倒霉,何必将自己不良的习惯来害人呢? !也不可以跑到寺院里还抽烟。 为使身体好,烟酒要戒,这样学佛道才无障碍,否则搞出病来,做了短命鬼,那怎样修佛法? 烟既然有这样的害处,佛陀的戒律上为什么没有禁止? 要知道,戒律是三千年前制定的,那时候还没有烟啊! 这一点要明白。 其实不仅烟酒要戒,只要是使人乱性、智慧昏迷的饮食,或是有刺激性、会伤害身体的、食伤害身体的食物都要戒。 像海洛因,在中国叫鸦片,一吃了这东西就成了废人,连人品也丧掉了。 又像安非他命等毒品,这都属於酒戒之内,都不能吃。 更不可从事买卖烟酒行业,这些非「正业」,在家信徙绝对不可作,非道非善业之财决定不取不赚! 以上已将五戒大纲说明,请切实奉行以趣佛果菩提。 发布时间:2024-07-25 09:15:01 来源:居士之家 链接:https://www.vegetairan.com/content/6776.html